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厚德以积福,修道以解困

■一

栖守 道德者,寂寞一时;依阿 权势者,凄凉万古。达人 观物外之物 ,思身后之身 ,宁受一时之寂寞,毋 取万古之凄凉。

迷津指点:

① 栖守:栖,本指鸟停在树上,后泛指居住和停留,这里是坚守不变的意思。

② 依阿:依附、奉承的意思,多为贬义。

③ 达人:通晓事理、豁达开朗之人,多指以佛家观点看破尘劳的智者。

④ 物外之物:世俗物质生活之外的精神生活。

⑤ 身后之身:人死后留下的气节、名誉、道德、学说等精神因素。

⑥ 毋:同“勿”。

古文译读:

坚守道德节操的人,或许在当时并不被人理解,需要忍受一时的寂寞;而那些攀龙附凤、趋炎附势的人,不仅遭到世人唾弃,而且会遗臭万年,从而凄凉千秋万载。所以通达事理、明德辨义的人,往往看重的是物质生活以外的道德修养,因为他们顾及的是身后的千古美名,所谓“留取丹心照汗青”正是如此。我们从中可以得出这样一个道理:为人处世宁可忍受一时的寂寞,也不要遭受千秋万载的凄凉。

■二

富贵名誉,自道德来者 ,如山林中花,自是舒徐 繁衍 ;自功业来者,如盆槛 中花,便有迁徙 兴废 。若以权力得者,如瓶钵中花 ,其根不植,其萎可立而待矣。

迷津指点:

① 道德来者:凭道德获得的。

② 舒徐:此处意为从容自然。舒,展开;徐,缓慢。

③ 繁衍:繁殖衍生,逐渐增多。

④ 槛:木围栏,此处指园圃。

⑤ 迁徙:这里是有变化的意思。

⑥ 兴废:盛衰,兴亡。

⑦ 瓶钵中花:指插在花瓶里的无根之花。

古文译读:

人世间的财富地位和道德名誉,如果是通过提高品行和修养所得来的,那就会像生长在山岳树林中的花草一样,不断繁衍生息,没有绝期;一个人的荣华富贵如果是通过建功立业得来,那就如同栽种在盆景栅栏中的花草,会因为生长环境的变迁或者繁茂或者枯萎。但是若以玩弄权术或依靠暴力去换来名利,那就会像扦插在瓷瓶瓦钵中的花草,因为缺乏生长的土壤,很快地凋谢枯萎。

■三

节义傲青云 ,文章高白雪 ,若不以德性陶镕 之,终为血气 之私,技能之末。

迷津指点:

① 青云:比喻达官显贵。

② 白雪:五十弦瑟乐曲名。《昭明文选》陆机《文赋》:“缀下里于白雪。”

③ 陶镕:此处意为陶冶(思想品德)。

④ 血气:这里指感情。

古文译读:

节操和义气足以傲视达官显贵,情真意切、生动感人的文章足以高过《白雪》名曲,然而若不用高尚的道德情操来陶冶锻炼它们的话,节操和义气终究只是血气冲动时的个人感情,而感人至深的文章也只是不足挂齿的雕虫小技而已。

■四

德者事业之基,未有基不固而栋宇 坚久者。

迷津指点:

① 栋宇:泛指房屋。栋,屋梁;宇,房檐。

古文译读:

高尚的道德情操是一个人成就事业的根基,这就好比修建房屋,如果地基打得不牢实,房屋也不可能坚固耐用。

■五

事业文章随身销毁,而精神万古如新;功名富贵逐世 转移,而气节千载一日 。君子信不当 以彼易此也。

迷津指点:

① 逐世:随着时代转换。

② 千载一日:千年有如一日,比喻永恒不变。

③ 信不当:确信和追求不当的东西,指身外之物。

古文译读:

事业和文章都会随着人的死亡而消失,只有圣贤伟大的精神才能万古不朽;至于所谓的功名利禄和富贵荣华,也会随着时代的变迁而转移,唯独忠臣义士的气节可以永远留在人间。因此,一个有才德、有理想的君子,绝对不会放弃能留名青史的气节去换取那些会随身销毁的东西。

■六

平民肯种德 施惠 ,便是无位 的公相 ;士夫 徒贪权市宠 ,竟成有爵的乞人

迷津指点:

① 种德:播种德行,行善积德。苏轼有“种德如农之种植”的句子。

② 施惠:给人以恩惠。宋·何薳《春渚纪闻·市药即干汞》:“性好施惠,遇人有急难,如在己也。”

③ 无位:犹失位。谓在上故贵,但无人君之德,则失其位。《易·系辞上》:“贵而无位,高而无民。”此处作没有爵位解,指没有一定的地位。

④ 公相:指公卿、宰相一类的显官。唐·韩愈《祭十二郎文》:“诚知其如此,虽万乘之公相,吾不以一日辍汝而就也。”

⑤ 士夫:士大夫的简称。汪继培笺:“士夫,谓士大夫。”

⑥ 贪权市宠:贪恋权势谋取恩宠。贪权,贪图权势;市宠,博取别人的喜爱或恩宠。

⑦ 乞人:讨饭的人,乞丐。《孟子·告子上》:“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古文译读:

一个普通的平民百姓只要肯多积功德广施恩惠帮助别人,就会像一位没有实际爵位的公卿将相一样受到人们的敬仰;反之,一个达官贵人如果只是一味贪图权势,把官职作为一种买卖欺下瞒上,这种卑鄙的行径就像一个带爵禄的乞丐一样可怜。

前沿诠释

圣贤的精神,忠臣义士的气节,看似虚无缥缈,其实是最为恒久不变的。试想一下,纵横数千年,多少苍生往事已成沧海桑田,白骨累累不知凡几,但能流传至今的名字只是那么有限的几个。而这些人之所以能永驻世人心间,凭的就是立德、立功、立言这“三个不朽”。从孔子的“杀身成仁”到孟子的“舍生取义”,从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到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在中国浩瀚的历史长河中,这些忠义之士正是因为其具有高尚的节操,其身影不仅没有被风浪所吞噬,反而愈发高大挺拔。

古人有云:“士之致远,当先器识,而后才艺。”没有高尚的品德,傲视青云就缺乏一种道义的精神来作心灵的强力支撑,因此只不过是一时的意气用事,故作愤世嫉俗而已;没有高尚的品德,文章就缺乏一种真情的底蕴来为心灵作厚实的铺垫,因此也只是吟风弄月、轻薄妄语而已。要知道,得以留传至今的经典、文史之作,几乎全靠文章薪火相传之功。对此,司马迁曾在《报任安书》中有精辟的见解:“古者富贵而名磨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利;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及如左丘无目,孙子断足,终不可用,退而论书策,以舒其愤,思垂空文以自见。”这些历史风流人物在艰苦的条件下,因为保持着一种高尚的品德,从而使自己流芳百世。由此可见,一个人的行为只有经得起道德的检验,才能算是高尚的行为;一个人的才能只有在道德的引导下,才能成为智慧。

在我们的传统道德观念中,“节操”始终是一个具有深远影响力的概念,其内涵大可指民族气节,小可到个人贞洁。因此,历史上不乏为“节操”而困守、而舍生的英雄豪杰,例如伟大的诗人和政治家屈原,例如号称“全球最佳企业家”的李嘉诚。虽然处在不同的时代,但他们所昭示出的民族气节和优秀品德都是来自于“节操”二字。

屈原是中国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之一,也是我国已知最早的著名诗人,但他最为后人所赞赏的是他的崇高情操和理想。屈原是战国时期伟大的爱国诗人和政治家,他热爱祖国和人民,衷心地希望楚国能强盛起来,实现统一中国的大业。正是这种不屈不挠的爱国情怀和壮怀激烈的气节风骨,使屈原成为光明和正义的化身,成为中华民族的灵魂。

屈原出生于公元前340年,当时正逢中国历史上的战国时期。这个时代正如其名,称雄的秦、楚、齐、燕、赵、韩、魏七国为了争城夺地,互相杀伐,连年征战。出身于贵族家庭的屈原天资聪明又非常用功,在二十多岁的时候就被楚怀王封为左徒。

屈原

屈平(约前340—前278),字原,通常称为屈原,战国末期楚国丹阳(今湖北秭归)人,生于楚国贵族。屈原虽忠事楚怀王,但屡遭排挤,怀王死后又因顷襄王听信谗言而被流放,最终投汨罗江而死。屈原是中国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之一,也是中国已知最早的著名诗人。他创立了“楚辞”这种文体,代表作品有《离骚》、《九歌》等。

屈原虽然年轻,但对当时的政治局势有着深入的了解:秦国在商鞅变法后日益强大,常对其他六国发动进攻,当时只有楚国和齐国能与之抗衡。屈原认为颇具野心的秦国是楚国最大的威胁,因此他主张对内实行改良,对外联齐抗秦。此外,屈原看到黎民百姓深受战争之苦,便力劝楚怀王任用贤能,爱护百姓。

在屈原的努力之下,楚国与齐、燕、赵、韩、魏五国结成联盟,从而制止了强秦的扩张步伐,而屈原也因此得到了怀王的信任和重用。但屈原的“得势”遭到了以公子子兰为首的一班贵族的嫉妒和忌恨,而且他的对内改革也因为侵害了上层统治阶级的利益受到了楚国许多大夫的排挤和陷害。这些人经常在怀王面前说屈原的坏话,诬蔑屈原专断夺权。糊涂的怀王听信谗言,疏远了屈原,把他放逐到汉北。结果楚怀王被秦国骗去当了三年阶下囚,死在异国。

屈原看到这一切,非常气愤。他坚决反对向秦国屈膝投降,而这又一次遭到政敌们更严重的迫害。新即位的顷襄王比怀王更昏庸,他不仅革掉了屈原三闾大夫的职位,还将屈原流放到江南。在长期的流放生活中,屈原没有屈服。他依然坚持自己的政治主张,决不随波逐流。面对士大夫的迫害,屈原叹息道:“我吃苦受屈都不要紧,只恨他们把国家断送了!”

屈原将满腹的忧愁愤恨都写成了诗篇,用笔抒写了自己对祖国的热爱。他越来越老了,但是复兴楚国的希望一天也没有熄灭过。一天屈原正在江畔行吟,遇到一个打鱼的隐者,隐者见他面色憔悴形容枯槁,就劝他“不要拘泥”、“随和一些”。饱受精神和生活之苦的屈原并没有屈服,他毅然答道:“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

公元前278年,随着秦国占领郢都,楚国走上了灭亡之路。眼看国破之难,却又无法施展自己的力量,屈原在极度失望和痛苦中来到长江东边的汨罗江。这一天正是五月初五,屈原决心用自己的生命去警告卖国的小人,激发全国百姓的爱国热忱。

两千多年过去了,屈原抱石自沉的形象依然留在人们心中。如今,每到端午节那天,人们仍要在江河里划龙舟,把粽子系上五彩丝线投入水中,来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可见,高尚的节操足以千古不朽。

对每一个人来说,生命诚可贵,但一旦与节操较上了劲儿,它顿时便变得无足轻重,苍白无力了。的确,节操不仅仅关乎我们一生的名誉,更影响着后人对自己的评价。

在中国乃至世界的商界之中,提起“节操”,就不得不说一说李嘉诚。从一个一文不名的学徒到超级富豪,他的奋斗过程是所有梦想成功的人的一个最好的范例。他的财富不是靠祖业继承而来的,而是真正靠自己的双手打拼,一点一滴赚下来的。因此,无论是在华人世界,还是在全球富豪企业家里,李嘉诚“世界经济强人”的称号都是当之无愧的。

作为华人首富,李嘉诚对财富始终坚持自己的原则——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人们尊重那些靠合法手段诚实致富的人,那些靠智慧和经验抓住身边机遇的人,而对那些为了达到积聚财富的目的,采取不公平和不光彩手段的人,人们一向是持鄙夷态度的。因此,李嘉诚的“为富要仁”得到了人们的敬仰和尊重。

李嘉诚诚信经商几十年,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商业奇迹:从1952年开设塑胶厂开始,20世纪50年代成为“塑料花大王”;60年代末投资地产,成为地产大亨;80年代初收购英资和黄进军货柜码头,后又收购海外石油公司,80年代末进入电讯行业。李嘉诚做着长江、和记黄埔两公司的带头人,并积累了巨额财富。但这些都不是最重要的,更重要的是,他还拥有一笔“在资产负债表中看不到但价值无限的资产”,那就是个人以及企业良好的信誉。在一次演讲中,李嘉诚曾庄严宣告:“我的金钱,我赚的每一毛钱都可公开,就是说,不是不明不白赚来的钱。”

在商界这个鱼龙混杂的竞争环境中,能像李嘉诚这样完完全全清清白白赚钱的并不多,所以他才得到了那么多人的赞赏和敬重。

被称为“东方企业家”的李嘉诚确实非常有钱。但更令人钦佩的是,他乐于奉献,总保持着一种乐善好施的精神。“静以修身,俭以养德”是李嘉诚的座右铭,他经常与职员一起吃工作餐,不吸烟,不喝酒,生活非常节俭。李嘉诚说:“钱可以用,但不可以浪费。是我的钱,一块钱掉在地上我都会去捡。不是我的,一千万元送到我家门口我都不会要。”

李嘉诚自己生活很节俭,但对于公益事业非常慷慨。对于那些需要帮助的人,李嘉诚往往一出手就是几百万元、几千万元。自1979年开始,李嘉诚为家乡教育医疗事业捐款不计其数,那些由他捐资兴建的学校、医院落成后要将其名字刻上以作永久纪念,全都被他一一谢绝。事实上,李嘉诚的名字虽未刻到建筑物上,但他为家乡子孙后代造福的善举,已在人民群众的心中树起了不朽的丰碑。

对于祖国的建设和国内发生的灾难,李嘉诚总是慷慨解囊:他曾捐资20亿港元创办汕头大学;为4万名低视力者配备助视器;为6万名失聪儿童进行语言矫正;在全国30个省市建立残疾人综合服务设施;在四川大地震后,他曾先后捐款1.3亿元。正如他自己所说:“要乐于助人,对自己要节俭,对别人要慷慨……”

有记者曾问李嘉诚:“几十年来,到底是什么东西始终让您保持对公益事业有如此的激情?您怎么看待财富?”

李嘉诚对此作出了这样的回答:“最要紧的就是内心世界,你会感到世界上有很多不幸的人,那么,你有能力做得到的,你这一生就应该好好尽心尽力去做。你明明有多余十倍、一百倍都不止的钱时,为什么不去做这件事情?这使得自己的一生要有意义得多。我如果再有一生的话,我还是会走这条路。社会要进步,离不开大家的支持关怀,这方面,你可以带给很多的百姓幸福安乐。财富不是单单用金钱来比拟的。衡量财富就是我所讲的,内心的富贵才是财富。如果让我讲一句,‘富贵’两个字,它们不是连在一起的,这句话可能得罪了人,但是,其实有不少人,‘富’而不‘贵’。真正的‘富贵’,是作为社会的一分子,能用你的金钱,让这个社会更好、更进步、更多的人受到关怀。所以我就这样想,你的贵是从你的行为而来。”

毋庸置疑,李嘉诚就是这样一个“大富大贵”的人,他的乐善好施在帮助他人的同时,也为自己赢得了财富和名誉。

从古到今,许多哲学家在论述道德标准时,都有着自己的独到见解,虽然他们论述的观点有所侧重,但是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认为人类生活需要不断交往,需要发扬人与人之间的互尊、互助精神。换言之,就是孟子所说的“达则兼济天下”。无论是屈原,还是李嘉诚,他们最伟大的不是留下了多少美丽的诗篇和数不尽的财富,而是那份仁爱、博爱的品质和高尚、无私的节操。由此可见,一个人不论何时何地,都应保持一种高尚的品德、伟大的理想,使自己的事业充溢着伟大的精神,在实现理想中保持着如一的气节。

正所谓“功名一时,富贵难久,而精神不死,气节千秋”。无德之人,行事不能做到合情合理合法,所以就算他有本事筑就事业的“高楼”,也不过是空中楼阁,不可能长久稳固。而有德之人就好比山林中生长的花草,受自然栽培,根深蒂固,枝叶茂盛,寿命也长久。同样,如果一个人,将道德修养作为自己的追求,把道德修养的建设放在日常生活的行为和举措中,放在待人接物中,放在为官为仕中,放在尊老爱幼中,那他不仅能左右逢源,人脉丰沛,也能“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当然,我们不可能强迫每个人都成为像孔子、屈原一样的“大圣人”,但我们应该懂得这样一个道理:栖守道德者,“虽未尽如人意,但求无愧我心”,至于能否“流芳百世”,又何须顾及呢?人生在世,最重要的莫过于无愧于心。 k2lqPn5+m83OBxyaPnaNAkGoYRaeNA+IM7N4z80iR/sHPInNKCSG3y+zBlJ1zXpq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