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康乾盛世
童超主编

第1章 少年天子登基

被誉为“千古一帝”的康熙帝是中国历史上一位亘古少见的英明君主,也是鲜有的一位幼年登基而有所作为的皇帝。他8岁即位,14岁亲政,自幼聪敏好学,怀有远大的理想抱负。面对危机重重的国内外局势和复杂微妙的朝政,少年康熙帝沉着地积蓄力量,在祖母的扶持下平稳地度过了即位之初的艰难岁月。

八岁登基

康熙帝玄烨生于顺治十一年(1654)三月。当时天花流行,皇帝、后妃以及阿哥们为了躲避天花,经常出宫“避痘”。因此,玄烨生下来不久就由奶妈抱出宫外,在紫禁城西华门外的一处府第(即今北京的福佑寺)中哺养。但是,玄烨在两岁时仍染上了天花。值得庆幸的是,他平安度过了这生死一劫,并获得了对天花的终身免疫力。而此后,这竟成了他登上帝位的一个关键性因素。

顺治十八年(1661)正月,顺治帝病重。年仅24岁的他正值盛年,此前并没有考虑过立嗣之事,只好临时裁决。

当时,顺治帝的皇长子已经夭折,最有希望继承皇位的是皇二子福全与皇三子玄烨。福全是顺治帝生前最倾向的人选。

而且福全在皇子之中最年长,依照“长子继位”的惯例,福全继位的希望很大。然而,顺治帝的母亲孝庄太后不同意,主张由佟佳氏所生的皇三子玄烨继位。顺治帝犹豫不决,就派人征询他素来敬重的外国传教士汤若望的意见。汤若望提出,玄烨已出过天花,具有终生的免疫力,是继位的理想人选。顺治帝深以为然,于是当机立断,下诏立皇三子玄烨为皇太子,继承帝位;命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和鳌拜四位重臣辅政。

顺治十八年(1661)正月初七,24岁的顺治帝福临病逝于养心殿,把大清江山和沉甸甸的责任留给了年仅8岁的皇三子玄烨。正月初九,玄烨正式即帝位,改年号为康熙,从此清朝的历史便进入了一个以康熙为标志的伟大时代。

危机重重

当时,摆在少年康熙帝面前的是一派危机重重、内外忧患的局势,无论是在国际或国内,都潜伏着不少一触即发的矛盾,这给入关不久的清廷带来了严峻的挑战。

在国外,西北的沙俄迅速崛起,野心勃勃地向亚洲扩张。早在清兵入关之前,沙俄的侵略势力就开始觊觎中华领土,数次越过乌拉尔山,洗劫黑龙江沿岸的少数民族地区,并建立了军事据点,企图扩大侵略。而欧洲的西班牙、葡萄牙、荷兰等早期殖民主义国家亦开始侵入东方,在明朝中后期占领了澳门、台湾等地,在清初更不断骚扰东南沿海地区。英、法、意等国凭借工业革命得到发展,也以通商贸易、传教等手段,试图向中国渗透。

在国内,张献忠等率领的农民起义军残部仍然盘踞在四川、湖北等地,继续对清朝进行武装反抗。以明末将领郑成功为首的一支部队活跃在东南沿海一带,后来占据台湾,阻碍了清朝统一。最严峻的问题是,清朝为了对抗农民起义军和明末残余势力,重用了一批明朝降将,致使吴三桂、尚可喜、耿精忠等三藩势力膨胀,控制了云贵、两广、福建等大片地区,极大地威胁着中央政权。此外,经过数十年的战争破坏,全国的农业生产遭到严重创伤,田地荒芜,饿殍遍野,经济萧条,人口锐减。清初推行的一系列严苛政策,如圈地、剃发等,不仅加剧了民不聊生的窘况,还深化了民族矛盾和社会矛盾。

不仅如此,朝中局势也不乐观,守旧势力横行,幼主君权受限。一系列危机深深地考验着年少的康熙帝,而他能做的只有勤奋学习,积攒实力。

康熙帝玄烨自幼聪慧好学,受到了全面而系统的教育。

他从5岁开始读书,“好学不倦”,每每读书至深夜,十七八岁时甚至因读书过劳至咯血。史载他举凡“帝王政治,圣贤心学,六经要旨,无不融会贯通”,这都得益于他日积月累的刻苦学习。除了学习文化知识,少年康熙帝还接受了严格的军事训练,练就了一身过硬的骑射功夫。盛年的康熙帝能挽弓十五钧,发十三把箭,左右开弓,无不中的。此外,满、蒙、汉三种血统的集合(康熙帝的祖母为蒙古族、母亲为汉族),使康熙帝得以接纳多种不同的文化,为他日后处理政务和应对局势积累了丰富的学识经验。

也许是“天将降大任于斯人”,这位天资聪颖、文韬武略的一代圣主从坐上龙椅的那一刻起,就被推到了历史的风口浪尖上。

四大臣辅政

康熙帝即位之初,孝庄太皇太后曾问他,当了皇帝之后有什么愿望。他回答说:“惟愿天下乂安,生民乐业,共享太平之福而已。”但当时年幼的康熙帝尚没有能力处理朝政,朝政大权实际上掌握在四大辅臣手中。

以索尼为首的四大辅臣,都是功勋卓著的元老重臣。其中,索尼历仕清太祖、太宗、世祖、圣祖四朝,资格最老、威望最高,位列首位;苏克萨哈原属多尔衮旧部,后来在多尔衮死后因揭发旧主有功,得到顺治帝重用,排名其次;遏必隆出自名门(父亲为开国元勋额亦都,母亲为清太祖努尔哈赤的和硕公主),亦有卓越战功,排名第三;鳌拜虽排名最末,却也是三朝元老、功勋赫赫,素有“满洲第一勇士”的美誉。

辅政之初,四位辅臣和衷共济、群策群力,对政权的巩固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在军事上,继续追歼南明残余势力和农民起义军余部,完成了全国统一。经济上,通令各地安插流民,鼓励垦荒,使农业经济很快出现了“府库充盈,年谷屡登,人物繁盛”的局面。四大辅臣在政治上也有两大举措:一是裁撤十三衙门,重建内务府,消除了阉宦乱政的隐患;二是整顿吏治,加强对各级官吏的监督和考核。

然而,大好局面只维持了两三年。很快,他们之间的矛盾和斗争便日趋公开而激烈起来,彼此间的力量对比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索尼年老多病,对朝政的影响能力逐渐下降;苏克萨哈遭到排挤,爵位又在遏必隆和鳌拜之下,虽有心作为却实力不济;遏必隆软弱怕事,又与鳌拜交情甚好,逐渐依附于鳌拜的势力;鳌拜则不断培植党羽、排除异己,最终得以掌握实权。

幼主亲政

面对四大辅臣的转变,孝庄太皇太后利用自己的谋略设法让各种政治力量相互制衡,以稳定局势。例如,她拉拢四朝元老索尼以制约鳌拜擅政,冷落威望不高的苏克萨哈以笼络其他朝臣的心。同时,她用不断的封赏嘉奖的手段(如先后加封索尼、遏必隆、鳌拜为一等公)尽量满足四大辅臣的权力欲望,以稳住他们的阵脚。此外,孝庄太皇太后不断地教诲年少的康熙帝学会隐忍,指导他冷静应对各种复杂局势,并通过良好的教育使康熙帝积蓄自己的实力。

康熙四年(1665),在太皇太后的精心安排下,十二岁的康熙帝与索尼的孙女赫舍里完成大婚。索尼成为皇亲国戚,自此竭力支持康熙帝主政。康熙六年(1667)三月,索尼以遵循祖制为由,上疏请康熙帝亲政。为了表示谦逊,孝庄太后暂时没有允准。六月,索尼因病去世。

七月,在太皇太后的授意下,十四岁的康熙帝宣诏亲政。

然而,康熙帝亲政以后的道路并非一马平川。鳌拜的专权擅政非但没有收敛,反而愈演愈烈。康熙帝清醒地认识到,铲除鳌拜的行动必须提上日程。 yhPlD16GruWYr/rTgB2P2ODJVqpVw68Tv6dd+6fuN0tGPUs2+dZjDb8OrdZkGSHU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