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三节
五年计划中的教育发展战略

一、民主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下的计划经济

印度曾经是英国的殖民地,它的政治制度受到英国的影响很大,独立后采取了英国式的议会民主制。但是由于国情的不同,印度的政治制度与英国也很不同,它的政治制度总的来说是中央集权制的联邦制和议会民主制。虽然1950年1月26日生效的宪法规定印度为联邦制国家,是主权的、社会主义的、世俗的民主共和国,但是,人们通常把印度视为资本主义国家,包括印度人在内的世人也把印度称为“最大的民主国家”。

独立后,面对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危机不断发生、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经济高速增长的现实,为了消除殖民统治的影响,把印度建成一个工业化强国,印度领导人认为,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消除贫困,因此印度应该实行社会主义,但是又应该与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的社会主义有所不同,因而决定在印度建立“社会主义类型社会”。同时,在印度领导人看来,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发展方式各有优劣,印度应该取长补短,最终确定了采取以公私混合、公营经济为主的经济发展模式,这种经济发展模式被称为“尼赫鲁模式”。直到20世纪90年代初进行重大的经济改革之前,印度基本上一直采用这种经济模式。

而且,还在独立之前,国大党就确立了在印度实行计划经济的原则。1950年,印度成立了国家计划委员会,由内阁总理兼任主席,名义上是咨询机构,实际上权力很大。由于特殊原因,印度有几年实行的是年度调整计划,所以五年计划没有连续实施。印度的“十一五”计划实际上是从2007年至2011年(印度的说法是从2007年至2012年),“十二五”计划从2012年至2016年(印度的说法是从2012年至2017年)。由于印度实行混合经济,所以国家的计划对公营部门是指令性的,对私营部门是指导性的。

二、教育对全面提升印度的国家竞争力发挥重要作用

(一)印度几代领导人都高度重视发展教育

由于印度共和国的第一代领导人及其以后的历代领导人都受过良好的教育,所以他们对教育在推动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有着很高程度的正确认识,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发展各级各类教育。

第一,1950年1月26日生效的印度共和国宪法提出了要在10年内普及8年初等义务教育的目标。在国家刚刚摆脱殖民统治获得独立而百业待举的情况下,印度领导人把普及8年初等义务教育列入重要议程,表明他们极为重视提高国民的整体素质。在印度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国家教育经费的56%拨给了初等教育。此后,由于人口增速过快和政策的调整等客观原因,印度在60年的时间里仅仅实现了普及5年初级小学教育的目标,距离普及8年初等义务教育的目标还有一段距离。

第二,印度早在20世纪60年代就提出了中等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适当分流的主张。印度教育委员会(1964—1966年)和1968年的《国家教育政策》强调了中等职业教育要与经济发展紧密联系,1986年新的《国家教育政策》(1992年修订)提出力争到2000年把高中教育阶段25%的学生分流到职业教育中。虽然这个目标至今还没有全面达成,但是中央政府和专家学者对职业教育的重视必将逐步扭转印度社会长期以来“重脑力轻体力”和“重学轻术”的风气。

第三,印度政府高度重视保障处境不利群体的受教育权利。独立后的印度政府为处于社会底层长期受压迫、受歧视的表列种姓和表列部族分别保留了15%和7.5%的高等院校入学名额,后来又为其他落后阶级保留了27%的入学名额。根据这个政策,这些弱势群体在参加高校入学考试时,即使成绩很低,也会获得优先录取的机会。尽管他们在进入高校之后通常还要接受补习教育,许多人甚至由于跟不上学业进度而不得不退学,但是保留政策对维护印度的教育公平发挥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第四,在普及初等义务教育目标接近实现的情况下,印度提出到2020年普及中等教育。2009年1月,经过5年的酝酿和准备,印度“内阁经济事务委员会(The Cabinet Committee on Economic Affairs)”正式批准了“普及中等教育计划(Rashtriya Madhyamik Shiksha Abhiyan)”。该计划于2009年3月正式启动。实际上,从最新公布的统计数据来看,印度普及中等教育的工作困难重重,然而,这种大力发展教育的雄心壮志还是令人佩服的。

尤为难能可贵的是,同样作为发展中人口大国,印度对教育的投入长期保持在较高的水平上。在中国,中央政府提出的教育投入在20世纪末达到国内生产总值4%的目标超期10多年后才得以实现;而印度1986年《国家教育政策》提出,要在1997年(印度的第八个五年计划末期)使教育投入达到国内生产总值的6%,虽然这个目标一直没有实现,但是印度对基础教育的投入近年来一直保持在很高的水平上。教育投入是硬道理,印度中央政府对教育的重视是实实在在的,这也使得初等教育总体水平远远落后于中国的印度偏偏在国家竞争力中教育投入方面的排名远远高于中国。

(二)印度高等教育水平获得了世界性好评

印度高等教育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为国家培养出了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能够熟练使用英语的专门人才队伍和长期位列世界前三名的工程技术人员队伍。尤其是,印度在独立后仅用40年左右的时间就把印度理工学院建成了世界一流大学,印度的软件业发展及其人才培养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实属难能可贵,其经验确实值得广大发展中国家学习。

2006年,英国《泰晤士报·高等教育副刊》的世界大学排名中,我国的北京大学在自然科学领域列第12位,高于世界著名的东京大学、耶鲁大学、康奈尔大学和澳大利亚国立大学等众多世界名校。这一排名曾经引起热议。而实际上,在当年该报的工科领域排名中,印度理工学院仅次于麻省理工学院和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高居世界第三位,领先于帝国理工学院、斯坦福大学和剑桥大学。

三、教育一直是国家发展计划中的关键要素

教育在印度一直享有崇高的地位。印度认为,教育是物质和精神发展的基本内容,是培养良好素质的手段,能够使人更加敏锐和聪明,形成民族团结,增强科学意识,最终有助于宪法中所规定的社会主义、宗教平等和民主目标的实现;只有让教育满足经济的需求,才能使人才得到全面的发展,只有在教育的基础上才能使研究和发展得到动力;教育是建设今天和未来的最好的工具,唯有教育才是国家独立自主的基石。

因为有了上述认识,教育问题在印度的各个五年计划中都占有突出的位置,受到特别的关注。

印度的第一个五年计划(1950—1955年)文本共有39章,其中第33章题目为“教育”,总计130款内容,论述得非常详细。以后的各个五年计划基本上都采取了类似的论述方式。

印度第一个五年计划关于教育的总论指出,在一个国家有计划的发展领域中,教育是首要的领域。教育系统一定要力争完成国家发展计划中规定的目标,以便为各方面提供所需的合格人才。教育与国家发展计划总目标的能否实现有密切的关系,因为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人力资源的质量和社会风气。国家计划委员会主要把教育作为全国整体事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来对待,建立并加强它与其他部分的联系,把一些正待实施的教育方案作为优先发展的项目予以安排。

印度的第十一个五年计划再次对教育给予了特别的强调。有关文件指出,教育在促进社会和经济发展方面的作用已经成为普遍的共识,“十一五”计划把教育作为最优先发展的领域,作为国家快速和全面发展的核心手段。应该说,当今印度政府已经把教育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印度“十一五(2007—2012年)”期间教育发展的全面战略构想主要体现在2006年国家计划委员会发布的总报告中。报告题为《朝向更快、更有包容性的增长:第十一个五年计划的途径》(Towards Faster and More Inclusive Growth:An Approach to the 11th Five Year Plan),其第四章名为“包容性发展的战略措施”(Strategic Initiatives for Inclusive Development),其中的第三节名为“通过教育的赋权(Empowerment Through Education)”,内容涉及初等教育、中等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和科学技术6个方面。以下是第三节的内容。

从青年发展的最广泛意义上看,教育,包括体育运动在内,是赋予人们技能和知识以及为他们在未来提供良好就业机会的一种最为重要的投资。“十一五”计划要确保把教育的公共开支提高到GDP的6%,这是“国家最低共同纲领(National Common Minimum Program,NCMP)”做出的承诺。必须履行宪法规定的责任,向所有儿童提供免费的、义务的、优质的初等教育直到他们年满14岁。这意味着,不管儿童父母的经济能力如何,我们必须保证既要为儿童提供入学机会,也要为其提供优质的高水准的课程、教育方法和基础设施。

(一)初等教育:初等教育普及计划

初等教育普及计划(Sarva Shiksha Abhiyan,SSA)设想到2010年为所有6~14岁的儿童提供初等教育。它鼓励社区积极参与学校管理,努力缩小那些社会的、性别的和地域的差距。该计划是一个旗舰项目,要从所有税收中扣除2%的教育税作为该计划的专用基金。

初等教育普及计划的主要目标之一就是扩大入学机会,力争使6~14岁儿童的入学率在“十五”计划结束时接近100%。然而,入学仅仅是第一步。儿童还必须完成八年的义务教育,这仍然是一个严峻的挑战。2003—2004年度,全国平均的小学辍学率是31%左右,许多邦甚至更高。即使不能完全消除辍学现象,也一定要采取措施降低各种社会群体的男女儿童辍学率。

高辍学率是多种因素造成的。学校离住宅区较远或者不能正常运转往往留不住学生。同样,教师缺勤或兼职从事非教学工作,恐吓学生或使用枯燥的教学方法也是造成学生辍学的原因之一。贫困的家庭需要孩子工作,这也常常会导致他们辍学。随着增加家庭收入的就业保障计划(Employment Guarantee Scheme)的实施,这些压力将有所减轻。在工地上设置托儿所,可以降低女童因照顾年幼的弟妹而辍学的发生率。很多非政府组织在农村和城镇的实践表明,让孩子们辞掉工作,通过帐篷学校给他们实施良好的教育,可以使其回归主流。在赤贫地区开设的寄宿制学校可以使儿童不至于流落街头或者过早地参加工作。

经验表明,营养午餐计划(Mid-day Meal Scheme,MDMS,也可以翻译成“免费午餐计划”)可以帮助提高儿童的出席率和改善儿童的营养状况。由于让所有的儿童坐在一起共进午餐,它还有助于消除种姓壁垒。应该安排由母亲组成的自助组为这些孩子准备午餐,这将更好地保证午餐的质量。要尽可能关注营养午餐计划的覆盖范围,通过补充营养和增加食品供应解决营养素不足的问题。要改进管理和监测机制,对儿童营养状况的变化进行定期监测。此外,一定要恢复学校保健课程,使之与营养午餐计划互为补充,营养午餐计划要在适当的时间与初等教育普及计划合并。

目前,儿童发展综合服务计划中的学前教育部分相当薄弱,因此,小学的留级率相当高,其结果是很多学生无法继续学业。初等教育普及计划也应该包括一个独立的计划,即为期至少一年的早期教育,这样,可以通过分阶段的方式来普及幼儿教育。

提高教学质量是最困难的工作。最近的研究表明,有38%的4年级的学生竟然连由短小句子构成的一小段文章都看不懂,而这原本是2年级学生就应该完成的;大约55%的4年级儿童不会进行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运算。这样严重的教学问题必须要认真对待。一些邦已经开始以竞赛的方式来提高学生的基本技能了。要对这些地区的经验进行评估,建立一套国家测试标准,并依据一定的规范建立一系列测试和评估儿童的机构。这将有助于帮助我们监测和提高学习质量。然而,也应该注意到,2005年,仅有28%的学校用上了电,只有约一半学校的教师超过两位或者教室超过两个,40%的小学教师是大学本科毕业生,30%的教师尚未完成高级中等教育。对于大部分孩子来说,他们的学校只是由一个教师教超过两个班级以上的孩子的复式教学班,并且教室内的照明欠佳,而教师自己本身也许还未完成学业。要找出上述问题的真正的原因所在:是学前教育、教师、各邦政府的问题?还是普及初等教育计划设计中的问题?或者是普及教育所需要的条件问题?一定要在各方面采取正确的措施。

我们的长远目标应该是使印度所有的中小学校都达到政府为公职人员子弟所设立的学校的标准,都能够提供足够的基础设施和优质的教学。在条件允许的范围内,一定要确保运动设施的供应。目前,我们离这个目标还相当远。教学质量低下的原因之一是师资匮乏。现有教师的质量、责任感和目的感都很低。教师缺勤在很多地方都是一个主要问题。教师培训不足而且质量很差,急需采取相应的措施。

赋予村镇居民自治委员会监督教师工作的权利,有助于增强教师的责任感。学校管理应该从目前的高度集权制转向基于地方学校管理委员会的较为分权化的管理。这些由家长和其他来自社区并受过良好教育的人组成的委员会将具有自主管理地方教育机构的权利。上述委员会要与学校委员会共同努力,制定信息与通信技术的有效方案,共享管理人才和管理技能,这是至关重要的。

学校不仅仅要教给学生狭义的知识,还要在广义上塑造儿童的态度。因此,平等主义价值观、同情、容忍、关心他人、尊重文化差异、性别意识和健康教育都必须纳入小学阶段的课程中,以帮助儿童养成健康的态度。必须从小就重视培养孩子的性别意识和性别平等观念,这样有助于纠正已经扭曲的性别比例,消除男尊女卑的观念。

(二)中等教育

在知识经济时代,仅仅普及初等教育是不够的。一个人如果只接受八年的教育,他会在信息与通信技术主导的知识经济时代处于不利地位,就像文盲在现代工业和服务业社会中一样。中等教育之所以重要,是因为这个年龄段的儿童尤其是女童是极其脆弱的,她们有可能成为童工、早婚或者被拐卖的对象。因此,“十一五”计划一定要致力于把最低水平阶段的教育逐步提高到高中或者是10年级的水平。由于初等教育普及计划即将实现普及初等教育的目标,对中等教育的需求也将大幅度地扩大。“十一五”计划务必实施“把中等教育扩展到10年级水平”的重大举措,还应包括有组织的运动和游戏。然而,中等教育扩大的速度还取决于我们如何降低初等教育阶段的辍学率。

扩大中等教育的需求呼吁公立和私立机构的共同努力。目前,受资助的私立学校和未受资助的私立学校占中等学校总数的58%,其学生人数占学生总数的25%。各邦政府发现,要想对公立中等教育进行资助是相当困难的,因为私立学校数量所占份额很高,相对来说的富裕阶层几乎已经停止把孩子送往公立学校了。然而,公立学校仍然容纳了现有中等学校学生的75%,随着更多贫困家庭的孩子小学毕业,压力可能会随之增大。“十一五”计划要寻求到足够的资源来结束这种恶性循环,并且制定策略扩大中等学校的招生名额,包括扩大私立学校的容纳能力以弥补公立学校的不足。继续鼓励私立机构以非营利的形式向公立学校提供教室、实验室和厕所等设施。为了鼓励优秀、改善社会迁移渠道以及在学校之间引进某些竞争,要考虑实施奖学金计划,向那些毕业于公立小学、聪明但贫穷的学生提供奖学金,这个办法对于未受资助的私立中等学校也是有效的,如果这些学校同意为奖学金获得者制定一个共同的学费结构。然而,尽管私立学校的扩张应该受到欢迎,但政府还必须负起责任,确保公立学校不仅要在目前私立学校尚未涉足或者功能不健全的地区发挥作用,也要能够与私立学校进行竞争。要采取特别措施,满足贫困的穆斯林、表列种姓、表列部族以及女童的教育需求,他们的入学率远远低于总人口的平均水平。

正如前面讨论过的初等学校的情况,也有必要通过独立机构的定期测试,对中等学校的教学情况进行监测。对于家长们通过诸如教育券这样的政策安排来选择学校,是可以提高学校的责任感和教育质量,还是这样做只会加大现有的差距和把公款转移到私立学校中去,教育工作者们存在严重分歧。但是,如果家长们要对学校如何运行发表有效的见解,那么他们就确实需要对孩子就读学校的教学质量有相关的了解。

中等教育在农村地区的扩展面临着一个特别的挑战,因为并不是每所村庄都能够建中学。有鉴于此,需要加强高级小学与中等学校合并的做法。

(三)技术/职业教育和技能发展

印度国家抽样调查组织(NSSO)的第60次调查表明,仅有3%的农村青少年(15~29岁)和6%的城市青少年参加过某种职业培训。其中大部分接受的是入职培训或是需要换职业而进行的培训。这个数字远远低于其他发展中国家。目前,技能的形成和更新是远远不够的。为了实现全面增长,在无组织的领域内提升劳动生产率是很重要的。我们需要把现在的仅能培训200万~300万人的规模扩展到至少培训1500万人,为劳动力市场注入新鲜血液。目前,印度有5000所工业训练学校(简称ITIs,由劳工部主管)、7000所职业学校(由人力资源开发部主管),然而,中国却有大约50万所中等职业学校。“十一五”计划要着重设计出使ITIs现代化的创新方案,并充分增加其数量。更为重要的是,企业和企业协会也将参与经营,以使这些训练学校提供培训的范围和内容与企业需要和就业市场相关联。培训所提供的技能种类也要增加新类别。与中国提供的4000种技能培训相比,印度的ITIs只能进行大约40种职业技能的培训。

2004年以来,为了与企业更好地互动,ITIs在管理方面已经做出了改革的努力。有100所ITIs先期进行试点,改革预计要扩展到500所。然而,为了满足知识经济的需要,还要做出更多的努力。对于正式注册为社会团体的ITIs,要让它们真正享有财政和行政上的自主权。它们应该由独立的、合格的专业人士来经营,这些负责人要对由利益相关者如用人单位和热心公益的市民组成的理事会负责。他们的业绩应该由完成学业的学员的就业和工资待遇情况来衡量。

某些邦正在试行一种公私合作模式,即企业主参与ITIs的管理和课程设计。应该鼓励进一步发展这种模式。除了ITIs之外,印度还有其他一些职业培训和企业发展机构。这些机构有待加强,而且需要对它们开展认证工作。

“十一五”计划应该把职业培训放在最优先的位置。要把它作为一种产业,努力吸引私人投资。到目前为止,私人资本仅仅是投向高收入职位的技能培训如信息技术、航空业人员等,或是与政府相关的职位如教师等,而且,私立培训机构主要集中在大城市。为农村青年提供发展途径的小城镇主要是在进行学术性的专科或者学院教育。有必要鼓励小城镇形成一种基础更加宽泛的体制,提供发展技能的可能性。

农产品加工有增长的势头。然而,在农业和林业产品的加工方面,很少甚至是几乎没有什么培训。政府制订了很多相关技术的培训计划,需要通过短期课程传授给青少年。“十一五”计划的目标之一就是开办农业学校,进行农产品加工、灌溉、水土保持、林业以及园艺等方面的培训。

妇女的职业培训往往局限于诸如护士、裁缝等发挥她们传统作用的行业。如果我们要迈进一个性别平等的社会,必须改变这种状况。应鼓励女性接受中等和高等教育,这样才能使她们进行公平的竞争。

用政府拨款对农村青少年进行培训时,要同等对待技能发展和学校教育。要开展乡镇一级的职业培训,并且要使其具有优先权,在获得公立部门的资金和物质资源分配上,如土地和其他资源等方面,要与中等教育平等。

为了对那些渴求证书的人进行培训,应该鼓励公立和私立机构开展培训。中央和各邦政府应该建立一个适当的证书制度,证明从各种机构中毕业的学员的技能,并给予其合适的学分。中央政府应该提供必要的指导方针,支持建立适当的机制,各邦政府也应该建立证书机构以发放各种技能的证书。

(四)高等教育和技术教育

印度具有一个发展良好的综合性高等教育体制,到目前为止,它为我们提供了优质的服务,但当前却暴露出一些不足。其一,高等教育的入学范围具有局限性。印度仅有10%的适龄青年上大学,而许多发展中国家却是20%~25%。人们强烈呼吁提高高等教育的入学率。其二,该体制还存在严重的质量问题。尽管印度的某些高等院校有潜力与世界上最优秀的大学相比,然而其平均水平却相当低。由于最紧缺的优秀人才在私营部门有巨大的发展机会,所以高质量的院校很难获得优质的师资。

在教育机构、国家实验室和企业研发部门,合格的科研人员严重短缺。目前,印度每100万人中仅有157个科学家和工程师从事研发工作,美国和日本大约是印度的30多倍,韩国则是印度的50多倍。现在,我们每年培养大约5000名理学博士、800名工学博士。总理科学顾问委员会(Prime Minister's Science Advisory Council)预计,如果印度要成为知识经济强国,达到世界公认水准的博士数量应该是印度现在所培养的五倍以上。

这些问题表明,“十一五”计划必须努力扩大高等教育规模,提高高等教育的质量,尤其需要扩充高等科学教育,创造一个能够吸引优秀学生从事科学和研发的环境。如果不做出这些努力,我们在技能型人才方面就会受到限制,这将影响我们在这一领域中取得竞争优势。事实上,印度应该致力于形成一个全球研发中心和教育中心,以吸引全世界的学生。我们要调整政策来实现这个目标。

教育和研发机构之间的地区差距也值得关注。有人研究发现,全国超过60%的一些机构竟然仅位于大约6~8个邦内,例如工程学院或者生物技术研发实验室。“十一五”计划必须解决这些不平等问题,因为它们严重影响了就业机会的分布。要建立新的学院和大学,为教育落后地区的学生提供更加容易的入学机会。加强并尽可能地扩大现有院校,鼓励开放教育和远程教育。另外,要制定一项特别的计划,从现有的大学中精选出几所“具有卓越的潜能”的大学予以支持,为它们制定与国际标准相一致的办学指标。“十一五”计划期间,通过全面提高,各邦都要有一所示范性大学。所选择的几所邦立大学应该达到中央大学的水平,其经常性开支由中央承担,发展性开支由邦和中央分担。三所最古老的大学如孟买大学、加尔各答大学和马德拉斯大学应该成为首选,但是要与各邦协商,以便这些大学能够获得必要的法律地位。

既然教育是通往经济发展的途径,扩展教育的策略也必须要确保入学公平。在教育机构中为表列种姓和表列部族预留名额,很多邦还为其他落后阶级(OBCs)预留名额,这种做法已经实行许多年了。中央正在采取措施,在中央大学和其他中央直属的高等教育机构如印度理工学院和印度管理学院等高校中为其他落后阶级实行预留名额制度。中央政府已经决定,拟定中的引进预留名额制度要确保其他名额不能减少。这意味着名额的实质性扩充,而这也正是人们曾期待的。该计划的细节不久就会确定下来,而且政府将确保为这些机构提供资源,以便使这种必要的扩充不会损害有关高校的教育质量。

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大仅仅是解决方案的一部分。“十一五”计划同时还必须解决教学标准不统一、教学大纲过时、设备不足等问题。最重要的是,有必要创建一个能够吸引一流教师来大学任教的环境,让他们在一个宽松自由、资源丰富的环境中与全世界的同行进行有效交流。这就要求对现行体制进行全面改造。

“扩充、全纳和优异”这三重目标需要中央和各邦在高等教育领域中大幅度增加投资。各个年度计划中的经费预算都要保持不断提高,但是,大学自身也要增加资源,切实提高学费收入。同时,要通过银行系统和其他机构,努力制定出更宽泛的以学业成绩为基础的贷款和奖学金计划。有必要扩大全国优秀奖学金计划,使其至少覆盖教育和技能培训领域前2%的学生。我们也应该努力增加表列种姓和表列部族儿童的奖学金范围。

为穷人和处境不利人群扩大接受优质高等教育的机会固然重要,然而,他们从高等教育中获益的能力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他们所接受的中小学教育的质量决定的,认识到这一点也是很重要的。必须提高这些群体所受的中小学教育的质量,以确保他们进入高等教育机构后不再处于劣势地位。

开放大学制度是扩大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工具,因为它克服了基础设施方面的制约。在建成可以使用的大型网络和得到良好支持的开放学院之前,开放中学的计划应该得到加强和扩大。如果某些学科不需要在实验室进行工作,开放教育还有助于帮助学生在互联网信息处获得那些事先录音的可供挑选的讲稿、指南和标准化测试。这些测试和考试中心可以部分地采用标准化考试,从而减轻学生的压力。因此,负责测试和考试的自治机构应该得到发展。“十一五”计划应该注意建立起以电子方式提供的教学内容和测试系统,这样可以缓解基础设施方面的压力。

私营部门在提供优质教育中的作用也应该得到承认,而且,要创造一个适宜的有利的环境以便它们在我们扩大高等教育的目标方面提供支持。私立高校既不由中央政府资助,也不由邦政府资助,因此不能指望它们的学费结构与那些由中央或各邦政府资助的机构一样。现行有关管制私立教育机构的制度安排导致了一系列法院裁决的出台,而且,这种制度安排也许没有反映出人们对财务管理方面的强制措施有充分的赞同。只有允许私立高校在收取合理费用的同时向一定比例的学生提供奖学金,它们才能得到适当的发展。如果我们想看到健康发展的优质的私立教育,就有必要对现行体制进行全面的评估,使之更加清晰和透明。

(五)成人识字计划

“十五”计划规定的实现75%识字率的目标有望在2007年完成。印度将提前实现到2015年文盲率减半的目标。然而,继续缩小地区的、社会的和性别的差距仍将是需要关注的重要问题。

我们的目标是,“十一五”计划结束时成人识字率达到85%。我们国家有3亿成人文盲,有相当大的比例尚未被任何成人教育考虑到。要为35岁以上的人群制定一种新的、以计算机为基础的自学课程。

目前,识字计划覆盖了全国600个县中的598个。“十五”计划的中期评估指出,有必要整合包括全民识字运动(Total Literacy Campaign)在内的各种成人识字计划。要通过定期监测,对非政府组织开展的各种课程的质量进行评估,中央和各邦政府要制定出一个认证程序。要充分利用各种网络资源,在全民识字运动中实现成人识字的目标。

我们现在对成人识字的衡量标准已经不能完全满足新千年所要求的功能性识字水平的指标。由塔塔咨询服务机构开发的以计算机为基础的功能性识字工具能使成人文盲在8~10周内学会看报纸。如果把识字运动作为一项使命在全国范围内展开,那么印度在五年内就有望达到100%的识字率。总理科学顾问委员会已经提议把它作为一个全国性的使命。通过继续教育计划,我们必须努力把识字率提到一个更高的层次。作为一个独立的分支,“十一五”计划将创建一个有效的继续教育模式。

(六)利刃:科学和技术

在当前的知识经济时代,我们的发展完全取决于能否利用科技来促进创新性方法的形成。因而,科技能力被认为是确立国家发展地位的可靠基准。印度必须在这方面处于领先地位。“十一五”计划的科技发展方案应该在这一理想的指导下进行。其重点应该是:

第一,制定一项综合的科技计划,提供所需资源;逐步加强基础研究,建立国家层次的政策制定机制和为基础研究提供方向的机制。

第二,增加科研人才的储备,加强科技基础设施。努力寻找和培养立志把科学研究作为毕生追求的聪明学生。改组和改造大学,改善为科学家服务的条件。

第三,以任务的模式有选择地实施一些与国家技术竞争力相关的“国家旗舰方案(National Flagship Programmes)”,以便印度可以在某些高新技术领域处于领导地位。

第四,建立具有全球竞争性的科研设施和卓越的学术中心。激发创新精神,使科学家能够把科研成果转变成产生产品和工艺这类财富的技术。要关注高等教育中公私合作新模式的发展,尤其是大学科学研究和高科技领域中的公私合作。

第五,运用有效的方法和手段,促进企业界和学术界的合作,开发、应用和推动研究成果进入市场,使企业界在加强国家科研基础设施方面提供更多的投资。

第六,大力促进同其他国家在科技领域方面的联系,包括参与大型的国际科学项目。

第七,建立一个有实权的全国科技委员会(Nation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mmission),负责与科技相关的一切事宜(行政、财务和科学),包括对科学家和科研机构的科学审计和业绩评估。 oKQG5uXCQjkxU2grGzNOrOvlkK0AN9haTcqLHxho7mfQ4S8UzyUuJV3ty0fLlytv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