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精算得失使出连环计

和张居正的预想不太一致,情况在不断变化中,张居正很快就意识到:徐阶走了,自己的麻烦来了。

原以为,没有了徐阶和高拱,他张居正的机会就来了。于是,他迫不及待发表了施政纲领,并施展了权谋,讨好最高领导人,想着能够尽快更上一层楼,秉国之钧,施展宏伟抱负!

可是,左等右等,在张居正发表施政纲领一周年之际,等来的却是老干部赵贞吉入阁的消息!

徐阶下台后近一年的时间里,尽管张居正没有得到他想得到的位置,但是,也应该说,在中央,差不多是他张居正说了算的。

然而,随着赵贞吉被提拔到内阁,张居正想退而求其次也成了奢望。

可能是对内阁的执政能力,最高领导人还不太放心;或者说,最高领导人觉得政府中枢的几位大佬的分量尚嫌不足,在徐阶下台一年后,一位有威望、有能力的老干部赵贞吉,被补充进来了。

这是位资历非同寻常、相当强势的人物。

赵贞吉算得上名副其实的老干部了。他科举中进士的时候,张居正还不到十岁呢!屈指算来,这位赵兄,在官场已经沉浮三十余年了!

据正史的记载,老干部赵贞吉,为人“具才略胆识,有伉直声”。或许正因为如此吧,这位老兄在官场上的经历,三起三落,颇是坎坷。

早在二十多年前,那时候,张居正庶吉士刚刚散馆不久,已经担任国子监“二把手”的赵贞吉,因为得罪了当国的严嵩,被喜怒无常的嘉靖皇帝下令逮捕,后来贬到大西南的一个叫荔波的地方,在县政府给县领导帮忙打杂。可是,这位老兄似乎没有因此而消沉,依然干劲十足。经过十余年,又慢慢提拔上来,升到了最重要的部——户部副部长的位置。不过,磨难似乎并没有使他磨掉棱角,以至于在副部长位置上干不多久,又公开顶撞严嵩,受到撤职处分,被打发回老家去了!

“十年两逐”的赵贞吉,一点也没有改变自己,除了年龄!“青衫去国,白头回朝。”垂垂老矣的赵贞吉,感激隆庆皇帝给了他发挥才干的机会,准备大干一场了!

问题是,赵贞吉这位老兄,性格很是“豪直自用”,还常常意气用事,而且不能容人。

这样一来,赵贞吉和张居正难免会发生冲突了。想想看,连自己的恩师,张居正都想赶走,何况一个性格伉直不能容人、与自己素无渊源的老干部呢?

还有一点应该说明,赵贞吉不但是内阁大僚,还兼任都察院的“一把手”!

这个兼职了不得的!

因为以后会经常出现这方面的人物,不妨对此适当展开说说。

都察院是个什么机构?

现在,一般理解为相当于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和监察部。这个说法很流行。这么理解似乎也没有错,但是很不全面,甚至可能会造成误解。而依我看,都察院,就其职能、权责、运作方式上看,近似于现代民主国家的国会!除了非选举产生这一点以外!

都察院的主体由御史组成。御史,就是我们所说的言官。

言官,有言责而不负实际行政责任,有些现代国家国会议员的味道。比如言官对国政实施全面的监督,对执政者的政策措施、高级干部的言谈举止,都要加以监督;可以对政府首脑和大大小小的干部公开弹劾(对政府主要负责人和部长们的弹劾经常发生),而且是风闻而奏,就是说,弹劾的对或错都不承担责任(即相当于现代国家议员的言论免责权);他们也应该对最高领导人(皇帝或者代替皇帝行使权力的人)的言行提出规劝、抗议(经常发生),正常情况下,对任命高级干部也非常有发言权,直接参与投票。他们还有现代国家媒体的某些功能,当时所谓舆论,主要就是他们这些言官的主流看法。可以说,言官的权力和影响力是很大的。值得肯定的是,当时还规定了权力和责任的对等。就是说,国家出了大大小小的问题,他们没有发现或者不提出纠弹,要被问责(经常发生)。

这是按照儒家的思想设计的一套制约体制,目的是防止任何人包括最高领导人的独裁专断。

从地位、职能上看,我认为言官更接现代国家的“议员”。实际上我国最早翻译议员这个词,用的是“议郎”,而言官,在历史上,就曾经叫作议郎。

事实上,孙中山在对中国传统政治体制进行研究后,对监察官即言官很重视,认为值得借鉴,他把西方的三权分立改造为五权分立,其中的监察权就是从国会中的立法权分离出来的;监察院也具有国会的性质,而监察委员和立法委员都可以称为国会议员。

所以,把言官或者说监察官,称为“议员”更贴近些,至少比把他们比作现在的纪律检查、监察干部,要贴近得多!

正因如此,我说,都察院更具有现代民主国家国会的性质,而言官,就具有议员的性质。

顺便再说一句,言官虽然多是七品,但是口含天宪,在首都监督中央高级干部,到地方就是代表中央。一个七品言官,摇身一变就可能成为省里的“一把手”。所以,每当进士“大选”,第一选择,就是当言官,而不愿意去地方当相当于市委书记兼市长兼法院院长的知府!

赵贞吉兼任都察院的“一把手”,相当于“议长”了。也就是说,话语权基本上就掌握在这位老干部手里了。

既然赵贞吉要“舍身任事”,那么,一年来,内阁里基本上是张居正说了算的局面就难以维系了。

果然,决定军国大事,张居正的发言权无形中就被剥夺了。有一次,内阁研究军事将领的调动,张居正认为非常不合适,绝对不应该那么做。可是,他说了不算,只能写信给朋友做些解释、发发牢骚而已,并顺便说清楚,如此愚蠢的决定,是不会出自他张居正的。

权力大大缩水还不算,赵贞吉这个老干部,根本就看不起张居正!

内阁研究工作,张居正一发言,如果不符合赵贞吉的胃口,他动不动就会说:“切!这哪里是你这个年轻人所能晓得的!?”

平时同僚间适当进行交流,谈论学问上、意识形态上的事,赵老兄更是不客气,很轻蔑地说:“切,浅学!夸夸其谈谁都会,可是,你懂什么呢?!我看你也就是懂点韩非子那点邪说罢了!”

对一个自视甚高、自认为满腹经纶的堂堂高级领导干部来说,老干部赵贞吉的话和他说话的态度,简直就是轻蔑乃至侮辱了。这是张居正从来就没有遇到过的。

从张居正进入官场以来,最有名的大佬,也就是严嵩、徐阶和高拱了。这三个人,都对张居正非常器重,无不高看一眼。

可是这位赵兄,不知道是哪里冒出来的一头瘪蒜,居然如此对待他,张居正实在难以忍受啊!这一时期的张居正,很苦闷呐!

一向深有城府、自称不能轻易和别人说心里话的张居正,也忍不住给一些人写信,发起了牢骚。诸如“人心叵测,时事艰难”啦,“茹苦而不以告人”啦等等,用专家韦先生的话说,前所未有的挫折感,使得张居正颇是沮丧。

怎么办?束手无策,任凭别人骑在脖子上撒尿吗?这不是张居正的性格。

实际上,张居正连一个月也没有忍受,就采取行动了。

是不是拍案而起,和赵贞吉针尖对麦芒干了一场?不是的。

估算一下实力,张居正恐怕未必能够有必胜的把握吧?要知道,按照常规的斗法,高级领导干部间交锋,充当主力军和先锋队的,都是“议员”,而他的对手,那头突然冒出来的瘪蒜,兼任着“议长”啊!

况且,真的这样干起来,在张居正看来,也未免太大众化、太小儿科了吧?这,同样不符合张居正的性格!

那是不是引退呢?惹不起,咱躲还不行吗?这是当时官场中人遇到难题时常常采取的以退为进的策略。

可以肯定,张居正有过这样的念头。他在给别人的信里明确表达过,说现在实在受不了啦,“惟当引去”!但是,估计,这也仅仅是一个念头而已!轻而易举不战而降,那能是他张居正的风格吗?

那会是什么策略?连环计是也!

当然,张居正也可能犹豫过,反复斟酌过。算来算去,还是这个计策最好!

那就是,积极斡旋,把下野两年的高拱请回来!或许有人会问:这是什么连环计啊?我告诉诸位,请回高拱,一举三得!

首先,证明张居正是个言而有信的君子,有利于巩固他和高拱之间的友谊。张居正曾经对高拱表白过,时机成熟时,要替他转圜,请他回来。现在,自己采取实际行动了,够朋友吧?尽管,张居正未必真的相信友谊,但是顺水推舟又一举多得的事,何乐而不为呢?

其次,高拱一回来,必然会和赵贞吉发生冲突,不冲突也得冲突——有他张居正在暗地里做手脚,不怕他们不冲突,张居正有这个把握。一旦冲突起来,胜算的,绝对不会是那头瘪蒜!

最后,高拱一回来,李春芳的首相位置就算到头了。先让高拱出面,干掉这位老好人再说!

这些,不是我主观分析出来的,是有充分根据的。与张居正同时代的有心人,像我们前面提到的沈德符,还有一个叫于慎行的等等,这些几乎与张居正同时代且谙熟内幕的人,几乎异口同声都这么说了。《明史·张居正传》也是这么记载的。

明史专家韦先生根据历代前辈提供的史料证据,也得出了这样的结论:“居正此一连环计算,是将高拱抬出来,并推到第一线,用以压制赵贞吉,俟机接代李春芳首相的权位,为高张携手执政铺平道路。”

那么,既然一举多得,为什么还说张居正会犹豫呢?

因为,张居正实际上未必想让高拱回来。他内心真实想法是自己急于当国执政,怎么可能会把一个强势人物请出来压在他的头上呢?连恩师徐阶,张居正也没有因为重于丘山的恩情,就手下留情,何况是友情呢?在张居正的心目中,所谓友情,是不是真实存在,即使存在,会不会长久?都是疑问!这是我的推论。反证就是:如果张居正真想让高拱回来,徐阶下台一年多了,为什么此前他不积极斡旋请高拱回来,而只是迫不及待地谋划自己“更上一层楼”呢?

既然内心不情愿,那么张居正为什么还想出这样一个连环计呢?以我的判断,还不仅仅是“两害相权取其轻”的考量这么简单。张居正一定反复算计过了,即使他不主动斡旋,高拱也必然会回来的!

最最关键的因素是,当今的最高领导人,对高拱的感情太深了,他是实在没有办法才不得不同意高拱下野的。高拱回家的时候,隆庆皇帝给他很高的礼遇,还专门派人护送,恋恋不舍极矣!自从高拱走了以后,这位天天想着美人儿的最高领导人,就像思念某个不能相见的美人儿一样,思念高拱不止!

据知情人于慎行的记载,当时隆庆皇帝同意高拱下野,实在是迫不得已,高拱一连递交了十二次辞呈,才“不得已策罢之”!另据和张居正几乎同时代、被誉为万历年间天下“三大贤”之一的郭正域的说法,高拱被徐阶逼下台卷铺盖回新郑老家以后,“上思公不置”!

张居正位在中枢,又曾经担任过隆庆皇帝的老师,对这个弟子兼上峰,他必是了如指掌的。这些情况,张居正不可能不清楚。

既然如此,那这位最高领导人在和美人儿厮混的间歇,突然想起要召高拱回来,就是很正常的了。这样的事,随时都有可能发生的。

而且,这样的事,确实是不断发生。就说张居正曾经经历的嘉靖朝,被夏言取代的张首相,四次进出内阁;夏言也是在内阁四起四落。严嵩也曾经坐上内阁第一把交椅不久,又让了出来,后来才又重新坐上去的。部长们中间,这样的情况更是家常便饭了。

所以,高拱复出,大势所趋,只是时间问题而已。

很可能,张居正也还估算过,退一万步讲,即使自己不想请高拱回来,也还是轮不到他张居正坐内阁的第一把交椅!因为,当时的最高领导人,似乎没有这样的打算。

可以有把握地说,在隆庆皇帝的心目中,张居正似乎只是一个副手、配角的料,他对他并不看好。所以,尽管张居正违心讨好他,还是不能改变这位皇帝大人对张居正的角色定位。

对此,以张居正的明察聪慧,他不可能感觉不到。这样估算下来,请高拱回来,绝对是上上策了!

于是,张居正又出手了。他找到自己在裕王府的时候就结交到的“朋友”、当今皇帝身边的太监李芳,请他在皇帝面前为高拱说话。估计,张居正会把怎么和皇帝说,都想好了,让李芳鹦鹉学舌就行了。

或许有人会问,张居正是近臣,他直接找皇帝说不就行了,何必还这么麻烦呢?

是啊。张居正直接找皇帝说,也能找,而且一定也能够办成。可是,张居正不会这么做。那不是他的风格。

想想看,如果张居正直接出面,朝野很快就都会知道。那么,徐阶和徐阶的门生故旧怎么想?内阁里现有的另外几个人怎么想?张居正才不会干这种傻事!风险最小化、利益最大化——别忘记了,这是张居正的准则!

而要想风险小,最好是不直接出头露面,隐身幕后,进退两便。况且,即使他张居正不直接出面,那也不等于说高拱本人就不知道是他在斡旋,他的功劳是不会被抹杀的。

那么,张居正都会教李芳些什么呢?

以我的推断,可能最关键的是说,万岁爷,您不是天天在思念高老先生吗?这事,我得跟您说道说道了。最近,我听说,当时赶高老先生下台,大部分人也是碍于徐阶徐老先生的面子,随大流而已,后来很多人觉得徐阶徐老先生那样对高老先生,实在过分了。现在徐老先生已经下野一年多了,让高老先生回来,不会有什么阻力了,就赶快让高老先生回来吧,只要高老先生一回来,把天下交给他去治理,万岁爷不就高枕无忧了吗?!

请高拱回来?这绝对是隆庆皇帝正求之不得的事,相当于正打瞌睡有人递过来个枕头,能不痛快答应吗?他不仅答应召高拱回来复职,还给了高拱一个意外的惊喜!

是啊,国家的事交给高拱,那他这个最高领导人,天天抱美人儿,也可以高枕无忧了!可是,怎么交呢?现在李春芳是首相,总不能无缘无故免了他吧?事都是人来办的,管人的事交给高拱,那就等于把一切都交给高拱了。于是,这位一向以庸碌无为、胆小怕事著称的隆庆皇帝,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召高拱任内阁次辅兼吏部尚书!

隆庆三年底,在赵贞吉进入内阁三个月之后,高拱就回到了离别两年多的首都,愉快上任了!

在那个时代,沟通协调、办文传递,还要走各种程序,慢着呢!可是,算一算就知道了:从赵贞吉入阁到高拱复职到位,才三个来月啊!可见,张居正的动作是很快的。

显然,赵贞吉一加入内阁,张居正感到不对劲儿,就立即开始出手了。所以,我判断,张居正对赵贞吉的容忍,不超过一个月!

由此可见,张居正这个人,对别人的容忍度不高。一旦他感到心里不舒服,前程受阻挠,那就会立即采取行动!而张居正的行动,又都是在幕后进行的,凡是有权谋用术之嫌的事情,他从不直接出头露面去做!

这,就是张居正的过人之处!

那么,随着高拱的复出,就到了检验一下张居正的一石三鸟之计是不是能够圆满成功的时候了。

当然,高拱复出,张居正就赢了一回,在高拱看来,张居正确实是言而有信的君子,够朋友!这只鸟,已经收入囊中。

现在,要看看另外两只鸟,是不是能够击中了! 6xUF5egIies13s16oDlfg7HScM6cd6W7cgGQUZc3J/B7O3DCPjGVduCLRjqwr0R4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