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心底无私天地宽,利欲熏心行路难

■一

饮宴 之乐多,不是个好人家;声华之习 胜,不是个好士子 ;名位之念重,不是个好臣士

迷津指点:

① 饮宴:亦作“饮燕”,聚在一起饮酒吃饭。《汉武故事》:“上幸河东,欣言中流,与群臣饮燕,顾视帝京,乃自作《秋风辞》。”

② 声华之习:喜好音乐歌舞、华丽衣着的习性。

③ 士子:学子,读书人。《北齐书·辛术传》:“天保末,文宣尝令术选百员官,参选者二三千人,术题目士子,人无谤读,其所旌擢,后亦皆致通显。”

④ 臣士:即臣子,君主制时的官吏。南朝梁·丘迟《与陈伯之书》:“今功臣名将,雁行有序。”

古文译读:

经常宴请宾客寻欢作乐,不算是个正派人家;喜好靡靡之音和华服艳饰,不算是个正派的读书人;名利权威欲念太重,不算是一个好的官吏。

■二

宠利 毋居人前,德业 毋居人后,受享 毋逾分外 ,修为 毋减分中。

迷津指点:

① 宠利:恩宠和利益、荣誉。

② 德业:积德的德行、事业。

③ 受享:接受别人的进献。享,古代指祭祀时进献的供品。

④ 分外:不在本分之内。

⑤ 修为:意指提高修养,端正品行。修,修炼;为,行为。

古文译读:

个人的恩宠名利不要抢在别人前面去争取,积德修身的事情要不落人后地积极去做。享受应得的利益不要超出自己的本分,修身养性时则不要放弃自己应该遵守的标准。

■三

名根 未拔者,纵轻千乘 甘一瓢 ,总堕尘情 ;客气 未融 者,虽泽四海利万世,终为剩技

迷津指点:

① 名根:指好名的根性、名利的念头,即功利思想。

② 千乘:兵车千辆,古以一车四马为一乘。此处比喻富贵荣华的生活。③ 一瓢:即“一瓢饮”,喻指清苦的生活和境遇。瓢,用葫芦做的盛水器。《论语·雍也》:“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④ 尘情:尘世之情,即世俗之情。

⑤ 客气:理学术语。本指发乎血气的生理之性,与“心性”相对。此处有人的欲望之意。朱熹《近思录》:“明道先生曰:‘义理与客气常相胜,只看消长分数多少,为君子小人之别”。

⑥ 融:这里是融化、消融的意思。孙绰《游天台山赋》:“融而为川渎。”

⑦ 剩技:他人用过的伎俩。剩,本义剩余,余下。

古文译读:

好名的根性没有去除的人,纵然轻视富贵荣华而甘愿清苦的生活,终究是尘世俗情;客套的习气没有消融的人,虽然恩泽广播四海而利益留传万世,终究是剩余伎俩。

■四

作人无甚高远事业,摆脱得俗情 ,便入名流 ;为学无甚增益 功夫,减除得物累 ,便臻 圣境

迷津指点:

① 俗情:世俗之人追逐利欲的意念,常指势力、市侩的社会恶习。

② 名流:知名闻达之人。这里特指超凡脱俗、节操高洁的人。

③ 增益:增加、提高、加深的意思。

④ 物累:心为外物所困,也就是心中对物的欲望,泛指一切阻碍精神升华和超越世俗的物质利益。累。拖累,羁绊。

⑤ 臻:接近,达到的意思。

⑥ 圣境:至高境界。

古文译读:

做人不需要成就什么伟大的事业,只要能够摆脱世俗的功名利禄,就可跻身名流;做学问没有什么特别的诀窍,只要能够排除名利的诱惑保持宁静的心情,便可达到圣贤的境界。

■五

欲路上事 ,毋乐其便而如为染指 ,一染指便深入万仞 ;理路上事 ,毋惮 其难而稍为退步,一退步便远隔千山。

迷津指点:

① 欲路上事:意指情欲方面的事。欲路,泛指有关欲念、情欲、欲望,也就是佛家所说的“五欲烦恼”的意思。

② 染指:喻巧取不应得的利益。

③ 万仞:多指山崖非常高深。仞,古时以七尺或八尺为一仞。

④ 理路上事:指符合天理、世理的事。理路,泛指有关义理、真理、道理。

⑤ 惮:害怕、畏惧的意思。

古文译读:

关于欲念方面的事,绝对不要因贪图便宜,就不正当地占为己有,一旦贪图非分的享乐就会坠入万丈深渊;关于真理方面的事,绝对不要由于畏惧困难,而生退缩的念头,因为一旦退缩就会和真理正义有千山万水之隔而失之交臂。

■六

优人 傅粉调朱 ,效 妍丑 于毫端,俄而 歌残场罢,妍丑何存?弈者 争先竞后,较雌雄于著子 ,俄而局尽子收,雌雄安在?

迷津指点:

① 优人:古代以乐舞、戏谑为业的艺人,后称戏曲演员为优人。

② 傅粉调朱:涂脂抹粉、调弄口红。比喻刻意修饰。

③ 效:显示、呈现。

④ 妍丑:美丽与丑陋。

⑤ 俄而:不久,一会儿,形容时间极短。

⑥ 弈者:下棋的人。

⑦ 著子:下子,投放棋子。

古文译读:

艺人在脸上擦脂涂粉,美丑都决定在画笔上,可是转眼之间歌舞完毕、曲终人散,方才的美丑已不复存在;弈者在棋盘上竞争激烈,胜负决定在棋子上,但是转眼间棋局完了,子收人散,方才的胜败又到哪里去了?

■七

胜私制欲之功,有曰识不早力不易者,有曰识得破忍不过者,盖识是一颗照魔的明珠 ,力是一把斩魔的慧剑 ,两不可少也。

迷津指点:

① 明珠:价值昂贵的宝珠,引申为人或物的最贵重者。佛经《净土论注》说此珠“置之浊水,水即清净,投之浊心,念念之中罪灭心净”。此照魔明珠之谓也。

② 慧剑:佛家语,是用智慧比喻利剑。认为利剑能斩断俗世万缘、烦恼与魔障。《维摩诘经·菩萨行品》中“以智慧剑破烦恼贼”。

古文译读:

在战胜私情克制物欲的功夫方面,有的人没有及时发现私情的害处而又没有坚定的意志去控制,有的人虽然能看清物欲的害处,却又忍受不了物欲的引诱,因为一个人的智慧等于一种揭发魔鬼的法宝,而坚定意志等于是一把消灭魔鬼的利剑。在战胜私情和物欲方面,这种法宝和利剑都是不可缺少的。

■八

心无物欲,即是秋空霁海;坐有琴书,便成石室 丹丘

迷津指点:

① 石室:本指珍藏贵重物品或书籍的地方,引申为神仙居住的地方。

② 丹丘:此处指仙人所居的地方。

古文译读:

一个人心中没有物欲,他的胸怀就会像秋天的碧空和平静的大海那样开朗;一个人闲居无事有琴书陪伴消遣,生活就像神仙一般逍遥自在。

■九

都来眼前事,知足者仙境,不知足者凡境;总出世上因,善用者生机,不善用者杀机

迷津指点:

杀机:害人损物的危机。

古文译读:

对现实生活环境中的事物能感到满足的人,就会享受神仙一般的快乐;感到不知足的人,就摆脱不了庸俗的困境。总括世上万般事物的原因,假如能善于运用就处处充满生机,不善运用就处处充满危机。

■十

色欲火炽,而一念及病时便兴似寒灰;名利饴甘,而一想到死地便味如嚼蜡。如人常忧死虑病,亦可消幻业而长道心。

古文译读:

当性欲烈火般燃烧时,只要想一想生病的痛苦情形,欲火立刻就变成一堆冷灰。当功名利禄蜂蜜般甘美时,只要想一想走向死地的情景,名利就会味同嚼蜡。所以一个人要经常想到疾病和死亡,也可以消除罪恶之念而增长德业之心。

■十一

山林是胜地,一营恋 便成市朝 ;书画是雅事,一贪痴便成商贾。盖心无染着,俗境是仙都;心有丝牵,乐境成悲地。

迷津指点:

① 营恋:营作迷惑解。恋,留恋。

② 市朝:市是交易场所,朝是君臣谋划政事之处。此处有庸俗喧嚣之意。

古文译读:

山川秀丽的林泉本来都是名胜地方,可是一旦留恋于此,就会把幽境胜景变成庸俗喧嚣的闹区;琴棋书画本来是骚人墨客的一种高雅趣味,可是一产生贪恋的狂热念头,就会使风雅的事变得俗不可耐。所以一个人只要心地纯洁,即使被外物所感染,置身人欲横流的花花世界,也能建立自己内心快乐的仙境;反之一旦内心迷恋声色物欲,即使置身山间的快乐仙境,也会使精神坠入痛苦深渊。

■十二

眼看西晋之荆榛 ,犹矜白 刃;身属北邙 之狐兔,尚惜黄金。语云:“猛兽易伏,人心难降;谷壑易填,人心难满。”信哉!

迷津指点:

① 荆榛:草木丛生。

② 矜白:白是兵器,矜,自夸。

③ 北邙:洛阳以北有墓地曰北邙,由汉代起即是有名的墓地。有一首《邙山》诗中曰:“北邙山上列坟茔,万古千秋对洛城。”

古文译读:

眼看着武功最盛的西晋,已变成了杂草茂盛的荒芜之地,可还有人在那里炫耀自己的武力;亲贵皇族,身体已属于北邙山陵墓间狐鼠的食物,何必还那样爱惜自己的财富呢?俗谚说:“野兽虽然易制伏,可是人心却难以降服;沟壑虽然容易填平,人的欲望却难满足。”经验之谈呀!

■十三

人生福境祸凶皆念想造成,故释氏云:“利欲 炽然即是火坑 ,贪爱 沉溺便是苦海;一念清净烈焰成池,一念警觉 船登彼岸 。”念头稍异,境界顿殊,可不慎哉。

迷津指点:

① 利欲:对私利的欲望。

② 火坑:佛教语,六道轮回中,以地狱、饿鬼、畜生三恶道受苦最烈,佛经多譬为“火坑”。

③ 贪爱:贪恋,迷恋。

④ 警觉:警醒觉悟。

⑤ 彼岸:佛教语,指超脱生死,即涅槃的境界。

古文译读:

人生的幸福与苦恼全是由自己的观念所造成,例如释迦牟尼说:“名利的欲望太强烈就等于使自己跳进火坑,贪婪之心太强烈就等于使自己沉入苦海;只要有一丝纯洁观念就会使火坑变成水池,只要有一点警觉精神就能使苦海变成乐园。”可见,观念稍有不同,人生境界就会全面改变,所以一个人的所思所想必须慎重。

前沿诠释

人的一生要过很多关,其中名利这一关就很不好过。关于名利,我国历史上有许多说法。例如,“人过留名,雁过留声”,“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据说乾隆皇帝下江南的时候,在金山寺上俯瞰长江而立,看着千帆相竞的繁华江面,乾隆若有所思,不禁向身边的方丈问道:“你在这里住了几十年,可知每天来来往往有多少船?”方丈沉思片刻后,回答说:“整个长江中来往的无非就是两条船,一条为名,一条为利。”真是一语道破天机。

的确,人活在世上,无论贫富贵贱、穷达逆顺,都免不了要和名利打交道。就连古代科举制度激励读书人头悬梁、锥刺股的警言都是“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千钟粟”。这些都清楚地告诉我们名利的重要性,以及它会给我们带来什么。就算一个人再怎么“视金钱如粪土”,也不能否认“名”和“利”自始至终都是我们最基本的人生支点。“名”是人的精神追求,而“利”就是人的物质需要。

人皆有名利之心,但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名利观。有的人爱财,但取之有道,用之有方;然而也有些人为追名逐利不择手段,甚至违背道义。正所谓“人为财死,鸟为食亡”,这是贪图名利最真实的写照,更是人的天性。但这种见利忘义的人往往不得善终,最后被名利所捉弄。

多少年来,民间就流传着“和珅跌倒,嘉庆吃饱”的谚语,可见和珅是多么深入人心,没有流芳百世,而是遗臭万年。然而事实上,历史上的大贪官和珅本是一位才华横溢的杰出文人,深受乾隆赏识,官至文渊阁大学士。和珅非常聪明,精通满、汉、蒙、藏几种语言,为满人中的佼佼者。不到三十岁,和珅已经权倾天下,官位之高、官职之多是常人无法想象的。然而这样一个各方面都非常优秀、仕途家庭都非常美满的人,怎么就成了历史上最大的贪官,最终身首异处,被后世不断唾骂呢?最大的原因应该就是“贪”吧!

■和珅

和珅(1750年5月28日—1799年2月22日),历史上著名的大贪官,原名善保,字致斋,钮祜禄氏,满洲正红旗二甲喇人。曾封一等忠襄公,任首席大学士、领班军机大臣,兼管吏部、户部、刑部、理藩院、户部三库,还兼任翰林院掌院学士、《四库全书》总裁官、领侍卫内大臣、步军统领等要职,深得皇上宠信,其官位之高,管事之多,权势之大,乃清朝所罕有。

人为财死,权令智昏,和珅聪明有才,但也看不破“钱”、“权”二字。和珅自打进入官场后就原形毕露,一贪而不可收拾。从乾隆四十年到四十一年的两年,和珅官至“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军机大臣与九门提督,其后又总揽国家的人事、军事、财政、外交等实权,凭借自己的权势疯狂地聚敛天下钱财。卖官、受贿、结党营私,拼命地捞钱……他占有土地80万亩、房屋2790间、当铺75座、银号42座、古玩铺13个、玉器库2间,另有布庄、粮店等几十个。和珅共积聚白银9亿两,相当于大清王朝14年的财政收入。然而富可敌国的他,最终还是给自己招来了杀身之祸。

1799年,和珅被嘉庆抄家,并赐死于狱中。想当年,他意气风发,飞黄腾达,步步青云,最后却落了个“缧绁泣孤臣”的悲惨结局,再多的财富也会烟消云散。

和珅辛苦一辈子敛的财,可到头来只能感叹“死后原知万事空”,而这就是天下贪官必然的下场。英国作家毛姆说过:“为欲望而疯狂,无异于替自己挖井掘墓。”的确,自古为了功名利禄而背信弃义的人,尽管是位高权重、才高八斗,或是贵为天子,但也难逃衰败消亡的命运。

名利是把双刃剑,既可能给人带来幸福,也可能带来痛苦,全看运用它的人智慧与否。人固然不必强求名利,也不必强拒名利。通常而言,这两种态度,都是对名利过于看重的反应,这样的心态不可能安宁。真正的平和心态,是对人对事抱着一颗平常心,一颗不卑不亢之心,不求额外的名利,也不拒绝正当的名利。要警惕的,只是不得当的、过度的虚名。

三国的张松之流可以说是三国名士,却贪婪成性,最后出卖自己的主子。西晋时期的张华也是位杰出的文人,但因贪恋相位而被赵王杀害。北宋权相之一蔡京,艺术天赋极高,素有才子之称,在书法、诗词、散文等各个艺术领域均有辉煌表现,却以贪渎闻名于世。还有唐朝的宋之问更是无耻,为了将一首诗据为己有,竟将自己的亲外甥杀死,而他也因为人品低劣遭人唾弃。孔子说过:“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一个有才而贪图名利的人是不会有好下场的,这句话是告诫我们不要过分追求世俗的物质享受和功名利禄。

人人都有一颗追求名利的心,这是非常正常的,只是有的种子播下后没有发芽,而有的发了芽却没有开花结果。名利如过眼云烟,昙花一现,很少有人既开了花又结了果。因此,试着保持一颗平常心去看待名利,不因名利而烦恼的人才是最明智的,否则只会为名所累,被利所害。

拒绝名利是不真实的,因为毕竟人是有欲望的,但绝不能为名利所困扰,也绝不能为名利所驱使,更不能见利忘义。我们应当时时注意,用高尚品德稳稳地驾驭自己的名利之心。值得赞美的是,许多人能把个人之名利看做身外之物,他们既不为得到名利而沾沾自喜,也不因失去名利而痛苦不堪。

林芳仕,衡阳市农科所首席科学家,被全国的专家誉为“衡阳的袁隆平”。南方有2/3的杂交水稻种子都是他的科研成果,亩产达到了600公斤左右,是原来的3倍,基本解决了人民吃饭的问题。2000年,他被国务院评为“全国先进工作者”,受到了国家领导人江泽民的亲切接见。

黝黑的皮肤、粗糙的双手、土气的穿着、木讷的谈吐,初见林芳仕,人们根本无法把他跟“衡阳市农科所首席科学家”挂上钩。可就是这样一个不起眼的农民专家,用32年的努力为农民创造出了30亿元的价值。

1971年,林芳仕参加了“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办的杂交水稻培训班,成为袁隆平的第三代弟子,并暗下决心要做个像袁隆平那样的人。70年代初,农民吃饱饭还成问题,杂交水稻才刚问世,而衡阳地区的杂交水稻只能作一季中晚稻栽培。为了解决杂交水稻作双季晚稻栽培的问题,林芳仕冒着酷暑,忍着蚊虫叮咬,不分昼夜地守在试验田边,对杂交水稻进行温度、开花、编号的记录。经过不懈的努力,他精心培育的4亩多试验田终于结出了“硕果”,从而首次证明在南方稻区杂交水稻作晚稻栽培切实可行。1975年,林芳仕在衡阳实践秋季制种159亩,获得亩产29.5公斤的好收成,比当时在南宁制种亩产高出73%。

80年代,林芳仕又将优质杂交早稻栽培当做自己的攻关课题,着力提高粮食的品质。在十多年里,他先后培育出了“威优98”、“金优974”、“金优463”、“岳优136”等优质杂交早稻组合,具有产量高、米质优、抗性好等优点,在全国累计推广5000万亩,亩产量达到450~500公斤,其粮价每50公斤比常规稻高出20元以上,为农民增收25亿元。

1983年,他参与的籼型杂交水稻研究获得了国务院特等发明奖。在此后十几年间,他的研究工作势如破竹,无数新品种新组合在试验田里结出了累累硕果。林芳仕用不屈不挠的科研精神破解了一道道研制杂交水稻的难题,并取得了令国内外专家刮目相看的成绩。

30多年来,他有21个春节在海南度过。刚去海南时,没有房子,他就搭起了草棚;没有水,他就地挖水井;没有科研设备,他因陋就简。遇到台风时,地里青菜全部死光,餐餐只能吃南瓜、豆腐、花生米。他白天选种,半夜还要起床去赶老鼠,就为了保护那些田里的种稻。同事们心疼他,可他只是淡然一笑:“我出身农民,这点苦不算啥。”

1995年春节,林芳仕一连10多天在海南做杂交水稻实验,高强度的工作最终使他累倒在田埂上。当被告知要开刀做手术时,他为了不影响工作,一直到实验完毕回到衡阳后才到医院做手术。

终于,贫瘠的土地上绽放出一朵朵绚烂的科研之花:30多年来,林芳仕在几亩窄窄的试验田里,育成了15个杂交水稻新组合,获得了9项省市级科技进步奖,并多次参与“三系杂交稻”、“两系杂交稻”、“超级稻”等国家重大攻关课题的研究。他选育出四个两系法籼粳杂交新组合,得到了袁隆平的高度评价。

作为衡阳市农科所首席科学家、高级园艺师,林芳仕从来没有休息过双休日,干的活比农民还辛苦,可他的年薪只有3.5万元。1992年,他父亲患脑血栓瘫痪,由于家境贫困,老人不肯花钱治疗。当时还在海南搞杂交水稻的林芳仕只能借钱寄回家,给父亲治病。因此,对自己挚爱的亲人,林芳仕的内心深处不时涌出一丝愧疚。

然而即使如此,他也从不贪图物质享受和所谓的名利。有人开出二十几万元的年薪,许诺解决两套住房,解决妻儿就业的诱人条件,要他跳槽,他不为所动。1994年,他辞去农科所副所长的职务,许多人百思不得其解,而他认为这一职务应酬太多,耽误了自己的科研时间。

“林老师从不好高骛远,从不贪图名利,”林芳仕的助手吴松青说,“他用的办公桌还是五六十年代添置的。”林芳仕的“金优974”获省科技进步二等奖,有关部门奖给他5万元。作为项目负责人,他可以全拿,但他把奖金的一多半分给了助手,他与妻子拿到的奖金不足2万元。对物质享受满足于现状的他,对科研却始终追求更高境界,时刻以榜样的力量激励自己的科研团队奋发上进。

林芳仕每次在外出差,只要看到有用的参考资料他都会自己买来送给助手,鼓励他们多出成果。而每次报成果,共同发表论文时,他都是“急流勇退”,把自己的名字放在最后。一位助手将自己的论文《高产杂交早稻金优463》寄往国内一家部级杂志,怕文章不发表,就署上了林芳仕的名字。他知道后,连忙打电话到杂志社,硬是说服编辑将自己的名字删去才罢休。

“全国先进工作者”、“衡阳市首批享受国务院津贴的专家”、“科技兴衡十大功臣”、“省优秀专家”、“衡阳市学科带头人”——近年来,他头上的光环一年比一年多,一次比一次耀眼。然而,林芳仕对这些看得很淡,他对记者讲了一句耐人寻味的话:“这些就像稻花,最终会消逝,人们需要的是稻谷。”

人生于世,若能学水的清澈本性和“利万物而不争”的品格,则不仅精神居于高处,人生也将进入开阔处。要达到如此境界,最需摆脱名缰利锁的束缚。雁过留声,人过留名,想留个好名声,无可厚非,但不能为名所累。若淡泊名利,不为名利而争,人生必甚畅意。然而面对种种诱惑不为所动,是需要有真定力的。人生许多变数都由心灵的彷徨引发,练就一颗守拙守朴的平常心,用一个淡字观照世间千情万态。正所谓“轻看名利淡如水”,只有这样才能懂得动静相宜、取舍有法的道理。

唐白居易《闲坐看书贻诸少年》诗云:“书中见往事,历历知福祸。多取终厚亡,疾驱必先坠。劝君少干名,名为锢身锁。劝君少求利,利是焚身火。”那些视名利为身外之物的人,才能得到真正的名利;而一味贪图功名利禄,甚至见利忘义的人,只能是引火烧身。所以,古人提醒人们:“名为公器无多取,利是身灾合少求。”

一代宗师季羡林在学术领域创下的辉煌业绩可以说是前无古人。他精通英、德、梵语、巴利语、吐火罗文、俄语、法语等12国语言,集古文字学家、历史学家、东方学家、思想家、翻译家、佛学家、作家于一身,其研究领域贯通中西古今,留给我们的人文学术遗产丰厚翔实、珍贵无比,堪称中华子孙世代传承的学术“瑰宝”。季老先生遽然辞世,世人无不深感悲痛和惋惜。正如北大资深教授、著名哲学家汤一介所说:“季先生所取得的成就,世界上很少有人能超越他,他的去世标志着一个国学研究时代的结束,是中国文化界的巨大损失。”

最让人们叹服的是,季先生不仅在学业上有如此高的成就,在为人处世方面也是我们的楷模。他谦逊低调、淡泊名利的高尚品德,使我们的心里升起一股敬仰之情。

许多北大师生都记得一次新学期开学时,衣着朴素的季老为他们看守行李,而且一站就是一两个小时。季先生一生勤奋治学,取得的学术成就可以说无人能比,但他常常谦虚地说:“我少无大志,中无大志,老也无大志。”

在当今这个浮华的世界里,不少人为求得这样或那样的“桂冠”,不惜“争名”、“夺名”、“盗名”、“追名”、“混名”、“骗名”、“买名”,唯独季老“众人皆醉我独醒”,视金钱为无物,视名利为负累,始终坚持“为学术而学术”。他曾三次公开请辞摘下“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国宝”三项称谓,甘愿找回一介布衣的本真面目。季老谦虚地说:“环顾左右,朋友中国学基础胜于自己者,大有人在。在这样的情况下,我竟独占‘国学大师’的尊号,岂不折杀老身(借用京剧女角词)!我连‘国学小师’都不够,遑论‘大师’!……三顶桂冠一摘,还了我一个自由自在身。身上的泡沫洗掉了,露出了真面目,皆大欢喜。”季先生的这番话并非矫揉造作,哗众取宠,而是他看透了名利背后的浮华之后所发出的肺腑之言。季老如土地的真诚、朴实,一生淡泊名利,以德服人,只为真理而活。虽然他生前多次要求摘冠,但人们心中送给他的那顶“桂冠”是永远也摘不掉的,因为季老已化作我们心中一座永远不倒的精神丰碑。

人生在世,不可见利忘义,但也不必将名利视为浮云,有韵律的人生,应当是“义”与“利”相统一的人生。我们可以为了自己的理想而奋斗,但是在理想实现之后,不管它是否带来名利,我们都要正确地认识。即使有名利,名利也只是实现理想的副产品而已;假如无名利,也无怨无悔。追求是要有的,但不要让名利成为我们生活的目的,而是让它成为我们的工具。

常言道:“贪生者畏死,恋情者畏失,追名者畏损,逐利者畏尽。”若我们能放弃各种贪欲,自然会人清意平,从而达到“人到无求品自高”的高境界。 /Qos8dwVxQj/8pYmDNmYMFrwToU9QW1fI6VaUxnI8H8LOEJYisbt7+803EmSgkTY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