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02. 帝国屠夫 党卫队第2“帝国”装甲师

基本信息

存在时间:1939年~1945年

国家/地区:德国

兵种:武装党卫队

功能:装甲作战

规模:1.9万人(1940年)

著名指挥官:保罗·豪塞尔

参加战役:

波兰战役、法国战役、哈尔科夫战役、库尔斯克战役、阿登反击战

战争暴行:

1941年,在明斯克屠杀了820名波兰犹太人;1944年,在法国蒂勒吊死100名法国平民;1944年,在法国奥尔杜尔村屠杀641名村民。

入选理由:

作为武装党卫队最早组建的师级作战部队,“帝国”师为侵略战争贡献了前所未有的“犬马之劳”,其旺盛的攻击欲望和出众的装甲作战能力让其在大多数时间能保持惊人的战损比。

作为武装党卫队最早组建的师级作战部队,“帝国”师参加了二战中除北非和挪威之外的所有重大战役。从鹿特丹到奥尔良,从贝尔格莱德到哈尔科夫,这支以纳粹的种族意识形态和高强度的军事训练打造的冷血部队,凭借凶悍疯狂和冷酷无情的战斗作风名噪一时,它既是德军在东西两线最嚣张的“救火队员”,也是纳粹部队中的顶尖王牌;既因为令人瞠目结舌的战绩而被军史学家所关注,也因为滔天罪行而臭名昭著··最终,它在战火中成了纳粹党可悲的殉葬品。

前身与诞生

作为二战中德国武装党卫队的“急先锋”,“帝国”师的前身可以追溯到纳粹党成立的初期。20世纪20年代,阿道夫·希特勒和他的纳粹党进入了高速发展的阶段。为了在魏玛共和国一系列的政治争斗和冲突中占据上风,纳粹党成立了自己的准军事组织--冲锋队(SA)。冲锋队一般由退伍军人、流氓和暴徒组成,这些人身着醒目的褐色制服,佩戴着黑色的万字臂章,在纳粹党的政治集会上负责“维持”会场秩序,一旦有人质疑演说内容便会遭到他们的毒打。然而希特勒很快产生了不安--冲锋队主要向希特勒的盟友恩斯特·罗姆效忠,希特勒需要一支完全效命于自己的力量,于是他下令从冲锋队中征召了部分人马,成立了总部卫队。

1923年11月9日,希特勒在巴伐利亚首府慕尼黑发动了著名的“啤酒馆暴动”,企图以冲锋队为主力推翻巴伐利亚政府。在这次行动中,总部卫队“大放异彩”,他们用自己的身体为希特勒挡住了军警的流弹。暴动失败后,希特勒被送往慕尼黑以西的兰茨贝格要塞监狱服刑。鉴于卫队的“英勇”表现,希特勒下令组建一支更强大的警卫组织,这造就了日后臭名昭著的党卫队。1929年,希特勒任命海因里希·希姆莱为党卫队的全国领袖。这位身材瘦小、戴着金丝眼镜的前养鸡场主同样是位野心勃勃的人物,他和罗姆一向势如水火。为了压倒冲锋队,他开始大肆扩充党卫队的人数,并为党卫队员配发了和冲锋队相区别的黑色制服。

1933年1月,纳粹党在国会大选中大获全胜,84岁的魏玛共和国总统兴登堡任命希特勒为国家总理。此后,希特勒利用国会纵火案为借口,颁发了一系列法令,建立起了法西斯独裁政府。与此同时,党卫队开始在德国各地发展壮大,成立了配备武器的党卫队特别机动部队。1934年6月,特别机动部队在希特勒的指挥下参与了对冲锋队的大清洗,先后处决了包括罗姆在内的150余名冲锋队骨干分子,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长刀之夜”。随着这次大清洗,冲锋队逐渐销声匿迹,而党卫队则在纳粹政权下发展壮大。希特勒和希姆莱不满足于特别机动部队准军事组织的性质,他们希望将其发展为一支真正意义的军队。然而国防军不愿意再出现一支冲锋队,他们向希特勒施加压力,希特勒保证特别机动部队只组建3个不拥有炮兵的步兵团,而且除非战争爆发,这支机动部队绝不会被用作军事目的,这才打消了将军们的疑虑。

教官和兵源

既然无法在数量上赶超陆军,希姆莱就决定在质量上做文章,他大肆征召曾经参加过一战的退伍军人来训练党卫队特别机动部队的人员。这个举动让希姆莱挖到了不少“宝贝”,其中最有名的就是保罗·豪塞尔。这位一战老将是标准的普鲁士军官子弟,他的父亲曾是德军总参谋部的一名军官。豪塞尔本人不但精通谋略战术,还有着丰富的作战经验,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他先后在东、西两线任职,担任过第10步兵团团长、马格德堡步兵司令,1932年1月以中将军衔退役。加入党卫队后,豪塞尔认为首先要向国防军学习,特别机动部队必须先在纪律、服从、训练上下工夫。1934年12月,保罗·豪塞尔在汉诺威的不伦瑞克公爵府创办了第一所党卫队士官学校,专门为党卫队特别机动部队培养军事骨干。1938年,尚未完全成型的党卫队特别机动部队参加了第一次战斗--入侵奥地利,这次侵略行动没有遭遇任何反抗,算得上兵不血刃。第二年3月,党卫队特别机动部队又参加了占领捷克斯洛伐克的军事行动。这时的欧洲已经是战云密布,希特勒迫切希望将机动部队扩充为标准的作战师,拥有师级作战单位所必需的炮兵和工兵部队。眼见元首先生将诺言当放屁,国防军的将军们也毫不客气,将新兵征召和分配的权力把住不放,就是不给特别机动部队扩充的机会。这时党卫队征兵部门出了一位“天才”--党卫队旅队长特洛勃·帕格尔,这个狂热的纳粹党徒一方面在德国各地建立直属于党卫队的征兵站,另一方面在各地的电影院中反复播放党卫队接受希特勒检阅的新闻片,进入电影院的德国青年往往影片还没结束就成群结队地前往征兵站……此外,他还盯上了党卫队的三大嫡系部队--看守集中营的“骷髅”队、秘密警察(即盖世太保)和风纪警察部队。帕格尔说服了他的大佬希姆莱,希姆莱又说动了自己的大佬希特勒,最终决定将这三支部队中的一部分人员过渡到特别机动部队,这就完全甩开了国防军的征兵系统,彻底扫清了武装党卫队招兵买马的障碍。

挑选与训练

当然,由于种族主义思想作祟,特别机动部队对志愿者的挑选极其严格。首先,志愿者的年龄必须在17岁到22岁,身体健康,甚至患有蛀牙和脚气都将被淘汰;其次,志愿者必须证明自己是纯正的日耳曼人,一旦被发现“劣等民族”的体貌特征将立刻出局;最后,志愿者必须有“正确的道德观”。在不到半年的时间中,党卫队招募到了3万余名志愿者,其中许多人都是狂热的纳粹分子。

有了这样一群身体强壮、“忠心耿耿”的志愿者加入,党卫队的士兵训练营总算不再空旷,地狱般的训练逐渐开始。和国防军强调纪律、队列等传统训练科目不同,党卫队特别机动部队的训练由军官菲利克斯·斯坦因纳一手主持。此人为一战老兵,一向信奉精锐部队和快速突击理论,算是德军中特种作战的先驱人物。由于在陆军中不受重视,他就加入了党卫队,把特别机动部队作为自己的“试验田”。他制定的训练大纲强调体能、步兵战术和执行能力,因此长距离急行军、拳击等肉搏技巧和对冲锋枪、迫击炮、炸药等步兵武器的熟练掌握都成了基础训练科目。他还非常强调士官的战术判断能力,要求士官甚至是老兵在指挥官阵亡后能够承担领导责任……到1939年初,在豪塞尔、斯坦因纳等人的苦心经营下,特别机动部队已经拥有了3个齐装满员、经受过严酷训练的团级部队--“德意志”团、“日耳曼”团和“元首”团。除此之外,特别机动部队还组建了技术兵种,比如通信营、工兵营、高射机枪营、侦察营和反坦克营,此时的特别机动部队已经是一个只欠缺番号的师级作战单位了。

目标波兰

1939年9月1日,希特勒下达了入侵波兰的作战命令,第二次世界大战拉开了序幕。为了在短时间内摧毁波军主力,德国投入了54个师(7个装甲师)共160万士兵、3600辆坦克、6000门火炮和2000架飞机,分成北方集团军群和南方集团军群,分两路向波兰首都华沙发动了钳形攻势。为了向国防军证明特别机动部队的存在价值,希特勒将后者分拆给国防军指挥,其中“德意志”团和侦察营配属北方集团军群的肯普夫装甲师,“日耳曼”团则配属南方集团军群的第14集团军。尽管波兰军民浴血苦战,但战争理念和技术装备的绝对劣势远非单纯的勇气可以弥补,9月28日,华沙沦陷,波兰输掉了战争。

在整个波兰战役中,党卫队特别机动部队展现了他们的冷血强悍和出众的战术技巧。无论是攻击波军的坚固工事,与坦克部队协同作战,还是侦察敌情,保障通信畅通,都给国防军的师级军官们留下了深刻印象。但这并没有改善双方的关系,国防军高级将领认为党卫队特别机动部队指挥不力,战斗中伤亡过大,而且还存在屠杀无辜平民的行为;后者则认为国防军门户之见太重,没有向自己提供足够的重型武器和充足的补给。希特勒自然要为嫡系部队辩护,他宣称采取必要的措施(屠杀平民)才能肃清德国的敌人,并且下令为特别机动部队扩编。10月9日,党卫队各部组建成一支独立的师级作战部队--党卫队特别机动师,该师下辖“德意志”团、“日耳曼”团、“元首”团、独立炮兵团以及通信营、工兵营、侦察营、反坦克营,保罗·豪塞尔担任师长。一个月后,希特勒下令组建另外两个师--党卫队“骷髅”师和“警察”师。在整个二战期间,武装党卫队一共组建了38个师,巅峰时期的总兵力达到了95万人。

“黄色方案”

波兰战役结束后不久,保罗·豪塞尔率领特别机动师前往德国西部进行训练--该师的士兵此前还没有进行过师级单位的整体作战,必须为即将到来的西欧战役做准备。而就在党卫队特别机动师紧张训练的同时,希特勒和他的高级将领们正在制定入侵西欧的“黄色方案”。当时英法两国在西线一共部署了135个师(其中英法军队103个师,其他为荷兰、比利时军队),3400多辆坦克和2000架飞机,防御重点是北部地势平坦的法国比利时边境和南部的马其诺防线,而整条战线中央的阿登山区,法国人只留下了战斗力最弱的两个军团防守。眼见英法将整条战线布置成“两头重,中间轻”的哑铃形状,希特勒和他的最高统帅部采纳了曼施坦因将军的计划:将德军分为A、B、C三个集团军群,首先由空降兵夺取比利时、荷兰和卢森堡3国的战略要地,同时出动空军争夺法国、比利时、荷兰和卢森堡等国上空的制空权,随后B集团军群(下辖28个师)对比利时、荷兰发动进攻,诱使英法两国军队主力进入这些国家。同时,C集团军群(下辖17个师)在法国马其诺防线正面进行接触,牵制法国在南线的军队。接下来,担任主攻任务的A集团军群(下辖64个师,其中包括7个装甲师、3个摩托化师)由中央实施快速突击,穿越丛林密布的阿登山区,直插法国腹地。

这个计划作战计划关键点有两个:第一,B集团军群的攻势必须能够吸引英法主力;第二,A集团军群的攻击必须迅猛有力。为了加强B集团军群的实力,希特勒下令将豪塞尔的特别机动师加强给B集团军群的先锋--第18集团军,作为尖刀的刀锋使用。1940年5月10日,3000多架德国轰炸机突然对法国、荷兰、比利时和卢森堡的军用机场、交通枢纽等目标实施了猛烈的轰炸。随后,B集团军群下辖的第22机降师和第7伞兵师在荷兰的海牙和鹿特丹进行了机降和伞降。由于这两个师孤军深入,所以这次空降行动能否成功的关键就在于第18集团军能否及时增援。战斗一开始,“元首”团作为德军先锋抵达艾塞尔河东岸。尽管荷兰守军已经摧毁了河上大桥,但“元首”团还是在3个小时内就涉水过河,攻占了荷兰东部重镇阿纳姆,当天即突入荷兰境内100多千米。第二天,“元首”团从荷兰第2军和第5军的结合部突破,迫使整条战线上的荷兰军队全线撤退。5月12日,“元首”团攻克阿姆斯特丹东部的荷军要塞,德军装甲部队趁势突入鹿特丹,和第7伞兵师汇合。5月14日,鹿特丹被德军攻占,荷兰女王逃亡伦敦,荷兰投降。

“红色方案”

5月22日,党卫队特别机动师接到命令,会同第6、第8装甲师向加来港推进,以强化德军对敦刻尔克的包围。此时豪塞尔的部下已经苦战数日,疲惫不堪,但他们还是保持着强悍的斗志,一面行军,一面同零散的法国装甲部队作战,沿途俘虏了超过500名法国士兵,甚至还出现了一支30人的侦察分队迫降法军一个装甲营的情况。5月27日,“德意志”团遭到了英军装甲部队的反攻,由于缺乏反坦克武器,“德意志”团的士兵们只能依靠手榴弹战斗。眼见全团就要全军覆灭,一个反坦克连及时赶到,这才击退了英军装甲部队,迫使后者退回了敦刻尔克。

荷兰和比利时战役结束后,德军的A、B、C三个集团军群分三路向法国发起了进攻。6月5日,代号为“红色方案”的法国战役正式打响,隶属于B集团军群的特别机动师开始向索姆河以南推进。第二天,“德意志”团强行渡河成功。尽管法军在索姆河以南还部署有60个师,但是其人数和技术兵器远远不如德军,更致命的是法国人的士气已经跌落到了谷底,与德军交锋时往往一触即溃。6月14日,B集团军群的主力进入巴黎,而豪塞尔的部队则跟随第14摩托化军向法国西南部推进,他们连续攻占了奥尔良、图尔,一直打到了法国和西班牙边界。在整个法国战役中,党卫队特别机动师伤亡不过百人,却俘虏了3万多名法军。战役结束后,“帝国”师的多名军官立功受奖,师长保罗·豪塞尔更是在柏林国会大厦的祝捷酒会上获得了一枚骑士十字勋章。1940年10月,特别机动师的“日耳曼”团、炮兵第2营被划归刚刚成立的武装党卫队第5“维京”师。当年12月,特别机动师更名为“德意志”师。不久,该师再次改名,最终定名为武装党卫队第2“帝国”师。虽然“帝国”师是纳粹德国武装党卫队中资格最老的师级单位,但希特勒已经将第一的排名给了以他的名字命名的“警卫旗队”师,所以成立最早的“帝国”师只得接受排名第二的现实。

入侵巴尔干

法国战役结束后,“帝国”师一直驻扎在法国南部,豪塞尔督促他的士兵积极训练,以便更快掌握装备不久的坦克等技术兵器,然而意大利人的野心却打断了“帝国”师的休整计划。

1940年10月,墨索里尼命令意大利军队从阿尔巴尼亚入侵希腊。结果几十万意大利军队不但没能开疆拓土,反而被只有自己一半兵力的希腊军队打得溃不成军,甚至把自己的殖民地阿尔巴尼亚都丢了四分之一。为了拉这位铁杆盟友一把,也为了保护罗马尼亚油田和北非轴心国部队的补给线,希特勒下令制定入侵希腊的作战计划。就在此时,巴尔干半岛的南斯拉夫发生了军事政变,亲纳粹的政府倒台,恼羞成怒的希特勒决定同时解决掉南斯拉夫和希腊。为了参加这次作战,“帝国”师仅用8天时间就从法国赶到了罗马尼亚,被划拨给了莱因哈特将军的第41装甲军。在前往罗马尼亚的行程中,“帝国”师的骄横一显无余,他们和同样前往罗马尼亚的国防军争抢道路,不惜在后者的前进道路上安放地雷,甚至用机枪向试图超车的国防军车队开火,这些举动加深了国防军对武装党卫队的恶感。

1941年4月6日,德国第2集团军和第12集团军从西部和北部对南斯拉夫发动了钳形进攻。作为第12集团军的尖刀部队,“帝国”师在4月11日攻入南斯拉夫境内。一开始,“帝国”师遭遇了顽强的“抵抗”,而抵抗他们的不是南斯拉夫士兵,而是恶劣的地理环境,“帝国”师的许多车辆陷入沼泽之中,士兵们不得不和齐腰深的泥浆搏斗。幸亏师属侦察营发现了公路,这才将全师带到了安全的道路上。莱因哈特将军得知“帝国”师在行军中筋疲力尽,就批准其在多瑙河北岸休整一日,第二天再向南斯拉夫首都贝尔格莱德发动进攻。然而一名军官就没打算执行这道命令,他就是“帝国”师侦察营的连长弗里茨·克林根伯格。这位胆大包天的军官带领着10人小分队乘坐一艘汽艇渡过多瑙河,直接开进了贝尔格莱德。当时贝尔格莱德已经是不设防的城市,克林根伯格和他的小分队一路畅通无阻,顺利抵达市内的德国大使馆。在那里,他通过使馆的武官约见了贝尔格莱德的市长。双方刚一见面,克林根伯格就声称自己指挥的一个师已经抵达城外,如果市长不马上交出贝尔格莱德,他将命令空军发动恐怖的空袭,彻底摧毁这座城市。胆战心惊的市长被忽悠得够呛,痛快地接受了最后通牒,宣布全市投降。几个小时后,德军第11装甲师的先遣队开入贝尔格莱德,他们惊奇地发现这座城市已经被10名党卫队士兵占领了。战役结束后,克林根伯格成为了德国家喻户晓的传奇英雄,希特勒还授予了他一枚骑士十字勋章。完成了作战任务的“帝国”师返回了罗马尼亚,不久,它又被调往了奥地利萨尔兹堡进行休整。此时豪塞尔和他的士兵们并不知道,他们未来的战场将是冰寒刺骨的东线。

“巴巴罗萨”急先锋

到1941年6月,希特勒通过一系列不流血的阴谋和流血的战争征服了欧洲的半壁江山,北起北极圈,南到巴尔干半岛,西至法国海岸,东到维斯瓦河的广大地区都成了纳粹德国的“天下”。在希特勒看来,德军27天征服波兰,39天击败法国,12天打垮南斯拉夫的“成绩单”比当年的拿破仑强多了,接下来要“挑战”的是拿破仑未完成的事情--征服东方的俄国。早在1940年12月,希特勒就签署了第21号作战令,即入侵苏联的“巴巴罗萨”计划。按照这个计划:德军将出动153个师与匈牙利、罗马尼亚、芬兰等仆从国的37个师组成550万人的庞大侵略军,动用包括4300辆坦克,4.72万门火炮、4980架作战飞机和192艘海军舰艇在内的技术兵器,从北、中、南三路向苏联发动闪电战。

作为纳粹德国的核心武装力量,武装党卫队的几大主力师在1940年底就被部署到了波兰境内,其中“维京”师被编入南方集团军群,由陆军元帅伦德施泰德指挥;“警察”师和“骷髅”师被编入北方集团军群,由陆军元帅勒布指挥;“帝国”师则被编入了博克元帅指挥的中央集团军群,直接隶属于第2装甲集群的第24摩托化军,由古德里安将军指挥。为了表示出对这位宿将的尊敬,“帝国”师的士兵们还在自己的车辆上漆上了字母“G”(古德里安名字的首字母)。

1941年6月22日凌晨3点半,德国对苏联不宣而战。德军的6000多门火炮将数十万发炮弹倾斜在了苏军阵地上,2000余架德国飞机袭击了苏联西部的66个机场。炮击和空袭进行了一个小时之后,百万德军在1500千米长的战线上对苏军阵地发起了猛烈地进攻。战斗初始,“帝国”师并没有立即投入作战,而是负责交通指挥工作,引导整个第2装甲集群从维斯瓦河渡过布格河。完成这项任务后,“帝国”师开始向苏联腹地挺进。在一系列的战斗中,“帝国”师的兵员素质和战斗技巧表现得淋漓尽致:坦克、自行火炮和步兵配合默契无比,自行火炮准确轰击压制苏军阵地,步兵则在几百米外跟随着炮弹砸出的火线冲击,一举占领苏军阵地。此外,“帝国”师的工兵部队同样引人注目,他们可以在炮火中快速修复损毁的桥梁,在泥泞的小路上修建临时通道,帮助装甲部队通过河流或其他障碍。到7月初,“帝国”师和第2装甲集群已经突入苏联境内500千米,如同一把淬毒的匕首刺入了苏联的腹部。

“台风”肆虐

随着“帝国”师越来越深地侵入苏联的国土,豪塞尔和他的士兵们发现自己遇到了大问题,遍布的沼泽地和满是泥浆的道路让行军变得非常艰难,“帝国”师的士兵们经常要和过膝的泥潭、成群的蚊虫搏斗,还不时地遇到小股苏军部队的伏击。尽管如此,“帝国”师的战绩依旧令人瞠目结舌。在罗斯拉沃,“帝国”师夺取了由4个苏军师防守的阵地;在叶利尼亚,“帝国”师经受住了苏军11个师的猛攻。8月初,“帝国”师一度后撤至斯摩棱斯克休整了3周,在得到了一个步兵团的兵员补充后才重返第2装甲集群。就在“帝国”师休整的同时,德军发动的基辅围歼战已经进入关键阶段,德军的第2和第1装甲集群从苏联第三大城市基辅的北面和南面快速合拢。刚刚结束休整的“帝国”师充分发挥了高机动性和作风泼辣的特点,9月10日,“帝国”师攻占苏军西南方面军后方的战略要地罗姆内,切断了苏军东撤的退路。为了解救包围圈内的50个师,苏军调动所有可以动用的部队,向第2装甲集群发动猛攻。9月18日,苏军两个步兵师以KV-1型坦克和T-34坦克为先导,猛攻“帝国”师的防御阵地。缺乏反坦克武器的“帝国”师一度将88毫米高射炮作为反坦克炮使用,这才击退了苏军的进攻。与此同时,包围圈内的苏军官兵也在奋勇突围,哈尔科夫军事学院的学生们一边高唱着歌曲,一边冲向“帝国”师的机枪阵地,最终全部牺牲在机枪的无情扫射下。9月26日,基辅战役结束,苏军在这一战役中损失了100万人,其中包括阵亡、被俘和失踪的人数。而德军的伤亡也是前所未有的,仅“帝国”师的“德意志”步兵团就减员1500人,几乎相当于全团兵力的一半。

基辅战役结束前夕,希特勒批准了代号为“台风”的作战计划,准备在冬季来临之前占领莫斯科。为此,博克元帅的中央集团军群集中了3个装甲集群76个师180万人,以及1700辆坦克、1.4万门火炮和1300余架飞机,用于对莫斯科的进攻。10月7日,“帝国”师向苏军布良斯克方面军第13集团军的阵地发动猛攻。经过一周苦战,德军突破苏军阵地,但在一个名叫吉兹哈斯克的城镇,“帝国”师遭遇了成军以来的最大损失--师长保罗·豪塞尔在战斗中身受重伤,他的职务由“德意志”团团长威廉·比特里希顶替。这位一战中当过战斗机飞行员的指挥官,孤注一掷地将“德意志”团和“元首”团同时投入作战,当天就突破苏军用铁丝网和废旧坦克堆砌的防线,在苏军阵地的中央打开了一个1千米宽的口子。在接下来的两周内,为了争夺莫斯科以西110千米处的小镇莫扎伊斯克,“帝国”师和苏军西伯利亚第32师展开了血腥的白刃战,双方的士兵使用刺刀、手榴弹和工兵铲互相攻击,最后,党卫队士兵在炮兵和“斯图卡”轰炸机的支援下占领了莫扎伊斯克,此时整个“帝国”师的兵力从1.9万人减员到了1.2万人,战斗减员高达36%。

11月27日,德军开始向莫斯科发起全面进攻。12月初,“帝国”师的一个侦察连在炮火的掩护下进至莫斯科的郊区,当时他们距离莫斯科市中心只有17千米的距离,党卫队士兵甚至可以通过望远镜看到克里姆林宫的圆顶。就在“帝国”师和其他德军部队准备对莫斯科发起最后攻击的时候,恶劣的天气条件迫使他们停下了脚步。从11月底开始,莫斯科的气温骤降到零下30度,还穿着夏装的德军士兵大量冻死,一些四肢冻伤的士兵不得不在没有麻药的情况下截肢,活着的人甚至要剥下死去战友的衣服来保暖……就在德军为恶劣的天气叫苦连天的时候,早已习惯了寒冷天气的苏军从远东地区调集的25个精锐师和1000多辆坦克已经赶到了莫斯科。12月5日,150万苏联红军在整个东线发动反击。在莫斯科附近,面对着苏军人浪般的进攻,“帝国”师坚守阵地四天四夜,用密集的机枪火力给苏军造成了不小的伤亡。12月9日,“帝国”师接到了撤退命令,疲惫不堪的党卫队士兵一路撤到了吉兹哈斯克以西休整。

1942年1月,苏军西方面军和加里宁方面军从莫斯科发动反攻,向德军中央集团军群侧后穿插。眼见合围之势就要形成,德军急忙将帝国师的“元首”团调往伏尔加河曲地区担任阻击任务。在此后的数周里,“帝国”的士兵再次爆发出了亡命徒的本色,硬是挡住了苏军数个步兵师的进攻。2月18日,德军第9集团军发动反攻,苏军被迫全线撤退,伤筋动骨的“元首”团这才得以撤防。此时这个满员编制2000余人的步兵团只剩下了29个破衣烂衫、伤痕累累的党卫队士兵,其他人都永远地倒毙在苏联的大地上了。“帝国”师在东线的巨大伤亡让希特勒心痛不已,他在当年6月下令将“帝国”师撤回德国重组,并将这支部队的番号更改为武装党卫队第2“帝国”装甲掷弹兵师。在德国,“帝国”师接收了一个装备有60辆Ⅲ号和Ⅳ型坦克的装甲营,重建后的“元首”团也改编为全摩托化部队。1942年11月,“帝国”师进驻法国南部,在那里接收了一个自行火炮营。经过这番重组,“帝国”师变成了一支奇装满员的装甲师,再次成为一股可怕的战斗力量。

钢铁肉搏

战争进入1943年,胜利的天平开始向盟军倾斜。在斯大林格勒,苏军包围并歼灭了德军最精锐的第6集团军;在突尼斯,德意军队被英美盟军彻底赶出了北非。为了扭转东线战局,希特勒将刚组建的党卫队第1装甲军派往东线,划归陆军元帅曼施坦因的南方集团军群指挥。这支由保罗·豪塞尔指挥的装甲部队囊括了武装党卫队最精锐的3个师:“警卫旗队”师、“骷髅”师和“帝国”师。

1943年1月底,党卫队第1装甲军抵达了东线战场。此时的东线已经是山雨欲来风满楼,早在1月13日,苏军已经击溃了匈牙利和意大利的军队,从正面突破德军防线150千米,兵锋直指南方集团军群总部所在地扎波罗热。无奈之下,曼施坦因只好将党卫队第1装甲军这把攻城拔寨的尖刀作为防御盾牌使用,命令其死守乌克兰东北部的重要城市哈尔科夫。2月7日,“帝国”师刚一进入阵地,就开始面对苏军一个又一个师的进攻。许多阵地被苏军猛烈的炮火夷为平地,阵地上的党卫队士兵全部阵亡后,阵地才丢失。但很快,这些被纳粹思想毒化的士兵又发起凶狠的反击,夺回阵地,有的阵地一天要经过十多次易手才能决定归属。2月14日,苏军从哈尔科夫的东北方突破了德军防线,保罗·豪塞尔和他的装甲军即将落入苏军的巨大的口袋。危急时刻,保罗·豪塞尔不顾希特勒战至一兵一卒的严令,命令第1装甲军撤出该城。就在希特勒为保罗·豪塞尔违背命令暴跳如雷的时候,嗅觉灵敏的曼施坦因发现了一个稍纵即逝的战机--哈尔科夫的苏军缺乏两翼保护,其所处位置如同一个伸向德军阵地的纺锤。曼斯坦因没有放过这个天赐良机,他以“帝国”师和“骷髅”师组成北集团,以第48装甲军作为南集团,于2月20日对苏军发动了猛烈的反击。尽管在前期的防御战中伤亡不小,每个连队的平均人数只有60人,“帝国”师还是爆发出了惊人的战斗力,在3天内突入苏军阵地100千米,与第48装甲军一起将苏军的两个近卫坦克军和4个步兵师合围在哈尔科夫。在这次会战中,“帝国”师击毁苏军坦克和自行火炮292辆,自身只损失了77辆坦克和突击炮,战损比达到了惊人的4:1。

哈尔科夫战役之后,德苏双方将注意力集中到了哈尔科夫东面的库尔斯克。在这一地区,苏军控制着一块凸入德军防线长250千米,宽70千米的突出部。如果德军能够摧毁库尔斯克突出部,那么他们的战线将缩短500千米,甚至可能重创苏军,重新掌握东线战场的主动权。这样巨大的诱惑让德军统帅部无法抗拒,1943年4月15日,希特勒正式下达命令,发动对库尔斯克突出部的作战行动,进攻代号为“堡垒”。在这次作战中,“帝国”师被编入了党卫军第2装甲军,仍由老上司保罗·豪塞尔指挥,下辖145辆坦克和34门自行火炮。7月5日清晨,武装党卫队第2装甲军和第48装甲军在库尔斯克突出部的南翼发动了进攻。经过一天苦战,德军突入苏军纵深20千米,但泥泞的道路和遍布的雷区使得坦克和自行火炮无法跟上步兵的脚步,“帝国”师和第2装甲军无法扩大战果。7月6日,在炮火的掩护下,第2装甲军以“骷髅”装甲师居左,“帝国”师居右,“警卫旗队”师居中,一举突破了苏军第51步兵师防御的数道防线。7月12日,第2装甲军在经过小镇普罗霍洛夫卡的山丘时,和苏军第2、第5近卫坦克军展开了一场二战中规模最大的坦克大会战,堪称整个“堡垒”行动的高潮。此战中,“警卫旗队”师和“骷髅”师负责进攻,“帝国”师负责防守,抵挡苏军步兵和坦克的进攻。在不足15平方千米的战场上,德军的400多辆“虎”式、“黑豹”和IV号坦克和苏军的800多辆T-34、KV-1型坦克进行了8个小时的血腥搏杀。整个战场上炮声隆隆,硝烟弥漫,被击毁的坦克冒着浓烟……黄昏时分,筋疲力尽的双方撤出了战斗,第2装甲军损失了将近200辆坦克,苏军损失了近400辆坦克。虽然苏军伤亡更大一些,但苏联在1943年的坦克产量已经是德国的2倍,而德军却回天乏术。这时,英美盟军在意大利西西里岛登陆的消息传来,希特勒被迫终止了“堡垒”计划,“警卫旗队”师被调往了意大利,“帝国”师则留在东线抵御苏军的反攻。此后的几个月中,“帝国”师边打边撤,除了一个装甲战斗群留在前线,师主力撤退到东普鲁士休整待命。

诺曼底的屠杀

从1943年12月到1944年5月,“帝国”师在法国西南部城市图卢兹进行休整。为了让这支伤痕累累的部队恢复元气,党卫队补充处不得不降低征兵标准,从匈牙利、罗马尼亚和法国的德国侨民中征召了9000名新兵--在1940年这些人根本不会被接收。经过3个月的紧急训练,“帝国”师再次成为了一个满员师,下辖1.5万名士兵和200辆装甲车辆。然而这种休整并不意味着安全,法国的抵抗组织已经壮大起来,暗杀单独行动的德国士兵是他们反抗侵略者的战斗方式。在整个5月,超过20名“帝国”师士兵被暗杀,还有近百部车辆被损毁。冷酷无情的“帝国”师立刻做出“回应”,他们派出了特遣部队在图卢兹郊区进行扫荡,穷凶极恶地烧毁房屋,杀害村民,成千上万的法国居民被他们驱赶到集中营充当苦力。

就在“帝国”师向法国百姓大发淫威的时候,盟军在法国开辟了第二战场。1944年6月6日,盟军在法国诺曼底地区成功登陆,当天即有17.6万名盟军士兵踏上了法国的土地。作为德军统帅部的直属部队,“帝国”师远在诺曼底700多千米之外,它并没有被第一时间派往诺曼底地区--希特勒和他的将军们怀疑诺曼底登陆是声东击西,盟军的主登陆场在其他地点。与此同时,法国西南部的抵抗组织活动频繁,德军统帅部最终决定将“帝国”师用于镇压抵抗组织,而不是派往法国北部进行反登陆作战。6月9日,“帝国”师到达法国西南部城市蒂勒,在整个行军过程中“帝国”师有15人在游击队的伏击中死亡。作为报复,“帝国”师的士兵在蒂勒吊死了100名法国平民。6月10日,“元首”团的下级军官卡姆普夫在一个名叫奥拉杜尔的小镇失踪,该团第1营营长奥托·迪克曼率领一个连包围了奥拉杜尔镇,穷凶极恶的党卫队士兵将成年男子赶进谷仓,然后全部枪杀;妇女和儿童则被他们驱赶到小镇南端的教堂用火焰喷射器烧死。第二天早上,迪克曼和他的手下带着抢来的财物离开了地狱般的奥拉杜尔,全镇642名法国平民全部变成了冰冷的尸体。二战结束后,法国导演罗伯特·安利可将奥拉杜尔镇的惨剧搬上了银幕,这才有了第一届法国电影恺撒奖的最佳影片《老枪》。当然,冷血刽子手迪克曼也没有好下场,他在随后的诺曼底战役中阵亡。

6月10日,德军统帅部终于确定诺曼底就是盟军的主登陆场,“帝国”师终于收到了前往诺曼底作战的命令。8天后,“帝国”师冒着盟军猛烈的空袭赶到了诺曼底。就像在东线战场一样,“帝国”师被拆分成多个团营级别的战斗群,每当盟军快要突破德军防线的时候,德军就会派遣这些战斗群前去“救火”。在整个7月,“帝国”师在卡昂到圣洛一线阻击盟军,让英国第8军和美国第3装甲师的攻击屡屡受挫。特别是在圣洛附近的拉洛里村的战斗中,“帝国”师第4装甲连的恩斯特·巴克曼少尉,指挥一辆“黑豹”坦克与美军的15辆M4“谢尔曼”坦克展开激战,最后在击毁美军9辆坦克后悄然撤走。8月初,为了将主力部队撤过塞纳河,希特勒命令对美军兵力薄弱的莫泰坦地区发动反攻,作战代号为“列日”行动。8月7日,“帝国”再次作为急先锋使用,“德意志”团和师属侦察营当天就攻占了莫泰坦。然而没等德国人高兴多久,早有防备的盟军第12集团军群和第21集团军群就从南北两翼发动进攻,将15个德军师团团包围在了法莱斯以西地区。危急时刻,又是“帝国”师和“小兄弟”党卫队第9“霍亨施陶芬”装甲师拼死作战,才将盟军的“法莱斯口袋”撕开了一条裂缝,让将近4万名德军士兵得以撤过塞纳河。完成这项任务后,“帝国”师和其他德国部队从法国东北部一路后撤,最终狼狈不堪地退回了德国本土。在诺曼底作战的两个月时间中,“帝国”师摧毁了盟军200多辆坦克,自身的坦克损失只有75辆。

“帝国”的毁灭

1944年12月,“帝国”师又参加了代号为“莱茵守望”的阿登反击战。这支曾经无比凶悍的部队此时已经像它效忠的帝国一样虚弱无力,坦克和自行火炮缺乏足够的燃料和弹药,兵员严重不足,甚至不得不将部分空军飞行员当做步兵使用……即便如此,“帝国”师还是和美国第101空降师在巴斯托尼打得火星四溅,最后因为巴顿将军的第3集团军火速增援,才狼狈地撤回了莱茵河东岸……对于“帝国”师来说,阿登战役成为了一个转折点,奇迹的光环已经不可能在他们的身上出现了。1945年1月,“帝国”被调往了东线,在布达佩斯、布拉格、维也纳进行了一系列无关大局的战斗--或者说负隅顽抗更合适。5月9日,一路西逃的“帝国”师残余部队在美占区向美军第2步兵师投降。这支在欧洲持续作战近6年的纳粹王牌部队终于结束了战斗生涯,曾经的“辉煌”战绩和灭绝人性的杀戮成了它墓碑上永恒的铭文。 U8T3tRb4tyqTk4UjtxBt/vIYYP1hp3y64Lcq6/weDDW0H54BTCxejjH42CjScE1X



03. 死亡秃鹫 党卫队第3“骷髅”装甲师

基本信息

存在时间:1940年~1945年

国家/地区:德国

兵种:武装党卫队

功能:装甲作战

规模:2.2万人(1942年)

著名指挥官:西奥多·艾克

参加战役:

法国战役、德米扬斯克战役、库尔斯克战役、布达佩斯战役

战争暴行:

1939年9月,在波兰屠杀1万余名平民;1940年5月,法国拉帕拉迪斯村屠杀100名英军战俘。

入选理由:

“骷髅”师的名声是靠无情和残忍地杀戮战俘或平民建立起来的,它在战场上的所谓勇猛和顽强更像是一个犯罪集团最后的疯狂。

即便在纳粹德国的武装党卫队中,也很少有部队能像“骷髅”装甲师那样声名狼藉。这支以骷髅头和大腿骨为标志的部队起家于集中营,战争爆发后,它将深入骨髓的野蛮残忍和冷血无情带到了战场之上。在德米扬斯克、库尔斯克和布达佩斯,它能忍受奇高的伤亡率而为纳粹思想顽固作战;在拉帕拉迪斯、马尔蒂尔和华沙,它能毫不犹豫地制造一起又一起灭绝人性的血案··用历史学家的话说,“骷髅”师是武装党卫队最准确的缩影,它将全部的勇气和力量都用在了破坏和平和犯罪之中。

冷血上位

就像提到党卫队“帝国”师不能不提保罗·豪塞尔,提到盖世太保不能忽视莱因哈特·海德里希一样,党卫队“骷髅”师的历史和它的建立者西奥多·艾克是密不可分的。正是在后者进行的系列冷酷、野蛮的训练,才驱动着一群集中营看守变成了武装党卫队的一个精锐师团,才有了一系列残酷的战争暴行:的发生。毫不夸张地说,党卫队第3“骷髅”师是一个名叫西奥多·艾克的冷血罪犯为了欲望和野心打造出的杀戮机器。

1892年10月17日,西奥多·艾克出生于德国阿尔萨斯-洛林省的胡丁根,他的父亲是阿尔萨斯火车站的站长。西奥多·艾克从小顽劣,17岁时就辍学参加了德国国防军。在此后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他在第22巴伐利亚步兵团服役,曾经获得了一枚二级铁十字勋章。战争结束后,满脑子种族主义思想的西奥多·艾克多次失业,这让他非常厌恶魏玛共和国政府,因此在1928年加入了纳粹党和冲锋队。1930年,野心勃勃的西奥多·艾克脱离了久久不能升迁的冲锋队,加入了希姆莱的党卫队。改换门庭之后,这位野心家果然是平步青云,很快就晋升为党卫队旗队长,负责指挥党卫队第10团。1933年2月,纳粹党自导自演了“国会纵火案”,大肆逮捕共产党员和反纳粹的政治犯,前后共有2.5万人被捕,一时间监狱人满为患。为此,党卫队在巴伐利亚州达豪镇一座废弃的兵工厂中建立了第一座集中营--达豪集中营,西奥多·艾克被任命为集中营的指挥官。在达豪,西奥多·艾克冷酷残忍的作风得到完全展现,他重新整顿了党卫队看守营,要求所有看守必须对犯人绝对无情;他将原本随心所欲的虐待行为制度化,鞭刑和火刑成为了正式的体罚制度。每次实施体罚时,西奥多·艾克要求所有看守和犯人都必须出席,他让看守们轮流执行体罚,以保持对“国家敌人”强烈的仇恨心理。西奥多·艾克的所作所为让希姆莱大为赞赏,后者一度宣称达豪是所有集中营的样板。在希姆莱的命令下,布痕瓦尔德、萨克森豪森、毛特豪森等臭名昭著的集中营都仿照达豪,建立了一系列残忍恐怖的虐待制度。除了集中营组织体系的建立外,西奥多·艾克还“培养”出了一批灭绝人性的看守头目,其中最著名的徒子徒孙莫过于鲁道夫·赫斯,这个奥斯维辛集中营的头目直接或间接地屠杀了300万犹太人。

“骷髅”旗队

1934年,西奥多·艾克又迎来了一个飞黄腾达的机会--希特勒决定清洗冲锋队的领导层。1934年6月30日,希特勒亲自率领党卫队逮捕了冲锋队领袖罗姆和一批冲锋队高官,这些人被关进了慕尼黑的施塔德尔海姆监狱。7月1日,希特勒决定处决罗姆这位“老战友”,希姆莱立刻致电西奥多·艾克,让他负责枪毙罗姆。由于希特勒希望“老朋友”能够自杀,所以西奥多·艾克被通知要给罗姆一个“选择”的机会。当天晚上,西奥多·艾克带着他的副官米歇尔·里贝特来到了关押罗姆的牢房。在那里,西奥多·艾克向罗姆“转达”了希特勒的指示,但后者拒绝自杀,西奥多·艾克就亲自动手,用三发子弹解决了这位冲锋队领袖。这场被后世史学家称为“长刀之夜”的清洗活动让西奥多·艾克和他的“大老板”希姆莱获益良多,后者终于成为了仅次于希特勒的实权人物,西奥多·艾克则成为了党卫队中冉冉上升的新星。7月5日,也就是处决罗姆后的第4天,西奥多·艾克被任务为集中营看守部队总头目和党卫队全国副总指挥。

由于党卫队在清洗冲锋队时表现“良好”,作为奖励,希特勒批准希姆莱组建党卫队机动部队(“帝国”装甲师的前身)。希特勒对党卫队机动部队的认同给了西奥多·艾克一个机会,早在“长刀之夜”之前,西奥多·艾克就将集中营的看守们编成了6个营级组织,缺少的只是编制和足够的武器。1936年3月29日,集中营看守部队被命名为“骷髅”旗队。西奥多·艾克将“骷髅”旗队划分为3个团--驻扎达豪的上拜恩团、驻扎萨克森豪森的勃兰登堡团和驻扎布痕瓦尔德的图林根团,每个团下辖3个营,每个营都编有3个步兵连和1个机枪连。此后的3年中,“骷髅”旗队的规模不断扩大,总兵力一度达到了2.2万人,武器装备也由单纯的步枪和手枪发展为毛瑟步枪、MG34机枪和MP38冲锋枪一应俱全。

有了充足的武器和人员,接下来要解决的就是训练问题。当时负责训练武装党卫队的是退伍的国防军将军保罗·豪塞尔和军官菲利克斯·斯坦因纳,他们为包括特别机动部队和“骷髅”旗队制订了完整的训练计划,其中特别强调的是体能和步兵战术。在达豪集中营中,“骷髅旗队”的步兵团轮番受训,上午一般是步枪分解、组合和射击训练,接着是刺刀拼杀和徒手格斗;下午一般进行身体训练,包括全副武装急行军和力量训练;晚上,军官和士官还要学习军事知识、地形学和战术指挥等等。除了军事训练之外,西奥多·艾克要求“骷髅”旗队的士兵接受纳粹的思想教育,培养团队精神,他甚至要求士兵在临死前不再呼喊上帝或者圣母玛利亚,而要高呼“阿道夫·希特勒”……在他的潜移默化下,“骷髅”旗队的士兵将其源自集中营看守时代的冷血残忍扭曲地转化为战场上的无情与疯狂,在其后的战争中制造了一起起的血案。

波兰与法国

1939年9月1日凌晨4点45分,德国对波兰不宣而战。在夺取了绝对制空权的空军掩护下,160万德军像两把硕大的钳子深入波兰境内夹向波兰首都华沙。按照军史学家的说法,这是人类战争史上“机械化闪电战”的开端--德军仅仅用了18天的时间就击败了几十万波兰军队。战争开始后不久,西奥多·艾克和他的“骷髅”旗队也接到了任务,但不是前往前线作战,而是在德军已经占领的波兰领土上负责“安抚”和“改造”当地的波兰居民。这样的任务对于以犯罪和屠戮为本行的“骷髅”旗队并不困难,9月13日,“骷髅”旗队正式进入波兰境内,他们大肆杀戮波兰人和犹太人,焚烧犹太教堂,抢劫犹太商店,仅一个勃兰登堡团就在两天内屠杀了800名波兰人,而9月和10月“骷髅”旗队屠杀了超过1万名波兰平民。“骷髅”旗队的暴行让德国陆军的高级军官们都深感不安,他们纷纷向希特勒抱怨,而希特勒对此的回答是--“你们无权干涉党卫队的事情!”波兰战役之后,希特勒批准党卫队组建3个师级作战单位,希姆莱将其中的一个名额给了西奥多·艾克,让其组建武装党卫队的第2个师团。西奥多·艾克按照陆军的编制组建了他的“骷髅”师,全师下辖3个摩托化步兵团、1个炮兵团、1个工兵营、1个通信营和1个反坦克营。然而就像其他武装党卫队缺乏训练和装备一样,“骷髅”师也面临着这两大难题。为此,西奥多·艾克从德国各处“搜集”需要的车辆和武器,甚至不惜抢劫和偷窃;武器到手后,他厚着脸皮向素有龃龉的国防军求教,完成技术装备的训练……到1940年2月,“骷髅”师总算具备了机械化作战的基本能力。

1940年5月10日,德军发动了对低地国家的进攻,武装党卫队作为希特勒的王牌心腹也加入其中。保罗·豪塞尔的特别机动师和“警卫旗队”将作为B集团军群的尖刀使用,而“骷髅”师则被划归A集团军群作为预备队使用,国防军将领认为这支由集中营看守组成的部队更适合打扫战场。然而A集团军群从阿登山区的出击太过顺利了,隆美尔的第7装甲师3天内渡过马斯河,德军统帅部决定派出预备部队保护两翼,这终于给了“骷髅”师上前线的机会。5月19日,“骷髅”师在莱卡托和康布雷投入作战,他们击溃了法军的摩洛哥部队,俘获了1.6万名法军和大批武器装备。5月27日,“骷髅”师第3步兵团猛攻英军第8燧发枪团和皇家诺福克团驻守的巴塞恩镇。战斗中,第3步兵团团长古茨被英军狙击手击毙。作为报复,“骷髅”师第2步兵团的一个连在拉帕拉迪斯村将100多名英军俘虏全部枪杀,仅有两名英国士兵逃过了屠杀。二战结束后,根据他们的证词,该连指挥官弗里茨·诺奇林被纽伦堡国际军事法庭判处绞刑。也正是从这起惨案开始,隐藏在这帮原集中营看守身上的残暴本性就越发显露出来,枪杀战俘和平民百姓、强奸妇女、抢劫财产等等暴行也随着“骷髅”师的“乐此不疲”,扩散到其他武装党卫队当中。

制造了拉帕拉迪斯村惨案之后,“骷髅”师又参加了法国战役,该师的任务是掩护侧翼以及抓俘虏。6月17日到19日,“骷髅”师以18人伤亡的代价俘获了数千名法军。法国投降后,该师被派往了法国和西班牙边境执行占领任务。在休整期间,西奥多·艾克为“骷髅”补足了高射炮、迫击炮和重型榴弹炮,进一步加强了这支部队的火力输出能力。

燃烧的德米扬斯克

1941年6月初,153个德国师和4300辆坦克被秘密部署到了和苏联接壤的东线,这些德军被划分为南方、中央、北方3个集团军群。被安置在东普鲁士的“骷髅”师隶属于陆军元帅勒布指挥的北方集团军群,该集团军群下辖第4装甲集群和第16、第18集团军,作战任务是沿着波罗的海直扑苏联北方重镇列宁格勒。6月22日凌晨,德军向苏联边境发动了全面进攻。6月24日,被作为二线部队使用的“骷髅”师跨过边境,开始向苏联腹地进攻。在战斗初期,“骷髅”师的进展很顺利,但很快苏军战士就发起了一波波的反击,那种宁死不降的精神让残忍的党卫队士兵都为之胆战心惊。然而德军毕竟拥有绝对的空中优势,在“斯图卡”轰炸机的掩护下,“骷髅”师和曼施坦因的第56装甲军在7月中旬成功突破“斯大林防线”;8月初,“骷髅”师占领位于列宁格勒至莫斯科铁路线上的重要城市楚多夫;9月8日,北方集团军群完成了对列宁格勒的包围。7~8月,“骷髅”师的表现堪称疯狂,全师共阵亡4000多名士兵,师长西奥多·艾克也被地雷炸伤,直到9月21日才回到军中。

1940年11月,德军中央集团军群发动了旨在攻占莫斯科的“台风”行动。但由于苏联严酷的天气和西伯利亚部队的强力反击,中央集团军群不但没能占领莫斯科,反而被迫后撤了150~300千米。为了呼应莫斯科方面,苏联列宁格勒方面军在1942年1月也对北线德军发动了反攻。2月8日,苏军在南北两翼突破了德军防线,将德军第16集团军下属的第2军、第10军以及“骷髅”师的主力共12万人包围在了德米扬斯克附近约60千米长、30千米宽的狭长地带。为了给包围圈内的部队打气,希特勒在2月22日宣布德米扬斯克为要塞,并且命令空军每天向包围圈内空投300吨左右的物资,以维持德军的作战能力。德米扬斯克包围圈内的德军同样在垂死挣扎,“骷髅”师被划分为两个团级战斗群,分别驻守在西部和东北部的战略要地。在2月的最后两周,苏军集中了15个步兵师发动猛攻,攻击重点就放在了西奥多·艾克负责把守的西部防线。被纳粹思想毒化的“骷髅”师士兵拼死顽抗,每处阵地都是尸积如山、血流成河,直到党卫队士兵全部阵亡阵地才会易手……在不到14天的战斗中,西奥多·艾克指挥的“骷髅”师西部战斗群就从4500名士兵减员到1200人,其中军官只剩下40人左右。到了4月初,德米扬斯克区域内的苏军和德军都因为连续战斗而筋疲力尽,“骷髅”师更是已经处于毁灭的边缘,这时德军的救援行动起到了效果。4月21日,由华尔特·冯·赛德利茨将军率领的5个德军师在苏军严密的包围圈上打开了一条宽4千米的通道。“骷髅”师残部6000余人和其他8000名伤痕累累的德军士兵从这条通道向东突围,暂时逃脱了覆灭的命运。这次战斗结束后,德国陆军元帅恩斯特·冯·布施这样评价“骷髅”师--“这次救援成功,首先要归功于艾克的有力指挥和党卫队的英勇作战。”这样的评价在1940年之前是根本不可能出现的。

骷髅头之死

尽管“骷髅”师在德米扬斯克的表现让国防军大佬们都赞叹有加,但巨大损失还是让希姆莱郁闷不已。在他的哀求下,希特勒终于在1942年10月下令将“骷髅”师的残部从东线撤往法国的波尔多。在法国,“骷髅”师被改编为党卫队第3“骷髅”装甲掷弹兵师,接收了一个由III号和IV号坦克组成的坦克营,西奥多·艾克很快将其扩编为坦克团。此外,该师装备的37毫米反坦克炮被换装为威力更大的75毫米反坦克炮,还得到了一批刚刚生产出来的“虎”式坦克。然而没等党卫队士兵熟悉这种“身娇肉贵”的武器,德军第6集团军在斯大林格勒城下被全歼的消息传到柏林,希特勒最终决定将武装党卫队的几个精锐师派往东线,稳定战局,其中就包括“骷髅”师。

1943年1月30日,由“骷髅”师、“帝国”师和“警卫旗队”师组成的党卫队第1装甲军抵达了乌克兰东北部的重要城市哈尔科夫。然而好景不长,苏军很快从两翼突破了德军防线,第1装甲军苦战两周,最后只得狼狈撤出哈尔科夫。这时南方集团军群的指挥官曼施坦因发现苏军两翼缺乏保护,立刻以“骷髅”师、“帝国”师、“警卫旗队”师以及第48装甲军从侧翼发动了凶狠的反攻。3月15日,德军重新占领了哈尔科夫。在整个哈尔科夫战役中,党卫队第1装甲军伤亡1.1万人,其中“骷髅”师就伤亡了2000余人,包括师长西奥多·艾克。这位“骷髅”师的指挥官因为和前方的装甲团失去联系,2月26日乘坐侦察机赶往前线,结果侦察机被苏军防空火力击落,西奥多·艾克当场死亡,他的尸体在第二天凌晨被“骷髅”师的部队夺回。远在柏林的希特勒听到这个“噩耗”后悲痛不已,不但命令为自己的鹰犬组织国葬,还下令将“骷髅”师第3团命名为“西奥多·艾克”团。作为“骷髅”师这支血腥部队的缔造头目和多起大屠杀的最高责任人,西奥多·艾克的死再次验证了“善恶到头终有报”的道理。

“堡垒”之战

哈尔科夫战役的胜利不但让“骷髅”师和武装党卫队再次“声名鹊起”,也给希特勒打了一针兴奋剂。经历过1942年到1943年一系列的灾难性失败之后,希特勒迫不及待地希望在东线的库尔斯克发动一次反击,彻底改变东线的战场形势。尽管曼施坦因和装甲兵总监古德里安都反对在库尔斯克强攻苏军坚固的阵地,但希特勒决心已下,他下令将90万人的部队和2700辆坦克、2050架作战飞机集中到库尔斯克地区,希特勒相信装备了“虎”式坦克、“费迪南”战车和“黑豹”坦克装的武装党卫装甲师将成为实现他计划的主力军。希特勒和他的将军们并不知道,苏军统帅部早就注意到了库尔斯克地区的异常情况。苏军在40千米的纵深防线内修建了6条由反坦克壕、地堡和铁丝网构成的严密防线,阵地前是40万枚星罗棋布的地雷,阵地后面是近2万门火炮。此外,苏军统帅部还将可以调动的3/4的装甲力量,大约3400辆坦克集中到了库尔斯克地区,就等着和德军来场火星撞地球的决战。

7月5日凌晨3点50分,在密集的炮火准备后,德军第4装甲集群和第9集团军从南北两线同时发起了进攻。作为第4装甲集群最南端的部队,“骷髅”师不但要跟上“帝国”师和“警卫旗队”师的进攻步伐,还要负责防御苏军可能从侧翼发起的反击。战斗打响后一个小时,3个党卫队装甲师都陷入了激烈的战斗,当面的苏军第1坦克军和第69步兵军的战士死战不退,给“骷髅”师带来了不小的伤亡。直到当天深夜,“骷髅”师才凭借新装备的“虎”式坦克和“黑豹”坦克突破苏军第一道防线。到7月7日,“骷髅”师、“帝国”师和“警卫旗队”师都成功地突入苏军防线50千米,在党卫队士兵眼中胜利即将到来。然而就在7月12日,苏军将其最精锐的第2、第5近卫坦克军投入反击,超过850辆苏军坦克和党卫队第1装甲军的422辆坦克、自行火炮绞杀在了一起。这场人类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坦克战在小镇普罗霍洛夫卡附近的果园和玉米地里持续了8个小时,无数的坦克充斥着战场的各个角落,战斗双方的坦克手在几十米的近距离上相互开火,弹药二次爆炸将炮塔抛到车体几十米外,熊熊燃烧的坦克如同一个个火炬……最终,3个党卫队装甲师被迫转入了防守,其中“骷髅”师损失了超过一半的坦克和车辆,人员也遭受了极大的伤亡。这时英美军队已经在7月10日登陆西西里岛,希特勒开始为地中海的局势坐立不安,他决定终止“堡垒”计划,将精锐的武装党卫队调往西线。然而苏军的猛烈进攻打乱了希特勒的计划,最终,“帝国”师和“警卫旗队”师被撤往法国,而“骷髅”师则作为德军的“救火队”留在了东线。

毁灭之路

1943年10月,苏联乌克兰第2方面军向德军第聂伯河防线发动进攻,目标直指南方集团军群的补给中心--克里沃罗格。为了保住这个粮食和弹药的补给中心,曼施坦因将还未完成休整的“骷髅”师和其他6个东拼西凑的装甲师派往前线。10月27日,德军还是采用侧翼突袭的老战术,将苏军前锋部队击退,暂时巩固了德军的防线。此后的两个月中,苏军不断寻找南方集团军群防线上的薄弱点加以攻击,“骷髅”师则被德军作为“救火队”使用,每当苏军突破防线后,往往都是由“骷髅”师负责反击夺回阵地。然而当时间来到1944年2月,伤亡惨重的德军已经无力守住克里沃罗格,筋疲力尽的“骷髅”师被迫向西一路撤退,于当年4月退守罗马尼亚。1944年6月23日,苏军发动了“巴格拉季昂”攻势,140万苏军在5200辆坦克和自行火炮的掩护下突破了德军中央集团军群的防线,一个月内向前跃进了500~600千米。7月31日,苏联第2坦克集团军进抵波兰华沙附近的普拉加城下。8月1日,华沙城内的抵抗组织“救国军”发动了代号为“风暴”的起义,起义者约4万余人,其中仅有1/10的人拥有武器。因为“骷髅”师和其他德军部队在维瓦斯河拼死阻击,也因为苏联方面和“救国军”的领导者互不信任,双方未能实现配合作战。10月2日,华沙起义被武装党卫队镇压下去,20万华沙市民丧生,幸存者被投入集中营杀害。

尽管“骷髅”师暂时稳定了华沙防线,但东线的战场形势却日益恶化。1944年10月,3个武装党卫队师和国防军第9山地军被苏军包围在了布达佩斯。为了给这些部队解围,希特勒将武装党卫队第4装甲军运往匈牙利西部,这支下辖200辆坦克和6万士兵的部队将从布达佩斯西北部发动解围作战。12月初,解围战斗正式打响,“骷髅”师和“维京”师作为第4装甲军的先锋发动了第一波的攻势。在短暂的炮火准备后,“骷髅”师突入了布达佩斯西北小城陶塔,将驻守该地的苏军第31近卫军击退了30千米。初战成功后,“骷髅”师先头部队给布达佩斯城内的德军发出了一封“救命稻草”式的电报--“援军正在路上,请务必坚持!”然而苏军很快做出了调整,5个步兵军被投入到阻击战中,苏军战士在距离布达佩斯30千米处的小镇比奇凯挡住了武装党卫队的前进步伐。1945年1月12日,绕道前进的“维京”师先头部队到达了距离布达佩斯20千米的地方,德军士兵已经能通过双筒望远镜看到布达佩斯教堂的塔楼,但筋疲力尽的他们无力继续进攻,不得不后撤重组。2月11日,布达佩斯被苏军攻占,4.5万名德国守军逃回后方的还不到800人。已经陷入疯狂状态的希特勒并没有就此死心,他命令迪特里希发动代号为“春季觉醒”的攻势,重新夺回布达佩斯,巩固德军在巴拉顿湖油田的防御。这次进攻在3月6日的大雪中发起,由于苏军准确预测到了他们的主攻方向,提前构筑了完善的防御体系,党卫队士兵刚开始进攻就陷入了巨大的伤亡之中。此后的四天中,“骷髅”师的士兵不断地与地雷、铺天盖地的炮火以及泥泞的道路搏斗,平均每天只能前进几千米。3月16日,苏联乌克兰第3方面军对筋疲力尽的第6装甲集团军发动了猛烈的反击。尽管希特勒歇斯底里地要求武装党卫队在原地坚守,但迪特里希还是下令向奥地利边境撤退。为此,暴跳如雷的希特勒下令剥夺“警卫旗队”师、“帝国”师、“骷髅”师和“霍亨斯陶芬”师4支部队的袖标,但这对纳粹德国大厦将倾的现实已经于事无补。

1945年4月30日,希特勒在柏林总理府的地堡中自杀。5月8日晚上12点整,在柏林市内的一座学校里,德国代表凯特尔元帅在无条件投降书上签字。5月9日,“骷髅”师的残部在师长赫尔姆·贝克的率领下向美军第3集团军投降。不久,在苏联方面的强烈要求下,他们被作为战俘移交给了苏军,这些人最终被押往了苏联的劳动营,在那里为他们战争期间的罪行接受惩罚(值得一提的是“骷髅”师的末任师长贝克,他原本被苏联方面判处了25年劳役,但在1952年因为私藏手榴弹有越狱嫌疑而被改判绞刑)。至此,武装党卫队第3“骷髅”装甲师这部充满着血腥的战争机器终于停止了转动。对于纳粹党和希特勒来说,它是顽强勇猛、训练有素的精锐部队;而对于热爱和平的人们来说,它以无耻的种族主义、野蛮残忍的屠杀行径将前所未有的罪恶带到了人类历史当中,并且永远不会为世人所原谅。 U8T3tRb4tyqTk4UjtxBt/vIYYP1hp3y64Lcq6/weDDW0H54BTCxejjH42CjScE1X



登录后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登录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