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五节
教育:萧条的根本原因

就业状况,往往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衰与荣的晴雨表。

2013 年我国有近 700 万高校毕业生进入就业市场,工作难找,举国关注。首先是教育部 4 月给各个学校发通知,让它们搞好服务、收集岗位信息帮助学生就业。 5 月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举办了一个网络招聘会,帮大学生和企业牵线。国务院办公厅也专门发布通知,李克强总理在电视电话会议上还专门提到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好像大学生就业难是突然从地下冒出来的问题,其实不是,工作一直很难找。

2012 年全国高校毕业生 680 万, 2011 671 万, 2010 630 万,也就是说,与往年相比今年高校毕业生并没有特别显著的增加。当然了,以往官方公布的就业率都在 85 %以上, 2011 年甚至达到 90 %,至于实际情况则没有人能统计。对此,我相信各位大学生是最有发言权的,看看你们班有多少人毕业时能拿到 offer( 工作录取通知)就行了。随着人数不断累积,以后大学生找工作只会越来越难。

每当讨论就业的时候我们官方总是很尴尬,因为我们只统计城市人口失业率,所以那个数据没有人敢引用。相反大家总是说,这是世界性问题,美国大学生也不好就业,等等。我要澄清一点,不要每天被美国人自己播的那些新闻吓到。人家的新闻更愿意报忧不报喜,抱怨政府没有提供好服务,没有创造更多就业。比如:皮尤研究中心使用了美国人口普查局的数据, 2007 2009 21~24 岁人口的就业情况,高中毕业生在经济衰退之前 55 %的人有工作,经济衰退后下降到了 47 %,大专学生就业率从经济衰退前的 64 %下降至衰退后的 57 %,本科生就业率从经济衰退前的 69 %下降到 65 %。这种数据很有误导性!拿 21~24 岁的人谈失业率本身就不合理,因为他们不是职场的主力,年轻人刚从学校出来,先做做自己喜欢的事儿,不着急找工作很正常。他们的丈母娘更不会逼着他们工作赚钱买房子。

《纽约时报》称: 2011 年年龄在 25~34 岁的美国人中 26.2 %没有工作。同一年龄段的无工作人口比例在加拿大是 20.2 %,在德国是 20.5 %,在日本是 21 %,在英国是 21.6 %,在法国是 22 %。看起来美国的状况好像是最糟糕的,实际上这是因为美国有庞大的研究院学生。美国在校研究生就 200 多万,如果把这部分以及其他不在劳动力市场的人去掉,美国这个年龄段的失业率就降到了 9.5 %。

还有人拿一些文学、艺术类专业的学生就业率低来说明美国就业有多差。不可否认,技术类的专业更容易找工作,而且薪水更高。普林斯顿大学毕业生年薪最高可达 13 万美元,其次为加州理工学院毕业生,年薪最高为 12.3 万美元,这些都是高技术行业。学美术、影视、设计等非技术专业就业很难,这不是政府的问题,全世界到哪里都一样。国内的清华大学、华北电力等学校毕业的工科学生也很容易找工作,几乎 100 %就业。职业培训学校就业率也很高,比普通本科学校学管理、文学、哲学的学生好找工作得多。

美国大学生失业率真不算高。我们以失业最严重的 2011 年为例,美国全社会失业率达 9.1 %。在这个基数下,美国劳工统计局数据显示大学学历拥有者(不分年龄)的失业率只有 4.3 %,也就是说,超过 95 %的大学毕业生拥有工作。高中学历者失业率为 9.6 %,高中以下学历者失业率为 14.6 %。因此,美国的大学生比我们好找工作多了。

以前我们常说大学生失业的直接原因是我们的经济以制造业为主,所以消化不了那么多大学生,这是一方面的原因,这个原因很重要,我以前也讲过。除此以外我也想请大家思考另一个问题,美国既是制造业大国,又是服务业大国,它的大学生失业率是 4.3 %。但是德国是单纯的制造业大国,它的大学生失业率只有 2 %,整个社会失业率 4 % ~5 %,是全世界最低的,而且 2012 年还出现了劳动力短缺,消化了 108 万新移民。我国从 20 世纪 80 年代开始就是以制造业为主的经济体,为什么我们的大学却在源源不断地输出找不到工作的大学生呢?所以,我们需要反思我们的大学教育。

大学学生上课学不到有用的东西。针对这一点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讲:专业设置、教材、教授。

专业设置教育部说了算。教育部颁布的本科专业目录有 249 种,所有学校必须从这里面选择,因此在中国所有大学的课程设置几乎完全一样。美国和我们则完全相反,专业设置这个权力完全在学校自己,因此你在美国找不到两所相同的大学。比如说生命科学领域,哈佛大学只有两个专业,一个是生物化学,另一个是生物学。但是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 UCLA )在这个领域有 10 个专业,包括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等。

教材使用几十年不换。我们大学计算机专业使用的教材从 1980 年开始就是那一套,至今没有改变。所以我们的计算机专业学生上岗之前要到外面的培训机构接受再培训才能上岗,对最前沿的技术更是一问三不知。美国大学则完全相反,塔尔萨大学还设立了“网络军团项目”训练学生当“黑客”,课程内容包括编写病毒程序、破解网络密码、攻击网站、恢复数据等,这个差距可不是一星半点儿。计算机教材我们只是抄美国的,连翻译过来都觉得麻烦,更别提让这些教授们自己创新了。

美国大学里的教授有权利选择开什么课、用什么教材。甚至美国很多教授上课是不指定教材的———我在香港中文大学给学生上课时也不用教材———都是教授把自己的研究和学生分享,很多案例都是与时俱进的。比如说金融危机之后,美国政治学、金融学、社会学等很多学科都把金融危机搬到课堂上。华尔街原来的高层去大学讲“金融泡沫”。雷曼兄弟公司原首席法务官现在在哥伦比亚大学商学院兼职和学生回顾金融危机,上课时把学生分为几组重演当时的情况,有些学生扮演学者,有些扮演企业 CEO 、政府官员等,一学期就回答一个问题,如果你是当时的决策者你会怎么办。对于眼下的全球经济衰退,威斯康星大学教授门齐·钦眼下开了一门新课《大衰退对策》,学生们在课上分析经济刺激计划对就业、政府预算和国内生产总值的影响等议题。因为这些事情绝对新鲜,根本没有教材,教授更多是和学生同时研究,让学生知道思考和研究的过程是怎样的,当然没有标准答案。

博士大跃进导致教授水平参差不齐。美国平均一年授予博士学位 4 万个左右,博士淘汰率大约是 30 %,也就是说有 30 %的在读博士是拿不到学位的。我们几乎是零淘汰,而且从 2009 年开始我们授予的博士学位数量超过了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并一直保持至今。博士生大爆炸不是偶然发生的,而是教育部计划的,因为博士招生权和学校无关,每年教育部来定招多少个博士,每个学校分多少名额。这种批量产出的博士爆出抄袭论文的新闻就一点也不奇怪了。

职业教育被漠视,竟然不纳入官方教育系统。如今大家都知道德国的职业教育非常棒,但是它其实也是在 1972 年才正式兴起的。当时一些大公司在大学毕业生中录用不到合适的一线管理和技术人才,于是奔驰、博世等几家公司在德国巴登符藤堡州管理与经济学院的基础上创立了校企联合办学的新型学校。 1975 年德国政府迅速承认职业学院是继大学、高等应用技术学院之后的“第三种教育机构”,将职业教育纳入政府认可的高等教育范畴。随后德国政府又承认职业学院的学位和本科学位是一样的,这一决定更加促进了职业学院在全德范围内的发展。 1997 7 月职业学院毕业文凭被纳入欧盟“高校文凭准则”,职业教育学位获得欧盟认可。

直到今天我们的管理部门依然觉得职业教育低人一等。和德国类似的企业办的学校直接叫“技工学校”,根本不属于教育系统,教育部也不拨经费,更没有学位。其实他们学的内容和德国企业联合办学的专业课程都一样,比如机床操控、汽车维修、船舶驾驶、烹饪、首饰加工等。在德国, 16~19 岁的孩子中 70 %选择接受这种职业教育,在中国则是走投无路的农村孩子才去学这个,而且还要自掏腰包,毕业后教育部也不承认学历,所以愈发没人愿意学这个。我就不明白,为什么不能平等地对待他们,一定要分三六九等出来。

德国这种模式对我们是最有借鉴意义的,但是我们不学,非要学美国,最后弄得不伦不类。如果我们能像德国一样有一半的人都能进入高端、精细的职业教育行列,我们的制造业就有高端的技术工人,一定不会停留在今天这样的水平。

只有解放大学,解放大学生,才能让他们学到有用的东西。目前只有教育部能决定开设哪个专业、停止哪个专业、给谁拨多少钱等,一切本该属于大学的权利被剥夺。正常的状态应该是,学校定课程大纲、课程标准。无论是德国还是美国,无论是公立学校还是私立学校,无论政府拨了多少钱,它都无权干涉学校的“学术自由”。

这个自由包括两方面:大学管理上,政府只有给钱的义务没有管理的权力;教学上,教授有绝对自主权,任何人不能干涉。我们要想达到这两项标准只能是教育部彻底放权才行。谁都承认我们中国的学生不笨,让教育回归本来的面目,我们就能有德国那样的制造业,有美国那样的创造力。 IZ82Dmu3ZhrMBm9BMGRWYLdTOqMYvvYw0bdJqvo/2dEjpsRxtm5c4GxovU9VgfjO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