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抗战名枪盒子炮

毛瑟军用手枪

设计制造

设计师: 费德勒三兄弟(德国)

生产商: 毛瑟兵工厂(德国)

性能数据

口径: 7.63毫米

全枪重: 1.130千克

全枪长: 288毫米

枪管长度: 140毫米

发射初速: 455米/秒

有效射程: 50米~200米

供弹方式: 6发、10发、20发弹夹或弹匣

推荐理由

在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毛瑟手枪的作用基本相当于一把简化的冲锋枪或增强版的大号手枪。它的价格虽然昂贵,但是实战性能比普通的手枪要强得多。再加上它的特殊性能和容易购买的优势,使得它在中国大量销售,也成为中国军队的象征。

触电经历

《地道战》

《平原游击队》

《铁道游击队》

《红色娘子军》

说起盒子炮,看过关于抗日题材电影的中国人都不会陌生。《平原游击队》中的游击队长李向阳双枪打灭伪军的手电筒,《铁道游击队》中刘洪大队长纵马持枪解救同志,《红色娘子军》中吴琼花一枪打伤南霸天,《回民支队》中马本斋击毙叛徒……主角使用的都是这把盒子炮。作为一种辉煌了半个世纪,在五四手枪出现前一直为每个中国军人梦想拥有的珍宝级武器,盒子炮还有一个军事迷必须牢记的学名——毛瑟军用手枪。

神枪出世

提到毛瑟军用手枪,很多军事迷第一个联想到的就是轻武器设计界泰山北斗级的人物——毛瑟兄弟,这两位大师以一己之力推动了步枪武器的发展。不过,毛瑟军用手枪并不是毛瑟兄弟的作品,而是由毛瑟兵工厂的职员费德勒三兄弟一手打造的。毛瑟军用手枪的设计始于1893年,在1895年3月15日完成样枪制造,它发射毛瑟兵工厂7.63×25毫米毛瑟手枪弹。毛瑟军用手枪采用枪管短后坐式自动原理,闭锁方式为闭锁卡铁起落式,弹匣供弹,枪管内刻有6条右旋膛线,并首次采用了空仓挂机机构。这些结构原理的发明,使得毛瑟军用手枪比同时期的其他手枪性能更为优越。

虽然毛瑟军用手枪是费德勒三兄弟发明的,但根据德国当时的法律(个人不得申请武器专利),该枪的专利权最终归属了毛瑟兵工厂。1895年12月11日,毛瑟兵工厂取得了该型手枪的专利生产权,次年正式生产,命名为C96型7.63毫米毛瑟军用手枪,也称为费德勒半自动手枪。毛瑟军用手枪面世的时候,欧美的自动手枪产业刚刚起步。和传统的转轮手枪相比,自动手枪威力大,射程远,装填速度快,制造也相对容易,更能满足军事作战的需要。可在19世纪末期,自动手枪还是新鲜事物,还没有一个国家的军队将其列为制式武器。毛瑟兄弟是欧洲军火界的资深大佬,他们知道毛瑟军用手枪要想成功,必须得到军方的大合同,这样才能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丰收。可毛瑟兄弟动用了一切的商业和政治人脉,却始终未能打动保守的德国军方将毛瑟军用手枪列为制式武器,反倒是意大利海军在1899年采购了一小批作为水兵武器。

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德国陆军才勉勉强强地采购了13万把C96型毛瑟全自动军用手枪,这也是毛瑟军用手枪在欧洲大陆最大的一笔订单。实战中,德军官兵对毛瑟军用手枪的实战性能反应良好,但由于该枪价格太高,就算是德国这样的军事强国也无法大量购买。直到1939年毛瑟兵工厂停产为止,毛瑟军用手枪都没能成为任何一个欧洲国家军队的制式武器。一般来说,一种型号的轻武器如果得不到本国军方的大量订单,仅仅依靠民间的少量需求,那只有缩小生产线,走“高精尖”的珍藏品路线。可毛瑟兵工厂却反其道行之,在1896年到1939年间一共生产了100万把以上的毛瑟军用手枪,其他国家仿制的数量更是高达几百万把。毛瑟军用手枪能够保持如此大的生产规模,主要依靠的是海外订单,波兰、美国和苏联都曾进口过这种手枪。当然,最为可观的采购合同大多来自遥远的东方,也就是战乱不断的中国。

∧佩戴毛瑟军用手枪

走进中国

毛瑟军用手枪在中国的广泛性称呼是“盒子炮”,除了这个称呼外,中国人还称它为驳壳枪、自来得、快慢机、匣子枪等等。从清末革命党起义,到民国初年军阀混战,再到北伐战争、中原大战、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毛瑟军用手枪从未缺席过任何一次炮火硝烟。根据毛瑟兵工厂的统计,该公司在40年内生产的毛瑟军用手枪约有100万把,其中70%都销售到了中国。按照常理来说,贫穷落后的旧中国能够购买70万把同一型号的手枪,那这种手枪一定价格低廉,应该比普通手枪更具价格优势。而事实上毛瑟军用手枪的单价高达25美元(20世纪30年代的25美元几乎相当于现在的上千美元),远远超过普通手枪几美元的单价。如果再算上运费、中间商赚取的差价和贿赂外国官员的费用,中国人用来购买毛瑟手枪的花费超过了一亿美元。那么,是中国人太傻,才大量购买这种价格昂贵的武器吗?其实中国人和犹太人是世界上最精明的两个民族,我们绝对不会做任何亏本生意,毛瑟军用手枪能够在中国大量使用,有其必然的原因。

从欧美人的眼光来看,毛瑟军用手枪并不是一种优秀的武器:它的价格过高,重量过大,外形也不利于隐藏。做手枪使用,威力过大;和步枪相比,威力又太小,性能不上不下,不高不低,总之一句话——不适合欧洲和美国军队的需要。

∧《战斗在古长城上》1940年秋,八路军战地记者沙飞在河北涞源浮图峪长

其实毛瑟军用手枪最致命的问题就在于价格,当时普通手枪的单价也就几美元,毛瑟军用手枪的价格高达25美元,相当于普通手枪的四五倍。同时,手枪这种武器装备部队动辄就是几十万把,这个价格即使富裕的欧美国家也承受不了。按照常理来说,既然欧美国家不能承受毛瑟手枪的价格,贫穷落后的旧中国就更不用提了。然而在20世纪20年代,由于中国长期处于军阀混战之中,世界各国对当时的中国进行了长达10年的军事禁运,上到飞机大炮,下到步枪子弹,无一不在禁运的名单之中。中国当时的工业系统薄弱,勉强可以制造一些老式步枪和弹药,至于连发武器根本制造不出来。当时奉系军阀张作霖的部队算是中国装备最好的部队,守着全中国最大的奉天兵工厂,却连步枪的完全自产都未能实现,每年都要花费巨资通过军火商(大部分是日本人),从德国、捷克斯洛伐克这些国家走私武器。控制富饶东三省的奉军尚且如此,其他军阀就不用说了,比如四川的军阀部队使用自产的残次步枪,子弹出膛都不走直线;贵州军阀部队更惨,一部分士兵连步枪都没有,必须手持大刀长矛作战,被称为“徒手兵”;青海、宁夏的军阀部队装备的武器更是差劲,步枪都是晚晴时期的燧发枪,枪的年龄比士兵祖父的年纪还大。

∧使用木制枪托的毛瑟军用手枪毛瑟军用手枪使用木托时,可以较为精准地打击

步枪是步兵中远程的火力支柱之一,老式步枪尚且装备不全,那么属于“先进玩意”的自动武器更别说了。当时各军阀部队的装备基本都是步枪和少量机枪,一旦到了近距离作战,步枪和轻机枪的威力很难发挥,只能进行肉搏战。由于近距离的火力不足,直到抗战时期,中国军队仍然只能将刺刀拼刺、大刀搏杀作为撒手锏,这也是不得已的办法。买不到,造不出,那么近距离作战就真的只能靠拼刺和大刀?要知道肉搏战的打法大多数情况下双方的伤亡比都是1∶1,算得上“杀敌一千,自损八百”,这种打法是得不偿失的。也正是在这种对近距离火力的强烈需求下,毛瑟军用手枪进入了中国,演绎了将近半个世纪的辉煌。

∧训练中的士兵1927年,直系军阀孙传芳的“五省联军”士兵在使用毛瑟军

需求决定购买

当时欧洲人认为手枪是防御武器,所以手枪并不在禁运名单中。就像购买外国猎枪那样,只要中国人有钱,要买多少把都可以。西方人的观点也是有道理的,当时销售到中国的手枪,无论左轮手枪也好,自动、半自动手枪也好,它们确实是防御性武器。左轮手枪威力小、射程近,大多数时候只能在25米内有效杀伤目标。更要命的是,左轮手枪的装弹速度较慢。在一战以后,除了英国外,左轮手枪几乎退出了各国现役。那么另一类所谓的撸子手枪呢?它们主要是勃朗宁系列和鲁格系列的半自动手枪,这些手枪虽然比左轮手枪更适合军用,但是射程也很近,一般不超过25米,50米就是极限,而且射击精度不高,无枪托和短枪管设计让优秀射手也很难做到枪枪命中。这两种手枪用作军官自卫,对付一两个近距离的敌人还算可以,无法承担军用进攻任务。

毛瑟军用手枪就完全不同了,它从设计之初就是手枪界的另类,它的威力、射程、精度、火力持续性都远远超越普通手枪。首先,它的枪管长达140毫米,比普通的手枪枪管长了将近一倍,枪身也长一倍以上,有将近300毫米(从物理学的角度上说,枪械的瞄准基线长,对提高射击精度很有帮助),这让毛瑟军用手枪拥有了远超其他手枪的射程和精度。在不带枪套作为枪托的情况下,它可以在50到100米内的距离上有效射击。带上木制枪托,它可以射中150米距离上的目标,就射程和精度来说,它丝毫不亚于冲锋枪。其次,毛瑟军用手枪装弹量分别为6发、10发和20发。使用20发弹夹时,由可拆卸的弹夹供弹,也就像现代手枪那样,一个弹夹打完,再装上一个弹夹就可以继续射击,火力持续性非常强大,几乎可以媲美捷克式轻机枪,足以满足近距离残酷作战的火力需要。更重要的是,毛瑟军用手枪的射击方式分为半自动和全自动两种,半自动也就是可以一发发地连续单发射击,全自动射击就是可以像冲锋枪那样,连续扫射。当时军阀部队的士兵使用的都是单发后拉式步枪,必须拉一下枪栓才能发射一发子弹,近距离的火力密度还真比不上毛瑟军用手枪。20世纪80年代著名的电视剧《乌龙山剿匪记》中,老土匪头子田大棒手持两把毛瑟军用手枪连续射击,打得十几个手持步枪的民兵无法抬头。

实战辉煌

在北伐战争和抗日战争中,毛瑟军用手枪大显身手,实战中的杰出表现也确立了该枪数十年的“江湖地位”。北伐期间大名鼎鼎的叶挺独立团,一个团2000多人只有几挺重机枪,十几把花机关枪(德国造MP18冲锋枪),毛瑟军用手枪成了独立团敢死队的标志性武器。1926年10月10日,叶挺独立团的战士们登上武昌城头,先头部队手中的武器就是一支毛瑟军用手枪和几枚手榴弹。当时军阀部队最害怕的就是北伐军的毛瑟军用手枪。当时机枪很少,步枪发射速度慢,叶挺团的每个连装备有9把毛瑟军用手枪却可以半自动发射,装弹量也比步枪多一倍,打得敌人狼狈不堪。在1939年12月的昆仑关战役中,桂军的敢死队由于没有冲锋枪可用,于是每个士兵手持两把老式毛瑟军用手枪作战。在实战中,拿步枪在山地丛林中冲锋完全属于半自杀行为,而毛瑟军用手枪火力强,装弹多,可以压制几倍于己方的敌人。结果这支敢死队虽然伤亡惨重,但是击毙了大批日军,完成了战斗任务。

抗战时期的敌后游击队、侦察兵和特工部队由于装备差、远程火力弱、兵源素质的差异较大,所以大多采用在近距离突袭作战,一下子吃掉对方或者打一下就走,这种灵活多变的战术就更需要装弹量大、火力强的毛瑟军用手枪。在八年抗战中,国民党军队和八路军的便衣部队都装备大量毛瑟军用手枪,在近战中给日军造成了极大的恐慌。当时,中国军人喜欢使用毛瑟军用手枪以全自动射击的方式射击,在近距离一梭子扫射过去,连续击倒数个日军,然后火速撤离战场,而受到突袭的日军往往惊魂不定,不知道子弹从何处射来。在日军老兵东史郎的回忆录中,东史郎的战友和中国便衣多次交手,每次都是日军全军覆没,甚至还出现了50名日军被杀40多人的情况,侵华的日军士兵始终处于对毛瑟军用手枪的恐惧之中。

明星武器

客观地说,毛瑟军用手枪也只是一种特殊条件下威力出众的武器,并不是什么令人高山仰止的“神兵利刃”。但是,它的高精度、远射程和强大的连续火力都让它成为优秀射手的杀人利器,许多中国军人将它的威力发挥到了极限。据说抗联名将赵尚志将军一次为了争取土匪抗日,和土匪头目比试枪法。土匪因为子弹极为缺乏,所以一般都苦练枪法,射击技术惊人。土匪头目首先开枪,一枪击落一只飞鸟。赵尚志将军其后开枪,一枪击中了在风中晃动的高粱秆,大大震惊了土匪头目。这些土匪由此很是佩服赵将军,最终加入了抗联行列。在中国的影视剧作中,毛瑟军用手枪也是明星级武器,电影《湘西剿匪记》里面的土匪马老五,手持双枪可以在一百米内枪枪击中蜡烛;《红高粱》里面的土匪秃三炮,更是三枪击断了三根细铁链。由于毛瑟军用手枪具有极高的射击精度,许多优秀射手射击时根本不用准星。电影《平原游击队》中李向阳右手的一支毛瑟手枪就被锉去准星,以方便拔枪。李向阳在整部片子中的射击都没有瞄准过,只是根据手感射击,没有一枪打空过。不过毛瑟军用手枪毕竟只是手枪,如果不使用枪托,就不适合连续自动射击。一旦进入连射模式,枪口会剧烈跳动。一般前一两发子弹可以击中目标,但是后面的子弹基本都会飞上天。经验丰富的射手一般都是以两三发点射为主,或者在近距离将枪身放平,这样连发射击的枪弹,就会借着枪身轴线的上跳,很自然地成一个水平扇面横扫出去,在水平面内形成散布,对密集冲锋的敌人形成扫射的效果。实际上,外国人一般认为毛瑟军用手枪的全自动射击仅仅是理论上的,实战无法有效使用。而中国人用一招简单的手枪平放,就解决了这个问题。可以说,中国人对这支轻型单手武器有着超乎想象的丰富经验。

∧ 测试中的手枪1956年,美国纽约警局

钟情与离去

毛瑟军用手枪和普通的手枪不一样,它的结构精密、复杂,像瑞士出名的钟表一样,是擅长生产精巧机械的德国人的得意之作。生产这种手枪的加工难度非常大,一把毛瑟手枪要经过几百道工序才可以完成,费时费力。但是由此生产的手枪性能也比其他手枪要强得多,很多中国军人都把毛瑟军用手枪当做武器和艺术品的结合产物,对其爱不释手。就像西部牛仔喜欢左轮手枪,日本人喜欢武士刀一样,中国军人对毛瑟手枪几乎是一种酷爱,以下几个例子就是最好的证明。在冀中地区,为了与敌后的国民党军队建立统战关系,军区司令员吕正操曾将自己心爱的二十响毛瑟手枪赠与河北民军副总指挥乔明礼。当时吕司令很舍不得,政委黄敬一再做他的工作,并答应将自己的毛瑟手枪换给吕司令。出于统战需要,吕司令这才将枪赠予对方。这份“大礼”让乔明礼对八路军产生好感,最终在抗战胜利后与高树勋将军战场起义,投向了解放军。“东北王”张作霖也有一把长期佩戴的毛瑟军用手枪,在皇姑屯被炸身亡时还佩戴着这把手枪。红军总司令朱德同志在南昌起义时,指挥作战中使用的也是一把7.63毫米警用型毛瑟军用手枪。这支毛瑟军用手枪后来刻有“南昌暴动纪念朱德自用”的字样。在井冈山斗争时期,每遇战斗最紧张时,朱德往往拿着毛瑟军用手枪亲自带队冲杀。共和国元帅徐向前被任命为八路军129师副师长时,他所配用的就是一支M1932式毛瑟军用手枪。在抗日战争中,八路军只有高级军官、警卫人员和敌后武工队才能携带毛瑟军用手枪这种大威力的武器。

毛瑟军用手枪参加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但是到了朝鲜战争中期,它逐渐被苏式托卡列夫手枪所代替。很多人对此不理解,其实道理很简单:毛瑟手枪是旧中国武器装备低下的产物,一把加工最精致的毛瑟军用手枪,也无法和一把粗制滥造的冲锋枪对抗。冲锋枪的火力(至少400发/分钟),射程(50米到200米),精度(比短管的手枪要准确得多),都远远超过毛瑟军用手枪。解放战争中,国共双方虽然都装备了一些冲锋枪和轻机枪,但是数量不多,所以毛瑟军用手枪仍然有使用的空间。到了朝鲜战争中期,五零式冲锋枪(波波沙冲锋枪)大量装备部队,各毛瑟军用手枪就没有继续装备的必要了。朝鲜战争以后,随着突击步枪的兴起,攻击手枪迅速退出了历史舞台。现在的进攻手枪,也只能在警界、特工界和射击比赛中发挥他们的威力了。

最后的“黑贝”

最后一款毛瑟手枪在1932年定型生产,这是M1896系列自动手枪系列的最后一款——德国M1932式7.63毫米毛瑟冲锋手枪。该枪是毛瑟手枪的经典之作,被称为“黑贝”。除了其高性能以外,它的典型标志就是几乎完美的外观:枪的表面远看是深黑色的,但当你把枪拿在手里端详的时候,由于光线的变化,全枪的色泽呈现晶莹剔透、黑里透蓝景象,这在其他枪上是不多见的。更值得赞叹的是,在枪的局部还有几处银白色,例如机体、发射机组件、表尺钣以及扳机上的自动发射凸笋等等点缀其中,使全枪呈现明快的动感。 Awtd6dXTTQDk6C0acX0eeqcp3neDBuV1anNCeFb6lVdCb7TPihwFKdksnHPmC/nP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