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编者序

焦虑是保护的姿态,敏感是母爱的标签

曲韵

德国认证积极心理治疗师

澳大利亚积极心理治疗与跨文化咨询中心主任/首席专家

英国AOEC认证高管教练 Executive Coach

北京新世纪儿童医院心理专家

中国积极心理治疗中心北京区域前主任/首席专家

翻阅完这本书的全稿,我不禁想起了自己作为新手妈妈的那段经历。当年预产期临近时,远在加拿大的表妹也怀孕了。我这边月嫂、小时工都到位,就连母亲也过来照看着,而表妹在加拿大只有他们两口子。但是亲戚们仍然更担心我,觉得我应付不来,并不担心表妹。因为表妹作为家里排行最小的孩子,见过她的哥哥姐姐们养孩子,她不但帮着抱过孩子、哄过孩子,还亲自为孩子们换过尿布、喂过奶。我在这方面却是一无所知,导致生下孩子后手忙脚乱、惊慌失措,闹出不少让人哭笑不得的事。事实上,就我个人体验来说,每一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作为新手妈妈,如果以为事先看了多少本育儿书,学习了多少张育儿光盘,就能从容应对第一年养育孩子的一地鸡毛、让人抓狂的状况,那真的是理想太美好,现实很骨感。

如今,普遍为三口之家的独生子女家庭,不仅缺少孩子的“梯队”,而且从环境上来看也不如以前开放。东家的小弟弟、西家的小妹妹,基本上不到满地乱跑不会被带出来玩,新手爸妈只好自己关起门来,求助于书本、网上经验分享,对于实际的育儿过程缺乏一个“亲自观察,横向、纵向比较”的过程。不了解孩子出生后的生长变化过程,在心理上会产生误判。记得当年我给朋友的孩子精心挑选了一条漂亮的小裙子作为周岁礼物,结果人家孩子两岁半才穿上。

新手妈妈因为缺少育儿经验同期交流,才会产生困惑、疑虑、焦虑。这本书详细列出宝宝从出生到一岁半期间各种让妈妈焦虑、困惑的状况,让新手妈妈能够了解到——自己以为天大的问题,其实所有的妈妈都会遇到。这样一来,自然就能缓解紧张焦虑的情绪。再加上其中一些知识的困扰,有专业的儿科医生来解答,更是从技术层面上解除了妈妈们的后顾之忧。

但是作为心理医师,我要提醒新手妈妈们的是:仅有知识还不够,你的整体心态和处事行为特别重要。与一般工作中的问题不同,孩子的问题如果处理不好,我们会担心耽误了孩子甚至误导了孩子。这样一来,育儿期间焦虑的状况无法减轻不说,还会由此引起自责和惶恐。现实生活中再加上期待他人(常常是老公、老妈、婆婆等亲人)的支持和帮助无果,引起误会、产生摩擦乃至冲突,使得本来就处于高度紧张状态下的妈妈们,情绪和行为就更容易走向极端,形成恶性循环了。

一、关于产后抑郁症

产后抑郁症是近年来已经逐步为大众所熟知的一种精神障碍。很多人以为是生完孩子后,产妇体内的激素变化造成了抑郁症。这是一个误解,单单是生产后激素的变化不足以诱发抑郁症。“产后抑郁症”里的这个“产”,表明的是抑郁症发作的时间,而不是原因。孩子出生后,由于社会角色的变化、人际关系的转变、对养育孩子的知识和现实准备不足等原因而造成的焦虑,引起了生理上的不良反应,这些才是产后抑郁症的更大诱因。

产后抑郁症的诊断至今无统一的判断标准,目前应用较多的是美国精神病学在《精神疾病的诊断与统计》(1994年)中制定的:具备下列症状的5条或5条以上,或必须具有第1条或第2条,且持续2周以上,患者自感痛苦或患者的社会功能已经受到严重影响。症状包括:

1. 情绪抑郁;

2. 对全部或者多数活动明显缺乏兴趣;

3. 体重显著下降或者增加;

4. 失眠或者睡眠过度;

5. 精神运动性兴奋或阻滞;

6. 疲劳或乏力;

7. 遇事皆感毫无意义或有负罪感;

8. 思维力减退或注意力涣散;

9. 反复出现死亡或自杀的想法。

据国内的统计,真正患产后抑郁症的人只有不到12%。如果真的被诊断为产后抑郁症,那么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要双管齐下,因为产后抑郁症的发病原因中社会因素和个人人格问题占更大的比例。

大多数人只是有一些症状或者感到难受,这是在生活中发生了重大变化后非常正常的反应或者状态,是一种应激反应,也可以看作是适应不良。常见的有:

1. 怀疑。怀疑自己是否能够带好孩子。

2. 困惑。尤其是第一次当妈妈,完全不了解应该怎么做,对于孩子的啼哭不知怎么办才好。

3. 焦虑。担心孩子和自己的健康等。

4. 失望。对丈夫或者婆婆、母亲等亲人有期待,但对方的表现没有满足自己的期待。

5. 气恼。与保姆、婆婆、母亲等在坐月子、带孩子等问题上有不同意见,沟通不畅。

6. 由于以上原因造成的自怜、自卑、愤懑、恐惧等情绪困扰。

几乎每个女人在生完孩子后,尤其是初产,都会有上述的烦恼。如果新手妈妈的人格结构比较稳定、成熟,环境和他人的支持与配合也比较好,就能够逐渐适应这个巨大的变化。如果以前就累积了很多微创伤,或者在沟通方式、处理问题和冲突的思维、情感和行为模式上表现不佳,或者环境和他人(月嫂、父母或公婆)过于严苛,都会令产妇适应不良,形成恶性循环,导致产后抑郁症。

可见,要想逐渐适应家庭生活的变化,更多地需要自己努力调整。一方面克服自己的情绪问题,增长育儿知识,调整心态;另一方面要加强与亲人的沟通,不要害怕冲突,但也不要以发脾气来替代冲突的解决。这既需要产前做好准备,也需要在生产后多努力。很多人能够逐渐适应与调整,如果感觉仅靠自助效果太慢,那么要及时求助于专业心理咨询人士或精神科医生,必要时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双管齐下,以免状态恶化。

二、新手妈妈的心理发展过程

1. 有独立之觉醒,无独立之能力

案例一:儿媳住在公婆家,当初买房时买的是复式,写的是儿子的名字。老两口住楼下,儿子儿媳住楼上,四口人过得非常融洽,儿媳自称有女儿的感觉。孩子出生后,四个大人对孩子都是一样宠爱,儿媳开始有“婆婆跟我抢夺孩子”的感觉,但是又不忍心拂了孩子奶奶的好意,非常纠结痛苦。

案例二:女儿一直是家里的骄傲,长得好,学习好,工作好。妈妈一直跟女儿住,照顾女儿女婿的饮食起居,其乐融融。

孩子出生后,女儿看妈妈怎么都不顺眼,尿布包得不对,辅食调得不对,什么都不对。妈妈一气之下,让她雇月嫂,自己辞职不干了。女儿对月嫂不放心,又不让妈妈走,结果是两人天天怄气。

当一个人有了自己的孩子,尤其是当女人做了母亲,天性会让她对孩子有“独占”之心,对孩子的一切都要亲自控制。很多人也是在此时,才有了“独立”“自主”的觉醒。可惜的是,很多独生子女长期没扑腾过翅膀,现在想飞也飞不好,甚至飞不起来。

建议:该补的课现在补上。觉醒之后自己努力吧!如果上一辈能够配合,能够放手,不是赌气式的放任不管,而是关心地站在一边当顾问、当助手,就更好了。其实,这是上一辈早该做的。

2. 积怨大爆发

父母与独生子女之间,一直对对方都有不同的期待,因此会有不同程度的失望。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角度和立场,因此会有异见和冲突。

大多数时候,都是孩子忍了父母、从了父母。但是,孩子的抱怨、失望、愤怒、责备却在心里积存了下来。

现在,借着如何养育孩子这个事件,积怨大爆发!这一次,孩子不忍了,不从了,因为“这是我的孩子,我要做主”。

我听过最厉害的一句话,是一个来访者说的:“他们已经毁了我,我不能让他们再毁了我的孩子!”

建议:既然独立自主了,在空间上,或者心理上,试着超然于父母,超脱于过去,把积怨和现在发生的矛盾隔离开,把自己的过去和现实隔离开。准备好了的时候,专门去解决积怨。

父母需要注意的是,放手、放手、放手,不要再干预。

很多时候,这也是一个好事,因为这是一个解决过去问题的契机,让独生子女和他们的家长都学会认识新环境、适应新时代。当然对这种情况就要进行家庭心理治疗,需要一家人的参与,因为单凭子女个人的力量,还不足以抗衡长期积累的、强烈的情绪。

3. 自己想要的,都要给孩子

这是我常遇到的例子。家长并不真的了解孩子的需求,只是把自己小时候的愿望,强加到了孩子身上。自己小时候喜欢旅游,不管孩子喜不喜欢,拉着孩子去旅游;自己小时候羡慕别人弹古筝,现在让孩子弹古筝。自己小时候被批评得太多,渴望被认可、被表扬、被爱,于是就不断地夸孩子、宠溺孩子,矫枉过正。

所以,有些独生子女不是在养育孩子,是在养育他们心中没长大的、仍然饥渴的那部分自己。

建议:如果自己有很多未完成的愿望,希望你为了满足自己去做事,不要打着“为了孩子”的旗号,更不要投射性地认为“孩子需要”,替代了孩子自己的需要,剥夺了孩子尝试各种各样的生活的权利。

生了孩子真的是我们难得的成长机会,独生子女需要利用这个机会,去了解人的一生的成长,这样既能指导自己养育孩子,又能自我发现和提升。

4. 缺乏母性、父性

案例:一个已经生了两个孩子的母亲亲口告诉我:“我母性低。生完孩子我只想赶快把她交给我妈。我不想给她喂奶,不想带她睡觉。我有那么多事要做,我要逛街、看话剧、和闺密喝咖啡、练瑜伽、旅游……”

这个母亲非常坦诚。我认识太多明明是自己贪玩忽略了孩子的父母,还死不承认,美其名曰“散养”什么的,给自己博“好父母”的名声。有些当父亲的也是同样,自己还没玩够呢,事情一大堆,哪儿顾得上孩子?工作了一天,下了班还想和哥们儿喝酒、吹牛,这些都不宜带着孩子,于是找借口说忙,把孩子撂一边儿。

建议:养育孩子,尤其是孩子出生后的头三年,需要家长长时间、高质量的陪伴,家长确实要放弃很多自己的事,把时间给孩子。如果您感觉自己没有准备好的话,千万别要孩子。养育孩子需要负责任,不是过家家!

5. 把孩子当宠物、当玩具

案例:这是初看非常有喜感、细想很让人心酸的一个案例。

孩子的父母真心喜欢孩子,下了班都立刻回家看孩子。妈妈给买玩具、买衣服,爸爸给拍照片、拍视频。微博、微信、相册什么的,常常上传更新孩子的动态。可是,孩子却得了神经抽动症,转到了我们心理科。因为父母把孩子当成小宠物一样,不是尊重孩子的需要,引导他成长,而是让孩子满足自己的开心或炫耀的需要,让孩子陪自己玩。孩子如果言行符合自己的心意,就各种喜欢、给买东西、给笑脸;孩子如果稍有自己的想法,违拗了家长的意愿,就训斥、威胁、给冷脸子,还美其名曰“教育孩子”。

建议:孩子是真实的孩子。TA萌萌的,是为了得到你倾心的关爱,让你以TA的需要为目标,为TA服务,而不是为了满足父母的需要,“玩”孩子。父母需要觉醒长大,承担责任。否则,还不如养只宠物,别养孩子!

6. “科学育儿”

父母觉得自己从小就是上各种各样的文化课、艺术课长大的,所以轮到现在养育自己的孩子了,也想着拼命地给孩子设置各种科目。给孩子上培养兴趣爱好,让孩子更快乐、更有创造力的课!再大一些,学文有美术、陶艺、绣花、棋类、朗诵、主持、国画、书法等,学武有骑马、击剑、游泳、跆拳道、冰球、轮滑等等。再往后还经常带孩子去博物馆、植物园参观。孩子该吃什么、穿什么,该怎么跟孩子说话,全都有育儿书籍做指南……

可惜的是,生活是点点滴滴的、落在实处的细节。孩子跟妈妈一起擀面条、包饺子,比去学陶艺更开心,能学习到更多的东西。孩子跟爸爸一起擦车,比去玩汽车模型能体会到更多的乐趣。孩子自己随便地涂涂画画,比去美术班正规地学素描、水彩有意思。

建议:生活是柴米油盐、吃喝拉撒。曾经有一个病人告诉我,见到春天的美景,他也感到欣喜,但若不念上一句“二月春风似剪刀”或者“清明时节雨纷纷”,他就无法感受、无法表达。与其给孩子上课,不如跟他一起玩泥巴、捉迷藏、滑冰、嬉水。你陪孩子玩耍带给孩子的,要远比上课带给孩子的多。

7. 我小时候就是这么长大的

有的家长常常说:“养个孩子至于紧张成这样吗?”“我小时候就是这样的,现在也挺好。”“我妈就是这样管我的。”等等。你和你的配偶与你的父母一样吗?你们的家庭环境、社会环境以及生活的时代一样吗?你孩子和你一样吗?如果忽略了这些巨大的变化,一味模糊现实处境,就无法根据实际情况去引导和保护孩子。

建议:承担责任,该学的学,该问的问,该自己摸索的自己摸索,不要给自己的懒或者无能找借口。

8. 真的不会

这是最常见的问题。爱心也有,家庭条件也不错,两个人也都负责,可是,真的不会养孩子啊!过去的农村,或者城市里的胡同、大院,大家的闲暇时间多,孩子也多,聚在一起玩耍,家长能够有更多的时间和机会做横向比较,对自己的孩子与别的孩子比有哪些特点、孩子不同年龄段长什么样以及有哪些需要,都看在眼里,有个概念。现在的社区环境和独生子女政策,让我们不知道面前的孩子到底怎么回事,也已经忘了自己小时候的细节。所以,很多家长面对孩子是真的束手无策,有时用六七岁的标准来衡量三四岁的孩子,有时又对10岁孩子的不当言行视而不见,认为孩子还小。

建议:既然已经忽略了社区的、环境的影响,现在的父母就要更加努力,不仅补上理论知识,还要勤于思考,在现实生活中与孩子磨合。另外,还要学会分辨市面上的亲子育儿理论,尽信书不如无书,更何况还有太多鱼龙混杂、似是而非的说教。当父母不容易,但是,只要用心,和孩子一起成长的过程还是快乐、美好的。

看到这里,新手妈妈和准备当妈妈的朋友是不是有些灰心丧气了呢?好难啊!我自己作为曾经的新手妈妈,回头反思,非常感谢孩子给了我这个机会,使得自己不得不去面对自己的缺陷和以前躲避的冲突,不得不逼迫自己成长、进步。如果我们把不断变化的生活看成流水,它冲刷着我们原本粗糙的人格,让我们变得精致,变得更有价值,我们应该感谢这样的机会。那么是主动反思、主动改变,还是抱怨天抱怨地一味埋怨呢?这个问题不弄清楚,不仅影响孩子的成长,也不利于我们对自己精神世界的不断建设、完善、丰富。要做到这一点,关键在于我们是否用对了方法。这本书的独到之处就在这里:所有新手妈妈担心焦虑的问题,都有前车之鉴,大家可以对照年龄段划分,对应各种情形有针对性地去了解。恐惧和焦虑来自对未来的不确定,如今,有这样一本书,可以具体地、详细地、科学地将养育孩子过程中的关键问题呈现出来,新手妈妈的焦虑自然而然就消解了。

2015年11月12日 5bReGRrlqQZxyhPkDY1IyHY5TOOrfYkOe0vgUx1OJjCQPhNQ+6ze1DIOsLNhcoY1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