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三章:商世盛衰

王室内部的争夺,域外方国的侵扰,让商朝的统治者们不断地迁移都城。到盘庚时,将都城迁到殷地后,四处游移的都城从此有了定所,商也因此被称为“殷商”。迁都之后,几代商王衰败的局面得以扭转,到武丁时期,商王朝的国势达到了最强盛的阶段。盛极必衰,统治阶层的腐朽,频繁的征伐战争,残暴的阶级压迫,使得各种社会矛盾日益激化,最终在商纣王时期爆发。商汤建立的千秋基业在商纣的手中毁于一旦,商朝的统治被西方的周族所取代。

再探殷墟

盘庚迁殷在商代历史上是一个重大事件,这使得商代早期四处游移的都城有了定所,此后一直到商朝灭亡都以此为都。现在的史学界甚至以盘庚迁殷为标志,把商代历史分为前期和后期。盘庚迁都后,商朝的政治稳定,经济获得了极大的发展,殷都的规模也已经很大了。但商被周所灭后,这里逐步沦为废墟,殷都成了殷墟。

随着时间的推移,殷都逐渐在世人的记忆中消失了。到了清朝晚期,王懿荣从药材“龙骨”上辨识出了商代的文字--甲骨文之后,大批学者为甲骨所吸引,从而使得殷墟遗址又逐渐走到了世人的面前。盘庚所迁之殷一般认为就是位于今河南省安阳市洹水畔的殷墟。遗址以距安阳市西北2.5公里的小屯村为中心,包括洹河两岸的后冈、高楼庄、花园庄、四盘磨、孝民屯、侯家庄、武官村、大小司空村等十多个村庄,总面积约24平方公里。太史公司马迁在《史记·卫康叔世家》中曾提到周公将其弟康叔分封在“河、淇间,故商墟”,在《史记·项羽本纪》中提到项羽也曾领军来到“洹水南,殷墟上”,都是指小屯村一带。

殷墟遗址的挖掘工作从1928年开始,至1937年因抗日战争爆发暂停,期间共进行了15次考古发掘。第一次至第九次,发掘的地点都在小屯村附近,主要是想了解殷墟地下的情况。第十次到第十二次,发掘规模盛大,并利用新技术改良发掘的方法,发现了11座大墓及1200多座祭祀坑和小墓。第十三次到第十五次主要发掘小屯村北地及大司空村,并开始采用探方发掘法,注意建筑基址的遗留及其平面布局关系。1949年以后,对于殷墟的发掘和研究又得以恢复进行。50余年来重要的挖掘工作有:妇好墓和其他高级贵族墓的墓葬、后冈和西北冈祭祀坑、小屯南地甲骨坑、苗圃北地铸铜遗址、孝民屯等地1000多座中小型墓和若干车马坑以及小屯村北大型建筑基址等等。

通过挖掘可以判明,殷都的宫室区座落于洹河南岸与小屯村东北,环以手工业作坊与民居,洹河北岸则集中了王室、贵族的墓葬。小屯村也有墓葬,集中在宗庙基址附近,多为人祭坑,著名的妇好墓就在遗址的东边。洹河北岸的侯家庄和武官村一带是王陵区,目前已发现13座规模巨大的陵墓和1400多座祭祀坑,其中最大的一座墓葬面积达1200平方米,较小的也有700平方米。

殷墟出土的器物以陶器数量最多,其他有铜器、玉器、石器、骨器、象牙器等等,可用作生活器皿、武器、装饰品和礼仪用器等。在这些出土文物中,最著名的当属已挖掘到近3万片的甲骨。

盘庚迁殷

商朝从建国到灭亡,长达500多年,最后的270多年定都于殷(今河南省安阳市),所以商朝又叫殷朝,有时候也称为殷商或者商殷。商朝定都于殷是从盘庚开始的。

商朝的社会秩序在成汤时期已经稳固了,但是在他死后,王室内部却因争权夺利而发生了愈演愈烈的斗争。尤其是对王位的争夺,叔侄之间、兄弟之间,为夺得王位,甚至斗得你死我活,国家被他们搞得混乱不堪。太甲以后的君主和奴隶主贵族们,生活越来越腐化,对奴隶的剥削非常残酷。在奴隶主和奴隶之间的矛盾也越来越尖锐。这种内忧外患的局面,致使商朝的国力日渐减弱,有些小国和少数民族也趁机起来反叛,再加上水涝、干旱等自然灾害,使得商朝简直到了崩溃的边缘。

盘庚是商汤的第九代孙、商朝的第二十个王。他是个有远见的人,善于观察形势,觉得国家不能再照老样子维持下去了,应当想出一个行之有效的办法来缓和各种矛盾冲突,挽救商朝的衰亡。他想出来的办法就是把都城迁到殷,因为殷这个地方西依太行山,西高东低,像一个簸箕一样,而前边面对一片大平原,土地肥沃。洹水自西北向东南穿过,用水方便,便于农业生产。盘庚想可以在此开垦荒地,长期进行农业生产,不愁国力不富。另外,殷正处于簸箕口处,地势险要。这对有效管理全国,以及出兵打仗,都比较方便。从政治上考虑,迁都以后,一切都得从头做起,王室贵族就会受到抑制,阶级矛盾就可以得到缓和;迁都还可以避开那些叛乱势力的攻击,都城比较安全,外部的干扰少了,统治就可以稳定很多。

其实,在这之前,商朝曾因水患等原因屡次迁都,盘庚定都于殷,不再迁徙,反映了这时候农业的重要性已经超过了畜牧业和人们要求定居下来的普遍心态。殷地的土地比较肥沃,自然灾害比较少,在这里建设都城有利于发展农业生产。可以说,盘庚的思考和选择是很有道理的。

虽然迁都有诸多的好处,可是并不是所有人都支持迁都这个决定,一些奴隶主贵族们极力反对迁都。他们害怕到了新的地方不能照旧享乐。可盘庚是个办事十分坚决的人,他绝不因为有人反对就改变主意。他把奴隶主贵族召集起来,对他们公开说明迁都的理由。他在讲话中时而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时而用严刑峻法威胁他们,有时又用先公先王的神灵恐吓他们。《尚书·盘庚》三篇记录了盘庚的这些训话。第一篇是劝告,告诉大家搬家到殷去的好处。他说:

“我要迁都是继承先王的基业,以平定四方。……我要像先王关心臣民那样,关心你们,保佑你们,带着你们去寻求安乐的地方。

你们如果不与我同心,先王的在天之灵便要责罚你们,降下不祥来了。”

“我之所以要迁都,正是为了使得你们的生活安定。”第二篇是威胁,他用强硬的口气,警告大家一定要老老实实地服从迁都的命令,否则就要进行严厉的制裁。他说:“我将要把你们杀戮了,绝灭了,不让你们恶劣的种子遗留一个在这个新邑之中。”最后他号召民众说:“去吧!

去寻求安乐的生活吧!现在我要把你们迁过去了,在那边,永远安定你们的家。”

盘庚用了软硬兼施的手段,终于把都城迁到了殷,可是斗争并没有结束。老百姓到了一个新地方,生活不习惯,吵嚷着要回老家。奴隶主贵族就乘机起哄,煽动大家要求搬回老家去。《盘庚》第三篇可能就是这个时候对官员贵族们讲的。他用强硬的语气制止住了奴隶主贵族的反对。他告诫官员贵族们不要贪图享乐、聚敛财宝,而要谋生立功,施恩惠于人民,与人民同心,治理好国家。过了几年,局面才安定下来。

盘庚迁殷摆脱了长期以来旧势力的影响,加上殷都附近土地肥沃,物产丰富,特别是劳动大众的辛勤劳作,终于在较短的时间里出现了“百姓由宁,殷道复兴,诸侯来朝”的局面。殷都被建设成了一个十分繁荣的都市,衰落的商朝出现了复兴的局面。从此,商朝的都城就固定在殷城。

武丁中兴

盘庚将国都迁到殷以后,商的政治、经济和文化都有了很大的发展。到武丁时期,商王朝的国势达到最强盛的阶段。

武丁是盘庚的弟弟小乙的儿子。他从小和平民的孩子一块儿玩耍,一块儿干活,学会了一套生产劳动的本领,也养成了简朴的生活习惯,同时对奴隶的艰苦生活也有所体会。盘庚去世以后,他的大弟弟小辛继承了王位。过了3年,小辛死了,这就轮到了武丁的父亲小乙。小乙在位10年,他死后,王位就传给了武丁。

武丁做了王以后,没有改变当年简朴的生活习惯,也没有忘掉民众的疾苦。他一心想要复兴商朝,做一个像商汤那样的贤王。

因为武丁的继位不合乎商的继承制度,违反了祖制--兄终弟及,最后还位于长兄之子--本来,小乙死后是应该把王位传给盘庚的儿子的。这就要求武丁首先要平复诸位叔伯兄弟的不满。

史载,武丁继位后“三年不言,政事决于冢宰,以观国风。”一来武丁以沉默的方式来观察形势,巩固王位。二来因为他“未得其佐”,他这样做也是在寻找自己的贤才。通过冷静观察,他将最有才能、忠于自己的人聚拢到自己周围。

为了治国大事,他到处访求可以辅佐他的贤臣。后来,在一个叫傅岩的地方,武丁发现了一个叫“说”的奴隶。武丁与他交谈,发现他是大贤之才,于是赐说姓傅,并且果断地提拔他为相,委以国政。由于傅说出身低微,武丁就假借做梦,将他引入宫中,以便堵住一些闲言碎语。《史记·殷本纪》中这样描写:“武丁夜梦得圣人,名曰说。以梦所见视群臣百吏,皆非也。于是乃使百工营求于野,得说于傅险中。是时说为胥靡,筑于傅险。见于武丁,武丁曰是也。得而与之语,果圣人,举以为相,殷国大治。”

虽然方法是在利用殷人迷信的心理,但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能够重用傅说这样的人,本身就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从中可以看出武丁不但具备与众不同的眼光,而且知人善任。正是在傅说等一帮贤臣的辅助下,商朝日益强盛起来。

国力强盛使得商王朝有能力与骚扰边庭、叛服无常的一些方国部落进行战争。

武丁开始不断征战四方,先后发起一系列战争,从周边少数民族那里获得了大量人口和财富。与此同时,商也和周边部族进行经济和文化的交流,诸侯各国纷纷融入商王朝,使商王朝的版图和政治影响空前扩大。现今出土的武丁时期的甲骨卜辞中有“中师”之名,应该是军队以“师”为最高建制单位的开始,也有人认为右、中、左三师的创立就是从武丁时期开始的。

武丁对外战争的目标主要是鬼方、方、土方、羌、荆楚等。鬼方是殷商时期北方草原地区的一个游牧部落,曾频频骚扰殷人统治区,武丁亲自率军征讨,三年平定。方是殷商北方另一游牧部落,在盘庚迁殷前,方利用王室“九世之乱”的机会,迅速扩展势力。

为了掠夺更多的生活资料,方逐渐向南游移,经常骚扰商朝属国,并屡屡深入商王畿(国都附近的地方)西郊进行抢劫,严重威胁着商王朝的统治。经过十几年征讨,方也被武丁平定。土方是殷商北方距离商王畿较近的又一部族,经常侵扰商地居民。武丁在征伐方过程中,用三年时间消灭了土方,土方的土地也成为商朝领土。羌族是西部地区的古老民族,又称西羌,武丁多次对西羌进行征伐。当时商朝南方地区也有很多方国、部落,江汉流域的荆楚是它们当中最强大的方国之一。武丁曾率商族武士,深入荆楚险阻的地方,打败荆楚,掳获了许多奴隶,荡平了那里,江汉流域也成了商朝的一部分。商的诸侯国大彭和豕韦不愿听命于商,拒绝纳贡,于是,武丁也消灭了他们。

随着战争的不断胜利,商王朝的势力在西、北、东、南迅速扩张,达到商代的最高峰。这些战争客观上促进了中原地区与周边部族的经济、文化交流,使商朝成为西起甘肃、东至海滨、北及大漠、南逾江汉流域的泱泱大国。

武丁在位50多年,他统治期间,是商王朝最为强盛的时期,历史上把这段时期称为“武丁中兴”。

当然,任何事情都有其两面性。武丁的强盛是建立在加重劳动人民负担基础之上的,所以根基并不牢固。战争所需的繁重的兵役和赋役,以及王室贵族为享乐、祭祀,甚至死后随葬所要征发的农产品、手工业品、牛羊牲畜等都由劳动人民来承担,这使得社会下层与王室贵族之间矛盾重重。由此,武丁盛世也是商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

血淋淋的人殉制度

在商朝,奴隶们受着奴隶主的残酷剥削和压迫,奴隶和牲畜、工具、房屋等一样,是奴隶主的私有财产。成千上万的奴隶,用他们的血汗养活着极少数的奴隶主。

奴隶主们活着的时候剥削惯了,享受惯了,他们希望在死了以后,自己的灵魂也能够照样过一种享乐生活,所以要将其生前用过的物品一起随葬,带到另一个世界接着使用。这些物品中当然也包括奴隶。在中国历史上,人殉的风气在商代达到了顶峰。

殉葬也叫陪葬,就是逼迫活人陪着死人一起埋葬。奴隶主死了,埋葬的时候,把活生生的奴隶也一起埋在坟墓里。奴隶要是反抗,就把他们杀了再埋,或用绳子捆了扔进墓坑。一个奴隶主还不只用一个奴隶殉葬,而是按照地位的高低,要用几个、几十个甚至几百个奴隶殉葬。当时人殉甚至已经成了一种制度:“天子杀殉,众者数百,寡者数十;将军大夫杀殉,众者数十,寡者数人。”

在殷墟发掘出来的商朝墓葬,为我们揭示了奴隶殉葬的悲惨情景。在一座商王的陵墓中,殉葬的奴隶总数有400人左右。这些人的头和身子都不在一处,证明是杀了以后再埋葬的。发掘的时候,发现头骨下面的泥土呈青紫色,大概是被鲜血染的,可见奴隶被埋的时候都是十分悲惨的。

事情还不只是这样,奴隶主在逢年过节祭祀祖先的时候,还要把奴隶和牛、羊、狗、猪一起杀了,当做祭祀用的祭品。

因为奴隶比牛、羊、狗、猪便宜,祭祀的时候,牛、羊、狗、猪顶多杀几头,而奴隶则可以杀上几十个、几百个。根据甲骨文的记载,最多的一次竟然杀了2656个奴隶。

奴隶主这样残酷地迫害奴隶,必然激起奴隶们的强烈反抗,奴隶们多次举行暴动。在发掘出来的甲骨文中,不止一次地记载着商王亲自去追击、镇压奴隶的事情。奴隶们的反抗,震撼着奴隶主的统治。

商的衰亡

武丁以后,商王朝的社会矛盾越来越尖锐,其后的统治者也越来越腐化,到了商末帝辛时,情况更为严重。商汤没有想到自己的后代重蹈夏桀的覆辙,在他的十七世孙帝辛手上,他所创立的千秋基业毁于一旦。

帝辛就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商纣王,他是商朝第二十九位王帝乙的小儿子,因为是帝乙正妻所生,被立为太子。帝乙死后,纣继位为商王。史称纣“资辨捷疾,闻见甚敏,材力过人,手格猛兽”,就是说他天资聪敏,不仅勇力过人,能赤手与猛兽搏斗,而且能言善辩,很有才干。但他不是像他的祖先那样将才能用于治国安邦,而是用于追求奢侈淫靡的生活。纣王喜好酒色,广建苑囿台榭,宠爱美女妲己,高筑鹿台,命乐师作“北里之舞”、“靡靡之乐”,又“以酒为池,悬肉为林”,通宵达旦地饮酒作乐,不理朝政。

不仅如此,纣王还非常残暴,为镇压各方面的反抗,他制定了严酷的刑法,制造了许多骇人听闻的刑罚。如“炮烙之刑”,是用青铜制成空心铜柱,中间燃以木炭,将铜柱烧红,凡有敢于议论纣王是非的人,纣王就令他赤脚在铜柱上走,受刑者忍受不了烫烙,就掉下去被火活活地烧死;“醢刑”,就是把人杀死后制成肉酱。朝中大臣九侯的女儿是纣王的妃子,因厌恶宫中的生活而被纣王杀死,九侯也被处以醢刑。

诸侯梅伯曾劝谏纣王废除“炮烙”酷刑,纣将他剁成肉酱,强迫其他诸侯吃掉,以杀一儆百。此外还有“脯刑”,就是把人杀死后切成块,然后晒成肉干。朝臣对纣王的暴政敢怒不敢言,鄂侯仗着自己是王朝三公的身份,与纣王争辩,指责纣王无道,被纣王处死,并制成肉干示众。

西伯侯姬昌(即后来的周文王)听到这些事后在背地里叹息,被人告发后也被纣王关进监狱,后来又把姬昌的儿子杀死后做成肉羹送给姬昌吃。

纣王的淫乱日甚一日,他的兄弟微子不忍坐视国家灭亡,苦劝纣王,但纣王根本不听,他只好逃离都城,隐居民间。纣王的另一个兄弟箕子对纣王的暴政早已不满,他装成疯子,混在奴隶之中。纣发现后,命武士将其囚禁起来。纣王的叔父比干亲眼看见微子逃隐,箕子佯狂为奴,非常伤感。

他以死相争,接连三日向纣王苦苦劝谏,提出尖锐的意见,纣王很生气,说道:“我听说圣人的心有七窍,比干有圣人的名声,我倒要看看比干的心是不是这样。”于是下令杀死比干,开膛破肚,取出他的心看看到底长得什么样。朝中一些大臣看到纣王这样残暴,纷纷逃到日益强大的周国去了。纣王众叛亲离,彻底孤立,商王朝的灭亡指日可待了。

在内部矛盾激化的同时,商王朝与周边各族的矛盾也日益尖锐,长期的征战耗尽了国力,其颓势已难以扭转。而商国西边的附属国周国,在周文王、周武王两代英主的领导下,大胆任用姜尚等贤达之士,势力日益强大起来。

周武王会合各部诸侯军队直捣商都,纣王仓促应战,大败。纣王逃至鹿台自焚而亡。商王朝彻底覆灭了。 3fPmnjqT+VFl7nqzYzJvLuNO6FgKA/5agxK66JROWngb3CK6dy2QMbfFCzyiUTGJ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