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伊丽莎白女王”级 (Queen Elizabeth class)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之前,英国和德国以战列舰和战列巡洋舰为重点展开了激烈的海军军备竞赛,双方不惜投入巨额资金大规模建造大型战舰。1911年,年仅37岁的温斯顿·丘吉尔成为英国历史上最年轻的海军大臣,被称为“英格兰斗牛犬”的丘吉尔面对德国于1912年提出的《海军补充法案》宣布:“德国每开工建造一艘主力舰,英国就要建造两艘!”

在1911年,德国开始建造最新的安装了50倍口径305毫米主炮的“国王”级战列舰。尽管口径小,但是德制的305毫米主炮与当时英国最新主力舰装备的343毫米主炮在威力上已经不相上下,难分伯仲。作为回应,英国国会在1912至1913年度的海军预算中一口气拿出了超过4000万英镑的巨资,准备建造一批“最强”战列舰。

英国20世纪的灵魂人物温斯顿·丘吉尔,他对英国海军战列舰的发展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当时,有英国近代海军之父称号的约翰·“杰基”·费舍尔元帅鼓吹应该建造安装381毫米主炮,航速达到30节的新型战列巡洋舰。1912年5月,英国海军部根据费舍尔设计中的精华提出了一个新的方案,那就是以当时最新的技术建造一级在速度上超过其他任何战列舰的高速战列舰。在这种要求下,丘吉尔果断决定在新战列舰上全面安装燃油锅炉。同年7月,新战列舰的设计方案敲定并被命名为“伊丽莎白女王”级。

德国“国王”号战列舰绘画。

编队航行中的“伊丽莎白女王”级战列舰。

“伊丽莎白女王”级是在“铁公爵”级的基础上全新设计的,两者都采用了长艏楼和撞角形舰艏设计。其将副炮安装在舰体前部的艏楼中。“伊丽莎白女王”级上层建筑紧凑而雄伟,其舰桥和三角形前主桅合并在一起,后面是2座直立式烟囱,再后面是宽敞的救生艇甲板。“伊丽莎白女王”级舰长196.82米,舰宽27.58米,吃水9.19米,标准排水量27500吨,满载排水量36500吨。

“伊丽莎白女王”级安装有8门381毫米(15英寸)42倍口径的Mark I舰炮,这8门火炮分别安装在4座双联装炮塔中,每座炮塔重770吨。“伊丽莎白女王”级上的4座炮塔全部位于舰体的中轴线上,其中舰艏(“A”、“B”)和舰艉(“X”、“Y”)的4座炮塔采用了一上一下的背负式布局。

“伊丽莎白女王”级战列舰是英国海军第一级安装381毫米主炮的战列舰,可以说该口径主炮就是专门为其设计的。当德国的“国王”级战列舰开工建造时,英国人得到的情报称其可能安装了大口径的381毫米主炮,对于一贯崇尚火力的皇家海军来说这是无法接受的,于是海军军械局立即开始了381毫米主炮的研制工作。尽管后来证明“国王”级安装381毫米主炮的情报并不准确,但是英国人并没有放慢更大口径火炮的研制进度。为了尽早完成,海军军械局直接在之前的343毫米主炮基础上将口径扩大化,这样就免去了复杂繁琐的理论和技术验证。尽管采用了直线性的研制思路,但是381毫米主炮很快便研制成功,而且性能相当出色。

“伊丽莎白女王”级战列舰的381毫米主炮塔结构图,可以清楚地看到炮座之下直到弹药通道底部的结构。

“伊丽莎白女王”级战列舰的381毫米主炮和152毫米副炮结构图。

多款40毫米“砰砰”炮 的结构图。

双联装102毫米防空炮的结构图。

“伊丽莎白女王”级上原计划安装16门152毫米Mk Ⅶ火炮作为副炮,每侧8门,其中前面6门,后面2门。“伊丽莎白女王”级的舰艏侧舷舰体从防波板至主桅部分内凹并呈梯形截面,这是为了增加前3门152毫米火炮的射界。在后面“X”炮塔下面的舰体两侧装有4门152毫米火炮,但是在实际使用中由于这些火炮遇到海浪的干扰根本无法瞄准射击,因此在“伊丽莎白女王”号建成之后这4门火炮就被拆掉了,在之后建造的另外4艘“伊丽莎白女王”级战列舰上,后面的152毫米火炮都被直接取消了。“伊丽莎白女王”级烟囱中间的露天甲板上有2门76毫米炮,其作用是用于防空。除了火炮,“伊丽莎白女王”级上还安装有4个533毫米鱼雷发射管,这些鱼雷发射管全部都在水线之下,其发射的RGF Mk2型鱼雷战斗部内有230千克TNT炸药,鱼雷能够以45节的速度航行4100米或以30节的速度航行10000米。

从“伊丽莎白女王”号的“Y”炮塔向下望去,可以看到舰艉甲板上正在做礼拜的军官和水兵。

“伊丽莎白女王”级战列舰采用了硬化装甲钢,全舰装甲总重量达到了8250吨。“伊丽莎白女王”级侧舷的主装甲带从舰艏的“A”炮塔基座直到舰艉的“Y”炮塔基座,其装甲厚330毫米,主装甲带上面有152毫米装甲带与甲板相连。“伊丽莎白女王”级主装甲带向前向后有17毫米装甲延伸,直到舰艏和舰艉被102毫米的装甲隔壁封闭。为了保护弹药舱、机舱等在内的重要舱室,在这些舱室外侧有一块上接甲板,下连舰底厚51毫米的装甲板,其在舰体中央形成一个巨大的“装甲盒子”,这个“装甲盒子”与主装甲带相连。“伊丽莎白女王”级的水平防御由多层装甲组成,其前主炮至舰艏部分有两层厚25毫米和32毫米的水平装甲,锅炉舱上方有两层厚25毫米和45毫米的水平装甲,在轮机舱上方有一层厚38毫米的水平装甲,在机舱至舰艉上方有一块厚25毫米的装甲。为了保护操舵舱和螺旋桨,舰艉上方还有一块厚76毫米的装甲。“伊丽莎白女王”级的指挥塔装甲厚280毫米,顶部装甲厚76毫米。“伊丽莎白女王”级的主炮炮塔是其防御的重点,炮塔正面装甲厚330毫米,侧面和后面装甲厚280毫米,顶部装甲厚114毫米,炮座装甲厚152至254毫米。从装甲防护水平上看,“伊丽莎白女王”级是当时防御力最强的英国战列舰,不过在主要区域的装甲厚度上仍然不及同时代的德国战列舰。

152毫米Mk Ⅶ火炮的炮身结构。

152毫米火炮的安装结构图。

“伊丽莎白女王”级舰艉“X”、“Y”炮塔中的4门381毫米主炮正在进行齐射。

“伊丽莎白女王”级的动力系统是英国战列舰进入无畏舰时代后的一次重大革新。舰上有24座巴布考特-威尔考克斯公司生产的大型三胀式蒸汽锅炉,这些锅炉分为4组,每组6座,所有这些锅炉都是油燃锅炉。“伊丽莎白女王”级安装有4台帕森斯直驱式汽轮机,以4轴推进,其中的高压汽轮机驱动外侧的两个螺旋桨,低压汽轮机驱动中间的两个螺旋桨。“伊丽莎白女王”级共有两根烟囱,它们紧挨在一起位于舰桥之后。“伊丽莎白女王”级的最大功率能够达到75000马力,航速25节,当其以常规的56000马力前进时,其航速达到23节。“伊丽莎白女王”级的载油量达3300吨,此外还载有100吨的煤,其续航能力强大,在10节航速下航程能够达到8500海里。

1931年经过改造后的舰桥,可以看到原来高大的三角桅杆顶部消失不见了。

“伊丽莎白女王”级的舰桥结构及主炮塔上安装的简易飞行跑道。

1942年时的舰体侧面舱室及装甲结构,注意其向外突出的防鱼雷突出部。

1942年改造后的舰桥,巨大的封闭箱型舰桥取代了原有的开放式舰桥。

“伊丽莎白女王”级的电力由两台450千瓦和两台200千瓦发电机提供,此外还有一台200千瓦柴油发电机作为紧急供电设备备用。

1912年10月21日,“伊丽莎白女王”级的首舰“伊丽莎白女王”号战列舰在朴次茅斯海军造船厂开工建造,该级的“厌战”号、“刚勇”号、“巴勒姆”号和“马来亚”号分别在德文波特海军造船厂、费尔菲尔德公司、约翰·布朗公司和阿姆斯特朗公司建造,原计划建造的“阿金科特”号则于1914年8月停工。所有的“伊丽莎白女王”级战列舰都在1914至1916年间下水服役,当它们服役时,第一次世界大战已经爆发了。

“伊丽莎白女王”级中最早竣工的“伊丽莎白女王”号服役不久就被派往地中海支援达达尼尔海峡战役。1915年2至3月间,“伊丽莎白女王”号与10多艘英法战列舰一起对土耳其军队的阵地进行了大规模的炮击,这是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舰炮对陆上目标进行轰击。

到了1916年2月底,所有的“伊丽莎白女王”级战列舰全部服役并加入了皇家海军的大舰队,它们成为英国海军中的新锐力量。1916年5月31日至6月1日,规模空前的日德兰海战爆发,除了“伊丽莎白女王”号在船厂维修,其他4艘“伊丽莎白女王”级战列舰都参加了这次大海战。海战中,4艘“伊丽莎白女王”级战列舰属于第5战列舰分舰队,其中“巴勒姆”号和“刚勇”号属于第13战列舰中队,“厌战”号和“马来亚”号属于第14战列舰中队。在激烈的海战中,“伊丽莎白女王”级战列舰表现出了强大的火力和卓越的防御力,特别是“厌战”号,尽管遭到了对方火力集中性的打击,但是却重伤不沉,安全回航。日德兰海战之后的两个月,受伤各舰都在船厂维修。1916年11月,“伊丽莎白女王”号接替了“铁公爵”号成为大舰队的旗舰。

20世纪初英国著名的发动机生产商巴布考特-威尔考克斯厂区。

“伊丽莎白女王”级的烟囱。

“伊丽莎白女王”级的螺旋桨及三胀式蒸汽锅炉。

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伊丽莎白女王”级战列舰接受了两次较大规模的现代化改造。1924至1933年,针对“伊丽莎白女王”级战列舰的第一次现代化改造开始。改造包括了在舰体两舷增加防鱼雷突出隔舱、将两根烟囱合并成为一根、改造舰桥和桅楼、加装高射炮、安装水上飞机弹射器及起重机、增加搭载水上飞机。1934至1941年,针对“伊丽莎白女王”级战列舰的第二次现代化改造开始。改造包括了安装新发动机、加强要害部位的水平装甲、增加防空火力、改进火控系统等。由于对每艘战列舰的具体改造各不相同,因此各舰的最终外形也有不小的区别。

“伊丽莎白女王”级的结构示意图。

1.水舱2.绞盘机舱3.冷藏及制冰机室4.肉类储存室5.帆布室6.遮阳棚室7.应急通道8.休息室9.被服储存室10.锚链舱11.备用起锚设备12.备用起锚设备13.木匠工作室14.淡水水箱15.油漆储存室16.油漆储存室17.水手长舱库18.裁缝室(左舷)禁闭室(右舷)19.石灰储存室(左舷)沙土储存室(右舷)20.军士餐厅21.医务室22.药房23.食堂24.商店25.水下鱼雷室

26.鱼雷储存室27.“A”炮塔28.弹药储藏室29.蓄电池舱30.战斗室注水闸门31.战斗室32.15英寸弹壳舱33.15英寸弹药舱34.电话交换室35.发射台36.“B”炮塔37.6英寸弹壳舱38.配电室39.6英寸弹药舱40.下层指挥塔41.液压机械42.指挥塔43.海军上将室44.海图室45.海图室(左舷)舰长住舱(右舷)46.庇护所47.测距仪外罩48.信号发布室49.面包房50.航海室

51.厨房52.餐具室53.食堂54.面粉储藏室55.“A”锅炉舱56.“B”锅炉舱57.“C”锅炉舱58.“D”锅炉舱59.风扇室60.气闸61.舰体中部轮机舱62.低压锅炉63.高压锅炉64.总冷凝器65.电力升降机66.电话室67.工程师室68.工程师舱库69.电动船只起重机室70.海军上将厨房71.无线电报室72.天线舱73.二级准尉室74.舰船办公室及二级准尉室

75.军械库(左舷) 会计主管室(右舷)76.军械库(左舷) 病房隔间(右舷)77.军械库(左舷) 军医室(右舷)78.军械库(左舷) 会计主管室(右舷)79.工程师室(左舷) 行政办公室(右舷)80.海军军校生学习室81.鱼雷指挥塔82.CO2机械室83.探照灯发电机84.液压机械85.转向齿轮隔间86.淡水水箱87.舵机室88.舰长储存舱89.印刷室90.书记员室91.住舱甲板92.绞盘发动机室93.“X”炮塔94.“Y”炮塔95.海军上将会客厅96.海军上将餐厅97.海军上将会客厅98.舰长及舰队指挥官住舱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时,已经服役近20年的“伊丽莎白女王”级战列舰依然具有强大的战斗力,战争爆发后它们主要在地中海作战。1940年4月,在挪威战役中,战列舰“厌战”号率领英国舰队围歼了德国的一支驱逐舰分舰队。之后“厌战”号转战地中海,其在卡拉布里亚海战中击中了24000米外的意大利战列舰!在1941年3月的马塔潘角海战中,“厌战”号、“刚勇”号和“巴勒姆”号一起在夜战中击沉了意大利的3艘重巡洋舰。11月,德国海军U-331号潜艇发射鱼雷将“巴勒姆”号击沉,这是在战争中唯一一艘被击沉的“伊丽莎白女王”级战列舰。12月,意大利海军偷袭了亚历山大港,炸沉了在港内的“伊丽莎白女王”号和“刚勇”号,后来英军用了一年多的时间才将两艘战舰打捞修复。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伊丽莎白女王”号加入英国远东舰队并参加对日作战,而“厌战”号和“刚勇”号参加了在西西里岛和意大利本土的登陆作战。当1944年诺曼底登陆开始后,“厌战”号和“马来亚”号又前往滩头为登陆部队提供强大的火力支援。除了被德国潜艇击沉的“巴勒姆”号,其他4艘“伊丽莎白女王”级战列舰幸存到战争结束,它们最终在1947至1948年相继退役解体。

作为高速战列舰设计建造的“伊丽莎白女王”级在英国战列舰史上有着独一无二的位置。它们的出现标志着英国海军的燃料革命已经全面展开,其安装的全燃油锅炉提供的澎湃动力使其速度达到了前所未有的25节,已经能够跟上高速航行的战列巡洋舰作战。得到大幅度提升的不仅仅只有动力和速度,“伊丽莎白女王”级的火力和防御也得到了极大的强化,该级战列舰可是世界上第一级安装381毫米大口径舰炮的战列舰,其8门主炮的一轮齐射能够将重达7吨的重型穿甲弹投送到30000米之外的地方,先进的火控系统则保证了较高的射击精度。

当新服役的“伊丽莎白女王”级战列舰跟随英国战列巡洋舰队出现在日德兰海战的战场之上时,其出色的性能立即展现出来。无论是追击德国战列巡洋舰还是与德国战列舰对轰都有出色的发挥。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的“伊丽莎白女王”级不仅平安度过了两次大规模的海军裁军,而且还接受了现代化改造提升了战斗力。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尽管已是服役20多年的老舰,但是“伊丽莎白女王”级依然活跃在各大战场上并且在战斗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它们为保卫大英帝国的海上生命线东奔西跑、浴血疆场。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尽管从民众到海军都强烈要求保留这些功勋卓著的战舰,但是剩下的4艘“伊丽莎白女王”级战列舰还是无法逃脱退役拆解的命运。无论如何,“伊丽莎白女王”级永远是皇家海军历史上的耀眼明星,它们是不应被遗忘的“女王重锤”。

“伊丽莎白女王”级战列舰一览表

“伊丽莎白女王”号(HMS Queen Elizabeth)

“伊丽莎白女王”号由朴次茅斯海军造船厂建造,该舰是“伊丽莎白女王”级的首舰,舰名来自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一世。“伊丽莎白女王”号于1912年10月21日动工,1913年10月16日下水。1914年12月22日,完成海试的“伊丽莎白女王”号加入了皇家海军第5战列舰分舰队。

1915年2月,“伊丽莎白女王”号被派往地中海参加达达尼尔海峡战役。在前往达达尼尔海峡途中,“伊丽莎白女王”号测试了381毫米火炮并且开足马力进行了满功率航行,人们认为舰上安装的威力巨大的381毫米火炮能够摧毁任何土耳其军队的要塞。当“伊丽莎白女王”号到达达达尼尔海峡后,它发现周围全部都是老式的前无畏舰,装备精良的“伊丽莎白女王”号因此成为海军上将德罗巴克(J.M. De Roebuck)的旗舰。

1915年2月25日,“伊丽莎白女王”号参加了对位于苏都巴哈(Seddul Bahr)的土军阵地的轰击,这里位于达达尼尔海峡的入口,地理位置十分重要。这次对岸炮击行动是英国海军第一次在实战中使用381毫米火炮,由于该炮之前没有进行过测试而且没有备用炮管,为了避免发生意外,“伊丽莎白女王”号的主炮射击被严格限制。在达达尼尔海峡战役的参战过程中,“伊丽莎白女王”号一共发射了86枚381毫米炮弹和71枚152毫米炮弹。

1913年10月16日,下水中的“伊丽莎白女王”号。

海军上将德罗巴克画像。

停泊在海面上的“伊丽莎白女王”号战列舰。

1915年5月14日,“伊丽莎白女王”号起航返回英国,其于5月25日重新加入第5战列舰分舰队。1916年5月22日,“伊丽莎白女王”号进入干船坞进行大修,期间舰体后面的152毫米火炮被拆除,取而代之的是两门安装在甲板上的76毫米高平两用火炮。整个维修工作于6月4日结束,“伊丽莎白女王”号因此错过了发生于5月31日至6月1日的日德兰海战。

1916年7月至1917年2月,“伊丽莎白女王”号又断断续续接受了多次改造。1916年11月,海军上将贝蒂接替杰利科成为大舰队的总司令,他选择了“伊丽莎白女王”号作为大舰队的新旗舰,因为这艘战舰是当时皇家海军中速度最快的战列舰。1918年9月9至10日,“伊丽莎白女王”号上升起了美国海军上将亨利·马约(Henry Mayo)的将旗,这是因为马约来到该舰上参观访问,这是他的将旗唯一一次在英国战列舰上被升起。当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伊丽莎白女王”号与其他英国战舰排成两条战列接受了德国公海舰队的投降并且押解着昔日的对手前往大舰队基地斯卡帕湾。

“伊丽莎白女王”号的侧视图和俯视图。

“伊丽莎白女王”号1918年时的线图。

“伊丽莎白女王”号,照片摄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

从一艘美国战列舰炮塔上拍摄的“伊丽莎白女王”号。

1918年7月至1924年7月,“伊丽莎白女王”号成为大西洋舰队的旗舰,期间舰队司令、未来的第一海军大臣约翰·D·坎安宁(John H. D. Cunningham)登舰视察。1924年7月至1926年5月,其又成为地中海舰队的旗舰。1926年5月26日,“伊丽莎白女王”号进入朴次茅斯港开始接受全面的现代化改造,改造包括:在舰体两侧安装了防鱼雷突出部;在舰体中部甲板上安装了127毫米防空炮;两根烟囱被合并成了一根;1916年安装的2门76毫米防空炮被拆除,取而代之的是4门102毫米防空炮(4” Mk5 HA AA guns)。

美国海军上将亨利·马约。

1928年1月2日,完成现代化改造的“伊丽莎白女王”号进入地中海舰队并且再次成为旗舰。作为和平时期大英帝国最重要的舰队,全部的5艘“伊丽莎白女王”级战列舰都在地中海舰队中服役。再次担任地中海舰队旗舰期间,“伊丽莎白女王”号曾经换过8位舰长。1935年7月,“伊丽莎白女王”号成为在斯皮特黑德举行的英王乔治五世登基25周年庆典活动舰队的旗舰。1937年5月,“伊丽莎白女王”号参加了英王乔治六世的加冕典礼。

第二次现代化改造之后的“伊丽莎白女王”号,其舰艏原有的梯形截面已经消失了。

贝蒂站在“伊丽莎白女王”号的甲板上。

贝蒂在“伊丽莎白女王”号的海军上将室中会见其他高级将领。

1937年8月,“伊丽莎白女王”号结束了在地中海舰队的服役返回朴次茅斯港开始了第二次大规模现代化改造,这次改造的规模比第一次更大。在这次改造中,“伊丽莎白女王”号的整个上层建筑几乎全部被拆掉,之后安装了更加高大的舰桥;“伊丽莎白女王”号的舰体也发现了很大的变化,侧舷原有的梯形截面也被更饱满的舰体取代,这增加了舰艏内部的空间;由于原有的152毫米和102毫米两种火炮已经过时,于是这些火炮被拆除,舰体中部两侧的甲板上安装了10座双联装的装甲炮塔,这些炮塔内共有20门114毫米高平两用火炮;甲板上原有的高射炮被拆除,取而代之的是8座八联装的40毫米“砰砰”炮和4座四联装的12.7毫米重机枪;“伊丽莎白女王”号上的主炮塔被拆除后送回到制造商维克斯公司进行维修和改造,改造之后的381毫米火炮仰角从20度增加到30度,其主炮的射程增加到29300米;“伊丽莎白女王”号原装的锅炉和汽轮也被拆除,新的帕森斯汽轮机被安装在位于中心水密隔舱的两个轮机舱内,而原有的24座老式锅炉被6座新型舰用三胀式锅炉取代,虽然锅炉的数量减少,但是动力却更强了;改造后的“伊丽莎白女王”号在舰体中部留出了容纳3架水上飞机的空间,其弹射器也安装了更新的型号。

经过1937年大改造之后的“伊丽莎白女王”号。

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的“伊丽莎白女王”号。

1939年9月1日,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当时的“伊丽莎白女王”号仍然停泊在英国海军基地斯卡帕湾中。因为担心遭到德国空军的空袭,“伊丽莎白女王”号前往位于苏格兰的罗塞斯继续其在和平时期还没有全部完成的改造。

停泊在亚历山大港的“伊丽莎白女王”号。

1941年2月,完成现代化改造的“伊丽莎白女王”号重新回到英国皇家海军中服役,它将面临艰苦的战争岁月。重新服役的“伊丽莎白女王”号进入本土舰队,其返回斯卡帕湾进行训练。5月,“伊丽莎白女王”号参加了护航队护送一支商船队经过直布罗陀海峡前往地中海中的马耳他岛,之后它便加入了地中海舰队,基地位于埃及的亚历山大港。加入地中海舰队后,“伊丽莎白女王”号迎来的第一个任务就是与姐妹舰“厌战”号、“巴勒姆”号和“刚勇”号一起前往克里特岛掩护岛上的英联邦军队撤离。

1941年9月1日,“伊丽莎白女王”号上升起了地中海舰队司令坎宁安的将旗,其成为地中海舰队的旗舰。12月19日,意大利蛙人部队成功潜入了亚历山大港,他们驾驶着外号“猪猡”的人操鱼雷对港内的英国战舰发起攻击。最终,“伊丽莎白女王”号和“刚勇”号双双被炸,两舰坐沉于港中。由于亚历山大港内水深较浅,从外表根本看不出“伊丽莎白女王”号已经沉没了。为了迷惑敌人,坎宁安上将在“伊丽莎白女王”号上视察的照片像往常一样出现在报纸上,这让意大利人误以为他们的偷袭失败了。在坎宁安脚下,“伊丽莎白女王”号的舰底受损严重,受损面积达到了1000平方米,其中包括3座锅炉,这些锅炉后来被运到亚历山大的工厂中维修。

经过大规模改造之后的“伊丽莎白女王”号。

在海面上航行的“伊丽莎白女王”号,从一个烟囱上看照片拍摄于第一次大规模改造之后。

皇家海军上将詹姆斯·萨默维尔。

在太平洋上作战的“伊丽莎白女王”号,不远处是姐妹舰“刚勇”号和法国战列舰“黎塞留”号。

由于亚历山大港的维修能力有限,英国本土的维修也达到了饱和的程度,因此在1942年6月27日,当“伊丽莎白女王”号已经勉强可以航行之后,其前往美国弗吉尼亚州的诺福克海军造船厂进行全面维修及升级改造。在诺福克,“伊丽莎白女王”号上的40毫米高射炮和12.7毫米高射机枪被拆除,换上了防空效果更好的20毫米厄立孔机关炮,总数达到了54门之多。

1943年6月23日,完成维修改造的“伊丽莎白女王”号离开美国,其于7月抵达英国海域并以斯卡帕湾为基地。12月23日,“伊丽莎白女王”号与姐妹舰“刚勇”号及战列巡洋舰“声望”号一起向东经过亭可马里、斯里兰卡等地。1944年3月,加入远东舰队的“伊丽莎白女王”号成为海军上将詹姆斯·萨默维尔(James Somerville)的旗舰。之后,远东舰队从斯里兰卡出发,对日本位于苏门答腊岛上的设施展开了攻击。

1944年4月19日,为了掩护英国第14军在印度沙璜对日军发起的进攻作战,包括“伊丽莎白女王”号在内的远东舰队以舰载机和舰炮为陆军提供了支援,与其并肩作战的战舰包括“刚勇”号、“声望”号等,此外还有法国的“黎塞留”号战列舰和美国的“萨拉托加”号航空母舰等。在这次攻击中,“伊丽莎白女王”号的381毫米火炮发挥了强大的威力,攻击中盟军舰队共炸毁日军30架飞机、2艘商船和2艘驱逐舰,此外港口的油库、雷达站等也遭到了毁灭性的打击。

1944年5月27日,作为TF65特混舰队的一员,“伊丽莎白女王”号攻击了印度尼西亚苏腊巴亚的泗水港,它再次以381毫米主炮轰击了港口设施。10月,“伊丽莎白女王”号前往南非的德班港进行维修,之后其返回远东舰队并于11月炮击了日军位于印度尼西亚勿拉湾的炼油厂和位于沙璜的机场。11月22日,以远东舰队为基础,英国太平洋舰队建立,“伊丽莎白女王”号成为舰队的旗舰。

1945年1月,太平洋战场上的盟军开始展开“斗牛士行动”,其目标是攻占位于缅甸兰里岛北端的皎漂港。21日,在“伊丽莎白女王”号和轻巡洋舰“月神”号的火力掩护下,英国第71印度步兵旅开始在兰里岛进行登陆。4月,“伊丽莎白女王”号加入了TF63特混舰队,舰队攻击了缅甸南部的安达曼群岛并掩护了攻占仰光的作战行动。

1945年7月12日,随着战列舰“纳尔逊”号的到来,“伊丽莎白女王”号不再担任英国太平洋舰队的旗舰,作为一艘已经服役31年的老舰,其返回英国。“伊丽莎白女王”号于8月7日抵达朴次茅斯港,10日进入罗塞斯然后成为一艘储备舰。在罗塞斯港的停泊区中,“伊丽莎白女王”号静静地迎来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胜利。

1946年3月,“伊丽莎白女王”号前往朴次茅斯港B区停泊,其成为一艘宿舍船。1948年1月21日,“伊丽莎白女王”号正式退役,其在5月15日被卖给了英国钢铁公司。7月7日,在拖船的拖曳下,“伊丽莎白女王”号首先前往克莱德河畔的达尔缪尔对舰体内部结构和上层建筑进行拆解,之后仅剩舰体的“伊丽莎白女王”号前往特伦进行最后的拆解。“伊丽莎白女王”号的退役出售和拆解在英国造成很大的影响,很多人都为之惋惜,这艘名舰经历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腥风血雨,是这段不平凡历史的最好见证!

“伊丽莎白女王”号战列舰服役生涯中参加了许多重要战斗,其战场荣誉包括:达达尼尔海峡,1915年;克里特岛,1941年;缅甸,1944至1945年;沙璜,1945年;东印度群岛,1945年。

“厌战”号(HMS Warspite)

“厌战”号由德文波特造船厂建造,它的名字是英国皇家海军中的传统舰名,这个名字来自古英语的“spight”(意为鄙视),舰名的本意是在战场上鄙视对方。“厌战”号是英国皇家海军中第七个使用这个名字的战舰,其于1912年10月31日动工,1913年11月26日下水,1915年3月8日完工,造价为252万英镑。完成海试的“厌战”号加入了英国皇家海军大舰队的第2战列舰分舰队,首任舰长是爱德华·菲尔波茨(Edward Phillpotts)。

从“纳尔逊”号战列舰上拍摄的正在转向的“厌战”号。

在服役不久之后,“厌战”号就向海军大臣丘吉尔展示了381毫米舰炮的威力,当其主炮将目标轰成碎片之后,丘吉尔对该舰强大的火力和优异的精度表示满意。1915年9月16日,“厌战”号遭遇了其一生中的第一次事故,其在前往罗塞斯的过程中遇到了大雾并因此在距离登巴14海里处搁浅。由于担心遭到德国潜艇的偷袭,“厌战”号一直保持了很高的航速,所以在遇险的时候没有足够的时间反应,不过其受到的损坏并不严重。9月22日,“厌战”号进入泰恩河上的浮动船坞进行维修,整个维修工作到11月20日结束。

1915年11月2日,第5战列舰分舰队正式成立。12月2日,同属于“伊丽莎白女王”级的“伊丽莎白女王”号、“厌战”号和“巴勒姆”号3艘战列舰便加入了该战列舰分舰队。12月3日,“厌战”号误读了一个8节的限速标示,其以18节的航速与“巴勒姆”号相撞,不过造成的损失并不严重。12月9日,“厌战”号前往其母港德文波特进行修理,后于25日圣诞节当天返回斯卡帕湾进行战备值班。

日德兰海战后返回港口的“厌战”号,工人们正在观察右舷被击穿后留下的弹孔。

日德兰海战后,“厌战”号伤痕累累的152毫米副炮。

日德兰海战中,“厌战”号的装甲被德国穿甲弹撕开的大洞。

1928年,“厌战”号的水兵们正在甲板上跳角笛舞。

1916年1至3月,“马来亚”号和“刚勇”号两艘战列舰相继建成并加入第5战列舰分舰队,至此5艘“伊丽莎白女王”级战列舰全部建成而且同属于一个战列舰分舰队。5月31日,当日德兰海战爆发时,第5战列舰分舰队的任务是支援贝蒂的6艘战列巡洋舰。当英国战列巡洋舰遭到对方攻击时,包括“厌战”号在内的第5战列舰分舰队于16时进入战场,其大威力的381毫米主炮多次击中德国战列巡洋舰。

在战斗中,为了避免与己方的装甲巡洋舰“勇士”号相撞,“厌战”号大幅度转动船舵结果却被卡住了。情急之下,舰长命令继续前进,于是“厌战”号开始在整个德国公海舰队面前绕起了圈子。面对绕圈子的“厌战”号,德国人当然不会客气,各舰集中火力朝“厌战”号进行射击。当绕完第二圈船舵恢复控制后,“厌战”号已经被15枚大口径炮弹和14枚中口径炮弹击中。凭借着优秀的防御,“厌战”号以16节的速度离开战场向罗塞斯方向撤退。

结束战斗回港后,水兵们在码头上列队。

在返航途中,“厌战”号上的船员们奋力抢修,他们填补了一些弹孔,不过危险仍然在其身边。6月1日上午,“厌战”号遭到德国潜艇的鱼雷攻击,其连续躲过了三枚鱼雷。当发现偷袭者后,“厌战”号以152毫米火炮向目标射击并开足马力想要撞沉这艘德国潜艇,但是最后还是让德国潜艇跑了。当“厌战”号抵达罗塞斯时,人们发现其水线高度比平时升高了1.2米。尽管在日德兰海战中遭到了集中攻击,但是凭借着强大的防御能力,“厌战”号上只有14人阵亡,另有17人受伤。

“厌战”号在罗塞斯的维修一直持续到1916年7月4日,但是一些损伤直到1934至1936年才被完全修复。日德兰海战之后,英德双方再也没有爆发大规模海战,1916年8月18日,就在“厌战”号刚回到第5战列舰分舰队一个月之后,其船舵在一次夜间训练中再次被卡住。幸运的是,在当天夜里“厌战”号船舵的问题就被修复。训练结束后,“厌战”号返回斯卡帕湾,就在停靠码头的过程中,其转向又一次出现问题,结果“厌战”号与“刚勇”号撞在了一起并导致了严重的损坏。军事法庭调查了这次撞船事故,认为两艘战舰都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而“厌战”号的舰长菲尔波茨也被撤换。被撞伤的“厌战”号进入船厂维修直到9月29日,新舰长德巴特罗(C.M.de Bartolome)于12月19日走马上任。

1918年,“厌战”号与30艘战列舰、4艘战列巡洋舰、26艘巡洋舰和84艘驱逐舰出航,它们打算寻歼德国主力舰队,不过计划没有实现。在战争剩下的岁月中,“厌战”号一直与其姐妹舰一起执行训练和巡逻任务。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的1918年11月21日,德国公海舰队前往罗塞斯投降,包括“厌战”号在内的英国舰队在港外排成两排接受了德国海军的投降。同年,海军在“厌战”号的“B”和“X”炮塔上安装了简易跑道供飞机起飞,不过这些跑道很快就被拆除了。1919年4月,重新迎来和平的皇家海军解散了大舰队,各舰被重新编入大西洋舰队和地中海舰队中。“厌战”号加入第2战列舰分舰队,其成为新组建的大西洋舰队的一员。之后两年,“厌战”号随大西洋舰队多次在地中海进行了春季巡航。

1942年时的“厌战”号。

1921年,英国煤矿和铁路工人进行罢工,“厌战”号前往克莱德港展示武力。为了不激化与民众的矛盾,“厌战”号上的船员们与当地的罢工工人举行了多次足球赛。在1924年的春季巡航中,“厌战”号第一次停泊在位于地中海中的马耳他。在以后的日子里,“厌战”号与马耳他会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1924年7月,“厌战”号返回英国本土参加在斯皮特黑德举行的皇家海军观舰式,英国乔治五世参加了这次规模庞大的庆典活动。包括“厌战”号在内的200多艘战舰分10列停泊在海面上,“厌战”号位于第3列中。之后,“厌战”号进入朴次茅斯港接受现代化改造,改造包括在舰体两侧安装防鱼雷突出部;舰体中部甲板上没用的设备被拆除并安装了4门102毫米防空炮及2座双联装的40毫米高射炮等。改造之后“厌战”号的标准排水量从原来的27500吨增长到31300吨,最高航速从原来的25节下降至23.5节。

1926年4月6日,结束改造的“厌战”号在朴次茅斯重新服役并加入了地中海舰队,此时舰上有军官54人,水兵871人。在地中海舰队中,“厌战”号与其他4艘“伊丽莎白女王”级战列舰组成新的第1战列舰分舰队。就在准备启程前往地中海时,“厌战”号又一次经历了罢工。5月3日,“厌战”号派出水兵守卫王子码头,直到罢工于5月12日结束。加入地中海舰队后,“厌战”号担任舰队旗舰约18个月,之后其成为一艘私有舰。1928年7月12日,“厌战”号在爱琴海的斯基亚索斯附近撞到了一块礁石,不得不返回英国进行维修。1929年1月22日,完成维修的“厌战”号返回地中海舰队,但是由于发动机故障直到11月18日才成为海军上将弗雷德里克·菲尔德爵士(Frederick Field)的座舰。

1930年,“厌战”号、“刚勇”号和“巴勒姆”号加入大西洋舰队的第2战列舰分舰队,在之后几年的春天和夏天,包括“厌战”号在内的战舰经常参加在地中海举行的演习。1933年3月21日,“厌战”号和“刚勇”号从直布罗陀出发前往朴次茅斯港。由于海上的大雾,“厌战”号与罗马尼亚货船“佩列斯”号相撞,其水线以上围绕着防鱼雷突出部的部分损坏,但是不妨碍继续航行。5月,“厌战”号回到第2战列舰分舰队中,但是仅仅6个月之后其就被储备起来,原因是海军获得的拨款有限,军方只能保证更新的战舰正常服役。

在没有足够造舰经费的情况下,英国只能通过升级改造现有的战列舰来保持主力舰队的力量,而“厌战”号就在改造名单之列。1934年开始,英国开始对处于储备状态的“厌战”号进行全面的现代化改造。海军方面保留了已经服役近20年的舰体结构,但是对战舰的其他部分进行了全面更新,其中包括:拆除原有的上层建筑;拆除原有的锅炉等重要设备;原来的轮机舱被隔成8个独立的部分;原来的锅炉舱分成6个;原有的24座锅炉被换成了6座新型海军锅炉;老汽轮机换成了新的帕森斯汽轮机;两根烟囱被合并成一根,留出的甲板空间可以安装更多的防空武器;机舱和弹药舱顶部的水平装甲被加厚至140毫米;烟囱两侧安装了用于吊装水上飞机的起重机;舰体中部安装了新型的水上飞机弹射器;舰体底部的舱室经过重新设计和改造。在武器方面:“厌战”号更换了381毫米主炮;主炮的仰角增加到30度,其射程大大增加;主炮塔上的小口径炮被拆除;部分副炮被拆除,每侧仅剩下4门152毫米炮;4门102毫米防空炮被拆除,取而代之4座双联装的102毫米防空炮;加装了4座八联装的40毫米“砰砰”炮,在“B”和“X”炮塔顶部安装了4座四联装的12.7毫米重机枪;在火控系统方面,“厌战”号在射击指挥系统中加入了高仰角火控系统(HACS)Mk Ⅲ对空射击指挥仪和Mk Ⅶ海军火控指挥台(Admiralty Fire Control Table),两个系统分别用于统一指挥战舰上的防空武器和主炮火力。改造之后的“厌战”号外观上与之前最大的不同就是高大的城堡型舰桥,这样的舰桥可以安装更多的火控电子设备,当其作为旗舰时也有更大的指挥空间。

1937年3月8日,完成改造的“厌战”号离开船坞开始进行一系列航行测试。3月12日,当“厌战”号在海面上全速前进并向右满舵转向时它的老毛病又犯了,其船舵再次被卡住,而之前改造中已经安装的新的舵机和操控系统完全没有效果。航行测试中,“厌战”号的最大功率达到了80000马力,其航速达到23.84节。3月18日,进行主炮试射的“厌战”号差点捅了大娄子。为了测试主炮齐射对改造后舰体结构的影响,“厌战”号的两门381毫米主炮以最大仰角进行射击。由于海上有雾气,“厌战”号并没有察觉附近有一艘路过的远洋皇家邮轮。结果两枚总重约1吨的炮弹落在邮轮附近,溅起高大的水柱,将邮轮上的800多名乘客吓了个半死。

1937年6月23日,“厌战”号重新服役,1183名官兵登上完成改造的战舰,此时该舰的舰长是维克多·亚历山大·查尔斯·克拉奇利(Victor Alexander Charles Crutchley)。在重新服役时,克拉奇利被告知战舰船舵在满舵转向时会被卡住,不信邪的克拉奇利在一次航行中命令“厌战”号高速满舵转向,船舵果不其然又被卡住了。不过问题还不止于此,在返航时一直能听到发动机齿轮间有不正常的噪音。针对这些问题,对于“厌战”号的维修和测试一直持续到1938年1月。

针对“厌战”号的维修在朴次茅斯港进行,但是船员却住在查塔姆港。每次出海测试,船员们都要从查塔姆来到朴次茅斯,来来回回的旅途劳顿让船员们怨声载道。许多不满的船员趁机兴风作浪,想要组织叛乱,这些细节后来被媒体披露。得到消息的英国海军部指派海军上将马克斯·霍顿(Max Horton)领导调查组对整件事情进行了深入的调查,其结果是包括海军陆战队一名上尉和一名中尉在内的3人被强制退役,10多人被调往其他的部门。

皇家海军上将马克斯·霍顿。

1938年1月5日,完成改造的“厌战”号离开朴次茅斯前往马耳他。此时其船员总数达到了1248名,其中143人属于海军陆战队,他们主要负责操作各种型号的武器。进入地中海的“厌战”号没有平静多久就又生出了事故,在一次防空训练中,“厌战”号以舰上的防空火力对飞机拖曳的靶子进行射击,可当其返回港口时,恰巧这架飞机和它身后的靶子也从一旁飞过。看到目标,一名神经过敏的年轻候补军官突然操纵40毫米“砰砰”炮进行射击,这些炮弹越过目标飞向马耳他岛上的瓦莱塔。由于距离较远,这些炮弹并没有造成什么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最终海军方面的人员前往瓦莱塔并对当地的居民道歉。1938年2月6日,海军上将达德利·庞德(Dudley Pound)第一次登上“厌战”号进行训话,由于之前的误击让他非常生气,不过庞德还是对“厌战”号有信心的。

1938年3月,希特勒领导的纳粹德国成功吞并了奥地利。尽管英国没有直接干预,但是其在地中海的舰队持续进行了演习以向德国炫耀武力。8月,“厌战”号参加了射击训练,在舰上水上飞机的引导下,其以主炮火力向19000米外的目标开火。在经过40轮齐射之后,目标被轰得粉碎,与此同时,“厌战”号上的防空火炮还命中了由飞机拖曳的目标。目睹了作为舰队旗舰的“厌战”号命中目标,庞德非常高兴。

1939年6月,由于身体不适,舰队司令庞德返回英国并成为第一海军大臣,接替他的是海军上将坎宁安,坎宁安的将旗也同样飘扬在“厌战”号上。9月1日是地中海舰队一年一度的划船比赛,在“厌战”号的航海日志上记录了这场比赛,而就在北面的欧洲东部,德国对波兰发动了突然袭击,第二次世界大战也由此爆发。

经过改造之后整洁崭新的“厌战”号。

完成1934至1937年大改造的“厌战”号线图。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厌战”号被调往地中海,当时其舰长仍然是克拉奇利。“厌战”号作为地中海舰队司令坎宁安上将的旗舰属于第1战列舰分舰队,该分舰队中还包括了“伊丽莎白女王”级的“巴勒姆”号和“马来亚”号。由于当时意大利还处于观望态度,因此英国海军主力并不在地中海,舰队特别缺乏巡洋舰和驱逐舰力量。由于英国本土海域受到更大的威胁,海军部开始从地中海舰队抽调部分舰艇编入本土舰队,其中就包括“厌战”号。作为地中海舰队中最现代化的一艘战列舰,“厌战”号的调离对坎宁安是一次打击,第一海军大臣庞德为此向他道歉,但是坎宁安回答:“失去它是一个打击,但是却在意料之中”。

1939年11月,在启程返回本土前,“厌战”号在马耳他的干船坞中进行检修,之后其护送一支船队前往大西洋,这是因为当时在大洋上活动着几艘德国袭击舰,如果它们看到“厌战”号高大的身影,一定会躲得远远的。11月23日,从加拿大哈利法克斯驶往英国的HX 9船队遭到了德国战列巡洋舰“沙恩霍斯特”号和“格奈森瑙”号的袭击。24日,“厌战”号接到命令,其立刻离开船队对德国战舰展开搜索。此时有情报显示,德国战列巡洋舰正在避开英国舰队的追击,于是“厌战”号转而前往朴次茅斯。12月4日,“厌战”号成为本土舰队的旗舰,同时也是海军上将查尔斯·福布斯爵士(Sir Charles Forbes)的座舰,“厌战”号在短短的3个月里成为了皇家海军两支主力舰队的旗舰。就在“厌战”号成为本土舰队旗舰的同一天,巡航归来的“纳尔逊”号战列舰在埃维湾入口处撞上了德国潜艇布设的磁性水雷,“厌战”号为避免重蹈覆辙而转移到相对安全的格里诺克。

1940年4月9日,德军入侵挪威,挪威战役爆发,“厌战”号奉命前往参战。4月9日,5艘英国驱逐舰勇敢地向纳尔维克峡湾内的德国舰队发动突袭并击沉了2艘驱逐舰和6艘货船。尽管袭击成功,但是德国人还有8艘驱逐舰在纳尔维克。为了将德军驱逐舰全面消灭,坐镇“厌战”号的海军中将惠特沃斯(W.J. Whitworth)指挥该舰和其他9艘驱逐舰杀向纳尔维克。4月13日,英国舰队鱼贯进入纳尔维克峡湾,“厌战”号将一架“剑鱼”式水上飞机弹射出去以提供侦查。当时德国的“埃里希·克勒纳”号驱逐舰躲在峡湾的拐角处打算用鱼雷对英国舰队进行偷袭,但是却被“剑鱼”水上飞机发现,它立即被鱼雷和“厌战”号的381毫米炮弹撕碎,这是从1916年日德兰海战之后,“厌战”号第一次向敌人开火。巡逻中的“剑鱼”飞机发现了德国U-64号潜艇,它立即俯冲并用炸弹将其击沉,这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第一艘被飞机击沉的德国潜艇。

正驶入马耳他大港的“厌战”号。

1941年进入马耳他的“厌战”号。

面对杀到眼前的英国舰队,剩下的7艘德国驱逐舰奋起反击,但是在“厌战”号威力巨大的主炮射击下,德国驱逐舰且战且退。由于峡湾只有一个出口,德国人因此成了瓮中之鳖,面对实力强大的对手,幸存的德国驱逐舰选择了自沉。正是由于“厌战”号的存在,海战中才出现了一边倒的局面,德国海军损失了全部10艘驱逐舰,而纳尔维克也因此被称为“德国驱逐舰的坟墓”。

1940年4月27日,费舍尔(D.B.Fisher)接替克拉奇利成为“厌战”号的舰长,之后战舰离开斯卡帕湾前往格里诺克补充弹药物资并启程前往地中海。5月10日,经过胆战心惊的航行,“厌战”号终于抵达亚历山大港。在亚历山大港,“厌战”号再次升起坎宁安的将旗,期间庞德给坎安宁写信道:“看到‘厌战’号回来了你一定很开心,在过去的八个月我一点都不羡慕你,但是现在我很羡慕你。”经过之前的战斗,“厌战”号于5月24日进入干船坞进行紧急维修,不久后的6月11日,意大利向英国宣战了,地中海立即变成了残酷的战场。

当1940年夏天到来之后,地中海也因为战争的到来变得不再平静,当时正赶上一支运输船队要将大量物资由亚历山大港运往马耳他,为了进行护航,坎宁安将地中海舰队主力分为三支,他亲率“厌战”号和5艘驱逐舰,其他两支舰队则有2艘战列舰、1艘航空母舰、5艘轻巡洋舰和11艘驱逐舰。与此同时,一支庞大的意大利舰队正护送船队向北非运送物资,这支舰队包括2艘战列舰、7艘重巡洋舰、8艘轻巡洋舰、32艘驱逐舰及1艘鱼雷艇。就这样,两支以护航为目的的大舰队在地中海上相遇。

“厌战”号的线图,此时该舰已经完成了大改造。

1940年7月9日中午,双方舰队在卡拉布里亚半岛东南方向海域相遇。下午15时10分,英国轻巡洋舰“尼普顿”号发来信号:“发现敌人舰队”。这是自纳尔逊时代以来英国海军第一次在地中海发出这个信号。随着发现对方,双方的轻巡洋舰在15时15分至30分里爆发了战斗。就在轻巡洋舰之间战斗不断时,意大利的战列舰和重巡洋舰开始转向向英国舰队靠近。

15时26分,意大利舰队进入了“厌战”号的射程,而它后面的“君权”号和“马来亚”号由于速度较慢,暂时无法参加战斗。管不了那么多,“厌战”号开始向对方进行射击,与此同时舰上的水上飞机也起飞为主炮射击提供参数和校正。由于烟雾的关系,“厌战”号的第一次射击并没有命中目标。随着烟雾的消散,“厌战”号在15时50分再次开火,此时它与目标之间的距离约有26000米。意大利人很快开始还击,15时59分,“朱利奥·恺撒”号的炮弹落在距离“厌战”号很近的海面上,意大利人已经测算出了“厌战”号的距离。就在危急之时,“厌战”号上发射的一枚381毫米炮弹击中了“朱利奥·恺撒”号的后甲板,虽然这枚炮弹没有爆炸,但是却引爆了“朱利奥·恺撒”号上的37毫米高射炮炮弹,爆炸造成的烟雾被吸入锅炉舱并导致4台锅炉停止工作,战舰的航速从原来的25节下降至18节。“厌战”号的这次命中是在24000米距离上取得的,其创造了战列舰间航行交战中的最远命中记录。

尽管“厌战”号的命中没有给“朱利奥·恺撒”号造成多大损失,但是却给了对手很大的心理震撼。意大利舰队司令卡姆皮奥尼中将命令释放烟雾并且撤退,此时终于赶上来的“马来亚”号加入了对意大利舰队的炮击,但是并没有命中,之后双方舰队脱离并结束了战斗。尽管后来“厌战”号遭到了意大利空军的攻击,但是并没有被击中,至此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地中海上规模最大的一次海战——卡拉布里亚海战落下帷幕。

海战中的“厌战”号,一枚炮弹就落在战舰右后方。

在接下来的几个月里,“厌战”号执行了一些护航任务或者是偶尔炮击一下海岸线附近的敌人目标。1941年3月27至28日,“厌战”号又迎来了一场大战,这就是马塔潘角海战。为了破坏英国在地中海东部的运输线,1941年3月26日,意大利海军上将恩佐·亚基诺率领1艘战列舰、8艘巡洋舰和13艘驱逐舰前往克里特岛附近,但其偷袭企图被英军发现。地中海舰队司令坎宁安亲率战列舰3艘、航空母舰1艘、驱逐舰9艘从亚历山大港起航,然后与驻克里特岛的7艘轻巡洋舰和8艘驱逐舰汇合。

3月28日上午,英意双方相遇并展开炮战。临近中午,从英国航空母舰上起飞的“剑鱼”式鱼雷机开始向意大利舰队发起进攻,其投掷的鱼雷击中了战列舰“维托里奥·维内托”号和重巡洋舰“波拉”号,受到重创的意大利舰队开始撤退。由于不知道英国舰队就在附近,亚基诺命令“苏拿”号和“波河”号重巡洋舰及4艘驱逐舰在夜间前去救援“波拉”号。晚上22点之后,英国舰队凭借着雷达发现了海面上的意大利舰队,于是包括“厌战”号在内的英国战舰向目标靠近。根据“厌战”号上瞭望员的报告,在22时25分已经能够通过肉眼观测到意大利舰队,22时27分15秒,舰上的381毫米和152毫米火炮开始对准目标。30秒钟之后,英国驱逐舰突然打开探照灯照亮了海面上的意大利战舰。22时28分,“厌战”号以6门381毫米主炮在2650米的距离上对目标进行齐射,至少有5枚炮弹命中了目标。被击中的意大利重巡洋舰发生了剧烈的爆炸,冲天的火焰出现在舰桥附近。22时28分10秒,“厌战”号上的152毫米火炮也加入了对意舰的射击,30秒后,其381毫米主炮进行了第二轮齐射。见目标已经被完全摧毁,“厌战”号在22时29分18秒开始向另一艘意大利重巡洋舰开火,距离约3200米。在短短几分钟之内,“厌战”号一共发射了40枚381毫米炮弹和44枚152毫米炮弹,它与友舰一共击沉了3艘重巡洋舰和2艘驱逐舰。马塔潘角海战是英国皇家海军在地中海上的一次重大胜利,其以非常小的损失击沉击伤多艘意大利主力战舰,在海战中“厌战”号的主炮发力不少!

1943年时“厌战”号的正视图和后视图。

马塔潘角海战之后,“厌战”号随地中海舰队执行了多次对岸炮击任务,比如炮击的黎波里。1941年4月21日清晨5时03分至24分,包括“厌战”号在内的英国舰队在短短的21分钟内向的黎波里倾泻了530吨炮弹,其中“厌战”号发射了135枚381毫米炮弹和106枚152毫米炮弹。

1941年5月初,完成现代化改造的“伊丽莎白女王”号战列舰加入地中海舰队,这大大增强了舰队的实力。也就是在5月,德国发动了克里特岛战役,为了掩护作战,德国空军的飞机开始攻击一切他们发现的目标。作为支援舰队的一员,“厌战”号连续几天遭到德国空军的攻击。5月22日,3架悬挂着250公斤炸弹的Me109战斗机以烟雾为掩护接近到离“厌战”号700米的距离并且成功投弹,前两枚炸弹没有击中它,但是第三枚炸弹却命中了“厌战”号。这枚250公斤炸弹在右舷双联装102毫米高射炮旁的甲板上爆炸,巨大的爆炸威力将102毫米火炮掀到了一边,爆炸在甲板上留下一个大洞,向下直到通讯兵的住舱甲。大火开始在152毫米炮塔四周燃烧起来,浓烟使得一台锅炉舱停止了工作。由于“厌战”号上的损管人员行动及时,火灾很快就被扑灭了,但是在空袭中战舰上有137人阵亡、31人受伤。尽管严重受创,但是“厌战”号依然留在舰队之中,在此期间,又有更多的英国战舰被德国空军击沉击伤。

大改造前后,“厌战”号的锅炉舱和烟囱的结构图。

5月24日,受伤的“厌战”号回到亚历山大港并开始接受临时维修,而坎宁安再次在这艘战舰上升起了自己的将旗。坎宁安在慰问“厌战”号上的伤者时称赞了在炸弹爆炸中失去一条腿的丹尼尔·里尔顿(Daniel Reardon)上士,并用“可敬的老女士”来形容他,“厌战”号因此有了“可敬的老女士”这个绰号。6月23日夜里,德国空军的飞机袭击了亚历山大港,正在进行维修的“厌战”号再次受创,停泊在其右舷的一艘交通艇险些被击毁。当时,“厌战”号上的一名水兵开玩笑地说:“好吧,差一点就被干掉了。”

面对德国空军的威胁,英国海军部决定让“厌战”号到地球另一端的美国接受维修。于是在6月26日,“厌战”号离开了亚历山大港,经过苏伊士运河然后途经科伦坡、新加坡、马尼拉、夏威夷及埃斯奎莫尔特,最终在1941年8月11日抵达位于美国西雅图布雷默顿的海军码头。在布雷默顿,战功卓著的“厌战”号受到美国人的尊敬,而舰上的英国水兵很快就和当地人打成一片。在海军码头,“厌战”号不仅接受了维修,而且还接受了大规模的改造。由于之前参加过太多战斗,“厌战”号的381毫米主炮炮管已经磨损严重。为了更换主炮,英国将这些每门重达100吨的火炮通过海运的方式越过大西洋运抵美国东部港口,然后再用火车装载这些火炮横跨整个北美大陆抵达西雅图。由于改造的时间太长,有600名船员从西雅图返回英国。

就在“厌战”号在美国接受维修改造的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袭珍珠港,美国正式参加第二次世界大战,成为英国最坚强的盟友。12月21日,完成维修改造的“厌战”号启程前往加拿大海域,之后向南前往澳大利亚。1942年1月22日,“厌战”号抵达悉尼并加入皇家海军远东舰队,之后该舰展开了紧张的战时训练。3月27日,赫顿(F.E.P. Hutton)成为“厌战”号的新任舰长,而战舰也成为远东舰队司令詹姆斯·萨默维尔上将的旗舰。有趣的是,詹姆斯·萨默维尔上将在1927年曾经担任过“厌战”号的舰长,所以他对这艘战舰相当有感情。4月5日,远东舰队基地科伦坡遭到日本海军舰载航空兵的轰炸,2艘重巡洋舰被击沉。为了避免遭受更多的损失,“厌战”号等英国战舰开始向西撤退。

1942至1943年间,“厌战”号一直在印度洋为商船护航,2月份它为“玛丽女王”号和“伊丽莎白女王”号两艘运兵船提供护航,这两艘运兵船要将澳大利亚部队运往北非参战。3月,“厌战”号在德班停靠期间舰长换成了帕克(H.A.Packer),而帕克曾经于1915年时在该舰的军械库服役。

1943年6月,阔别祖国多年的“厌战”号进入斯卡帕湾,它与其他战舰为即将开始的西西里岛战役进行准备并展开高强度的炮击训练。6月17日,“厌战”号加入了第1战列舰分舰队,在直布罗陀其升起了海军少将比赛特的将旗,而比赛特是H舰队的副司令。6月末,“厌战”号前往阿尔及尔并在那里与来自亚历山大港的“刚勇”号战列舰和“可畏”号航空母舰汇合。3艘战舰前往马耳他,之后于7月17日驶往西西里岛东岸的卡塔尼亚。根据情报,驻守在当地的德军给进攻中的英军带来了很大的麻烦。由于一些问题,“厌战”号落在了后面,尽管其以最大航速23.5节奋起直追,但还是比其他友舰晚了13分钟到达卡塔尼亚。18时43分,“厌战”号加入对敌军阵地的猛烈炮击中,其在开始的7分钟之内保持了每分钟齐射一轮的射击效率。在完成炮击任务之后,“厌战”号和其他战舰返回马耳他。

西西里岛战役结束之后的9月2日,“厌战”号和“刚勇”号炮击了位于意大利南部的勒佐卡拉布里亚附近的意大利炮台并顺利通过了墨西拿海峡。9月3日,加拿大军队登陆并占领了这些炮台,他们在周围找到了17个巨大的弹坑以及被炸成碎片的火炮。也就是在这一天,意大利与盟军签订了投降协议,不过直到10日“厌战”号才收到消息,之后其率领英国舰队在马耳他接受了意大利海军的投降,其中就包括其在卡拉布里亚海战中的老对手“朱利奥·恺撒”号战列舰。

1943年9月14日,在意大利南部作战的美国第6军遇到了德国军队的顽强抵抗。为了支援陆军的作战,“厌战”号抵达萨勒诺湾,并于15日下午17点52分开始向目标射击。根据美军的观测,“厌战”号打得很准。在当天晚上,停泊在海面上的“厌战”号遭遇了不间断的空袭,但是第二天早晨其再次靠近到距离海岸线只有600米的位置并对德军的交通线和弹药库开火。16日下午14时,“厌战”号遭到12架德军Me109战斗机的攻击,其不得不离开海岸。其实攻击“厌战”号的Me109战斗机只是在分散英军的注意力,在1800米外,3架德军轰炸机投放了新式武器——FX1400无线电遥控滑翔炸弹。第一枚滑翔炸弹击中了“厌战”号烟囱附近甲板并穿透到4号锅炉舱底部爆炸,它一共击穿了6层甲板,这相当于180毫米厚的装甲。这枚滑翔炸弹炸毁了整个4号锅炉舱并在舰体底部留下了一个6×4米的大洞,海水从洞口涌入最终淹没了剩下5个锅炉舱中的4个;第二枚滑翔炸弹在“厌战”号的右舷附近爆炸,爆炸的巨大威力撕开了其右舷的防鱼雷突出部;第三枚滑翔炸弹从“厌战”号的舰艉飞过。尽管滑翔炸弹导致“厌战”号的动力和电力系统全部停止工作,但是仅仅造成9人死亡和14人受伤。由于舰底大洞的存在,大约5000吨海水进入船舱内部,战舰的吃水比平时增加了1.8米而达到11.5米。

面对漂浮在海面上完全失去动力的“厌战”号,轻巡洋舰“德里”号(HMS Delhi)一直留在其身边并打算把它拖到安全的海域。16时15分,美国拖船“霍皮人”号赶来并将“厌战”号拖离凶险的萨勒诺湾。不久之后,另外2艘拖船也赶到现场,在它们的共同努力下,“厌战”号的速度达到了4节。“厌战”号上此时的状况并不乐观,船员们缺乏食物、水,由于电力系统的损坏,没有照明和通风,甲板下面简直成了一个大蒸笼。到了17日早晨,借助舰上的柴油发电机,“厌战”号的照明和火炮运转恢复了正常。19日早晨,经过努力,“厌战”号终于到达了马耳他。

在马耳他进行了一些临时性的修补之后,4艘拖船于11月1日合力将排水量近40000吨的“厌战”号拖向直布罗陀。在航行中,“厌战”号曾经打开动力系统想凭借一轴以最低航速前进,但是很快就失败了。11月12日,经过1000公里的拖曳航行,“厌战”号终于到达了直布罗陀并立即进入干船坞进行维修。到1944年3月,“厌战”号还是没有被完全修复,于是在3月9日,它跟随一支船队返回英国。对于船队的其他船只来说,身边有一艘巨大的战列舰在总是让人感到安心的,但当时“厌战”号上只有前两座主炮塔能够使用,而且其速度也只能勉强跟上船队。

对“厌战”号进行救援的“德里”号轻巡洋舰。

“厌战”号在抵达本土后进入罗塞斯进行维修,虽然战舰上的大部分问题都得到了解决,但是它仍然需要进一步的维修。当离开罗塞斯时,“厌战”号只有5座锅炉舱能够正常工作,其“X”炮塔仍然无法正常转动,在这艘战舰的余生中,其只有3个炮塔中的6门主炮能够正常使用。1944年4月,“厌战”号进行了射击测试,之后其在5月进入斯卡帕湾等待进一步指令。在此期间的一次航行测试中,“厌战”号的航速恢复到了21节。

就在“厌战”号返回本土维修期间,盟军正在策划历史上最大规模的登陆作战——诺曼底战役。通过对德军位于法国沿岸的防御工事进行轰炸,盟军发现准头不高的炸弹对于加厚的钢筋混凝土工事的破坏效果并不明显,而经过弹道修正的大口径舰炮的杀伤效果就要好很多。于是“厌战”号加入了海军少将帕特森(W.R.Patterson)指挥的舰队,该舰队有2艘战列舰,5艘巡洋舰和15艘驱逐舰。“厌战”号所属的舰队属于海军少将菲利普·维安爵士(Philip Vian)指挥的东方特遣队的一部分。1944年6月2日夜里,“厌战”号离开格里诺克加入特遣队,其于5日从埃迪斯灯塔附近经过。

停泊在海面上的“厌战”号,其巨大的舰桥非常显眼。

停泊在港口中的“厌战”号。

1944年6月6日凌晨1时20分,“厌战”号顺着之前扫雷舰留下的浮标向法国海岸驶去。早晨5时25分,“厌战”号停泊在距离法国勒阿弗尔17公里外的海面上并开始向德军位于班诺威尔的炮兵阵地开火,这是炮击计划中“厌战”号的首要目标。就在“厌战”号进行炮击时遇到了德国海军轻型舰艇的袭击,其于6时04分赶走了一艘德国鱼雷艇,然后于6时12分击沉了一艘德国巡逻艇。在6月6日白天,“厌战”号先后向德军的3个炮兵阵地开火,然后又攻击了对方的运输线。尽管德军炮兵对“厌战”号进行了反击,但是只有一枚炮弹在战舰附近爆炸,飞溅的弹片虽然击中了“厌战”号,但是没有造成人员伤亡。“厌战”号的炮击给德军造成了很大的损失,据统计,在“厌战”号射向维莱维尔德军炮兵阵地的73枚炮弹中就有9枚直接命中了目标。

1944年6月7日,“厌战”号开始向德军的防空炮阵地和移动炮台射击。当天下午,德军位于班诺威尔的炮兵阵地再次活跃起来,于是“厌战”号以4门主炮对其进行了8轮齐射,之后德军炮兵阵地便安静了。经过两天的战斗,“厌战”号也因为弹药枯竭而返回朴次茅斯港补充弹药了。9日,补充完弹药的“厌战”号返回登陆场继续进行火力支援,当时在一座泻湖前的狭长地带中有一个德军炮兵阵地,这是一个很难攻击的目标。“厌战”号凭借着盲射将目标摧毁,其共消耗炮弹96枚,观测到炮击效果的美军对其火力大加赞扬。

1944年6月11日,“厌战”号离开“宝剑”滩头前往“黄金”海滩,其接到命令向德军位于森林中的一处部队集结地射击。部队集结地的德军指挥官经验丰富,他命令部队分散隐蔽,等英军的炮击结束后再重新集合。为了取得更好的效果,“厌战”号舰长凯尔西下达了一个不同寻常的命令,他命令主炮进行50枚急速射,如此密集的火力给战斗中的交战双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11日夜,“厌战”号再次返回朴次茅斯港补充弹药。由于在之前的战斗中发射了大量炮弹,“厌战”号上主炮的膛线磨损严重,当其准备返回前线时接到命令前往罗塞斯更换炮管。为了尽快抵达罗塞斯,“厌战”号选择通过多佛尔海峡,它成为1942年2月之后第一艘通过这个海峡的英国战舰,这里一直在德国海岸炮兵的火力范围之内。

正在以舰艏“A”、“B”两座主炮塔进行齐射的“厌战”号,可以看到其“X”炮塔由于损坏已经无法转动了。

在地中海作战的“厌战”号,战舰上的4座主炮塔指向右舷,不远处有一艘护航的巡洋舰。

“厌战”号最终顺利通过了多佛尔海峡,但是在距离哈里奇以东28公里的地方,其撞上了德军布设的一枚磁性水雷。巨大的爆炸导致“厌战”号的发动机全部停摆,军舰无助地漂浮在海面上。经过1个小时的抢修,“厌战”号勉强恢复了7节的速度,其先是抵达了泰恩,由于担心沉入泰恩河,海军部命令其前往罗塞斯修理。当“厌战”号抵达罗塞斯时,港内和周围锚地中的英国战舰甲板上站满了船员,他们为这艘久经沙场的“老女士”欢呼。

进入罗塞斯后,“厌战”号开始接受紧急维修。在船坞中,工人们发现“厌战”号的多个螺旋桨轴都在爆炸中产生了弯曲。按照常规修理这些弯曲的轴应该拆卸下来运回工厂修复,但是为了更快返回战场,工人们用千斤顶将舰体支撑住,然后用加热的方式修正弯曲的螺旋桨轴。后来凯尔西舰长在评价修复后的“厌战”号的航行状态时说:“我们有一个正常的螺旋桨轴、一个还算好的螺旋桨轴、一个摇晃的螺旋桨轴和一个被固定后无法使用的螺旋桨轴。”就这样,“厌战”号上只有3门火炮和3个螺旋桨能够正常使用,其航速只能达到15节。

1944年8月25日,“厌战”号抵达布雷斯特附近并在30000米的距离上开火,炮弹越过克罗宗半岛命中了阻挡美军前进的一座德军海岸炮台。在被“厌战”号命中之后,德军海岸炮台立即进行了还击,但是很快就被381毫米炮弹炸成了碎块。在战斗中,“厌战”号一共发射了147枚高爆弹和66枚穿甲弹。9月10日,“厌战”号炮击了位于勒阿弗尔的德国炮兵阵地。由于是在30000米的最大距离上进行射击,“厌战”号派出飞机进行观测并协助修正弹道。

随着盟军的节节胜利,他们很快就开始攻击具有重要军事价值的安特卫普港,而位于该港入口处的瓦尔赫伦岛就成了盟军的眼中钉肉中刺。这座小岛上驻守着德军1个师的兵力,并且修筑有大量的工事。为了削弱岛上守军的实力,“厌战”号于11月1日上午8时15分开始用舰上的两门381毫米主炮对瓦尔赫伦岛进行轰击,到了晚上其返回海峡中的锚地补充弹药给养。从诺曼底到瓦尔赫伦岛,“厌战”号的主炮一共发射了超过1500枚炮弹,充分发挥了海上炮台的作用。

经过了战争的历练,现在的“厌战”号需要紧急维修和全面改进,但是由于战争临近尾声,英国并不打算再在这艘年事已高的战舰上投入更多的资金。1945年2月1日,“厌战”号得到命令要求其做好准备转入储备舰,15日其加入了停泊在母亲湾的储备舰队。在1945年剩余的日子里,“厌战”号都属于“C”类储备。1945年9月27日,坎宁安在圣吉尔斯大教堂被授予圣殿骑士的称号,在仪式中坎宁安特别提到了一直作为其旗舰的“厌战”号,他想提醒大家不要忘记这艘战舰。

尽管经过努力,但是“厌战”号还是在1946年7月31日盖上了“批准报废”的标签。在拖轮的拖曳下,“厌战”号再次来到朴次茅斯港,在这里包括火炮在内的许多有价值的装备都被拆卸。当“厌战”号停泊在朴次茅斯港期间,民众组织了大型抗议活动,要求政府保留这艘著名的战舰,但是没有成功。1947年3月12日,拖船拖曳着“厌战”号离开朴次茅斯前往斯皮特黑德,在处理区的“厌战”号获得了高达15万英镑的投保金额。4月,“厌战”号被拖往克莱德,当时舰上只有8个人。当经过英吉利海峡时,天气变得非常恶劣,巨大的“厌战”号在4月20日挣脱了拖曳钢缆并向北面的英国康沃尔海岸漂去。在“厌战”号向北漂浮的过程中,几名船员试图放下铁锚固定战舰,但是根本就没有作用,肆虐的狂风和10米高的巨浪摧残着这艘战舰仅剩的躯壳。

1947年4月23日在英国康沃尔附近海域的搁浅的“厌战”号。

1947年4月23日,“厌战”号在康沃尔郡的上湾搁浅,船员们在大浪中放下救生艇然后离开了危机四伏的战舰。高达数米的巨浪不断冲击着“厌战”号的舰体,对其造成的损害不亚于战火。面对这种状况,“厌战”号在搁浅状态下进行了减重拆卸,之后其被2艘拖船拖至马拉宰恩。在马拉宰恩,对于“厌战”号的拆解持续了十多年,舰上的一些部件甚至保留至今。尽管“厌战”号在马拉宰恩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归宿,但是关于它的故事并没有就此结束。1950年7月5日,拖网渔船“巴尼特”号在夜间船体发生漏水,其回港后将缆绳拴在了残存的“厌战”号舰体上,很快“海盗”号赶来救援,但是“巴尼特”号的漏水并没有得到有效修理。

在激烈的日德兰海战中艰难返航,熬过了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海军大裁撤,经过现代化改造,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参加了多次大战。尽管英国上下一致要求将其作为战舰博物馆加以保存,但是“厌战”号还是退役拆除,它的一生可用“传奇”来概括,它的名字将永远留在皇家海军的光荣记忆之中。

“厌战”号战列舰服役生涯中参加了许多重要战斗,其战场荣誉包括:日德兰,1916年;大西洋,1939年;纳尔维克,1940年;卡拉布里亚海战,1940年;马耳他,1941年;马塔潘角海战,1941年;克里特,1941年;西西里岛,1943年;萨莱诺,1943年;诺曼底,1944年;瓦尔赫伦,1944;比斯开湾,1944年。“厌战”号是皇家海军历史上获得战场荣誉最多的战舰,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获得荣誉最多的战舰。

1948年,退役后等待拆解的英国战列舰们,近处是著名的“厌战”号,它的后面就是“伊丽莎白女王”号。

“厌战”号的墓碑。

“刚勇”号(HMS Valiant)

“刚勇”号(又名“勇敢”号、“勇士”号)由费尔菲尔德船舶工程有限公司(The Fairfield Shipbuilding and Engineering Company Limited)建造,在其建造的船台上还曾经诞生过著名的“不屈”号战列巡洋舰。由于建造合同中规定“刚勇”号的涡轮发动机和装甲钢板由威廉比尔德莫尔公司提供,因此费尔菲尔德公司损失了78836英镑的工程造价。

“刚勇”号是“伊丽莎白女王”级的第3艘开工建造的战舰,其于1913年1月31日动工,1914年11月4日下水。1916年2月19日,完成海试的“刚勇”号加入了皇家海军刚成立不久的第5战列舰分舰队第13战列舰中队,舰长是毛里斯·伍尔科姆(Maurice Woollcombe)。

正在猛烈开火的“刚勇”号,巨大的烟雾几乎要遮盖了战舰。

1916年5月31日,“刚勇”号跟随大舰队参加了日德兰海战,其与同级的“巴勒姆”号同属于第5战列舰分舰队的第13战列舰中队。航速较快的第5战列舰分舰队跟随海军中将贝蒂的战列巡洋舰分舰队作战,不过由于战列舰的速度还是要慢一点,因此第5战列舰分舰队跟在战列巡洋舰后面提供掩护。下午15时48分,英德双方的战列巡洋舰开始交战,很快“不倦”号就被击沉了。就在此时,第5战列舰分舰队赶到战场,领头的“巴勒姆”号于16时08分向德国战列巡洋舰开火射击,“刚勇”号紧随其后加入了对德军的射击行列。几轮射击之后,“伊丽莎白女王”级的381毫米主炮就重创了德国的“冯·德·坦因”号战列巡洋舰。面对“伊丽莎白女王”级的猛烈炮击,德国战列巡洋舰加快了速度并不断还击,德国驱逐舰也加入到了掩护主力舰的战斗之中。16时50分,“刚勇”号发现1枚由德国驱逐舰发射的鱼雷从它的正前方经过。在之前的战斗中,“刚勇”号的1枚炮弹击中了德国的“毛奇”号战列巡洋舰,这枚炮弹击穿了一侧203毫米厚的装甲,在水线之上2.7米处留下了一个0.5米宽的弹孔,弹片在内部飞溅造成了结构的轻微损伤,同时造成12人死亡。

16时38分,英国舰队发现了德国公海舰队主力并开始向北转向,12分钟之后第5战列舰分舰队开始转向并凭借着其高速性能拉开了与德国舰队的距离。此时,刚才还在撤退的德国战列巡洋舰队也转向并跟在第5战列舰分舰队身后。17时53分,“刚勇”号被德国“毛奇”号战列巡洋舰发射的1枚150毫米炮弹击中,造成1人受伤。

18时,德国舰队仍然在向北前进,它们并不知道等待它们的将是杰利科率领的大舰队主力。18时15分,第5战列舰分舰队全员向南转向,此时“厌战”号因为船舵被卡住开始在海面上绕圈子并成为德军集中轰击的目标。

在浮动船坞中进行维修的“刚勇”号。

经过第一次大改造之后的“刚勇”号。

19时10分至23分,“刚勇”号和“巴勒姆”号向德国舰队发射了大量炮弹。德国战列舰“大选帝侯”号被4枚381毫米炮弹击中,“赫尔戈兰”号被1枚381毫米炮弹击中。击中“赫尔戈兰”号的炮弹很可能是“刚勇”号发射的,这枚炮弹击中了战舰侧面水线之上152毫米厚的装甲并留下了一个高0.5米、宽0.1米的弹孔。19时24分,“刚勇”号开始用舰上的152毫米副炮攻击发起鱼雷攻击的德国第6和第9雷击大队。就在德国驱逐舰发起鱼雷攻击时,德国主力舰队开始向南撤退,尽管“刚勇”号跟随大舰队继续向南追击,但是没有与对手再发生接触。“刚勇”号在2艘驱逐舰的护送下于6月12日早晨7时抵达罗塞斯,在日德兰海战中其一共发射了288枚381毫米炮弹(其中278枚是穿甲弹,10枚是常规弹)和91枚152毫米炮弹。根据射击和命中计算,“刚勇”号和“巴勒姆”号的命中率在3.7%至3.8%之间,其远高于交战双方的其他战列舰。

日德兰海战结束之后,“刚勇”号主要参加巡逻和训练。1916年8月24日,“刚勇”号在停靠码头的过程中与转向的“厌战”号撞在一起,舰体严重受损。之后“刚勇”号在9月18日完成了修复并在皇家海军中继续服役,平静地度过了战争的剩余岁月。战争结束后,“刚勇”号和其他战舰在斯卡帕湾迎来了投降的德国舰队。

停泊中的“刚勇”号,其高大的舰艏挡住了前甲板。

1919至1924年,“刚勇”号加入了第1战列舰分舰队,这段时间该分舰队属于大西洋舰队。1924至1929年,“刚勇”号随着第1战列舰分舰队进入地中海舰队服役。

1929年3月23日,“刚勇”号退役并进入干船坞开始接受第一次现代化改造,改造主要包括:在舰体两侧加装防鱼雷突出部,将舰体的横梁加宽至31.7米;将两根烟囱合并成为一根;在舰体中部留出了停放水上飞机的平台并安装弹射器;对甲板上的防空炮进行改造;拆除了舰体上的两具鱼雷发射管等。完成改造的“刚勇”号,其排水量增加到35970吨。1930年12月2日,完成改造的“刚勇”号重新开始在大西洋舰队服役。

“刚勇”号的前甲板,可以看到巨大的“A”、“B”主炮塔。

1931年9月11日,完成朴次茅斯海军周活动之后,包括“刚勇”号在内的多艘皇家海军主力舰驶入因弗戈登。在水兵们上岸之后从报纸上得到了即将减薪的消息,而这个消息本应该是由军官们发布的,水兵们顿时有一种被打了黑枪的感觉。14日早晨,从战列舰“罗德尼”号开始,包括“刚勇”在内的多艘战舰上的水兵们都拒不执行命令,他们以不作为的方式抗议减薪。16日,海军部要求停泊在因弗戈登的各舰起航,最终各舰执行了命令,水兵们的抵制行动也就此结束。因弗戈登的这次水兵行动被称为因弗戈登兵变(Invergordon Mutiny),其实际上是水兵为保护自己权益而进行的一次罢工。

1932年,“刚勇”号被调往本土舰队服役,之后又于1935年7月再次进入地中海舰队服役。“刚勇”号于1936年得到通知准备开始第二次现代化改造,其于1937年3月进入德文波特港,改造工程一直持续到1939年11月。“刚勇”号的动力系统得到了全新升级,其原来的老式锅炉被换成了8座新型舰用三胀式锅炉,新的帕森斯汽轮机的总功率达到了80000马力;“刚勇”号的甲板装甲得到了重新配置,其弹药舱顶部装甲加厚至130毫米,轮机舱顶部装甲加厚至65毫米;“刚勇”号的主炮炮管被更换,两侧甲板上安装了共10座双联装的114毫米高平两用炮塔,火炮共20门,另外还安装了4座八联装的40毫米“砰砰”炮;火力的提升要求“刚勇”号安装更加现代化的火控系统,包括用于控制主炮射击的Mk Ⅶ型海军火力射击钟和用于控制防空炮的HACS Mk Ⅳ防空火控系统。所有改造完成之后,“刚勇”号的排水量增加到36513吨,吃水增加到10米,其航速下降到23.5节。

经过大规模现代化改造之后的“刚勇”号,可以看到高大的舰桥和舰体上涂着的迷彩。

1939年11月30日,完成现代化改造的“刚勇”号重新服役,此时第二次世界大战已经爆发,英国卷入了这场战争。从改造的细节看,“刚勇”号与“伊丽莎白女王”号相似,改造之后的“刚勇”号相比之前在视觉上有了很大的变化,包括高大的舰桥、一根烟囱、烟囱后面的两架“海象”水上飞机等。

重新服役的“刚勇”号被分配给了本土舰队,其一直在西印度洋的安全海域执行任务。“刚勇”号第一次参加实战是在1940年6月,当时其为参加挪威战役的一支船队提供护航任务。7月,“刚勇”号和“卓越”号航空母舰前往地中海以加强坎宁安上将指挥的地中海舰队。进入地中海舰队服役的“刚勇”号被分配给基地位于直布罗陀的H舰队,舰队指挥官是海军中将詹姆斯·萨默维尔。

1940年6月22日,经过激烈的战斗,法国最终与德国签订了投降协议并宣布退出战争。因为担心强大的法国舰队会被德军控制并用于威胁英国本土,在法国投降之后,英国就立即制定了夺取或者消灭法国舰队的计划。根据计划,H舰队将夺取或消灭在阿尔及利亚奥兰附近凯比尔港内的法国舰队,H舰队为此开始在直布罗陀集结力量,其中包括战列舰“刚勇”号、“决心”号,战列巡洋舰“胡德”号,航空母舰“皇家方舟”号及2艘巡洋舰、11艘驱逐舰。7月3日上午9时30分,H舰队抵达奥兰附近海面,舰队司令萨默维尔向法国舰队司令M·让苏尔海军上将发出最后通牒,要求法国舰队继续对德、意两国作战,或者在英国舰队的押解之下前往英国港口,或者驶往法属西印度群岛解除武装,或者将舰队交给美国保管,如果拒绝以上要求就在6小时之内自沉。法国贝当政府在拿到英国舰队的最后通牒后表示拒绝,于是英国舰队在17时54分开火,同时舰载机也对港内的法国军舰进行轰炸。“刚勇”号的8门381毫米主炮向法舰猛烈开火,其与友舰最终将法国的3艘主力舰击伤并导致其最终搁浅。

结束了对奥兰附近法国舰队的攻击,“刚勇”号和“卓越”号航空母舰于1940年8月30日前往亚历山大港加入坎宁安的舰队。1941年3月28日,“刚勇”号与姐妹舰“厌战”号和“巴勒姆”号一起参加了马塔潘角海战(详见“厌战”号战史)。当天夜里,“刚勇”号上的雷达发现了因伤停泊在海面上的意大利重巡洋舰“波拉”号以及赶来救援的另外2艘重巡洋舰和4艘驱逐舰。依靠雷达的引导,英国舰队对意大利舰队进行了猛烈的轰击,最终击沉了意大利的3艘重巡洋舰和2艘驱逐舰。

马塔潘角海战之后,“刚勇”号随地中海舰队又执行了多次对岸炮击任务,其中就包括对黎波里的炮击。1941年5月20日,面对败局已定的克里特岛战役,英联邦部队开始从这座岛屿撤退。为了保证撤退不受意大利海军的干扰,包括“刚勇”号在内的许多战舰前往克里特岛周边海域担任警戒和掩护任务。在战斗中,“厌战”号被德国空军重创,于是“刚勇”号和“伊丽莎白女王”号两艘战列舰成为英国在地中海东部最后的大型战舰。

1941年12月19日,意大利蛙人部队成功潜入亚历山大港,他们驾驶着外号“猪猡”的人操鱼雷对港内的英国战舰发起攻击。最终,“刚勇”号和“伊丽莎白女王”号被炸沉,两舰坐沉于亚历山大港中。由于爆炸物并没有在与“刚勇”号舰底接触时爆炸,因此其受损程度远低于“伊丽莎白女王”号。由于亚历山大港水沉较浅,沉没之后“刚勇”号甲板仍然在海面之上,其经过一定的修饰看上去似乎完好无损。在亚历山大港内进行了简单维修之后,恢复了基本航行能力的“刚勇”号经过苏伊士运河前往南非的德班港进行全面维修。1942年4月,仍然在德班进行维修的“刚勇”号加入了远东舰队。

1943年7月,“刚勇”号返回地中海并参加了西西里岛和萨勒诺的作战。7月17日,“刚勇”号与“厌战”号从马耳他起航,它们将要炮击位于意大利半岛南端的卡塔尼亚。9月2日,“刚勇”号和“厌战”号炮击了位于意大利南部的勒佐卡拉布里亚附近的意大利炮台并顺利通过了墨西拿海峡。9月3日,加拿大军队登陆并占领了这些炮台,他们在周围找到了17个巨大的弹坑以及被炸成碎片的火炮。也就是在这一天,意大利与盟军签订了投降协议。11日,“刚勇”号与“厌战”号率领英国舰队在马耳他接受了意大利海军的投降。

在地中海上的战斗中,“刚勇”号的主炮正在进行齐射,照片是从航空母舰上拍摄的。

结束了在地中海的作战,“刚勇”号前往东方再次加入远东舰队,它参加了皇家海军对日军位于印度尼西亚的港口和军事基地的炮击。1944年8月8日,“刚勇”号在斯里兰卡东北部港口亭可马里的一艘浮动船坞内进行修理,当时应该从“刚勇”号的压载舱内向外抽水,但是由于错误操作导致了配重失衡,船坞因两端受到过大的压力而断裂沉没。在船坞的沉没过程中,“刚勇”号位于中间的两个螺旋桨和一个船舵被卡住。尽管没有沉没,但是“刚勇”号严重受损,不得不前往亚历山大港进行维修,而此时它的最高航速只有8节。“刚勇”号本应该从苏伊士运河进入地中海,但是其当时的状况很不稳定。为此,海军潜水与打捞专家彼得·基博尔(Peter Keeble)少校组织工程技术人员将“刚勇”号中间的两个螺旋桨和螺旋桨轴全部拆掉。“刚勇”号最终返回英国本土的德文波特港进行全面维修,但是随着战争进程的加速,海军部认为其没有修复的价值,于是“刚勇”号于1945年7月退役。

退役后的“刚勇”号并没有就此沉寂,它成为一艘训练舰。1948年3月19日,“刚勇”号被出售拆解,其离开德文波特前往安雷恩进行部分结构的拆卸,而其舰体部分最终于1950年在特伦解体。

“巴勒姆”号(HMS Barham)

“巴勒姆”号由约翰·布朗公司位于克莱德班克的造船厂建造,该舰是“伊丽莎白女王”级的第4艘开工建造的战舰,其于1913年2月24日动工,1914年10月31日下水,1915年10月19日建成。“巴勒姆”号的名字来自第一任巴勒姆男爵(1st Baron Barham,17261813),他是保守派政治家,曾经在皇家海军中服役。在“巴勒姆”号建成服役之前还曾经有2艘战舰用过这个名字,一艘是74门炮的三等风帆战列舰,一艘是三等巡洋舰。

在造船厂建造的“巴勒姆”号,其已经进入最后的舾装阶段,一旁还有2艘正在建造的驱逐舰。

第一任巴勒姆男爵,他是英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

其实早在1915年8月19日,“巴勒姆”号就已经建成服役,之后其前往位于默尔西的干船坞。10月2日,离开干船坞的“巴勒姆”号前往斯卡帕湾,在那里它加入了隶属于大舰队的第5战列舰分舰队并成为旗舰,该分舰队中有同级的“伊丽莎白女王”号和“厌战”号。12月3日,“厌战”号误读了一个8节的限速标示,其以18节的航速与“巴勒姆”号相撞。在相撞中,“巴勒姆”号的右舷艉部被撞伤,幸运的是两艘战舰受到的损伤都不重。经过调查,军事法庭对两艘战舰上的几名军官进行责罚,之后的12月8至23日,“巴勒姆”号先后在克罗马蒂和因弗戈登两地进行维修。

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与其他英国战舰一起停泊在斯卡帕湾内的“巴勒姆”号。

1916年5月31日爆发的日德兰海战是“巴勒姆”号第一次参加实战。属于第13战列舰中队的“巴勒姆”号被用作第5战列舰分舰队司令官海军少将埃文斯-托马斯(EvansThomas)的座舰,该舰舰长是沃勒(A.W.C. Waller)。战斗开始时,第5战列舰分舰队的主要任务是支援贝蒂的英国战列巡洋舰作战。尽管设计航速达到25节,但是包括“巴勒姆”号在内的“伊丽莎白女王”级战列舰很难达到这一速度,于是贝蒂指挥速度更快的战列巡洋舰先行与敌人交战。

下午15时48分,德国战列巡洋舰首先向敌人开火,在之后激烈的交战中,战列巡洋舰“不倦”号被击沉。就在双方爆发战斗之时,“巴勒姆”号开足马力前去支援位于前方的战列巡洋舰。很快,“巴勒姆”号上的瞭望员就发现了德国侦察巡洋舰“法兰克福”号、“皮劳”号和“埃尔宾”号,其于15时58分向15500米外的“法拉克福”号开火。“巴勒姆”号第一轮齐射的落点偏离目标约300米,第三轮齐射对“法兰克福”号形成了跨射。面对强大的火力,“法兰克福”号开始转向撤退,此时落在附近的炮弹距离它只有50米,不过德国侦察巡洋舰还是全身而退。

经过改造的“巴勒姆”号,可以看到舰桥后面的一个烟囱。

16时05分,坐镇“巴勒姆”号的托马斯少将终于发现了德国第1侦察分舰队,战列舰在16时08分向德国战列巡洋舰开火,其刚开始使用的是常规弹,后来换装了穿甲弹。16时09分,“巴勒姆”号发射的一枚常规弹击中了德国战列巡洋舰“冯·德·坦因”号的舰艉,对其水线以下造成了命中。炮弹与舰体撞击的瞬间就发生了爆炸,“冯·德·坦因”号的整个舰体都在摇晃,水线之下出现了一个0.6平方米的大洞,海水立即灌了进去。在“巴勒姆”号开火后,其他3艘姐妹舰也加入到炮击的行列中,其中“巴勒姆”号和“刚勇”号集中攻击“毛奇”号,而“厌战”号和“马来亚”号集中攻击“冯·德·坦因”号。

尽管得到了第5战列舰分舰队的有力支援,但是战列巡洋舰“玛丽女王”号还是在16时16分被击沉。16时23分,“巴勒姆”号被“冯·德·坦因”号发射的一枚280毫米炮弹击中,这枚炮弹击中了水线下的主装甲带,并没有击穿舰体。几乎就在被280毫米炮弹命中的同时,“吕佐夫”号发射的一枚305毫米炮弹击中了“巴勒姆”号左舷的152毫米炮并在舰体内爆炸,爆炸对舰体结构造成了轻微破坏并引起了一场火灾。16时58分、17时01分、17时08分、17时10分,“巴勒姆”号先后4次被德国“德弗林格尔”号战列巡洋舰发射的305毫米炮弹击中:第一枚炮弹击中了右舷第2门152毫米副炮和“B”炮塔之间的甲板,炮弹击穿了顶层甲板并在下面的医务室爆炸,使医务室和旁边的辅助无线电室被毁。爆炸在破坏舰体内结构的同时引起了火灾,大火蔓延至第二门152毫米炮附近和发电机室中烧伤了这些舱室内的船员;第二枚炮弹击中“巴勒姆”号的上层建筑并破坏了无线电装置,其只能接收到无线电信号却无法发送。“巴勒姆”号不得不在收到来自大舰队司令杰利科的命令之后通过信号灯和旗语通知不远处的“刚勇”号,再由“刚勇”号以无线电将命令下达;第三枚305毫米炮弹击中了侧舷甲板,炮弹击穿了甲板并在内部爆炸;第四枚305毫米炮弹击中了右舷第一门152毫米炮,这枚炮弹在舰体内部爆炸。尽管被连续击中,而且造成了一定的损伤,但是“巴勒姆”号仍然保持着战斗力。

造船厂中正在建造的“巴勒姆”号,其正在进行381毫米主炮的吊装工作。

就在被击中的过程中,“巴勒姆”号继续向德国战列巡洋舰射击。德国“塞德里茨”号战列巡洋舰分别在17时06分和17时10分被击中,炮弹来自“巴勒姆”号或“刚勇”号。无论是谁打中的,这两枚炮弹使得“塞德里茨”号右舷的主炮丧失了作战能力。随着德国公海舰队的出现,英国战列巡洋舰和战列舰开始向北面的大舰队主力靠拢。大约在18时06分,第5战列舰分舰队再次发现德国舰队,不过由于烟雾的关系,目标并不清晰。直到18时17分,确认目标的“巴勒姆”号开始向德国战列舰“赫尔戈兰”号开火。尽管没有命中,但是炮弹的落点距离目标很近,而且落点很密集。之后“巴勒姆”号远远地观测到漂浮在海面上的德国轻巡洋舰“威斯巴登”号,此时英国舰队正在向这艘倒霉的小船倾泻火力。

19时25分,英国舰队遭到德国第6和第9雷击大队的鱼雷攻击,而德国公海舰队主力趁此机会向南撤退。“巴勒姆”号以舰上的152毫米炮向德国驱逐舰射击,但是由于对方释放烟雾,射击精度并不高。夜幕降临之后,英国舰队进行了追击,但是双方的主力舰之间的对决到此结束。在日德兰海战中,“巴勒姆”号一共发射了337枚381毫米炮弹(201枚常规弹和136枚穿甲弹)和25枚152毫米炮弹。由于被德军多次命中,其舰体不但遭到破坏,船员中还有26人阵亡、46人受伤。

日德兰海战结束之后,“巴勒姆”号停靠在德文波特港进行维修,5个星期之后的1916年7月4日,其返回第5战列舰分舰队。在之后的大部分时间里,“巴勒姆”号不是停泊在斯卡帕湾里就是在北海执行巡逻和训练任务。1917年2月和1918年2月,“巴勒姆”号分别在克洛默蒂和罗塞斯进行了小规模的现代化改造,其中包括加装防空炮。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的1920年,“巴勒姆”号成为大西洋舰队中第1战列舰分舰队的旗舰,1924年,“巴勒姆”号进入地中海舰队中服役,此时该舰舰长是帕西·诺布尔(Percy Noble)。就在加入地中海舰队后不久,“巴勒姆”号便返回英国本土接受现代化改造,改造包括:1924年至1925年,原有的76毫米防空炮被102毫米防空炮取代;1925年,增加了2门102毫米防空炮,并安装了新的防空火控系统。1926年,英国爆发了大罢工,“巴勒姆”号离开船厂前往黙西河,在那里它能得到食物供给。完成改造的“巴勒姆”号之后重新回到地中海舰队服役。

二战时期的“巴勒姆”号线图。

1931年1月至1934年1月,“巴勒姆”号迎来了其一生中第一次大规模现代化改造,改造包括:动力系统上,原有24座老式锅炉被6座新型舰用三胀式锅炉取代,老式的直驱式汽轮机被更紧凑可靠的齿轮汽轮机取代,在舰体中间有装甲隔壁保护的空间内分出了单独的4个轮机舱和6个锅炉舱;两根烟囱被合并成一根更大的烟囱,可以节省甲板上的空间;两个鱼雷发射管被拆除;曾经在“B”和“X”两个炮塔上的飞行跑道被舰体中间的弹射器取代,战舰可以搭载双翼的“海象”式水上飞机;在舰体两边增加了防鱼雷突出部,使得舰体宽度达到了32米,但是却没有降低战舰的速度;增加了甲板的装甲防御,特别是弹药舱和轮机舱部分;在防空火力上增加了2座八联装的40毫米“砰砰”炮和2座四联装的12.7毫米重机枪。经过改造升级之后,“巴勒姆”号的排水量达到了35970吨,尽管更新了发动机,但是其速度还是下降至23.5节。

完成改造之后的“巴勒姆”号回到本土舰队中,其于1935年8月回到地中海舰队中服役。到了20世纪30年代中后期,“伊丽莎白女王”级战列舰开始接受第二次大规模现代化改造,与姐妹舰相比,“巴勒姆”号接受的改造并不大,包括以4座双联装的102毫米防空炮代替了之前单装的102毫米防空炮,拆除了最后两个鱼雷发射管及搭载了更新式的“剑鱼”式水上飞机。

当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时,“巴勒姆”号正在地中海舰队第1战列舰分舰队中服役,其基地位于埃及的亚历山大港。1939年12月,“巴勒姆”号返回斯卡帕湾并加入了本土舰队。在之后的一次事故中,“巴勒姆”号撞沉了驱逐舰“达奇斯”号,有124名船员与“达奇斯”号一起沉入海底。加入本土舰队之后,“巴勒姆”号的主要任务是为往返于加拿大和英国之间的船队进行护航,其与战列巡洋舰“却敌”号及5艘驱逐舰组成了护航舰队。

服役不久的“巴勒姆”号,其舰桥后的两根烟囱赫然可见。

“巴勒姆”号全体官兵的合影。

1939年12月28日,德国潜艇U-30号向航行中的“巴勒姆”号和“却敌”号发射了4枚鱼雷,其中1枚鱼雷击中了“巴勒姆”号左舷“A”和“B”炮塔之间的位置,这里正好是防鱼雷突出部。尽管鱼雷造成了严重的损伤,但是“巴勒姆”号并没有沉没的危险,它最终凭借自身的动力前往利物浦进行维修。

就在维修期间的1940年3月25日,“巴勒姆”号的舰长换成了杰弗里·克莱门特·库克(Geoffrey Clement Cooke),他担任舰长直到1941年11月25日。在维修期间,为了加强防空火力,“巴勒姆”号又增加了2座八联装的40毫米“砰砰”炮和2座四联装的12.7毫米重机枪。1940年7月,“巴勒姆”号的维修完成,之后的两个月它一直在斯卡帕湾进行航行训练。1940年8月,“巴勒姆”号抵达位于非洲西部的弗里敦,它此行是为了一场大行动做准备。当法国在6月投降之后,英国就开始担心强大的法国舰队会被德国控制,于是其开始制定夺取或者消灭法国舰队的计划,当时停泊在法属西非殖民地港口城市达喀尔港内的“黎塞留”号战列舰便成为英国人的目标。“黎塞留”号所在的达喀尔港是西非最坚固的港口,港口附近部署了9门240毫米重型海岸炮和8门140毫米火炮,当地的防御工事也相当坚固。为了应付可能爆发的战斗,英国组建了M舰队,舰队包括战列舰“巴勒姆”号和“决心”号、航空母舰“皇家方舟”号、巡洋舰5艘及驱逐舰10艘,指挥官是海军中将坎宁安,“巴勒姆”号是该舰队的旗舰。

1940年9月23日,M舰队抵达达喀尔港外,“皇家方舟”号派出飞机向港内播撒传单却遭到了守军高射炮的攻击,前去和谈的“自由法国”代表也遭到了攻击。上午10时,达喀尔守军开始向靠近的英国舰队射击,英国舰队立即还击。就在双方炮战开始后不久,法国的“英仙座”号潜艇向英国舰队发射了3枚鱼雷,它立即招致了包括“巴勒姆”号在内的英国舰队的炮火打击。击退“英仙座”号潜艇后,“巴勒姆”号与其他友舰开始向达喀尔港区开火,其造成了平民伤亡。就在此时,“黎塞留”号的380毫米主炮和240毫米海岸炮击伤了多艘英国战舰,M舰队不得不暂时退却,战斗告一段落。

在海面上航行的“巴勒姆”号,注意其位于“X”炮塔上的弹射器。

1940年9月24日早晨7时,在登陆计划破产,劝降无效的情况下,坎宁安指挥M舰队再次对达喀尔发起进攻。9时30分,“巴勒姆”号和“决心”号在14000米的距离上对港内的“黎塞留”号开火。与此同时,从“皇家方舟”号航空母舰上起飞的“剑鱼”式鱼雷机对达喀尔港内的舰艇发起鱼雷攻击。9时40分,“黎塞留”号的第一轮齐射就出现了炸膛事故,其主炮无法使用,舰上的152毫米副炮很快也在战斗中损坏。面对主力舰全舰哑火的紧急情况,达喀尔港内的法国驱逐舰开始释放烟雾,但还是有一枚“巴勒姆”号发射的381毫米穿甲弹击中了“黎塞留”号舰桥和烟囱之间的位置,不过造成的破坏有限。10时50分,法国巡洋舰发射的炮弹两次命中“巴勒姆”号,240毫米海岸炮也击中了“巴勒姆”号,不过这艘防御强大的战列舰仍然在坚持战斗。经过一天的战斗,英法双方都没有取得压倒性的胜利,战斗将在第三天继续进行。

在海面上编队航行的英国舰队,领头的是“巴勒姆”号,后面分别是“马来亚”号和航空母舰“百眼巨人”号。

1940年9月25日上午8时40分,英国舰队开始向达喀尔港开火,“巴勒姆”号的目标是威胁最大的“黎塞留”号。9时04分,在前一天晚上紧急抢修过的“黎塞留”号开始用1号炮塔的4门380毫米火炮向“巴勒姆”号还击。由于观测上的困难,“巴勒姆”号射出的炮弹全部偏离目标,而“黎塞留”号的射击却越来越准,甚至对“巴勒姆”号形成了跨射。正在这两个巨人进行决斗之时,法国潜艇“比奇角”号突破了英国驱逐舰的反潜巡逻,在近距离上向英国舰队发射了4枚鱼雷。“巴勒姆”号上的瞭望员及时发现了鱼雷航行留下的航迹,战列舰紧急右转躲过了鱼雷。与“巴勒姆”号一起的“决心”号就没有那么幸运了,它的左舷被一枚鱼雷击中并造成严重破坏,其最终不得不撤出战斗。“决心”号的退出使得“巴勒姆”号成为英国舰队中唯一的重火力输出,但是面对“黎塞留”号越来越准的炮火,其开始有些不支。没过多久,一枚380毫米穿甲弹击中了“巴勒姆”号位于“B”炮塔下的右舷防鱼雷突出部。这枚炮弹击穿了舰体并留下一个大洞,幸运的是这枚炮弹没有爆炸。面对越战越勇的法国守军,坎宁安在权衡了双方实力之后无奈地下令撤军,持续了3天的达喀尔之战落下帷幕。

在达喀尔之战中受损的“巴勒姆”号返回直布罗陀接受维修。1940年10月21日,两个意大利蛙人企图驾驶人操鱼雷对“巴勒姆”号进行攻击,但是被抓获。11月,完成维修的“巴勒姆”号正式加入地中海舰队,其于11月7日运载750名士兵和大量装备物资起航,于14日安全抵达亚历山大港。26日,“巴勒姆”号掩护航空母舰“鹰”号空袭了的黎波里,之后又于12月同姐妹舰“马来亚”号一起对利比亚东部的目标进行了炮击。

1941年1月2日,在巴迪亚战役期间,“巴勒姆”号又与“厌战”号、“刚勇”号一起轰击了位于巴迪亚的意大利机场。3月28日,“巴勒姆”号与姐妹舰“厌战”号、“刚勇”号一起参加了马塔潘角海战(详见“厌战”号战史)。当天夜里,在“刚勇”号上雷达的引导下,英国舰队对意大利舰队进行了猛烈的轰击,最终击沉了意大利的3艘重巡洋舰和2艘驱逐舰。

1941年4月21日清晨5时03分至24分,包括“巴勒姆”号在内的英国舰队在短短的21分钟内向的黎波里倾泻了530吨炮弹。5月20日,“巴勒姆”号与两艘姐妹舰又参加了克里特岛战役。5月27日,在克里特岛周边海域作战的“巴勒姆”号遇到空袭,德国空军的一架Ju-87“斯图卡”俯冲轰炸机投下的一枚500千克炸弹在“Y”炮塔顶部爆炸,对战舰造成了损伤。“巴勒姆”号于战役结束之后的6月前往南非的德班进行维修,短暂的维修在7月完成,之后其返回亚历山大港并继续在地中海作战。“巴勒姆”号伤愈之后的第一个任务便是于8月16日再次对的黎波里进行炮击。

1941年11月24日,“巴勒姆”号与“厌战”号、“刚勇”号等一起从亚历山大港出发,它们要前往利比亚支援陆军在班加西对意大利军队发起的进攻。11月25日,航行至昔兰尼加附近海域的英国舰队被德国潜艇U-331号发现,大胆的德国艇长冯·蒂森豪森(Hans-Diedrich von Tiesenhausen)指挥潜艇突破了由8艘英国驱逐舰组成的反潜巡逻队。当巨大的“巴勒姆”号占满了整个潜望镜后,蒂森豪森下令向目标进行鱼雷齐射,4枚鱼雷向“巴勒姆”号直冲过去。由于距离只有1000米,3枚鱼雷击中了“巴勒姆”号的左舷舰艉部分。面对威力巨大的鱼雷,“巴勒姆”号无力招架,在几次惊天动地的大爆炸之后,这艘巨大的战舰便消失在海面上,与它一同消失在海面上的还有包括舰长在内的862人。当时乘坐“巴勒姆”号的海军中将普赖德哈姆-威派尔(Pridham-Wippell)及其他395人幸存。参加搜救生还者的海军少校休·米霍金森(Hugh Hodgkinson)回忆当时的情景:“每个人,当他们越过船舷登上甲板的时候都被油染黑,我们从仓库里取来大包的废棉絮来清洁他们。整个上层甲板被盖上好几层油,以至于人几乎难以站立。一个人被拖上船时他抬起一只手臂……看来并没有什么特别,不过当其衣袖上露出金色条纹时,我立即明白过来这是谁,我从未料想过会在这样的情形下接待一位海军中将上舰。”

在“巴勒姆”号的沉没过程中,身在“刚勇”号上的随军摄像师约翰·特纳(John Turners)用手中的摄像机记录下了“巴勒姆”号的整个沉没过程,这段时长两分半钟的胶片记录了“巴勒姆”号的最后瞬间。特纳拍摄的影片后来被列为机密,直到战争结束后的1945年才被公开,“巴勒姆”号爆炸沉没的镜头后来被作为素材出现在电影《飞碟入侵地球》(Earth vs. the Flying Saucers)、《特遣队:热血最强》(Task Force)、《六壮士》(The Guns of Navarone)及《冲绳战役》(The Battle of Okinawa)中。

“巴勒姆”号在大爆炸瞬间由摄影师拍摄的照片。

“巴勒姆”号的爆炸是如此剧烈,以至于将处于发射深度的U-331号潜艇震出水面。“刚勇”号在发现德国潜艇后立即驶来,但是潜艇紧急下潜至250米的深度,而其设计下潜深度只有100米。U-331号潜艇后来上升到安全深度并且成功逃脱,凭借着击沉“巴勒姆”号的战绩,蒂森豪森在1942年1月27日获得了骑士铁十字勋章。

尽管蒂森豪森确认击沉了一艘英国战列舰,但是他并不确定是哪一艘战列舰,于是英国方面继续报道“巴勒姆”号参战的消息以迷惑敌人。直到1941年12月23日,“巴勒姆”号上阵亡者的家属才接到了死亡通知书,其沉没的消息在1942年1月27日出现在新闻中。作为“伊丽莎白女王”级中唯一一艘沉没的战舰,“巴勒姆”号在其服役生涯中参加了多次大战,它的荣誉将铭记在皇家海军的历史中。

“马来亚”号(HMS Malaya)

“伊丽莎白女王”级原计划建造5艘,后来英属马来亚捐款为英国皇家海军建造一艘新战列舰。为了纪念马来亚的贡献,这艘战舰被命名为“马来亚”号,这个名字是第一次出现在皇家海军中。“马来亚”号由阿姆斯特朗·惠特沃兹公司位于纽卡斯尔的造船厂建造,该舰是“伊丽莎白女王”级的第五艘开始建造的战舰,其于1913年10月20日动工,1915年3月18日下水,1916年2月1日建成。尽管是最后一艘开工建造的,但是“马来亚”号却是“伊丽莎白女王”级中第四艘建成的,比“刚勇”号早了18天。

建成后的“马来亚”号进入大舰队的第5战列舰分舰队第14战列舰中队服役,其跟随大舰队参加了1916年5月31日爆发的日德兰海战,舰长是波义耳(Hon.A.D.E.H.Boyle)。战斗开始时,第5战列舰分舰队的主要任务是支援贝蒂指挥的英国战列巡洋舰分舰队。尽管设计航速为25节,但是包括“马来亚”号在内的4艘“伊丽莎白女王”级战列舰很难达到这一速度,于是贝蒂指挥速度更快的战列巡洋舰先行与敌人交战。

下午15时48分,贝蒂下令战列巡洋舰向德国希佩尔指挥的德国战列巡洋舰开火,在之后的激烈战斗中,战列巡洋舰“不倦”号被击沉。就在“不倦”号沉没不久,“巴勒姆”号率领第5战列舰分舰队抵达战场,“马来亚”号位于分舰队战列的最后一位。就在“巴勒姆”号开火不久的16时08分,“马来亚”号开始向德国战列巡洋舰开火。“厌战”号和“马来亚”号在17500米距离上向德国的“冯·德·坦恩”号开火射击,其第四轮齐射对目标形成了跨射,战舰上的射击指挥仪在战斗中表现得非常出色。在此期间,战列巡洋舰“玛丽女王”号被击沉,第5战列舰分舰队跨过英国战列巡洋舰队向德国舰队射击。

就在英国战列巡洋舰和战列舰对德国战列巡洋舰进行追击之时,德国公海舰队出现在南方的海面上,炮弹开始在英国战舰周围溅起水柱。16时50分,第5战列舰分舰队向北转向,而杰利科指挥的大舰队正从北方赶来。17时09分,在17000米的距离上,德国第3战列舰分舰队的战舰开始向第5战列舰分舰队射击。持续30分钟的射击中有7枚大口径炮弹击中了位于队列末尾的“马来亚”号,凭借着优异的防御,“马来亚”号的结构只出现了很小的损伤。7枚炮弹的落点分别是:17时20分,一枚炮弹击中了“马来亚”号侧舷装甲造成了轻微的进水和很小的损伤;17时27分,一枚炮弹击中了“X”炮塔顶部的114毫米装甲,爆炸在装甲板上留下了一个小坑,并震坏了炮塔内的测距仪,但是炮塔仍然能够正常使用;17时30分,两枚炮弹击中了“马来亚”号,其中第二枚炮弹击中了右舷甲板并击穿了3号152毫米副炮的顶部装甲,火炮被毁,厨房和餐厅也被破坏。在152毫米炮室内,炮弹爆炸造成了火灾,大火蔓延至弹药升降机,如果火势波及下面的弹药舱,后果将会不堪设想,就在危急时刻,士官戴和一等兵沃特森奋力扑灭了大火,保住了战舰;17时35分,两枚炮弹再次击中“马来亚”号,炮弹在水线之下的锅炉舱附近爆炸,爆炸穿透了装甲但是最终被鱼雷隔壁挡住了,爆炸击穿了“马来亚”号的一个油舱,造成了少量的油料泄漏;最后一枚炮弹击中了“A”和“B”炮塔之间右舷主装甲带上的152毫米装甲,炮弹在击中瞬间爆炸,仅仅在装甲板上留下一个浅坑。

18时15分,随着能见度的好转,“马来亚”号的主炮开始以最大仰角向德国战舰开火。尽管不能确定目标的身份,但是在同一时间德国战列巡洋舰“吕佐夫”号遭到了重炮的密集射击并造成了非常严重的破坏。19时20分,“马来亚”号在9500米距离上向“冯·德·坦恩”号开火射击,由于烟雾这次射击被迫中止。19时28分,“马来亚”号开始以右舷的152毫米副炮向德国第6和第9雷击大队的驱逐舰开火,之后德国舰队便转向向南撤退。随着德国舰队的撤退,日德兰海战中的主力对决也基本结束。“马来亚”号参加了最为激烈的战斗,其一共发射了215枚381毫米炮弹。战斗中。“马来亚”号遭受了除被击沉的战舰之外最严重的伤亡,舰上共有63人阵亡、68人受伤。

6月1日凌晨4时,由于之前的损伤,“马来亚”号进水不断增加,一座锅炉舱也因为之前漏油而被迫关闭,其航速下降到20节。日德兰海战之后,“马来亚”号于6月4日进入因弗戈登进行维修。6月24日维修结束,之后“马来亚”号于7月11日重返第5战列舰分舰队,随舰队参加常规的巡逻和训练任务。1918年,“马来亚”号与驱逐舰“佩恩”(HMS Penn)号相撞,也就是在同一年,战争结束了。

1930年时的“马来亚”号侧视图。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正在迎风破浪前进的“马来亚”号。

1919年4月,作为和平庆典的一部分,“马来亚”号访问了法国瑟堡。1920年,“马来亚”号搭载着盟国裁军委员会前往德国港口检查裁减军备的情况。1921年,“马来亚”号搭载亚瑟王子(Prince Arthur of Connaught)前往印度,在之后的时间里它访问了捐献其建造经费的英属马来亚。1922年,随着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崩溃,“马来亚”号护送苏丹穆罕默德六世前往马耳他并在那里过起了流亡的生活。大舰队解散后,“马来亚”号一直在大西洋舰队中服役直至1924年,其之后进入大西洋舰队服役。

1927年,“马来亚”号开始了其第一次大规模现代化改造,它是“伊丽莎白女王”级中第二艘开始现代化改造的战舰。改造从1927年9月开始,直到1929年2月结束,包括:加装防鱼雷突出部,这使其宽度增加至31.6米;两根烟囱合并为一根;甲板上152毫米炮被拆除,取而代之的是2门102毫米防空炮和2座八联装的40毫米“砰砰”炮;两个鱼雷发射管被拆除。这些改造完成之后,“马来亚”号的排水量达到了35000吨,其航速下降至23.5节。

完成现代化改造的“马来亚”号返回地中海舰队服役,1930年其又加入了大西洋舰队,1932至1934年则在本土舰队服役。1934年,“马来亚”号进入德文波特港进行第二次现代化改造,其使用的船台恰恰是姐妹舰“厌战”号的诞生地。“马来亚”号的现代化改造包括:加强甲板装甲的厚度;将甲板上原有的2门102毫米高射炮换成4座双联装的102毫米高射炮;甲板上增加了2座八联装的40毫米“砰砰”炮;在烟囱后面增加了水上飞机甲板,可以搭载2架“海象”式双翼水上飞机;为了起飞飞机,中部甲板上还安装了弹射器。

完成第二次现代化改造之后的“马来亚”号再次进入地中海舰队服役直至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战争爆发时,针对“伊丽莎白女王”号、“厌战”号和“刚勇”号的现代化改造还没有完成,而“巴勒姆”号由于接受改造较少成为该级中现代化程度最低的一艘。战争爆发之后,“马来亚”号前往亚丁湾执行护航任务,之后其又进入大西洋为商船队护航并防备可能出现的德国战舰。

1940年7月,“马来亚”号回到地中海。在马耳他附近执行护航任务时,其遭到了意大利轰炸机的攻击,一枚近失弹在战舰附近爆炸,弹片打坏了102毫米防空炮的控制系统。7月9日,“马来亚”号随地中海舰队主力在卡拉布里亚半岛东南方向海域迎击意大利舰队。当双方主力舰开始互射之后,“马来亚”号的姐妹舰“厌战”号在24000米的距离上击中了意大利战列舰“朱利奥·恺撒”号,这次命中打击了意大利人的士气,意大利舰队开始撤退。在卡拉布里亚海战中,“马来亚”号由于在战列后方,没有能够参加主力舰之间的短暂决斗。

1945年时的“马来亚”号,其侧舷的152毫米副炮已经被全部拆除了。

1941年2月9日,“马来亚”号与战列巡洋舰“声望”号、航空母舰“皇家方舟”号等战舰轰击了意大利本土城市热那亚。3月20日,“马来亚”号护送一支船队前往塞拉利昂,在航行中遭到了德国U-106号潜艇的攻击,潜艇发射的鱼雷击中了“马来亚”号和一艘商船。击中“马来亚”号的鱼雷在其左舷爆炸,爆炸在舰体上撕开了一个大洞,海水顺势灌入舰体内并造成了7度的倾斜。尽管受损严重,但是“马来亚”号并没有沉没的危险,它离开船队到达特立尼达岛并在那里接受了紧急维修,然后前往纽约海军造船厂进行了长达4个月的全面维修。除了维修,在纽约海军造船厂的“马来亚”号还安装了雷达等设备。

1941年7月19日,完成维修的“马来亚”号在舰长卡斯伯特·柯平杰(Cuthbert Coppinger)的指挥下离开美国前往加拿大的哈利法克斯,在那里它加入了一支快速护航队。在横渡大西洋返回英国的旅途中,船队没有受到攻击,“马来亚”号则于7月28日抵达罗塞斯。返回英国不久的“马来亚”号安装了新型的雷达,此外还加装了11门20毫米厄利孔高射炮。当时海军部评估认为“马来亚”号的舰龄过高,舰体的结构已经老化,没有继续升级改造的价值,于是此后“马来亚”号再也没有接受过什么大的改造,不过小改造还是没有间断过。1942年10月,“马来亚”号在罗塞斯安装了2座双联装的102毫米高射炮、2座八联装的40毫米“砰砰”炮及2门20毫米厄利孔高射炮。在此期间,“马来亚”号一直为往返于英国与马耳他及开普敦之间的船队提供护航。

1943年底,“马来亚”号在法斯兰港转入储备,由于维护这艘战舰需要的船员并不多,于是许多船员前往同级的“刚勇”号上继续服役。在作为储备舰期间,“马来亚”号上所有的152毫米火炮都被拆除,而为了加强法斯兰港的防空能力,“马来亚”号上又加装了20门20毫米厄利孔高射炮。

1943年时的“马来亚”号,其已经过了大改造。

1944年6月,为了给即将开始的诺曼底登陆提供更强大的火力支援,英国方面准备让储备中的“马来亚”号重新服役,但是并没有成行。到1944年末,“马来亚”号彻底退役,其舰上的火炮和设备都被拆卸,退役的战舰在朴次茅斯成为一艘住宿和训练舰。1948年2月20日,“马来亚”号被卖给了英国钢铁公司,该舰之后于4月12日被拖往法斯兰拆解。虽然“马来亚”号最终被拆解,但是其船钟被保存在位于伦敦的东印度俱乐部(East India Club)中,直到今天。 49CP5QGFl5OU5lTH2UPCfrvatnQhBzTc/h/HP0Rli6nAMyMhMC5n9NMXE+Klgc5F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