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知其不可为也要为

张居正是一位精算得失而后出手的人,难道他不知道,想取代他的生死之交兼领导高拱,几乎是不可能的吗?

是的,张居正非常清楚,而且,他比任何人都更清楚。

这样的三个方面,估计张居正都反复考虑到了。

第一,高拱这个人,才干超群,励精图治,不数年内,政绩卓然,大家有目共睹,喜欢不喜欢他的人,都不能不承认高拱的才干和政绩。第二,高拱这位老兄,意志相当坚定,根本不为金钱美女所动。没有生活作风问题,也没有贪污受贿问题。以上两点说明,高拱德能勤绩方面,都无可挑剔。说他是笨蛋不称职该让贤,那不是睁眼说瞎话吗?说不出口啊!

那么,还可以说,这个人称职倒称职,但是经济上作风上不清不楚,影响政府形象!可是,谁要这样说高拱,那别人肯定说是诬陷。换句话说,谁想整高拱,也抓不住他什么“小辫子”。

这就比较棘手了。实际上,真正棘手的在后面。也就是我要说的第三方面。

高拱这老兄,和上级领导的关系实在太好。也就是说,最高领导人无条件信任他,甚至很可能有崇拜他的成分在内。

高拱是隆庆皇帝在当裕王时的老师,而且是第一个到裕王身边做老师的,那个时候的裕王,还是一个十多岁的、对现实和未来充满恐惧的少年。裕王没有了母亲,父亲又很不喜欢他。母亲去世的时候,甚至不允许他去看一眼。不幸的是,裕王作为事实上的长子,不管是不是愿意,都不得不陷入争夺接班人地位的漩涡,真是凄凄惶惶,前途未卜。当时上到中央高层,下至平民百姓,对未来的接班人到底是谁,猜测种种,议论纷纷。高拱出入王府,多方调护,给了裕王很大宽慰。

而且高拱在裕王府邸一干就是九个春秋。九年里,高拱兢兢业业,尽职尽责,讲授经筵,敷陈剀切,谨慎用事,裕王深受教益,二人建立了深厚的感情。高拱离开王府后,“府中事无大小,(裕王)必令中使往问”,裕王还先后手书“启发弘多”“怀贤”“忠贞”等字赠高拱。

多数史家认为,嘉靖皇帝和其子即后来的隆庆皇帝之间,彼此只有仇恨,根本没有正常的父子之情。很可能,大裕王十五岁的高拱,正好弥补了这位未来接班人父爱的缺失,在他的心目中,高拱有近乎父亲兼师长的双重角色。

性格粗暴、不怒而威的高拱,为什么对裕王那么好?或者,反过来说,裕王为什么觉得他那么可亲?因为高拱没有儿子,他一直以此为憾。很可能,他真的把父亲对儿子的感情,寄托到少年裕王的身上了。所以在裕王面前,才会一改给别人留下的印象,那么亲切、那么慈祥!所以,隆庆皇帝和高拱的君臣关系,就仿佛是软弱的、渴望父爱的儿子、谦虚的学生与能干的、体贴入微的父亲、优秀的老师之间的关系。

事实证明,这种深厚的感情,成就了高拱,也害了高拱!不过,眼下,这种牢不可破的关系,应该是高拱的一笔雄厚资本。

不仅如此,隆庆皇帝这个人很有意思,他很宽厚,对行使权力的兴趣,远远小于对美女的兴趣。他心里想的是,国家的事儿,最好别来麻烦我,我懒得管!值得庆幸的是,有高拱在,他乐意把一切都托付给高拱。而且他相信,有高拱管,比他自己管,不会差,只能更好。

所以,一向给人留下慵懒无作为印象的隆庆皇帝,对高拱的任用却出人意料,让他以内阁大臣兼任吏部尚书,后来又以首相兼掌吏部,前后达三年之久,这在有明一代,绝无仅有。这是与老祖宗朱元璋废丞相制度的宗旨背道而驰的,因此被认为是违反祖制。但是隆庆皇帝居然做了,而且无论多少人、以什么理由反对,他一直没有改变这个决定。

在隆庆皇帝看来,高拱的人品、学识、能力、功勋,无人可以企及,是非常之人,有不世之略,可建不世之勋。这些话,是这位最高领导人公开向朝野宣布了的。以皇帝身份如此公开褒扬一个高级领导干部并给予如此高的评价,有明一代,也是绝无仅有的!可以说,在隆庆皇帝的心目中,高拱是无可挑剔的,也是任何人不可取代的。

至于张居正,隆庆皇帝对他的态度他是清楚的,那就是,他只能做助手,而且希望他做好高拱的助手,替领导分劳赴怨,最好不要有别的想法。

当然,还有一层意思,张居正也不得不考虑,那就是,大家都知道他和高拱是生死之交,嘴里“哥们儿哥们儿”叫着,背后向人家捅刀子,那名声是不是太臭了?!

想想看,张居正要想取代高拱,是不是太难了?要是一般人,一定会发出撼山易,撼高拱的感慨的!

知其不可为了吧?

但是,张居正明知不可为,也要为!

那么张居正为什么要这样呢?或许有人会说,为了权力嘛!这个回答当然没有错。但是,未免大而化之了,也太一般化了。毕竟,高层人物间的争斗,仅仅归结为权力之争,太简单化了,也是对高级领导干部的轻视。我认为,首先要认识到,高级领导干部也是人;其次要明白,他们不是普通人,是责任和使命的载体。从这两个方面入手,就容易弄清楚事物真相了。

张居正知其不可为也要为,他这么做既有主动争取的因素,也有迫不得已的因素。

原因大体上有两个方面。

第一方面,是作为一个人,张居正在面子上、心情上,都不堪到了极限了。就是说,自视甚高、自尊心特强的张居正在高拱面前,已经没有颜面可言,自尊心严重受损。因此,他的心情一定非常郁闷,无以舒缓,一想到整天要面对高拱,心里就非常不舒服。

举两件事,就可以说明问题。

第一件事,徐阶家乡的那个举报人举报张居正收了徐阶的“资助”,受到高拱的质问,虽然后来高拱息事宁人,没有追究下去,可是,张居正“惶甚”,和高拱“相对甚难为颜面”。这件事当时已经由司法机关介入,押送举报人回籍,相信不会有假。

第二件事,和戚继光有关。在高拱第一次下野回家的时候,福建军界发生了一起案子。作为代表中央巡视地方的巡按御史杜先生,上参折参劾金、朱两名将官贪污。可是兵部却批示由福建巡抚也就是地方上的“一把手”处理;福建巡抚又转交另外一个机构而不是专理司法的按察司处理。结果,两个人不但没有受到处理,还通过总兵(大军区司令员)戚继光,调到浙江使用。

巡按御史杜先生当然不高兴了,就又上参折参劾,连戚继光也连带一并被参了。接到这个参折,高拱很惊讶。兵部为什么把这个案子交给巡抚?巡抚又为什么不转交专门的司法机关而交到与此无关的机构?这些在制度上都是不允许的啊?高拱于是就和张居正说起这件事。张居正“面如死灰”,只是支支吾吾说,“看来戚总兵已经站不住了,南方选兵的事,就算了吧。”好几天,他都是这个表情。

高拱命人追查案子,结果大吃一惊。原来,金、朱二将军被参劾,心惊肉跳,知道大事不好,急忙四处活动,就携重金活动到了“军区司令员”戚继光那里了。

戚继光和张居正关系不错。两年前,通过张居正的举荐,调戚继光到北方担任要职,做出的是非常特殊的安排。为此张居正不少花心血。这有张居正写给许多人的信可以证明。

据高拱说,张居正“久招纳戚继光,受其四时馈献,金银宝玩不啻数万计,皆取诸军饷为之者。又差心腹头目钱某等四、五人”,天天在张居正家里听用,“喘息相通,倏忽而至”,张居正极力庇护之。凡中央机密动静,高级干部一言一动,当时即知之,“此人所共知者。”

另据专家韦先生的考证,戚继光功劳很大,但是“操守存在缺失,确有过纳贿以及行贿之事。”估计说的就包括这件事。戚继光的行贿,主要对象就是张居正,他们的关系确实非同一般。

现在,戚继光有事要人来摆平了,自然就找到了张居正。当然,不会空手去的啦!于是,张居正就如此这般如此这般,嘱咐兵部和福建巡抚,并要戚继光如此这般如此这般把两个人安排了。

现在,看到杜先生又来参劾了,他以为这个杜先生可能知道了内幕,所以张居正很是不安。巧的是,这个杜先生又是高拱的河南同乡,张居正怀疑高拱可能也知道了,就更紧张了。

好在这件事牵涉到兵部和福建的“一把手”,张居正估计他们也不想把真相揭开,威信受损。于是,张居正赶紧和他们订立攻守同盟,跟他们说这件事万万不可把戚继光说出来,还是把两个家伙随便定个罪收拾了,赶快了结算了。

谁知道,福建巡抚实话实说,打报告说兵部让我那么干的,我有什么办法?张居正傻眼了。另一方面,侦察人员也把戚继光收受两个被参将军贿赂的事情,查清楚上报了。这下张居正坐不住了。

“杜巡按参劾的事,老兄你都知道了吧?”张居正探高拱的口气说。高拱也实话实说,把他所掌握的都说了。“算了,实话告诉老兄吧,”张居正见高拱还没有完全了解底细,索性求得主动,“是我叫兵部和福建的巡抚那么干的,也是我叫戚继光把他们两个人收留安排的。就请老兄看着办吧?”

可是,案子都查得差不多了,当事人也都承认了,不能不了了之啊?高拱说。不过高拱终归给张居正留了面子,只追究了戚继光和两名将军的责任,张居正参与其间的事,没有再追查,也没有对外公布。可是,在高拱面前,张居正“踪迹已露,心愈不安。”

这件事,是有大量史料能够证明的。可能还有其他方面的事情,总之,张居正在高拱面前,实在已经没有什么颜面可言了。这下好了,干部问题也不让张居正参与研究了;其他一些大事可能也未必那么尊重他的意见了,张居正可能因此感觉很是窝囊。可是,你又有了短处在人家手里,说话还能硬气吗?免不得要低眉顺眼的。如果再联系到高拱的脾气很暴躁,动不动就会发火骂娘,那张居正受得了吗?他的自尊心是很强的啊!

第二方面,作为一个有责任感的高级领导干部,张居正很可能一直在为——用现在的话说——“党和国家的前途和命运”担忧,他不能不采取措施。

张居正是有抱负的干部。在这方面,他和高拱也是志同道合的。但是,慢慢的,他发现,高拱走得未免太远了。高拱要开海运,那闭关锁国的国策还要吗?一旦国门洞开,那不乱了套了吗?张居正忧心忡忡。他不能公开反对,只能私下给朋友写信,表达他的担忧。

在处理边疆少数民族事务的重大战略上,张居正内心也不同意高拱的做法。

长期以来,南方的两广、云贵,少数民族事务一直也是影响稳定、牵动中央的大事。高拱力主安抚,提高教育水平,引导人心向上,甚至——用现在的观点来看——以多少带有地方自治色彩这样的战略,来解决问题。所以,他积极推动提拔、培养本省人才,在两广郡县中扩大学校学生员额,扩大科举招收数额,甚至说这几个地方可以不受中央下达的名额的限制,目的是引导民风向上。据说这些措施的效果还不错,“乱民乐业而向化矣”。

对此,张居正是不以为然的。但是,他暂时不会公开表达自己的不同意见。可是,涉及一些具体而又紧急的事情的处理,张居正就不能不表态了。

就在高拱复出不久,贵州省的“一把手”给中央打了紧急报告,说土官安国亨叛乱,请求派军队镇压。可能是高拱不在还是什么原因,张居正批示拟同意。高拱知道了以后,紧急叫停!他多方了解后得知,实际上并没有贵州的“一把手”说的那么严重,大体上属于误会。所以便专门派出干员前去安抚释嫌,避免了一场兵戎相加。

对此,张居正是很不高兴的。因为,高拱的战略,在张居正看来属于软弱政策,推行下去,必是养虎为患,动乱不息!张居正本人是主张实行铁血政策的,以杀戮、剿灭来实现稳定。在他当政后,就明确指示,对发生动乱的少数民族,格杀勿论!而且他还特别强调,不要问其心向背、是不是参与动乱、甚至是不是反对动乱,一律不要管,务求斩草除根!

其他方面,可能还有,比如,高拱的施政纲领是把除弊放在第一位的,而除弊的方略,就是改革,常常忽略“祖制”,这也是张居正所不能认同的。总之,祖训皇皇,像高拱那样“皆易其道”(张居正在给朋友信中这样说高拱的作为),是不行的,很危险的!

基于以上因素,张居正下决心要整垮高拱,取而代之!作为一个男人,大可扬眉吐气,不再受窝囊气!作为有责任感的领导人,可以按照自己的施政理念,治国安邦,再展新猷! Qne0yqD5WQn7Zw1Akw7YWH2DeT7UsrSFpFg3Vbch9v9EPshtqPWQ3znYeO9doDow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