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政和经商是完全不同的两套思路,官员可能需要的是面子、形象和政绩工程,而经商需要的是实实在在的利润,需要尽可能合理地降低成本,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两者之间有着明显冲突。
大力拓展人脉关系,是创业者重视程度非常高的一大课题。为此很多人削尖了脑袋,都要认识机关、事业单位和国企大大小小的领导。这本来无可厚非,很多时候,他们确实能帮得上忙,储备多年的关系也就转化成现实的生产力。但是,尽量不要直接与官员合作项目,特别是让他们参与到项目的具体运作当中。他们在官场养成的思维惯性,很有可能成为成本的制造者和利润杀手;那些在“高、大、全”思维指导下的项目,往往难以运作起来。
H 君十年前毕业于某名牌大学新闻学专业,刚踏入职场,就到某知名财经媒体任职,月薪 15000 元。 H 君极富朝气和进取心,想实现超常规发展,每月发完薪水,半个月之内保证花完,主要用于结交大大小小的官员,他认识的朋友有不少来自各大部委、行业协会和超大型企业,其中不乏挂着处长头衔的。时间久了,大家自然要搞一些项目运作,捞些外快。无奈官员们缺钱,也不太愿意冒险挪用公款投入,一起合作项目只说是给你政策,帮你疏通关系,前期投入你自己去找,项目要做得大一些,要短平快,最好数百万上千万,搞得小了没意思。该君听了之后自然热血沸腾,心中窃喜,掂量了一番,只要能做成功这么一个项目,就能实现自己干上一单就能提前退休的愿望,到时候如范蠡一般,泛舟四海。
要命的是,前期投入的钱从哪里来?需要的大量人力物力如何解决?项目越大,需要的配套资源就越大,更何况还要求短平快,短短几个月之后就能分肥。这样一来,官员自己倒是安全了,可项目运作起来的难度太大。搞一个几十万的项目吧, H 君自己倒也无所谓,往往是官员那边瞧不起。十年下来, H 君搞了好几个项目,也与不同的官员合作过,非常遗憾的是,项目都没有运作起来。自己一次次为了提前退休的理想,忙前忙后,受着苦,流着汗,最终还是一事无成。
H 君的例子可能有些极端,但在我们生活中如下现象并不少见。有某某官员股份背景的项目开业,先是举行了非常隆重的开业仪式,并请当地党政官员和社会名流来捧场,并全程录像,还在地方媒体上大作宣传。在项目规划上,动不动就要搞一个上下游一体化,一站式服务,在当地创一个什么什么纪录,三年内要达到何种程度,五年内要达到何种程度。装修方面也极尽奢华。似乎只有这样,才够气派,项目的前景才广阔,运作起来才能赚到大钱。整个过程下来,哪里是平民百姓在搞创业项目,分明是政府机关在搞活动,或者大型企业在炫耀自己的霸气。
这些体面的背后,是无比宝贵的创业资金被集中消耗。在项目导入期,本来产出就少得可怜,即使以节俭型导向进行投入,事先准备的资金也可能不够用,而在这些只为体面的事情上投入过多,只会加重资金方面的压力,并不会有相应的产出,还可能导致真正需要资金的地方更加缺钱。在创业初始阶段,最为重要的事情不是发展,而是生存下来,这在相当大的程度上需要资金这一项目的血液来保证。换言之,在项目导入期,我们根本就没有任何浪费资源的权利。与机关、事业单位和大型企业赢得起也亏得起不同,普通创业者在创业初期,赢得起但亏不起,一旦资源浪费了,很有可能会由于失血过多而死亡。
当然,并不是说所有的官员运作项目都存在问题,关键的一点在于某个特定人员的思维模式和结构,与经商特别是创业所需之间的匹配程度有多大。如果两者匹配程度较高,无论你是什么身份,都比较适合创业;倘若匹配程度较低,无论你原来是什么身份,创业都会遇到比别人多很多的问题,也更容易烧钱。
虽然从个案上我们并不能排除个别官员思维与环境的契合程度较高,但从统计学的结果来看,这种比例还是非常低的,毕竟一个人的思维模式非常容易受到他的经历、背景尤其是职业环境的影响,很少有例外。因此,与官场中人合作项目,要慎之又慎,否则是自讨苦吃。同时,这在逻辑上也蕴涵了另外一个道理,就是正在走仕途的,如果选择创业,虽说未尝不可,但必须在更多方面努力补课,使得自己的思维模式更加适合经商。
在创业过程中,最为关键的是,打铁还要自身硬,选择合理的赢利模式,锻炼自己优秀的经营能力至关重要。人脉资源、借势营销固然很好,但是切忌舍本逐末。如果将大部分精力放在与一些官员发展关系方面,更是大错特错。创业初始阶段,与其拼命去搞定官员,还不如拼命理清业务模式,搞定市场。除非你创业之初资金就非常雄厚,而且搞的是房地产、采矿、路桥、水泥、钢铁、化工、环境工程等重大项目。除了这几种情况,真的没有必要给自己找麻烦,忙来忙去一场空。
除了思维习惯不利于创业之外,与官员走得太近,容易产生重大政治和法律风险。君不见,每个因贪渎倒台的官员背后,都会牵涉一批与之密切相关的商人。目前的社会错综复杂,我们为了生存,自然不得不与一些官员打交道,但是需要有一个度,不要为了暂时的暴利不择手段,钱还是赚得干净一点为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