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序言

在佛教史或是中国历史上,《金刚经》的地位是无与伦比的,在佛弟子之心目中,《金刚经》的名字也是每一位佛弟子所耳熟能详。可是自古以来,真正了解《金刚经》法义的人,却可说为数极少极少。在批注《金刚经》的众多大德中,并非每一位批注者都能真正了解此部经之真实法义,这是佛法弘传上的一个事实。

对于《金刚经》之解释,其实并不容易,其先决条件至少必须是已证悟法界实相,而且对于三乘教理还要稍微通达,才能正确掌握其法义,所以说并不容易。末学个人以为,任何一位弘法者于讲经说法,很难避免错误,或是对法义之解释不能完全精确;问题只是在于此种错误是属于根本的法,或是非根本法之错误罢了。根本的法,就是法界实相第一义谛之法,譬如误以意识心之境界为真心,也就是法界实相心,这就是根本法上之错误。

个人相信每一位愿意讲经说法的佛弟子,都有一股悲心,欲对众生有所利益,这是值得尊敬、效法的愿行;但是,我们必须考虑到另一实际的层面,以及思维“我们的讲经说法是否真正能够利益众生”此一问题上。理想和现实之间,仍值得我们用心、仔细衡量。

一般“讲经说法”,常会有的一个现象,就是“依文解义”,这是自古以来普遍存在之事实;因为善知识极难得遇,而众生却又需要佛法,所以“依文解义”之情形确实很难避免。“依文解义”,在法上并不能真正利益众生,只是在没有善知识弘法时,又如何能够避免此一现象呢?一切有心于正法之弘扬而努力者,都应该对此一问题深思才对。

“错解法义”,是讲经说法当中另一个常有的现象,这是众生很无奈的事情,也是广大佛弟子所面临的问题。个人在写书时,常常是含着眼泪而写,心情极为复杂,这也许是自己的悲心特重,而佛法又是太深,善知识亦少,众生却不能没有佛法所致。在这种环境之下,身处末法时期的我们,要学到正法真的很困难,尤其是宗门正法;由于自己这样的认识,所以对于“误解法义”之讲经说法一直都能够体谅,却不便支持,对众生无有实际利益,反而会耽误他人道业之缘故。

“讲经说法”的功德很大,这是佛世尊所宣说,但是讲经说法功德很大之前提,是所说法义要能正确。若不能正确说法或有根本上的错误,不但无有功德,而且是一种过罪,这也是讲经说法前所必须有的认知,其中之得失更是我们必须仔细衡量的。如果真的要避免这些现象,“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应是有志讲经说法者要努力把握之原则。

讲《金刚经》可以很简单,也可以说个一年、二年都说不完。证悟的禅师讲《金刚经》,往往令人摸不着边,这不是禅师故意耍人,而是禅师的慈悲;所以我们对禅师度人的作略一定要了解、体谅,千万不要误会。古代有一位著名的祖师,他有一次讲《金刚经》时,一上了讲台拿起桌上的一块鸣尺就往桌上一拍,然后就下台走人。全场的听众看到这一幕都张口瞪眼地傻在座位上,不知如何是好?可是我们绝不可因此批评禅师。一般说法当然不能只是如此演说,应该要不断地解说菩萨正法之知见,要施设一些善巧方便,如此才有可能度人悟入。

宗门正法的弘传极为困难,尤其是在家居士没有袈裟之威德力,因为没有世尊所制袈裟之神力加持,是故在家居士弘传宗门正法极为艰辛。学人要从阅读《金刚经》中证悟也是很困难,自古以来一直都是如此。不要说悟入,即使要和《金刚经》的章句相应、相信《金刚经》,都需要无量劫在无量佛所种诸善根,福德要深厚者才有可能,并不是想象中那么容易;要相应都已是如此不易,何况是悟入呢?其困难度自是百千万倍以上。

五祖弘忍给予六祖惠能大师印证之经典,就是《金刚经》。记得五祖弘忍为六祖惠能诵念《金刚经》,当念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时,惠能就当场豁然大悟;其后惠能大师就以《金刚经》来为人印证,这对后人乃至今日佛弟子之重视《金刚经》有着极重大之影响。在六祖之前,禅法东传的始祖达摩所传给二祖慧可者,并不是《金刚经》,而是《楞伽经》;这两部经典在禅宗史上具有举足轻重之地位,然弘传迄今,流通最广泛、最普遍者,大概就是《金刚经》了。

传统上批注经典之方式,虽然有其优点,但是自古以来已有多种注本流通在坊间。末学以为还是在法义上多加解说,会更符合当前的需要,是故采用直说法义,保留密意之方式来作剖析。隐覆密意说法,是世尊在经典上之教导,我们绝对应该遵守,世尊如是说必有其道理。若不隐覆密意而说,则众生并不能承担、不能相信,反会心生毁谤;毁谤第一义谛之法,就是地狱之业。所以末学在不泄漏密意之原则下,解说此经,欲冀利益今时后世之学人,得有福德因缘具足之时,圆满悟入法界实相之心愿。

《法华经》云:佛为一大事因缘而出现人间,为众生开佛知见、示佛知见,令众生悟佛知见、入佛知见。佛之知见,就是法界实相,就是如来藏,又名阿赖耶识,又名第八识,又名藏识,又名种子识,又名心,又名本来面目,又名真如,又名无心相心,又名非心心,是一切诸法生起之根源,是一切法界之第一因。此心体性如金刚,永不坏灭,即是世尊在《金刚经》所宣说的金刚心。

经题

《金刚经》之全名为《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是姚秦时三藏法师鸠摩罗什所翻译。为了方便解说,及容易了解,所以分为四部份来作说明:

一、金刚——金刚是一种比喻,就世间的金刚石而言,它具有坚硬、锐利、不坏之特性,能斩断世间一切物质,犹如金中之刚。在本经里,金刚是对人人本具自性本心之体性而言;由于这个心体性如金刚,永远不会坏灭,所以金刚是对这个心体的一种形容、比喻。金刚的梵语叫做“缚日罗”,又名为“跋折罗”。如果一个人悟了自己的自性本心,了解此心之体性,如金刚一般永不坏灭,而且自性清净,因此就获得了般若智慧;这个般若智慧,就是摧破一切烦恼魔障的工具。只要有人亲证了这个自性本心,能够依这个心的清净体性而修,他在解脱道上就能依此般若智慧而斩断种种的烦恼。又悟得此心,就是破了无始无明,因为众生自无始劫以来一直对此心“无有明白”,不认识祂,故说为“无明”。

二、般若——是梵语,通常翻译为“智慧”,但这不同于一般世间人所了解的智慧。为了区别起见,可以称之为“般若智慧”,简称为“般若智”或“般若”。般若,是证得法界实相的自性本心之后,了解此心种种体性所得的智慧;这个智慧又名总相智,亦名根本无分别智。

有了这个智慧,就可以依此智慧为基础,在解脱道上修除一切烦恼障,获得解脱;在佛菩提道上,若进一步修学后得无分别智,即得圆满佛菩提的修证。后得无分别智是指别相智、一切种智,这些智慧的修学能除一切所知障。所以这个总相的般若智慧极为重要,是一切佛菩提智慧修学之根本,也是一切佛弟子,乃至一切众生所必须努力追求的目标。

般若有三种:一者文字般若、二者观照般若、三者实相般若。兹分述如下:

(一)文字般若

凡以语言、文字阐述诸法实相者,都是属于文字般若。法界实相如来藏心不会说法,必须以觉知心透过语言、文字来表达;虽然这些叙述法界实相的语言、文字并不是实相心,却能依此语言、文字所说之法义去参究而证得真正的实相心,故谓此宣说法界实相之语言文字为“文字般若”。譬如释迦世尊说法四十九年,多以语言、文字来宣说,世尊所说之经典都属于“文字般若”,因为有种种经典是在宣说般若智慧的缘故。

文字般若对我们而言,是绝对必要,由于对经言佛语的熏习,建立种种有关般若之知见;这是一切佛弟子参究法界实相所必须具备之条件,此也正是佛弟子要听经闻法,阅读经典之原因。

(二)观照般若

法界实相心之证得必须透过观照之修行,观照之方法即是止观双运。在亲证法界实相之前,必须有一段时间修观照,去现观自己的五蕴、十二入、十八界等一切法;在现观当中,了解、体验自己五蕴、十二入、十八界等一切法之体性,了知它们的虚妄性、不实在性、不坚固性,了知一切有为法如梦如幻、亦如泡影。有此体验、认知,才不会执着这一切法,不误以此一切法为真实,不认一切法为真;现观之后,又转而去寻找那体性真实,性如金刚,永不坏灭之实相心。虽然尚未亲证此一实相真心,而此观照的修行功课却是必要的,是故称此观照之修行为“观照般若”。

(三)实相般若

由于在文字般若、观照般若上之努力,最后终于能够证得法界实相这个如来藏心。证得此心后现观祂的体性,确实如文字般若所说的一样,完全能够印证,由此获得的智慧,称之为“实相般若”,已亲证法界实相心,并了知其种种体性故。

实相是一切诸法如实之相,每一有情都具有一个独立的自性本心;此心就是实相心,而一切五蕴、十二入、十八界诸法都由此心所生。然无始以来,众生由于无明故,不知不证其所本具之实相真心,遂认妄为真,贪执这虚妄不实的一切法,是故轮转生死。

诸佛菩萨大慈大悲,怜悯众生,为令众生解脱生死,是故宣说诸法实相之义理,为令众生皆得悟入,修得解脱。乃至释迦世尊亦复如是,宣说十二部经,历经四十九年,也是为了令众生得以证悟其本具之自性本心,而《金刚经》即是宣说法界实相之一部重要经典。

三、波罗蜜

梵语的波罗蜜,其意义是“到彼岸”,这是一种古时印度的习俗,表示到了目的地,或是最上、最究竟处。在佛法上,“波罗蜜”是用来比喻到达涅盘解脱之彼岸。

众生由于无明的缘故,为烦恼所束缚,是故生死轮回;若能证得人人本具之自性实相真心,获得般若智慧,就知道此心原本即是涅盘,原就解脱。因为自性本心如来藏就是涅盘之本际,祂自无始以来一直都是处于涅盘当中,只是觉知心无明,不知此一事实,是故生起种种烦恼,为烦恼所束缚,因此轮转生死于三界内,难有出期。众生若悟得自己本具之自性本心,即知此心本来就在涅盘彼岸,了知涅盘解脱之境界,便知如何往涅盘之彼岸而修行。由于自性本心的实相境界,远离一切烦恼,祂不起任何烦恼,一直都是“如”,永远都是处于涅盘之境界;所以证得此心,即是到彼岸,即是波罗蜜。

四、经

“经”,是佛所说的一切教法,就像世尊说法四十九年,这些教法就是经,现在所留存的十二部经典就是经。“经”,又名“修多罗”,是梵语,翻译为契经,在我国为方便起见,简称为经。

“经”既是佛所说之教法,则必是符合法界实相如实理之教言,一切佛经皆必上契佛心,下化众生,必是契理契机,是至妙无上之心法。然佛教之经典有别于其它宗教之经典,其主要的差别,就是佛教的经典能令众生得涅盘解脱,乃至成佛,而其它宗教之一切经典则无有解脱、成佛之法。是故佛法是宝,是佛教三宝中之法宝,因为佛法对众生而言,是一种宝,经典当然也是众生之法宝了。

从以上之解说,我们就可以了解此经名为“金刚般若波罗蜜”之意义,简称为《金刚经》。从经名就可以知道此部经所要宣说之内涵,即是“若证得金刚不坏之法界实相如来藏心体,所获得的般若智慧能够帮助众生渡到解脱彼岸之经典”。可是对一切佛弟子而言,阅读、修学《金刚经》之目的,不是只有依文解义,或停留在研究、猜测之修学阶段;那种方式对自己的道业,并没有多大之利益。佛弟子真正需要用心的,还是要努力追求亲证此经名所显示的“般若智慧”之境界。

译者简介

本经的译者,是姚秦时代三藏法师鸠摩罗什,其一生所翻译之经典极多,涵盖三藏;三藏,就是经、律、论三种藏。“经藏”,是指世尊所说的一切教法典籍;“律藏”,是佛所说之戒律典籍;“论藏”,是佛灭后菩萨或佛弟子所造之佛法论著。由于鸠摩罗什精通经、律、论三种藏,所以后人就称他为三藏法师。

鸠摩罗什大师是印度人,此名也是印度语之名字,意指“童寿”之义。其出生于显赫之官家,从小就修学小乘之声闻教法,后来又修学大乘菩萨教法而回小向大。罗什大师到了中国以后,由于被后秦姚苌之子姚兴礼为国师,地位崇高。姚兴亦是虔诚信奉佛教,这对罗什大师一生之译经、讲学、说法,有着重要影响。

罗什大师所译经典不少,他所翻译的经典有一个重要特色,就是极为“流畅”;这可从他所翻译的这部《金刚经》之风格看出来,而此正是《金刚经》自古以来能够广泛流传、普受欢迎之原因之一。末学最印象深刻者,就是经文里的四句偈: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z76dGzkFXhRPr7AhY4lyUVRiHqb2/QfMgCdinn2XA8hDWJVrjCIf4abp/Z8V5VOg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