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3章 惊世谜局(1)

希特勒为何仇视犹太人

《圣经》中,犹太人将耶稣钉死在十字架上,千百年来基督教世界的排犹主义产生于此,犹太人从此成为奸诈者、背叛者、贪利者的代名词。

希特勒将这把愤懑的火烧到了极致,600多万犹太人被挫骨扬灰,是人类历史上一场大悲剧。

德国人的排犹情结

犹太人,自称为“上帝的选民”,其远祖是古代闪族的一支希伯来人。《圣经·旧约》中,上帝带着他们的祖先逃出了埃及,聚居在迦南地带(巴勒斯坦),曾建立繁荣的古以色列国和犹太王国。

公元1世纪,罗马帝国攻占了巴勒斯坦,上百万犹太人惨遭屠杀,剩下的犹太人被迫离开家园,四处迁徙,散居到世界各地(以欧洲为主)。而在欧洲,绝大多数人信仰基督教,基督教徒普遍认为,是犹太人把耶稣钉死在十字架上,因而犹太人应该受到诅咒。在那些流离失所的犹太人迁徙到欧洲之后,日子也并不好过,其根源在于,他们不信耶稣是“救世主”,只信仰犹太教。

在德国,存在着普遍的反犹情绪,自德意志国王建立“神圣罗马帝国”(962~1806)后,历代德国皇帝成为整个基督教世界的世俗元首,他们认为自己肩负着领导基督教世界反对犹太教的神圣任务。这种敌对的宗教感情世代在德国沿袭下来,衍化成一种普遍厌恶犹太人的社会心态。

13世纪至15世纪,欧洲步入资本主义社会,新兴资产阶级同经商致富的犹太人资本家产生了利益冲突,欧洲基督教会为了维护基督徒商人、手工业者、技师们的经济利益,把竞争对手犹太人驱逐出去,他们被迫再次迁徙到东欧和美洲各地。

这种反对犹太人的意识,在民族自豪感极强的德国一直恶性蔓延着。

19世纪中叶,德国的政客们发现煽动群众的反犹情绪可以减缓因经济衰退而引起反对政权的声浪,于是加倍把矛头转移到犹太人头上。一战时,犹太人大赚其钱,产生了许多富翁,欧洲许多的大企业、银行都是由犹太人经营的,战争结束后,德国成为战败国,国力衰弱,通货膨胀高涨,生活在德国的犹太人过着富足的生活,却从未拿出过钱来帮助德国重整经济,在这个本来就排斥犹太人的国度里,更滋生出一种对犹太人的痛恨情绪来。

即使在二战结束审判战犯时,仍有德国战犯对屠杀犹太人的暴行没有丝毫悔意,脸上并无丝毫愧色。可见,对犹太人根深蒂固的仇视并不仅仅是希特勒只言片语所能造就的,它有着深刻的复杂背景。希特勒正是在这个反犹太环境中熏陶出来的恶魔,他敏锐地嗅到了其中的政治与经济利益气息。

希特勒的个人因素

基督教的孩子们在很小的时候便被大人告知,犹太人是邪恶的化身。作为一个海关公务员的儿子,希特勒很小的时候就明白了这一点。长久以来,人们对希特勒如此疯狂地对待犹太人一直有以下几种说法:一是希特勒的祖母曾在一个犹太富商家当帮佣,在与犹太人私通后生了他的父亲(私生子),这令他感到万分羞辱;二是希特勒小时候帮人擦皮鞋,一名傲慢的中年犹太人在他的屁股上踢了一脚,给他的心理留下了阴影;三是希特勒最亲爱的母亲在生病时曾请来一位犹太医生治病,其母去世之后,希特勒一直归罪于犹太人之手;还有一种说法是,希特勒在浪迹维也纳期间与一名犹太妓女发生了性关系并因此而感染了梅毒,正是梅毒侵入了他的神经系统,使他产生一些正常人没有的狂躁、暴怒、妄想等症状。希特勒在《我的奋斗》一书中整整花了13页的篇幅来描述这一疾病。他写道:“抗击梅毒--犹太人的疾病,应该成为整个日耳曼民族的任务……只有消灭犹太人,民族才能重获健康。”他把梅毒看成是犹太人散布的瘟疫。

希特勒在学生时代就受到了强烈的民族主义熏陶。那时,他在故乡林茨中学读书,历史教员利奥波德·波伊契博士向他的学生们宣扬日耳曼民族主义,希特勒在那时便完全接受了这种令人陶醉的民族荣誉感,他在16岁时已经成为一个狂热的日耳曼民族主义者,即对所有非日耳曼民族的一切有着强烈的憎恨,而只要是日耳曼民族的一切都有着同样强烈的热爱。在希特勒的一生中,19岁至23岁是他最难挨的日子,他在维也纳的街头流浪着,衣衫褴褛,后来靠画一些拙劣的画片求生。在这期间,希特勒阅读了大量的反犹书籍,增加了他对犹太人的仇恨。同时,他了解到共产主义的创始人卡尔·马克思和列宁都是犹太人,于是,希特勒决定从肉体上消灭犹太人,从精神上毁灭共产主义。

西欧反动主义者有一种臆测,即犹太复国主义者、共产主义者及犹太富豪秘密携手,图谋世界霸权。从此,年轻的希特勒开始在维也纳的大街小巷用最恶毒的语言攻击犹太人的共产主义(布尔什维克)。

在维也纳的日子是希特勒形成世界观和人生观的重要阶段。家庭不幸、个人遭遇、外界影响等汇成一股阴暗的仇恨潜流,这样,在步入政界之前,希特勒的人格基本上也已定型。

一战结束后,德国成为战败国,在经济危机和《凡尔赛和约》的压力下,德国人普遍抱有愤懑、悲观与失望的情绪。此时的希特勒开始崭露头角,他的充满民族主义的演讲激起了当时许多德国人的民族自豪感,宣扬日耳曼人是优秀民族,犹太人是劣等人种,以及一战的失败是由于犹太人和布尔什维克的幕后破坏等,吸引了一大批尾随者。政治上的投机使希特勒受到了德国人民的盲目欢迎。1933年1月30日,希特勒被任命为德国总理,此时,以他为首领的纳粹党已经发展到数百万人之众。大权在握后,他开始了对犹太人的疯狂报复。

最后解决办法

结合德国普遍存在的反犹主义、民族主义、反共产主义思潮,希特勒不失时机地赢得了垄断阶级的支持,在登上德国总统的最高宝座之后,他以政府的宣传喉舌,极具煽动的演讲,鼓吹“犹太瘟疫”的谬论,为灭绝犹太人奠定了广泛的社会基础,许多德国青年在他的蛊惑下加入了纳粹的阵营,把希特勒的理念看做是自己的理念。

1933年6月,希特勒在国会发表演讲,说“要么雅利安人被消灭,要么犹太人从欧洲完全消失,两者必居其一”,把两个种族的矛盾推向了必须灭绝其一的高度。希特勒上台之前,德国有50万犹太人,其中包括许多科学家(如爱因斯坦)、学者、技术专家、艺术家等,而善于经商和金融业的犹太人则控制着德国当时很多大公司、工厂、铁路。希特勒上台之后,迫害犹太人便成为正式的国策。许多犹太人不得不从德国逃离到外国,其中,竟然包括了29%的诺贝尔奖获得者。

1935年,纽伦堡法案剥夺了犹太人的德国国民权利,有一个犹太裔祖父母的德国人都会被视为犹太人,而一个犹太人如与一个非犹太人发生性关系便系违法。1938年3月,德国军队越过了奥地利边境,那里聚居的45万犹太人开始遭受迫害。在迫害的过程中,纳粹合法地占有了犹太人的财产,希特勒本人就因掠夺了犹太人的印刷厂和企业成为富豪,而那些受迫害的犹太人则被打发进工厂和集中营为纳粹做着免费的苦工。

1939年,德国纳粹通过了一项“最后解决犹太人问题的办法”,先前的迫害变得更加疯狂。所谓“最后解决”就是种族大灭绝,灭掉所有犹太人就是希特勒的政治使命。在1943年一年之内,德军在奥斯威辛集中营用毒气、火刑处死了250万犹太人。这是一种疯狂的种族大灭绝,男人、女人、老人、孩子通通不会放过。其中不仅仅是血统纯正的犹太人,就是有四分之一犹太血统的德国人也会成为被杀戮的对象。

珍珠港事件之谜一项冒险的计划,一次万里大偷袭,一个永远解不开的谜。日本人为什么率先挑起战争?信息灵通的美国人为什么等着挨打?或明或暗的幕后使珍珠港事件成为人们至今仍在探索的不解谜题。

“为什么要惹那个美国人”

自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以后,希特勒的炮火在欧洲疯狂肆虐着,不过,他给自己的海军下了一道死令,不得主动攻击美国船只。这是为什么呢?就是为了避免美国参战。一旦美国人参战,世界战争的格局将产生微妙的变化,天平在盟军的那头将加重砝码,德国的命运就生死难料了。无怪乎在日本人偷袭珍珠港后,希特勒狂怒道:“日本人真是太愚蠢,为什么要惹那个美国人!”而在欧洲与希特勒军队奋战的丘吉尔闻说此事后,高兴得流下了眼泪,说:“今晚我会睡得很香很香!”可见,珍珠港事件是一个转折,其重要性在于世界反法西斯阵营里多了一个强有力的盟友。日本能像希特勒所期望的那样,不要惹那个美国人吗?答案当然是:不。

日本在明治维新后逐渐强盛,作为一个太平洋的小岛国家,资源匮乏成为日本发展资本主义经济的瓶颈,为了突破这个瓶颈,他们把眼光瞄向了亚洲太平洋的物产丰饶之地。太平洋上星星点点的岛屿蕴藏着丰富的物产与矿藏资源,从15世纪起就引来了西方老牌资本主义国家的掠夺,英、法、荷、美纷纷占领这些岛屿,贪婪地榨取资源。在20世纪20年代初期,日本开始疯狂扩充海军军备实力,并于1895年的甲午战争中打败了中国清政府、1905年的日俄战争中打败了俄国,奠定了日本在东亚的霸主地位。1937年7月7日,日本悍然发动了全面的侵华战争。

1939年8月23日,日本闻知盟友德国与苏联签订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加之之前与苏联的诺门坎战役吃了败仗,日本把心完全地放到侵占东南亚的策略上去了。

1940年起,日本宣扬要建立“大东亚共荣圈”,意图取代原先欧美列强在亚洲与太平洋上的宗主国地位,以满足战争经济的需求。那时,时值希特勒在欧洲战场势头正旺,英、法等国尚自顾不暇,哪有精力理会日本瓜分远在天边的殖民地。然而,这个政策严重损害了美国的利益,美、日矛盾从此日益尖锐起来。1941年7月2日,美国宣布中止美日贸易,冻结日本在美国的所有财产。8月1日,美国又宣布对日本实施石油禁运,其他欧洲国家英国、加拿大、荷兰等国相继对日本实施了制裁措施。这对于资源匮乏的日本来说,无异于致命一击。为了获得荷属东印度年产量800万吨的石油,东南亚占世界80%的橡胶,大量的锡、铁、铝、食物,日本毫不犹豫地决定占领东南亚,而要占领这块富饶之地必须首先除掉一颗眼中钉--美国。这样一场大战已经势不可免。

先下手为强1941年11月15日,日本战时大本营和政府通过了《关于促进结束对美、英、荷、蒋战争的草案》,规定战争要领为:“实施闪击战,摧毁美、英、荷在东亚以及西南太平洋地区的根据地……形成长期自给自足的态势……

诱歼美国海军……”由此可以看出,日本下定了对美作战的决心。日本海军联合舰队司令山本五十六早年留学美国,毕业于哈佛大学,他太清楚美国的实力了,因此,他选择了以偷袭的方式打击美国在太平洋上的海军舰队基地--珍珠港。在美国人不防备的情况下,在战争初期即取得制海、制空权。事实上,珍珠港事件之初他们确实获得了这一战果。

珍珠港,以盛产珍珠闻名,距美国本土3870千米,距日本本土约5926千米,扼东、西太平洋之海、空交通要冲,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美国在1940年夏季就以此为海军舰队活动基地,以扼制日本的扩张野心。山本五十六认为,只要将美国在珍珠港内的舰队予以摧毁,日军就可放手进攻东南亚和南太平洋地区。当美国缓过劲来时,战争已经结束了(这一点他低估了美国)。

1941年12月6日,珍珠港外杀机四伏,日本潜艇特攻部队已经潜抵,另有6艘以航母为主的日特遣队正在全速逼近。7日清晨7点55分,日本偷袭行动正式拉开序幕。第一波俯冲机尖叫着出现在希卡姆陆军机场上空,迎头就是一阵狂轰滥炸,美海军福特岛机场、陆军惠勒机场同时受到炸弹袭击,跑道、飞机、设施在第一时间被摧毁,毫无防备的美军一下失去了还手能力。日本的鱼雷机、轰炸机、战斗机同时出动作战,猛烈攻击港内舰船与飞机。第一波日本突击机几乎没有遇到任何抵抗便完成了任务,第二波飞机共171架又开始继续进行轰炸,可怜那些尚在睡梦中的美国大兵,有些还不知怎么回事便葬身海底或被大火烧死。

这场日本人蓄谋已久的偷袭获得了全胜,从海上、空中、水下以闪电式全方位攻击,在短短的1小时内,重创美军在太平洋的海军基地,共计击毁飞机265架,击沉各型舰只11艘,其余重创、击伤者更是数十艘以上。美军伤亡惨重,总计有2403人阵亡,1778人受伤。日军的代价却远低于此。

珍珠港事件令沉睡在孤立主义情绪中的美国人开始惊醒,罗斯福总统就此宣布参战,这一事件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重要转折!

传闻中的“苦肉计”

日军如此大的动作,难道美国在事发之前就一点儿消息都不知道吗?事后,美国太平洋舰队总司令金梅尔因为“严重失职”而被撤销军衔,然而失职并不是问题的关键所在。日方规模如此巨大的军事行动,美国的情报部门不可能一点不知情。就在偷袭的前一天晚上,美国珍珠港的军舰曾击沉一艘参加偷袭的日军小型潜艇,即便这个事件没能引起相关部门的警觉,那么,在日军大批飞机飞往珍珠港的途中,美军驻珍珠港的雷达兵曾向上级汇报“发现大量可疑飞机”,这样的情报竟然也被疏忽过去了。

在12月6日,也就是珍珠港事件的前一天,美军截获了日本政府发给驻美外交大使的电报,也就是著名的“14段电报”。当罗斯福看完最后一段电报时说,“这么说,是要爆发战争了”。

最后一段电报的内容是要求日驻美大使野村于凌晨1点整,准时将电报转交美国国务卿赫尔。

而美国的凌晨1点,是东京的凌晨3点,是夏威夷的早晨8点,这时,日本已经开始偷袭珍珠港10分钟了。也就是说,日本将在开战以后,再将电报告知美国。如果消息透露在开战之前,那么偷袭珍珠港的计划将会成为泡影。难得的是罗斯福此时竟然也疏忽了,这是个细节问题,作为一国总统难道会忽视这样重大的情报吗?

实际上,恰恰如此。他通知金梅尔把航空母舰调出外海训练,其他舰船一律留在港内。为什么仅仅把航空母舰调出去呢?如果要避免日军偷袭,为什么不把整个舰队都调出去呢?这就是一个谜一样的问题。由此便引出了罗斯福的“苦肉计”这一说法。

在珍珠港事件爆发之前,美国红十字会夏威夷分会曾秘密接收了数千名医务人员,其中有1500余名是临时调去的。

另外,在那段时间,夏威夷分会从总部得到价值2.5万美元的医疗急救品,另从秘密渠道接到5万美元的药品与物资。难道,美国政府事先就知道要打仗,并且会有大量伤亡?现在,历史档案已经解密了美国在战前破获的日本绝密密码,因此,他们对日本外务省与驻美外交使团的通信情况了如指掌。罗斯福有必要以牺牲一个舰队的代价去打破国内孤立主义传统(以最小的风险和成本参与世界上的事务),以换取战争的入场券吗?

然而,现在人们在寻求这样一个谜底:如果珍珠港事件是罗斯福为了打破国内孤立主义而演的一出“苦肉计”,那么牺牲的代价未免太大,作为一国总统,他不可能不明白损失那么多主力战舰、伤亡数千人,将意味着什么。

敦刻尔克奇迹大撤退绝处逢生,敦刻尔克大撤退无疑是对这四个字的最好诠释。当英、法联军困于德军的包围圈中时,离死亡只有一步之遥,然而,奇迹往往发生在最令人想不到的时刻,无论希特勒的停止前进命令,还是恶劣的阴雨天气,都是一种预示,即幸运女神总站在正义的一边。

不安的敦刻尔克

在法国北部的诺尔省靠多佛尔海峡处,有一座海港城市--敦刻尔克。历史上这座海滨城市就是一处战火纷扰之地,然而最终令该城市闻名的,还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1940年夏季的那场戏剧性的大撤退。

波兰战争结束之后,南方集团军群参谋长曼施坦因提出了他的“镰刀收割”计划,该计划以越过阿登山区为突破口,迅速突破法国人引以为傲的马其诺防线。希特勒对此大为赞赏,命令陆军照该计划而行。1940年5月10日,德军中路主力部队率1700辆坦克偷偷越过被称为天堑的阿登山区。阿登山区位于法国北部,比利时境内,森林密布,一向被认为是法国的天然屏障,德国坦克将无法从这里通过。德军的进攻,令英法联军难以抵挡,固若金汤的马其诺防线被迅速突破,短短十几天内,德军直扑英吉利海峡,将几十万英、法联军困在法国以北的海滨城市敦克尔刻。

对于希特勒来说,胜利来得太容易,太快了。

当他听说法国北部的联军涌入敦克尔刻之后,欣喜若狂地声称:“现在,胜利与和平都掌握在我的手中。”他已然把这几十万联军看做自己的囊中之物了。此时,在仅仅60平方千米的海滩上,英、法联军被德军三面包围,背后就是波涛汹涌的英吉利海峡。除非有船只渡他们越过海峡,否则插翅难飞。而在德国空军的轰炸之下,几乎不可能有如此多的船只运送他们。怎么办?后有追兵,前有海峡,头顶上是德军轰炸机,英、法联军危在旦夕。

费解的命令

此时,只要德军再收紧一下包围圈,敦刻尔克的联军很可能就会全军覆没。此刻,幸运女神眷顾了他们,不可思议的事情发生了,德军元首希特勒突然发来一个奇怪的命令。

1940年5月23日,德军先头部队第19装甲军在古德里安上将的指挥下到达格拉夫林,此处距敦刻尔克仅16千米,德军右翼的莱因哈特指挥下的第41装甲军也已到达格拉夫林运河一线,后面的数十个师的兵力还在源源不断地跟进。

只要他们再把口袋收紧一下,英法联军必败无疑。

素有“装甲兵之父”之称的古德里安深得“闪电战”之精髓,他明白此刻的重要性,决心再打一个漂亮的围歼战,结束英法军队的顽强抵抗。24日,古德里安集结好进攻用的坦克群,准备突入敦刻尔克进行决定性的一击。可是,在中午时分,他却突然接到了元首的命令:就地停止前进,撤回先头部队,只准许侦察和警戒部队前进。正在吃午饭的古德里安马上意识到,这是一个有利于敌人却不利于自己的命令。他立刻询问总部这是怎么回事儿,对方的回电是,“元首的命令不可更改”。古德里安为痛失歼敌良机而仰天长叹,不仅仅是他,连坦克部队的将领们都十分沮丧。

敦刻尔克唾手可得,却被命令停止前进!

对于希特勒的这条命令,人们至今仍存在争议。许多军事学家认为这是希特勒独断专行的一个愚蠢命令。实际上,希特勒的这一命令不能完全归结于此。首先,在法国北部的战事明朗后,德军需要为下一步作战行动保存装甲部队实力。

敦刻尔克遍地沼泽,不利于装甲部队前进,没有必要让装甲部队遭受损失。其次,空军总司令戈林向希特勒保证空军可以消灭敦刻尔克的联军。

现在还有一种说法是,希特勒故意给英军网开一面,以图在政治上与英国媾和。25日,德军陆军总司令布劳希奇元帅仍希望能说服希特勒改变决定,以加紧收缩包围圈,可是,希特勒直到48小时后才宣布恢复前进的命令。48小时,这宝贵的两天时间,对于英法联军来说无异于与死神赛跑的时间。

幸运女神的眷顾

基于希特勒的命令,德军收缩的口袋放松了,可是天上的轰炸机一直在不停地轰鸣着。拯救英法联军的那条长40千米的敦刻尔克海岸线,自5月10日以来就从没消停过,海岸上的船坞、码头被炸成一片废墟,只有一条不足1200米长的东堤还可以供船只停泊,这1200米长的东堤成为联军的生命线。为了让更多的士兵有逃生的机会,延缓德军进攻,联军在敦刻尔克加强了防御工事,以更顽强的抵抗来为部队撤离敦刻尔克赢得更多时间。

英国早在5月19日时便已经预见到败局,战时内阁指示海军部制订一个代号。

为“发电机行动”的远征军撤退计划。这个计划由多佛尔港海军中将拉姆齐指挥,当时,拉姆齐中将建议要求加强空中掩护力量,这个建议得到了英国空军战斗机司令的同意,即在满足保卫本土的前提条件下派出战斗机前往敦刻尔克。随着战斗形势的紧迫,英国海军部在26日晚下达了开始执行“发电机行动”的命令。原先计划的一天撤退一万联军的想法根本行不通了,而要在短时间内撤退40万人简直有点天方夜谭的味道。

船只不够,人手不够,怎么办?

焦急的英国海军部顾不上保守秘密,开始在沿海和泰晤士河沿岸征集船只,甚至通过广播呼吁所有拥有船只的人参加这场史无前例的大营救,自行驾船去敦刻尔克营救生死一线的英法士兵。在政府的号召下,数以千计的民众驾驶着各种驳船、货船、拖船、渔船、汽艇、甚至私人游艇纷纷出海,驶往敦刻尔克。先后有693艘英国船只和169艘法国、比利时以及荷兰船只加入救援队伍之中。在“发电机行动”执行的当天晚上,就有1312名后勤兵返回到英国。

5月27日,德国空军对敦刻尔克港区和海滩进行了猛烈轰炸,一度阻碍了联军从海上撤退。英国本土起飞200架次战斗机竭力掩护撤退船只,可是,仍有40余艘船被击沉,这一天仅有7669人被营救回英国。28日,联军迎来一个有利的天气,当天敦刻尔克上空大雾弥漫,德国空军派出的两个轰炸大队由于能见度低而不得不返回。英法联军却因此而得福,抓紧时机运用一切可以运用的船只,运送岸上的士兵。除了东堤,连海滩也利用起来了,士兵们分成一组一组地趟过齐胸深的海水再爬上小船。这天有6.5万人幸运地安全撤回英国。29日,英法联军仍在撤退,下午时分,阳光显露,德国3个轰炸大队又来了,一艘已经驶离岸边的“奥洛王”号大型渡船被击沉,另有四艘大型船只被击毁,英国海军损失驱逐舰3艘,7艘受到重创,尽管损失惨重,当天仍撤走3.35万名士兵。30日,敦刻尔克上空湿度非常大,大雾加上小雨的天气令德国空军无法起到原有的作用,英国船只倾巢而出,大小船只共接走5.3万余士兵。31日下午,德军在憋闷了两天之后,竟然派出9个轰炸机大队在敦刻尔克和海滩上进行大轰炸,英国皇家空军也出动了,但实力相差甚远,这一天是英军自“发电机行动”以来损失最为惨重的一天,共有31艘船只被德空军击沉,其中包括4艘满载官兵的驱逐舰,另外重创船只11艘。在这之后,指挥官拉姆齐向英军总部建议,将营救行动由白天改为夜晚。从6月2日之后,撤退行动完全在夜间进行,对此,德国空军无可奈何了,把攻击目标改为巴黎,攻击敦刻尔克的任务重新交给了陆军地面部队。但这个时候,大部分的英法联军已经成功撤回到英国。至6月4日,经过9天的奋战,英国终于完成了将33.5万人撤退出敦刻尔克的奇迹,而这些被安全撤回的官兵在后来的反攻中成为具有作战经验的中坚力量。敦刻尔克的撤退为日后的反法西斯阵营保存了有生力量。

天时、地利、人和,十分努力加上三分运气,成就了敦刻尔克大撤退败而不败的奇迹。

纳粹研制飞碟之谜在二战末期,为了挽回即将失败的结局,以希特勒为核心的纳粹头子们,曾经一度处心积虑地秘密研制过飞碟之类的奇幻武器,并幻想借助神秘的魔法力量,征服整个世界。

飞碟试验1945年,二战已经接近尾声,希特勒仍在做垂死挣扎。在柏林上空,一架美军战斗机发现一架德国空军战斗机试图拦截自己,就在他准备按下火炮发射钮的那一刹那,突然,一个圆形的碟状飞行器从他的机翼左侧滑过。大吃一惊的美空军飞行员迅速回到基地,之后向上级作了汇报。这难道是德军的新式战机?又或者是UFO?

在盟军攻克柏林之后,一个由盟军科学家组成的特别小组紧随英美联军深入德国,搜集德军关于秘密武器的科研情报、研究人员以及设备。

他们从党卫队那里缴获大量设计蓝图和草稿,里面的内容令人大吃一惊,原来,在1934年至1940年间,纳粹德国就制造了七款RFC系列的飞碟样机。另外,特别小组在一座废弃的仓库里还发现了被德军破坏的飞碟残骸。这些证据表明德国在研制飞碟无疑。

1940年末,德国就成立了一个名为“爆破手研究室-13”的秘密机构,其任务是专门研究、制造秘密飞行器,其活动代号为“乌兰努斯行动”。

该秘密机构收罗了第三帝国最杰出、最优秀的专家、工程师和试飞员等顶尖人才。为了缩短研制飞碟的进程,党卫队不惜抢劫了全欧洲的每一个商务部专利局,借以寻找最快的解决途径。利用德国在欧洲战场最初的胜利,党卫队还秘密逮捕、扣押了许多航空专家,他们被集中在奥地利和罗马尼亚的秘密基地,强迫为研制飞碟服务,从军备部增加了大量的贫民、战俘充当苦力,用于搬运和组装各种机械装置,修建深埋于地下的秘密飞碟制造工厂。在德国军方的协助下,科学家们终于制造出一种非常先进的碟形飞行器--“别隆采圆盘”。 ulvSkqGA1gYzKXiWxQtKw9QGvJLAnShIhBzi/c5P+5apacM+WllNaXnoz9bay+IR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