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奘10岁时,父亲陈惠去世。陈河村的乡亲们为其父料理丧事。已出家数年的二哥陈素,听到家父谢世,从洛阳净土寺赶回家中,与村里请来的和尚一起为亡父赶做道场。办完丧事,陈素眼见弟弟稚嫩的脸蛋上透出悲苦的神色。为弟弟日后的生活及学业着想,陈素带着他离开陈河村,前往洛阳城净土寺暂先安身。
在洛阳净土寺当和尚的陈素,僧名长捷,人称长捷法师。其长相很像父亲,面目清秀,身材修长,风采俊逸,又博通经史,熟读老庄,口才极好。听净土寺讲经的百姓都喜欢听长捷法师讲经说法,遇到讲经活动,净土寺同辈僧人中都推他为讲经首座。
来到洛阳后,玄奘与二哥同住净土寺。吃斋饭,住禅房,听佛经,耳濡目染,学习完全转向佛经方面。一年后玄奘便能背诵出《维摩经》和《法华经》,并按照佛教戒律要求自己。
三年后,玄奘13岁,适逢朝廷在洛阳度僧,招考僧人。隋炀帝下诏,在全国各大寺院招考僧人,洛阳寺院录取名额27人。朝廷派大理寺卿郑善果负责洛阳度僧之事。
当时佛教传入中国已有400余年,佛学在中国的地位虽然不及儒学正统,但在民间已有长足的发展。人们习经学佛与上私塾一样习以为常。朝廷出资兴建佛教寺院,誊写佛经,允许人民出家为僧,许多政策导向也促进了佛学的繁荣。由于朝廷度僧要经过考试,录取相当严格,才学水平及年龄都有一定的要求,所以能考上僧人,还是一件极为荣耀的事情。
洛阳度僧的考点设在大理寺公门。大理寺门前熙熙攘攘,争着看门口张贴着本次度僧考试的告示,排队注册报名的人也十分拥挤。听到消息的玄奘,兴致勃勃,急于报考。他想只要与佛门有缘,自然就能出家,所以没有来得及跟二哥打招呼,便随着报考的人群来到大理寺门前。
看了告示,才知道报考年龄有限,14岁以下不予报考。玄奘当时13岁,不够报名资格,非常失望,但又不忍心离去,只好站在报名队伍的外边,看着报考者一个个登记注册,然后进入大理寺公门应试。
从清晨到晌午,玄奘一直在大理寺门前徘徊,眼看应考的人走出考场,纷纷离去,玄奘仍怏怏然在门口踱来踱去。正巧此次洛阳度僧的考官郑善果从公门走出,此人素有知士之鉴,官拜大理寺卿,他见玄奘一人踱步于公门之前,闷闷不乐,一副若有所思的样子,估计与度僧考试有关,便上前问道:
“你也想出家吗?”
玄奘回答道:
“是的,可惜年龄不够啊!”
郑善果又问:
“小小年纪,为什么一定要出家呢?”
他从容不迫地说:
“远绍如来,近光佛法。”继承释迦牟尼的事业,发扬佛教的教理。
郑善果听了,深嘉其志,心想,这次报名的人,都有自己的小算盘,大多是为了逃避兵役、徭役,有的仅仅是为了混碗饭吃,真正虔诚的信徒并不多见,此人小小年纪,出语不凡,抱负远大。又仔细观之,见玄奘天庭饱满,眉目疏朗,器宇轩昂,便有意破格录取。
郑善果把玄奘领进大理寺考场,兴致勃勃地向同僚推荐玄奘。他说:“诵业易成,风骨难得;若度此人,必为佛门伟器。”随从办事的官员见玄奘已有3年的佛学基础,便随声附和同意破格录取。就这样,13岁的陈祎正式剃度为僧,法名玄奘。此后玄奘的成就也果然被郑善果所言中。
玄奘被录取后,又在净土寺习经5年,仍和二哥长捷法师住在一起。他在该寺先随慧景法师学《涅槃经》,后随慧严法师学《大乘论》。他听过一遍佛经,再复读一遍,便能一句不漏地背诵出来。净土寺沙弥中,他年龄最小,同辈的僧众想试探他的真才实学,在大师讲完经论之后,让他登台复述。他先背诵一遍经文,再串讲一遍经义。背诵抑扬顿挫,朗朗上口,切合佛经诵读音韵;分析义理,更是畅达明快,曲尽奥妙。年轻的小和尚都赞叹他有过人的天赋。他的师傅慧景、慧严法师当着众僧的面说:“净土寺的破格僧确实是个可造之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