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政体

道的根本,不过是仁义罢了。用五常之教(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来作为经线,用众多的典籍来作为纬线。对仁义进行歌咏、弹奏、舞蹈来宣扬。以前的借鉴已经很明确了,后面再反复申明,所以古代的圣明君王,对于仁义,就是反复申明、重视而已。深厚有序、无穷无尽,这就叫做《申鉴》。大汉承受天命,只有遵循和发扬时代的美德,他的功绩能够感通宇宙,然而却有虎狼之臣扰乱国政。当时的情况也因此荒废、毁坏,这些宏大的法则和规范被破坏。借鉴夏、商、周三代的典章制度,(君王)公正地履行自己的品德,功业才会有所成就。天道就在那里,只有帝王能够发扬光大,上天的福佑降临,万国才能安康。确实做到这些,那么国家就能长治久安了。

确立天的法则叫做阴和阳,确立地的法则叫做柔和刚,确立人的法则叫做仁和义。阴阳用来统摄天地间的精气,刚柔用来区分万物的形体,仁义用来经营人们的事业,这就是道。所以大凡政治的重大原则,就是法律和教化罢了。教化,是阳的感化作用;法律,是阴的体现形式。仁,就是对这些心怀慈爱;义,就是做这些符合事理;礼,就是履行这些;信,就是坚守这些;智,就是了解这些。因此,用喜好和厌恶来彰显这些,用欢喜和愤怒来对待这些,用悲哀和快乐来体恤这些。如果阴阳两个方面不出现偏差,仁、义、礼、信、智五种品德不背离,六种节度不违背,那么天、地、人三才就能和谐有序,五种政事相互完备,各种工匠都能得到治理,众多的功绩都能兴盛。上天创造了道,君王确立了准则,臣子作为辅佐,百姓作为基础,用制度来作为纲领,用事业来作为纲纪。古代贤明君王的政治,第一是秉承天命,第二是端正自身,第三是任用贤能,第四是体恤百姓,第五是明确制度,第六是建立功业。秉承天命要做到诚信,端正自身要做到恒常,任用贤能要做到坚定,体恤百姓要做到勤勉,明确制度要做到有典章,建立功业要做到敦厚,这就是所谓的政治体制。

达到治理的方法,首先要去除四种祸患,然后要推崇五种政事。第一种祸患是虚伪,第二种是私心,第三种是放纵,第四种是奢侈。虚伪会扰乱风俗,私心会破坏法律,放纵会超越规矩,奢侈会败坏制度。这四种祸患不消除,那么政令就无法施行。风俗混乱那么道德就会荒废,即使是天地也不能保持它的本性;法律被破坏那么世道就会倾斜,即使是君主也不能坚守他的制度;超越了规矩那么礼义就会消亡,即使是圣人也不能保全他的道义;制度被败坏那么欲望就会肆意膨胀,即使是四方极远的地方也不能满足他的需求,这就是所谓的四种祸患。发展农业和桑蚕业来养活百姓,审察百姓的喜好和厌恶来端正风俗,宣扬文化教育来彰显教化,建立军事防备来掌握威严,明确奖赏和惩罚来统一法律,这就是所谓的五种政事。

百姓如果不畏惧死亡,就不能用犯罪来使他们恐惧;百姓如果不热爱生活,就不能用劝善来鼓励他们。即使让契来宣布五教(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让皋陶来担任狱官,政令也无法施行。所以处于上位的人,首先要使百姓的财富丰足,来稳定他们的志向。帝王亲自耕种籍田,王后亲自采桑养蚕,国家没有游手好闲的人,田野没有荒废的产业,钱财不被浪费使用,力气不被随意施加,来周全地满足百姓的事务,这就叫做养育百姓。

君子之所以能够感动天地,顺应神明,端正万物,成就王业和治理,一定是基于真实罢了。所以处于上位的人,要审察准则、遵循道义,来确定喜好和厌恶。善恶要根据功劳和罪过,诋毁和赞誉要通过验证来确定。听取言论要责求事实,列举名声要考察实际,不要有欺诈虚伪的行为来扰乱众人的心。所以事情没有不核实的,事物没有不真切的,善没有不彰显的,恶没有不显露的,风俗没有奸邪怪异的现象,百姓没有淫乱的风气。百姓无论上下,看到利害关系与自己密切相关,所以内心恭敬,谨慎地修养自己的行为,内心不疑惑,对外没有不切实际的期望;有罪恶的人没有侥幸逃脱的机会,没有罪过的人不担忧恐惧;请托的话不被听取,贿赂的钱财没有用处,那么百姓的志向就会平和,这就叫做端正风俗。

君子靠情感来接受教化,小人靠刑罚来接受约束。荣辱,是赏罚的精华所在。所以用礼教和荣辱来对待君子,是为了感化他们的情感;用刑具和鞭打来对待小人,是为了改变他们的行为。君子不触犯耻辱,何况是刑罚呢?小人不惧怕刑罚,何况是耻辱呢?至于中等资质的人,那么刑罚和礼教都要兼用。教化被废弃,会使中等资质的人堕落为小人;教化得以施行,会引导中等资质的人进入君子的行列,这就叫做彰显教化。

小人的性情,宽松时就会骄纵,骄纵就会肆意妄为,急迫时就会怨恨,怨恨就会背叛。处于危险时就谋划作乱,处于安逸时就产生欲望,不依靠威严强大的力量就无法惩治他们。所以处于上位的人,一定要有军事防备来戒备意外情况,来遏制盗贼和暴虐行为,平安无事时就把军事力量寄托在内政之中,有战事时就用于军队作战,这就叫做掌握威严。

赏罚,是政治的关键。明确地奖赏,坚决地惩罚,审慎地守信,谨慎地发令。奖赏是为了鼓励善行,惩罚是为了惩治恶行。君主不随意奖赏,不只是爱惜他的财物,随意奖赏那么善行就得不到鼓励了;不随意惩罚,不只是慎重使用刑罚,随意惩罚那么恶行就得不到惩治了。奖赏不能鼓励善行叫做阻止善行,惩罚不能惩治恶行叫做放纵恶行。处于上位的人能够不阻止下面的人做善事,不放纵下面的人做恶事,那么国家就能治理好了,这就叫做统一法律。

四种祸患已经消除,五种政事已经确立,用真诚来施行,用坚定来守护,简约而不懈怠,宽松而不疏漏。以无为的态度去做,让百姓自己去施行;不刻意去做某些事,让百姓自己去交往。不严肃却能成功,不严厉却能治理好,垂衣拱手、谦逊礼让,而天下就能太平了,这就叫做治理国家的方法。

只有修养六项准则,来确立道的常经。第一是中,第二是和,第三是正,第四是公,第五是诚,第六是通。用天道来作为中,用地道来作为和,用仁德来作为正,用事物的实际来作为公,用自身的准则来作为诚,用变化的规律来作为通,这就叫做道的实质。

只有体恤十种难处,来任用贤能的人。第一是不了解贤能,第二是不举荐贤能,第三是不任用贤能,第四是不能始终任用贤能,第五是因为小的怨恨而抛弃大的德行,第六是因为小的过错而罢黜大的功劳,第七是因为小的失误而掩盖大的美德,第八是因为奸邪的攻击而伤害忠诚正直的人,第九是因为邪说而扰乱正确的法度,第十是因为谗言和嫉妒而废弃贤能的人,这就叫做十种难处。十种难处不消除,那么贤臣就不能被任用,任用的不是贤臣,那么国家就不是真正的国家了。

只有考察九种风气,来确定国家的常规:第一是治理良好,第二是衰败,第三是弱小,第四是乖戾,第五是混乱,第六是荒淫,第七是叛逆,第八是危险,第九是灭亡。君臣亲近而有礼节,百官和谐而不盲目附和,相互谦让而不争斗,勤劳而不抱怨,没有事情的时候就各自履行职责,这是治理良好的国家的风气。礼仪风俗不统一,职位不被重视,小臣进谗言、嫉妒贤能,百姓随意议论,这是衰败的国家的风气。君主喜好推让,臣子喜好安逸,士人喜好游荡,百姓喜好流动,这是弱小的国家的风气。君臣争夺名声,朝廷争夺功劳,士大夫争夺名声,百姓争夺利益,这是乖戾的国家的风气。君主欲望过多,下面的人手段繁多,法律不稳定,政令出自多个部门,这是混乱的国家的风气。把奢侈当作广博,把高傲当作高尚,把放纵当作通达,遵守礼仪被认为是辛劳,遵守法律被认为是固执,这是荒淫的国家的风气。把苛刻当作细密,把谋利当作公正,把剥削下面的人当作有能力,把攀附上面的人当作忠诚,这是叛逆的国家的风气。上下相互疏远,内外相互欺瞒,小臣争夺宠幸,大臣争夺权力,这是危险的国家的风气。君主不询问,下面的人不进谏,妇人的话被采用,私人的政令得以施行,这是灭亡的国家的风气。所以君主一定要考察国家的风气。

只有慎重处理各种案件,来彰显人情事理。天地最大的德行叫做生育,万物最大的极限叫做死亡。死去的人不能再活过来,受刑的人不能恢复如初。所以先王制定刑罚,由官吏来完成,在朝廷上依据刑法来决断,依据情理审讯来宽大处理,在朝堂和集市上公开处理,怀着怜悯和同情来体恤,判处刑罚之后,就不奏乐,这是慎重到极点了。刑罚啊,刑罚啊,一定要慎重啊!

只有考察五种赦免的情况,来安抚百姓的内心。第一是推究犯罪的动机,第二是彰显美德,第三是鼓励功劳,第四是褒奖教化,第五是权衡计谋。凡是先王赦免的人,一定是属于这几类。不属于这几类的,一定处以刑罚,绝不赦免。

天子有四个时段:早上用来处理政务,白天用来咨询访问,傍晚用来修订法令,夜晚用来安养身体。上面有师傅教导,下面有陪宴的臣子。大的方面就讲解学业,小的方面就进行咨询。不拒绝正直的言辞,不以下问为耻。公私分明,内外一致,这就叫做有所交谊。

询问那些明白治理之道的人,他们的治国纲领很切近实际。万物的根本在于自身,天下的根本在于家庭,治理混乱的根本在于身边的人。自身的正气确立了,四方边远之地也就安定了。

询问那些通晓道的人,他们的原则简约。有一句话可以常常奉行的,就是“恕”;有一种行为可以常常践行的,就是“正”。恕,是施行仁的方法;正,是行义的关键。太重要了啊,这就是道的根本,万物的变化都蕴含在其中了。这就是所谓的不用思考就能得到,不用刻意去做就能成功,掌握在心中,而功绩能覆盖天下。

从天子到普通百姓,喜好、厌恶、悲哀、快乐,他们的修养是一样的。生活的丰俭、劳作的劳逸,各自都有一定的制度。在上位的人足够用来完备礼仪,在下位的人足够用来完备乐事,这就叫做大道。天下、国家、家庭,是一个整体,君主是元首,臣子是大腿和胳膊,百姓是手脚。下面有忧虑的百姓,那么上面的人就不能完全快乐;下面有饥饿的百姓,那么上面的人就不能完备膳食;下面有受冻的百姓,那么上面的人就不能备齐衣服。光着脚却戴着垂旒的帽子,这是不合礼仪的。所以脚冷会伤了心脏,百姓受冻会伤害国家。

君主用最美好的道德来引导百姓,百姓用最美好的东西来奉养君主。君主降下他的恩惠,百姓增进他们的功绩。这是有往必有来,相互报答的情义。所以太平盛世具备各种物品,不是因为极端的欲望;物品匮乏、礼仪缺失,不是因为谦虚节俭,这只是其中的道理罢了。

君主有国家的赋税而没有私人的索取,有国家的用度而没有私人的耗费,有国家的劳役而没有私人的差使,有国家的赏赐而没有私人的恩惠,有国家的愤怒而没有私人的怨恨。私人索取就会使下面的人烦扰而没有限度,这就叫做损害清明;私人耗费就会使官府损耗而没有限制,这就叫做损害制度;私人差使就会使百姓受到骚扰而没有节制,这就叫做损害道义;私人恩惠就会使下面的人产生不切实际的期望而没有标准,这就叫做损害公正;私人怨恨就会使下面的人疑惑恐惧而不安定,这就叫做损害品德。

善于治理百姓的人,是治理他们的本性。有人说:“冶炼金属就会使其熔化流动,撤去火就会变得坚硬;激荡水就会使其上升,停止激荡就会下降。怎么治理呢?”回答说:“不撤去火就会常常熔化流动,不停地激荡就会常常上升。所以巨大的冶炼炉,可以让金属不变得坚硬;使水向上涌的机械,可以让水不下降。善于确立教化的人就像这样,那么就可以终身治理好百姓了,所以凡是人都可以让他们与颜回、冉耕一样追求高尚。把百金放在面前,把利刃架在他的身上,即使是大盗跖也不敢去拾取。善于制定法律的人就像这样,那么百姓就会终身不去做违法的事了,所以盗跖也可以让他与伯夷有同样的功绩。”

百姓就像水一样。横渡大川,最好的办法是乘船,其次是游泳。游泳的人劳累而且危险,乘船的人安逸而且安全。空着手进入水中,就一定会溺水。由此可知,用才能治理百姓的,就像游泳;用道德治理百姓的,就像乘船。

放纵百姓的欲望就叫做混乱,断绝百姓的欲望就叫做荒淫。有人问:“那么该怎么办呢?”回答说:“为他们设定限度,让他们不要超越;为他们规定范围,也不要超越。所以水可以让它不泛滥,但不能让它不流动。善于禁止的人,先禁止自己然后再禁止别人;不善于禁止的人,先禁止别人然后再禁止自己。善于禁止的人可以达到不需要禁止的境界,法令也是这样。如果自己肆意放纵欲望却约束众人的欲望,在官府中施行欺诈却在百姓面前夸耀诚实;追求自己所多余的东西,夺取下面的人所不足的东西;舍弃自己容易做到的事,要求别人去做困难的事,这是怨恨产生的根源。可以说治理的源头就这样断绝了。

从上到下治理百姓,就像钓鱼的人一样,手心中掌握着隐秘,鱼钩上有相应的反应,就可以钓到鱼;从近处治理远处,就像驾驭马一样,手中的缰绳协调,马嚼子调节得当,就可以驾驭马。所以最根本的道理如果不体现在自身,就不是真正的道。看到小孩子赶鸡,就可以明白治理百姓的方法。小孩子赶鸡,赶得急了鸡就会受惊,赶得慢了鸡就会停滞不前。当鸡向北走的时候,突然拦截它,它就会掉头跑到南边;当鸡向南走的时候,突然拦截它,它就会掉头跑到北边。逼迫它鸡就会飞走,不管它鸡就会散开。鸡悠闲的时候就靠近它,鸡走得缓慢不安的时候就喂它食物。不驱赶的驱赶,才是驱赶的最高境界。鸡安心了就会沿着道路走进门里。”

最好的情况是市场上没有欺行霸市的行为,其次是没有偷窃的行为,再次是没有掠夺的行为。君主用功劳和恩惠来安抚百姓,百姓用财力来侍奉君主,所以上下相互交往。市场上有欺行霸市的行为百姓就不会与之交往,百姓不与之交往,那么就会用巧诈的手段来获取利益,这就叫做偷窃。有偷窃行为百姓就会防备,防备了还不能阻止,就会用暴力胁迫的手段来获取,这就叫做掠夺。百姓一定会相互争斗,那么祸乱就会产生了。

有人问:“圣明的君王把天下当作快乐吗?”回答说:“不是。圣明的君王把天下当作忧虑,天下把圣明的君王当作快乐。一般的君主把天下当作快乐,天下把一般的君主当作忧虑。圣明的君王委屈自己来伸展天下人的快乐,一般的君主伸展自己来委屈天下人的忧虑。伸展天下人的快乐,所以快乐也会回报他;委屈天下人的忧虑,所以忧虑也会降临到他身上。这是天下的道理。”

治理良好的时代,对于地位看重的有三点:第一是把道传播到天下,第二是把恩惠施加到百姓身上,第三是使自身具备品德。衰败的时代,对于地位看重的有三点:第一是凭借地位来高人一等,第二是用财富来侍奉自身,第三是用权力来放纵自己的欲望。治理良好的时代的地位,是真正的地位;衰败的时代的地位,就会产生灾祸了。如果凭借地位高人一等,那么一定会受到损害,这就是灾祸;如果用财富来侍奉自身,那么一定会被遗弃,这就是灾祸;如果放纵自己的欲望,那么一定会受到否定,这就是灾祸。

治理良好的时代的臣子,对于顺从看重的有三点:第一是内心顺从,第二是职责顺从,第三是道义顺从。衰败的时代的臣子,对于顺从看重的有三点:第一是身体顺从,第二是言辞顺从,第三是事情顺从。治理良好的时代的顺从,是真正的顺从;衰败的时代的顺从,会产生叛逆。身体如果只是表面顺从就会违背气节,言辞如果只是表面顺从就会违背忠诚,事情如果只是表面顺从就会违背道义。

高低失去秩序那么地位就会降低,等级不稳固那么地位就会降低,俸禄微薄、恩宠低下那么地位就会降低,官职频繁改变那么地位就会降低,升迁调动繁琐杂乱那么地位就会降低,罢黜和升迁不明确,那么地位就会降低,对待臣子不以礼那么地位就会降低。地位低下而政事重要的情况,是不会有的。圣人最宝贵的东西是地位,地位降低就会丧失我们最宝贵的东西。

喜好和厌恶不能得到正确施行,这已经成为一种社会风气了。赞赏保持节操的行为而轻视狭隘浅陋的做法,痛恨作威作福的行径而尊崇有权势的人,鄙视贪求私欲的行为而崇尚能够克服困难成就事业的品质,看重严于律己的人而欣赏有荣耀声誉的人,世间万物大多都是如此。内心的想法和言语,言语和实际行动,三者相互呼应。喜好厌恶、诋毁赞誉、奖赏惩罚,三者相互关联。这六个方面如果出现失误,那么实际情况就会混乱。坚守实际的人会更加荣耀,严于律己的人会更加显达,处于幽隐之处的人会更加光明,这样之后百姓才能知道根本所在。 eQKOG9fMObXwmGGogwk+/MI6eYz3zSyNcVg2vF3c1+b9JaO3EiBjBH47WPXWbtNm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