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二战未解之谜
书立方编委会编

第1章 秘密档案(1)

谁打响了二战的第一枪

战争是一群政治家和野心家发动的游戏,卷入其中并付出代价的是期盼和平的人们。在希特勒掀起的二战中,打响第一枪的竟然是一个为纳粹卖命的反纳粹者,或许这就是非正义者必败的预兆。

纳粹阵营里的反纳粹者

作为一场非正义战争,德国纳粹主义是军队的精神支柱。这种极端的种族歧视引领着整个德国步入邪恶的境地,许多德国人在希特勒的号召下成为疯狂的纳粹拥护者。难道二战时期的德国人民不渴望和平吗?不,仍有不少心怀正直感的人是清醒的,在疯狂的战争时期,他们与纳粹进行着暗地里的较量,在科学界、情报界乃至德国高层军官里面,反纳粹者们参与到了各种秘密的、希望能阻止希特勒发动战争的活动中。

二战最初的那场战役,快速击溃波兰,使“闪电战”三个字从此闻名于世。威海姆·卡拉瑞斯上将的阿勃韦尔情报机构起到了关键作用。正是他们在战役进行之前就破坏了波兰的桥梁、公路、铁路等基础设施,以至于波兰甚至还没来得及集结好军队就遭到了灭顶之灾。

1939年4月底,德国与邻国波兰还处于表面上的和平时期,希特勒已经开始了入侵波兰的准备活动。卡拉瑞斯上将从德国最高统帅部接到一个特殊使命,要求阿勃韦尔立即成立16个战斗小分队,为德国进攻波兰做好前期的准备工作。

最高统帅部特别赋予阿勃韦尔战斗小分队一项权力,即对波兰宣战前的12小时可以对其实行挑衅行动,以便为战争的发动寻找借口。

8月24日中午,卡拉瑞斯接到最高统帅部赫塞哥中校的通知:元首决定在8月26日凌晨4点15分进攻波兰。8小时之后,赫塞哥中校再次通知卡拉瑞斯的小分队必须在第二天早上8点开始行动。卡拉瑞斯立即对他手下的战斗小分队发出了向波兰行动的命令。几小时后,也就是8月25日晚上,赫塞哥再次紧急通知卡拉瑞斯,元首因为政治原因推迟了进攻波兰的时间,要求卡拉瑞斯尽一切可能阻止阿勃韦尔战斗小分队的行动。

可是,卡拉瑞斯的命令已经发出去了,要立即收回成命也不是那么容易的事。卡拉瑞斯及其助手通过电台通知小分队回到德国境内,经过大量的努力,除一支小分队未得到通知外,其他所有小分队都被卡拉瑞斯阻止了。而这支未接到通知的小分队由阿波特·海涅中尉指挥,当时正在执行占领波兰一条名叫加仑克夫的火车通道的任务。

打响二战第一枪

如同很多德国下层军官一样,海涅中尉对这场由元首发动的战争感到困惑。目睹纳粹在国内进行的种族歧视行径,他从心里觉得憎恨。

作为一名反纳粹者,就在几周前,他还和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聚在一起讨论希特勒打算进攻波兰的事情。所有的人都认为,这个行动是毫无顾忌地把德国推上一条不归路,除非有人推翻希特勒的政权,但对小人物而言,这个目标似乎太过遥远。在德国军队中,像海涅中尉这样的人为数不少。

正当这个时候,海涅中尉被选中指挥战斗小分队来为他反对的这场战争铺平道路。身不由己的海涅只好硬着头皮上阵了。因为没有接到改变命令的通知,他带领着他的小分队按原计划开始了行动。8月26日凌晨,海涅指挥小分队向波兰的火车通道开火,守护铁路的波兰警察猝不及防,很快就被打跑了。在很短的时间内,海涅的小分队占领了临近的火车站。任务完成了,海涅带领小分队在那里等待着自己人的装甲车开来。

可是,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了,就是不见有德国装甲部队过来。出了什么问题?海涅寻思着,难道是他们的行动搞错了地方?以为战争已经打响的他问一个被俘的波兰人:“怎么了,德国和波兰的战争?”波兰人耸了耸肩,说道:“我想没有发生。”海涅拿起火车站的电话向德国情报机关询问,电话那头以一种抓狂的口气回答他:立即扔掉所有的东西,回到德国的边界线去。

可是,这个时候已经太晚了,海涅及其小分队已经打响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第一枪,波兰人开始对德国有所提防,6天之后,也就是1939年9月1日凌晨4点45分,战争终于爆发了。

二战初期的奇怪战争战争爆发伊始,希特勒麾下的战争机器一往直前,对他们而言,胜利来得是如此的容易。英、法、德在政治利益上的尔虞我诈充分体现到了谈判桌和战场上。正因如此,才有了二战初期的所谓的奇怪战争。

野心在纵容中膨胀1939年3月,《慕尼黑协定》墨迹未干,希特勒便亲手撕毁了它,德军出兵占领了捷克斯洛伐克全境,英、法两国背信弃义地拒不履行保证捷克斯洛伐克新边界的国际义务。

然而很快,他们就意识到了纵容和退让只能使德国更加嚣张。

3月22日,德国对波兰提出,要求波兰将但泽走廊地带划归德国,同时命令德波边境军队进入一级战备,东普鲁士所有德军全部进入出击地域,15艘战舰在但泽湾附近游弋。

波兰,位于欧洲东部,东接苏联,西临德国,南界捷克斯洛伐克,北濒波罗的海,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希特勒早就看中了这块风水宝地,德国如果占领波兰,不仅能获得大量的军事经济资源,还能大大改善战略地位:既可以消除进攻英、法的后顾之忧,还可以建立袭击苏联的基地。

1939年8月23日,德国方面暗地里与苏联签署了一份共同瓜分波兰的秘密协定,即《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在希特勒暂时免去两线作战的后顾之忧后,他开始放开手脚对付波兰。

9月1日凌晨4点45分,德军的轰炸机群像蝗虫一样朝波兰境内飞去,在几分钟内,波兰人尝到了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空中打击。1小时后,德军在地面和空中战斗力量的紧密配合下使波兰乃至全世界第一次领略到了“闪电战”的厉害。

静坐战争

按说波德战争爆发之后,作为盟国的英法两国就应该履行诺言从战场上对波兰进行支援,可是,无论英国还是法国,仅仅是口头上对德宣战,在绥靖政策的方针下不敢多走半步。就在战争爆发当天上午,波兰政府将德国入侵波兰一事正式通知英国政府,请求其根据英、波间的条约向波兰提供援助。下午,十万火急的波兰向英、法再度提出,希望英、法派飞机轰炸德国的空军基地和西部工业区,以便牵制德国空军,使其腹背受敌。但是,接连几天,波兰政府的种种援助请求尤其是武器、弹药等,均未得到满足。

在国际舆论的压力下,英、法联军被迫在开战第三天即9月3日才正式对德宣战。总共有115个师的兵力集结在西线,其中英国仅派出4个师的兵力,而此时的德军只不过25个师,在兵力武器的数量上英、法联军具有压倒性的优势。

可是,宣战后的英、法百万大军千呼万唤不出来,西线一片寂静,出现世界战争史上交战双方长达8个月之久的宣而不战、不战不和的战争奇观,人们称之为“奇怪的战争”。

在1939年9月3日至1940年5月9日期间,在西线的英、法联军始终没有接到进攻命令,他们静坐在钢筋水泥构筑的工事背后,毫无目的、茫然地消磨着漫长而又难熬的“战争”时光。眼看着对面的波兰军民在德国人的炮火下孤军血战,却什么事也不能做。

为了消除部队的厌烦情绪以防止军心涣散,在大敌当前的情况下,法国最高统帅部在前方军营建立了军人俱乐部,派遣慰问团进行慰问,增加酒类配给,让士兵们借酒浇愁;他们甚至购买了一万多个足球送上前线,以消耗战士们过分充沛的精力和体力。西线呈现出一片“其乐融融”的景象。

毫无疑问,波兰成为英法两国政治利益的牺牲品,在德国战车的疯狂进攻下,波兰军队在半个月内就全军覆没了,波兰人民也陷入水深火热之中。对英法两国来说,他们的如意算盘并没有得逞。因为在战场上,机会稍纵即逝,英、法“宣而不战”使他们很快便尝到了这场“奇怪战争”的恶果。英法联军不仅丧失了最有利的战机,涣散了战斗士气,而且陷入了被动挨打的境地。很快,德军剑指法国,绥靖政策彻底宣告失败。

血战瓜达尔卡纳尔岛荒凉的瓜达尔卡纳尔岛,千百年来人迹罕至。

1942年,这块寂静之地突然热闹起来。位于世界两端的不同人种在这里拼了个你死我活,以至于这场战役成为人类战争史上最为惨烈的一次岛屿争夺战。

自负的日本人

自日本重挫美军珍珠港之后,美国人彻底从孤立主义情绪中惊醒过来,珍珠港上的每一丝硝烟、每一缕火苗都在刺激着这只北美秃鹰的战斗神经,他们重新认识到这场战争的意义,并以崭新的勇气和力量投入到史无前例的大战中。美国总统罗斯福任命切斯特·尼米兹担任新的太平洋舰队司令,这位美国海军的天才级人物在此后长达4年的太平洋战争中,成为日本海军的骄傲--山本五十六的死敌。在他的率领下,美军很快便在随后的珊瑚海战役、中途岛战役中报了日本偷袭珍珠港的一箭之仇。

接二连三的失败并没有使日军从横行太平洋的自负中清醒过来,为了弥补舰载航空兵力和岸基航空兵力的不足,他们打算进攻新几内亚岛,占领所罗门群岛以及夺取澳大利亚北部海域的战略要地莫尔兹比港,以此来掩护主力行动的侧翼安全。为了实现这一计划,日军决定在所罗门群岛找一个大点的地方建立机场,而这个地方最终定在了瓜达尔卡纳尔岛。1942年6月底,日军派遣总数为2700人的工兵部队和240人的海警部队开始在瓜岛修建机场,扩建军事设施。自负的日本人太轻敌了,如果美国人在此地发动进攻,区区3000人将如何抵挡?而与此同时,美国人也正打算在南太平洋地区建立一个反攻基地,使之成为遏制日军南侵的战场,他们同样把眼光放在了瓜达尔卡纳尔岛上。很快,根据美军侦察机获得的情报得知,日军在瓜岛机场建设速度很快,已经接近完工,一旦日军此举成功,那么美军在东南太平洋上空将受到严重威胁,日本飞机可以轻易地打击美英盟军来自于澳大利亚的补给运输。南太平洋司令罗伯特·格姆利中将指挥部队尽快抢滩登陆瓜岛,以打乱日军战略部署。如此一来,两双眼睛同时聚焦在这个世界上最荒凉的地方,一场血战不可避免。

登陆瓜岛8月7日清晨,瓜岛上的热带雨林释放出薄薄的轻雾,美国海军陆战队第1师师长亚历山大少将率领1.9万士兵在30余艘战舰的掩护下悄然登陆。8日,他们轻易地便击溃了日军在瓜岛上的微弱抵抗,迅速占领了瓜岛以及邻近的图拉吉岛等岛屿。面对这个消息,日本战时大本营竟然不相信美军会在那里大做文章,他们先入为主地认为,这只不过是美军的小规模袭击,而非大规模的战略反攻,要夺回瓜岛是易如反掌的事情。当时有情报显示,美军此举只是意在破坏瓜岛机场而非大规模反攻,日军指挥高官对此深信不疑。在获悉美军占领瓜岛之后,他们推测美军在瓜岛上最多不过派遣了2000人,一开始只向瓜岛增派了1000余人的兵力,这些人无疑是去送死。

美海军陆战队第1师以1.9万人轻易夺取瓜岛,他们调侃为“小本经营做大生意”。反观日军,轻敌使他们在战术上采取了分散用兵,逐次加油的错误方针,不仅导致了后来的多次失利,还极大地增加了伤亡。8月13日,日本战时大本营命令第17集团军司令百武晴吉中将指挥瓜岛夺回战,在错误的判断下,他只派出一个团不到1000人的兵力作为先遣队登陆瓜岛。18日晚,先遣队队长一木清直率领1000名士兵登陆瓜岛,进入瓜岛深处,21日凌晨1点,一木与众士兵落入了美军精心安排的包围圈内,经过数小时激战,包括一木清直在内的先遣队全军覆没。

日军争夺瓜岛初战失利。同一天,日军将领山本五十六接到情报,有9艘美军舰船将要运输物资到瓜岛,山本五十六认为只要会同百武晴吉中将一起歼灭岛上美军,就可以夺回瓜岛机场并诱出美国海军主力决一死战。可惜,他对瓜岛上的美军实力也进行了错误的判断,登陆瓜岛时只派出了5000人。8月24日,在部队登陆之前,山本五十六的舰队与美军第61特混舰队在东所罗门海域进行了一场海空大战。本来战争双方战果势均力敌,不相上下,可日本人偏偏自我感觉良好,向长官频频告捷,山本五十六在错误的情报下认为美军已经被打败,即命令运输登陆部队的船只在瓜岛靠岸并登陆。

美军第61特混舰队司令弗莱彻观察到,日军正在进行一次鲁莽的登陆行动,他决定将计就计,以退为攻,等日军登陆后再以岸基机和舰载机予以迎头痛击。果然,2000余人的日本先头部队刚刚上岸后,就被美军火力炸得血肉横飞,伤亡惨重。此时,日军终于意识到美军在瓜岛绝不是什么战术袭击,也不仅仅是要破坏机场,而是要把瓜岛作为一个重要的反攻基地。8月31日,日军战时大本营下达命令,在瓜岛方向集中陆海军主力,协同作战迅速击溃瓜岛美军。这天晚上,日军第35旅旅长川口清健少将率领4200人在夜色下乘驱逐舰强行登上瓜岛,从此时起,双方开始了一场为期半年之久的瓜岛争夺战。

真正的战略转折

及至此时,日本战时大本营仍未对美军在瓜岛上的军事实力有清楚的认识,足见他们在军事情报的准确性上与美军相比相差甚远。他们一点一点地增加兵力,每一次增加都是失败,而美军在第一次登陆作战时就投入了约2万人的兵力,作战效果不仅显著而且伤亡也小。在瓜岛的美军指挥官名为范德格里夫特,具有丰富的丛林岛屿作战经验。在8月7日至31日这段时间内,他组织美军官兵在工事、兵力、作战物资方面作了大量的准备工作,他们还讽刺地利用起了日本人自己新修的机场,对日军运输兵力以及运输物资的船只进行了狂轰滥炸,有力地延缓了日军的登陆进程。从8月31日至9月15日为止,日军第一次大规模进攻瓜岛的行动以失败告终。

眼见瓜岛战役屡战屡败,日军大本营终于认识到,美国人在瓜岛的力量不可小觑。在此情形下,争夺瓜岛显得愈发重要,日军不得不增派大量援军登陆瓜岛。在海军的炮火掩护下,至10月中旬,日军在瓜岛登陆作战的兵力已经达到2.2万人。他们向岛上的美军发起了一次又一次的猛烈攻击,可均未占到什么便宜。此时,日军在瓜岛面临着严重的物资匮乏,美国人控制了机场,使日军的物资不能及时到达,许多日本官兵饿着肚子在打仗。日军大本营指挥官明白,争夺瓜岛的时间拖得越久对日方越是不利。11月初,战时大本营再一次发动了大规模进攻,除了继续增援部队之外,还以强大的海军炮火为掩护,在岛上发动了一场全面进攻。面对日军的威胁,美国也志在必得,总统罗斯福下令,将全部可调用的陆海空武器迅速调到瓜岛,以强大的火力支援岛上的美军作战。

随着一次次的失败,瓜岛战役持续到1943年1月4日,日本人终于认清了形势,战时大本营下达了从瓜岛撤退的命令,总共有1.3万名日军分三次从岛上陆续撤出。2月9日下午,美军完全占领了瓜岛,成为半年争夺战以来的最后胜利者。整个瓜岛战役,双方共交战30多次,日军伤亡十分惨重,总共3.6万名岛上日军,有1.4万人阵亡或失踪,9000余人病死,1000人被俘。

反观美军,仅有1600人阵亡,4200人受伤。

本来美、日军事实力自中途岛战役之后只是达到一个临界点,优劣还未充分显露,而在瓜岛战役之后,日军的军事实力遭到进一步削弱,胜利的天平已经开始向美国倾斜,日本则大势已去,在自己的血泊中走上了溃败之路。

斯大林的错误决策谁是生来就会打仗的呢,何况是如此大规模的战争。在失败和错误中,被锻炼的不仅仅是军队的作战能力,还有最为关键的领导者的战略决策。

以静制动,还是以动制静

熟悉二战的人都知道斯大林格勒战役,这场战役的惨烈程度早已载入了史册。可是,鲜有人知道正是由于斯大林一个错误的决策,导致了斯大林格勒战役的发生!

1941年12月5日,苏联军队在冬季进行反攻作战,他们向莫斯科城下的德军发起了反攻,重创德军38个师,粉碎了德军从南北两个方向突击莫斯科的企图。就在苏联军队重挫德军的大好情形下,斯大林又收到了来自遥远的东方的好消息,即日本人偷袭了珍珠港,发起了太平洋战争,这样日军对西伯利亚的威胁就暂时解除了。好事连连,斯大林召开了最高统帅部会议,以制订下一步作战任务。苏联最高级别的将领都出席了这次会议,包括有“斯大林救火员”之称的朱可夫大将、铁木辛格大将、总参谋长沙波什尼科夫以及伏罗希洛夫大将等。

会议上,将领们对形势做了一致的分析与判断,但在下一步的战略方针问题上却出现了分歧,即在局势有利于我方的情况下,是采取攻势作战还是防御作战的问题。

西南方面军总司令铁木辛格大将认为,要避免战争初期的被动局面就要以攻势战略为主,打乱敌人可能对西南方向进攻的计划。他的建议立即得到了西北方面军总司令伏罗希洛夫的支持。

然而,总参谋长沙波什尼科夫却反对这一建议,他认为,德军虽然在前期受到挫折,但在兵力上仍然占有优势,再加上欧洲战场还未开辟第二战场,在此之前苏军仍应以积极防御作战为主,为了保存战斗实力,不应立即赋予大部分战略预备队以具体任务。朱可夫大将也认同此观点,认为“任何轻率的进攻,是对形势过火的乐观。我们应该以静待变,以静制动”。会议上,两种观点僵持不下,最后,他们把目光对准了苏联最高决策者斯大林。

战略失误--对攻

斯大林是个铁腕人物,他在军事上的理念是“进攻是最好的防御”,用攻击来牵制敌人的进攻,打乱敌军部署,以夺取战场上的主动权是大好形势下的最佳打法。他看了一眼会场上的将军们,说:“同志们,我们如何能让敌人先下手为强呢……

尽管积极防御仍然非常重要,但积极防御并不代表消极地等待。我们应以积极的攻势行动,打乱敌人部署,夺取战场上的主动权!”此言一出,无论众将服与不服,都将照之而行。最后,他们制订了在克里米亚、哈尔科夫等方向的作战计划,打算以积极的进攻粉碎德军的进攻。

斯大林的攻势战略方针,给形势好转的苏军抹上了一层凌厉的寒霜。本来,德国的冬季作战之所以失败,完全是由于苏联人会打防御战,他们把自己掩藏在战壕、工事、弹坑等掩体之下,出其不意地给不熟悉地形的德国人以沉重打击,这是在这一阶段最适合苏军的打法。可现在,士兵们却要跳出掩体,与敌人明明白白地硬碰硬,毫无疑问,这是放弃了自己的优势而正中希特勒的下怀。

1942年春天,斯大林决定把克里米亚半岛作为进攻重点,而这里也正是希特勒进攻的重点。

一次在克里米亚半岛的大对攻即将开始。德军此次进攻克里米亚半岛的人物是赫赫有名的曼施坦因。精明的曼施坦因观察到,苏军将三分之二的兵力集中在半岛北部,而其南部的兵力却薄弱到只有6个师。如果以3个师的兵力出其不意地攻击克里米亚半岛南部,然后向北部苏军后方和侧翼会合,会同北部正面攻击部队形成合围之势,苏军必败。于是,他制订了一个代号为“鸨”字的作战计划,果然,苏军上当了。5月8日,当苏军仍在加强北线防御时,曼施坦因的主力已经悄悄迂回包抄到其后方,在合围的形势下向苏军发动了攻击。斯大林的对攻战彻底失败!

1942年7月底,对攻战导致的灾难性后果使苏军撤退到伏尔加河一线,在那背后,就是他们坚持的最后底线--斯大林格勒!

纳粹高官偷运珠宝二战时期,德国的铁骑踏遍了整个欧洲,他们在侵略别国的同时,也像强盗一般洗劫了那个国家的财产,当然也包括私人财产。这些巨额财富,以一种隐匿的方式被藏了起来,至今仍有尚未找到和尚未查出的大量财宝埋在地下。

复兴计划

在二战中,德军掳掠了大量金银财宝,德国国家银行把这些来自其他国家的黄金归入自己的黄金储备。这不仅仅是纳粹侵略的最主要经济来源,也是希特勒将战争持续进行下去的重要资源。一批中立国家为了某种利益而给纳粹大开方便之门,比如瑞士、西班牙、阿根廷、土耳其等。通过瑞士银行的中转,纳粹黄金堂而皇之地流入了其他国家。纳粹黄金先被兑换成瑞士法郎,他们再用这些“洗”过的钱从中立国家购买战争原料。现在,人们仅仅知道,纳粹宝藏大致存于梵蒂冈、瑞士以及南美的银行。除此之外,纳粹财宝有些在战争期间被藏匿,还有些被逃脱制裁的纳粹高官据为己有,最后被战胜国占有一部分,如英国和美国。因而,纳粹的黄金赔偿问题至今仍引发许多争议。

2007年春天,英国国家档案馆解密了180份二战时期的绝密文件。文件显示,1943年英国军情五处逮捕了一位名叫埃内斯托·霍普的阿根廷人。此人在德国出生,后来成为德国情报部门的秘密特工。英国军情五处从他的居住处找到了无线电台、密码本、伪造的证件以及行动计划等。

在长达数周的审讯后,霍普最终向军情五处交代了真相。原来,早在二战结束前两年,德国纳粹高官就已经制订了详细的“复兴计划”。所谓“复兴”,就是准备将掠夺来的金银珠宝和名贵字画等向包括阿根廷在内的一些中立国家转移,以便德国战败后能够尽早恢复元气。与此同时,盟国也在尽力寻回这些财富,然而直到1945年4月初他们才意识到这项任务的规模有多大。

阿根廷的大量黄金

作为中立国的美洲国家阿根廷,无疑在二战中为德国纳粹的经济活动提供了相当的便利。在战争末期,许多纳粹高官逃向中立国家,阿根廷正是其中之一。1944年1月,在美国的压力下,阿根廷被迫做出让步,同德国断绝了外交关系,此后阿根廷继续保持中立态度。

已经被确认的纳粹运送到阿根廷的最大一笔财富,是纳粹高官马丁·鲍曼在1943年至1944年期间,由西班牙转运至阿根廷的大批掠夺来的财富。美国作家法拉格声称,这些转移记录都保存在阿根廷、英国和美国的档案中。所有运到阿根廷的货物以埃娃·庇隆夫人的名义存入了阿根廷中央银行的金库里。这些巨额财富后来被庇隆家族侵吞了不少。20世纪50年代,埃娃夫人去欧洲旅行期间,在数家瑞士银行存入了超过8亿美元的资产,由此可以想象,这笔纳粹财富之巨。现在虽然无法知道被鲍曼转移到阿根廷的纳粹财产的数量,但它无疑是未被追回的最大一笔纳粹财富。

另外,在战后还有一则纳粹和阿根廷关于运送财宝的传闻。在战争即将结束时,一支德国潜艇队携带大量纳粹财富、甚至包括希特勒在内的纳粹要员前往阿根廷避难。1998年据俄《真理报》称,约20艘德国潜艇在1945年5月1日至6日间从挪威的卑尔根港起航,在佛得角群岛附近与另外一支德国潜艇队会合。他们在那里获悉德国投降的消息,一些潜艇被艇员凿沉,还有一些向盟国投降,但其中至少有6艘潜艇继续向阿根廷航行。这6艘潜艇内的大量财富是否流向了阿根廷已成未解之谜。

解密希特勒有人说,希特勒是地狱来的使者,也有人说,他是天才的军事家、演讲家。作为二战的头号战犯,他早已被永远地载入世界历史,背上了千秋骂名。

无数英雄在这个战争狂人的叫嚣声中倒下,却不知他可曾想到自己将来的下场?

双重性格之谜

阿道夫·希特勒,这个如雷贯耳的名字,在二战之时才为世界所熟悉。与众不同的是,这个杀人狂魔在童年与青年时期始终对自己充满了幻想与期待,即便是在最落魄的时候。

1889年4月20日下午18点30分,希特勒出生于德国巴伐利亚和奥地利的边界城市布劳瑙。希特勒的父亲阿洛伊斯是一位私生子,母亲就是阿洛伊斯的外甥女克拉拉,从血缘关系上讲他们属于近亲结婚。很难想象,没有比他更不相称的人来继承俾斯麦、霍亨左伦家族皇帝和兴登堡总统的地位了。或许正是这种不一般的出身造就了希特勒独特的气质和性格。阿洛伊斯性情粗暴,对孩子动辄打骂,使希特勒后来也养成一种残酷暴烈的性格。老阿洛伊斯希望阿道夫将来继承自己的衣钵,成为一名公务员,可是,少年阿道夫却想成为艺术家,只要一想到将来坐在办公室写文件的日子,他就会难受得头疼。同样,他也轻视体力劳动,在最初的青年时期他靠溺爱他的母亲供养着。

从16岁起,希特勒就成为热衷于政治的德国民族主义者,幻想着制订一番宏伟的计划,并爆发出一种压抑不住的演讲欲来。母亲去世之后,希特勒才开始正视谋生的问题。他野心勃勃却又一无所长,在维也纳过了一段流浪汉的生活。之后,他靠卖画养活自己,但这位热爱政治的画家很快就把他的单身公寓变成了一个政治俱乐部。在这里,他进行了自己最初的政治演讲,聚在这里的人有上流人士,也有市民阶层的失意者。人们喜欢听他的演讲,因为他的演讲充满了激情与煽动性。就这样,直到一战爆发,他才有了用武之地,他开始平步青云,逐步登上德国的政治舞台。

复杂的身世和经历令希特勒有着怪异的性情,在他的身上明显地体现出两种性格特征。他的最后一任女秘书特劳德·琼格说:“希特勒私底下为人非常友善……他在通过对讲机发布命令时,声调比较平和,但当他发表演讲时声调却变得刺耳,姿势也变得夸张,用一些私下从未用过的可怕字眼来攻击犹太人,演讲完毕之后他又变得很安静,仿佛什么事也没有发生过一样。”据1994年12月中旬美国中央情报局披露,他们在1944年2月完成过一篇有关希特勒的心理特征的分析报告,报告中揭示了希特勒变态而复杂的性格。在感情生活上,希特勒步父亲的后尘,爱上了自己的外甥女吉丽·拉波尔,吉丽死后,这段刻骨铭心的畸形感情令他后来再也不亲近任何女性,直到临死之前才宣布与情妇爱娃结婚。

希特勒对自己饲养的动物关怀备至,充满女性般的仁爱。一只孔雀死了他会伤心得掉泪,甚至一个昆虫死了,他也会摇头叹息。显然,这是一种女性化的心理特征。然而,他在下令把几十万犹太人送进毒气室时,却没有犹豫三秒钟。

这位令数百万犹太人在数年内挫骨扬灰的种族灭绝者,自己却有轻微的晕血症,只要一见到人血,就会感到非常不舒服。他的宣传部长戈培尔将其美化为“这是元首对生灵的仁慈”。为了缓解精神压力,在夜深人静之际,希特勒要司机以时速超过100千米的速度飞驰,可另一方面,缺乏安全感的他又严格规定,他所乘的大车最高时速不准超过37千米。

他的行为表现看似矛盾,实质上与他变态的性格有着紧密的联系。至今仍有性格分析学家在研究希特勒的双重性格之谜。

血洗冲锋队之谜1934年6月30日凌晨,曾为混世魔王希特勒上台执政立下汗马功劳的冲锋队在一串机关枪的猛烈扫射之后随即在“世间蒸发”了。

为什么希特勒要对自己人痛下杀手?他在怎样的矛盾中进行了一次纳粹党内的大清扫行动?

历史学家一直在研究这个谜。

1919年10月,德国巴伐利亚自由军团副官恩斯特·罗姆在德国劳动党的一个集会演讲上认识了当时还是无名小卒的希特勒。

罗姆认定此人前途无量,具有领导极端民族主义运动的潜质。从此,他成为辅佐希特勒登上政治舞台的左右手。后来希特勒自己也承认,如果没有罗姆的影响力,他光靠言语的·劝说是无法让这些“忠诚的同志们”心甘情愿地加入纳粹党的。1921年8月,希特勒开始组建纳粹党准军事组织“冲锋队”。罗姆趁魏玛政府取缔自由军团之机,为冲锋队招募大批前自由军团官兵,他自己则出任首任参谋长之职。冲锋队成立之初主要从事破坏革命运动、冲击其他党派群众集会以及街头殴斗等活动,由于队中成员一律穿褐色衬衫而被人们称为“褐衫党”。从此,“褐衫党”与臭名昭著的冲锋队一起载入了史册。

1923年11月,希特勒和罗姆率600冲锋队员制造了企图以武装发动政变的慕尼黑啤酒馆暴动事件。暴力政变失败后,吸取教训的希特勒重新确立了“合法夺权”的方针,认为冲锋队必须接受纳粹党组织的绝对领导,而罗姆则打算组建更加激进的“前线联盟”,继续准备武装斗争,要求纳粹党承认“军人主导政客”的组织原则。

两个人第一次在主张上出现了分歧,罗姆一度出走玻利维亚。1925年4月,希特勒成立了宣誓只效忠于他的铁杆护卫--党卫军,当时隶属于冲锋队,规模较小,因穿黑色制服又称为“黑衫队”。

1929年,世界范围内的经济危机给希特勒创造了登上政治宝座的机会。在几年的时间内,希特勒率领下的纳粹党迅速发展成为第一大党。

1933年1月30日,走投无路的兴登堡授予希特勒执政大权,在这一年之中,冲锋队迅速成长为一支拥有300万之众,超过德国国防军十几倍的队伍。1933年底,纳粹激进派头目罗姆正式向希特勒提出担任国防部长的要求,以实施改革国防军的方案,但希特勒认为根基尚浅,他期望的是至少在最近两三年内,两军能和平共处。1934年初希特勒曾向军方提出将冲锋队划归国防军管辖,可是军方拒绝了希特勒的提议,理由是冲锋队的习气和国防军的传统格格不入。这年2月,罗姆向内阁递交了一份备忘录,再次要求在冲锋队的基础上重新组建新的德国军队,成立武装部总管全国的正规军和民兵武装。这份备忘录引起国防军强烈不满。4月初,国防军邀请希特勒视察战列舰“德意志”号,整个国防军统帅部都登舰随行。国防部长布隆堡代表军方正式向希特勒提出请求,罢免罗姆和冲锋队所有高级头目。作为回报,布隆堡承诺事成之后国防军全体官兵将向希特勒宣誓效忠。军方此举颇有兵谏的架势。

为了获得大贵族、财团以及军方的支持,希特勒暗暗下了排除异己的决心。

不但军方对罗姆强烈不满,就连纳粹内部发展起来的党卫队队长希姆莱也想拔掉罗姆这颗眼中钉。他们四处搜集罗姆的关于“二次革命”的激进言论以及建立新军队的请求失败后主动寻求社会主义派别的党外支持,与反纳粹前总理积极接洽的证据。没过多久,希特勒的案头便堆满了罗姆打算政变的材料。1934年6月,盖世太保向希特勒提供了一份最新材料,罗姆将在6月底发动一次政变,尽管希特勒明白里面的水分,但箭在弦上,不得不发。29日,戈林和希姆莱在柏林主持清洗行动,抓捕冲锋队头目。30日早晨,希特勒在戈培尔的陪同下,亲自率人逮捕了正在熟睡中的罗姆等人。至晚上,有200多名冲锋队头目被关押在慕尼黑监狱。在柏林,也有大批冲锋队队员被执行枪决。6月30日和7月1日两天内,总共有超过400人左右的冲锋队成员被杀,其他被捕的人被送进达豪集中营。

此次大规模排除异己的行动被希特勒称之为“长刀之夜”,虽说这一事件为他将来的极权统治铺平了道路。然而,希特勒本人是在犹豫了4个月之后才痛下决心的,历史学家至今仍在寻求这个谜的答案。此后希特勒一直未能将德国国防军置于他的绝对掌控之下,而国防军一些实力派人物对希特勒也一直存有抵触情绪,这些人后来发展成为“密谋集团”,在1944年夏天策划了刺杀希特勒的行动。 O2OHYxSmAwQWf8T+AmMKGHrrEaqJ1LbotYlczRrAmlfy2xduQ+XRqcI5xPIyzJVf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