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三章 早期东方军队

亚述、巴比伦、米底

亚述人(Arryrian)、巴比伦人(Babylonian)和米底人(Mede)的军队组织有着相似的起源,并且在形式上也有很多共通之处。只有特定的阶级才能在军队中服役。在米底人中,服役更是被看作最高尚的事业。他们的常备军包括国王近卫军(通常数量庞大)、在高阶贵族指挥下保卫中央集权政府的部队以及各省驻军。这些民族会将人口依照十人、百人、千人划分,军队也同样以十进制的结构组织起来。大批的游牧民族(绝大部分是优秀的骑兵)也会伴随着正规军一同行动,他们要么靠领军饷,要么靠抢劫发财。

步兵是东方军队的主体,骑兵则是军队的精华。即使在希腊步兵向世界证明自己远超其他任何步兵的几代人之后,东方的骑兵依然要领先于希腊人。希腊人并非马背上的民族,他们的山地国家也不像亚洲平原那样适合养马。有一个由来已久的说法:骑兵民族可以碾过一个国家,而步兵民族却可以征服它。希腊人和罗马人便是后一情况的最佳例证。

轻装部队使用弓箭和投石器作为武器,并不穿着铠甲。作为重装部队的贵族和富人装备自然更好,他们使用刀剑、战斧、标枪、长矛和匕首等作为武器。虽然重装部队人数较少,但却是军队中最具价值的核心力量。在那个时代中,根本不存在战略机动,两支军队出发后便直接寻找对方,一旦遭遇就展开会战。在会战中,士兵们会依照民族编队。通常而言,其战线极为漫长,而且多少会形成一个内凹的阵型,以便在可能的情况下包围敌军。步兵位于阵线中央,骑兵位于两翼,战车则掩护着整个阵线的正面。他们的步兵队形十分厚重,通常是100排甚至更深的四方阵型。 弓箭手和投石手如蜂群般排列在所有部队前方,在会战开始时向对方发射大批矢石之后,便从背后各四方阵之间的空当中撤退,从后方继续发射箭矢,或者撤退到全军的两翼。在此之后,战车便发动一次猛烈的冲锋以求冲破对方战线。为达到这一目的,战车往往会集中在一点上发动密集冲锋。紧接着,重步兵会手持长矛,以盾牌掩护身体,伴随着号声的鼓舞,在军徽(通常是安装在长矛杆上的猛禽、野兽或圣物形状标志,与我们现在的军旗相同)指引下发动进攻。他们凭借着密集队形的重量,冲入战车在敌军阵线上撕开的缺口,同时骑兵也扫过对方侧翼,从背后向敌军冲锋,激烈的白刃战就此展开。东方的士兵们绝不缺少勇气,他们缺少的只是机动性和纪律。能够包围对方侧翼(除非对方用战车或精兵对侧翼加以专门保护),或是能组成更坚强正面的一方往往都会取胜,失败一方则会被完全消灭。这些军队似乎从不会将自己的一翼倚靠在河流、森林之类的自然障碍来加以掩护。而在会战中发生的任何错误或者不幸,也都无法挽回。

◎ 亚述武士

◎ 巴比伦重步兵和投石手

这些民族的都城都拥有非常出色的防御工事。尼尼微(Nineveh)、巴比伦(Babylon)、埃克巴塔纳(Ecbatana)的石墙高度、厚度均十分惊人。直到色诺芬的时代里,尼尼微的城墙仍有150英尺高。巴比伦则拥有两道城墙,希罗多德说其外墙有335英尺高、85英尺厚,克特西亚斯(Ctesias) 的描述也与此相差不多,同时后者还说巴比伦拥有一道相当规模的壕沟。若从规模来看,其卫城的坚固程度更加令人惊奇。当时在围攻中使用的工程技术并不发达,无法与筑城的技术相比。可一旦城市投降或者陷落,城镇中所有人都会遭到屠杀或出卖为奴,因此守城者也往往会做困兽之斗。亚述人据说也会为临时营地修建工事,通常为一道环形的防线。

犹太人

在犹太人中,除一些例外情况,所有超过20岁的男子都被算作士兵。其12个部落分别组成一个军,在《出埃及记》所记载的时期,平均每个军拥有50000人。战时每个军会依照需要,用抽签或规定的办法从部落中征召士兵。这种办法既简单又明了。扫罗(Saul) 首次建立了一支国王近卫军。在大卫(David)的时代(公元前1025年左右),犹太人中适龄服役人数为130万人,单个部落提供的士兵数量则为24000人。12个军按月度轮换服役,由一位军官指挥,后者也对军队的效率负责。整个288000人的部队都可以算作预备役部队,其中只有十二分之一的部队保持现役状态。部队依照十人、百人、千人的十进制组织编制。所罗门(Solomon)则大幅增加了骑兵和战车的数量,并完善了他们的组织和纪律。

◎ 亚述弓箭手

◎ 希伯来长枪兵

◎ 希伯来长枪兵

在逃出埃及时,以色列人并没有任何武器。只有当埃及人遭到毁灭之后,他们才得以使用埃及人抛进大海的武器装备一部分人。在流浪过程的后期,他们的武器主要是弓箭、投石器和标枪。直到他们抵达应许之地(The Promised Land)前,他们都没有装备任何铸造武器。巴勒斯坦(Palestine)的非利士人(Philistine)装备要更好一些,而且也拥有骑兵和战车。在之后的一段时间,犹太人终于开始使用宽刃短弯刀和长枪。但投石器仍是他们最中意的武器,而犹太人也特别善于使用它们。到了士师(Judge)统治的年代,在26000名使用刀剑的部队中,精锐部队却是700名“能让石头准确命中一根头发”的左撇子投石手。即使早在摩西(Moses)的年代,犹太军队都拥有相当的训练和纪律水平。他们在会战中所采取的战术则与其余民族相似:位于前方的轻装部队以疏开队形首先接战,之后再由重步兵以密集队形进行打击,战斗中还伴随着号声和呐喊。有时犹太人也会排成三道战线,轻装部队位于第一线,主力部队在第二线以10至30排的纵深排列,其后方则为一支由精锐士兵组成的预备队。 犹太军队中通常也会使用野兽形状的军徽。

◎ 希伯来重步兵

◎ 希伯来弓箭手

◎ 投石手

◎ 希伯来散兵

犹太人的对手数量也同样庞大。在扫罗与非利士人的战争中,对方总计拥有6000名骑兵、30000辆战车以及“多得像海滩上的沙子一样”的步兵。在与琐巴(Zobah)国王利合(Rehob)之子哈达德赛(Hadadeser)的战争中,犹太人也面对着700名骑兵和20000名步兵。所罗门也曾凭借1400辆战车和12000名骑兵,阻止了40000辆战车的进攻,不过后一数字可能也包括了皇室马车和辎重车。与后来锡姆伯拉会战(The Battle of Thymbra)和阿贝拉会战(The Battle of Arbela)中的战车数量相比,这些数字看起来是过分夸大了,但它们仍然足以证明战车在当时战争中的重要性要比骑兵更大。

毫无疑问,犹太军队中有着严密的组织结构。从《圣经》中我们能够读到,大卫王曾任命约押(Joab)为全军统帅,后者手下拥有27名副将,整支军队也被分为三个军。这其中明显存在着明确的军阶和指挥体系。

在摩西指挥下,犹太人会对四方形的日常宿营地设防。但直到他们征服巴勒斯坦之前,都不曾听说犹太人建立过永备的设防城市。直到大卫的时代,他才采用东方常见的方式,为耶路撒冷建造了坚固的防御工事。

埃及

底比斯(Thebes) 和孟菲斯(Memphis)两座城市似乎有着埃及最早的军事系统,不过在公元前1500年之后不久,第一位法老便完成了埃及的统一 。武士阶级在埃及位于社会顶层,仅次于祭司。在塞索斯特利斯(Sesostridae) 统治之下,埃及的军队组织开始变得高效起来。在这位伟大的法老出生时,他的父王宣布将所有当天出生的男孩组织起来进行军事训练,这些人后来即成为了塞索斯特利斯的近卫军,其中还有数人晋升为将军。与后来的封建国王一样,塞索斯特利斯会先将土地分封给自己的士兵,然后为他们规定一定的服役年限,士兵们必须自己负担征战的费用,并随时做好服役准备。埃及军队的人数总计不少于40万。武士阶级中的年轻人会接受系统训练,一切的记录和传统也都表明埃及人是非常出色的士兵。对他们来说,被剥夺荣誉便是对违反纪律最严厉的惩罚,不过通过一些英勇行为,荣誉也并非不能挽回。从公元前1200年开始,埃及开始走向衰落。到森美忒库一世(Psammeticus) 时期,来自小亚细亚(Asia Minor)和希腊的佣兵已经逐渐取代了武士阶级在军队中的地位。

埃及军队的主体也同样由步兵组成,而即使在远古时代,战车和骑兵便已经变得常见了。不过当埃及的运河系统逐渐发达之后,可供战车和骑兵活动的空间变小,其作用也就跟着减小了。埃及人使用弓箭、长枪、投石器、战斧、标枪、刀剑等常见武器,步兵也分为轻装和重装、非正规和正规两种。一些步兵会携带能够覆盖全身的盾牌,并穿着甲胄。埃及军队中设有军乐队,并将圣牛或鳄鱼的形象置于长枪上作为军徽。色诺芬则在《居鲁士的教育》(Cyropaedia)一书中记录了锡姆伯拉会战中埃及人使用的战术:他们排列成纵深极大的庞大密集队形,通常为100列宽、100排深的四方阵,正面由连接在一起的盾牌和伸出的长枪掩护,使敌人难以攻击。埃及人会将他们的宿营建成矩形设防营地,也会建造漫长的城墙来保护边境,塞索斯特利斯便曾在培琉喜阿姆(Pelusium)和赫利奥波利斯(Heliopolis)之间建造过一条长城,而埃及城市也具有数层高的城墙保护。与此时的其余所有民族一样,埃及人的围攻战术也并不发达。即使并不太坚固的阿什杜德(Ashdod) ,也能够抵挡森美忒库达29年之久。

◎ 埃及士兵

塞索斯特利斯拥有60万步兵、27000辆战车和24000名骑兵。据说他曾经征服埃塞俄比亚(Ethiopia),穿过麦罗埃(Meroe)进入阿拉伯半岛(Arabia Petrea),并从那里一路远涉印度。之后他又从海路抵达腓尼基,甚至蹂躏了小亚细亚的大片土地。据称,塞索斯特利斯所征服的土地远达奥克苏斯(Oxus)和印度河(Indus),并从当地人口中征收了大批进贡。可即使这些功绩不只是值得怀疑的传说,他的征服也并没能持久下去。

波斯

在居鲁士统治下,波斯的武士不仅位于社会顶层,而且还是世袭阶级,终其一生都随时准备作战。如果《居鲁士的教育》中的记述正确,那么居鲁士仅凭借30000人马便完成了他最伟大的征服工作。之后他的军队人数增加到了70000人,并相继有更多被征服省份的士兵投奔而来。在这些省份中,居鲁士一律保留当地政府,只留下一支波斯军队作为基干。这套体制证明了居鲁士的明智。他所过之地的人民生活富足,而统治他们的总督也始终处于波斯军官的监视之下。亚历山大大帝后来也效法这套体系,并取得了同样令人满意的效果。居鲁士所征服的亚洲土地与后来亚历山大的一样辽阔,他也会在城市中留下驻军,作为他离去后的支撑点。在居鲁士有生之年,波斯军队有着极好的纪律。但在他死后,与米底人奢华生活的接触几乎完全摧毁了他建立起来的体系。

《居鲁士的教育》多少带有浪漫色彩,色诺芬将自己的经验和理解也融入了这部史书当中,而且书中也满是对英雄的过度崇拜。尽管其主体内容是真实的,细节却无疑有多加粉饰之嫌。但无论如何,该书的历史价值都不亚于其可读性。

当时波斯人主要以步兵作战,骑兵数量很少。但居鲁士认清面对亚洲那些拥有大量优秀骑兵的民族时,自己也必须拥有骑兵。为此,他从各地征集了10000名骑兵,并在锡姆伯拉会战中充分发挥了他们的作用。这正是日后波斯优秀骑兵的发端。波斯步兵最初只装备有弓箭、投石器、标枪和小盾,但他们在征服亚洲的过程中逐渐改进了武器,开始使用战斧、刀剑,并开始佩戴头盔和铠甲。因此他们中的一部分人也从轻步兵逐渐发展成重步兵,大部分人则依然保持轻装。居鲁士还将波斯步兵原先的30排纵深缩减到了12排。 波斯骑兵的情况与此相似,大部分兵力是来自于游牧民族盟军的轻骑兵,重骑兵只占少数。居鲁士手中也拥有一些镰刀战车。色诺芬还说他在锡姆伯拉会战中使用了底部装有轮子、内部安置了士兵的可移动箭塔,以及骆驼骑射手、用骆驼背负的巨弩和其他一些奇怪装置。所有这些装置的真实性都非常值得怀疑,但这些说法却仍然十分有趣。

◎ 波斯士兵

◎ 波斯轻步兵

◎ 波斯武士

在防御工事和围攻方面,波斯人几乎毫无建树。但他们还是从米底人和其他亚洲人那里学到了一些技能,并逐渐学会了如何使用巨弩和攻城锤。不过,除非守军很快就被饥饿所打倒,否则波斯人通常还是更愿意使用诡计来占领城镇,就如同他们在锡姆伯拉会战后进攻萨迪斯(Sardis)时所做的那样。巴比伦的尼布甲尼撒(Nebuchadnezzar)曾围攻泰尔旧城达13年之久,却始终无法攻克。

在居鲁士之后,其子冈比西斯(Cambyses)将全国男性人口分为儿童、青年、成人和老人四等。每一等拥有12名头领,均从成人和老人中选出。男性一旦超过10岁便要进入儿童阶级,20岁后划为青年,30岁后划为成人,40岁划为老人,55岁后解除兵役责任,每个等级均拥有自己专门的职责和纪律。不过这种划分办法与其说它有益,还不如说它有趣。 7WwwXFQ7015wVsFbzYjR4opPxI5yMtJG/8KnqWZTbVJAcEzL6vxeiKhgN09lS7Yu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