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章:五易都城

商人是一个“不常厥邑”的民族,所以其发展的历史和迁徙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频繁地迁移都城,让人们误以为商人是游牧民族,但近期的研究表明,商人确实和夏人一样是古老的农业民族。其频繁迁徙的原因至今学者们仍没有统一的看法,总的来说可能与商族的发展以及水患等政治因素、自然原因有关。

“前八后五”

关于商人的迁徙,汉代著名天文学家和文学家张衡在其所著的《西京赋》中有一个很经典的说法:“殷人屡迁,前八后五,居相圮耿,不常厥土”。

所谓的“前八”指的是商汤建国前的八次迁徙,《史记·殷本纪》中即有记载“自契至汤八迁”,王国维先生对此有详细的考证,即:契自亳迁居蕃;昭明自蕃迁居砥石;昭明自砥石迁商;相土东迁泰山下后复归商丘;上甲微迁于殷又复迁至商丘;汤始居亳。但具体迁徙情况到底如何,学术界始终存在分歧。而所谓的“后五”指的是商汤建国到盘庚迁殷这段时间还有五次迁徙,分别是:

仲丁迁于,河甲迁于相,祖乙迁于邢,南庚迁于奄,盘庚最后定都于殷(今河南省安阳市小屯村一带),从此以后一直到商王朝覆灭,再也没有迁过都城。应该说从契至成汤的八次迁徙,是商族在建国之前为了谋求发展空间,或者由于自然原因,或者由于政治原因而进行的整个部族的迁徙。

而从成汤建国到盘庚迁殷期间的五次迁徙,则是商王室在统治区域内的迁都,是统治中心的迁移,其意义不同于先商时期的八次部族迁徙。

从成汤建国后的五次迁都地点来看,大体可以看出商代的统治中心在今天河南、河北、山西、山东一带。虽然现在还不能一一确定它们的确切位置,但大体可以说,商代的统治中心区域在距离黄河不远的地方。

关于商汤都亳的地望问题,历来是学者们争论的焦点之一,从汉代以来就争论不休。目前主要有杜亳说、南亳说、王国维先生提出的汉山阳薄县说、董作宾先生提出的安徽亳县说,邹衡先生提出的郑亳说、偃师商城发现后提出的偃师西亳说等说法。因为汤亳地望不能得到解决,所以商代都城屡迁的问题始终是学者们争论的焦点。

2000年在殷墟附近的洹河流域所发现的洹北商城,补上了商代考古编年体系中郑州二里冈与安阳殷墟之间的缺环,不过其性质又引起争论,有的学者认为该城是河甲迁徙所建的都城相,而另外一些学者则认为洹北商城才是盘庚迁殷所建立的殷都。不论哪种说法,都可以证实洹北商城正好处在郑州二里冈商城和安阳殷墟商城之间,它把二里冈文化和殷墟文化连接起来,使商王朝历史的考古学编年框架更为完善,那就是:以郑州二里冈和偃师商城为代表的早商,以洹北商城和郑州小双桥等遗址为代表的中商,以安阳殷墟遗址为代表的晚商。

郑亳--郑州商城

长期以来,学术界一直为偃师商城和郑州商城孰为“商代第一都”争论不休,至今学者们仍各持一端,没有统一看法。

河南省郑州市发现的商代遗址有两处,即郑州商城遗址和小双桥遗址,其中郑州商城遗址被认为是商代早期的都城,有些学者认为郑州商城遗址是汤亳所在,为此“郑亳说”与偃师商城“西亳说”争论多年。除商汤都郑亳说外,不少学者认为郑州商城是商代中期“仲丁迁于”的都,到底谁是谁非,目前仍无定论。但无论如何,郑州商城的发掘,对于研究商代历史和古代城市发展史都具有重要价值。

郑州商城遗址属于二里冈文化,位于郑州市区偏东部的郑县旧城及北关一带。经过30多年的考古探掘发现,郑州商城是一座拥有宫城、内城、外郭城和护城壕的规模庞大的城址,其防御体系是通过外郭城和护城壕与东部湖泊内的大面积水域构成的。商城平面接近正方形,也是正方向,仅东北角斜向。

城垣的东墙和南墙,均长约1700米,西墙长约1870米,都是直线走向,只有北墙为折线型,长约1690米。城垣周长6960米。墙基均宽11米,墙顶残宽5米,残高10米。墙体基本上沿用原始社会的旧规夯筑,即先构筑城墙的元件,然后在内、外两侧构筑护墙的斜坡。城墙现有11处缺口(东墙两处,南墙、北墙和西墙各三处),可能有的缺口就是旧日的城门。

有人曾经计算过,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夯筑这样一座城垣,要耗费1万名奴隶8年的劳动。

城内东北部有近40万平方米的较高地带,发现有大、中型夯土台基建筑遗存,应是商代大贵族居住的宫殿区。基址均用红土与黄土夯筑而成。其面积大的近2000平方米,面积小的也有100多平方米。台基平面都呈矩形,表面有排列整齐的柱穴,柱穴底部一般都有柱础石。有的台基表面还有坚硬的“白灰面”或黄泥地坪。在已发掘的数十处台基中,最大的一座东西长65米,南北宽13.6米,用黄土夯筑,有两排长方形柱穴,大体可以复原为一座九室重檐顶并带有回廊的大型寝殿。在这些宫殿基址的附近,曾出土青铜簪、玉簪和玉片等其他地点少见的遗物。

另外,在其中心区域还有用石板砌筑的人工蓄水设施。根据这些发现,基本可以推断出此处是王室贵族聚居的地方。

在内城与外城之间,有2个铸铜作坊遗址、2处祭祀遗址、3个青铜器窖藏坑和20多座有随葬青铜器的贵族墓。墓中除大量青铜器之外,还有玉器、原始瓷器、象牙器、陶器、骨制品,尤其值得关注的是,墓中还有2片刻字卜骨。商城内出土的窖藏大方鼎和窖藏大圆鼎造型浑重,大气磅礴,王气十足,不仅映衬出郑州商城的王都地位,而且反映出商王朝的强盛。其中的杜岭方鼎目前已成为郑州市的象征。

目前多数学者认为偃师商城可能是商汤为巩固河洛地区,在“下洛之阳”又建的新邑。也有的学者认为偃师商城是商初在河洛营建的军事重镇,甚至有的学者认为偃师商城就是“桐宫”,或是陪都。无论怎么样,目前多数学者认为偃师商城比郑州商城始建稍晚,比郑州商城要小得多,它没发现三重城垣,没发现大型礼仪重器,没有庞大的宫殿区,即使当时是“两京”格局,那也只能郑亳是主都,西亳是辅都或陪都。

可以说郑州商城为商初亳都的认定,确立了该城在中国古代史上重要的历史地位,它是迄今所知中国商代最早而且最大的一座王都,是商代早期的政治、经济、军事以及文化中心,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座建有城垣的王都,是中国迄今发现的第一座具有一定规划布局和注重生态环境的都城遗址。它拥有的城墙宫殿、手工作坊、祭祀窖藏、青铜礼器、防御设施和配套的供、排、蓄水系统,在中国城市发展史上具有开创性的地位。它所提供的有关宫殿的建造与布局、城墙的结构、城内外民居遗址、墓地和手工业作坊等的分布特点等方面的资料,为研究中国早期城市和国家形成与发展的历史,提供了重要的史实。大批铜器、玉石器和陶器的发现也为研究商代前期的社会、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状况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西亳--偃师

位于河南省偃师市西塔庄村的偃师商城建于前1600年左右,距今约3600年。该遗址于1983年被发现,距著名的夏代都城--偃师二里头遗址仅6公里。

偃师商城遗址总面积约2平方公里,平面略呈长方形,南北长1700余米,东西宽约1200米,包括大城、小城、宫城三重城垣。该遗址内有宫殿、庙宇、祭祀场所、青铜作坊、供水池和排水系统等设施,是迄今为止保存最完好、并经过大规模发掘的商代都城遗址。其城墙为夯筑,目前已找到城门7座。城内有多处宫殿区。其中1号宫殿区长宽均在200米左右,有围墙环绕,内有数座建筑基址;其宫城已将寝宫与朝堂分离,并出现了宫庙分离、对称布局的建筑方法,为研究中国古代宫室建筑提供了重要线索。遗址中发现的“苑囿”也是迄今发现最早的城市园林遗址。另外城中还发现了用石板围砌的排水道,长约800米。除此之外,城中还出土了大量石器、陶器、铜器、玉器等遗物。

从已发现的遗迹来看,偃师商城内既有大型宫殿建筑,又有军事防御设施,具备了早期都城的规模和特点。偃师商城城市布局讲求中轴对称,规则整齐,供排水设施采用暗渠形式,宫城与府库成犄角之势;宫殿建筑已有前朝后寝、宫庙分离制度,宫城内有专门的祭礼场所和游乐苑业等定制,这些都成为后世都城建设遵循的基本制度。

对于偃师商城,有的学者认为该城是商代早期商汤所居的“西亳”;而另外一些学者则认为偃师商城是商初软禁太甲的桐宫;目前尚无统一看法。一些学者认为偃师商城是商汤灭夏之后所营建的第一座商代都城,其始建年代约为前1600年,延续使用了200多年。偃师二里头夏都的废弃和偃师商城的兴起,是中国历史上夏商王朝更替的重大事件,可以说偃师商城是夏商王朝考古学的界标。目前举世瞩目的“夏商周断代工程”就把偃师商城的始建作为夏商王朝的界标,可以说偃师商城是目前夏商时期布局结构最清楚的都城遗址,它的发现为夏文化和商文化的分界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证据。

阝敖都--小双桥遗址

郑州的另一处商代遗址-小双桥遗址,虽然没有郑州商城那样建制规整,气势雄伟,但具有高规格的文化遗存,符合都城遗址的条件,一些学者推断其可能是仲丁都的故址。但也有一些学者不同意该看法。

小双桥遗址1989年才被发现,该遗址因位于郑州西北20公里中原区石佛镇小双桥村南部而得名,遗址面积约120万平方米。1995年以后在该遗址连续作了几次较大规模的发掘,才得知该遗址规模大,而且具有高规格的文化遗存,可能是商代的又一都城。在该遗址发现有数处夯土建筑基址、窖穴、祭祀坑、灰坑、壕沟等文化遗迹和青铜建筑饰件、石磬、原始瓷尊、石圭等重要遗物,还出土了一批陶器和卜骨等。

其出土的两件青铜建筑构件尤为重要。其中一件平面为“凹”字形,高18.5厘米,正面宽18.8厘米,侧面宽16.5厘米,两侧面各有一个6×4.2厘米的长方孔,壁厚0.6厘米,重6公斤。正面饰单线饕餮纹,侧面在长方孔四周为一组龙虎斗象图,龙、虎形象生动。据分析此构件应放置在宫殿正门两侧的枕木前端,作为装饰性构件。另外,根据此构件的形体和规则来看,该建筑的规模和等级均应为皇室所特有。作为国内的首次发现,这种青铜建筑饰件造型独特,纹饰繁缛,实为商代文物中少见的精品。

这对研究商代青铜冶铸技术、青铜器花纹图案以及商代建筑的发展水平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在有些陶缸、大口尊器表及口沿内壁,还发现有朱书陶文。这些文字均书写在陶缸表面的绳纹之间,文字的书写方式和规格均与殷墟出土的甲骨文和朱书文字一脉相承。这是中国目前发现的商代最早的书写文字。

另外,小双桥遗址还发现了数十件长方形穿孔石铲,特别引人注意。这些石铲在郑州商城、偃师商城和安阳殷墟都不曾见过,一些专家推测这些石铲很可能是仲丁伐兰夷带回的战利品。

目前,通过专家考证,证实郑州小双桥商代遗址的时代与郑州商城晚期同时,当属于商王室的祭祀遗址或都,但其具体性质专家们没有共识,至今仍在争论之中。

关于小双桥遗址可能是仲丁都的推断,源自小双桥遗址与郑州商城位置的相合。小双桥遗址位于郑州商城西北约20公里处,在索须河南岸的台地上,遗址西北约5公里是荥阳故城,荥泽古城在遗址东北2公里,向北约5公里就是邙山和黄河。小双桥遗址的这一地理位置,与皇甫谧《帝王世纪》所载仲丁迁地望基本相符合。而且根据文献资料和考古发现,小双桥遗址的文化遗存应该属于商代白家庄期。白家庄期既是小双桥遗址的繁荣期又是郑州商城的末期,这一时期郑州商城处于都城的废弃期。所以一些学者认为郑州商城的废弃与小双桥遗址的兴起,前后交错衔接,由此推断郑州商城是汤都亳,那么紧接其后的小双桥遗址就当是仲丁自亳迁之所在。

而持反对意见的学者认为小双桥遗址夯土建筑基址质量差,其周围也没有高规格的祭祀坑,而且青铜冶铸遗存都在遗址的中心区域。一般王都统治区的核心部位,不会出现手工业作坊,所以这些学者认为小双桥遗址不会是仲丁所迁的都。他们认为从城址规模、祭祀坑、青铜礼器的规格及历史、地理等因素来看,小双桥遗址可能是仲丁在征伐兰夷战争中击败并俘虏的兰夷战俘集中居住、生产和生活的地点,或是当时一处青铜冶铸和烧制陶器等手工业生产的场所,还可能是仲丁进行祭祀祖先和天地鬼神的场所。

关于小双桥遗址的性质尚待新的考古发现证实,不过小双桥遗址的发现为郑州商城性质的进一步探讨和研究提供了许多重要的线索。

洹北商都

从城市布局上说,洹北商城宫殿建筑群处于城址南北中轴线略偏东的位置,显示出中国城市中轴线布局的早期特征。

目前,洹北商城宫殿区内已发现大型夯土基址30余处,其中被考古工作者编为1号的基址,位于洹北商城内中轴线南部偏东,整体结构呈“回”字型,东西长170多米,南北宽90米,总面积约1.6万平方米,基址、柱洞、台阶、门道保存完整。其结构严谨,使用的建筑材料十分讲究。基址南庑中部有两处宽达5米的门道。正殿高于当时地面0.7米以上,其台阶前普遍发现用于祭祀的被肢解的动物骨骼。这些均说明该建筑应属商代王室拥有和使用,该基址是迄今为止发现的规模最大的商代单体建筑基址。另外1号基址表面清晰的柱网结构超过以前发现的任何商代建筑。加上保存下来的台阶、门道,特别是周围倒塌着丰富的墙体和屋顶残块,可以最大限度地复原出一座规模宏大的商代宫殿。可以说洹北商城1号基址是迄今发现的所有商代建筑中,能够最大限度地复原其本来面貌(特别是地表以上结构)的一处基址,在中国建筑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在发掘过程中,研究者发现,在宫殿区内,有大面积的红烧土堆积。这些土大部分为红色,而接近于地表部分的烧土则为黑色。研究表明,这种颜色上的差异是因为土在受热过程中,其中铁元素氧化程度不同的结果。由于专家分析这些土可能是倒塌的墙体和屋顶的残遗,所以专家推断,很可能是一场大火烧毁了这座宏伟的宫殿。

而宫殿区一带的古地面是一种深黑色土。这种黑土与殷墟一带普遍分布的棕红色古土壤不同,属冲积土,土壤化程度较高。洹北商城的位置,处在商代古地面从西部的棕红色土壤向东部的黑色土壤的过渡地带。对洹北商城的钻探和发掘,显然有利于认识古代人类社会发展与自然环境变迁的相互关系。 Eq7pOgf6zBKkZdS6zpDS2Bh2faRiquN108D7vnHJIcwT23h7R20/+I9/7onApIY4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