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章 寻根探源(一)

史前文明、夏、商、西周

黄帝战蚩尤

“黄帝”和“皇帝”不是一回事儿。“皇帝”是一种称号,从秦始皇开始,中国各个朝代的最高统治者都叫皇帝。而“黄帝”是一个具体的人,据传说和古书记载,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君主,是中华民族的共同祖先。

相传黄帝姓公孙,也有人说他姓姬,名叫轩辕。他天性聪慧,小小年纪就懂得许多道理,长大以后,他热心为群众办事,被大家推举为部族首领。黄帝做了部族首领,领导人们改变了游猎生活,教大家修盖房屋,驯养家畜,种植五谷,在黄河流域定居下来。

那时候,中国的土地上还有许多其他部族。在黄河流域的西北方有一个部族,首领是姓姜的炎帝。炎帝部族看到黄河中游一带土地肥沃,就逐渐向东南迁徙。他们来到黄河中游,与那里的九黎部族发生了冲突,两个部落斗争的结果是炎帝部族被打败了。炎帝只好带着他的族人,逃到黄帝部族居住的地盘上来,又和黄帝部族发生了冲突。最后黄帝打败了炎帝,两个部族合并,由黄帝担任炎黄部族首领,炎帝担任副首领。这个炎黄部族就是中华民族的雏形,因此后世的中国人常称自己是“炎黄子孙”。

炎黄二族合并以后,炎帝要求黄帝帮他洗雪当初被九黎部族战败的耻辱。恰巧这时候九黎部族也在向东南迁徙,威胁炎黄部族的安全。九黎部族的首领蚩尤战胜过炎帝,因而趾高气扬,根本没有把炎黄部族放在眼里。

据说蚩尤是个很了不起的人物,他有兄弟81人,各个人头兽身,铜头铁额,有八条胳膊,九个脚趾,脸上还有各种颜色的花纹,能吃沙和石子。根据这些描写,我们可以推测,蚩尤的九黎部族比起炎黄部族有很大差异。为了抵抗九黎部族,黄帝和炎帝带领族人磨制了许多石刀、石斧,练成了一支精锐部队。这支部队的几个分队,用虎豹熊罴(熊的一种)等等猛兽的名字命名。虎队的首领身披虎皮,豹队的首领身披豹皮……他们希望借用猛兽的威风来壮大声势,吓唬敌人。同时他们还制订了周密的作战方案。

炎黄部族和九黎部族的大战终于在一个名叫涿鹿的地方爆发了。作战双方一边由蚩尤和他的81个兄弟打头阵,一边是黄帝和炎帝指挥的虎豹熊罴队作先锋。这场战争打得十分激烈,大战一开始,黄帝命令应龙担任大将,截断江河,准备用大水淹死蚩尤。蚩尤不甘示弱,他早已请来风伯雨师,请他们刮起大风下起大雨。黄帝看到蚩尤能呼风唤雨,就赶快请来女神旱魃,叫她用猛烈的阳光和干燥的狂风驱散蚩尤调来的大风和大雨。

蚩尤在第一个回合中输了,就使出了一个绝招,施法作起大雾来。浓烟似的大雾弥漫了三天三夜,弄得炎黄部族的人伸手不见五指,都迷失了方向,不但看不清对面的敌人,就连自己人也都互相失散了。黄帝赶紧派大将风后,叫他照天上北斗星的斗杓能指示方向的原理,制造了指南车,用来辨别方向。他们依靠指南车,确定了蚩尤的大本营后,发动了一次猛烈的进攻。这时候蚩尤正在为自己施法所作的大雾洋洋得意,以为这一下黄炎部族迷失了方向,动弹不得,胜利一定是属于他蚩尤的了。万万没有料到,黄帝他们靠着指南车的指引,已冲到了他的大本营面前。

黄帝捉住了蚩尤,派应龙把他押到凶黎之谷,砍了他的脑袋。黄帝和炎帝还把蚩尤的九黎部族全都并入了炎黄部族。从此,黄帝成了中原地区的部落联盟首领。

尧舜禅让

尧、舜以及后来的禹,都是在黄帝后先后涌现出的著名的部落联盟首领。据说尧很善于治理天下,他命令羲、和二人掌管天地,派羲仲、羲叔、和仲、和叔分别掌管东、南、西、北四方。他还制定了历法,规定一年为366日,分春、夏、秋、冬四个季节,使农牧业、渔猎业都能根据季节安排生产。尧从16岁开始治理天下,在位70年。到86岁那年,他觉得自己年老力衰,想要找一个人来接替他管理天下,于是便找重臣“四岳”商量,“四岳”一致向他推荐舜。

舜又称虞舜、有虞氏,传说中他的出身并不高贵,父亲是一个盲人,被称为瞽叟,“瞽”就是瞎眼的意思。瞽叟第一个妻子生下舜就死了,他又娶了一个妻子,生下舜的弟弟象。象是个好吃懒做而又骄横无礼的人。但瞽叟和舜的继母都很宠爱小儿子象,厌恶舜。全家人都将舜视为眼中钉、肉中刺,舜却一直以德报怨,孝敬父母,善待兄弟。

舜高尚的品行赢得了周边百姓的尊敬和爱戴。舜曾去历山耕田,又去雷泽打渔,去河滨做陶器,他走到哪里,百姓们就跟到哪里,很快使那些地方都变成了都市。

尧听了“四岳”的介绍,非常高兴,就赏赐给舜一套新衣服、一张琴和一群牛羊,还派人为他建筑粮仓。尧还把自己的两个女儿娥皇和女英嫁给了舜,让她们随时考察舜的品行,及时向他汇报。

舜的继母和弟弟看到他得了这么多好处,又羡慕又嫉妒,便和瞽叟一起密谋,千方百计想置舜于死地。瞽叟先是叫舜去修补粮仓的顶。正当舜在粮仓顶上涂泥加草、用心修补时,象却偷偷跑来把梯子搬走,并在仓廪下面放火,想要烧死舜。幸亏这个阴谋早已被娥皇和女英识破了,她们事先叫舜带了两顶斗笠。舜看到下面火起,赶快一只手举一顶斗笠,好像张开翅膀一样随风飘落到地上,毫发无损。瞽叟和象一计不成,又施一计。过了几天,瞽叟又叫舜去挖井。当舜下到井底后,他们就迅速地把地面上的土石扔下去,将井填没。父子俩满以为舜这次一定必死无疑,没想到舜在井底下开了一条孔道,安全地钻了出来。象以为舜已经死了,不禁得意忘形,就跑到舜住的房子里,操起琴弹奏起来。就在这时,舜突然出现在门口。象大吃一惊,但马上假惺惺地说:“我正在想念哥哥,所以弹琴以寄托思念之情。你回来可真是太好了。”舜宽容地笑了笑,并未揭穿这个阴谋,而且从此对父亲、兄弟更加照顾和爱护。

尧考察舜很长时间,先后交给他很多工作,舜都能圆满地完成,又听说舜这样宽宏大量,于是决定让舜做自己的辅佐官和继承人。尧退位后,舜成为天下的共主。传说瞽叟夫妻和象最终也被舜感化了,一家人过着幸福和睦的生活。舜把象封到一个叫有鼻的地方做诸侯,还发明了象棋来教化他。

舜一生辛劳,比起尧来,他似乎更关心民间疾苦,经常游历四方,为百姓排忧解难。舜年老后,和帝尧一样为了继承人的事情忧心忡忡,因为他的儿子商均也和帝尧的儿子丹朱一样的不成器。最终他选中治水有功的大禹做他的继承人。

这种传位以德不以亲的做法,称做“禅让”。但考古发掘表明,尧、舜、禹的时代很可能已经出现了严重的贫富分化,迈入了阶级社会,而就算仍处于原始社会,连猴群产生猴王都难免经过一番争斗,禅让的传说实在太过理想化了。对此,后世也存在着截然不同的看法。

大禹治水

传说尧在位的时候,中国的大地上发生了特大的洪灾。洪水冲塌了房屋,淹没了田地,还淹死了许多人。为了解除水患,尧号召人们推举贤能的人去治理洪水。人们推举鲧,鲧治水九年,采用的是筑堤挡水的方法,挡来挡去,这边挡住了,那边的堤又冲垮了,结果是劳民伤财,一事无成。尧叫舜去检查鲧的工作。舜看鲧对洪水束手无策,耽误了大事,就把鲧处死了,命令鲧的儿子禹继续治理洪水。

禹接受了治水的任务,找出了父亲失败的原因,决定先进行实地考察。他率领着益、后稷和大批助手,踏遍了当时闹水灾的地区,跋山涉水,测量地势高低,分别竖立木桩作为标记,然后根据调查得来的资料,制定治水的方案。

禹是治水工程的首领,他身先士卒,为群众做出了很好的榜样。长期的艰苦劳动使他的手脚长满了老茧,由于长年累月地泡在水里,脚指甲都脱落了,小腿上的汗毛也掉光了。

大禹治水13年,曾经三次路过自己的家门口,都没有进去看一看。第一次经过家门口时,他听到自己新生的儿子正在呱呱啼哭,别人都劝他进去看看,他怕耽误工作,没有进去。第二次经过家门口的时候,抱在妻子怀里的儿子已经能够叫爸爸了,他使劲地挥动着小手向禹打招呼。禹满怀深情地向妻儿挥了挥手,仍旧没有走进家门。禹第三次经过家门口的时候,已经长到十多岁的儿子跑过来叫爸爸,禹爱怜地摸了摸儿子的头,叫他告诉妈妈:治水的工作很忙,自己没空回家,说完又匆忙地离开了。

禹治水采用了一套正确的方法:凿山开渠,把洪水引入大江大河,然后归入大海。那时,在今天的山西河津与陕西韩城之间是一座座高山,奔腾的河水到了这里找不到出路,就溢出河床,两岸经常是一片汪洋。禹认为这里是个治水的关键,决定凿开一个缺口,替黄河找一条出路。经过异常艰苦的劳动,山被凿开了,奔腾的黄河水通过缺口,欢快地向下游流去。人们为了纪念禹的功劳,就把这座山叫做龙门山,把这个缺口叫做禹门口。

相传,禹在治水的过程中曾得到过各方神灵的协助。一次,他走到黄河边,突然从水里跳出一个神人来,长着白色的脸,鱼的身体,送给他一张“河图”,上面详细画明了黄河流域的水流走势。据说,这位神人,就是黄河之神河伯。

还有一次,禹为了泻洪而凿通龙门山,偶然发现了一个山洞,里面黑漆漆的深不可测。禹点燃火把,走了进去。没走多远,他就遇到一头口衔夜明珠的神兽和一条不停地吠叫的青狗,引导他来到洞穴的深处。奇怪的是,黑黝黝的洞穴到了这里突然变得明亮起来,神兽和狗也全都摇身一变,化做了身穿黑衣的人形。他们引导禹拜见了一位蛇身人脸的神仙。这位神仙把一枚长一尺二寸的玉简传授给禹,要他用来测量天地,平定水患。这位神仙,就是伏羲。

禹在治水过程中也遭遇过阻挠,传说他三次来到桐柏山,山上都刮起狂风,飞沙走石,使治水工程无法顺利开展。禹派部下捉来桐柏山的山神。山神告诉他,这是附近的水神无支祈在捣乱。禹先后派了好几名部下前往,历尽艰险,终于捉到无支祈,用绳索拴着他的脖子,把他囚禁在龟山脚下。从此以后,淮河水流顺畅,再也不闹灾了。

经过多年艰苦的治理,洪水终于退去了。舜退位后,把天下共主的位置让给了禹。

而禹也因为治水的伟大功绩,被后世尊称为大禹。

夏宫之乱

在禹王时代,经过大禹的励精图治和四处征伐,君王的权力越来越大,诸侯的贡品也越来越多,这个王位比尧、舜时代的王位要诱人得多了。而这个时候,禹的儿子启已经长大成人,而且聪慧过人。禹越发觉得不该把苦心经营的天下就这样禅让出去,打破禅让制、让自己的儿子继承王位的念头,就这样在禹的脑海中渐渐形成了。

禹表面上不动声色,积极物色新的继承人。起先,他选中了以公正无私而闻名的法官皋陶,可是皋陶身体不好,早早就去世了。接着禹又选中了皋陶的儿子伯益。

禹一方面让伯益辅助自己治理国家,另一方面却把大部分精力都放在对启的培养上。他让启学习治国方略,广泛地与各路诸侯接触,又逐渐将朝中所有管事的官员都换成了启的亲信和好友。经过几年的精心布置,启的势力渐渐超过了伯益。对这一切,伯益却毫无察觉。

伯益被指定为继承人后,过了大约十年,禹已是风烛残年。他知道自己不久于人世,却仍然放心不下国家的政务,同时也想要重温一下从前的帝王风光,便出巡东南,在会稽山(今浙江绍兴东南)上再次召开诸侯大会。诸侯大会刚开完,禹就一病不起,不久就离开了人世。人们将他的遗体安葬在会稽山。

禹去世的消息传开,举国悲恸。伯益以继承人的身份为禹守了三年丧。按照尧、舜时代的惯例,继承人守丧三年期满后,再隐居一段时间以表示谦恭,就可以继承王位。伯益于是在守丧期满后便避居起来,准备过一段日子后即位。谁想到没几天就有消息传来,诸侯们早就抛开他,纷纷去朝见启了。

这使伯益惊愕万分,由于毫无准备,他只能眼睁睁地看着本该属于自己的王位就这么被启夺走了。想要抗争一下,却发现自己的力量根本不足以和启对抗。这个时候,诸侯们还纷纷说,启是个贤能而英明的人,伯益虽然辅佐过禹,但是时间很短,而且表现出的才能也远不及启,天下应该归有能力的人掌管,应该由启来继承帝位。

伯益是个识时务的人,看着纷纷去归附启的诸侯,他意识到再不有所表示,不要说王位得不到,连自己的性命恐怕也有危险了。于是,伯益便主动站出来,向天下人宣告:自己的能力比不上启,愿意将王位让给启,请启继位为王。

启对于王位本就是势在必得的,他本来的打算是假如伯益不服,就动用暴力除掉他。现在见伯益主动出来让位,他自然也十分高兴,假装谦让了一下,就风风光光地即位了。而伯益则心灰意冷地到箕山脚下隐居去了。

不过,启虽然顺利地得到了帝位,要坐稳它却也并非一帆风顺。他和父亲禹虽然拉拢了不少诸侯,但仍有人对于他得到帝位的方式很不满,其中闹得最凶的就是有扈氏部落。有扈氏认为启继承王位是玩弄权谋的结果,违反了禅让制,也违背了通行的道德标准,于是打出了反对启的旗帜。启率领军队前往讨伐有扈氏,在甘(今陕西户县南)地发生了一次大的战争。战前,启在誓师大会上指责有扈氏轻侮五行,怠慢遗弃天子任命的三卿,因此上天要断绝他的国命,而启则是奉行上天的命令对他加以惩罚。经过几番激烈的大战,启攻灭了有扈氏,地位得到了巩固。有扈氏是旧传统的维护者,史书说他“知义而不知宜”,启的胜利反映了当时社会观念已经有了很大变化。

平定叛乱之后,为了让天下人都看到有扈氏的下场,起到杀一儆百的作用,同时也为了进一步笼络诸侯、树立自己的威信,启便学父亲的样子,在钧台(今河南禹州)召开了一次规模空前的诸侯大会,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钧台之享”。

通过平定有扈氏的叛乱和举行“钧台之享”,启进一步巩固了自己的统治地位。此后,他又采取了许多巩固统治的措施,如将天下分为九州,派遣官员去治理;建立了专门的国家军队,以维护统治;宣布取消禅让制,而以世袭制代替。这种种措施表明,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王朝--夏,诞生了。

少康复国

夏启去世后,他的大儿子太康继承了王位。太康酷爱打猎,常常离开京城,到洛水北岸田猎游玩,往往数月不归,日子久了,弄得国家百事废弛,民怨沸腾。

当时在夏的诸侯国中有一个有穷国,其国君后羿是个百发百中的神箭手,相传是射日英雄羿的后人。后羿看到太康无道,就乘机夺取了夏朝的首都安邑(今山西省安邑县境内),并扶持太康的弟弟仲康为王,由他自己掌握国家大权。不久,仲康抑郁而亡,他的儿子相继承了王位,即帝相。诸侯朝拜时,都要先拜后羿,再拜帝相。后羿见时机成熟,便废掉了帝相,自立为帝。

后羿代相后,同样沉迷于打猎,将国事交于宠臣寒浞。寒浞乘机收买人心,与后羿的学生逄蒙合谋,乘后羿酒醉时杀了他,取而代之。寒浞不仅霸占了后羿的国家,还霸占了后羿的妻子,又追杀逃亡的帝相。结果帝相被杀,相的妻子从墙洞逃回娘家有仍氏部落,生下了遗腹子少康。按辈分排起来,少康是夏禹的玄孙,夏启的曾孙。

少康懂事后,母亲就告诉他祖上失国的惨痛经历,嘱咐他日后一定要报仇雪恨。聪慧懂事的少康自此发愤图强,立志要杀死寒浞,复兴夏朝。少康15岁那年,寒浞听说了相有后人,就向有仍氏索要少康母子。有仍氏惧怕寒浞,只好让他们母子从小路逃走。少康和母亲相互扶持,四处躲藏,辗转来到虞国。虞国国君知道少康是帝相之子后,决定收留他们母子,并且让他担任虞国的庖正(掌管食物的官职),以掩饰他的身份。

转眼五年过去了,虞国国君见少康文武双全、胸怀大志,就将自己的两个女儿许配给他,并把纶邑赏给他作为封地。在少康的精心治理下,纶邑内百姓安居乐业,士兵勇敢善战,少康因此深得百姓的称颂。

少康深知实现复国大业,必须得有贤人相助。他听说山南有一位名叫崇开的贤士,是代国国君之后,代国被寒浞灭亡后,他才不得已避居于山野。少康连续四次拜见崇开,崇开都一言不发。少康并不气馁,第五次敲开崇开的家门。崇开被少康的诚心所打动,终于同意出山。于是少康亲自驾马车将崇开接到纶邑,并为崇开挑选夫人,安置家室。从此少康每日向崇开请教,学习天地古往之道,治乱兴亡之故,抚士安民之术。

数年过去,少康的势力已经不小了,但是要想和寒浞抗衡还有些差距。少康为此十分烦恼,不知何时才能复国。崇开劝他说:“寒浞如今气焰正盛,强取是不可行的,我们可以智取。”

由于寒浞把大儿子浇封在过地,小儿子封在戈地,因此这两个人又被称为过浇和戈。他们为了继承权的问题早有矛盾。崇开对少康说:“寒浞有两个儿子,一个是过浇,一个是戈,我们派人去取得他们两个的信任,离间他们,使他们兄弟相争,天下混乱,我们再趁机攻打寒浞,必能成功。”少康大喜,连连称赞。

少康的心腹戴宁和女艾主动请缨,分别前往过地和戈地。过浇虽为太子,但并不得寒浞喜爱,于是戴宁每天在过浇耳边吹风:“帝寒浞偏爱戈,使他的势力一天天壮大,这不是对您的威胁吗?不如早下手以保住储位。”

而戈这边,由于他深得寒浞偏爱,对兄长过浇又早有不满,女艾就鼓动他灭掉过浇来取天下。于是兄弟二人暗中布置兵力,伺机发动兵变。

一日,寒浞出宫远游,过浇于是集中兵力杀入王宫中,宫中之人除嫔妃外全部被杀。过地兵力空虚,戈于是命女艾率兵洗劫过地,又攻破王宫,杀了兄长过浇。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少康趁机发兵,毫不费力就攻取了戈地和过地。接着,少康便率兵杀入王宫中,杀了戈和寒浞,终于夺回天下,光复夏朝,成为夏朝第六位君主。

少康执政后,勤于政事,很有贤名。在他的治理下,夏朝国泰民安,出现了繁荣安定的盛世局面,史称“少康中兴”。

残暴的夏桀

夏王朝的统治持续了400多年,到了公元前16世纪,夏朝的最后一个王夏桀在位。夏桀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暴君之一。据说他文武双全,双手可以把铁钩拉直。但他重用佞臣,排斥忠良,不修内政,而且残酷压榨百姓,导致朝野内外矛盾重重。

夏桀迷恋女色,后宫美女如云,其中最受宠爱的是妹喜。他即位后的第三十三年,发兵征伐有施氏,有施氏抵挡不住,进贡给他一个美女,名叫妹喜,为有施氏之妹。夏桀十分宠爱妹喜,特地建造了富丽堂皇的琼室、象廊、瑶台和玉床,供他和妹喜荒淫无耻地享乐。夏桀对妹喜宠爱有加,言听计从。妹喜听腻了琴瑟之声,偶然间听到布帛撕裂的声音,觉得非常新鲜、悦耳。夏桀便向全国征集大量布帛,堆放在宫中,令宫人不断地撕帛,以博美人一笑。

夏桀对饮食十分讲究,常吃的是西北出产的蔬菜、东海里捕捞来的大鱼,调味的作料是南方出产的生姜、北方出产的海盐。为了供应他一个人的膳食,得有成百上千人替他种菜、捕鱼、运输、烹调。夏桀又是个酒鬼,特别喜欢喝酒。他喝酒还有个怪脾气,必须喝十分清澈的酒,酒一浑浊,他就要杀厨师,许多厨师因此断送了性命。夏桀喝醉了酒以后,还要拿人当马骑着玩耍。谁要是不肯让他骑,就要挨一顿痛打甚至被杀头。

夏桀喜欢阿谀奉承的人,讨厌直言规劝他的人。有个大臣叫关龙逢,看到夏桀胡作非为,便进谏道:“天子谦恭而讲究信义,节俭又爱护贤才,天下才能安定。陛下奢侈无度,嗜杀成性,弄得百姓怨声载道,长此以往,天下就危险了。”桀听了大怒,将关龙逢处死,还说:“天上有太阳,我就是国家的太阳,太阳灭亡,我才会灭亡。”他还召集所属各部首领开会,准备发动讨伐其他部落的战争。这样,夏桀也就日益失去人心,夏朝的统治也越来越腐朽了。

正当夏朝势力日渐衰落的时候,黄河下游的商部落的势力强大起来了。商部落的首领汤看到夏桀众叛亲离,便积极地收揽人心,壮大力量,准备进攻夏朝。汤历数夏桀的暴虐无道,号召夏的属国叛夏归商,对不肯归附的,就出兵攻灭。

商汤先后灭掉了葛(今河南省睢县北)、韦(今河南省滑县东南)、顾(今山东省范县东南)等夏朝属国,以剪除桀的羽翼。商汤越战越强,十一征而无敌于天下,使夏桀陷于孤立的境地。汤还迁都于亳(今河南商丘),以此为前进的据点,准备最后攻灭夏朝。

而汤在不断征讨夏的属国的同时,大量地向夏朝进贡各种珍奇异宝,并贿赂桀的近臣。桀收到这些珍宝,又有那些佞臣在他耳边说汤的好话,也就因此对汤的所作所为不闻不问,双方的力量在不知不觉中此消彼长了。

汤和宰相伊尹见时机成熟,就由汤召集部众,出兵伐夏,直逼夏的重镇鸣条(今山西省安邑县西)。

桀得到消息,亲自带兵赶到鸣条。两军交战,桀登上附近的小山顶观战。忽然天降大雨,桀又急忙从山顶奔下避雨。夏军将士原来就已经不愿再为桀卖命,此时,也乘机纷纷逃散。夏桀制止不住,只得仓皇逃入城内。商军在后紧追,桀不敢久留,匆忙携带妹喜和珍宝登上一艘小船,渡江逃到南巢(今安徽省巢县)。后又被汤追上俘获,放逐在这里。

桀和妹喜养尊处优惯了,在这荒僻山乡,无人服侍,自己又不会劳动,最终被活活饿死于卧牛山,夏朝宣告灭亡。

二里头文化

在河南偃师西南约9000米处,有一个村庄叫二里头。考古工作者曾在这里发现了一处东西长2.5千米、南北宽1.5千米的文化遗址。遗址中出土了丰富的文物,仅陶器就有300多件,各种小件器物多达7000余件,其中有农具、渔猎工具、手工工具和各种武器。尤其引人注目的是,在遗址的中部还发现了一处大型的宫殿遗址。这是迄今为止发现得最早的宫殿建筑。后来,在豫西、晋南等地区又相继发现了几十处与二里头遗址文化面貌相似的遗址。因其中以偃师二里头遗址最具典型性,因此人们便把这种类型的文化遗址统称为“二里头文化”。

成汤建商

商汤是契的第十四代孙。相传他的母亲扶都怀孕时,曾梦到一道白气贯穿明月,几天之后就生下了汤。由于汤的功绩很大,人们常在他名字前加上不同的形容词或天干号,如商汤、成汤、天乙汤、大乙汤等。史书上因此说“汤有七名”,以形容他名字之多。

不管名字如何,汤的确是一个英明的领导人才。商在他的治理下,比先前更加繁荣强盛。然而,雄心勃勃的汤并不满足于此,他真正的理想是灭亡夏朝、消灭夏桀这个暴君,取其位而代之,并且开始了积极的准备。

从始祖契开始,商族已经经历了八次迁徙。到了汤的时候,他又将部落的居住地迁回了祖先契曾经居住过的亳。从亳到夏朝的都城,是一片平原旷地,几乎没有什么山河阻挡,特别有利于军队进攻。迁亳之后,汤对内注意宽以待民,与民牟利,从而获得国内民众的拥护和支持,在商族内部形成了百姓亲附、安居乐业的局面。对外关系上,他尽力扩大自己的影响,力图取得各方国和部落的拥护。

据说有一次,成汤和几个大臣到郊外游猎。在一个小树林中,他们看到一个老人正在布设捕鸟的网。老人在四面都支好网,然后拜了几拜,祷告四面八方的鸟都能入网。成汤看到这种情景,就走上前去劝阻,让老人把布下的网收起一面。这就是“网开一面”这个成语的由来。于是国人都争相传颂,说成汤对天上的鸟都如此仁慈,何况对百姓呢。

人心所向,汤在民众的心中更具有号召力了,不仅本族人拥护他,连夏人甚至其他方国的人也都争相归附,出现了《史记·夏本纪》中记载的“汤修德,诸侯皆归商”的局面。

汤的一系列活动自然引起了夏桀的注意。夏桀深恐汤的势力壮大会威胁他的统治,于是将汤骗到夏国,软禁在夏台(位于今河南禹县)。商国的右相伊尹设计将汤救出,并为汤正确分析了敌强我弱的形势,建议汤表面仍向夏桀表示臣服,暗中积蓄力量,才是上策。汤信服地采纳了他的建议。

由于夏桀的苛暴,夏的同盟者九夷中的一些部落已经忍受不了夏的压榨勒索,逐渐叛离夏朝,力量对比逐渐向有利于汤的方面转化。这时,伊尹又给汤献计:不给夏朝进贡,来观察夏朝的反应。夏桀见汤不来进贡,便召集九夷之师伐商。汤赶紧谢罪求饶,夏桀便让九夷退兵了。九夷人因此觉得受了夏桀的戏弄,心中愤愤不平。次年,汤又不进贡,夏桀再召九夷之师伐商,九夷之师却不响应桀的号令了。这样,夏桀已处于孤立无援的境地,灭夏的时机成熟了。

汤知道机不可失,果断地决定大举进攻。他召集将士,借上天的旨意来动员将士,有功者将给予奖赏,不从者会受到惩罚。汤从亳起兵,矛头直指夏都。夏桀对商汤的进攻并未做认真准备,只得调集兵力仓促应战。商汤的将士们恨不得夏桀早早灭亡,作战非常勇敢,甫一接战,夏军就大败而逃。

商汤回师亳都,即位为王,三千诸侯前来朝贺。成汤也因此被称为商汤。他把夏禹所铸的九鼎移到亳都,从此商王朝取代了夏王朝,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二个奴隶制国家--商朝。

盘庚迁殷

商王太甲死后,王室内部因争权夺利而发生了愈演愈烈的斗争。由于王位的继承还没有确定的规则,因此每一代君主死后,就会爆发一场激烈的王位争夺战。从仲丁开始,经历外壬、河甲、祖乙、祖辛、沃甲、祖丁、南庚和阳甲九代,几乎没有一代帝王的王位是平平安安继承来的,因此被史书称为“九世之乱”。王位争夺使统治者们无法专心于国事,荒废了政务,国力也被大大消耗。加上这段时期奴隶主和奴隶之间的矛盾越来越尖锐,有些小国和少数民族也趁机起来反叛,再加上水涝、干旱等自然灾害,使得商朝简直到了崩溃的边缘。就在这个岌岌可危的时候,盘庚用他的英明举措挽救了颓势,并且使商王朝重新走上了强盛之路。 XtFtJLo9B4lEWKlOkZMnjmNwUTgH2bxMs1nwaVxyU4ef6I7P7RxJgfGMRMO6glBt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