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郎咸平说

2014年10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讲话,今天我也借这个机会谈一谈中国的文艺市场。一般来讲文艺有三大类:第一类是动态的表演文艺,包括电影、电视、曲艺等;第二类是静态的出版物,包括图书、杂志、报纸等;第三类就是艺术品,包括古董、字画等。下面我分别对这三类文艺市场做一个深入剖析,分析一下习近平主席讲话的意思。

一、在中国谁是最大的文艺消费群体?

首先看图3-1,2003—2014年三类文艺市场的年销售额。那么以电影市场为例,12年间一直保持稳定的增长,并且年增长率高达35%。其间经历了2008年金融海啸,但似乎对电影票房没有什么影响。因为这是一个非常大众化的市场,只要几十块钱就可以看一场电影,是不太容易受经济波动影响的。再来看图书市场的销售额,远远在电影之上,但增幅很缓慢,只有年均4%。

习近平主席强调:“文艺不能当市场的奴隶,不要沾满了铜臭气。优秀的文艺作品,最好是既能在思想上、艺术上取得成功,又能在市场上受到欢迎。”听完这句话之后,你自然而然会想到图书市场的《小时代》,在商业上极其成功却收获了无数骂名。《小时代1》上市时10天卖了100万册,《小时代》1、2、3总共卖了700万册,这个数字在图书界是极其惊人的。因为现在一般的作品能够卖到2万册就算是畅销书了,卖到5万册以上那就是非常不得了的畅销书了。并且《小时代》这套书还拍成了系列电影,同样是票房火爆。

图3-1 2003 — 2014年三类文艺市场的年销售额

这说明什么问题?这说明,中国的图书和电影市场目前最大的问题就是低俗化发展。不但低俗,再用习近平主席的一句话,“存在着有数量缺质量、有‘高原’缺‘高峰’的现象,存在着抄袭模仿、千篇一律的问题,存在着机械化生产、快餐式消费的问题。”。比如《非诚勿扰》一出来,一大堆的相亲节目就出来了,还有《中国好声音》一出来,大量的类似节目也是一拥而上。

那么现在问题出来了,我们的图书跟电影市场品位低俗的原因是什么呢?很简单,因为中国人不读书。根据人民网2013年5月2日的报道,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了一个数据,全世界年人均读书最多的是犹太人,年人均读64本书,北欧年人均读24本,欧美国家年人均大概读16本。根据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院长郝振省介绍,韩国人平均每人每年读书11本,法国人、日本人年均读书8本多,而中国人如果去掉教科书的话,每年人均只读1本,可以说是全世界年人均读书最少。

更有意思的是,请各位再猜一下,中国大多是什么人在读书?答案一定令各位大跌眼镜,都是“90后”的朋友们。例如前面提到的《小时代》,它的受众平均年龄20.3岁,其中80%是女性,集中分布在二三线城市。电影受众也是如此,根据CHR院线的受众调查数据,整个看电影人群中25岁以下占比58%;25—35岁占比35%;35岁以上只有7%。换句话讲,一旦过了35岁,中国人连电影也很少看了。都是年轻人在看电影、读书,这也造成了图书市场的题材普遍低龄化倾向。

2012年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他的书一下子火了。可是2012年小说销量排行榜第一名是《小时代3》,莫言卖得最好的《蛙》也只名列第11名,《丰乳肥臀》第16名。前20名畅销书中,青春校园小说有6本,网络小说和盗墓小说4本,这都是给年轻人看的。剩下的有官场小说4本,莫言的3本,另外就是《百年孤独》 《围城》和一部心灵修行的书。大家想想,莫言的书受众是谁?至少是45岁以上的人群,才对那个时代有深切的体验和共鸣,20来岁的年轻人能够看得懂莫言的书吗?

二、艺术品交易市场的大起大落

再来看艺术品市场的情况。和电影、图书的销售趋势完全不同,前两者是平稳增长,而艺术品销售是大起大落。为什么?请注意艺术品市场和电影、图书完全不一样,电影、图书是完全大众化的消费市场,而艺术品市场是服务于小众的投资群体。从这个角度来说,艺术品市场和房地产市场有一定的相似性。

图3-2中,我把近10年艺术品市场的成交金额与房地产市场的销 售额做对比,有了一个惊人的发现:在2010年之前,这两条线的走势几乎一模一样,同涨同跌!但是到2011年,艺术品市场突然暴涨,增长率远远超过地产,泡沫非常严重。当然,涨得很疯狂,跌得也疯狂,2012年,艺术品成交额几乎被腰斩。而房地产市场还是一路走高,直到2013年出现回调的趋势。

图3-2 2003 —2014年艺术品市场成交额与房地产市场销售额对比

这里要说明一下,我把这两条线放在同一个图中,是为了趋势对比的方便,但其实这两个市场的规模是完全不同的,房地产的市场规模是艺术品市场的100倍。

再来看图3-3,中国艺术品市场在世界艺术品市场中所占份额。2008年之前中国的艺术品市场只占全世界的7%,但是到了2011年,竟然占到了30%,取代美国成为全世界艺术品交易最大的国家。因此2011年的泡沫最大,销售金额达947亿元。2012年,中国的份额又跌回到了25%,2013年跌回到了24%,销售金额跌到了442亿元。

图3-3 2008—2013年全球艺术品市场份额

三、背后的猫腻:专家与拍卖行难辞其咎

艺术品市场的大起大落反映出什么问题?这个市场存在严重的非理性投资和投机行为,并且存在暗箱操作与市场垄断。第一,专家们垄断定价权,收钱盖章,虚假鉴定;第二,拍卖行卖假无罪,推波助澜。

我们先谈第一个问题,专家们的垄断定价权。中国目前关于民间艺术品鉴定专家的资质、鉴定程序、相关责任等都是法律空白。各位有没有听过“金缕玉衣”跟“银缕玉衣”的案子?有个靠骗贷起家的犯罪分子,叫谢根荣,他先靠造假按揭的方式从建设银行骗贷6亿多元。眼看银行找上门来催贷了,他脑袋一转,找了一个专家叫作牛福忠,用金丝和银丝把一些廉价玉片串在一起,就变成了“金缕玉衣”跟“银缕玉衣”。并且他又找到了5个赫赫有名的专家来做评估鉴定,专家们对这两件“古董”估值24亿元。于是谢根荣就拿着这5个专家签过字的评估报告找到建设银行,又骗贷了4亿多元(这5个专家分别是世界文物艺术品鉴定评估委员会主任王文祥、原故宫博物院副院长杨伯达、北京大学宝石鉴定中心主任杨富绪、中国宝玉石协会原秘书长李劲松、原中国收藏家协会会长史树青)。

事情败露后,谢根荣被判了无期徒刑,建设银行行长被判了20年,但这出具评估报告的5个专家无罪。媒体采访其中一个专家王文祥,他回答说,“知道是假的,但签字是学术自由”。这是学术自由吗?这是赤裸裸的为虎作伥。央视《今日关注》栏目就说,什么叫专家鉴定?你拿一件收藏品去给所谓专家做鉴定,专家先给你一个口头估值,如果你需要出正式的鉴定报告,就必须支付这个收藏品估值的1%~5%的费用,否则专家是不会给你出具正式报告的。所以这纯粹是这些所谓专家索钱盖章、虚假鉴定的行为。

鉴定之后,你如果要拍卖,就必须通过拍卖行,这里面也有大量猫腻。著名收藏专家吕立新说,目前在拍卖行拍卖的大概有5000件徐悲鸿的作品,只有5%是真品,但是这5000件拍卖的徐悲鸿作品都有专家鉴定。另外一位画家史国良做过推测,大拍卖行中30%的拍卖品可能是假货,小拍卖行中70%的拍卖品可能是假货。那么为什么拍卖行能够拍卖这些虚假鉴定的文物呢,因为拍卖行卖假无罪。

还有一个案例特别有意思,有个上海收藏家叫苏敏罗,把北京翰海拍卖公司告上法庭,因为她以253万元拍得的吴冠中的《池塘》,经过吴冠中本人鉴定是假画,她要求拍卖行退还这笔款,结果法院判定她败诉。为什么败诉?因为按照法律规定,吴冠中本人说了不算,一定要三名国家级的鉴定委员会委员鉴定之后才算数,而且要在拍卖之后14天内出具结论。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完成这个流程非常困难,专家们基本没空理你!这就是今天艺术品市场的腐败乱象。

我又想起习近平主席讲的一句话,“文艺不能在市场经济大潮中迷失方向,不能在为什么人的问题上发生偏差,否则文艺就没有生命力。”这句话就可以套在艺术品身上,目前在艺术品市场上,产生了庞大的以专家鉴定为幌子、拍卖行知假卖假的利益集团,导致艺术品市场乱象丛生,值得我们深思。

四、英美的经验:如何规范艺术品市场

我们来对比一下,英美成熟的艺术品拍卖市场是什么情况呢?

第一,拍卖行卖的东西是真的,这是最起码的要求!“免责条款”是“国际惯例”吗?英美都没有拍卖法来保护拍卖行。法律对拍卖和普通的商品交易是一视同仁的,对虚假拍卖的现象决不容忍,严厉制裁。任何一家拍卖行只要出现一次涉嫌故意拍卖虚假古董的行为,就会被强行逐出此行业,并且永远得不到“复活”的机会。

大拍卖行也有走眼的时候,但是要立刻把影响降到最低。1999年,英国伦敦苏富比拍卖行拍出4件黄花梨椅子,最后经专家鉴定为仿品,苏富比拍卖行立即承认和改正了错误,及时向客户退还了钱款,事后,几名负责征集、鉴定拍品的专家还因此事而主动辞职或离职。这种事情拍卖方恨不得越少人知道越好,我们竟然能打上官司,而且还能判定无责。

第二,鉴定艺术品真伪的和做艺术品市场估价的要严格分离,而我们是一个专家通吃。说到底,鉴定真伪这是一个严肃的科学问题。古董就要利用现代科技手段进行年代测定等。当代的画作要建立可追溯的体系,一件作品的来历、年代,之后由谁收藏、又转手到哪家画廊,这方面的文字记录非常完整。而我们只要专家根据所谓的“学术自由”来鉴定估值,所以才会有高达24亿元估值的“金缕玉衣”这样的荒唐事情。

所以,我要奉劝我们的小老百姓远离这个市场,花个三五百元买张画挂家里挺好,自己写写画画陶冶情操也行,要是投资就算了。 cDtGfU/W3NM5k4dpJf7E/JceUCluCQHdzOqj6psnbsTmd5EoWLW1UkRMoAsTs1h5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