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章 寻根探源(二)

盘庚的本名叫做旬,是商汤的第九代孙、商朝的第二十个王。他本是第十九代王阳甲的弟弟,哥哥去世后,他也是通过一番激烈争斗才登上了王位。盘庚很善于观察形势,因此深深地明白,应当赶紧想出一个行之有效的办法来缓和各种矛盾冲突,挽救商朝的衰亡。

盘庚认为,扭转国家形势的最佳出路就是把都城迁到殷(今河南安阳市小屯村一带),因为殷这个地方西依太行山,地势西高东低,像一个簸箕一样,而且前面有一大片土地肥沃的平原。洹水自西北向东南穿过,取用水方便,有利于农业生产。在此开垦荒地,不愁国力不富。另外,殷正处于簸箕口处,地势险要,这对有效管理全国,以及出兵打仗,都比较方便。从政治上考虑,迁都以后,一切都得从头做起,王室贵族就会受到抑制,阶级矛盾就可以得到缓和;迁都还可以避开那些叛乱势力的攻击,而外部的干扰少了,统治就可以稳定很多。

虽然迁都有诸多的好处,但并不是所有人都支持迁都这个决定。一些奴隶主贵族们极力反对迁都,他们害怕到了新的地方不能照旧享乐。盘庚于是把奴隶主贵族召集起来,对他们公开说明迁都的理由。他在讲话中时而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时而用严刑峻法威胁他们,时而又用先公先王的神灵恐吓他们。

《尚书·盘庚》三篇记录了盘庚的这些训话。第一篇是劝告,告诉大家搬家到殷去的好处。他说:“我要迁都是继承先王的基业,以平定四方……我要像先王关心臣民那样关心你们,保佑你们,带着你们去寻求安乐的地方。你们如果不与我同心,先王的在天之灵便要责罚你们,降下不祥来了。”“我之所以要迁都,正是为了使得你们的生活安定。”第二篇是威胁,他用强硬的口气,警告大家一定要老老实实地服从迁都的命令,否则就要采取严厉的制裁措施。他说:“我将要把你们杀戮了,绝灭了,不让你们恶劣的种子遗留一个在这个新邑之中。”最后他号召民众说:“去吧!去寻求安乐的生活吧!现在我要把你们迁徙过去了,在那边,永远安定你们的家。”

可是斗争并没有结束,老百姓到了一个新地方,生活不习惯,吵嚷着要回老家。奴隶主贵族就乘机起哄,煽动大家要求搬回老家去。盘庚沉着应对,告诫官员贵族们不要贪图享乐、聚敛财宝,而要谋生立功,施恩惠于人民,与人民同心,治理好国家。过了几年,局面才安定下来。

盘庚迁殷摆脱了长期以来旧势力的影响,加上殷都附近土地肥沃,物产丰富,再加上殷商百姓的辛勤劳作,终于在较短的时间里就出现了“百姓由宁,殷道复兴,诸侯来朝”的局面。殷都被建设成了一个十分繁荣的都市,衰落的商朝也由此出现了复兴的局面。从此,商朝的都城就固定在殷城,再也没有迁移过。

盘庚迁殷,在商代历史上具有重大的意义,这使得商代早期四处游移的都城有了定所,此后一直到商朝灭亡都以此为都。商朝从此政治稳定,经济也获得了极大的发展。商也因此有了“殷”的别称。因此,史学界也一直将盘庚迁殷列为商代历史上一个重大事件,有的学者甚至以盘庚迁殷为标志,把商代历史分为了前期和后期两段,盘庚对于商朝发展所作出的贡献,也由此可见一斑。

武丁中兴

盘庚迁都后,商的国力迅速恢复、发展起来。盘庚一共在位28年,去世后,他的弟弟小辛继位。小辛不但资质平平,命也很短,只在位三年就去世了。后由他的弟弟小乙继承了王位。小乙觉察到国家缺乏人才,在走下坡路,想要振兴国家,然而心有余而力不足。不过,他却在选择继承人上做了一个让他的后代子民受益匪浅的决定。按照商代的规矩,小乙死后王位应当传给其长兄盘庚的儿子。但是他发现自己的儿子武丁天资聪颖,胸怀大志,于是毅然打破祖宗成规,将武丁立为太子。

为了让太子日后能成为一代贤君,武丁刚刚成人,小乙就命令他到民间去过普通百姓的生活。一来,可以体验民间的疾苦,磨炼他的意志;二来,也能够以平民的身份暗暗寻访那些隐于民间的贤能之士。

武丁在黄河岸边和当地人生活在一起,穿朴素的衣服,住简陋的房子,与百姓们一起劳动,休息时,就和他们坐在一起聊天,倾听他们对生活以及朝廷的态度和看法。同时,他也一直在暗暗寻访贤人。一次,他偶然听当地人说,在黄河岸边的一个小村子里,隐居着一个名叫甘盘的人,很有学识,就兴冲冲地登门去造访。一番恳谈之后,武丁十分敬重学识广博、见识超群的甘盘,便表示希望能拜甘盘为师,并请他在自己登基后,辅佐自己处理朝政。甘盘欣然应允了他的请求。

小乙在他帝王生涯的第十年去世了,他死后,武丁就成为了商朝的第二十二任国君。可武丁一即位,就做了件惊世骇俗的事:他三年没有说一句话。

按照商代的祖制,前任国君去世后,继位者要守丧三年才能正式继承帝位。在这三年里,继位者要居住在特别建造的“凶庐”里,不能着华服,不能享用美食,不能进行任何娱乐活动,要用自己的全副心思来表达对已故先王的哀戚之情。当然,这期间新王也无需上朝处理政务,一切国事均由辅佐君王的“太宰”代理。

小乙去世后,武丁就按照祖制进“凶庐”守丧了。他不但完全按照守丧的礼节来约束自己的行为,而且整日脸上全无笑容,甚至一句话也不说了。开始,大臣们还以为他是哀伤过度,谁知几个月,甚至一年、两年过去了,这位守丧的新君不但不说话,最后面孔也变得像雕像似的没了表情,一副若有所思的样子。这一来,朝廷上上下下慌了手脚。群臣只好私下里揣摩,却又不得要领,只好提心吊胆地过日子,生怕这期间出了什么朝局变动的乱子。这样的日子一直持续了三年。

武丁的缄默不语,究竟是为了什么呢?首先,因为武丁的继位不合乎商的继承制度,违反了祖制。这就要求武丁首先要平复诸伯兄弟的不满、树立自己的威信。他三年不语,必然会在朝野和民间造成一种悬念的效应,让臣子、诸侯和平民都不禁心中惴惴不安。他一旦开口说话的时候,必然会引起轰动和瞩目,那样说出来的话,就更有分量了。另外,他正好可以利用这段时间静下心来思索安邦治国之道,默默地观察朝中的政务与人事,做到心中有数。

三年之后,他一开口说话,果然轰动朝野上下,举国瞩目。臣子们心中悬着的石头也终于落了地,一心一意要辅佐好君王。

从此他过起“正常”的生活,专心治理国家。由于曾经深切体验过民间的疾苦、了解过百姓的生活,武丁做了王以后,没有改变当年简朴的生活习惯,也没有忘掉民众的疾苦。他一心想要复兴商朝,做一个像商汤那样的贤王。他即位的第一年,就把自己在民间拜的老师甘盘请入了宫中,虚心地听取他的建议。后来他又任用傅说、祖己等贤臣,再加上武丁自己也有过人的聪明才智,商朝的国力得到了迅速恢复,政治稳定,经济发展,国家很快又呈现出一片繁荣的景象。

同时,国力的强盛使得商王朝有能力与骚扰边庭、叛服无常的一些方国部落进行战争。武丁开始不断征战四方,先后发起一系列战争,从周边少数民族那里获得了大量人口和财富。与此同时,商王朝也与周边的方国部落积极进行经济和文化的交流,诸侯各国纷纷融入商王朝,使商王朝的版图和政治影响空前扩大。武丁在位五十多年,在他统治期间,是商王朝最为强盛的时期,历史上把这段时期称为“武丁中兴”。

妇好的传奇人生

商王武丁见于史料的妻子有六十多位,其中只有三人拥有王后的地位,妇好则是其中最著名的一位。

在现存的甲骨文献中,“妇好”的名字频频出现,仅在安阳殷墟YH127甲骨穴中出土的一万余片甲骨中,她就出现过二百多次。而且武丁在这些甲骨占卜中向上天祈告的内容,涵盖了妇好生活的各个侧面:征战、生育、疾病,甚至包括她去世后的状况如何,足见武丁对妇好关切之深。

那么,历史上的妇好到底是怎样一个人呢?

其实,妇好并不姓妇,她嫁给武丁成为武丁的妻子以后,武丁赏赐给了她相当丰厚的封地和人口,在她的封地上,她得到了“好”的氏名,并被尊称为“妇好”,或者“后妇好”。

妇好的庙号为“辛”,商王朝的后人们尊称她为“母辛”“妣辛”或“后母辛”。妇好留在历史上的记录不仅仅停留在一个王后的位置上,她还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女军事家。

妇好在刚刚成为王后的时候,武丁对她的军事才能还不是非常了解。一年夏天,商的北方边境有外敌入侵。武丁派手下的大将前去征讨,但是战火延续了很久,商朝军队都没能彻底击败敌人。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妇好主动请缨,要求率兵前往助战。武丁对妻子的要求非常犹豫,毕竟征战沙场历来都是男子的事情。但是前线久战不胜,武丁也没有其他办法。考虑很久之后,武丁通过占卜向上天询问出战的吉凶,占卜的结果是大吉,武丁这才决定让王后妇好率军出征。

果然,妇好在前线调度指挥有方,而且身先士卒,很快就击败敌人,取得了胜利。

武丁从此对妻子刮目相看,封妇好为商王朝的统帅,让她指挥作战。从此以后,妇好率领军队南征北战,前后击败了北土方、南夷国、南巴方以及鬼方等二十多个小国,为商王朝开疆拓土立下了不朽战功。

在对羌方一役中,妇好麾下的军队达13000人,这占了当时商王朝总兵力的一半以上,可见武丁对妇好的信任。这场战争大获全胜,也是武丁时期出兵规模最大的一次。

对巴方作战中,妇好率领一部分军队在群山之中布阵设伏,武丁则率领其他军队与敌人正面交锋,把巴方的军队从东面驱赶进妇好的伏击圈。妇好率领伏兵四面杀出,将敌人全歼,这也成为中国战争史上记载最早的伏击战。

除了率军作战,妇好还掌握着商王朝的祭祀占卜之典,经常主持这类典礼。她是名副其实的神职人员、最高祭司,可见她在当时的尊贵地位。

妇好于33岁死去,这在商代已经不能算做英年早逝了,但是对于活了59岁的武丁来说,失去妇好的悲痛可想而知。

武丁对妇好予以厚葬,并修筑享堂时时纪念。1976年发现的妇好墓是一座墓主人身份清楚、没有被盗过的王室墓葬。该墓共出土随葬物品1928件,其中青铜器440多件、玉器590多件、骨器560多件,此外还有石器、象牙制品、陶器以及6000多枚贝壳。妇好墓出土的器物异常精美,如工艺精湛的小玉人、镶嵌绿松石的象牙杯等。在出土的大量的青铜器中,有多件上面铸有“妇好”的铭文。特别是一件带有“妇好”铭文的武器钺,学界普遍认为这是妇好可以领兵打仗的权力标志。

文王访贤

姬昌是商朝时诸侯国周的国君,历史上把他称为“文王”。周文王从小就跟在祖父和父亲身边,耳濡目染,懂得了很多为政做官之道。商纣王残暴多疑。当时四方诸侯都手握重兵,纣王怕于己不利,便将姬昌、九侯、鄂侯骗入朝歌(今河南淇县)囚禁起来。纣王听说九侯的女儿貌似天仙,便将九侯女召入宫中。可是九侯女性情刚烈,誓死不从。纣王一怒之下将其杀死。后来,纣王又杀了九侯和鄂侯,众臣忧心如焚。姬昌的儿子伯邑考决定前往朝歌营救父亲。谁知他刚到朝歌便被纣王杀死,并做成肉汤,送给姬昌,让他尝尝儿子的肉味道如何。伯邑考被杀,他的弟弟姬发悲痛万分,决心尽快救回父亲。于是姬发一面派人送去大量财宝和美女,一面向纣王求情,最后总算救回父亲姬昌。周文王回来后,想起儿子伯邑考的惨死和纣王的暴虐无道,决心把国家治理好,让周国强大起来,等到时机成熟时去讨伐殷商。但是,他缺少一个才干出众、能文能武的贤士辅佐他。他时常留心寻访这样的贤士。有一次,他在梦中看见天帝带来一个须眉皓白的老人,天帝对他说:“昌,赐给你一个好老师和好帮手,他的名字叫望。”文王赶紧倒身下拜。那个老人也一同倒身下拜,这时,梦醒了。文王觉得这个梦好奇怪呀,如果所梦是真,到哪里才能找到这个叫望的人呢?后来有一次文王出去打猎,出行前他叫太史替他卜了一卦。太史占卜后,随口唱了一支歌,歌词大意是:“到渭水边上去打猎,将会有很大的收获。得到贤人是公侯,上天赐你的好帮手。”文王听后满心欢喜,他遵照歌词的指示,带领着大队人马来到渭水的蟠溪。

在茂密的林木深处,有一汪碧绿的潭水,在潭边坐着一位胡须银亮的老者。老者坐在一束白茅草上,戴着竹编的斗笠,穿着青布衣服,正静静地垂钓。文王定睛一看,老者的状貌和风度,就像是梦中见过的那个站在天帝身后的老人。文王赶紧跳下车子,恭恭敬敬地走到老人身边,向老人行礼问好。老者不慌不忙,从容对答,神情态度十分镇定自若。文王没有说出自己的身份,他和老人谈了很久,从治国方略到风土民情,两人越谈越投缘,竟忘记了时间,转眼太阳已经要西沉了。文王知道,眼前这位老者就是自己所要寻访的那个见识超卓、学问渊博的大贤人。于是文王请老人坐上自己的车子,他亲自驾车,回到了都城。一到都城,他就拜老人做了国师,称他为“太公望”。

太公望本来姓姜,所以人们又叫他姜太公。他的祖先曾因帮助大禹治水有功,被封在吕这个地方,所以他又叫吕尚或吕望。姜太公博学多才,一直胸怀报效国家的心愿,可是他的大半生几乎都是在默默无闻、穷困而颠沛的状态下度过的。他曾经在朝歌杀过牛,在孟津卖过饭。到了晚年,他来到渭水,在风景秀美、人迹罕至的蟠溪岸边,盖上一座茅屋,以钓鱼为生。在他内心深处隐藏着一个希望:总有一天,会遇见一位贤明的君主,能赏识他的才能,来重用他,使他满腹的经纶抱负能得以施展。当他看见一个王者打扮的人向他走来时,他的心跳动得是多么厉害呀,可是他抑制住了情绪的激动,表现出了和平时一样悠闲自得的神态。一幕戏剧性的会见终于结束了……文王访贤,起用姜尚;渭水垂钓,太公得志。自此,姜太公帮助周文王治理国家,打败西戎,消灭了附近几个敌国,把势力扩展到长江、汉水流域,教化南蛮,取得当时天下的三分之二,接着便对朝歌展开了进逼之势。

武王伐纣

商王朝自武丁以后,腐败日甚一日。商朝的最后一位君主名为帝辛,后世称他为商纣王。他能言善辩,很有才干,但没有将才能用于治国安邦,而是用于追求糜烂腐朽的生活。纣王喜好酒色,广建苑囿台榭,宠爱美女妲己,筑起豪华的鹿台,又“以酒为池,悬肉为林”,通宵达旦地饮酒作乐,不理朝政。

不仅如此,纣王还非常残暴。商朝都城西边有一座巍峨的尖山,尖山脚下淌过一道清澈的泉水。有一天,商纣和宠妃妲己坐在摘星楼上饮酒,远远地望见一老一少在涉渡溪水。老人畏惧水冷,行动缓慢,而小孩很快就渡过了溪水。纣王感到很奇怪,妲己对纣王说:“小孩骨髓硬朗,不怕冷。老人骨髓空虚,所以怕冷。”纣王不信,竟命人立刻把这无辜的老人和小孩抓来,用斧子砸断他们的腿骨,验证妲己的话是否正确。

为镇压各方面的反抗,纣王还制定了严酷的刑法,制造了许多骇人听闻的刑具。如“炮烙之刑”,是用青铜制成空心铜柱,中间燃以木炭,将铜柱烧红,凡有敢于议论纣王是非的人,纣王就令他赤脚在铜柱上行走。受刑者忍受不了烫烙,就掉下去被火活活地烧死。“醢刑”,就是把人杀死后制成肉酱。诸侯梅伯曾劝谏纣王废除“炮烙”酷刑,纣王便将他剁成肉酱,强迫其他诸侯吃掉,杀一儆百。此外还有“脯刑”,就是把人杀死后切成块,然后晒成肉干。鄂侯与纣王争辩,指责纣王无道,被纣王处死,并制成肉干示众。西伯侯姬昌听到这些事后在背地里叹息,被人告发后也被纣王关进监狱。而在朝中,纣王的叔叔比干因为苦谏被挖心而死,哥哥微子逃亡,箕子装疯,一个可以辅助他的贤臣也没有了。

商朝的统治江河日下之时,在它西边的一个部落却一天天兴盛起来,这就是周。周文王去世后,太子姬发继位,即周武王。武王一即位就把全部心思和精力放在了灭商上。为了便于向商朝进军,他把国都从沣水西岸迁到了东岸,称为镐京。此后,武王又在黄河渡口举行了一次大规模的军事演习,即“盟津观兵”。四方诸侯们都对商怀怨已久,闻讯纷纷赶来响应。武王与八百诸侯立下盟誓,将来共举伐商。这次观兵虽然没有直捣商都,却为日后的伐纣拉开了序幕。

观兵后的第三年(约前1046年),武王认为伐商时机已经成熟,便派使者遍告各路诸侯,共举大业。这次出征,周共出动了战车300,虎贲勇士3000,轻甲步兵4.5万,800诸侯也陆续赶来会师。联军所向披靡,很快就推进到了朝歌郊外的牧野(今淇县以南、卫河以北地区)。

商纣得知周武王率兵前来征伐,忙从东夷各地调遣军队,同时征集大批奴隶编成军队,又调集了商都的亲军、卫队,拼凑了17万人,与周军对阵于牧野。商朝的军队虽然在数量上占优势,但大部分是才俘虏不久的奴隶,他们早就对纣王恨之入骨。而且纣王又将奴隶兵放在头阵,以亲军、卫队驱赶着奴隶兵去冲锋陷阵,这就更激起了奴隶们的反抗决心,于是两军刚一接触,就出现了“前徒倒戈”的现象,奴隶们掉转矛头,同周军联合起来攻打商军。商军顿时全线溃退。纣王见大势已去,登上鹿台,穿好衣服,将多年搜刮来的美玉宝器堆在身边,命人放火焚烧鹿台,结束了他罪恶的一生。

武王来到鹿台,万般感慨,祖父、兄长被杀,父亲被囚的情景历历在目,他举起弓箭,对着鹿台连射三箭,又命人砍下纣王的头颅挂在旗杆上示众,以解心头大恨。第二天,周武王在朝歌郊外设立祭坛,举行了隆重的祭祀典礼。周武王威风凛凛,面对来自四面八方的诸侯王臣,大声宣告:“周朝终于灭掉了商朝,这是上天的安排,从今以后,我将奉上天之命治理天下!”自此,西周王朝正式建立了。

国人暴动

西周建立之初,各位周王勤于政事,政局安定,百姓乐业,但是兴盛只持续了约半个世纪。康王之子昭王南征不归,穆王西征犬戎无果,建国之初的那种明德慎行、汲汲求治的精神慢慢淡化,当政者日益懈怠骄纵,追求享乐,争权夺利,由此,周王室逐渐衰微。

周厉王是西周第十代君主,他生性贪婪残暴。为了获得更多的钱财,周厉王不顾百姓的死活,任命和他有相同嗜好的荣夷公为卿士,负责实行“专利”。专利就是垄断山林川泽之利,把原来公有的山林川泽宣布国有。他们霸占了许多湖泊、河流、山川,不准百姓在这些地方打水、捕鱼、伐木、打猎。本来这些资源都是各级贵族和平民共享的,这样一来,就触犯了社会各阶层的利益,引起了下层贵族的不满,而以此为生的平民连生计都无法维持。

西周时,住在城外的农夫叫“野人”,住在城里的平民叫“国人”。当时国人多数是与贵族有宗法或血缘关系的士阶层,有参政议政的权力,王或诸侯经常会就一些重大问题征询他们的意见。所以,他们是一个有一定政治见解、经济实力,也有相当的文化修养的社会群体。由于经常一起参政议政,因此有空的时候,他们常会聚在一起讨论国家大事。实行专利后,镐京的国人不满厉王的暴政,怨声载道,纷纷抨击朝政,抵制厉王的政策。

大臣召公听到国人的议论越来越多,不满情绪越来越强烈,连忙进宫禀告厉王说:“百姓已经忍受不了啦,街头巷尾议论纷纷,再这样下去,早晚会出大乱子的。”周厉王却满不在乎地说:“不用着急,他们不过在诽谤我罢了,我自有办法让他们闭嘴。”于是,他下了一道命令,不许国人像以前那样评议朝政。厉王还专门从卫国招来巫师,要他们四处刺探批评朝政的人,一旦发现在背后议论朝廷、议论君王的人,格杀勿论。于是,国人再也不敢在公众场合里谈论任何事情,生怕不小心被卫巫认为是评议朝政。人们在路上碰到熟人,也不敢交谈或打招呼,只用眼色相互示意一下,然后匆匆地走开。镐京城笼罩在一片恐怖的气氛中。

厉王见批评朝政的人逐渐少了,得意扬扬地告诉召公:“看见没有?我有能力制止人们的非议,现在他们再也不敢胡说了!”召公早就听说了厉王平息诽谤的办法,劝谏说:“您这是用强制的手段来堵住民众的嘴啊!堵住民众的嘴巴,不让他们说话,其后果比堵塞急流直下的江水还要严重。河川被堵就会决口泛滥,伤人更多。用这种办法可以一时堵住百姓的嘴,但是他们的怒气并没有消失,越攒越多,一旦爆发是极为可怕的。”厉王听得昏昏欲睡,摆手让召公退下。

厉王的暴政变本加厉,一年甚过一年,百姓每天都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这样过了三年,公元前841年,镐京城内的国人再也忍无可忍,决定举行一次大规模的暴动。他们避过厉王的耳目,私下策划好策略,制定好时间。

一个漆黑的夜晚,镐京城内突然火把点点,越聚越多,都奔向同一个地方--王宫。王宫门前挤满了愤怒的国人,他们敲打着宫门,高喊着让厉王出来受死。厉王平日趾高气扬,其实是个胆小鬼,听到宫外的喊声,早已吓得瘫倒在地。后来,在侍卫的搀扶下,他才慌慌张张带了一批人逃出宫去,一直逃到了黄河岸边,过了黄河到了一个叫彘(今山西霍县东北)的地方才停下来。厉王逃跑后,太子静躲到召公家。愤怒的民众要求召公交出太子。召公在危急关头忍痛割爱,将自己的儿子冒充太子交给国人。不明真相的国人将“太子”活活打死,然后四散而去。

厉王总算保住了自己的性命,镐京是回不去了,国人一定不会放过他的,于是就在彘定居下来,成了一个流亡的君主。

这次以都城四郊的平民为主体的暴动,历史上被称为“国人暴动”。这一年,历史上称之为“共和元年”。由于《史记》一书由共和元年开始记年记事,因此公元前841年被视为中国历史有确切年代记载的开始。

周幽王烽火戏诸侯

西周末代天子周幽王即位时,国家已经连年灾荒,政局不稳了,但周幽王什么国家大事都不管,只知道吃喝玩乐,过荒淫的日子。在后宫中,周幽王非常宠爱一个叫褒姒的妃子。据说褒姒虽然长得沉鱼落雁,闭月羞花,但是进宫以后从来没笑过。

幽王于是下了悬赏令:

无论是谁,只要能让褒姒笑一下,就赏他黄金千两。虢石父给幽王出了个主意:“以前先王为了防备西戎入侵,在骊山(今陕西临潼东南)脚下设置了二十多座烽火台,一旦有西戎入侵,守关的士兵白天就放烟,夜间就点火。从第一座烽火台开始,一座接着一座地点火或者放烟,附近的诸侯见到烽火,就会发兵来救援。您要是想让娘娘笑,可以和她到骊山游玩几天,到了晚上就点起烽火,诸侯的援兵肯定来。而他们来了却没有敌军,娘娘见那么多人马扑了个空,一定会发笑的。”

幽王为博美人一笑,第二天就带着褒姒来到骊山。当时司徒郑伯友(幽王的叔叔)正在朝中,听到幽王要烽火戏诸侯,急忙来到骊山劝阻幽王:“烽火台是先王应急时用的,诸侯以此为信。今无故点火放烟,戏弄诸侯,将来如果真有兵事,即使烽火连台,诸侯必定不信。大王三思啊。”幽王大怒,说:“点烽火只是和诸侯们开个玩笑罢了,难道他们还会生我的气不成?”

于是,幽王便下令点烽火。京城附近的诸侯看到烽火,以为镐京遭到了入侵,纷纷连夜率兵赶来救援。可他们到了骊山脚下,却没有见到一个敌人,只听到骊山上鼓乐喧天。周幽王派人对诸侯们说:“其实没有外敌入侵,只不过是我和王后跟大家开个玩笑罢啦!”诸侯一听此话,无不愤慨,又不好说什么,只好各自带兵走了。褒姒站在山上,看到诸侯们带兵急匆匆赶来,人喊马嘶,乱成一团,最后都一个个悻悻而去,于是冷笑了一声。

就这一声冷笑,笑得周幽王心花怒放,于是赏赐了虢石父千金。从此周幽王更加宠爱褒姒,却不知他已经失信于众诸侯了。

当时的诸侯、贵族以及国人都对幽王宠爱褒姒表示不满,并把周的亡国归咎于褒姒。《诗经》中“妇有长舌,维厉之阶,乱匪降自天,生自妇人”的诗句即反映了国人对褒姒的不满。与此同时,幽王还随意征发赋役,掠夺人民的财物和土地,使得民怨更深。幽王的昏庸无道所导致的天怒人怨,使得统治阶级内部的贵族都感到形势危殆,纷纷另谋出路:大臣皇父在东部另建自己的城邑,司徒郑伯友也到东部寻找立足之地以避祸。

周幽王一意孤行,甚至用废申后和太子宜臼,立褒姒为后、伯服为太子的方法来博取美人的欢心。幽王这不计后果的一废一立,终于招来了灭国之灾。

申后是申侯的女儿。申侯听说幽王废了申后而立了褒姒,就上疏进谏:“从前夏桀宠爱妹喜以致夏朝灭亡,商纣宠爱妲己以致商朝灭亡。您现在宠爱褒姒,还要废太子,这是亡国之兆,请大王不要再这样做了。”幽王一听,勃然大怒,命令虢石父为大将,准备起兵征讨申国。

申侯听说幽王要派人来攻打,大吃一惊,申国国小兵少,怎么能抵挡得住天子的军队?大夫吕章出主意说:“西戎兵力强大,我们不如请他们出兵帮助我们进攻镐京,逼幽王传位给太子吧。”申侯也没有别的办法,就准备了一车金帛送给西戎,请求借兵攻打镐京,并且许诺,攻下镐京,国库中的所有金帛西戎可以随便拿走。西戎头领欣然答应,带领大队人马会合了申国的兵马,一起包围了镐京。

幽王一直醉心玩乐,已经好久没有理会政事了。直到异族的人马打到城下,才惊得一跳而起。一看兵临城下,幽王慌得手足无措,想了想,急忙命令手下点起烽火。

烽火台上又高高升起了狼烟,可是附近的诸侯却没有带兵前来援助。幽王率兵与西戎军队战于骊山,大败而归。幽王只好带着褒姒和伯服仓促出逃,结果被杀于骊山脚下,而褒姒则被犬戎掳获而去。在周被攻以致幽王被杀的过程中,各地的诸侯都没有派兵前往营救,除了是“烽火戏诸侯”的恶果之外,更在于周天子已失去了对诸侯的控制,因此诸侯才敢按兵不动,坐山观虎斗。

幽王被杀之后,申侯则联络了一些诸侯拥护前太子宜臼即位,是为平王。西周京畿所在的镐京,由于犬戎破坏,已残败不堪。平王继位后,于第二年,即公元前770年,在晋文公、郑武公、卫武公、秦襄公等人的护送下迁都洛邑,建立了东周。历时280多年的西周王朝正式宣告灭亡。 uGSIkDIG9jmcbpwG1JuaEeAbYFhL5aImzWyaZvFPQum8r2c5fGlmDv6yiAYglPIJ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