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本刊策划

重新认识孩子的“磨蹭”

策划执行 | 本刊编辑部 专家支持 | 兰心(资深心理咨询师)

| 策划人小语 |

一个小时能完成的作业,总是拖到两三个小时;洗脸刷牙,要大人三番五次地催;晚睡、赖床、吃饭磨蹭……据一项调查称,90%以上的父母都或多或少被自己孩子的“拖延磨蹭”烦恼着。于是,很多人绞尽脑汁搜集治疗“拖延症”的方法,依次用到自家孩子身上。

如果你也是这样一位急于“治愈”孩子“拖延症”的父母,那么,遗憾地告诉你:孩子的“拖延症”恐怕是不存在的。父母眼中孩子的“拖延磨蹭”行为,有些是孩子发育不完善造成的,有些是性格使然,而更多的是由于父母的不当教育引发的。

所以,当孩子在某些行为上有所谓的拖延磨蹭表现时,父母首先要做的不是如临大敌般去急切地纠正孩子,而是了解他的内心,反思自己的行为。

1贪玩、耗时间,这其实是孩子的发育特点

1.大脑发育不完善,难以拒绝诱惑

“豆豆,你怎么还在玩儿?快去睡觉!”豆豆抱着电动车,大叫:“不,我还没玩儿够呢!”豆豆妈看着房间里乱七八糟的玩具,无限崩溃,“已经10点了,你明天还上不上幼儿园!”说罢揪起豆豆,强行带到卫生间冲澡。路过洗脸池,豆豆发现了放在下面的玩具水枪,顺手拿了过来,又在卫生间开始了“枪战”,迟迟不肯脱衣服……

类似的场景每天都会在豆豆家上演。豆豆妈特愁:“豆豆已经4岁了,一点儿时间观念都没有,每天玩儿玩具都要很久,拖拖拉拉到10点多才睡。这可怎么办啊?”

糖糖妈有着和豆豆妈一样的烦恼。周末计划全家去郊游,一早,糖糖却打开了电视,说好了就看15分钟,结果半小时过去了,她还坐在那儿津津有味地看。总算看完了动画片,糖糖又抱起布娃娃要玩儿过家家……原本计划一早就出发,糖糖总能蹦出各种理由拖拉到中午。这让追求效率的糖糖妈无法忍受,每次都控制不住大叫:“出个门比登天还难,你的事儿怎么这么多!”

专家解读:

做父母的都知道,三四岁的孩子很难拒绝一些诱惑,比如玩具和电子产品。在快乐和任务之间,他们单纯地选择了快乐,造成拖延。在指责孩子之前,你首先要知道,这种“难以抗拒”的感觉更多的是因为孩子大脑中负责控制的区域发育不均衡造成的,面对诱惑,大人也时常无法抵御,更何况是发育不完善的孩子。拖拉表现只是发育过程中的一种正常现象,并不是难以原谅的错误。

了解了这些,你是不是感觉对孩子接纳了很多呢?孩子需要我们养育的同时,更需要我们的包容和理解。当然,父母合理地训练孩子脑中的冷控制系统和热控制系统,教给孩子一些自控的策略也是很有必要的。对于小一点儿的孩子,父母要用有趣的事情,让孩子转移注意力。

比如,变个魔术把孩子手中的玩具藏起来,引他到卫生间找一下,再顺势帮他洗澡。这样,不仅能避免孩子情绪崩溃,也向他示范了如何让大脑中的欲望冷却;孩子大一些后,当他被某件东西困住变得拖拉时,父母可以帮助他将有吸引力的物品“抽象化”,问问他“这个玩具是谁送给你的?”“在所有你喜欢的玩具里它排第几?”……你让孩子开始冷静地思考,他就启动了帮助自控的冷系统,这时,你再给他下达指令,孩子就容易执行。

诱惑当前,父母不仅要帮助孩子避开陷阱,还要帮助他形成一种新的、能够自发地抵抗诱惑的调节机制,促进孩子的自控力发展,树立时间观念,增强做事的条理性。

2.年龄小、没经验,不懂预测磨蹭的结果

朋友圈盛传这样一句:有一种“焦虑”叫孩子上小学了。小军爸爸感同身受,每天早上的车站旁,都能看到小军被爸爸牵着追公交车,爸爸边跑边咆哮:“每天都磨蹭到现在,我是管不了你了!”小军低着头,满脸沮丧地晃爸爸的手:“慢一点儿,我跑不动了。”爸爸继续旁若无人地发泄:“6点半叫你,结果你拖到7点半才洗漱好,早餐都来不及吃,你说说怨谁?”

小军爸爸清楚地记得,开学的家长会上,老师说:“一年级,一定要让孩子养成好的生活习惯。”但小军就是做不到,每天放了学,不回家写作业,还跟幼儿园一样在外面疯玩,勉强把他拉回家,他就一个人在家玩儿玩具。终于玩儿够了,天也黑了,吃过晚饭就犯困,只能先睡一个小时再爬起来写作业,每天熬到夜里11点……早晨自然是叫不醒,为了赶时间只能饿着肚子去上学。才一年级就这样,以后的日子可怎么过啊?

专家解读:

孩子因为年龄小,不懂计算拖延的成本,也不会把自己现在的行为和未来的某一时刻形成联系。再加上刚刚离开幼儿园,他甚至无法理解现在的生活为何突然变得紧张。

这时,父母要帮助孩子分析利弊,学会树立积极、正向的目标,让孩子能够为自己的行为负责,克服拖拉。小军爸爸总是用“吼叫”来解决问题,却不知道,孩子在处于害怕时,更无法理智思考该怎么做。小军爸爸可以尝试让小军来承担后果。比如写作业,小军爸爸可以先和老师沟通一下,然后告诉小军底线—如果9点前写不完作业,就不要写了。作业完不成,小军自然无法交差,到学校挨批评,这就是由孩子来承担后果。

孩子的所有成长都来自于自己的体验,经过这些,小军才会真正懂得,什么叫“做作业是自己的事”,明白了不完成作业会受到惩罚,那他会自然而然地优先做作业,慢慢地管理自己的时间。爸爸在这个过程中充当的角色,不是指责者,只需要守住底线,并且在孩子需要具体帮助的时候给他帮助就可以了。

把事情的主动权交还给孩子,对孩子长远的成长更有利。

2 做只事磨蹭,因孩子的性情使然

朵朵上小学三年级了,成绩优秀、乖巧懂事,是个人见人爱的小姑娘。但朵朵有个问题一直困扰着朵朵妈,朵朵自尊心强,对自己要求很严格。

三年级的作业并不多,别的孩子半小时能完成,她每次都要写两个小时,字稍微有一点儿不整齐,她马上擦掉重写,有时甚至把本子都擦破了。朵朵妈在一旁告诉她,“有一两个字不整齐不要紧,接着往下写就是了。”但是不行,朵朵非要擦了重写。于是妈妈开始着急,收了朵朵的笔,最后母女俩都急得哭起来。

不仅写作业要拖很久,其他事情也是如此。上学前,朵朵总要把书包收拾几遍,把鞋擦干净,红领巾系得端端正正……这些事每次都要花一个小时,用朵朵妈的话说就是“磨蹭得人肝儿疼”。

儿童节那天,朵朵班里组织郊游,同学们都坐上大巴车了,朵朵才匆匆赶来。朵朵妈叹了口气:“其实她6点就起了,时间都耽误在梳辫子上,只要有一丝头发乱了,就要重新梳。我真拿这孩子没办法了!”

专家解读:

如果在父母眼中,孩子追求完美的高标准是一根刺,那么在拔刺的过程中,注定要鲜血淋漓。父母是否想过,孩子为什么要在做事情的过程中一丝不苟呢?这代表他的哪种心理需要?如果父母找不到和孩子内心的联结,只一味催促,甚至像朵朵妈那样强行夺下孩子的笔,是无法帮助到孩子的!

其实,父母不如跳出必须要完成的任务,比如“作业”,从另外一个角度理解孩子的行为。据我观察,不仅是追求完美的孩子,很多天生就是慢性子的孩子,在做同样的事情时,标准确实高。同样的校服,一些孩子随便披上,拉锁拉到一半,领子翻在外面;一些穿衣服慢的孩子,却可以把衣服穿得服服帖帖。可能父母无法忍受因为做事的标准而影响速度,好吧,纵使速度百般重要,但是对于完美主义和慢性子的孩子来说,培养的路径也一定是先注重标准,再熟能生巧,进而提升速度。所以,父母一开始过度强调做事的速度,就会欲速不达。

为什么呢?这里涉及一个很重要的原则,就是父母需要观察一下自己的行为带给孩子的心理感受是怎样的。如果我们指责他的行为,孩子感受到的是恐惧和不安。这时,孩子的心理能量较低,储备不够,无法行动。相反,如果我们接纳他的行为,然后再和孩子一同抵御外界的环境要求,孩子感受到的是被爱和被支持,就会产生改变的动力。

所谓的接纳,是指父母要看到一个完整的孩子。不要只看到他的缺点,更要看到他的优势,试着告诉孩子“妈妈知道,你想要一篇写得很好的作业,这样你会觉得很舒服。我看到你认真写作业,能感受到你的投入!”或者告诉孩子“我明白,如果头发梳得不整齐,你就会不舒服!”当父母把注意力从孩子的行为上移走,转到对孩子内在的关注时,孩子也会开始区分自己的行为和自己的内在感受,然后一些外在的标准和行为准则的重要性就开始下降。

很多父母都会有同样的感受,当他们试着和孩子站在一起时,孩子的动作并没有无休止地慢下去,反而加快了。那是因为,孩子的内心感受已经好转,他执着地追求细节,无非是要让自己感到舒服。如果孩子内心已经舒服多了,那么自然会放过一些细节。道理就是这么简单。

当然,父母如果想让孩子适当地提速,就不要关注他的“慢”,反而要关注他的“快”。哪一天,孩子的作业写得快了一些,父母可以分享心情:“今天好幸运,作业按照你的标准写完了,时间也刚刚好!我感到很轻松……”这时,孩子开始注意到完成作业有两个标准—质量和速度。之前,也许他一直是单一维度的考量。同样地,鼓励一个慢性子的孩子快起来,也要找到机会告诉他“你可以快起来!”比如对他说,“弟弟摔倒了,你是第一个跑到他身边的人,谢谢你反应得这么快!”这时候,孩子会找到一个新的角度看待自己,也会感受到自信。这种内心的力量,很有可能让他重复地做出更快的行为。可能他一辈子也变不成一个雷厉风行的人,但是和之前那个孩子相比,他会更快、更喜欢自己,更适应学校对他的要求。

3 父导母的教育不当,致孩子加重磨蹭行为

1.拖延是一种自我保护—故意磨蹭

“小斌,你在哪儿?”

“我在洗苹果,妈妈!”

“一个小时,你倒水3次,上厕所两次,现在又要吃苹果,你到底怎么回事?!”小斌笑嘻嘻地说:“妈妈,饿着肚子没力气做作业啊!”说罢,一边啃苹果,一边瞄着旁边的电视。“快回屋做作业!”“妈妈,吃东西要细嚼慢咽,不然会肚子疼的。”

就这样,足足过了一刻钟,小斌才吃完了苹果,然后慢吞吞回屋。小斌妈长叹一声,看来今天的作业又要做到半夜了。小斌啥时候变成这样了呢?

从一年级到四年级,小斌一直成绩优秀。看他学习不吃力,小斌妈便给他加了些餐,报了英语、钢琴、奥数、击剑等课外班,每天完成学校的作业后,还要他做些“妈妈作业”。小斌也真给力,样样都能按妈妈的要求完成,小斌妈为培养出了学霸儿子而欣慰。谁知,五年级之后,小斌却像变了个人,背单词心不在焉,小动作特别多,每天做作业都到很晚。现在不要说课外班了,周末两天能把课堂作业做完都很不易。眼看就要小升初,这种情况可急坏了小斌妈。

专家解读:

在解读小斌的行为之前,我们不妨设想一下自己。当我们在单位把一项任务拖到最后一刻,却伪装成一直很努力地赶工时,我们是在向老板表达什么?我们是想让老板觉得我们很努力,同时,也在防御更多任务加身。我们和工作的关系,就是孩子和作业及各种任务之间的关系。父母总觉得孩子不知进取,殊不知自己才是导致孩子拖延的罪魁祸首。父母的加码,导致孩子学习的动力系统受到破坏,如果写得快和写得慢一样,那我干什么把自己搞得那么累呢?

如果拖延已经进入到了疲惫战,父母首先要重新获取孩子的信任。父母光是用嘴说“你早点儿写完作业,剩下的时间都是你自己的!”是没有用的。找一个作业少的周末,待孩子写完作业,主动让他去做一些自己喜欢的事情。父母也可以激发孩子的潜力,故意把时间占去一部分,留最后部分时间给孩子写作业。然后,适时和孩子表达“这样过周末真有趣”的意犹未尽,再告诉孩子“下周末你要是早些完成作业,我们还可以这样玩儿”!孩子有了几次这样的体验后,才愿意慢慢相信“做得更快会带来好处”的事实。取得孩子的信任后,父母可以和孩子建立进一步的契约,要记得,孩子能否付出努力,父母不要单方面加码。孩子为学习付出的越多,就越珍惜结果。积累得足够多时,孩子就可以给自己加码,不需要父母无端的催促。

2.因内心痛苦而回避任务

在不同人面前,涛涛做事的速度相差甚远。吃饭,要是奶奶陪着,他能吃一两个小时;要是爸爸一边拍着桌子一边催,保准能让他在10分钟之内搞定一顿饭。

“小孩子就像橡皮筋儿一样有弹性,得给他压力!”这是涛涛妈总结出来的规律。每天,涛涛妈像复读机一样在孩子耳边不停地催促“快点儿穿衣服,要迟到了!”“别看电视了,写作业!”“9点半了,赶紧洗漱睡觉!”……偏偏,涛涛是那种嚼着饭都能溜号的孩子,所以一天要催无数次。

忍无可忍时,涛涛妈也会威胁:“你要再没完没了地玩儿玩具,我就把所有玩具都扔了!”果然,涛涛立刻放下玩具,坐到桌旁写作业。但是,他心里惦记着搭到一半的磁力棒,写作业心不在焉。最后,只得涛涛爸上场“你再磨蹭,我可打你了!”“你要是9点前写不完作业,我就把作业本撕了!”话说得一次比一次狠,涛涛的动作却越来越慢。

有一次,老师留的作业比较多,涛涛越想努力写,越频频出错。他擦了写、写了擦,最后把卷子一团哭了起来:“我9点前写不完了……我再也不想写作业了……”之后,再和他提作业,他就会抱着头躲回屋子里。这下,涛涛爸妈傻眼了……

专家解读:

一个人想去做一件事,有内因和外因两种动力。内因是孩子出于兴趣想去尝试,外因是父母的逼迫等现实的压力。很多父母觉得,孩子小,必须靠外界施压才能养成好的习惯,比如学会珍惜时间、养成按时做事的好习惯。但是,长期用外力督促孩子做事有一个很明显的弊端—狠话说上几次之后就会失效。于是,只得不停加码,却忽视了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最终,孩子变得麻木或焦虑,因为痛苦而回避任务。

我想,涛涛爸妈应该暂时降低对涛涛的要求,让他有机会缓解焦虑和不安。然后,试着激发涛涛做事的内部动力,可以启发他:“今天的作业有多少题是老师讲过的?我猜不到一半,你说呢?等你写完了告诉我!”当写作业变得有趣,涛涛就能以轻松的心情投入到作业中。当然,父母也需要激发孩子的自主性:“我相信你能找到好办法,自己搞定作业,要不要试一下?”这时候,涛涛的积极性就被调动了,他开始想方设法地完成作业,如果能够成功,自然就会更有动力和自信。这些能量的积累可能比较慢,但却长期有效。

本刊观点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生长规律,只有当他们按照自己的节奏,一步步感受“时间”、感受按时做事的规律,才能真正成长起来。所以,所谓的磨蹭大都是父母给孩子贴的标签,然后按照自己的观点和标准要求孩子,带偏了他们的生物钟。长此以往,孩子才有可能成了真正的“拖延症”。

我们要相信,每个孩子天生都想做到更好,他们只是需要足够的时间。而此时的接纳、尊重、理解,才是我们给孩子的动力源泉。

李津 E:24717106@qq.com
责任编辑 T:010 5102 6331 bIB7hveqzQHv7BrZkBSVbKji3bzZk4+0XxVxpTbPA2OM2UnAnMFhreSED9yE8M08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