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茶的传播

中国茶叶向海外传播的历史悠久,最早可追溯到南北朝时期。那时的中国商人便开始在与蒙古的边境线上,通过以茶易物的方式,向外蒙古输出茶叶。大约到了汉代,中国茶叶开始传入日本。到隋唐时期,在对外开放政策的支持下,和丝绸之路开通的基础上,边境贸易得到发展壮大,中国商人以茶马交易的方式,使茶叶经回纥及西域等地向外输送,中途辗转西伯利亚,送往西亚、北亚和阿拉伯国家,最终抵达俄罗斯和欧洲各国。

明代郑和下西洋,把茶叶由海路传播到东南亚和波斯湾;自17世纪起,茶叶相继传到荷兰、英国、法国、德国、瑞典、丹麦、西班牙等欧洲国家; 18世纪,饮茶风俗已经传遍了整个欧洲,欧洲殖民者又将中国的茶带到美洲大陆以及大洋洲的英法殖民地。到19世纪,中国茶就已经几乎遍及全世界,成为众所皆知的饮品。

茶马古道

起源与发展

位于中国西南地区的茶马古道是以马队为交通工具,进行民间商品贸易的通道。古道的诞生起源于古代西南边疆的茶马互市,最初的线路青藏线始于公元7世纪。那时居住在青藏高原的吐蕃民族崛起,南下到中甸境内的金沙江上了建造了一座铁桥,从此打通了云南向西藏输送茶叶的往来之路。青藏线在唐朝时期十分繁荣,行走在古道上的马帮为茶叶的传播作出了不朽的贡献。

宋朝时期,由于一些重要关隘的丧失,茶马交易逐渐东移到云南、四川境内;在元朝政府大力开辟驿路和设置驿站的基础上,茶马古道的川藏线于明朝时期正式形成,随着茶叶贸易的发展和扩大,其兴盛持续明清,到20世纪初到达鼎盛。

茶马互市

在中国的西部地区,长期以来生活着很多马背上的少数民族。对于这些少数民族人们来说,每天吃肉喝奶,缺乏必要的维生素的摄入,所以饮茶就变得格外重要。所以有一句俗话就叫做:“一日无茶则滞,三日无茶则病。”而对于广大的汉族地区来说,盛产茶叶,但是却没有马匹。在过去的时候,战场上骑兵是主导力量,汉族地区的统治者为了增强自己的军事实力,就采取控制对少数民族供应茶叶的数量的办法,抬高茶叶价格,用少量的茶叶来换取更多的马匹。这样茶叶就在控制周边地区中起到重要作用,这就是“以茶治边”。

以茶换马的交易从唐朝开始,最初的时候是回纥部落驱赶着马匹到汉族地区换取茶叶。从唐入宋,茶马交易一直持续着,直到元朝时被废除。明朝时,茶马法不仅仅被重新恢复,而且成为一个重要的政策,茶叶的价格也不断升高,竟然到每匹马换不到40斤茶叶的地步。清朝时,中央政府对于茶叶的流通控制不力,茶叶的价格越来越便宜,不得已之下,雍正十三年的时候,茶马法被废弃。

主要线路

茶马古道是一个广义的统称,它的范围在中国境内可以延伸至滇、藏、川,甚至可以辐射广西、贵州等地,而在国外则可以涵盖印度、尼泊尔、锡金、不丹、缅甸、老挝、泰国以及南亚、东南亚、西亚等国家。后来随着茶业的商贸活动变得频繁,这条茶业网络在宋、元、明、清时得到强化。其主要线路共有三条:包括青藏线、滇藏线和川藏线。其中的青藏线始于唐朝时期,历史最为悠久;而川藏线则在后代的影响最大,也最为著名。

青藏线: 又名唐蕃古道,是自唐代以来中原去往青海、西藏乃至尼泊尔、印度等国的必经之路。它的起点始自唐都长安,即今天的陕西西安,途中主要经过甘肃、青海两省,至西藏拉萨,全长3000多千米,横贯中国西部。

滇藏线: 从云南的西双版纳出发,途经普洱、大理、丽江、德钦、察隅、邦达、林芝等地,到达拉萨,至此路线全长3800多千米。到达拉萨后,还会经喜马拉雅山口延伸到印度的加尔各答。

川藏线: 从四川的雅安出发,经泸定、康定、巴塘和昌都到达拉萨,之后再辗转至尼泊尔和印度,仅境内路线已长达3100多千米。

沿途的风景

茶马古道是一条通商之路,更是一条超越人文的精神之路,沿途中的雄伟壮丽的高山莽林和富于特色的民族文化,激发出潜藏在人们内心深处的那部分勇气和力量,使人的精神得到寄托,从而揭示出人生的伟大和真正意义所在。

茶马古道所穿越的四川、云南西部以及西藏东部地区是典型的横断山脉地区,也是南亚板块与东亚板块挤压形成的典型的地球皱褶地区。岷江、大渡河、金沙江、雅砻江、怒江、澜沧江6条大江分别自北向南、自西向东地从该地区穿过,形成了世界上最独特的高山峡谷地貌,呈现出最震撼人心的自然景观。

此外,还有茶马古道在云南境内经过的大理古城,那里曾是唐朝时期南诏政权的首府所在地,沿途有很多虔诚的艺术家在路边就地取材,用岩石和玛尼堆绘制、雕刻了大量的佛陀及菩萨像,还有珍禽异兽、树木花草、日月星辰等各种形象。无论粗犷的还是精致的艺术作品,为古道漫长的旅途增添了一种精神上的慰藉和升华,也为那遥远的地方增添了几许神秘和神圣的色彩。

到达终点

茶马古道从走向看来可以称为一条,其实际上却是一个庞大的道路群,局部线路细密如织,犹如江河的主脉与细密支流最终汇入海口。其主脉主要有两条:即川藏古道与滇藏古道,最终这两条线路都在西藏东部的昌都汇合,然后经洛隆、嘉黎等县到达终点——拉萨。

拉萨位于雅鲁藏布江支流拉萨河北岸,海拔3650多米,是一座具有1300年悠久历史的古城。壮丽雄伟、金碧辉煌的布达拉宫,是拉萨的中心,也是至高无上的政教合一的象征。长期以来作为西藏政治、经济、文化、宗教中心的“拉萨”在藏语中即是“圣地”或“佛地”之意。

然而,拉萨既是终点又可以说是起点,这是因为更广泛意义上的茶马古道继续向西延伸,从拉萨出发,经江孜、日喀则,朝西南方去向到中亚、西亚和南亚。事实上,自古以来,很少有人能够真正走完这条长达万里的艰难古道。

传入日本

与佛教同行

公元804年(唐朝时期),日本僧人最澄禅师来到中国浙江天台山的国清寺研究佛学,其间接触到茶,并且十分喜爱,回国时他带回茶籽,并传播到日本的中部和南部地区。南宋开庆年间(1253~1259年),又有日本佛教高僧数名来到浙江径山寺研习佛学,回国时也带去了径山寺的“茶道具”、“茶台子”等茶具,更将径山寺的茶宴活动和“抹茶”的制法传播到日本,对日本茶道的兴起产生了启发和巨大的促进作用。

在日本,茶因佛教的传播而被引入并传播,佛教教义对于日本茶道文化精髓的形成也产生了重要影响。总而言之,日本的茶道呈现出佛中有茶、茶中有佛、佛离不了茶、茶因佛而兴的文化特色,故此有“花佛一味”或“茶禅一味”之说。

茶籽的传播

中国茶种最早传播到东亚邻邦——日本,据《日吉神道密记》记载,公元805年,从中国学佛归来的最澄禅师将茶籽带回日本,并栽种于日本贺滋县的日吉神社的旁边,从而使那里成为日本最古老的茶园。至今在京都的比睿山东麓还立有一块“日吉茶园之碑”,其周围仍有茶树在茁壮生长。

宋代时,荣西禅师从中国携带茶籽回日本种植,还把茶籽播种到九州到背振山,繁衍出漫山遍野的茶树,并形成了名为“石上苑”的茶园。

日本的茶业经过引种、扩种、再植等长期缓慢的发展历程,终于到19世纪以后开始步入稳步上升的发展时期。

日本茶道

日本的饮茶风尚是由贵族社会逐渐向广大群众普及的,日本的茶道源于中国,同时也具有日本民族特色,它有自己的形成、发展过程以及特有的内蕴。

16世纪末,日本茶道的集大成者千利休汲取并继承了历代茶道精神,正式创立了日本茶道。日本茶道以“和”、“敬”、“清”、“寂”四字为宗旨,内容精炼而内涵丰富。它以日常生活行为为基础,与宗教、伦理、哲学和美学艺术等内容融合在一起,形成了一项综合性的文化艺术活动。饮茶不仅仅是一项饮食活动,更是要通过茶事活动来学习礼仪、陶冶情操、培养审美观和道德观。

来到欧洲

海上之路

唐宋时期,中央政权积极推行对外开放的国策,使得茶叶得以流传到世界更广泛的地区,也为“海上茶叶之路”的形成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茶叶的海上之路最早是通往中国的海上近邻日本和朝鲜,主要线路是从江苏、安徽、浙江、福建等茶区出发,由宁波、扬州和泉州的港口入海。日本也曾多次派遣使者出使到唐宋王朝,更有为数众多的宗教人士远涉重洋到中国探寻佛法。传说,最早将茶籽带回日本并大力宣传中国茶道的就是一位禅师。

此外,茶叶输往海外其他国家的主要海路有两条:一是从江西、浙江、福建茶区出发,经宁波、泉州和广州的港口入海,直接横跨太平洋运往美洲;第二条是从中国的茶区输往南洋,再驶过印度洋、波斯湾和地中海等地销往欧洲各国。

功不可没的传教士

公元851年,阿拉伯人苏莱曼在《中国印度见闻录》一书中介绍了中国广州的情况,其中就特别提到了茶叶。公元14~17世纪,中国的茶叶经由陆路输往中亚、波斯、印度西北部和阿拉伯等地区,再通过阿拉伯人,首次被传到西欧。

这一时期,欧洲的传教士也开始来到中国传教,不但为中西方文化的沟通交流搭建起桥梁,也将中国丰富的物产,特别是茶叶介绍到欧洲。其中,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就是其中居功奇伟的一位。由他著述的《利玛窦中国札记》一书对中国的茶风、茶俗进行了详细而具体的记载。

荷兰人的优势

在17世纪初的时候,欧洲的荷兰是世界上的商业大国,也拥有着世界上无与伦比的海上力量。荷兰的商船频繁地行驶在辽阔的大海上,进行着贸易往来。聪明的荷兰人从澳门装运中国绿茶,然后运输到欧洲。由于只有荷兰人掌握着茶的资源,因此茶在当时的欧洲非常名贵。茶和贵族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和奢侈风尚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以至于在当时的欧洲,茶仅仅只在宫廷贵族和豪门世家之间出入,饮茶成为一种身份的标志和骄傲。

到了17世纪的下半期,荷兰输入的茶叶的数量渐渐增多,饮茶才稍稍从贵族之家传播出来。一时之间,文人名士对于茶叶赞美讴歌,市民阶层则对饮茶趋之若鹜。饮茶不仅仅成为一种饮食习惯,还成为一种社交行为,甚至有人沉浸于饮茶的社交活动中,弃置家庭于不顾。当时的戏剧《茶迷贵妇人》,反映的就是这种现象。

万里茶路

中俄两国于清雍正五年(1727年)签订互市条约,开始以中俄边境重镇恰克图为中心进行通商贸易,茶叶便是其中重要的商品。商人们将茶叶用马匹运到天津,再用驼队穿越茫茫大草原和万里大沙漠,最终抵达中俄边境口岸恰克图进行交易。俄国商人们将茶叶贩卖到西伯利亚伊尔库兹克、乌拉尔、秋明等地区,甚至一直运送到遥远的莫斯科与圣彼得堡。

这条贯穿南北、水陆交替的运输之路从福建崇安(今武夷山市)出发,途经江西、湖北、河南、山西、直隶(今河北省)以及内蒙古,最终到达乌里雅苏台(今蒙古人民共和国)的恰克图,全程9200余里,被人们称为“万里茶路”。这条茶路持续兴盛了150余年,是一条堪与“丝绸之路”相媲美的辉煌繁荣之路。

茶在英国

嫁入英国的中国茶

1662年,英国国王查尔斯二世与葡萄牙的公主凯瑟琳结婚。凯瑟琳公主婚前就是饮茶的爱好者,因此出嫁后也把茶叶带到了英国。她在宫廷中用茶招待王室贵族,逐渐使茶的名气流传开来,带动了英国饮茶的风气。后来,英国将茶传播到殖民地以及德国、法国、瑞士、丹麦、西班牙、匈牙利等欧洲国家。

神奇的“药水”

茶最初进入英国,曾被当做一种包治百病的、神奇的昂贵饮料,并且具有浓厚的异国情调。对于初识茶叶的大多数英国人来说,茶树更像是神话传说中的一株仙草。

英国有一位经营咖啡馆的先生名叫嘉乐维(S.Garaway),1658年,他开始在自己的店里售茶,他在张贴的广告中列举出茶叶的十几种药用功效,其中包括可以医治:中风、结石、尿砂、脱水、水肿、坏血病、腹泻或便秘、头痛、嗜睡、睡眠多梦、记忆力减退等;此外,茶还可以增进食欲、补充营养、消积去瘀、利肾清尿;饮茶的方式也多种多样,用开水冲饮,还可以加入牛奶、糖或者蜂蜜。

传说,1664年,东印度公司的普罗德船长(Captain Prowde)从万丹(今爪哇西部地区)回到英国,他送给国王查理二世的礼物既不是珍禽异兽,也不是金银珠宝,而是一小包贵重的茶叶。

全民走私

茶叶作为奢侈品引入英国,政府自然要课以重税,最高时竟达货值的20%。尽管税收如此之高,东印度公司还是因茶叶贸易而发了大财。

东印度公司刚刚成立的时候,主要是进行香料与胡椒等物的贸易,随着英国的茶叶消费市场越来越大,其主要贸易商品于是变成了茶叶。东印度公司对茶叶经营实行了垄断,它所提供的中国茶叶不但价格奇高,在数量上也远远不能满足英国市场的需要。至18世纪中期,英国民众消费的茶叶有将近一半来自于走私,来自于荷兰倾销的茶叶,价格在当时十分便宜。于是,随着饮茶风俗逐渐普及,除了美洲的烟草与法国的白兰地,整个英国海岸线都在忙碌着走私中国的茶叶。

运茶比赛

一年一度的中英运茶大赛促进了帆船时代海上航运的发展,同时也是中、英茶叶交易的历史见证。当时的“卡蒂萨克”是大海上跑得最快的运茶船,在1872年从上海开往伦敦的运茶大赛上,“卡蒂萨克”与“塞莫皮莱”号展开了激烈的竞争。

在比赛中,“塞莫皮莱”号率先抵达爪哇岛;但在印度洋上,“卡蒂萨克”号一度赶超,驶到了前面。不料,8月“卡蒂萨克”号遭遇到一场特大风暴的袭击,损失了一只舵。船上的海员克服重重困难,就地取材赶制了一只舵应急,直到跨越了赤道,有港口可以停靠才将船舵修复。如此一来,局面再次发生了改变,“卡蒂萨克”由于航速减慢而大大落后了,此时的“塞莫皮莱”号早已在800多千米之外了。最终抵达英国时,“卡蒂萨克”号比“塞莫皮莱”号晚了整整一个星期。

这场运茶比赛持续了4个月之久,是此类比赛中最著名的一次,同时也是最后一次。此后,运茶的帆船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蒸汽机”的出现开启了航海的新纪元。

另辟产地

亚欧的茶叶贸易起源于中国。由于当年航运周期比较长,以及欧洲的口味偏好,英国人选择了全发酵的红茶。红茶的起源应该是武夷山的正山小种。

早期东印度公司垄断茶叶贸易,并由于茶叶贸易带来了暴利,英国人一直想引进茶叶种植,但是因为地理条件的限制而没能成功。后来经过百般周折,终于在其殖民地印度成功地种植了茶树。北印度的海拔和气候十分适宜红茶的生长,因此后来印度与斯里兰卡成为重要的红茶出口国。一直到今天,印度仍然是亚欧茶叶贸易大国。

随着产地的开辟和扩大,英国茶叶的消费量在1801~1900年的100年间增长了10倍之多,从印度和斯里兰卡的进口量一度超过中国。

传得更远

纽约——饮茶者的天堂

美国是世界主要茶叶进口、消费国之一,而且历史悠久。早在美国独立以前的1660年就有欧洲移民将茶叶引进北美殖民地,1767年产量已达400多吨。由于英国殖民当局征收高额茶叶进口税,1773年12月发生历史上有名的“波士顿倾茶事件”。独立战争后,美国的“中国皇后号”满载花旗参等来广东换取茶叶等物资返回,获利甚丰,惊动一时。1784年又派“智慧女神之星号”来华,以后又多次派船来华运茶。

纽约,因具有和英国、荷兰、俄罗斯相近的饮茶传统、高雅的礼仪和精美的茶具,在北美被誉为“饮茶者的天堂”。

从欧洲出发

荷兰人和葡萄牙人从中国进口茶叶,并转运到欧洲各国。在世界各处建立殖民地的欧洲人,也开始尝试将茶叶引入自己的殖民地,传播茶种,移植茶树,创建茶园。

19世纪30年代,英国人在印度建立茶叶生产基地;1929年,在马来西亚创建茶园;1884~1914年,德国人在喀麦隆开始尝试栽种茶树;1905年,德国人在坦桑尼亚种植茶树;18世纪初,荷兰人在印度尼西亚建立茶园;1770年,法国人将茶种引进毛里求斯;1825年,在越南创建茶叶种植园。

郑和传播的地方

郑和七次下西洋的壮举加强了中华民族与海外各国之间的往来,促进了包括茶叶在内的大批货物与其他各国货物之间的交换和传播。与此同时,茶文化也同茶叶一起随着郑和七下西洋由中国传播到东南亚以及东非等地。

从明朝开始,部分古籍资料中开始出现关于中国茶叶出口的记载。与此同时,海外各国也开始对本国的饮茶习俗时有记叙,并逐渐发展出了种茶制茶的相关行业以及茶叶贸易。

郑和七下西洋曾经抵达的泰国、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斯里兰卡、肯尼亚等亚非国家,发展到现代都是茶叶种植和销量最大的国家,也是茶风盛行的地区。新加坡和马来西亚的华人华侨曾出资3000万人民币,在马六甲郑和官仓遗址修建郑和文化馆以示纪念,其中就专门开设了茶文化馆。

茶俗对各国文化的影响

中国的饮茶习俗对世界各国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世界的茶名、读音以及饮用方法都来源于中国。尤其是茶文化组织的兴起,茶博会、茶文化节等的举办,使茶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地,与当地的生活习惯、风土民情相融合,形成了各式各样的饮茶习惯。这些饮茶习惯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种是加味调饮,一种是纯茶清饮。

加味调饮

这种饮用方式的最大特点是在茶汤中加一些调味品、营养品等。调味品分为咸味和甜味,咸味调饮以蒙古奶茶为代表,主要是在茶汤中加入奶类和食盐,用以解渴或佐餐,这种饮用方式主要在蒙古、俄罗斯及中亚西亚等地区比较流行;甜味调饮分为绿茶和红茶,主要是在茶汤中加糖或蜂蜜、果酱等。除此之外还有加糖和香料的调饮方法,这种饮用方法主要流传在气候炎热、干燥的撒哈拉沙漠周围的各国。同时,在气候比较干燥、炎热的中东地区,人们还习惯红茶加糖或柠檬的饮法,这种饮法被称为红茶甜味调饮法。

纯茶清饮

这种饮用方法不在茶中添加任何调味品,而是清饮茶汤来品尝茶叶的真味。推崇这种饮用方法的除了中国以外,在东方文化圈影响较大的国家和地区、侨胞、华裔家庭中也较受欢迎。日本人十分喜欢清饮绿茶,崇尚茶道,并且将饮茶升华到了文化的高度。 hmnxJN7R+DMOVrbdNTeG5qr8Hl7IKJIKwFeCak9PxuTbeJuos96/HDE6NyUB1Cti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