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1-2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 译文

有子说:“一个人的为人,对父母孝敬,对兄弟友恭,却喜欢犯上作乱,那是很稀少的。君子致力于根本,根本立牢了,合乎道义的行为就生成了。孝和弟(悌),不正是仁德的根本吗?”

◆ 解字

孝。“孝”是会意字,甲骨文作“ ”,从长从子:长表年长之人,子表孩子。“孝”的构意源自孩子搀扶老人。“孝”的本义为孝敬老人,《说文》解为:“孝,善事父母者”。

“孝”是孔子以仁为核心,以礼为形式的道德规范中最基本的内容之一。孔子认为,孝的根本是“敬”。“今日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为政篇》)孝子的行为必须合于“礼”。“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而且,“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里仁篇》)。

孔子关于“孝道”的主张对后世影响巨大。以孟子为代表的儒家学派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孝道学说,提出了“亲亲”的孝道原则,其主张的“尊亲、事亲、事君”都源于这一章的“孝弟务本”。

弟。“弟”是会意字,从弋从己,金文作“ ”,乃是对尾部有系绳标枪的描摹。“弟”的构意源自系绳对标枪的顺应;标枪在前,系绳在后;标枪投出,系绳展开;标枪不动,系绳便缩聚一团。“弟”的传递义由后造形声字“递”字所继承,“弟”的次序义由后造转注字“第”字所继承,“弟”则引申表示同父或同母但比自己年纪小的男子。引申后,又表示儒家道德范畴中兄弟之间的行事原则,即恭顺和友爱(兄则友,弟则恭)。此义由后造形声字“悌”字所继承。“弟”字引申后,又表示学生,即弟子。《论语》一书中,“弟”字用为十八处。用为“悌”者有四处。孔子重视“悌”这一品德,其弟子有若根据他的思想,把弟与孝并称,视之为“仁之本”。后来,孟子进一步发挥孔子的思想,强调“尧舜之道,孝悌而已矣”。

鲜。“鲜”是会意字,金文作“ ”,从鱼从羊:由鱼和羊肉刚宰杀时的腥味,表示新鲜义。又由新鲜鱼肉羊肉保存时间短,引申出稀少义。此处用其引申义。

本。“本”是指事字,金文作“ ”,乃是在表示树木的“木”字根部增添指示性的一横,标示此处是树木的根部。本的本义为树木的根部。引申后,泛指事物的根本、基础。

道。“道”字的甲骨文字体迄今未见到,最早的文字例证出自金文,即青铜器上的铭文。金文的“道”字有两款,一款写作“ ”,从行从止从首;另一款写作“ ”,从彳从止从首。行与彳都是源自道路的象形字根:“行”来自十字交叉的道路路口;“彳”则是行的省形,通常表示端直向前的一条道路。从造字意念上讲,行与彳在“道”字中的表意完全相同,都表示人们行走的道路;“道”中的“止”则以脚趾之形表示人迈步行走(行走者留下的脚印);“首”则是一个源自人的脑袋(首级)的象形字根(上边是头发,下边是人的鼻子)。

“道”字以彳、止、首三个字根会意,表示可以看清对面来人面孔(首级)的大道。《说文解字》一书释为:“道,所行道也,从辵从首,一达谓之道。”(《说文解字》一书将“彳、止”合为一个部首)。道,便是将路裁弯取直,人工修筑的大路;道便是一通到底,直达目的地的大路。“道”在《论语》一书中有四种用项:一是道路;二是由走那条道引申出的主张义;三是用为“导”;四是用为“天下有道”之道,即好的政治局面。此处“道”为“夫子之道”的简省,可译为主张道义。

仁。“仁”是会意字,秦简文字作“ ”,从人从古文上。“仁”的本义为上等人,即春秋时代的上层统治阶级(与广义的民字相对立)。引申后,又指统治阶级中的精华部分,即上层社会中的君子们(与小人一词相对立)。这就是果仁之仁的由来。又由此引申指君子们应具有的品行,即仁德。此处“其为仁之本与?”其中的“仁”可译作“仁德”。

◆ 探微

有子是孔子晚年的弟子。姓有名若,字子有,号有子。春秋末鲁国人。其体貌状似孔子。《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载,孔子死后,弟子思慕老师。有若状貌像孔子,弟子共同立他为师,敬之如孔夫子。可见,有若说的这段话,也就相当于孔子所说。

孝悌不仅是农耕家庭结构的基本准则,更是东亚封建社会的支柱,有了孝悌,而后便有了忠恕。从社会结构的功能类比上讲,国家实际上便是家国。君王、皇帝把天下视作自家,民众百姓则把邦国视作大号的家。道义因此由家延及到国:忠从孝开始,恕从弟开始,由父子延及到君臣。儒学因此奉孝悌为本。

中华文明与西方文明的区别在于地缘:中国的北方有一片黄土高原,这块黄土地的最大特点是土质松软,很难长成成片的大树(大风一吹,大树便会被刮倒)。即便长满了荆棘灌木丛,也很容易被连根拔起,火烧而后成为一片肥沃的良田。拜上天所赐,中华民族成为世界最伟大的农耕民族。试想,欧洲的黑土地上,长满了参天大树。在石器时代或者青铜时代,抑或铁器时代,你凭一把斧子,怎么把一亩参天大树砍伐刨根,使之成为一亩良田。

我们的祖先继两河流域、尼罗河流域之后成为最具效率而且最彻底的农耕民族。常言说,在农业生产中,土地是母亲,劳动力是父亲。母亲和父亲结合后便生出了丰衣足食这个儿子。但是,劳动力有生长、使用、衰老的周期。劳动力的生成可以由人的动物本性,即父母对子女的关爱,因呵护天性而养育所成。但是,所有动物的衰老期都不需要得到关爱和帮助。动物从衰老到死亡之间的时间越短,越符合种群利益的最大化。腾出生存资源,让新生生命得到生存机会。在群团类动物中,雄性动物的衰败过程更为残酷,也更为短暂。

有了思想和自我意识的人类,尤其那些年迈的老男人,压根儿不愿意像动物那样,在没有任何帮助下悲惨地死去,为自己的儿孙腾出生存空间。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的老男人产生了“养儿防老”和“入土为安”的基本需求。

进入农耕文化的全盛期后,男性作为农业活动的主要承担者,很快便颠覆了商代社会的王权母系制社会,进入全面的王权父系制社会。父亲成为家庭的主宰,成为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生产的领导者和承担者。由于农业是一个靠天吃饭的行业,经验在这里不可或缺。父亲,不仅是土地的拥有者,也是经验的拥有者。如何维护父系农耕家庭的经验传承,克服人性中由来已久的雄性取代本能,使处于劳动力衰败期的父亲仍能长久存活,长久地拥有家庭领导者这一权力,孝敬文化因此得到进一步发扬扩大。孔子生逢此时。尽管他三岁丧父,十五岁丧母,从未对父母履行过“孝道”,更不知久病床前无孝子的苦衷。但他却发扬光大了中华文明最为独特的孝悌学说。

孝悌文化由此产生,孔子是孝悌文化的始作俑者。有意思的是;孔子是母系走婚制“野合”的产物,但他却在倡导父系小农经济的孝悌观念。 zEoQdRIATYGV7b5PE0FYgLyjO77qHUMAXZH1jQwSxRnbHXd3G8NseZlTJLWYXg1q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