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1-1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 译文

孔子说:“学了而且时时地复习,不就亦可以讲说吗?有一个有钱的人自远方来(求学),不亦是快乐(的事)吗?那个人不聪明而(我)不恼怒,(我们)不亦是君子吗?”

◆ 解字

学。“学”(學)是会意字,金文作“ ”,从臼从爻从宀从子,四个字根分三组会意,表示孩童在室内学习用双手演算算筹。学的本义指学习。“学”在《论语》一书中有64处。前者如《为政篇》: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后者如《述而篇》: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之不知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习。“习”(習)为会意字,甲骨文作“ ”,从羽从目标字根日(白),构意源自雏鸟练习飞行。雏鸟学飞,必须瞅准目标,从一棵树飞往另一棵树。雏鸟学飞,需要一遍又一遍地练习。习的本义为反复练习,可以译为“温习、复习”。“习”在《论语》全书出现三次,一处是本篇第四章,曾子曰:“吾日三省于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另一处在《阳货篇之二》: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亦。“亦”是依托象形字,甲骨文作“ ”,乃是在“大”形人物的两腋下边各增一点,以胳肢窝下的腋毛表示两边都有义。“亦”的本义为两边都有。亦的腋窝义由增符后的“夜”及转注后的“腋”字所继承,“亦”则表示分化后的两边皆有义,相当于现代汉语表示重复的副词“也”。引申后,表示仅限于某一范围。在《论语》一书中,“亦”与“乎”连用时,含有强调及反诘义,如《述而篇》:“吾闻君子不党,君子亦党乎?”《卫灵公篇》:“子路愠见曰:‘君子亦有穷乎?’”

说。“说”(说)是“兑”字的本义转注字。“兑”字从兄从八:兄为能够说话的大男孩,在此用为诉说;八表两边。“兑”的本义为向两边诉说,引申后又有兑现义。在“兑”的左边增添表示话语的“言”,以转注后的“说”继承兑字的言说义。说的古音读为“税”。

“说”,《说文解字》一书释曰:“兑,说也。说,释也。从言兑声。一曰:谈说”。此处“说”字同《八佾篇之三十二》“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同《阳货篇之十四》“道听而途说,德之弃也”。

朋。“朋”在甲骨文中是一个象形字,写作“ ”,构形源自对一串(两系)货贝的示意性描摹。金文在右边增添表示提拎的手形又,写作“ ”,小篆字体写作“ ”。“朋”的本义为货贝的单位。郭沫若认为五贝为一系,两系为一朋。“朋”字引申后,又指共同花钱的人。如《楚辞·离骚》:“世并举而好朋兮”。又如《新唐书·李绛传》:“趋利之人,好为朋比,同其私也”。“有朋自远方来”意谓一个有钱人自远方前来求学。“朋”在此指子贡或司马牛那样有钱的学生。

《论语》一书,单言“朋”者,仅此一处。言“朋友”者有三处。如《公治长篇》,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蔽之而无憾”。《乡党篇》:“朋友之馈,虽车马,非祭肉,不拜”。《学而篇》:“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乐。“乐”(樂)是会意字,甲骨文作“ ”,从木从双幺从白:木表树木,双幺表示松柏树上流淌的黏脂(如同丝绳),“白”则表示柏树的籽实。“乐”的构意源自上古先民用作篝火材料的松树柏树(因含有油脂,砍倒便能燃烧,其他树种无此功能)。“乐”的本义为有用的植物(此义转注为药)。由篝火晚会时的歌舞引申出欢乐义,引申出音乐义。此处用其欢乐义。

知。“知”是“智”的省形假借字。“智”字金文作“ ”,从夫从口从于从目标字根日,构形源自弓尺(圆规)可以画圆量方。“智”的本义为聪慧(能够计算圆的周长和面积)。省去下边的目标字根“日”,便创设出假借字“知”,表示知晓、知道义。此处“知”字乃是“智”的省形替代字。“不知”即不智、不聪敏。

愠。“愠”是形声字,从心昷声:“心”为类旁,表示与人的内心情感有关;“昷”为声义旁,表声且表温度上升义(“昷”字从日从皿,构意为日晒使水温升高)。愠的词义为心中火气上升。《说文》释为:“愠,怒也”。此处用为恼怒。

◆ 探微

古往今来的学者,视而不见“学”字与“习”字的概念差异。究其原因,他们相信“说”字是“悦”字的通假。相信孔夫子和他的学生们不会写“悦”字。或者,为了与下一句的“乐”字相区别,故意写了一个错别字。

说话的“说”,为什么不能解作讲说?为什么要当作“悦”字?是古代的圣贤脑子有毛病,还是我们的脑子有毛病?“学而时习之”,不就是“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知新”与学相当,“时习之”便是温故。“可以为师矣”,不就是讲给他人听吗?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可对译为:有一个有钱的人自远方来(求学),不亦是快乐的(事)吗?这里的“乐”读作“悦”,本义为欢快愉悦(不是前边的那个假“悦”真“说”)。欧阳修写过一篇文章,叫作《朋党论》。成语中有“狐朋狗友”一词。我们见过一同狩猎的狗,见过一同吃肉的狐狸。你见过一同捕捉野味的狐狸吗?显而易见,“朋”与“友”字的词性完全不同。

“朋”在文句中,可直译为“有钱的哥们”,也可译为“一块花钱的人”。“朋”便是子贡或司马牛一类的有钱人。如果你是老师,如果你办了一所民办大学,见到有钱的学生前来上学,你不就是“贤贤易色”,乐得屁颠屁颠吗?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可对译为:那个有钱的人不聪明而(我)不恼怒,(我们)不都亦是君子吗?这里的“人”指上句的“朋”。“知”则是“智”字的简省体。“不知”即“不智”。这个有钱人不聪明,但仍想学习,故而从远方来求学,并且带来了“束脩”。这个不太聪明的有钱人,乃是“有教无类”的典范,孔夫子则是“诲人不倦”的典范。所以,老师和学生都是君子。

这三句话是孔子的“自述”,是他老人家一生的行状:孔子是中国第一位秉承“有教无类”的平民教育家(私立学校的创立人)。因此,他的学生中有颜回这样的穷人,也有子贡一类的有钱人。当有权势有钱财的人慕名前来求学时,孔子不仅得到了“束脩”,而且更重要的是,证明了自己办学的成功——有钱人从远方慕名而来,如此,又怎能不乐在其中呢?这就是孔子将门下弟子分为“先进(来的)野人”和“后进(来的)君子”的原因(参见《先进篇之一》)。

孔子是伟大的教育家,秉承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学生有穷富之分,更有愚钝聪明之别。无差别地把诲人不倦施加他们身上,这样的先生,在今日已是君子,两千年前更是君子。

拜读古典文献,也就是读经,必须研究文字学。正如宋人郑樵所云:“古人之言,所以难明者,非为书之理意难明也,实为书之事物难明也;非为古人之文言难明也,实为古人之文言有不通于今日之难明也。”

《论语》以此为第一章,就像迎风招展的大旗。如果连这面大旗都看不懂,不如回家买红薯。千万别去当老师,误人误己!

◆ 群言

钱穆:学能时时反复习之,我心不很觉欣畅吗?有许多朋友从远而来,我心不更感快乐吗?别人不知道我,我心不存些微怫郁不欢之意,不真是一位修养有成德的君子吗?

杨伯峻:学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去实习它,不也高兴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处来,不也快乐吗?人们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

李零:这一章好像研究生入学,导师给他们训话,主要是讲学习的快乐。第一乐是个人的快乐,你们来到我的门下,听我传道,按时复习,乐在其中。第二乐是和同学在一起,你们不光自己学,还不断有人慕名而来,成为你们的同学,弦歌一堂,岂不快哉?第三乐是师门以外,别人不了解,千万别生气,因为你学习的目标,是成为君子,学习是为自己学,别人不知道,照样是君子,你有君子的快乐。内心的快乐,不也很好吗? oROqmOm5ryFV0GCyr4LDu6RN6UY3LTKFglVAA6pL5pvTHcmOVaclKOTR2kSWHO3T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