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2章

好战略之转换视角创造优势

如何才能看到别人的缺陷或疏忽,进而发现关键目标并创造优势呢?这并不容易弄清楚,只有摆脱惯性思维才能有所体悟。虽然好战略未必都符合这种观点,但是符合这种观点的好战略能够带来非同寻常的优势。

很多好战略的第二个天然优势就是能够洞察优势之源与劣势之源。从不同的角度或者全新的角度来看待事物,就能揭示出新的优势和机遇,以及新的弱势和威胁。

一颗小石子带来的转机

大约在公元前1030年,牧童大卫击败了巨人歌利亚。当歌利亚从腓力士人的阵中走出来叫战时,扫罗王的军队惊恐不已,畏缩不前。 歌利亚身高9英尺有余,他的矛似织轴,铜质盔甲在阳光下闪闪发光。当时大卫年幼,还不能像哥哥那样成为真正的军人,他却要接受歌利亚的挑战。扫罗王试图劝阻大卫,说他还年幼,而那个巨人却是身经百战的老兵,但最后态度缓和了下来,把盔甲给了大卫。无奈盔甲太重,大卫弃之不用,一身牧童的打扮直奔歌利亚。在靠近歌利亚的过程中,他手拿一颗小石子,用机弦射了出去。歌利亚前额被击中,当场倒地身亡。大卫走向歌利亚,割下了这位巨人的首级。腓力士人四散奔逃。

战略就是利用己方的相对优势攻击对手的软肋。根据无数篇文章和无数本教材的建议,我们将大卫和歌利亚的明显优势和明显劣势列示在表2–1中。

表2–1 大卫和歌利亚的优势与劣势之比较

最初扫罗王试图劝阻大卫,当他态度缓和并将盔甲给大卫时,肯定很担心这种力量对比的差异。在听这个故事时,直到小石子被射出之后,我们的观点才开始发生改变,猛然意识到这个孩子能够熟练使用机弦,这和他年龄小、速度快一样,也是一种优势。然后,我们同样意识到大卫放弃了盔甲,是因为盔甲只会降低他的速度,如果他靠近巨人歌利亚并吃了一拳,铜质盔甲也救不了他。最后,当小石子击中歌利亚的前额时,我们会猛然发现歌利亚的一个关键弱势——他的盔甲没有覆盖到这个关键部位。大卫的武器能够从远处准确打击,导致歌利亚在体型和力量方面的固有优势毫无用武之地。这个故事告诫我们,关于优势与弱势的先入之见可能站不住脚。

在这个故事中,明显弱势的一方战胜了明显优势的一方,从而使这个故事有了强大的影响力。我们了解到的不仅仅是如何灵活地运用力量,还有如何发现一种形势下蕴藏的力量,即如何创造或发现具有决定意义的力量对比。如何才能看到别人的缺陷或疏忽,进而发现关键目标并创造优势呢?这并不容易弄清楚,只有摆脱惯性思维才能有所体悟。虽然好战略未必都符合这种观点,但是符合这种观点的好战略能够带来非同寻常的优势。

沃尔玛重新定义“店面”

我同MBA(工商管理硕士)学员和公司打交道时,很大一部分工作就是帮助他们发掘不同形势所蕴藏的力量。在这一过程中,我经常会提到沃尔玛创立和崛起的案例。1986年,沃尔玛创始人山姆·沃尔顿成为美国首富。接下来的内容中,我会详细分析沃尔玛的案例。现在的沃尔玛不断进驻各大城市,业务扩展到欧洲,成为世界上营业收入最多的企业。但是,从前的沃尔玛却向我们展示了一个更加简单、效率更高的形象,犹如一位朝气蓬勃的挑战者,而不是今天的庞然大物。虽然今天看来难以置信,但沃尔玛的确曾经是大卫,而不是歌利亚。

在开始讨论之前,我在白板上写下了下面一句话,并在其周围画了一个方框框了起来—— 传统观点:全线折扣店所在的地方至少得有10万人

我给讨论小组提出的问题很简单:“为什么沃尔玛如此成功?”我首先让比尔回答问题,他曾经在职业生涯早期做过销售。他礼节性地称赞了沃尔玛创始人山姆·沃尔顿的卓越领导力。我不置可否,在白板上写下了“山姆·沃尔顿”,然后进一步提问:“沃尔顿做了哪些与众不同的事情呢?”

比尔看着白板上的方框说:“沃尔顿突破了传统观点,他把大商店的店址选在了小城镇。沃尔玛每天都有特价,利用计算机库存与物流管理系统进行存货管理。它不受工会制约,行政管理费用也很低。”

其他6位参与者用了大约30分钟时间加以补充。他们的回答五花八门,我没有打断他们。我鼓励他们说出细节和背景,问道:“店面规模有多大?城镇有多小?计算机物流系统是如何运作的?沃尔玛采取了哪些措施使行政管理费用如此之低呢?”

根据他们给出的各种答案,我在白板上画了三个示意图。首先,我画了一个圆圈,代表一座拥有1万人的小城镇。我又在圆圈内画了一个大大的方框,表示一家面积4.5万平方英尺的沃尔玛商店。第二个示意图是关于物流系统的。我用一个方框表示区域配送中心,用从方框内向外延伸的一条直线表示一辆卡车的行驶路径,沿途经过依托于这个区域配送中心的150家商店。在回来的路上,这条直线经过卖家,会带回来一批批的货物。这条直线骤然回到方框内,表示通过向外开出的卡车实现交叉配送 。颜色不同的直线表示信息流动,首先从各个沃尔玛商店流向中央计算机,然后通过中央计算机将信息发送给卖家和配送中心。最后,在讨论管理体系的时候,我描绘出了区域经理每周的工作路线:周一从阿肯色州本顿维尔的沃尔玛总部出发,查访各个店面,采集并反馈各种信息,然后于周四返回本顿维尔,参加周五和周六的小组会议。后两个示意图十分相似,两者都揭示了高效配送的枢纽式结构。

讨论过程慢了下来。我们已经搞清楚了大部分情况。我环视了一下房间,目光扫过每一个人,说道:“如果你们在这里列举的策略是沃尔玛的制胜之道,而且这个思路是在很久之前提出的,比如是在1986年提出的,那么沃尔玛为什么能在接下来的10年里打败零售业巨头凯马特呢?这些策略不都是很明显的吗?真正的竞争是什么?”

现场陷入了一片沉默。这个问题打破了列举事实的乐趣。他们给出的理由实际上几乎没有涉及竞争的事情,只是在泛泛地谈整个折扣零售业。总裁们和MBA学员们在准备整个讨论的时候应该想到这一点。然而,我已预料到他们不会这么做,因为这个案例关注的焦点不是竞争,他们关注的焦点也不是。我知道会出现这种情况,这是司空见惯的。参与者们在战略培训中得到的教益,有一半都是要考虑到竞争问题,即便没有人提前告诉你这一点,你也要考虑到。

如果仅仅考察成功的公司采取了哪些行动,你还没有看到事情的全貌。 无论何时,只要有一家公司大获成功,同时肯定有一些因素阻碍或扼杀了竞争。 有时候竞争受到阻碍,是因为某个创新者对于暂时性的垄断物拥有专利权或者其他合法要求。但是,可能还有一些自然的因素导致竞争对手很难模仿,或者模仿起来成本很高。沃尔玛的竞争优势来源于竞争对手无法轻易模仿,或者由于惰性和无能而模仿不了的因素。在激烈角逐中,沃尔玛击败的主要竞争对手是凯马特。凯马特原名为克瑞斯吉公司 ,一度是折扣零售业的领头羊。20世纪七八十年代,凯马特将大量精力用于国际扩张,忽视了沃尔玛在物流方面的创新及其在小城镇折扣零售市场上的主导地位。2002年,凯马特申请破产。

过了一会儿,我提出了一个更具有针对性的问题:“20世纪80年代初期,沃尔玛和凯马特的收银台都安装了条形码扫描器,为什么沃尔玛从中得到的益处似乎多于凯马特呢?”

条形码扫描器最早用于百货超市,现在普遍应用于各行各业,大型商场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采用。大多数零售商使用这种仪器,只是为了省去不断更换价格标签的成本。沃尔玛更进一步,建立了自己的子信息系统,然后利用这些信息管理物流系统,并将这些信息与供应商分享,以此换取折扣优惠。

苏珊是一位人力资源主管,她忽然兴奋了起来。单独思考一个小的策略可以引出一种想法。我前一天曾经讲过“互补性”策略,她似乎看出了其中的联系,说道:“这些信息本身并不会自动具有那么大的作用。凯马特必须将这些信息发送到配送中心和供应商那里,而不得不建立一个一体化的入厂物流系统。”

“非常好!”我说。我指出沃尔玛的战略具有内在的协调性,条形码、综合物流、快速及时的配送、低库存的大型店面互为补充,形成一体化的战略模式。整个模式——结构、策略、行动——都是一致连贯的。这个模式中的每一个部分都是特定的,具有专门的用途,而且内部各个环节之间也无法相互替代。很多竞争对手都没有真正的战略,因为其各个组成部分都是围绕着某些假想中的“最佳做法”而设计的。有些竞争对手的战略连贯性较好,但是这些战略往往同时具有多个目标。不论是哪种情况,这样的竞争对手都很难胜过沃尔玛。如果竞争对手零散地模仿沃尔玛的战略要素,几乎不会有任何益处。竞争对手如果要模仿沃尔玛,就必须采取整套战略,而不能仅仅模仿其中一部分。

有关沃尔玛的案例,要讨论的问题还有很多:捷足先登的优势、量化成本优势、长期性能力与知识问题、领导者的作用以及这种战略模式是否适用于城市市场。下面我们继续讨论。

由于只剩下15分钟了,我让讨论逐渐缓和下来。他们很好地分析了沃尔玛,对此我表示认同。但我告诉他们,还有一件事情没讨论到,这件事情我没太弄明白,但似乎很重要,与“传统观点”有关。我在这堂课开始的时候写在白板上面的那句话:“全线折扣店所在的地方至少得有10万人。”

我转向比尔:“在讨论刚开始的时候,你提出沃尔顿突破了传统观点。但是传统观点往往建立在一个非常简单的逻辑之上,即固定成本和可变成本需要大量顾客来分担,以期将成本和价格保持在低位。那么沃尔玛究竟是如何突破这个成本逻辑铁律的呢?”

我进一步引导,假设比尔扮演了某种角色:“请想象一下,你是一家沃尔玛门店的经理,在1985年,你对沃尔玛公司不满,觉得他们不了解你所在的小镇。你向父亲抱怨,而且他说:‘我们为什么不把这个店买下来呢?我们可以自己经营。’假设你的父亲拥有买断这家沃尔玛门店的财力,你觉得他提出的建议如何?”

比尔眨了眨眼睛,似乎对第二次被提问感到惊讶。他考虑了一会儿,然后说道:“不,这个主意不好。我们无法凭借一己之力经营好,这个沃尔玛门店必须成为整个沃尔玛网络的一部分。”

我转向白板,身旁便是那个被方框框起来的原则:全线折扣店所在的地方至少得有10万人。我重复了一遍比尔说的那句话,“这个沃尔玛门店必须成为整个沃尔玛网络的一部分”,然后在“沃尔玛门店”这几个字周围画了一个圈。然后,我等着有人反应过来。

幸运的是,终于有人明白我的用意了。当一个学员试图把他的发现说出来的时候,我感觉到学员中间发出一阵恍然大悟的“哦”声,犹如一锅玉米粒爆开时发出的声音。所谓沃尔玛门店,指的不是单个的店面,而是所有的店面形成的网络,各种信息和管理经验在整个网络之间自由流通,而且拥有一个配送中心。网络取代了单个的店面,由150家门店共同组成的区域性网络为数百万人提供服务! 沃尔顿并没有突破传统观点,只是突破了人们对“店面”的传统定义 。如果还有人没能正确理解这一点,我会继续提醒他们,直到他们理解为止。

在你明白沃尔顿对“店面”的重新定义之后,你对沃尔玛经营策略的理解可能会发生微妙的转变。你就会明白沃尔玛门店区位选择的相互依赖性。区位选择体现了整个沃尔玛网络的经济原则,并不仅仅是以市场需求为基础的。在沃尔玛,你还可以看到各方力量制衡。单个沃尔玛门店的议价能力是有限的,其个性选择受到了极大的限制。最主要的是,沃尔玛管理模式的基本单位是整个网络,而不是单个店面。

在沃尔玛的早期阶段,分散经营的原则根深蒂固。这种原则认为每个店面都应该享有自主经营权,而沃尔玛将众多店面组成一体化的网络,不允许它们各自为政,从而实现了更大的突破。凯马特长期坚持分散经营的原则,放权给门店经理,使其在产品线选择、供应商选择以及价格制定方面享有很大的自由,毕竟我们都被告知分散经营是个好现象。但是,分散经营有一个经常被人遗忘的代价:这样一来,各单位之间的协调性就会丧失。如果各个门店选择的供应商不同,议定的合作条款不同,这些门店就无法享受到一体化信息与物流网络的好处。如果各个门店之间无法分享什么可行、什么不可行的详细信息,就无法相互借鉴、相互学习。

如果你的竞争对手也采用这种分散经营的模式,你可能不会遭受什么损失。但是一旦沃尔顿洞察到这种模式的劣势,凯马特就面临严重的问题了。一个大型组织可能在要不要采用某项新技术的问题上踌躇不前,但是这种变革是可以管理的。然而要突破原则,尤其是基本的经营原则,常常会涉及这个组织的生死存亡。

沃尔玛的战略改变了传统的观察视角,重新定义了“店面”,这正是其潜在力量的根源所在。凯马特由于缺乏这种视角,才会像歌利亚看待大卫一样,用不屑一顾的眼神看待沃尔玛,认为沃尔玛规模没有自己大,经验也不如自己丰富。沃尔玛的优势并不在于其历史悠久或者规模很大,而在于它对折扣零售业进行了独创性的思考。传统观点认为,折扣零售店必须选择在人口密度较大的城市地区,山姆·沃尔顿却另辟蹊径,将各个门店组成一个网络,通过库存与物流管理系统加以协调,从而大大提高了沃尔玛的运营效率。今天,我们将沃尔玛开创的这个系统称为“供应链管理系统”,但在1984年,这个系统大大突破了传统观点,令人耳目一新。如同大卫射出去的小石子一样,这种系统也产生了极大的冲击力。

安迪·马歇尔的竞争战略

我第一次见到安迪·马歇尔是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他是美国国防部净评估 办公室主任,一般住在五角大楼的办公室套间里,走廊的另一侧就是国防部长的办公室。自从国防部于1973年设立净评估办公室以来,一直只有一个主任,就是安迪·马歇尔。他的工作是全面思考美国的安全形势,这很有挑战性。

我和安迪·马歇尔都对战略规划进程如何影响战略结果很感兴趣。他向我解释了“冷战”时期美国军方与国会之间的预算过程是如何催生反应性思维 的。

他解释说,美国的国防计划逐渐受到年度财政预算的制约。每年,参谋长联席会议都会评估苏联对美国构成的威胁,主要是评估苏联当前以及未来的武器库存。接下来,五角大楼会针对苏联的威胁制定出购物清单一般的应对方案,然后向国会申请经费,国会并非照单全收,只是拨给国防部一部分经费,这种预算过程往往如此循环往复。

“在这种预算过程中,国防部是以应对苏联威胁为由申请国防经费的,这就导致美国的行动都是针对苏联的优势而展开的。从美国一方的角度来看,苏联的优势就是对美国的威胁,而不是为了利用苏联的缺点和不足。我们有战争战略,能够给苏联带来灾难的战略,却没有一个战略计划指明如何同苏联进行长期竞争。”

马歇尔说话的语调很柔和,他注视着我的眼睛,以确保我能明白他这番话的深意。他拿出一份文件,那是一张很薄的纸,向我解释说:“这份文件反映的思想都是关于如何切实发挥美国的优势去攻击苏联的弱势的,这是一种与反应性思维截然不同的做法。”

这份文件就是《在持久的政治军事竞争中同苏联在军事领域进行角逐的战略》。1976年,在福特政府后期,这份文件就已经制定出来了。这份文件的旁边还有卡特政府时期的国防部长哈罗德·布朗的批注。显然,这份文件曾经受到过关注(它的作者是安迪·马歇尔和詹姆斯·罗奇,当时詹姆斯是安迪的助理)。

这份文件对美苏局势进行的深刻分析对“防御”这个概念提出了新的定义,与传统的观点相比,这是一种巧妙的转变。这份文件提出:“在与另一方进行实际接触时,一个国家应该寻求机遇发挥自己的一种或多种独特能力,以期在具体领域和整体上获得竞争优势。”接着,该文件指出,美苏竞争的关键在于技术领域,而美国在这方面拥有更多的资源和更强的研发能力。最重要的是,该文件指出,拥有真正的竞争战略就意味着你采取的行动会给对方施加极大的应对成本。该文件着重提出美国应该大力投资于某些技术,因为苏联如果对此采取应对措施,就会付出惨重的代价,而苏联的应对措施也不会增强其攻击能力。比如,提高导弹的精度或改善潜艇的静音效果会迫使苏联投入原本就已稀缺的资源加以应对,而苏联对美国的威胁也不会增加。如果美国加大对某些系统的投资力度,把苏联的系统甩在后面,苏联就会被迫耗费财力。有选择性地大力宣传某些新技术也会收到同样的效果。

安迪·马歇尔和詹姆斯·罗奇提出的思想突破了1976年那种以预算为导向的均势逻辑。其思想很简单,美国应该发挥自身优势,攻击苏联的弱势,同苏联展开真正的竞争。这份文件没有复杂的图表,没有抽象的公式,也没有充满缩略词的花哨术语,只有一个想法和一些落实这个想法的措施,以极其简单的方式发现了一种形势下的潜在力量。

1990年,当我和安迪·马歇尔谈论这份14年前完成的文件时,苏联已经危若累卵。一年之前,柏林墙倒塌了。16个月之后,苏联解体。1990年,我们讨论政策的进程时,形形色色的修正主义者还没有开始重写历史,但苏联显然已经摇摇欲坠了,因为它耗费过大,超出了自身的承受限度,致使经济、政治、军事全面破产。相形之下,美国拥有精度更高的导弹,集成电路产业逐渐崛起,与苏联的技术差距越拉越大,在欧洲部署了导弹防御体系,罗纳德·里根总统提出了“战略防御计划”,投入巨额资金改善水下监听技术,所有这些都给苏联造成了极大的压力,迫使其投入巨资追赶美国。然而,与此同时,苏联可用的资源已经十分有限了:沙特阿拉伯和英国(北海油田的开发)共同压低了国际石油价格,导致苏联失去了增加外汇的渠道,而欧洲人也不急于从苏联购买石油。苏联封闭的体制和地位增加了获取西方技术的难度。此外,苏联在阿富汗的战争耗费了巨额资金,并使其失去了内部的政治支持。几乎所有力量和事件的背后都体现出了马歇尔和罗奇在1976年提出的间接竞争的逻辑,即 动用你的相对优势,使对手付出巨大的成本,让对手在竞争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复杂化。

在我的人生经历中,凡是关于政治、战争与和平的讨论,苏联向来都是主题。我曾经趴在课桌底下躲避苏联袭击,直到警报解除才敢爬出来,而且一直很担心苏联的人造卫星。我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读大学的时候,教授们让我阅读卡尔·马克思、列宁、约翰·里德等人对俄国革命的生动描述,即《震撼世界的十天》,以及关于工农阶级在革命期间实行自治的文章。今天,我们想知道,苏联解体在多大程度上是由于内部矛盾,在多大程度上又归因于美国的政策给苏联造成的压力。和任何一个复杂的事件一样,当中的原因有很多。如果马歇尔和罗奇的战略是其中一个原因,而且我认为的确如此,那么我们就需要注意了。他们二人的深刻见解可以用商业战略的语言这样描述: 确定你的优势与劣势,评估机遇和风险(对手的优势与弱势),并不断增强你的优势。 但是那个战略的力量来源是从不同的角度审视竞争优势,即不再纯粹思考军事能力,转而寻求通过各种方式给对手施加远远超出其承受能力的成本。

* * *

马歇尔和罗奇的分析中罗列了美国和苏联的一系列优势与劣势,这种优势与劣势的罗列并不是新鲜事物,传统的应对之道就是加大投入力度,让力量对比朝着有利于自己的方向转变。然而,就像沃尔顿一样,马歇尔和罗奇也有深刻的见解,发现了隐藏在形势下的潜在力量,而一旦得到落实,那将会是一个更加有效的竞争之道。 fn1vc5WRe7XS9UDcoQCiDpOLTz5XuUSxAcj2G3xDUbWJpsW9SuprM3fF1U3+zwSO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