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魏文侯变法

魏文侯即是三国分晋事件中大名鼎鼎的魏斯,在他在位期间,励精图治,谋求变革,大胆任用李悝、吴起、乐羊、西门豹、子夏、翟璜、魏成等人。通过一系列变法举措,终于实现魏国的强兵富国,向北灭掉中山、抑制赵国,向西遏制秦国扩张,向东抵挡齐国前进,向南限制楚国渗透,开拓了大片疆土,成为一代明君,魏国也因他一度成为中原霸主。

名相李悝

早在战国初年,各国尚未意识到改革的必要时,魏文侯已经深深认识到了国内的陈旧制度已经影响到魏国的发展,为此,他大胆启用平民出身的李悝,进行变法。

李悝是曾申的弟子,曾申的老师即是孔子的弟子子夏,他曾任中山相和上地守,有过和秦人作战的经验,同时对社会底层的百姓具有深刻的了解,对魏国社会主要矛盾具有清楚的认识,因此,他出任魏相之后,先后从经济、政治、法制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收效显著。

经济上,为了鼓励农民耕种,稳定增加政府租税收入,主要实行“尽地力”和“平籴法”。“尽地力”是李悝开创性的重农政策的具体体现,《汉书·食货志》记载:“地方百里,提封九万顷,除山泽居邑三分去一,为田六百万亩,治田勤谨则亩益三升,不勤则损亦如之。地方百里之增减,辄为粟百八十万矣。”李悝认为,增加田产量的根本是提高农民的耕作积极性,他们的勤劳与否直接决定了国家的农业收入。

战国·谷纹大玉璧

玉璧是一种中央有穿孔的扁平状圆形玉器,为中国传统的玉礼器之一,图中这种大型玉璧是一种礼玉,可能已不在服饰中佩带。

如何能让农民变得勤奋起来,李悝提出:政府需要将亩产量强行指定为一石五斗,这是底线,起码不会让农业收入成为负增长。除此之外,要鼓励农民开发闲置土地,用来发展类似瓜果蔬菜等农副产品。这都需要一定的立法作为保障,将自愿变为强制,并提出合理的奖惩制度,督促农民耕作。

所谓“平籴法”,是指将收成分为三个不同的等级,按照等级比例划定粮食的价格。好收成分为大熟、中熟、小熟,在这个时候,政府以平价收购农民粮食,防止商人恶意打压米价;坏收成分为大饥、中饥和小饥,在这个时候,政府以平价出售粮食,防止商人趁机哄抬物价。这种做法不仅让农业市场规范化,而且也提高了农民耕作的积极性,增加了魏国中央财政的收入。

李悝对魏国政治的改革可谓大胆前卫。当时魏国的统治阶层大多是王孙贵族,这些人自恃出身尊贵而不事生产,拿着国家的最高官饷却不做任何贡献。他们占据着朝中重要的官位,使得那些真正有才华的人无处安身。李悝将改革的矛头对准了这批无用之官,废除了官爵世袭制,提出以能力选拔合适的官员,只要能通过政绩考核,即便是出身茅庐之人都可以为官。这项改革虽然触及了旧贵族势力的根基,但却稳定了国家政权。

因此这项改革计划一出,便得到了魏文侯的赞赏,很快在全国推行。许多没有显赫背景的有为青年得到了启用,他们被分配在全国各地甚至是中央朝廷。这次政府的大换血,为魏国注入了一批生机勃勃的造血细胞,提高了魏国的整体政治素质。

除此之外,李悝还制定了一套有史以来最为完整的法律体系——《法经》六篇。众所周知,李悝是法家学说的代表者之一,法制观念在他的脑海里根深蒂固。此次能得以实现,不管对于魏国还是李悝本人,都是一种突破。

《法经》是第一部以国家名义颁布的正式法律,在封建法律界享有盛誉。它一共有《盗法》、《贼法》、《囚法》、《捕法》、《杂律》和《具律》六篇,分别对公私财产、人身安全、政权稳定加以保护,并提出完整的审判、抓捕、惩罚、量刑等法律依据。

通过这一系列的改革,魏国的各个领域都有了相对平衡的发展关系,农民勤奋生产,商人依法营业,官员各司其职,国库充足,粮库丰盈。一时间,魏国安定团结,国富民强,实力逐渐雄厚起来。

富国强兵

魏文侯启用李悝,开创了魏国国内的一片大好形势,紧接着他将注意力转移到了对外关系上。他主动联合近邻韩、赵,达成三国联盟,共同发展。三国珍贵的和平局面为魏国提供了更多的时间关注内政和对外战事。

西河学派与鬼谷学派

与西河学派同时存在,并且影响力也相当大的,便是鬼谷学派,他们之间因为学术分歧产生过斗争,鬼谷学派的代表人物吴起,曾经与西河学派的公羊高、 梁赤对春秋历史展开了一系列争论,魏文侯出于控制士人的目的,拔高了公羊高与 梁赤的地位,公羊高口授的《春秋》成为后来《春秋公羊传》的蓝本, 梁赤口授的《春秋》成为后来《春秋 梁传》的蓝本。

而吴起由于早年投身曾申被逐的经历,反对儒家的观点,他根据自己对春秋的理解,作了一本《左氏春秋传》,与《春秋公羊传》和《春秋 梁传》相抗。他对春秋的见解要更符合实际,更符合政治军事斗争的实际,但是出于安定统治的实际需要,作为统治者的魏文侯对《左氏春秋传》很少宣扬。

对外战事,这是所有诸侯国最关注的部分。对于魏国来说,其兵力是夹在诸侯国之间,比上不足比下有余。为了能改变这种不上不下的尴尬局面,魏文侯起用吴起,对其军事制度进行改革。在吴起的努力下,魏国在多次对外战争中获得了胜利,先后占领了临晋、王城、元里、洛阴、合阳、阴晋等西河城邑,将本国国土面积一度扩大到极致。

事实上,占领西河之地所衍生出的政治意义要远高于其国土面积的扩大。西河之地是魏国西面的屏障,阻挡着秦国的铁蹄。而且占领这些地区能够解决魏国国内人多地少的难题,可以生产更多的军用粮草,一方面提高魏国经济实力,一方面又为战争积蓄了充足的物质资料。

逐渐强大起来的魏国开始筹划更多的战事,它占领了北方戎狄民族的大片土地,又夺下陕地,扼住了西方国家进出中原的交通要道。魏文侯还在洛水的东岸修筑长城,南到阴晋,北到雕阴城,使得秦国无法通过洛水到达中原。换言之,如果秦国要与中原接触,就必须通过魏国控制的要塞,而魏国就靠此牟取秦国暴利。这种情况持续了八十多年,这么长的时间足以让秦国对魏国的痛恨积重难返。

尊礼贤士

魏文侯明白,要让秦国不仇恨自己是不大可能了,那就只能让秦国对自己有所钦羡,从而慢慢感化秦国。秦国钦羡什么?中原文化。秦人是戎狄之后,一直以来都对中原文化十分向往,但苦无交流机会。魏文侯一拍定案,加强本国文化发展,大力弘扬中原文化。

为此,魏文侯特地找到了孔子的名徒子夏,拜他为师,并邀请他到西河之地讲学。当时子夏是所有诸侯国都敬仰的文学大师,但却没有一个君王会尊他为师,魏文侯是第一个,他的虔诚和恳切深深打动了子夏。而且对于子夏来说,能成为君王的老师是莫大的荣耀。自古以来帝王之师都备受尊重,他们被看做是时下最具文学修养的一代宗师,就连孔子,都没有享受过如此高的荣誉。

子夏进入西河的时候,已经年近百岁,双目失明,根本没有精力教授文学。真正教授魏文侯学业的是子夏的高徒齐人公羊高、鲁人 梁赤、魏人段干木和子贡的弟子田子方等人。

其实究竟是谁在教学对魏文侯来说并不重要,他要的只是子夏坐镇西河之地这个象征。有了子夏,魏国的文化地位迅速高升,西河地区则成为华夏文化的代表之一,诞生了著名的西河学派。

千万不要质疑一个文学者会有如此大的影响力,子夏掌握着儒学一个重要流派的走向,他以“学以致用,有济于民”为宗旨,培养了一批于国家有用的儒学家。很多想走入仕途的人都纷纷到西河之地治学,希望能得到子夏的培育。魏国对此十分开放,只要是诚心学习的人不管地位高低,都可以到西河学习。这样一来,很多有才能的学生最后都选择为魏国效力,魏国成了人才聚集的地方,国力日渐强盛。

可惜的是,子夏只在西河坐镇几年便仙逝西归,不过他为西河造成的文化天堂的氛围却保留了下来。在此后的很长一段时期里,魏国都是中原的文化中心。

战国·金缕玉璜

玉璜是贵族服饰上组佩的一件,常与玦、 璧等编联佩带。 8u9UZHRl9Zq8q7OZNV2SUxiL6JwfgbCl/PjZN5coR5MXrA+NJmYYRMaD+slcvtMO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