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香薷

别名 香薷草、香茸、石香薷、香菜

《本草纲目》记载香薷:“主脚气寒热。”《名医别录》记载香薷:“主霍乱,腹痛吐下,散水肿。”《食物本草》记载香薷:“夏月煮饮代茶,可无热病,调中温胃。含汁漱口,去臭气。”

香薷

【性味归经】

辛,微温。归肺、脾、胃经。

【传统功用】

①发汗解表,化湿和中:用于夏月乘凉饮冷、外感风寒、内伤暑湿、恶寒发热、头痛无汗、呕吐腹泻的阴暑证。

②利水消肿:用于小便不利及脚气水肿等。

【用量用法】

煎服,3~9克。用于水肿脚气,量稍大且须浓煎。

【注意事项】

本品辛温发汗之力较强,表虚有汗及阳暑证当忌用。

【来源】

为唇形科植物石香薷的干燥地上部分。

【药材性状】

全体长30~50厘米,基部紫红色,上部黄绿色或淡黄色,全体密被白色茸毛。茎方柱形,基部类圆形,直径0.1~0.2厘米,节明显,节间长4~7厘米,质脆,易折断。叶对生,多皱缩或脱落,叶片展平后呈长卵形或披针形,暗绿色或黄绿色,边缘有3~5锐浅锯齿。穗状花序顶生及腋生,苞片圆卵形或倒卵形,脱落或残存,花萼宿存,钟状,淡紫红色或灰绿色,先端5裂,密被茸毛。小坚果直径0.07~0.11厘米,近球形,具网纹。气清香而浓,味微辛而凉。

【药理作用】

解热,镇痛,镇静;抗菌,抗病毒;抑制肠蠕动;增强免疫功能等。

应用指南

①治疗水肿:用香薷叶480克,水10升,熬煮极烂后去渣,再熬成膏状,加白术末210克,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次用米汤送服10丸,每天日服5次,夜服1次。

②治疗心烦胁痛:用香薷捣汁1~2升饮服。

③治疗鼻衄不止:用香薷研末,白开水送服,每服5克。

④治疗口臭:用香薷一把,水煎取汁含漱。

⑤治疗小儿头发稀少:用陈香薷60克、水200毫升,煎汁至12克,加猪油15克和匀,每日涂擦头上。

⑥治疗霍乱腹痛吐痢:生香薷、小蒜、生姜各500克,厚朴300克(炙)。上四味切,以水10升,煮取3升,分3次服用,得吐痢止,每服皆须温。

⑦治疗恶寒发热等症状:香薷10克,白扁豆、厚朴各5克,水煎服,每日一剂。可解表散寒,化湿和中,适用于外感于寒、内伤于湿所致的恶寒发热、头重头痛、无汗胸闷,或四肢倦怠、腹痛吐泻等。 pD8yQXRHoMJqFI/nOaeZzunjqt/iKBol2g1I+JgNwcvQvrtXBw5b0/EA3T7zIEWj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