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导论

漫不经心,魂不守舍

你何故无所事事地呆坐,仿佛一个没有地址的信封?

——马克·吐温,19世纪美国小说家

今天的世界对每个人来说都是崭新的,但是深陷迅速变化的经济、社会以及科技氛围之中的小伙子们,却被抛在了后面。女性有着属于自己的平权运动,但是针对同样迫切需要更新自己社会角色信息的男性,并没有与之相应的运动。与之相反,我们看到的却是一系列的记录,都显示了年轻男性的学术成就日趋下降,他们不再花时间和女性社交,甚至在两性关系中也败下阵来。你不用放眼四顾都能知道我们说的是什么:年轻男性的窘境已经是近在眼前。也许他在学校里面缺乏足够的动机,也许他有情绪困扰,或者跟同龄人合不来,没几个好朋友更别说女性朋友,抑或跟黑社会有瓜葛,他还可能进过监狱。这个人可能就是你的儿子或者亲戚。也许,这个人就是你自己。

询问他们有什么毛病,或者为什么不像过去的年轻人一样努力,这些都不是好的问题。小伙子们干劲十足,只不过不是人们所希望的那副模样。西方社会期望男人们有上进心,成为积极主动、对自己负责的好公民,和他人同心协力勤勉工作,造福社会乃至国家。但具有讽刺意味的事实却是,社会并未提供支持、指导、手段或者场所,来让这些年轻男人有任何的兴趣或者志向去达成这些目标。实际上,从政治家、媒体、学校,到我们自己的家庭,社会是这种衰落的主要贡献者,因为大家从一开始就抑制了这些年轻男人的智力、创造力和社交能力。这种讽刺与另外一个事实交相辉映,即成年男人们在社会中正扮演着强有力的角色,也就是说,成年男人们成功地替自己的接班人堵死了奋斗成功之路。

如果我们试图去理解或者解释复杂的人类行为,借助于一个三步分析法会非常有效:首先, 在行为的情境中个体带来了什么影响 ,也就是一个人的性格特质所起的作用;其次, 环境带来了什么影响 ,因为每个人在特定的社会或者物理情境中会有不同的行为;最后, 背后的权力系统是如何创造、维护或者改变这些环境的。 这个分析框架在津巴多撰写的《路西法效应》一书中被着重描述,帮助我们解释了在斯坦福监狱实验中扮演守卫的参与者的虐待行为,以及美国士兵在伊拉克阿布格莱布监狱 愈演愈烈的暴行。

在采用这种推理方法来解释为什么当今社会中年轻男性在学术上、社交上,乃至性方面都节节败退的时候,我们首先要呈现他们自身的性格因素,诸如害羞、冲动以及缺乏责任心等等。继而,我们就要考虑情境因素的作用,例如没有父亲的单亲家庭越来越多,令人兴奋的视频和游戏俯拾皆是,以及免费网络色情片到处可得。最后,系统性的因素把已经让人焦头烂额的事情搞得更加复杂,这里面包含了过分倾向于保护女性而忽视男性的立法造成的社会和经济后果,导致睾酮分泌降低和雌激素分泌增加的生理环境变化,媒体的各种影响,最近的经济滑坡造成的工作机会缺失,以及在很多国家都出现了的问题,即教育系统没有能力创造出足够的刺激来满足男孩子们的好奇心。

这样的三重打击导致了很多男孩子得不到有的放矢的引导,并且缺乏基本的社交能力。时至今日,很多青年男性仍然在“啃老”,并且其中的很多人还在父母的屋檐下生活,直到二十多岁甚至是三十多岁,也就是说他们把自己的青春期延长到了本应该独立生活乃至成家立业的阶段 1 。很多小伙子觉得在父母的荫庇下生活要比独立生存面对不确定性舒服得多。

自从经济滑坡以来,全球范围内年轻人的就业岗位有所减少,他们证明自己的能力和专业水平的机会更少了。但是这种工作机会的减少对男性和女性的影响应该是一样的,而现在破天荒地出现了30岁以下年龄段里,女性在学术表现和收入水平两方面都超越男性的情况。同年轻女性相比较,年轻男性和父母同住的可能性更高 2 。再加上对于性别角色的社会期待的影响,既然女性和同龄男性相比在经济上更容易自给自足,女孩们就更不太可能去找个和自己在一条水平线上的男性伴侣了,而这又给青年男性们造成了更大的挑战。现代社会把男性居于支配地位视为理所当然,因而对于男人们来说,除了挺身而出养家糊口之外别无选择。所有其他可能的新角色对于传统的男性概念都是威胁,并且任何信奉这些新角色的男人都会面临着自己同类的鄙视,乃至更少的社交机会和与异性发展浪漫关系的可能。

几个现在司空见惯的例子就是“家庭妇男”会被视为失败者,还有就是“好好先生”往往得不到约会的机会。在《纽约时报》上,对于社会对陪产假(即丈夫休假帮助婴儿的生产和早期养育)的歧视,一位父亲曾经这样表达过看法,他说他宁可告诉未来的雇主自己曾经在监狱里坐牢,也不会说他曾经待在家里照顾孩子了 3 。在博客圈里,有着成千上万的女性抱怨找不到善解人意和彬彬有礼的好男人和自己约会;可是与此同时,也有为数众多的“善解人意和彬彬有礼的”男性在博客中迫不及待地搜寻约会时的建议,因为他们在约会的时候经常被女性告知自己过于谦和、被动,或者是显得太过饥渴难耐了。男性角色的这种进退维谷让小伙子们很难愿意改变生活状态,并且让两性都难以将对方同等对待。

因为这个充满了不确定性的世界的变幻莫测让年轻的男人们无所适从,很多人就会决定把自己隔离到一个更安全的地方,一个自己能够掌控结果的地方,一个不用担心被拒绝并且自己的长处能够得到赞赏的地方。对于很多年轻男性而言,电子游戏和色情网站就是这样的地方。他们在打游戏的过程中熟能生巧,技能日臻完美,在游戏的世界中地位崇高并被奉若神明。女孩子一般不会干这些事,因为她们往往觉得这种竞争毫无意义,而且她们也不是通过提升自己打游戏的技能而获得赞美的。相反,男性可能更容易变得对打游戏上瘾。当俄罗斯研究者米克哈伊尔·布德尼科夫(Mikhail Budnikov) 把游戏成瘾的倾向分为低、中、高三种风险程度的时候,他发现在中等程度风险的人群中,女性的数量稍高于男性;但是在高风险成瘾倾向的人群中,男性的数量是女性的三倍以上(男性为26%,女性只有8%) 4

我们并不是反对电子游戏,打游戏对人也有好处,但是,如果游戏过度,尤其是当游戏造成了社会隔离的时候,它们会严重阻碍年轻男性发展面对面社交的能力和兴趣。游戏过度还与很多问题相关联,包括肥胖、暴力行为、焦虑、学业表现不佳、社交恐惧和羞怯、冲动、抑郁等 5 。与此同时,电子游戏里行为的激烈和变幻无穷,会使男孩子们生活中其他的部分都显得黯然失色,譬如学校会显得很无趣,这显然会影响到他们的学业成绩,继而就可能需要一些药物来帮助他们面对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attention defi 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简称ADHD),而这就会对他们未来的发展带来更多问题,最终形成一个一路下坡的恶性循环,我们下面就会看到。

色情内容让事情更加扑朔迷离。对于偶尔为之的一般观众,色情内容本身不会造成太大问题,对有些喜欢把自己的个人性体验与之进行相互印证的人来说也无大碍。但是对于没有接受过性教育或者没有过真实的性体验的年轻小伙子来说,就可能要出大乱子了。据我们所知,很多这样的年轻男性是通过这种赤裸裸的性行为影片来发展自己的性观念的,而不是通过和异性真人交往。在我们的研究中,很多的年轻男性告诉我们,色情内容给他们对于性和亲密关系到底是什么带来了非常“扭曲”的或者不真实的观念,随后当他们面对真正的性伴侣时想要达到兴奋就会非常困难。因为真正的性行为和亲密关系需要沟通技巧,需要身体的投入,而且需要他们和另一个有血有肉的、有着自己的性和浪漫需求的人进行互动。对他们中的很多人来说,现实生活中的性就变成了非常陌生的、令人焦虑和恼火的事情。另外,还有些年轻男性告诉我们,他们生活中的其他部分也受到了过度观看色情内容的影响,譬如注意力的集中和情绪上的幸福感;当他们停止大量观看色情内容和边看边自慰的时候,自己的个人生活和人生观都有了非常积极的改善。其他专家也有类似的发现。

《你的色情大脑》( Your Brain On Porn )一书的作者、生理学教师加里·威尔逊(Gary Wilson)创建了一个网站(YourBrainOnPorn.com),已经有成千上万的年轻男性在上面留言与他互动,告诉他当自己戒除了看色情片自慰的习惯之后,原来的社交焦虑症状有了奇迹般的改善,同时还有很多其他的好处,包括与女性交往的时候自信心增强、目光接触更多以及更轻松自如。这些小伙子在自己的日常生活中也更加精力充沛、更能够集中精神、更容易打交道、更少压抑、更多振奋,并且勃起行为更加强烈 6

和电子游戏如出一辙,我们强调的是过度使用色情内容会产生问题。然而,到底怎样算是“过度”实际上很难说清楚。尽管关于色情对成年人生理和心理影响的研究越来越多,但是绝大多数研究结果并没有考察人格差异以及其他外部因素的影响;与此同时,并没有关于18岁以下青少年的类似研究,仅仅有一些零星的调查报告。另外,找到一群从来不上网看色情内容的年轻人作为研究的控制组也几无可能。蒙特利尔大学有个研究,原本想要对比看过色情内容的男性和从未看过色情内容的男性的行为差异,但是他们竭尽全力,却居然连二十几个从来没看过色情内容的男性参与者都找不齐 7

另外,多数的身体和心理保健社群并不把色情内容正式列为成瘾的对象。在有的地方,这一现象会被纳入网络成瘾障碍(Internet Addiction Disorder,简称IAD)之中,该障碍也是新近才获得自己作为病症的合法身份的 8 。年轻人群,尤其是男性,渐渐开始公开讨论色情对于他们的种种影响:动机与兴趣、专注的能力、社交和性功能,乃至他们的世界观 9 ,这些亲身证词是不容忽视的。他们的症状千真万确,绝不能仅仅被看成是一个人生的阶段或者“脑筋一时糊涂”而被大事化小。

再次重申,我们并不是说女性从不玩电子游戏或者不观看色情内容,她们也会这么做。但是和男性的成瘾相比她们就是小巫见大巫了。另外,在“看黄片儿”这个概念上男性绝对是独领风骚。《十亿邪念》( A Billion Wicked Thought )一书的两位作者奥吉·奥格斯(Ogi Ogas)和赛·格达木(Sai Gaddam)在互联网上筛选了超过4亿个搜索记录,发现其中5500万个(大约13%)都是关于色情内容的。那么都是什么人在搜索这些内容呢?不说你也能猜到:大部分都是男人。尽管搜索色情故事的女性比男性更多,但奥格斯和格达木确定男性比女性观看色情图像和影片的比率高出六倍。的确,在流行的付费色情网站上面,75%的浏览者是男性,但是如果统计一下真正为色情内容付费的信用卡数据,只有2%的付费订阅用户用的是女性名字的信用卡。“实际上,”他们在书中写道,“常用的成人网站第三方网上支付服务系统CCBill甚至会在见到女性名字的信用卡时,将其标注为有可能是欺诈行为……” 10

这么大的差异从何而来呢?理所当然,也会有观看色情电影的女性行家里手,以及喜欢色情文学的男性读者。奥格斯和格达木绞尽脑汁之后发现这同男性“一触即发”的兴奋能力(“或”逻辑),以及女性“好事多磨”的情感需求(“与”逻辑)有很大关系。他们继而解释说,男性具有凭借单一线索就能达到兴奋的“唤起能力”——大胸、翘臀、辣妈,无论哪个都好使;而女性需要多个线索才能进入状态——外形气质好,并且对孩子好,并且还要有自信。尽管大多数女性实际上也会被几乎任何色情内容激起兴奋,但是只有在“并且”的部分全都被满足的时候才会达到生理的唤起。女性自身也必须感觉非常安全,并且诱惑难以抗拒,同时还要生理上健康。“一触即发”的能力可以帮助男性增加性交的机会。而女性的机制却与之大相径庭。举例而言,当处于令人紧张的环境中时,男性的力比多(弗洛伊德理论中的性本能驱力)会增加,然而女性的力比多会减少。女性的大脑把有意识的心理唤起和无意识的生理唤起分而治之,而男性的大脑却把两者合二为一。然而,有另外两样东西在男性大脑中属于两个不同的神经系统,但是在女性的大脑中却是融为一体的:性和浪漫 11 。男性和女性仅仅是选择了不同的刺激线索和对线索的不同处理方式,并且用不同的行为来回应这些线索而已。

如果我们仔细考量年轻男性为何如此痴迷于游戏和色情,就会发现这两者实际上既是男性整体滑坡的症状也是其原因,也就是说两者是互为因果的:一个人如果看很多的色情片或者过度沉迷在游戏中,就可能衍生出社交、性和动机方面的问题,反之亦然。这会创造出一个社交隔离的死循环。令我们感到担忧的就是,电子游戏和色情内容正在变得越来越刺激和生动,于是小伙子们就会更加以自我为中心,完全生活在属于他们自己的媒体世界之中。

过度使用这两者之中的任何一个都会导致现实生活中的问题,而极度的游戏和色情内容合在一起就成了致命双煞,进一步导致各种日常活动的退行、人际关系疏离,以及和他人建立关系能力的缺失,尤其是和女性建立关系的能力。色情内容和电子游戏确实具有诱发成瘾的品质,但是它们和其他的上瘾有所不同。对于酒精、毒品或者赌博,你要的就是一种东西多多益善;但是对于色情片和电子游戏,尽管你要的也是更多,但却不能重复;你需要不断的稀奇古怪花样翻新,才能达到和原来一样的刺激。真正的敌人是对于日常生活中体验到的刺激的习以为常。我们称之为唤起成瘾(arousal addiction),指的是为了达到和过去一样的刺激程度,你需要新的事物,因为一次又一次地观看同一个画面很快就会变得非常无聊。视觉体验的新奇性才是关键。这两个产业都在持久地为其用户们提供无穷无尽的花样,因而就需要每个人自己来决定最好的平衡点在哪里:把多少精力投入这些电子玩意儿,把多少精力投入生活中的其他活动,尤其是那些建设性和创造性的活动,而不仅仅是消遣活动。

消遣活动是把双刃剑。今天,我们可以信手拈来前所未有的海量信息,同时也很有可能在诸多的可选世界中迷失自己。但是这些可选世界连更有效率都算不上,虽然可能其中很多都这样自吹自擂过。除了干扰,它们什么都不是。一个门庭若市的纽约餐馆曾经百思不得其解:尽管他们已经增加了很多人手,也早就把菜单上的内容精简了不少,为什么这十多年来他们的客流量始终保持不变?但是当他们比较了分别拍摄于2014年和2004年的两个监控录像之后,立刻就恍然大悟。现在客户在饭馆里用餐的时间比过去长了一倍:因为他们会给菜品拍照片晒食物,会不停地自拍,还会让服务员给他们合影留念,然后菜凉了就让服务员送回厨房去再加热 12

作为人类,我们有一个既是优势也是劣势的自然倾向,就是能够把我们的注意力从一件事情上转移到另外一件事情上。我们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需要对生存的周边环境中发生了什么随时进行觉察。几乎所有东西都在指端信手拈来不费吹灰之力的互联网让这种本能的冲动愈演愈烈。“云”——通过网页进行读取的虚拟存储空间,仿佛成了我们的第二个大脑,我们可以把自己的记忆和任务都放进去,这样我们就可以聚焦当下,而不用为了过去或者未来分心。这个神奇的技术能够如影随形地跟着我们移动,只要我们有办法读写存取。但是有得必有失,“云”的存在让我们更加关注自己,而对自己和他人周边的世界却心不在焉,因为我们不再需要记住那么多事情了,而且它们似乎与满足我们眼前的需求也不太相干。

2007年,神经心理学家伊恩·罗伯逊(Ian Robertson)抽样调查了3 000人,发现几乎所有超过50岁的人都能脱口而出自己亲戚的生日,但是30岁以下的人能够这样做的不到一半,其余的人不得不从自己的手机里查找。克莱夫·汤普森(Clive Thompson),《连线》杂志的一位作家,曾经说当人们想要找答案的时候下意识地摸自己口袋的动作“一语道破天机”。我们记住的基本事实越来越少了,因为把自己的记忆任务都分担给了电脑存储器。汤普森对我们的未来提出了一个很重要的问题:“一件事情让我心神不定。没错,我在网络世界中是个名副其实的天才,但是离开了网络我就变成智障人士了吗?对于机器存储的过度依赖是不是会关闭理解世界的其他重要途径?” 13 无论他是对是错,我们的思维和记忆正在被逐渐“外包”给电脑和网络,这是毋庸置疑的,尤其是那些把网络视为家常便饭的年轻一代和更小的孩子们。

通过深思熟虑、引发反思以及激发想象力,阅读和写作能让人们对生活和自然的体验更加生机勃勃。然而,用笔墨在纸张上亲手书写几乎已经成为历史遗迹,纸质的书籍和报刊也渐渐变得过时了。诸多纸媒的报纸和杂志不是关门大吉,就是已经投入了电子媒体的怀抱。诚然,这对于保护森林有很大的好处,但另一个自相矛盾的事实就是,今天的孩子们似乎再也不去森林里玩了。现在,互联网成了他们最忠诚的伙伴,也是大家最喜欢的寻找、处理和分享信息的场所。如果一个公司没有自己的网页,将会付出惨重代价,丢失领先地位、销售机会或者广告商的青睐。就连西方的学校体系,都会因为自己死气沉沉的课程设计和老旧过时的设备而“丢失”学生们的兴趣。

2013年,美国儿科学会(American Academy of Pediatrics,简称AAP)发布了一份报告,声称现今的儿童在媒体上面聚精会神的时间要比在学校课堂里多, “是除了睡觉之外儿童和青少年花时间最多的活动”。如果卧室里再有个电视,这种不平衡就更加严重,而大多数青少年都是这样的。美国儿科学会建议儿童和青少年每天花在屏幕前的时间应该不超过1~2个小时,虽然他们认为媒体也可以是亲社会的,也能教给孩子们伦理宽容以及多种多样的人际技巧 14 。但是正如他们所说,很多孩子花在屏幕前面的时间比这个数要多五到十倍,并且他们的大脑已经习惯了这种状况。

麻省理工学院“科技与自我研究项目”的发起人、文化分析专家雪莉·特克尔 说,所有的推特、短消息和在线通信的“只言片语”加在一块儿,并不等于一段有分量的谈话,因为我们是通过相互交谈来学习如何进行对话的。所以不再进行真正的谈话会引发很大的问题,这会让我们自我反省的技能退化。特克尔发现人们逐渐习惯了用简短截说来代替真正的交谈,对只言片语习以为常,就好像连永远不跟人类打交道都无所谓 15

我们专注于深度思考的能力源自于理解打印出来的文字材料以及进行长时间的深入交谈,而这些能力在逐渐退化,因为我们的大脑开始适应于处理碎片化的信息。我们越是需要不停地到处切换注意力,就越少能够体验更深层次的情绪,例如共情和同情。发育不良的情感和对他人的漫不经心放到一起,就会毁掉所有的人际和浪漫关系,因为在这些关系中需要的绝不是敷衍了事。

在过去的十年间,这种情况已经蔓延到了成人阶段,很多成年的小伙子表现得还像个小男孩。他们不会平等对待女性,也不知道怎么和女性建立朋友、伙伴或者亲密关系,更别说成为两情相悦的夫妻了。因为没法得到女性的垂青,一部分人只好享受男性的陪伴。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大量的年轻男性不想要维持长期的浪漫关系、结婚、做父亲或者成为一家之主——其中部分原因就是有很高比例的年轻男性都在缺乏父爱的环境中长大,要么是单亲家庭,要么是父母貌合神离。另一部分人,有的是仍然需要父母的荫庇,有的是在卧薪尝胆等着“一鸣惊人”,还有的只不过是觉得在父母的屋檐下经济压力小,也就乐得不“三十而立”了。

今天,即便是那些能够设法找到伴侣的年轻男性,多数也都会觉得自己除了在关系中出现之外,有权利不作任何经济贡献。有很多阉割性质的新词汇被发明出来,例如“男人娃”(man-child)或者“男贵宾犬”(man-poodle),用来形容那些情绪气质上还不成熟或者没有独立生活能力的小伙子。好莱坞电影业也不甘落后,镜头紧紧跟住这些弱爆了的大男孩,把他们的无能当笑话演。最近的不少电影,例如《一夜大肚》( Knocked up )、《赖家王老五》( Failure to Launch )、《蠢蛋搞怪秀》系列( Jackass )、《宿醉》( The Hangover )以及《嘿咻卡》( Hall Pass ),都把男人表现成一次性消费品的样子,活着只是为了无厘头的低级趣味、“哥们儿义气”(bromances),还有就是复杂离谱但从不现实的“约炮计划”。然而在这些电影里演对手戏的女性角色,却都是秀外慧中、才貌两全的成熟女性,有着脚踏实地走向成功的生活。那种好高骛远、认为不用努力工作就有权利得到报酬的观念被认为是男人的天性,这和清教徒的工作道德观水火不容,也同样跟美式橄榄球教练文斯·隆巴尔迪(Vince Lombardi)的胜利信条南辕北辙:“胜利不是全部,胜利是唯一。”仅仅因为自己是个男人而觉得自己应该理所当然获得一切而不用付出的态度,会让所有女性退避三舍,除了极少数饥不择食觉得有个窝囊废也比没有强的女人。

面对这种不争的现实,我们希望通过对各种症状及其背后原因的阐述,更清晰细致地呈现出事情的来龙去脉,并且为在第三部分提出解决办法提供一个背景。 uMbFBjz1Ay/ToLvaAPV8Uxw2soOWqe6qVtHl8MGM0dWz96FroYe4RQhgIcab4RFw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