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营企业最为重要的价值观就是“务实”。任何一种形式的“官僚主义”都是荒谬可笑的。
都知道民营企业是以“做事”、“赚钱”为本的。这个大前提决定了对于民营企业而言,一切事物的出发点都应该是两个字:务实。任何与“务实”无关的东西,都应该扬弃。
但在现实世界中,搞混了这一点的民营企业真是何其多也!不知是小时候电视看得太多,还是从前“计划经济”时留下的“遗毒”太深,现在的很多民营企业的管理者看上去几乎与“省委书记”无二,十分有“领导派头”,说话必打官腔,言必谈“开会”。诚然,“开会”是在任何一种组织中落实“管理”工作的重要形式之一,不可或缺。但如果事物仅仅停留在“会”开了没有,而不是“事儿”办了没有的程度的话,那么“会议”本身就仅仅流于形式,成了为“开会”而“开的会”,“开会”这件事儿就会成为一种在民营企业中极为可笑的“官僚主义”的典型象征(尽管在事业机关中这样的事情司空见惯,但人家那是吃的“皇粮”,有国家养着呢,而你是民企,你的“食儿”得自个儿“挣”,千万别搞错了角色)。
当然,也许每个人都幻想着自己拥有一个“梦幻般的团队”,做事儿刷刷刷,利索得不行—遇到问题赶紧开会,会开完了弟兄们立马儿行动,齐心协力,三下五除二就把事儿漂亮地办了,根本不需要你操心—多爽!这种执行力不是盖的!
问题是,你是否拥有这样的“梦之队”?
恐怕绝大部分时候让你郁闷甚至痛苦的事儿是—甭管你开了多少会,基本上说的都是“重复”的话,讲的都是“重复”的事儿—意味着你的“会”开得极没效率,开了也等于白开,因为什么事儿都没解决,什么事儿都没办成。也就是说,你这就叫为了“开会”而“开的会”,或者也可以称之为典型的“官僚主义”—甭管事儿干没干成,反正“会”我开了,“事儿”我布置了(意味着我已经尽到了自己的职责),没干成是“他们”的事儿,和“我”无关。
现在问题来了,你虽说可以这么理解这件事儿,但就像我前面说的一样,你毕竟不是“国家队”,有国家养着,你是民企,得“自食其力”,如果企业垮了,你也就没饭吃了。没人给你“包底儿”,你的“底儿”得自个儿“包”。事情就这么简单。
归根结底,“开会”是为了“解决”事儿,“解决”不了任何“事儿”的会不如不开,或至少应该少开。
那不开会的话,怎么解决问题呢?很简单,有些事儿“一对一”地做效果更好,且更结实。
因为“开会”,说白了就是“把大伙儿招到一起商量一件事儿”。这种形式重不重要?实话实说,重要。但走了形式主义的话就失去了意义。所以很多事儿可以不用“把大伙儿招到一起商量”的话尽量不要这样做。因为如果你这样做了,就等于给了很多人“滥竽充数”的机会—表面上也事儿事儿地往笔记本上记录着什么,实际上脑子里根本就什么都没听进去。所以,很多时候,与其“大家伙儿一块儿说”,不如“一对一”地说来得“实在”。这样做表面上看似乎效率不高,但“结果”却很结实也很真实,一点一点地积累这种真实而结实的结果,最终你会收到你想要的成效。总比你开了一万多个会,事情还在原地儿“纹丝未动”强得多。
“开会”就好比“一刀切”的办法,表面上看是你想来个“一举搞定”的“大动作”,而实际上其效果往往就像一块玻璃一样,易碎而不堪一击。退一万步讲,就算是它能取得不错的效果,也往往不具备“可持续性”,就是说成果很“脆弱”,不“结实”。
而“一对一”、“人盯人”的方法就好比“挖墙脚、掺沙子”的“游击战法”,灵活机动。虽说每次的成果都极为“微小”,却很“结实”,也很“真实”,这样的“微小成果”一点一滴地累积起来的话,你最终会拥有一棵真正的“参天大树”的。这就是经典的“积小胜为大胜”的道理,是伟大领袖毛主席的教导。
别总和自己较劲儿,老想做“大事儿”,“一口吃个大胖子”。实际上我们都是“凡人”,都习惯于做“小事儿”。但你要相信,一百件小事儿总能凑成一件“大事儿”的。
做你习惯而擅长做的事儿吧,别总是异想天开,当自个儿是个“省委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