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官运亨通的奥秘

张居正仕途顺遂,官运亨通,在当时的官场,像他这样如此顺遂、成功的人,是绝无仅有的。

因此,张居正是成功者!

人治官场,一个出身卑微的人能够一路顺遂,爬上高位,必然有他的诀窍。现在,我要说说张居正这个人是怎样爬上权力高位的。

必需说清楚,张居正的出身是卑微的。换句话说,张居正没有任何的家庭背景可言。考其三代,没有一个可以说得上有地位的人。如果说有什么身份的话,他祖父的身份是“保安”,父亲的身份是“学生”。

可能需要点解释。“保安”身份其实不难理解。明朝的开创者朱元璋搞分封,把子孙分封各地,正面说是享受荣华富贵,反面说是形同禁锢。其中,有一个子孙被封辽王,在张居正出生的年代,辽王的封地就在张居正的家乡荆州。张居正的祖父,是辽王府的护卫卒,用现在的话说,也就是“保安”啦。

那么“学生”身份是怎么回事呢?这和科举制度有关。明代,进学校是科举的必由之路。只有进入学校,成为生员,才有可能参加选拔举人的考试。而取得生员资格要经过县试、府试和院试,统称童试,被录取的就进入府学或者县学学习,通称生员、童生,也就是我们俗称的秀才。在学校学习的生员,用现在的称呼,不就是学生吗?

张居正的父亲不甘心做“保安”,更不想当老农民,就想考取个功名,混个官做做。运气不好还是脑子太笨说不清楚,反正他考了二十多年,也只是考中了生员。说他是学生身份,他可能有点不好意思,但是你要说他是农民身份,那他肯定不干!因为生员也算是功名的起点了,也算是有身份的人了。所以,说张居正的父亲身份是“学生”,实事求是,绝对真实准确。

可以说,在张居正的仕途上,家庭除了给他添了不少麻烦外,实在没有任何帮助。

排除了这个背景,总体上说,张居正走的是自我奋斗的路子。具体说,张居正之所以能够爬上权力的巅峰,一靠的是制度,二靠的是聪明,三靠的是人脉,四靠的是高超的权术。

我得声明,这四个因素,不是按照重要性排序的。或许,在一定情况下,高超的权术,就是主导性的决定性因素。

先说制度。

前面说过,张居正出身卑微,但是,幸亏他生活的时代恰好是科举最盛的时代,学而优则仕。所谓“满朝朱紫贵,尽是读书人”。那个时候寒门子弟要做官,非经过考试不可。既不能花钱买文凭,考试也很难作弊。作弊倒是有过,恰恰是张居正当国的时候,他为了保证其子能够及第,花钱要未来的作家汤显祖帮忙,汤显祖拒绝了。此事在当时闹得沸沸扬扬,对张居正的声望损伤很大。这是后话。不过足以说明当时取得做官资格,是相对公平的,要靠自己的本事,歪门邪道基本上是走不通的。

张居正的运气不错。二十二岁就考上进士,而且排名靠前,二甲第九名。

科举考试,排名和年龄都很重要。当时的制度,基本上是按考试成绩决定一切的。

首先,取得做官资格,取决于成绩。科举考试的起点是秀才;考取秀才再参加全省范围的考试,考中的称举人;再通过全国的考试,最后考中的就是进士。这些考试,都是唯成绩论的。考中进士以后,按照成绩排序,分三甲。一甲三名,即我们平时说的状元、榜眼、探花。二甲从第四名开始至100名左右,其余者统称为三甲,约200人左右。

其次,分配工作也取决于成绩。换言之,进士的分配,是根据他们的排名进行的。每次新科进士出炉后,要分配工作,叫“大选”。一甲、二甲、三甲,三个等级的进士各分配什么工作,差不多已是惯例,做手脚的余地不大。排名靠前的,你想给他安排差的工作,很难办;排名靠后的,老爹是高官,就想超过前面的,也很不容易。

不过,张居正没有直接参加分配,而是进一步深造了。

按照制度,进士出炉后,还可以参加甄拔庶吉士的考试,年轻而且名次靠前的,有优势。张居正因此而进入翰林院做庶吉士。翰林院是研究机构,在里面工作的人被称为“史官”。如果张居正直接参加分配,那么在中央,可以到监察机关当“言官”,也可以到哪个部去当主事(大体相当于现在的处长),到地方可以当知府,相当于现在地级市的市委书记兼市长兼检察长兼法院院长。

有人或许会说,你是不是搞错了?在中央当处级干部,到地方当地市级干部,不对等吧?的确不对等。但是,当时就是这么个制度。而且我还要告诉诸位,谁被分到地方当知府,还满肚子不高兴呢?按照“大选”的惯例,二甲里选出若干人,排名最后的只能当知府,不能留首都。

张居正就不关心这些了。他直接到翰林院继续深造。深造完后,也不愁分配工作的事情了,因为制度上早就安排好了,庶吉士毕业后,基本上留在翰林院做编修或者检讨。

乍看起来,翰林院似乎不是什么好单位,要现在的人去选择,恐怕自愿去的不多,哪如到地市当个“一把手”过瘾啊!但是,明朝有一个政治惯例,具有宪法的功能,任何人,包括国家最高领导人,也不敢公然违反的。就像现在英国的不成文宪法一样。

什么惯例呢?就是“非进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入内阁”。就是说,只能是进士(年轻、名次靠前的)才可以进入翰林院,而只有翰林院出身的人才可以进入内阁。换言之,没有进过翰林院的,将来是没有希望入阁拜相的。而且进入翰林院,是每次科举考试进士录取以后,再从进士里考选,大体上不超过二十人。已经参加工作,组织上觉得这个干部有培养前途,再去翰林院进修拿文凭行不行?不行!没有这样的制度,也没有这样的例子。谁这么干,就相当于违宪,想都不敢想!

那么,内阁是个什么机构呢?有人说相当于现在的国务院,似乎不那么准确。这么说吧,如果有人想像为现在的中央政治局常委会,我看是抓住了制度的精髓。

所以,进入翰林院当庶吉士,这一步很关键啊!

毫无疑问,庶吉士,那绝对算得上尖子中的尖子、精英中的精英了。而张居正获得这个机会,没有别的因素,只有一条:考试成绩。不过,庶吉士不是官,还算是“学生”,经过三个年头的继续深造,庶吉士毕业(当时叫散馆)后,张居正就留在翰林院做编修,而且一干就是十年。编修属于七品史官。但是在一般人的心目中,都以“储相”看待。按照现在的说法,是后备干部,而且是宰相的后备人选!

到现在为止,应该说,张居正的起步,靠的首先是国家的制度安排。如果没有这样相对公平的制度安排,估计张居正要爬上那么高的位置,是不太可能的。

再说张居正的聪明。

这个不难理解。靠老子,不行;花钱,不行;作弊,很难;那就只能由考试成绩说话!

而要出成绩,勤奋固然重要,但是聪明还是关键因素。制度是公平的,考上考不上,只能靠自己了。全国上下,苦读书者大有人在啊!现在的高考被说成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其实要和科举考试比起来,那才真是小巫见大巫呢!科举考试三年一度,进士录取在三百人左右。竞争何等激烈?!

张居正的老子,后来给张居正惹了不少麻烦的张文明张老爷子,就考了二十多年,连个举人也没有考上,直到自己的儿子在北京做了官,还考了几次,才不得不放弃了。估计张老爷子没事的时候也会寻思:亲爹和儿子,血缘如此近,差别咋就那么大呢?

据德国一位很有名气的大学问家研究,说科举考试,主要考一个人的思维能力。不管怎么说,笨头笨脑的人恐怕很难挤过独木桥。

张居正是个聪明人,脑子很好使。在很小的时候,有一次荆州知府搞了一个征文活动——意思就这个意思,当然当时不这么叫,作品还汇集出版了。其中就有张居正提交的一首小诗。这些征文后来被当时湖广省的“一把手”顾巡抚看到了,很欣赏,就对张居正格外关爱起来。以后张居正能够在北京取得一些人脉,起点应该与此人有关。

该说说张居正的人脉了。

本来,张居正出身卑微,是没有什么人脉可言的。

难道他花钱走了关系?错!不仅他没有花钱,人家当大官的,还给他钱花!

这个和当时的风气有关系。当时官场上读书人掌权,爱才是风尚,是美德,不管怎么说,哪怕是为了博取好名声,对有才华的后生都是看重的。

湖广省的最高长官顾巡抚,是当时有名的文坛领袖人物,曾经在中央做过大官,后来因为得罪了皇帝被贬到地方做官。这个人尤其爱才,发现了“荆州张秀才”,很器重他,不仅到张居正家里看望,给他银子资助,还有意识栽培他。这个人和在北京主政的严嵩等人都非常熟悉,张居正只身到京,他很可能写信推荐(当时叫荐扬)过的。以顾巡抚对张居正的期许——说他将来必为国相,他不会不帮张居正沟通北京的关系。

有理由相信,张居正最重要的人脉,他官场上的导师、保护人——徐阶,可能就收到过湖广顾巡抚给他的荐扬信。徐阶的政敌严嵩一直对张居正也不错,可能与顾巡抚的荐扬多少也有些关系——不过可以肯定地说,不是主要因素。

张居正因为有了国家给他提供的制度平台,有了他的聪明,有了这样的风气,结果他还没有进入官场,就获得了些人脉资源。

更重要的是,张居正进入翰林院做庶吉士后,有一个人是教授庶吉士的,他成为了张居正名副其实的老师。那个时代,同乡、同学(当时称同年,即一同中举人或者进士)、师生,都是相当管用的关系,而师生关系,算得上是最铁的关系了。张居正就遇到了一位不凡的老师。当然,不是张居正一个人的老师。这个人就是徐阶。

说到张居正的人脉,徐阶是最为关键的人物了。

徐阶是当时在位的嘉靖皇帝所信任的高级领导干部,教授张居正这批庶吉士的时候,他是管文教的礼部侍郎(副部长),不久升转管干部的吏部侍郎,以后又做礼部尚书(部长)、内阁大臣,直到做了内阁首相(当时称首辅、元辅、首相,皇帝之下的最高执政者,当时也称为执政、当国)。

按照现在的地域划分,徐阶是上海人,这个人外表温和、敦厚,实际上很会算计,很有手腕儿。不过总体上说,徐阶在官场还算是一个正人君子。

徐阶像那个时候不少高官大僚一样,也很爱才。他的弟弟和张居正同时中了进士,可是这个人默默无闻,似乎没有受到过乃兄的关照。而张居正没有向徐阶送钱,也没有低三下四当他的“马仔儿”,甚至还对徐阶产生过误解、指责,可是徐阶就是始终如一地栽培张居正、保护张居正、提携张居正。

这样说一点也不夸张:张居正每一次的升迁,都是徐阶精心设计的,前一个台阶为后一个台阶铺垫;四十岁出头的张居正,就被徐阶提拔到内阁,实现了入阁拜相的梦想。如果没有徐阶的栽培、提携、保护,有没有叱咤风云的张居正,是值得怀疑的。

不过,应该说,到此为止,张居正的升迁,靠的不是歪门邪道。问题是,制度平台、个人的聪明才智、乃至人脉,并不是张居正独自具备。他之所以能够脱颖而出,当国柄政,自有他的过人之处。这就不能不说,是张居正高超的权术,发挥了关键而又独特的作用。

这,才是真正的奥秘所在。而这个话题是贯穿全书的,这里就不好具体描述了。相信诸位看完全书,会得出自己的结论的。 XbkJ0J7ReyvCoZ6j9tUgB2wEmY4griWgGFVxwh5kMZoNmS6hRVfsOP7m2CXzFIHu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