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邓友梅

自从出现“玩文学“一词后,世界上的作家似可分成靠笨功夫苦写苦学和凭奇特天赋玩文学两大派。若果真如此,刘玉民须列入苦干派。基层干部出身,全凭拼命读写在文学界打出立身之地。人们比较熟悉他的小说。《骚动之秋》获“茅盾文学奖“标志着这方面的成就。岂不知他在写作上还是多面手,除小说外还写报告文学,写散文,写戏。戏中不仅有电影、电视剧,话剧也敢伸手。这使得这部剧作选形式多样,题材多彩,人物多姿,思想主题多新意。要看当代改革者形象有《原野风》,要瞻仰古代英雄名士有《岳飞》、《郑板桥);文的有《太庙松柏》,武的有《检验》;为祖国建设献身哪怕《黄河之水天上来》,以社会工作为己任才能唱出《四个女人两台戏》。

从刘玉民的剧作,看出作者的三勤功夫:腿不勤不能接触这么多社会面,积累这么多素材;脑不勤不能把这么多社会生活和素材,化成艺术的形象、构思;手不勤不能把这么多艺术的形象、构思变成文字、戏剧,使社会所共享。三勤者,笨功夫也。看过他的剧作更可证明我说刘玉民是“苦干派“言之有据。曾有年轻朋友问我,想当作家要从何处学起?我说:玩文学一派靠的是“天赋奇才”,自然无从学起,要学只能学苦干派;学苦干派虽然也不保证一定能成家,但从三勤入手,说不定还真能有所作为。刘玉民把文学说成是“笨人的事业“,主张做笨人、下笨功,与我可谓不谋而合。一心要学习写作、成名成家的年轻朋友们,读一读刘玉民的剧作,从刘玉民的奋斗和成功中应该是可以吸取一点有益的东西的。

现在时兴“三无小说“,即“无故事无人物无主题“的小说。这种小说既然有人看又有人会写也不失为好事,但不是所有写小说的人都照这么写才有饭吃。终究还有不少中国人,特别是老式中国人,要看有头有尾有悬念有高潮有人物的小说,最好看后还有寓教于乐的效果。别看故事型小说有人看不起,真要学会编故事也不那么容易。在学习编故事上刘玉民看来是尝到了影剧作品的甜头。他的小说优点之一是结构紧凑,故事生动,人物性格鲜明。看了他的剧作才知道这套功夫不少是从写戏中练出来的。他的剧作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如何学会结构故事的范例。

玉民剧作有可读性,读后不仅可以了解古代人物,认识当代社会,探讨人生价值,思考生活哲理,还可愉悦身心、丰富生活色彩,称得上是有益有趣。因此剧作出版,我愿以此短文为贺、为序。 tS0mZTdXJ89tP/7SMhb0yoaAIkVY9yisqvHzzeni/QWXZ03orkBNpBdNrxZnBNAf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