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节
萧条已经到来

今天大家评论中国经济已经不是说避免萧条、避免硬着陆了,而是如何面对已经到来的萧条。萧条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出口下滑从 2013 年已经开始

刚刚过去的 6 月份出口同比下降 3.1 %,创下了 2009 10 月以来 44 个月的最低值。乐观派说这是暂时性的,但是上半年中央税收同比仅增长了 1.5 %,相比预算的 7 %有巨大差距。大家不要看地方财政收入增幅很大,涨了 13.5 %,这个数据很有误导性。一方面地方政府靠卖地增加收入,另一方面各种收费具有很大灵活性,不能准确反映经济现状。比如上半年地方政府性基金收入(所谓基金收入,其中主要是卖地收入,上半年卖地收入达 16722 亿元,增长 46.3 % )19395 亿元,同比增长 41.9 %。中央财政就不一样了,因为中央税收来源是增值税、消费税和关税,人为操纵的可能性很低,因此这些税种更能直接反映企业的经营状况。过去全国税收增长一般是 GDP 增幅的 2 倍,而今年上半年全国财政收入增长仅为 7.5 %,低于 7.6 %的 GDP 增长,这是第一次出现。

二、铁路货运创历史最低纪录

铁路货运是检测经济是否下滑非常靠谱的数据,因为铁路货运价格相对便宜,一直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如果铁路货运量下降就说明我们的经济真的变差了。过去 8 年我国铁路运力的平均增长是 5.5 %, 2011 年、 2010 年分别增长 8 %和 9.3 %,即使在经济危机最严重的 2009 年,铁路货运量依然同比增长了 0.6 %。但是, 2012 年铁路货运量同比下跌 0.8 %,首次出现负增长。 2013 年上半年,铁路货运量在去年下跌的基础上继续下滑 2.55 %。

三、政府负债已经到了崩溃的边缘

我们估算,截至 2013 6 月,中国债务余额约 73 万亿。按照去年年底 GDP 52 万亿计算,政府债务占 GDP 比例已经达到 135 %。这 70 多万亿一共包括四个部分:

最大的部分是银行贷款,约 40 万亿。这部分又分为两块:基础建设约 20 万亿,地方融资平台约 20 万亿。因为基建贷款在央行的统计报告里被划归到企业贷款名下,我们要把它剥离出来。国家开发银行披露自己总贷款额的 30 %都是基建,建行说自己企业贷款中 40 %是基建,无论按照哪个比例算,都有约 20 万亿企业贷款投向了基建行业。为什么它们都属于政府负债呢?因为有资质去修公路、铁路的公司 99 %是中铁建、路桥集团这类的国企,民营企业只能去做二级或者三级承包商。地方融资平台的贷款约 20 万亿,这主要是从土地上做文章,一般是土地质押获得银行贷款。根据渣打银行 7 17 日发布的报告《亚洲债务大起底》中披露,目前我国地方融资平台债务未偿余额为 19 万亿到 20 万亿。

第二部分是社保欠账,约 18 万亿。 2012 年这个数据报出来时《人民日报》还出来辟谣,说空账运转没问题。今天,官员们的估算更吓人。 2013 1 月,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陈锡文说全国对农民工的社保资金欠债或高达 31 万亿,他的算法很不科学,仅仅是以武汉一地的水平代表全国,更准确的数字还是大约 18 万亿。详细的计算报告大家可以参看中国银行的研究报告《化解国家资产负债中长期风险》。

第三部分是各种理财产品,约 10 万亿。这些都是在银行贷款之外的,据银监会披露,截至 2013 6 月底,我国理财产品规模已经达到 9.85 万亿元人民币。当然,这一部分并不完全是政府或国企的债务,其中房地产企业负债约占 40 %,另外约 70 %是政府以及国企的直接或间接负债。

第四部分是 BT BOT 等巧立名目形成的债务,约 5 万亿。表面上我们地方政府没有发债权,但是它可以是法人,所以就出现了 BT BOT 等变态模式,说白了就是私人垫资,政府分期付款。 BT 是指私人垫资 build( 建设)然后 transfer( 移交),最后由政府分期付款。 BOT 是指私人垫资 build( 建设),然后政府给你几年的运营权( operate ),到期后再 transfer( 移交)给政府。这种模式在县一级最常见,我们调研的县,本级财政收入 30 %都用于偿还这种项目,项目期限一般在 5 年。 2012 年全国县本级财政收入约 3 万亿, 30 %就是约 1 万亿,一般项目 5 年还清,就意味着目前的债务余额约 5 万亿。

四、中国政府负债危险程度不亚于欧猪五国

截至 2013 6 月,我国债务余额达 70 多万亿,这是什么概念呢?去年我国 GDP 52 万亿,这说明政府债务目前已经达到 GDP 1.35 倍。那么欧美正常国家是多少呢?国际上的通行标准是,超过 60 %就要警惕, 80 %以上就很危险,超过 90 %危机就很严重了。

这些冰冷的数据都在告诉我们,萧条已然到来。不用浪费笔墨给大家继续列举数据了,就连新华网、人民网也都开始说,“改革任务重、经济增速将缓步下滑、经济弱增长特征明显”,你就知道有多困难了。

萧条到来,并不可怕。下面我将从制造业、产业转移、房地产、就业和生产成本等角度,给各位分析一下萧条的表象和成因。 u105F59CKKpDZo1gNlufMpyGw/f/iIF8cIFlz0kdpkpklkdr5PET3KFto9FhGEU+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