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三章

3.1

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孰不可忍也!”

【辜讲】

孔子祖国很有权势的贵族首领(季孙氏,鲁国卿家贵族,和叔孙氏、孟孙氏合称为三桓,权势比鲁国公室还大)在家庭祠堂祭祀的时候雇佣了八组乐队(一种皇家特权),孔子听到后对此作出评论,“如果这都能允许,还有什么不可以的呢?”

3.2

三家者以《雍》①彻。子曰:“‘相维辟公,天子穆穆’,奚取于三家之堂?”

【辜讲】

上面提到的那个有权势的贵族首领(季孙氏),在结束祭祀活动的时候,吟诵了一首仅限于在皇家祭祀使用的诗。孔子对此做出评论,说:“这首诗的开头是,‘王公贵族拥簇在四周,天子显得威严无比。’难道在这个贵族的祠堂中,可以用这首诗的这几句来描述吗?”

【编者注】

①《雍》,《诗经》中的一篇,古代天子祭祀结束时会用到这首诗。整首诗的内容如下:“有来雍雍,至止肃肃。相维辟公,天子穆穆。於荐广牡,相予肆祀。假哉皇考!绥予孝子。宣哲维人,文武维后。燕及皇天,克昌厥后。绥我眉寿,介以繁祉。既右烈考,亦右文母。”

3.3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辜讲】

孔子说:“如果一个人没有高尚的品德,再好的技艺对他来说又有什么用呢?如果一个人没有高尚的品德,再好的音乐对他又有什么用?”

【辜解】

孔子曾说:“力行近乎仁。”你如果努力工作,那么就具有了“仁”的特质。满洲贵族的可贵之处,在于他们的英雄气概或高贵品质;以儒生们为代表的中产阶级的优点,则在于他们的智慧;而民众阶层的特长,则在于他们的勤劳,或者说自强不息的精神。而马修.阿诺德先生则将这种生生不息的勤劳精神称为“希伯来精神”,这就是中国民众或劳工阶级的勤劳力量,正是这种力量让中华五千年文明渊远流长,所以历来为中华自强而奋斗的人们被誉为“仁人志士”,以孔子的观点来说他们都是有奉献精神的道德高尚的人。

3.4

林放问礼之本。子曰:“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

【辜讲】

一位学生(林放,字子丘)问孔子礼仪的基本原则是什么。“这个问题问得非常好。”孔子回答,“在社会礼仪的使用上,越简单越好,而不是越奢华越好;在追悼死者的仪式上,应有发自内心的悲伤,而不是仅仅为了给别人看而短暂地痛哭两声。”

3.5

子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

【辜讲】

孔子说:“北方和东方的异教游牧民族,尚且知道维护他们首领的权力,然而现在的中国,却到处不再尊重当权者。”

(中国的骑士精神标榜“尊王攘夷”<维护君王荣誉,但打击异教徒>。当今的日本吸收了这四个字本身的精髓而非其普通字面的意思,才得以迅猛发展。

坦尼森在用欧洲方言解释欧洲的骑士精神时,以骑士的方式做出宣言:“尊敬国王就如他是我们的灵魂,我们的灵魂就是国王。打击异教徒,力擎救世主。”)

【辜解】

甲午后袁项城为北洋练兵大臣。时守京师者多北洋兵队,适张文襄奉特旨陛见,项城特派兵队守卫邸寓。余随张文襄入都,至天津见项城,谈间,项城问余曰:“西洋练兵其要旨何在?”余答曰:“旨在尊王。”项城曰:“余曾闻,君撰有西文《尊王篇》,尊王之意余固愿闻。”余答曰:“西洋各国凡大臣寓所有派兵队守卫者,乃出自朝廷异数。今张宫保人都,宫保竟派兵守邸寓,是以国家之兵交欢同寅。兵见宫保以国家之兵交欢同寅,则兵将知有宫保而不知有国家,一遇疆场有事,将士各为其领兵统帅,临阵必至彼此不相顾救。如此虽步伐齐整,号令严明,器械娴熟,亦无以制胜。吾故日,练兵之要,首在尊王。”予闻是语,谓辜部郎曰:“君言今日兵不知有国家,君抑知各省坐官厅之黼黻朝珠者;其心中目中亦皆知有督抚尚知有国家耶?君子行伍中人又何责焉!”辜部郎曰:“信如君言。中国未经外人瓜分,而固已瓜分矣。”

【编者注】

甲午战争后袁世凯担任北洋练兵大臣,但是守卫京师大多是北洋军,恰好张之洞奉旨觐见皇帝,袁世凯派亲兵把守张之洞的住处。当时辜鸿铭跟随张之洞一起进京,随同到天津见袁世凯。在谈话中,袁世凯问他:“西方人操练军队的关键是什么?”他回答说:“关键在尊重君主。”袁世凯说:“我曾经听说,你曾经用西方文字写作《尊王篇》,尊重君主的意思我以前就知道了啊。”他回答说:“西欧各国凡是守护大臣的卫队,全部出自朝廷的安排。现在张之洞大人进京,您竟然派兵守住他的住宅,这是拿国家的军队来交好同僚啊。士兵看见您以国家军队来交好同僚,那么兵将就会只知道您而不知道有国家,一旦发生战争,那么各级将士就会只知道他们的统帅,上战场就会各自为战不团结。这样的话就算步伐再整齐,号令再严明,军事技术再熟练,也是无法获胜的。因此我才说,练兵的关键,在于尊重君主。”

我听说这些话后,对辜鸿铭说:“你说现在的士兵不知道有国家皇帝,那么各省各地的穿朝服、佩朝珠的官员,他们心中除了总督巡抚外,还有国家么?你又为什么责备赳赳武夫呢?”辜鸿铭回答说:“假如真像你说的。中国还没有被外敌瓜分,其实内部早就分裂了。”

3.6

季氏旅于泰山,子谓冉有曰:“女弗能救与?”对曰:“不能。”子曰:“呜呼!曾谓泰山不如林放乎?”

【辜讲】

这一章第一节所提到的那个很有权势的贵族头领(季孙氏)准备到泰山山顶去祭天(一种帝王特权),孔子听闻后对在这个贵族门下效力的学生(冉有,姓冉,名求,字子有。善于处理政务)说:“难道你不能什么也不做,就可以阻止他去祭天么.”“不能。”学生回答说,“阻止不了。”“哦,那么,”孔子回答说:“说什么也没用了。但是,你是不是确实认为,泰山的神灵还不如林放①呢?”

(①这个学生的名字出现在这一章第四段。最后一句话的意思大概是:我们承认,我们理解不了。)

注意:这里应该体现出孔子的无为而治的思想,并不是要采取措施。

3.7

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

【辜讲】

孔子说:“作为绅士,可能除在射箭之外,不会在任何事情中与人争夺输赢。但是即使是射箭上的竞争,当他胜利的时候,他会礼貌地向其他人鞠躬,然后再接受成功的奖赏;而当他失败的时候,他坦然走下来,默默饮下失败的苦酒。那么,即使在竞争这种情况下,他也表现出一位绅士该有的作风。”

【辜解】

一日,余为西友延至其家宴会,华客惟余一人,故众西客推余居首座。及坐定,宴间谈及中西之教,主人问余曰:“孔子之教有何好处?君试言之。”余答曰:“顷间诸君推让不肯居首座,此即是行孔子之教。若行今日所谓竞争之教,以优胜劣败为主,势必俟优胜劣败决定后,然后举箸,恐今日此餐大家都不能到口。”座客粲然。《传》曰:“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孔子“六经”之所谓道者,君子之道也。世必有君子之道,然后人知相让。若世无君子之道,人不知相让,则饮食之间,狱讼兴焉;樽俎之地,戈矛生焉。余谓教之有无,关乎人类之存灭,盖以此也。

【编者注】

一天,我到外国朋友家去参加宴会,中国客人就我一人,所以外国朋友就推举我坐了首席。等到坐定了,宴会中谈到中西教化的问题。东道主就问我说:“孔子的教诲有什么好处啊?你随便说说吧!”我回答说:“刚才各位朋友都推让不坐首席,这就是孔子的教诲。如果今天按照竞争的原则,用优胜劣汰为方法,估计等到优胜劣汰确定后,才能开始吃,恐怕到现在大家都还没有吃到东西了。”在座的都笑。《易传》说:“道义,(我)一秒钟都离不开啊。”孔子在六经中所说的道,就是君子之道。世界上肯定是先有君子之道,然后人们才知道相互礼让,如果世间没有君子之道,人们不知道相互礼让,那么就是在吃饭喝水上,都会大打官司;举杯祝酒的时候,就会用武器攻击了。我所说的有没有教化,关乎人类的生死存亡,就是这个意思了。

3.8

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子夏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

【辜讲】

一位学生(子夏)问孔子这下面的诗句是什么意思:

Hercoquettishsmiles,娇艳的笑容,

Howdimplingtheyare;令人目眩;

Herbeautifuleyes,迷人的双眸,

Howbeamingtheyare;顾盼生辉;

Sofairestisshe,她是如此美丽可人,

Whoissimpleandplain.却又简单质朴。

(《论语》原文: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

“在绘画中,”孔子回答,“相对于基本框架而言,修饰和色彩的使用都是相对次要的。”

“那么艺术本身呢?”学生问,“也是相对次要的吗?”

“知己呀,”孔子回答,“你一下子提醒了我。现在我可以和你谈论诗了。”①

①未加以修饰的美才是真正的美,中文最后一行是对贺拉斯(Horace)①的SimplexMunditiis的准确翻译。英国的学生可能会记得托马斯.摩尔②(ThomasMoore)的诗:

“Leshbiahasabeamingeye,你看她喜上眉梢,Butnooneknowsonwhomitbeameth.”但却无从知晓她对谁在微笑。

【编者注】

①贺拉斯(公元前65—前8年):古罗马抒情诗人,认为艺术美的基础在于统一、一致。

②托马斯.摩尔(1779—1852年):爱尔兰诗人﹑歌唱家﹑词作家及演员,目前仍为传诵的歌曲有《流浪歌手》及《夏日最后一朵玫瑰》,同约翰.默里合作写出《拜伦回忆录》。

3.9

子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征之矣。”

【辜讲】

孔子对他的一位学生说:“我可以对你说出夏朝(相当于古希腊文明)的文明和礼仪,但现在的杞国(相当于当代的希腊)①却不能为我说的话提供充分的证明。我可以对你说出殷朝(相当于古罗马文明)的文明和礼仪,但现在的宋国(相当于当代的意大利)却不能为我说的话提供充分证明。原因是因为现存的史书太少了,否则的话,我就能证明我向你说出的这些东西。”(①见第二章第二十三条的备注。)

3.10

子曰:“禘自既灌而往者,吾不欲观之矣。”

【辜讲】

孔子说:“当举行盛大的国祭仪式时(指民众参与的祭拜),从祭神的酒洒在地上,我一般在这个时候离开,不会再接着看下去。”

3.11

或问禘之说,子曰:“不知也。知其说者之于天下也,其如示诸斯乎!”指其掌。

【辜讲】

有人问孔子上述盛大祭祀的意义。“我确实不知道,”孔子回答,“能够明白它的重要性的人就能很轻易去统治天下民众,就像是摆在面前一样。”——孔子说着伸出自己的手掌。

3.12

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子曰:“吾不与祭,如不祭。”

【辜讲】

孔子在祭拜死者的时候,好像能真正感觉到死者近在眼前。在祭拜神灵的时候,好像真能感觉到神灵的存在。有一次,孔子说,“在祭拜的时候,如果我不能全心全意地投入进去,总是感觉到好像根本就没在祭拜。”

【辜解】

现在,一些基督教的神学家发现,有些信徒对耶稣的信念已经开始堕落,甚至,有些神父为了生存,改行成了一名律师或者记者,有的甚至成了一个政客。大部分在中国的基督教神父,都是通过传教获得捐赠,而有一部分则在获得国家的某些支持后,利用爱国主义的口号,抵达东方,成为某些总督的法律顾问,向他的雇主传扬“仁爱平等”,以为这样是在为中国人获得更大范围内的利益。对这些人来说,耶稣只不过是一个追求利益的幌子,他们早就不能算作真正的信徒了。

3.13

王孙贾问曰:“与其媚于奥,宁媚于灶。何谓也?”子曰:“不然。获罪于天,无所祷也。”

【辜讲】

某个国家的官员(王孙贾,卫国大夫)问孔子:“一般谚语说,‘宁拜灶神,不拜门神。’到底是什么意思?”“并非这样,”孔子回答:“如果一个人冒犯了上天,那么他到哪里去祈祷都没有用。”

【辜解】

德国诗人歌德曾说过:“人类的作品中,如同这天地的造化,真正值得重视和超越一切平凡东西的是意愿。”如果需要研究某个民族的性格,最需要值得注意和最重要的也应该是这两个方面,关注这个民族的理论和观念而不仅仅是民族的实践活动。当然目的就是明白这个民族如何区分正义和非正义,如何区分好与坏。

孔子在回答一位大臣时说:“罪获于天,无所祷也。”另,孟子云:“生,我所欲也;义,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舍生而取义者也。”

然而,目前我所认识的研究中国文化的外国学者中,研究时基本上没有几个把中国文学作为一个整体的。因此,这些学者并没有几个真正的“中国通”,很少认识到中国民族性格的价值和意义,当然对研究那种力量的手段更是一无所知!大部分欧洲人通过一些翻译不好、二流的小说来了解中国文学,除里雅格等真正的学者外,很多外国人依靠的是对布劳顿女士的著作,或者阅读小孩和保姆喜欢阅读的小说,来可笑地评价英国文学。毫无疑问,当威妥玛爵士①之流头脑里对中国文学的了解也就是这些可笑的东西,所以指责中国人“智力低下”的疯狂也可以理解了。

【编者注】

①威妥玛爵士(1818—1895年):英国外交家、著名汉学家,曾在中国生活40多年。

3.14

子曰:“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辜讲】

孔子道:“目前周朝的文明是建立在前两个朝代文明基础之上的,所有的艺术文化那么璀璨夺目!我特别喜欢现在周朝的文化氛围。”

【辜解】

与中国华夏文明对应的西方文明是古埃及文明,与中国商朝对应的是犹太文明。中国周朝文明达到顶峰的时候,欧洲也出现了灿烂的希腊文明。中国文明开始于夏代,发展于商代,高峰是在周代。据研究,中国的夏代,与西方的古埃及一样,是物质文明发展的时期。夏代,有一个叫禹的皇帝,他兴修水利取得了巨大成功。而埃及,则成功建造了金字塔和运河。通过那个时代的绘画,就可以了解那个时代物质文明的发达程度。之后,中国的商代,文明的焦点开始转向道德和心的方面,形而上学的哲学也得到了相当的发展。而西方是犹太文明在道德上得到发展,《圣经》就是这个时代道德文明的产物,这本书主要谈论道德问题,极少谈论智的问题,到希腊文明完全发展的时候,智的文化得到了相当的发展。而中国此时正处于周朝,智的方面的发展也完成了第一阶段。孔子说:“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也说明了周代的文明同希腊的文明是一致的。所以,可以把周代的文明与希腊文明相对应。

3.15

子入太庙,每事问。或曰:“孰谓鄹人之子知礼乎?入太庙,每事问。”子闻之,曰:“是礼也。”

【辜讲】

当孔子第一次在国家教堂(太庙:代天子供奉祖先的祠堂)任职的时候,在祭祀的每一个阶段,都会问别人自己该怎么做。马上就有人议论,“是谁告诉我从鄹①这个地方来的平民的儿子也是懂得正确的礼法的呢?”当孔子听到这样的评论时,他说:“这就是正确的礼法。”

(①孔子的父亲曾做过“鄹”的邑宰,相当于镇长。)

3.16

子曰:“射不主皮,为力不同科,古之道也。”

【辜讲】

孔子说:“在射箭比赛中,箭穿过靶不应该计分,因为参赛者公开较量的不仅是力量,至少,这种规则已经过时了。”

3.17

子贡欲去告朔之饩羊。子曰:“赐也!尔爱其羊,我爱其礼。”

【辜讲】

一位学生(子贡)想在每月初的宗教仪式上省去作为祭祀的羊。“你想省去的”,孔子对他说,“只是羊的成本;而我想省去的是那些繁文缛节。”

3.18

子曰:“事君尽礼,人以为谄也。”

【辜讲】

孔子说:“人们现在把本应向国君的进贡,都看做是奴颜婢膝的事情了。①”

(①见本章第五条备注。)

3.19

定公问:“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对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辜讲】

孔子祖国在位的国君(鲁定公,姓姬名宋,鲁国第二十五任君主)问孔子:“作为国君,应如何对待臣民?作为臣民,应如何对待国君?”“假如国君,”孔子回答,“对待其臣民给予尊敬,臣民对待其国君也会还以忠诚。”

3.20

子曰:“《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辜讲】

孔子说:“《风》《雅》①开始的第一首民谣表达了爱慕的情感,热烈但不淫乱,忧郁但不颓废。”

(①见第二章第二条备注。)

【辜解】

中国女性有自己独特的特点,正是这种特性,使中国女性拥有了其他民族或国家的女性没有的魅力,也许别的国家的女性也有这些特点,但是这些特点是在中国发展到了最完美的程度,这是别的国家所不能企及的。这一特点用两个字来描述,就是“幽闲”,“幽”字,字面意思是幽静、僻静、害羞、神秘而玄妙,“闲”的意思是“自在或悠闲”。“幽”字,翻译成英语则是“modesty”“bashfulness”,但只能代表汉语一小部分的意思,德语“sittsamkeit”与汉语的意思比较接近,但恐怕法语“pudeur”同它的本意最为接近。“腼腆”“羞涩”,这种中国的“幽”字所表达的特性,可以说,是一切女性的特质。

这种腼腆和羞涩的特质越发展,对于一个女子来说,就意味着越具有女性美——雌性美。事实上,她也就越接近一个完美而又理想的女人,反之,一个丧失了这种“幽”字所代表的女性特质,丧失腼腆、羞涩特质的女子,就变成了行尸走肉或者说一堆烂肉,因为她的美丽、芬芳早就消失了。这种“幽”字所凝缩的女性特质,或者说中国女性观中追求的腼腆,让中国妇女在本能上有这种感受和认识,在公开场合抛头露面是不应该的,不符合传统的。遵从中国的传统观念,一个女子无论是在舞台上还是在儒学联合会的大厅里,这种公开场合唱歌跳舞都是极为不合适的、下流的事情。这种幽闲,这种中国传统女性观中的腼腆羞涩,有着其积极意义,体现出对与世隔绝的喜爱,对繁华世界的无尽诱惑的抵制,赋予一个真正的中国女人独有的、其他民族女子绝不具有的一种芬芳,一种比紫罗兰的香味还要醇浓,比兰花香味还要清新惬意的芳香。

两年前,我曾经在《北京每日新闻》上发表过中国最古老情歌《诗经》——我相信它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情歌——的一部分,在这里,中国传统观念中的女性被这样形容:

关关雎鸠,

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

君子好逑。

“窈窕”一词和“幽闲”意义相同:“窈”的义项为优雅的、恬静的、温柔的、羞涩的;“窕”的义项则是迷人的、轻松的、有礼貌的、快乐的。“淑女”一词则是描绘着一个纯洁(或贞洁)的女子(或少女)。从这里,你就可以轻松地从这首中国最古老的情歌里找到中国女子的三大特征:优雅幽静的爱,羞涩(或腼腆、含蓄)的表现以及用语言无法形容的温柔魅力、贞洁(或纯洁)。总之,一个理想的、完美的真正中国女子,应该是贞洁的、腼腆羞涩而又快乐迷人的形象,她同时也殷勤懂礼、优雅而满怀爱意。只有同时具有贞洁、含蓄和幽静三大特质的女子,才符合中国传统观念中的女性形象,才能真正可以成为一个“Chinesewomen”。

3.21

哀公问社于宰我,宰我对曰:“夏后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栗,曰:‘使民战栗。’”子闻之,曰:“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辜讲】

孔子祖国在位的国君(鲁哀公)问孔子的一位学生(宰我,姓宰,名予,字子我。孔门“十哲”之一,善于辩论和治政),在祭坛上用什么来作为国土的象征。这位学生回答:“夏朝的帝王选用松树,殷朝的百姓选用柏树,目前周朝的百姓选用了栗树作为象征,意思为向全体居民敬礼。”①后来当孔子听到这位学生(宰我)所说的话,他说,“对已经发生的事情进行评论是毫无用处的,就像要改变已经开始发生的事情,或者去责备已经过去的事情一样。”

(①在中国古代,这些象征图形的使用如现代英国使用“玫瑰”作为象征,法国波旁王族的皇宫使用“百合花”一样。)

3.22

子曰:“管仲之器小哉!”或曰:“管仲俭乎?”曰:“管氏有三归,官事不摄,焉得俭?”“然则管仲知礼乎?”曰:“邦君树塞门,管氏亦树塞门;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坫,管氏亦有反坫。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

【辜讲】

当谈到一位著名的政治家(相当于当代的俾斯麦),孔子说:“管仲(管仲,春秋时,齐国上卿,曾辅助齐桓公称霸诸侯)无疑是一个伟大的思想家!”“但是,”有人说,“管仲一生简朴。难倒不是么?”“为什么?”孔子回答,“他有宏伟壮观的庄园,而且,每一项家庭事务都有专门的人来负责——怎么能说他一生简朴呢?”“但是,”询问者辩论道,“管仲是一个很恪守正确礼数而有品位的人,难倒不是吗?”“不是,”孔子回答,“在位的国君均在宫殿门外建造影壁,而管仲也在他们家门外建造了影壁;当两位在位的国君见面时,各自会有专用的饮食,而管仲也有自己专用的饮食。如果你认为管仲是个有品位的人,那么谁是没有品位的人呢?”

(很奇怪,管仲,这个中国的俾斯麦,在政治上和当代德国帝国的创立者信奉同样的格言,用中文说就是“欲取之,故与之”。)

【辜解】

尝诋论曾文正公曰:“管仲得君如彼其专也;行乎国政如彼其火也;功烈如彼其卑也。”余谓曾文正功业及大节所在,固不可轻议,然论其学术及其所以筹划天下之大计,亦实有不满人意者。《文正公日记》内自言曰:“古人有得名望如予者,未有如予之陋也。”或问于何处可以见曾文正陋处?余曰:“看南京制台衙门,规模之笨拙,工料之粗率,大而无当,即可知曾文正公之陋处也。”

【编者注】

曾经有人诋毁曾国藩说:“管仲对待君主非常的专权;施行政策如同烈火;功劳向他们(管仲和曾国藩)这样的(人)可以算是(行为)卑劣了。”我认为曾国藩的功业是大义所在,当然不能够轻易否定,但是论到他的学术和对全国的战略谋划,也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曾国藩日记》中说:“古代名望像我这么高的人,没有和我这样粗糙(做事)的。”那个人问哪个地方可以看到曾国藩的粗糙呢?我说:“看一下南京制台的衙门,规模笨拙,工艺粗糙,大气但是不合时宜,就可以看出曾国藩的行事粗糙了。”

3.23

子语鲁大师乐,曰:“乐其可知也。始作,翕如也;从之,纯如也,皦如也,绎如也,以成。”

【辜讲】

孔子对其故国的大乐师说:“我认为我知道完整的乐团以什么方式演奏一篇乐章。首先,应当控制乐章中声音的最高点;然后在演奏的过程中,必须注意并清楚明晰而流畅地演奏出乐章的每一个音符本身所具备的声音,不要中断,不要停息,直到演奏完毕。”

3.24

仪封人请见,曰:“君子之至于斯也,吾未尝不得见也。”从者见之。出曰:“二三子何患于丧乎?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

【辜讲】

在孔子旅途需要经过的某个关卡,负责关卡的军官请求拜见孔子,说,“每当有才智的人路过这里,我总是很高兴能侍候在他旁边。”孔子的学生按照他的要求,让他拜见了孔子。当这个军官见面出来后,对这个学生说,“先生,按照您目前的情况,为什么不考虑求个一官半职呢?国家已经很长时间没有秩序而且缺乏司法公正。现在,上天派您的老师来警醒世人了。”

3.25

子谓《韶》①:“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②:“尽美矣,未尽善也。”

【辜讲】

当孔子谈到一首著名的曲子(就当时所知,为中国最古老的音乐),他说:“这首曲子韵律节奏优美,同时让人感觉极为庄严肃穆。”当谈到最近的另一首曲子,孔子说,“这首曲子虽然韵律节奏优美,但在凝重庄严方面还是欠缺完美。”

【编者注】

①《韶》上古音乐,传说是帝舜创作的,是一种诗、乐舞结合起来的艺术。

②《武》周代大型舞蹈,歌颂武王伐纣的功绩。

3.26

子曰:“居上不宽,为礼不敬,临丧不哀,吾何以观之哉?”

【辜讲】

孔子道:“位高权重却不能宽宏大量;毕恭毕敬却不能严肃认真;痛哭流涕却没有丝毫悲伤——看到这样的事情,我实在毫无兴致。” i83y+oCVT/Iu7OLRcO3/2oBKKJDaxVDprtZnHr94OoAmKqT12nLf+NZLGmCx5SCy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