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法会因由分第一

相传梁昭明太子将此经分为三十二分,“分”,即是“章”之意思。此经原文并无三十二分,在此列出,仅为读者查阅之方便。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众,千二百五十人俱。”

直译——

“这部经是我(经文结集者)亲自听闻佛陀所宣说:有一个时候,佛陀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僧众,共俱有一千二百五十人。”

解释——

“如是我闻”——阿难是结集这部经之主角,“如是我闻”这句话是阿难所说;因为当佛陀即将般涅盘的时候,对阿难作付嘱:在佛涅盘后,一切所结集之经典,经首必须先置“如是我闻:一时佛在某处、与某大众若干人俱”等语,以此表示这部经典是佛陀亲口宣说,以昭公信。

“我”是指阿难尊者,因为他是结集经典的代表。一般传统上都称阿难为“尊者”,这是阿含经里的一个尊称;事实上阿难也是一个菩萨,而且是证悟之菩萨。因为在《楞严经》里,阿难在世尊的帮助下,悟得自性本心,所以说他也是菩萨。

依据《大智度论》之说法,凡结集一部经,必须具备六种缘,乃能成就。此经即必须以“如是”为“信”成就;以“我闻”为“闻”成就;以“一时”为“时”成就;以“佛”为“主”成就;以“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为“处”成就;以“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为“众”成就。就《金刚经》而言,必须有此六种成就才算完整。

话虽如此,在时值末法时期的今天,我们却不可以只凭这六种成就而完全接受大藏经里的每一部经,或流通在坊间的每一部经,因为“伪经”之情形确实存在,虽然为数极少,但是我们还是要有此认知才好。除了六种成就外,分辨是否为“伪经”之方法就是从其法义上着手,尤其是以根本的法来辨别真伪。根本的法,就是法界实相第一义谛的法,以此来辨别较为可靠;《金刚经》就是属于第一义谛的法,所以值得我们努力修学,乃至悟入。

“一时”——是指某一个时候。由于佛陀说法的时间、地点有所不同,有时在人间,有时在天界;在人间又有不同国度之差别,而且所使用之历法、时间各有差异,不能决定而说,所以泛称为“一时”,此时佛陀宣说某部经。

“佛在舍卫国”佛说法的地点在舍卫国。舍卫国是以舍卫城之名取为国号,舍卫其实是城名,是故亦有译作舍卫城者。

“祇树给孤独园”——“祇树”,是指祇陀的树林,祇陀是波斯匿王之太子。“给孤独”,是一个人名,他是舍卫国的人,因为平常就乐善好施,是一位大善长者,大家就称他为“给孤独长者”。

“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这个金刚法会除了有一千二百五十位大比丘外,一定还有其它比丘、比丘尼、以及在家优婆塞、优婆夷也同在祇树给孤独园,参与盛会。参加佛陀说法之大会,必然是非常殊胜,可惜这是可遇不可求之事,但是末学相信仍有无量的众生曾听过佛金口说法,只是时间长短有别罢了。真正说来,听佛说法极难可得,就像我们这一世并没有机会听佛说法,当来下生的弥勒尊佛又要在五十六亿七千万年后才来成佛,相距已是那么久的时间。又届时能否听闻弥勒尊佛说法还是未定,可见真的不容易。

很多佛弟子可能也已曾在无量劫中于无量佛所种了一分善根,听佛说法,由于《金刚经》有如是语。譬如《金刚经》云:

“世尊!颇有众生,得闻如是言说章句,生实信不?佛告须菩提:莫作是说!如来灭后,后五百岁,有持戒修福者,于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为实。当知是人,不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种善根,已于无量千万佛所,种诸善根;闻是章句,乃至一念生净信者。”

从此经文得知,一个人要相信《金刚经》真的很不容易;又由此经文可以知道,众生需要生生世世地熏习像《金刚经》这种第一义谛的法和知见,这也是末学想解说《金刚经》法义之原因。个人以舍身命之心情欲为佛教、为众生、为正法而努力,实在是因为广大的佛弟子需要正法,更需要正法之知见;然而大多数人却是无缘听闻,乃至修学大乘菩萨正法之知见,就像《金刚经》这部第一义谛的大乘妙法经典并非大多数人有缘听闻修学。众生的福薄,令人怜悯;正法的未来充满危难,也令人忧心。末学既是广大佛弟子当中的一份子,为了报答佛菩萨恩,故随顺因缘地走上写书弘扬正法之路;宁舍身命,终不生悔。

“尔时,世尊食时,着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于其城中,次第乞已,还至本处。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

直译——

“在那个时候,正是世尊饮食之时,世尊穿着袈裟大衣,手持钵器,进入了舍卫城乞食。就在城中,依照佛制乞食规律次第而乞食;乞食后,返回住处。吃完饭食,收好衣,洗净手足,铺好座位,跏趺而坐。”

解释——

“尔时,世尊食时,着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世尊在人间示现成佛,是应化身,这个应化身就和当时的印度人一样:为了维护这应化色身之生命,仍必须饮食。佛及比丘们有一定之饮食时间,原则上是过午不食,这是佛制之戒律。在佛世必须每天清晨出去托钵乞食,以遵守过午不食之规定;因为舍卫城离佛的住处祇树给孤独园仍有一段距离,走路也要花一些时间。世尊和诸比丘弟子们都是以乞食而生活,一方面是为了给众生种福田,另一方面,也藉此去除贪欲。这是世尊的规定,其中当然有很深的道理在;在当时的环境,也是为了修行解脱道,必须如此。

不可轻忽此段经文,经典上之每一段文字皆有妙法在。

“于其城中,次第乞已,还至本处”——依照佛制,托乞至七家仍未满,也不能向第八家乞食。又乞食绝不加以拣择好坏,必须遵循次序乞完,至多七家,或是已乞满,就要停止。即使佛陀也是要依照这个规矩乞食,不能例外。乞食之后还是要走回住处祇树给孤独园才能吃,不能在城里人的住家前就用食,也不能在半途即吃,这就是佛制的规矩。

“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佛吃完饭之后,还是要自己收拾衣和钵,要就座之前仍要先把双足洗净一番才就座。

由此段经文可以稍微了解世尊生活上的点滴情形,对今日之佛弟子而言,其实也是得以对佛的生活多一些想象空间。《金刚经》是一部极为特别的经典,从这部经典上,我们可以了解到世尊说法之善巧方便和智慧,有智慧的人当然会深刻地体会到世尊的慈悲。

这段经文的内容,在其它经典上并没有,或说是少有的。那么为什么在《金刚经》里会有这些佛陀生活上思想或行为呢?它是在教导我们什么呢?这当然免不了是要教导我们“佛陀在日常生活上的无言教示”。佛在这里所要教导的却不是只有“日常生活的无言教示”而已,若说“着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于其城中,次第乞已,还至本处。饮食讫,收衣;洗足已,敷座而坐”,不只是佛陀每天做这些事,即便诸比丘众也莫不如是,有什么稀奇呢?又即使古时佛及诸比丘弟子每天托钵乞食,换作今日之出家僧众,每天仍是要早晚课诵,忙于执事,每天要做很多事,并没有闲着。这又和古时佛世之僧众有何差别呢?若就末学个人而言,多年当中每天要载小孩上下学,要工作养家,要修布施、供养,也要吃喝拉撒;又每天在工作之余,也要看经书、念佛起古时候佛及诸比丘众,末法时代佛弟子之辛苦实有过之而无不及。

同样每天都要吃喝拉撒,佛及诸比丘弟子有何不同?有人会说:“当然不一样罗!一个是佛,而诸比丘是弟子,这就是最大的不同啊!”这样的回答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佛弟子都知道,学佛要“闻、思、修、证”;看经典是“闻”,闻法之后,就要去用心“思惟”。现在我们反思看看,我们在阅读经典时有没有用心思惟?

不是只用肉眼看,否则像走马看花一般,又有什么大利益呢?利根之人自可从任何一段经文悟入,其它部份唯算是“狗尾续貂”了。

学佛修行不能错用心,若是错用了心,即使百千万劫努力修行,也是枉然。诸方佛弟子不妨深思,若如世尊二千多年前“着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于其城中,次第乞已,还至本处。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此诸日常生活之琐事有何值得大事宣扬之处?徒留后世佛弟子每日读诵、唱诵不断,浪费佛弟子多少宝贵青春。若耗费宝贵生命,应要作补救才对,而最好的补救,就是给那个人加持一下,只要一下就好。此事何故诸方佛弟子都不介意?两千多年来竟无人委婉提出抗议?若是抗议有理,至少佛世尊加持一下也好。佛弟子不能有过份要求,勇于提出问题是好事,表示有善根,所以只能要求佛加持“一下”就好。

要求世尊加持是可以,但是要如法,最好是多拜佛、多念佛。拜佛的功德很大,有一句话不是也说“礼佛一拜,罪灭恒沙”吗?拜佛的利益这么大,为什么不拜呢?念佛也可以啊!不管是持名念佛或忆想念佛都很好,一定要努力修习念佛工夫。《观无量寿经》就说:持念一句阿弥陀佛名号,可以灭除八十亿劫生死重罪。又心想忆念阿弥陀佛也可以灭除无量劫生死之罪,这么大的利益,为什么不要呢?不管是持名念佛或忆想念佛,都可随个人喜好,随个人因缘去努力修习。

有人会问:持念阿弥陀佛名号,求生西方净土,和《金刚经》有何关系?末学只能说:“关系很密切!”持名念佛的人也需要修学《金刚经》、读诵《金刚经》,因为那是往生西方的重要净业资粮,也是提高品位之保证。 zil94uFUKOA5bVebpn3KuUgFtZ28AP0M2BBd3sMJ1lpFDfUS7h6emk6TN5fxHVRN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