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辜鸿铭讲论语
曹德志

第一章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辜讲】

孔子说:“随着不断地学习,并把所学到的知识应用到现实生活中,的确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更大的快乐是,有志同道合的朋友因仰慕你的才能从远方前来拜访。但是,即使不能为人所称道却能淡然处之的人,也确实是真正聪慧而高尚的人啊!”

【辜解】

在中国人眼中,只有有教养的人才能称为君子。

子曰:“学而时习之。”朱子注谓:“学之为言效也。”余窃谓,学之义甚广,不当作效字解,使后之为学者只求其当然,而不求其所以然,所谓依样画葫芦者是也。犹忆中国乾嘉间,初弛海禁,有一西人身服之衣敝,当时又无西人为衣匠者。无已,招华成衣至,问:“汝能制西式衣否?”成衣曰:“有样式即可以代办。”西人检旧衣付之,成衣领去。越数日,将新制衣送来,西人展视,剪制一切均无差,惟衣背后剪去一块,复又补缀一块。西人骇然问故,成衣答曰:“我是照你的样式做耳。”今中国锐意图新,事事效法西人,不求其所以然,而但行其所当然,与此西人所剪之成衣又何以异与,噫!

【编者注】

孔子说:“要不断地学习,并把所学到的应用到现实生活中。”朱熹注释说:“学的意思是效仿。”我私下认为,“学”字意思很宽广,不能解释为效仿,(效仿)让后来的学者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就是俗语常说的照葫芦画瓢。

记得在中国清朝的乾嘉年间,当时刚刚开放海禁,有一个欧洲人来到中国,身上的西装破旧了,而当地又没有欧洲的裁缝,于是便找到一个中国裁缝,问道:“你能制作西装吗?”中国裁缝回答道:“只要是有样式,我就能仿照着做出来。”于是欧洲人就拿出一件旧衣服给裁缝做样式。过了几天之后,裁缝拿着制作好的新西装前来交货了。欧洲人打开新西装检查,发现一切样式均分毫无差,唯独新西装的后背处剪掉一块,又缝缀上了一块补丁。欧洲人大惑不解,向中国裁缝询问原因。中国裁缝就回答说:“我这完全是按照你给我提供的样式做的啊!”

现在我国锐意维新,各方面都效仿西方人,而不追求为什么这么做的原因,这和根据破西装制作新衣服的笑话又有什么区别呢?唉!

1.2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辜讲】

孔子的一位学生(有若,姓有,名若,字子有。外貌酷似孔子,被尊称为有子)说:“作为一个孝子及良民绝不会以下犯上,这样的人也绝不会破坏国家的安宁与阶层顺序。聪明的人会把精力放在生命基础的本质方面,一旦有了基础,就有了做人的智慧。那么,作为一个孝子及良民,难倒这些不可以构成道德高尚的生活基础吗?”

【辜解】

孔子曾说过:“做一个孝子和好公民是人生的主要目标。”子游(姓言,名偃,字子游。孔门“十哲”之一,孔子曾称赞说正是因为有了子游,自己的学说才得以在南方传播)也曾说:“聪明人精力集中在生活的基础——人的主要目标上,只要基础打好了,就自然会有智慧和信仰。在日常生活中,作一个孝子和好公民,不就是人生的基础——特别是人道德生命的主要目标吗?”东西方对比一下,欧洲宗教想让信徒成为一个完美的人,一个理想的人,一个圣徒,一个佛,一个圣洁的天使,而儒教则仅仅想让人成为一个好人——能作为一个孝子和好公民生活着。欧洲的信徒说:“你是一个圣徒、一个佛、一个圣洁天使,才能拥有信仰。”而儒生则说:“只要你是一个孝子和好公民,你就会有信仰。”事实上,儒教和欧洲宗教的真正区别,类似于佛教与基督教,前者是一种社会信仰,也可以看成是国家信仰,而后者是个人信仰,或可称作教会信仰。孔子所做的最大贡献就在于他给了中华民族一个真正的国家观念,并且,孔子还使得这个观念固化、扩大,成为一种宗教观念。在欧洲,政治一直是一门科学,而在中国,在春秋战国时代政治就走上了不同的道路,变成了一种宗教。我想说的是,不吝啬称颂孔子就是他给了中华民族以国家信仰。孔子在《春秋》——国家的春天和秋天——里详细描述了这种国家信仰,在道德层面上,他在这本书里指出,社会动荡就是因为人们没有道德层面上的真正的国家观念。

孟子曾说:“孔子作《春秋》,而乱臣贼子惧。”汉语里的“乱臣”,和卡莱尔①所说的“不遵守法律而作乱的人”意思一样,指的是违法乱纪、作乱犯上的家臣或官员。这种人作乱犯上,并不一定是出于恶意,而是因为他们内心世界的——因为现代的“走狗人生观”和“坦诚的虚伪”相互作用而产生的催化效果——引起的。这种不平静让他们背离了人与生俱来的善,背叛了自己的人民、国家和君主。而且,这种背离不可能带来秩序、和平与亲善,相反的是一个完全没有秩序、和平和亲善的世界。汉语中的“贼子”,指的是举止粗俗无礼、无法无天的地痞流氓,有时候也可以指盗贼以及他们的后代,这些人的共同特征是残酷、不仁、乐于毁灭。

罗斯金②曾说过:“和上帝的相对抗的东西或者力量,是名为‘钱财’的‘大敌’。我们可以轻松地把这个恶魔分辨出来,只需要简单的功能分析:有些人,具有超凡的欺骗能力;另外一些人,带来的只能是灾难。”很显然,中国文化中的“乱臣”“贼子”就是这么两种魔鬼。

【编者注】

①卡莱尔(1795—1881年):苏格兰散文家和历史学家,曾做过辜鸿铭先生的硕士论文导师。

②罗斯金(1819—1900年):英国维多利亚时期评论家,主张艺术应是美的和具有教育意义,应来源于生活。

1.3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辜讲】

孔子说:“满嘴花言巧语而举止优雅的人,绝不是德高望重之人。”

1.4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辜讲】

孔子的一位学生(曾子,姓曾,名参,字子舆。以继承和传播孔子有关孝道的思想而闻名,后世儒家尊称其为“宗圣”)说:“我每天从三个方面反省自己。第一,是否完成了别人所托付的事情,不至于没有履行自己的承诺?第二,在与朋友交往的时候,是否能够做到坦诚相待?第三,是否在我专长的教学方面实践过?”

1.5

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辜讲】

孔子说:“当处理一个大国的各种事务方针的时候,应做到全心全力,方针正确,施令及时;在公共开支方面应节俭有效,维护大众福利;征用民工应在每年适当的时段。”

【辜解】

孔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朱子解“敬事而信”曰:“敬其事而信于民。”余谓“信”当做“有恒”解。如唐诗“早知潮有信,嫁于弄潮儿。”犹忆昔年徐致祥劾张文襄,折内有参其“起居无节”一款,后经李翰章覆奏曰:“张之洞治簿书至深夜,问有是事。”然誉之者曰:“夙夜在公。”非之者曰:“起居无节。”按:夙夜在公,则敬事也;起居无节,则无信也。敬事如无信,则百事俱废,徒劳而无功。西人治国行政,所以能百废俱举者,盖仅得《论语》“敬事而信”一语。昔宋赵普谓:“半部《论语》可治天下。”余谓:“此半章《论语》亦可以振兴中国。”今日中国官场上下果能敬事而信,则州县官不致于三百六十日中有三百日皆在官厅上过日子矣。又忆刘忠诚薨,张文襄调署两江,当时因节省经费,令在署幕僚皆自备伙食,幕属苦之,有怨言。适是年会试题为“道千乘”一章,余因戏谓同僚曰:“我大帅可谓敬事而无信,节用而不爱人,使民无时。人谓我大帅学问贯古今,余谓我大帅学问即一章《论语》,亦仅通得一半耳。”闻者莫不捧腹。

【编者注】

孔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朱熹解释为“敬事而信”,说:“严肃对待本职工作取信于民。”我认为“信”字应该解释为“有恒”。比如唐诗“早知潮有信,嫁于弄潮儿。”

还记得当年徐致祥(清末官吏,咸丰年间担任庶吉士)弹劾张文襄(即张之洞,清代洋务运动倡导者之一)的折子上,有指责“工作休息没有节制”这么一条,后经李翰章(清末重臣,李鸿章的哥哥)改为“张之洞询问职责内的事,工作到深夜”,也就是称赞他的说“夜晚也工作”,诽谤他的就说“工作休息没有节制”。“夜晚也工作”就是“敬事”,“工作休息没有节制”就是“无信”。严肃对待工作但是没有信用,那么就一事无成。

西方人治理国家,能够各项政策都被落实,就是得到了《论语》中“敬事而信”这一条的精髓啊!宋代的宰相赵普说:“半部《论语》可治天下。”我说:“这半章《论语》也可以振兴中国。”现在中国官场上上下下如果都能敬事而信,那么各个地方官就不至于一年三百六十天中有三百天都在办公室中熬时间了。

又想起当年刘忠诚公(即刘坤一,清末重臣)病逝,张之洞大人调任两江总督,为了节省经费,命令所有的幕僚全部自备伙食,有的幕属因此叫苦连天,发出怨言。恰好当年会试的考题是“道千乘”这一章,我于是跟同事开玩笑说:“我们大帅张之洞可以算得上是敬事但无信了,节用而不爱人,压榨幕僚不讲究工作时间,别人称赞我们大帅学问贯通古今,我则认为大帅的学问就算是一章《论语》,也就是只通晓一半啊。”听到这话的人无不大笑。

1.6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辜讲】

孔子说:“年轻人,在家应做一个孝子;在社会闯荡,应做一个良民。必须做到谨言慎行、诚实守信。与各种各样的人交往应当随和,但是应当亲近德高望重的人。在履行自己责任之后,如果有空闲和机会可以和别人分享,应当将这些东西以学术为目的写出来。”

1.7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辜讲】

孔子的一位学生(子夏,姓卜,名商,字子夏。孔门“十哲”之一,长于“文学”,对弘扬孔子学说起了关键性作用)说:“大丈夫当如欣赏女人之美一样去追求他人身上值得追求的东西,侍奉双亲当竭尽全力,忠于君王当舍生取义,同朋友交往当言而有信。这样的人,尽管大家认为他目不识丁,但是我必须承认他是一个确实有教养的人。”

【辜解】

所谓教育,在真正意义的层面上,到底是什么呢?又包含什么内容呢?在孔子的作品中,他的一个弟子(子夏)对教育下了这样的定义——现在我想和各位探讨一下这个定义。他说:“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贤贤——以贤事贤,意思就是,在和别人交往的时候,能看到这个人身上美好的东西,而不去关注这个人的衣服是否华美、肤色是否白皙等问题。贤贤,这就是教育的核心,体现出来,就是在对待父母的时候尽孝,在对待君主时能忠诚到奉献出自己的生命,和朋友交往的时候能从不失信遵守诺言,如果一个人在生活中能做到这三点,即使他大字不识,从来没有上过学,那么他也是一个受过教育有着真正人格的人,也即孔子的弟子子夏所认为的有教养者。

我一再强调这个道理,光关注教育的普及率和量是不行的,必须重视教育的质,无论是在日本还是在中国。再多说一句,光会读写不能算是真正的教育。英国一个女作家也表达过这样的意思:“如果只会读写,接触更多的知识只能培养出无赖,与其这样,还不如让这些没有真正人格的人远离教育。”

1.8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辜讲】

孔子说:“聪明的人如果不严肃,便不会得到别人的尊重,所学到的东西也不会巩固持久;尽职尽责,心无杂念应当是第一准则;不交往品行不如自己的朋友;如果发现有不良习惯,则应毫不犹豫地去改正。”

1.9

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辜讲】

孔子的一位学生(曾参)说:“通过悼念死者,追忆遥远的过去,可以唤醒人们的道德情感,并使之根深蒂固。”(我想起过去的日子,追忆以往的岁月。——《诗篇》第77篇第5节。)

【辜解】

在孔子所给出的国家信仰里,能和其他国家教会信仰中教会相对应的组织形式是家庭。孔子的中国信仰教会中,学校其实是附属的,主体表现是每一个家庭都有自己的祖先牌位和祭祀的祖先祠堂,每一个镇子和每一个村落都分布着这些家庭。我曾经和你们说过,世界上所有的神圣的宗教中,能让人民大众自觉遵守道德行为准则的真正动力或者说启示之源,也就是那些教会中用来激励和唤起信徒对宗教的神或者创立者的无限的赞美、狂热的爱的东西。相同的情形,发生在中国,让人——普通的中国人能够遵守道德行为准则的启示之源,或者说国家信仰的真正的动力是“对父母亲的孝”。基督教会的经文中说:“爱基督。”孔子所构建的国家信仰教会——表现为每个家庭多有的祖宗牌位——教导说“爱你的父母”。圣徒保罗说:“让每一个人都呼唤基督之名,远离那些不公正。”而《孝经》——这本书写于汉朝。它的作者类似于中国的基督——的作者在书中说:“让孝顺父母亲的人获得公平。”总之,类似于基督教教会,本质、动力和真正的启示之源都是信徒对基督的爱;中国的儒家,国家信仰的本质、动力和真正的启示之源是“对父母亲的爱”——孝顺,以及诞生出来的祖先崇拜仪式。

《论语》里说:“践其位,行其礼,奏其乐,敬其所尊,爱其所亲,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孝之至也。”孔子还说:“慎终追远,民德归属矣。”这就是中国信仰的核心——儒学唤醒人们世俗的情感,给人们以精神的启迪,进而让他们自觉遵守、维护道德准则的关键。当然,在人们所践行的各种道德准则中,对皇帝和国家的忠诚是处于最高等级的,就像其他所有的神圣宗教一样,最高层次的道德准则是对他们的神的敬畏。两相比较,基督教教导信徒说:“敬畏上帝,服从他的权威”,而孔子的国家信仰——儒教则教导民众说:“尊敬君主,以生命来效忠他”;基督教教导信徒说:“你敬畏并服从上帝的权威,从热爱基督开始。”孔子的国家信仰——儒教则教导民众说:“从那些孝顺的子民中寻找忠臣。”

1.10

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

【辜讲】

有人(子禽,姓陈,名亢,字子禽。可能是孔子的学生)曾经问孔子的一位学生(子贡,姓端木,名赐,字子贡。孔门“十哲”之一,善于雄辩和理财)说:“老师每到一个国家,总是要了解这个国家的实际状况和政策,效果怎么样?他是自己去核查这些信息还是要别人来告诉他?”这位学生(子贡)回答:“老师和蔼可亲﹑心无旁骛﹑诚挚热心﹑谦逊端庄﹑彬彬有礼,因此总可能获得想要了解的东西。大师获得信息的方式——哎,总是那么与众不同。”

1.11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辜讲】

孔子说:“当父亲在世的时候,儿子应该听从父亲的教诲去做事;当父亲不在世的时候,应该牢记父亲是如何做事的;在父亲去世三年之后,仍能终生保持父亲的做事准则,这样的儿子,可以称为孝子。”

1.12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辜讲】

孔子的一位学生(有子)说:“在技艺上,顺其自然最为珍贵,根据古代君王所奉行的艺术原则,正是因为艺术作品本身具有这种特征,所以才美不胜收。无论大小,都遵循了这一原则。但是在遵循自然原则的基础上,有些东西的确是不允许的,在严格遵守艺术原则的过程中,必须知晓,哪些部分必须顺其自然而不受制于自然,哪些部分受制于自然且是自然之道所不允许的。”

C.理雅各(英国近代著名的汉学家)博士认为我们翻译为“art”的中国“礼”字,很难在其他语言中找到对应的词。从另一方面说,日本的著作《物语日本》中写到,日语虽然和汉语属于同源语言,但是对于“art”也没有真正对应的原生词。

英语单词“art”,如果我们没有别的错误,一般用于表达以下几种意思:1.工艺品,文物;2.工艺制作,文艺实践;3.相对自然而言,人工制作的,假的;4.针对自然原理而言的工艺原理或制作原理;5.严格的艺术理论﹑原理﹑本质﹑根源等。根据英语单词“art”的最后一个解释,理雅各博士认为上述中文字意思为所有物质中本身存在的“正确的思想”。

对于那些对这点比较感兴趣的人来说,我们这里所提到的现代日语中对应“art”新发明的词语——bijutsu“美术”(意思为“完美巧妙的花招”),并不是一个尽善尽美的词语。日语中的Geisha(艺师),字面意思则为大师﹑能手。对于相对“自然”而言的“人工的,假的”,“art”的使用上,哲学家解释为“天人合一”。

那么,“艺术的本质原理,不是其本身具有的,而是同自然原理相悖的,或许可以用汉语的‘文’对应‘art’及‘质’对应‘nature’。”这种解释来源于歌德,例如,“艺术之所以成为艺术,是因为它不是天生的。”对应的汉语或日语,即为“文之所以谓之文,为非质也。”中国的艺术评论家也称创造性的艺术为“造化之工”,而模仿性的艺术为“画工”。那么,我们也同样可以把呆板的艺术或艺术实施过程,按照中文对应为“技艺”。

【辜解】

从风俗礼仪上来说,中国是当之无愧的礼仪之邦,这当然离不开儒家文化长达两千多年的熏陶。不久前,巴尔福①先生谈到礼仪,认为那种生活是虚伪的惯例而已。然而,即使是这位博士所批评的“交往礼节中的鞠躬作揖”,也都是深深扎根于人性之中,是人性中让人们觉得美好的事物。

孔子的一个弟子(有若)曾经说过:“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在另外一个地方又解释说:“礼者,敬也。”所以,可以得出这么一个结论,一个民族的礼仪风俗是什么水平,答案应该是建立在这个社会所遵守的道德准则之上的。同样道理,如果我们需要评价一个国家的政治结构、制度和行政,前提也是必须了解这个国家的哲学和历史。

【编者注】

①巴尔福(1846—1909年):英国新闻记者,在中国办过报纸。

1.13

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辜讲】

孔子的一个学生(有子)说:“如果在正确的范围内做出承诺,这样才能信守诺言。如果经过正确判断并在品性相投的范围内保持诚信,则不会轻易变得狼狈不堪并遭到侮辱。同那些值得交往的人交朋友,这样才能去信赖朋友。”

1.14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辜讲】

孔子说:“在饮食方面来说,聪明而高尚的人绝不会暴饮暴食;在居住方面,也不会太奢求安逸。这样的人工作勤奋,但言谈谨慎。这样的人总是寻找品德优良、擅长学习的人为伴,并学习那些人的经验和榜样。以这种方式,他才有可能成为一个真正有学问的人。”

1.15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辜讲】

孔子的一位学生(子贡)问孔子:“虽然贫穷但是不会奴颜婢膝;虽然富有但是不会骄横自大,您认为这样的人怎么样?”孔子回答:“这样的人很不错,但如果贫穷但却能安于现状、富贵却知道保持如何对别人彬彬有礼的人更不错。”这位学生(子贡)说:“我明白了,那就是必须经过像做工一样,不断刀砍锯伐、艰苦磨砺的一番经历才会有的吧?老师是不是这个意思?”孔子回答:“总算明白了,现在我可以开始给你讲解《诗经》了,因为我看到你已经明白了如何去弘扬道德。”

1.16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辜讲】

孔子说:“一个人不应当总是关心是否被别人理解,而应该关心是否能够理解别人。” gYPbokGJdgviLQEVuflUqwLKsG1yy8SLH1h4X3rR/PK4OMd0RvpKgSrD2j+sfO+1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