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会搬家的河流

河流还会搬家吗?河流搬家是怎么回事呢?

河流搬家,就是指河流改道。

在地球上有这么一些河流,它们经常改变自己河床的位置,今年在这里流,过不了几年又流到另外的地方去了,成了会搬家的河流。

在整个地球上,最会搬家的河流就数我国的黄河了。

现在,黄河是在山东北部流入渤海。可是,在历史上黄河入海的地方曾经发生过许多次大的变迁。最北,黄河曾经流到天津入渤海。最南,曾经占据今天的淮河河道,流入黄海。两个入海口南北之间的距离,大约有五六百公里。

清代有位大学者把我国有记载以来黄河搬家的情况做了一番详细的统计,得出的结果是:

两千多年以来,黄河决口、泛滥成灾有一千五百多次,平均每三年就要决口两次。其中决口造成的大范围改道有二十六次,平均每一百年就要改道一次。

黄河改道给黄河两岸人民带来无穷无尽的灾难。

河流的改道,除了自然原因之外,还有人为的破坏。就拿距离我们最近的一次黄河大改道来说,一九三八年以前,黄河下游基本上沿着今天的河道,在山东北部流入渤海。一九三八年,抗日战争爆发不久,国民党反动派为了掩护中央军撤退,竟不顾黄河下游两岸人民的死活,在河南郑州以东的花园口扒开黄河南大堤,使汹涌的黄河水向南流入河南、安徽、江苏,最后占据了淮河河道,东流进入黄海。从一九三八年到一九四六年,黄河就沿着这条新冲开的河道流了九年,使沿河四十多个县受灾,八九十万无辜人民死于洪水。

解放前,除了黄河以外,河流改道这种现象,在我国华北平原上也相当普遍。永定河、漳河、滹沱河等都是很会搬家的河流。

河流为什么会改道?河流搬家的奥秘在哪里呢?这要从河流是怎样“工作”说起。

为了说明问题方便,我们可以把一条河流分成上、下游两段。上游,一般山高谷深,河水在坡度很大的河床里奔流,对河床产生强大的冲刷力量,我们把它叫作“河流的侵蚀”。

侵蚀作用能够切开坚硬岩石,造成大量的泥沙。这些泥沙又被湍急的河水带向下游,这就是“河流的搬运”。

河流的下游,地势一般都比较平坦,水流也开始慢下来。结果是河水的侵蚀作用减弱了,同时,河水挟带的泥沙也渐渐沉积下来,堆在河床里,这就是“河流的堆积”。

世界上一切河流都在不停地做着上述三种“工作”,侵蚀和堆积工作性质相反,而连接这两种“工作”的桥梁就是搬运。侵蚀——搬运——堆积,三者相互连接,组成了河流全部“工作”的内容。

当然,在一条具体的河流上,上述三种作用常常是同时发生的。上游虽然以侵蚀为主,但也有轻微的堆积;下游以堆积为主,也有一定程度的侵蚀;就是到了入海口,河流的搬运作用也没有完全消失。只是那里的搬运作用已经很小,挟带的多是十分细小的物质罢了。

河流年复一年地“工作”着。结果,上游河谷不断被侵蚀而逐渐加宽、加深;下游的河床则因不断堆积而抬高。当下游河床抬高到高出河床两侧地面的时候,“水往低处流”,河水冲决河堤,另辟新的河道,河流就要搬家了。

河流改道是世界上一种常见的,也是很难避免的自然现象。只要河流在“工作”,河流就有可能发生改道。

如果河流上游土质疏松,侵蚀和搬运作用特别强烈,河流下游堆积作用就会加强,河流改道的问题就比较严重。这一点,黄河就是一个突出例子。

黄河的中、上游流经土质疏松而颗粒细腻的黄土高原,地面上又很少有茂密的森林覆盖,土壤侵蚀十分强烈,洪水季节,一立方米的黄河水中含沙量竟达三百多公斤,就是说十公斤左右的河水中,有三公斤多的泥沙。平均每年黄河带向下游的泥沙总量达十六亿吨之多。河水中的泥沙这样多,到了下游,有一部分就堆积在河床里,河床必然急剧地升高,一遇洪水,黄河也只好搬家了。

为了防止黄河泛滥,我国人民在黄河下游两岸修筑成两条一千三百多公里长的大堤,每年都有成千上万的河防大军战斗在黄河大堤上。他们不断地加固黄河大堤,在堤上种植树木,把千里长堤建成了一道坚实牢固的“河上长城”。

但是,要想根治黄河,彻底解除黄河对下游两岸人民的洪水威胁,还要在黄河上、中游下功夫。也就是说,在黄土高原上大力植树种草,增加植物覆盖面积,减少流水的侵蚀作用和黄河的泥沙来源。现在,这项工作在黄土高原地区已经普遍地开展起来。

“万里长江第一弯”

在我国青藏高原的东侧,自北而南绵延着的几条大山,总称横断山脉。在这崇山峻岭中间,金沙江、怒江、澜沧江并排着向南方奔流而去。

如果稍加注意,你就会发现,金沙江与怒江、澜沧江不大一样。这条源远流长的大江虽然开始与怒江、澜沧江并排向南流去,可是到了云南省丽江的石鼓村,江水突然急转而北,差不多来了个一百八十度大转弯。这就是通常所说的“万里长江第一弯”。

石鼓以下,金沙江犹如一匹脱缰的野马,在一条仅仅几十米宽的深谷里呼啸奔腾,两岸的峭壁直上直下,从江底到山顶足有两三千米,成了世界上最壮丽的峡谷之一,被称为“虎跳峡”。

长江第一弯曾使许多到过这里的旅行家们感到莫名其妙。就是世世代代住在金沙江边的居民也弄不清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他们认为,也许是什么神灵在捣鬼吧。要不,金沙江流到我们村子怎么突然又拐到北边去了呢?于是,他们在村头面对金沙江的山脚下,雕成一面精制的石鼓,希望能用这面石鼓镇住眼前的洪流,保佑他们不受水灾。

科学家们对这类神话当然不感兴趣。他们注意长江第一弯的目的是,想透过这一奇怪的现象弄清金沙江的发展历史。

一种比较流行的说法是:在很早很早以前,金沙江与怒江、澜沧江一样,都是自北向南流去。后来,金沙江东面的古长江不断向西发展,最后在石鼓附近硬是切开金沙江与古长江的分水岭,使金沙江与长江连接起来。结果金沙江水全部流入长江,成为长江的上游河段。而原来的金沙江下游河道与长江分离,变成了一条不起眼的小河。

科学家们确实在石鼓以南找到一条没有水的宽阔谷地。这条谷地一直向南延伸,与一条从北向南流的河流——漾濞江很自然地连在一起。他们认为,这就是古金沙江的遗迹。

也有不少人不同意上述意见,他们认为,金沙江发生这种奇怪的拐弯与当地的地壳断裂方向有关。石鼓往下,金沙江是沿着一条很大的断层向北流的。

两种完全相反的解释争论了好多年,就是到今天仍然没有取得一致意见。

这里想着重介绍一下第一种意见所说的那种现象。古长江夺走金沙江河水这种现象,在地理学辞典里有一个专门名词,叫作“河流袭夺”。

河流袭夺这个名字起得很形象。不是吗,本来流得好好的河流,竟被一条本来毫不相干的外来河流拦腰斩断,把它的河水截夺了过去!河流袭夺是河流自身发展过程中很常见的现象。一条河流的向下侵蚀不断向源头发展,有时会切穿分水岭,与另一条河流相连。因为它向下侵蚀的作用强,河床低,另一条河流的水就会汇注到这条河里来。我们如果有兴趣的话,可以多看地图。凡是那些河流流向发生非常奇怪的拐弯,而在对着拐弯的一侧又有一条与原来河流流向一致的河流的地方,你都可以画个问号,问一个为什么。当然,最后确定这个地方是否发生过河流袭夺,还要到实地去做一番详细地调查,找出过得硬的证据来。 HSjKE2ST5r0HEjYXL99m3GFCqJoLlgP5nJzPUsPugUNT5k7KNqe1Q8KR63gvxvqP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