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辑 愿得一心人

我爱你,与你无关

红颜未老恩先断

人间有情,世间有爱,所以我们心有所系,思有所念。

诗人们将爱情中的欢乐、悲伤、焦虑、期待、思念、追忆等经历和感受写入诗篇。今天读起来,仍然是那样的刻骨铭心,魂牵梦萦,痴情男女,为爱牺牲。就像发生在我们眼前、身上,令人怦然心动。

相恋中,“心有灵犀一点通”的浓情蜜意;离别时,“一日不见,如隔三秋”的相思之苦,也正是时下恋爱男女的写照。一千多年来,有多少男女用这两句诗,向对方表达自己生死不渝的爱情?千秋万代为其感动的男男女女,更是不计其数。

女人是爱情中最让人思绪飘逸的芳香,男人是爱情中酿造醇香的酒坛,男人和女人的故事永远是最动人的乐章,男人与女人的故事不知道产生了多少千古绝唱和秀美鸿篇。正因为它让我们感动,正因为它让我们品尝到转瞬即逝的滋味,我们才不能忘记那种美好,并世代将它传颂。

十二楼中尽晓妆,望仙楼上望君王。

锁衔金兽连环冷,水滴铜龙昼漏长。

云髻罢梳还对镜,罗衣欲换更添香。

遥窥正殿帘开处,袍袴宫人扫御床。

--薛逢《宫词》

宫中的妃嫔,有自己的爱情吗?她们的感情会是我们想象得那么美好吗?

锦衣、绸缎、山珍、海味、珍珠、玛瑙……在她们的眼中似乎是家常便饭,但爱情,对于她们却是奢侈的代名词。君王的临幸,带给她们一生的荣耀;然而,又有多少嫔妃能和君主有一场平淡真实,或是轰轰烈烈的爱情呢?妃子对君王的情感可以用爱来衡量吗?有多少女人的一生是在冰冷的宫墙中熬过的,这种期盼和无奈是一种怎样的悲哀?一旦她们真的相爱了,以后的日子又有多少怨与愁?

宫中的爱情,让人很难想象有多长久,“夜半无人私语时”的缠绵绝不是临幸的快感。对于宫中的女子而言,她们唯一缺少的就是关怀和慰藉。

你看那妃嫔们一大早就在宫楼上,着意梳妆打扮,像盼望神仙降临一样,翘首企望君王的恩幸。宫门上那兽形门环被紧紧锁住,妃子们只能听着那龙纹漏壶的水滴声,度过一个又一个漫长而无聊的日子。刚刚梳完的浓密如云的发髻,又对着镜子端详,唯恐有什么不妥帖之处;想再换一件新艳的罗衣,又给它加熏一些香气。尊贵的妃子整日翘首空望,倒不如那打扫宫寝的宫女能接近皇帝!

君王即将临幸其他妃子,不会再到这里来了!

昨夜风开露井桃,未央前殿月轮高。

平阳歌舞新承宠,帘外春寒赐锦袍。

--王昌龄《春宫曲》

新人受宠,旧人怨恨。卫子夫只不过是汉武帝的姐姐平阳公主家的一个会唱歌的奴婢。平阳公主喜欢歌舞,家里蓄养了十几个长相漂亮的歌女,卫子夫就是其中一个。卫子夫当时已结婚,有夫君。

建元二年(前139年)三月,汉武帝回宫路上路过平阳公主家,喜欢上年轻漂亮的卫子夫。平阳公主就向武帝禀奏进献,于是卫子夫入宫服侍武帝。武帝对卫子夫又怜又爱,不久卫子夫就有了身孕。

当时,卫子夫已先后生三女,而武帝尚无子嗣。在元朔元年(前128年),卫子夫生了一个男孩,起名刘据,是为汉武帝的长子,也就是后来的太子。卫子夫母凭子贵,从此尊宠日隆。

然而,宫廷当中充满了尔虞我诈、争权夺势,对于一个女人--特别是帝王所宠幸的女人来说,随着时间的流逝,容颜的衰老,其宠幸的地位也日见低下。卫子夫也不例外,她的地位慢慢被更年轻漂亮、惹人怜爱的李夫人和勾弋夫人所取代。

在她被立为皇后的第三十八年,也就是汉武帝征和三年(前90年),卫子夫因遭巫蛊事变而不能自明,被迫自杀。

古往今来,在宫中生活的女子,皆逃脱不了这两种命运:要不成为皇上的宠儿,集“三千宠爱于一身”;要不“红颜未老恩先断”,苦苦度过孤独的后半生,更有甚者,在那高墙深院,与世隔绝的地方孤独地度过自己的一生。这就是宫中女人的命运。

因为期望的太多,所以失去的也就更多。

青春、容貌慢慢殆尽之时,即宣告了一个宫中女人的一生将要结束。养在笼中的小鸟,即使爱了,被爱了,即使恨了,被恨了,当主人不再给它们食物了,它们也无可奈何,唯有慢慢地老去、死去。

被淡漠和漠然才是女人的悲哀,恨源于爱,恨证明还有感觉的存在,至少是记住;而漠然,则是完全失去了感情,连记忆的能力都丧失了,还谈何喜欢,谈何爱?余下的感情还有多少,只有自己知道,不要奢望他人,不要再苦苦相逼淡漠你的人会再喜欢上你。怨,源于贪婪、奢望。当我们放下一切,一切就变得简单,如月光一样透明。

泰戈尔说:“让我的爱像阳光一样,包围着你而又给你光辉灿烂的自由。”

保持距离,相互关心,彼此都轻松愉快,贪心过度就不好了,那是宫怨产生的最大根源。爱可以是欣赏,爱可以是支持,爱可以是关注,还有一种爱的态度叫做:我爱你,与你无关。这和宫怨就不一样了,宫怨中的爱是:我付出了爱,所以我一定要有回报。说到底还是不甘心只有付出没有回报。

纵使三千宠爱于一身也还是只有等待,主宰权永远在别人手里,不如做个红尘知己,纵使为其付出一生,也心甘情愿。

生活在高墙中的女人啊,要追求爱的权利,请大胆地摆脱那个桎梏。什么锦衣玉食,什么荣华富贵,什么礼教大防,为什么还要顾虑那么多呢?难道爱不是不顾一切地付出,不图回报吗?

我爱你,与你无关

即使是夜晚无尽的思念

也只属于我自己

不会带到天明

也许它只能存在于黑暗

我爱你,与你无关

就算我此刻站在你的身边

依然背着我的双眼

不想让你看见

就让它只隐藏在风后面

……

--歌德《我爱你,与你无关》

“我爱你,与你无关”,这是十九世纪著名诗人歌德的名言,听起来多少有些霸道,但是它在今天依旧是情感世界的流行概念。这种一个人的孤单爱情,在彻底的无望和一丝独自的喜悦中凝聚。我爱你,与你无关!是时代变了,还是人变了,无从定论,只知道,人们的情感表达方式已不像以前那么纯粹了。

歌德外出旅行时寄居在玛丽恩巴德地区的莱佛佐太太家。房东太太的大女儿乌尔丽克,正值妙龄少女焕发青春的年华。她经常陪歌德散步,像一个女儿对待父亲那样搀扶着他,天真地向他谈论自己即兴想到的一切。可是时间一久,爱的激情在歌德心中荡漾,终于到了不可遏止的地步。他想让乌尔丽克成为自己的妻子,但他得到的却是一番委婉的敷衍……这时,他已度过七十四岁的生日。

从此,他陷入了爱的激情带来的痛苦时代,他开始像换了一个人似的。这个沉默寡言、态度严峻、咬文嚼字、满脑子几乎都是诗歌创作的老人,完全听凭感情的摆布,他把自己的全部热情倾注在十九岁的乌尔丽克身上。

十五年前他还曾爱慕过她的母亲,而且一年前他还只是用父辈的口吻昵称她为小女儿,可是现在,喜爱突然变成了情欲,仿佛情感世界的火山爆发了。刚一听到林荫道上的笑声,这个七十四岁的老翁简直像一个情窦初开的少男,立即放下工作,不戴帽子也不拿手杖,就急匆匆跑下台阶去迎接那个活泼可爱的女孩子,像一个少年似的向她献殷勤。

春季过去,转眼夏季也快要过去,他的痛苦与日俱增,终于到了该离去的时候了,但他依然没有收到任何许诺和暗示。现在,马车滚滚向前,这位善于预见的人终于感觉到,自己一生中一件非同寻常的事已经结束。

这时候,仅仅与乌尔丽克拥有最后一吻的歌德眼前展现出一片秋色,他在这种环境下一气写下了他晚年最著名的爱情诗篇《玛丽恩巴德悲歌》。在七年之后,他又以八十高龄完成了伟大史诗《浮士德》的创作。

是爱情让他饱受痛苦,而告别痛苦又使他获得巨大的成功。

记得有人这样说过,爱情是一本书,第一章是诗篇,其余的多是平淡的散文、令人忧伤的悲喜剧。

有些事仅仅是偶然,有些事分不清对错,有些事是不由自主,有些事是欲罢还休,有些事无法想象,有些事却已呈现在眼前,有些事无法逃避,有些事却触动心灵,有些事还在犹豫,有些事却早已开始……也许这就是我们的爱情。

我爱你,这是一个事实,也是我的态度和决心。我爱你,不是需要一个结果,也不是需要一个将来,我只想独自去体会那爱着的过程,不管是辛酸还是浪漫,也不管是流泪还是欢笑。我爱你,不是想要你的回报,因为,爱一个人,本身就是回报。因为爱你,我不介意继续一个人上演这场爱的独角戏,爱可以是我一个人的事!

“感情的世界里,没有谁是谁的唯一,更没有谁是谁的救赎。”

一直羡慕那些爱和被爱的人们,看着他们因为幸福而发红的脸庞,也为他们的幸福而幸福着。我相信爱情是一种特别灵动的状态,尽管有很多人想对爱情作一种物理标准的界定,但其结果证明此举是徒劳的。

相对许多的物质而言,爱情是虚无的,是缥缈的,是说不清道不明的,它有的时候是一方清凉的空气,吸一口,五脏六腑都是透明的;有的时候它生成一种信念,使你在最艰苦的时候不至于绝望;有的时候它还是打开幸福魔盒的那把钥匙,使平凡的生活突然变得五光十色。

泪尽罗巾梦不成,夜深前殿按歌声。

红颜未老恩先断,斜倚熏笼坐到明。

--白居易《后宫词》

爱情让人忘记时间,时间让人忘记爱情。

看过太多的悲欢离合、聚聚散散,才发现爱情可以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地点发生,也可以在瞬间不爱或者爱上其他人。有人说爱情只会持续三个月,三个月以后,两个人在一起就成了一种习惯或者一种责任。爱情已经转变成了一种亲情。这样看来,爱情跟激情无异,激情也算是一种速食爱情了。那么对于那些寻找激情的人,我们是不是要给予充分的理解呢?

不管爱情持续的时间有多么短暂,消逝得有多么快,我们还是应该相信爱情。爱的时候,是真的爱了;不爱了,也是真的不爱了。该放弃的时候,要放弃,要把心态摆正,不要对爱情抱有太多的期望,最重要的就是要多爱自己一点。

很多人在爱情路上受到了伤害之后,不是学会了怎么去爱一个人,而是学会了自爱。人一辈子都在追求快乐,逃离痛苦。如果一份爱不适合自己,给自己带来不了幸,就请勇敢地放手吧!爱着,坚持着,这是一个人的权利。不爱了,放弃了,这也是一个人的权利。

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又有多少人相信万事万物的联系还有无功利性的存在?有人选择了逃避,有人选择了坚持。有人说,如今社会的爱情是开放的,是现实的,不再是执著的,不再是无价的。爱情只是在朋友的基础上发生肉体关系;爱情只是为了感受激情而找的理由;爱情只是痴男怨女才会去相信去追求的梦想;爱情是每个人最初的梦想,却也是每个人永远不懂得去珍惜的东西。

如今的社会,爱情是经受不起考验的,“爱情”就等同于“做爱的激情”。社会中的男人和女人追求的都是彼此的“色或财”,喜欢的是新鲜,爱情在他们眼中则变成了幼稚的幻想。

爱情是以微笑开始,以吻生长,以泪结束。

当他不爱你的时候,请不要与他诉说你的悲伤,也许,这时你不过是一种习惯,只是,他却无暇了解你,那么你的生活,你的长处短处又与他何干?即使讲了,他也会很快忘记,不爱了,就注定你挤不进他的生命了。

当他不爱你的时候,请不要在他面前流眼泪,他无法给予你照顾和关心,至多用情一下,请骄傲的你,不要放弃本来属于你的骄傲,只有爱自己的人才可以真正去疼惜你,而不是旁观的怜悯。当他不爱你的时候,你的爱便是他的负担,不要希望有什么回报,要记住,你与他之间的爱,是单方面的,你用心,他无心,所以,不要怪他。

也许他也想做好一些,爱一个人,对一个人好,本来就是一种本能,因为不爱了,他没有了这样的本能,当他不爱你的时候,请不要失去自信,因为爱一个人,并非他的优秀,而是一种感觉,他让你有这样的感觉,于是你爱他,同样,他不爱你,优秀也不是爱的理由。

请不要去想“永远有多远”,爱没有永远。你们此刻深爱,也许注定遥远的某一天,你们不再相爱。他不再爱你,只是比你早一步到达这一天。

韩国畅销爱情小说《菊花香》里说:我曾为你哭泣,现在为你而活;我将为你死去,把生命全部献给你。爱一个人而那个人不爱你是很让人难受的,但更痛苦的是,爱一个人,却永远都没勇气告诉他。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

不是生与死

而是我就站在你面前你却不知道我爱你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

不是我就站在你面前你却不知道我爱你

而是明明知道彼此相爱却不能在一起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

不是明明知道彼此相爱却不能在一起

而是明明无法抵挡这股想念

却还得故意装作丝毫没有把你放在心里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

不是明明无法抵挡这股想念

却还得故意装作丝毫没有把你放在心里

而是用自己冷漠的心对爱你的人

掘了一条无法跨越的沟渠

--泰戈尔《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

每个女人都曾经是一个无泪的天使,当她遇到自己爱的男人时便有了泪,天使落泪,坠落人间。

原以为,一个人怎么可能为了另一个人放弃整个天堂,怎么可能为了他流那么多的泪。现在才知道,原来泪真的可以绵绵不断,而天堂又如何比得上你的微微一笑!

我爱你,这是一个框,一个把自己禁锢起来的框,我无力逃脱,更重要的是,我不想逃脱。

这是自己给自己的框,与你无关。

高山流水觅知音

欲觅知音难上难

“啪”的一声,琴弦被拨断了一根……

有一年,俞伯牙奉晋王之命出使楚国。八月十五那天,他乘船来到了汉阳江口。遇风浪,停泊在一座小山下。晚上,风浪渐渐平息了下来,云开月出,景色十分迷人。望着空中的一轮明月,俞伯牙琴兴大发,拿出随身带来的琴,专心致志地弹了起来。他弹了一曲又一曲,正当他完全沉醉在优美的琴声之中时,猛然看到一个人在岸边一动不动地站着。俞伯牙吃了一惊,手下用力,“啪”的一声,琴弦被拨断了一根……

俞伯牙正在猜测岸边的人为何而来,就听到那个人大声地对他说:“先生,您不要疑心,我是个打柴的,回家晚了,走到这里听到您在弹琴,觉得琴声绝妙,不由得站在这里听了起来。”

俞伯牙借着月光仔细一看,那个人身旁放着一担干柴,果然是个打柴人。俞伯牙心想:一个打柴的樵夫,怎么会听懂我的琴声呢?于是他就问:“你既然懂得琴声,那就请你说说看,我弹的是一首什么曲子?”

听了俞伯牙的问话,那打柴的人笑着回答:“先生,您刚才弹的是孔子赞叹弟子颜回的曲谱,只可惜,您弹到第四句的时候,琴弦断了。”

打柴人的回答一点不错,俞伯牙不禁大喜,忙邀请他上船来细谈。那打柴人看到俞伯牙的琴,便说:“这是瑶琴!相传是伏羲氏所造。”接着他又把这瑶琴的来历说了出来。

听了打柴人的这番讲述,俞伯牙心中不由得暗暗佩服。接着俞伯牙又为打柴人弹了几曲,请他辨识其中之意。当他弹奏的琴声雄壮高亢的时候,打柴人说:“这琴声,表达了高山的雄伟气势。”当琴声变得清新流畅时,打柴人说:“这后弹的琴声,表达的是无尽的流水。”

俞伯牙听了不禁惊喜万分,自己用琴声表达的心意,过去没人能听得懂,而眼前这个樵夫,竟然听得明明白白。没想到,在这野岭之下,竟遇到自己久久寻觅不到的知音,于是他问得打柴人名叫钟子期,便和他喝起酒来。两人越谈越投机,相见恨晚,遂结拜为兄弟,约定来年的中秋再到这里相会。

和钟子期洒泪而别后的第二年中秋,俞伯牙如约来到了汉阳江口,可是他等啊等啊,怎么也不见钟子期前来赴约,于是他便弹起琴来召唤这位知音。可是又过了好久,还是不见人来。第二天,俞伯牙向一位老人打听钟子期的下落,老人告诉他,钟子期已不幸染病去世了,临终前,他留下遗言,要把坟墓修在江边,到八月十五相会时,就可以听见俞伯牙的琴声了。

听了老人的话,俞伯牙万分悲痛,他来到钟子期的坟前,凄楚地弹起了古曲《高山流水》。弹罢,他挑断琴弦,长叹一声,把心爱的瑶琴在青石上摔了个粉碎。他悲伤地说:“我唯一的知音已不在人世了,这琴还弹给谁听呢?”

两位“知音”的友谊被后人称道、赞扬,也深深地感动了后人,人们在他们相遇的地方,筑起了一座古琴台。直至今天,人们还常常用“知音”来形容朋友之间的情谊。

摔碎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与谁弹?

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

--冯梦龙《警世通言》

这是后人为此创作的赞美诗句。或许有的人永远无法理解这种伟大的友谊,因为他们没有这般出众的才华,更没有这般出众的人生境界。“与势相交者,势倾而交断;与利相交者,利穷而义绝。”但俞伯牙和钟子期以音乐和人品相交,他们的友谊没有因为钟子期的死而被埋葬,反而得到了升华。比之今天那些建立在金钱、美女、美酒美食、权力和裙带上的“友谊”。钟子期和俞伯牙怎不令人由衷尊敬?

人们常说,千金易得,朋友难求,其实,朋友与知音不是同一个含义,朋友来源于相互的敬重,而知音来源于相互的共鸣;朋友之间是一种情感的爱护,而知音却是精神的高度一致;朋友是相互的欣赏与认同,而知音是“于我有戚戚焉”的相互拥抱。白头如新的可能是朋友,但倾盖如故的一定是知音。

声气相投是知音,肝胆相照是知心。真正的知音是肝与胆的相照,琴与瑟的和鸣,是闪与雷的交作,心与脑的一拍而合,宛如一场大雨淋湿了你,也浇透了我,那是你我同在,天地共存,也是灵魂与灵魂的融合,灵魂与灵魂交织。

中唐后期重要诗人张祜,是个才华横溢,却仕途坎坷,一生不仕的人。他有一首诗《何满子》:

故国三千里,深宫二十年,

一声何满子,双泪落君前。

--张祜《何满子》

这首诗在当时深受推崇。宣宗时任宰相的令狐绹的父亲令狐楚,认为这首诗是千古绝唱,于是上表给唐穆宗李恒,并把他的三百篇诗也一起呈上。而这个李恒是一个没有主见的皇帝,不知该不该重用张祜,于是召来宰相元稹商议。元稹十分孤傲也盛享诗名,他认为张祜的诗没有什么出色的地方。于是穆宗便打消了重用张祜的念头。而他也只好扫兴而归。

到了长庆元年(公元821年),张祜在家中听说大诗人白居易出任杭州刺史,便带着自己的诗卷来拜谒他。他认为白居易是个优秀的诗人,一定会赏识自己的诗才。谁知,他的诗中有几首是长安失意后做的,其中对元稹的不识贤才发了些牢骚,甚至讽刺他枉为朝廷重臣。张祜却不知道,元稹和白居易是知己,经常诗札往来,时人称为“元白”。他那样说元稹,自然让白居易心存不快,并有了偏见,觉得他太妄自尊大,目中无人。因此,白居易也没有重用他。

这一年,张祜参加了江东文士的解元考试,准备从科举中走上仕途。但是,主持考试的恰恰是对他心存偏见的白居易。

考场上,白居易出题主考。他出的诗题是《余霞散成绮》,赋题是《长剑倚天外》。

考完以后,张祜自我感觉很好。有人问他有何佳句,他得意地说:“佳句嘛,如:‘日月光先到,山河势尽来。树影中流见,钟声两岸闻。’”

这些诗句,确实写得很好。张祜也觉得解元公非己莫属了。但是,白居易却没有看上他的诗,而是认为另一份卷子上的诗句更凝练、雄奇:千古长如白练飞,一条界破青山色!写这首诗的举子是江南颇有名气的诗坛老将徐凝,白居易就把他点为解元。

张祜的希望又一次落空,他离开杭州,浪迹江湖,日日以诗酒自娱,抒发怀才不遇的感慨。

唐武宗会昌四年(公元844年),著名诗人杜牧在池州(今安徽贵池县)做刺史。张祜很想去拜访他,但想想以往的遭遇,不敢贸然前往。一次他在宣州当涂(今江苏丹涂)的牛渚停留时,一时感怀,写下了一首诗:

牛渚南来沙岸长,远吟佳句望池阳。

野人未必非毛遂,太守还须是孟尝。

--张祜《江上旅泊呈杜员外》

张祜在诗中把自己比作毛遂,希望杜牧能像孟尝君那样热情。杜牧收到了这首诗后,非常高兴。他早就听说了张祜的诗名,并且张的年纪比他大,可以说是诗坛前辈了,竟主动想来拜访,于是杜牧即刻写了《酬张祜处士见寄长句四韵》来酬答:士子论诗谁似公,曹刘须在指挥中。荐衡昔日知文举。乞火无人作蒯通。北极楼台长挂梦,西江波浪远吞空。可怜故国三千里。虚唱歌辞满六宫。

杜牧在诗中赞扬了张祜的诗才和名篇《何满子》,并借用孔融上表荐举弥衡和蒯通向丞相曹参乞火的典故,对令狐楚举荐张祜而遭元稹拒绝的事表示遗憾。张祜见诗后,立刻到池州与杜牧相见。一布衣,一太守,结为了知己。

知音比朋友更难得,因为他是可遇不可求的。或许你从仆如云,一呼百应,但未必有一个知音;或许你高朋满座,珠玑妙语,但知音不是虚位以待的;或许你在亲情的环绕下,有人嘘寒问暖,但其中他们不一定真知道你;或许你佳人携手,如花美眷,但爱人不一定能如花解人语。知音不是金钱财宝换来的,也非功名权位招来的,它是一种灵魂的召唤与相应,是灵魂与灵魂的互答。

两个知音的相遇就是两颗流星相撞,在刹那的撞击中,人生最灿烂的火花迸射出炫彩夺目的光华,书写出人生最优美的乐章!

孟浩然长叹曰:“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岳飞午夜无眠长歌道:“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像苏轼那样的天纵奇才,可谓合唱者众多,他却自比孤鸿,写下了“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的句子。

知音太难得了,越是杰出者越寂寞,越难觅到知音,或许这是曲高和者寡。有的人寻觅一生也得不到一个知音。即使高朋满座、载誉而归也遮不住他落寞的身影;身在喧嚣中也能听到自己的心跳,衣锦还乡也如夜之归途。如凡高生前无人认同,最终以枪自毙,死后纵是遗画价高数千万美元又与他生前的寂寞何干;屈原忧国忧民,但朝廷中却无知音,赋完《离骚》逐水而眠;曹雪芹用血泪涂写成了《红楼梦》,最终泪尽而逝,难怪《红楼梦》结束于一场无垠苍凉的大雪。温瑞安在《神州奇侠》系列里让每位高手死时都说一句:人生好寂寞!

知音太难得了,纵是杰出者之间也不能成为相互知音。据说,当年歌德听完贝多芬的音乐时,异常激动,竟热泪盈眶,此举激恼了贝多芬,他愤怒地冲着歌德吼道:“你根本没有听懂我的音乐!”高更与凡高同样杰出,但他们相处不长时间,高更就愤然地搬离了凡高为其精心准备的房子。再者清华大学同学聚会时,钱钟书先生的一位同学对钱先生说:“你的《管锥编》什么都写了,就是没写你自己。”钱先生恼怒地说:“你根本没读懂我的书。”于是把一套《管锥编》寄给同学,让他再读。

知音太难得了,所以我们更能充分地理解鲁迅先生为瞿秋白先生写下那句长幅:“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

中国自古以来就留下了“士为知己者死”的格言,人们是那样的重视知音,知音知己,为其生死而无怨无悔。

我们不必说“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诸葛亮,也不必说易子救孤的程婴,我们就翻开《史记·刺客列传》吧,翻开这一篇,那是满纸的豪气干云,热血纵横,洋溢着“士为知己者死”的视死如归。专诸、豫让、聂政等为报知遇,死而无怨,尤其荆轲刺秦王,更是浴血奋战生死无悔。

荆轲原为齐国人,后迁徙卫国,他刺杀秦王既不为利,亦非为民族、为国家诸等正义,只是因为受托于知己田光,报燕太子丹之知遇。他让秦王惊慌失措,负剑逃窜,尽失王者风范。在身受巨创之后,他面不改色,倚柱而笑,并且指着秦王骂道:“事所以不成者,以欲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这是知音知己的最高礼遇,用血涂满寻找知音的路。有什么比生命更可贵的呢?然而生命在这条路上,只不过是寻找灵魂共鸣的一堆血肉。灵魂的归宿是那共鸣的歌声,知音说在嘴边不是花言巧语的轻诺,那是灵魂深处释放的沉重。

当今的人啊,越来越自我封闭了,谁还注重灵魂的共鸣?肉体的享受,物欲的泛滥,它们能代替我们那精神上的空虚吗?能填补我们灵魂的寂寞吗?我们要释放自己,寻找灵魂里那个真正的自我,我们要寻求一种精神,寻求精神上的共鸣者。我们将不再独自吟唱,或许有一天我们站在山之滨,水之湄独自曼声歌唱时,有一位倾听者说:“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当梦想照进现实

明朝散发弄扁舟

夜晚偷偷爬上凉台,仰望着天空的星星,黑暗和光明进行着完美的交替。夜空下,凸显着自己的渺小和孤独;也明白了自由的人是孤独的,可很多孤独的人却不自由。

回头看见自己的身影,不觉想,我是影,却为什么不能和自由如影随形?我可以忍受与梦想相隔万里,却无法忍受与梦想仅有一墙之隔。在现实的残酷下,梦想往往遥不可及。当你准备好为梦想而牺牲一切的时候,残酷的现实已经把你将要牺牲的所有都耗尽了。时间、生命,一切可以利用的东西,最终只是为了迎合或者逃避现实,而未能等到梦想的出现就夭折了。

在《梦想照进现实》中首先出现的,是“人生意义”,非常普及而终极的哲学问题。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

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李白《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

人之累,莫过于心累,心之累,又莫过于算计了他人,苦恼了自己,与其这般劳累,倒不如坦坦荡荡、心安理得过上一辈子。

能力的大小,天赋固然重要,当然也不排除后天努力的调整,而所处之环境,尤其是时代环境,就大多数人来说却是无法抛开的,那些制度都是为自由而建立的,那些制度都是为追求自由的人而设立的。

天宝元年(公元742年),李白抱着“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的政治理想来到长安,然而唐玄宗却只让李白待诏翰林,任文学侍从之臣,任职于翰林院。翰林一职,了无实权,李白的志向根本无法实现。况且他的性格十分傲慢,也不能忍受“摧眉折腰事权贵”的生活,于是,两年后即因遭谗毁,自请还山。

离开长安后的李白,以游山访仙、痛饮狂歌来排遣怀才不遇的忧愤,但他始终没有放弃建立伟业,成为非凡人物的理想。安史之乱爆发后,李白应邀入永王李磷幕府,他以为自己又获得了一个建功立业的机会,遂咏出“但用东山谢安石,为君谈笑静胡沙”的豪迈诗句。没承想,永王军队为唐肃宗消灭,自己也受牵连入狱,不过后来在流放夜郎的途中遇赦。

时势方能造英雄,如果不幸出生在了一个思维狭窄的年代,那么就放弃做英雄的念想吧!梦想虚无缥缈,现实还是无法逃避,梦想无法照进现实,兜兜转转百转千回之后,才发现自己还是站在原地,压根儿就没有走动过。人生就剩下了一个华丽的转身……

每个人都在经历现实,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这个世界的痛苦好像就是现实和梦想之间的差距造成的。无论是谁,也无论在何时,所有的梦想和现实都不会同时存在,衡量幸福的程度完全是与其个人梦想与现实的距离远近成正比的。这个世界没有一个人是真正幸福,或者是无比幸福的,只能是相对来说,某个人会比某个人幸福一点,仅此而已。

是不是又到了左转还是右转的时候,是不是又一次莫名无知中的错过,是否又是一次不知道如何面对未来而放弃了眼前再次的机会……

落魄江湖载酒行,楚腰纤细掌中轻。

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倖名。

--杜牧《遣怀》

世事百转千回,盛年浮光掠影,蓦然回首时,才发现--原来自己错过了生命中许多值得珍惜的东西。所以,如今的我们才更加懂得去珍惜身边所拥有的一切,去珍惜生命中的每一天。

随着岁月的蹉跎,年华的流逝,人们领悟到了生命的真谛--人生就像一袭美丽的华袍,也认清了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残酷的现实里处处都弥漫着势利、金钱与虚伪的烟尘;可是尽管社会是复杂的,但那不意味着真诚的消失;人际关系是复杂的,但并不意味着真诚的泯灭;生活是艰辛的,但并不意味着童真的消失。

曾经,我们为了证明人类能否飞翔而从高处跌落,弄痛了自己,可这看似愚蠢的举动,却见证了我们成长的印记。然而,当时光洗尽岁月的铅华,天真不再之时,我们也日渐少了那份勇于探索的执著,我们开始不再好奇身边的新鲜事物,取而代之的是固有的思绪模式,是生活中的那无法躲避的人生负累。

梁晓声曾说:当代中国青年半数以上处于迷惘中。

没有新的理念充填,同时对未来又感到不确定和彷徨苦闷,一方面是对前程的难以捉摸,另一方面又遇上了可以享受上一代留下的遗产,所以虽然心里痛苦,但又有资本得过且过,二十年后呢?没法说,也许需要一次大的地震才能清醒过来。

迷惘是一种被啃噬的疼痛,没有答案,不知所措,它让心在漫无边际中徘徊挣扎……

得即高歌失即休,多愁多恨亦悠悠。

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来明日愁。

--罗隐《自遣》

不确定的彷徨和无助,不知所云、无所适从的困惑却把心搅得近于窒息。

罗勇的《北京桂花陈》描写了一群陷入巨大迷惘中的年轻人。主人公何为无论画画,当贝司手,还是做娱记;无论在湖南,还是在北京,都感到无所适从……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人们已经渐渐淡漠对启蒙的渴望,取而代之的是情感、意志、精神的“煎熬”。广告和明星开始充当人们心灵和行为的教父,他们所标榜和崇尚的准则,成为人们塑造自我的范本。

谁都在谈个性,谈与众不同,但很少有真正的个性出现。

“时常会有一种梦幻般的感觉,像乘坐时光机器一样,我伏在车窗外,风如同无数双柔情蜜意的手轻轻地抚过我的身旁,天空中大片大片明亮的灰,看着看着,隐隐地,我开始感到脚下在颤抖,不安分。”《北京桂花陈》描写的正是这样一种生活状态,一群陷入巨大迷惘中的年轻人。佳子同样如此,三个男人让她无所适从,似乎谁都爱,又似乎谁都不爱;谁都爱她,又似乎谁都不爱她,一切都无所适从。

如果这些不确定性、不可言说的迷惘,真的只是因为无法确定对自己工作、生活地点和爱情的选择,或者如果可以认识到是因为什么而困惑、迷惘,那我们也可以确定自己到底需要什么,也就可以找到对症下药的方法。但人生与众生的问题似乎并没有这么简单,这一切都是表面的、最直观的现象。

这种由于无法把握和掌控而产生的悬空和荒诞感,就像一个巨大的黑洞吸走了所有的光,我们无法描述出这种每一个人都感同身受却同样无法言说的感觉。

当一切都不可捉摸,不可确定,不可言说,当只有身体的感觉才能让人感到自己确实存在时,这该是一种多么可怕的孤独!

我们犹如落叶任秋风带到任何角落,还故作清高。日月如梭,生命只有一次,时光稍纵即逝,因此,我们珍惜生命,就要珍惜现实的人生,思考现实的人生,享受现实的人生。

罗素说:“我的生命缘于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寻求,以及对人类苦难生活的怜悯。”

人生如一艘在水流中航行的船,过了这道风景线,接下来是迎来下一道风景线,日新月异,现实的景观也是一去不复返。所以说,现实是人生的起点,愿望是人生的目标,实现了一个目标,又在现实中起步,向往新的目标,这就是现实的人生与愿望的内涵。人生不能脱离现实,更不能没有愿望。今时今日的现实,其实就是昨日的愿望,在今日现实的人生,又产生了明日新的希望,再让自己走向人生新的希望。现实的人生,就是要如此不断地往复,人生才会变得充实,变得有意义,变得有价值。

人生有悔,所以,请保持理智,不要将你的生命浪费在让你后悔的事情上;人生不悔,因为生活还要继续,所以不如放开心怀,把握当下的每一个机遇,过好人生的每一天。

人的生活变得越来越现代,乡土就变得越来越具有象征性,她使我们重新审视正在失去的东西,如自然的清新、身心的自由、人伦的温馨、道德的淳朴,等等。当我们热切地呼唤这些审美化的东西时,与其说是冷静的批判,不如说是热烈情感的宣泄;与其说是警醒世人,不如说是安妥自己的灵魂。

在这个追求实用、欲望泛滥、过度放纵的世界上,像这样一种顺乎自然、超功利的审美态度实在弥足珍贵。不知从何时起,人类已经变得渐渐迟钝,忘记了对于自然的无目的的欣赏。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王维《山居秋暝》

亲近自然,过一种简单的生活,你将获得自由和快乐!无论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雄奇壮阔的景象,还是“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细致入微的自然物态,人的闲适,带来了心境的平和;心境的平和便能让人细致入微地觉察到身体以外的物。

真正美好的事物,看着、听着、闻着,要比实际的触着、吃着更合宜,天地间的精华,原是待心灵的细致感应来领略的,一旦为实际所应用,也就因为受到粗糙的对待而糟蹋了。

在田园里,人和物毕竟是一气共流转,显现着和谐的步调,这和谐的步调不就叫做自然吗?这是生命的感觉,在自然里或田园里待过一段时间后,这是一种极亲切的感觉,何等的和谐啊!儒家的“泛爱众”与老庄的“静泊”、“逍遥”交融于一体,共同构建了一种和美的人生意境。

我们生活在大自然中,感悟大自然,它与人生是一种奇妙的契合。自然是人生,人生也是自然。不轻为、不擅为、不强求、不妄求,心静怡然、能为则为、可求则求,犹如顺江小舟,顺势而行,自然会行得更远,达其目的。

上善若水正是水能避阻处下、若清若浊、不争不夺、至柔至弱,却至刚至强。人性若能似水,则游刃有余、无私无畏、坦荡无虑、万事昌顺。物欲横流的当今,能心性若水自然惬意,能有一种超然的心态,也实属不易,人非神仙,谁又能不食人间烟火?人性的贪婪又往往使人心灵迷茫身不由己,生存的现实不由得要人在世间你争我夺,摩擦抵触,甚至导致大祸。

在争取生存价值的同时,能否偶尔自醒自悟地抽身事外自省逍遥一番,不要斤斤计较,患得患失,能否享受一下现实的拥有、清晰的快乐,体味一下畅然遐思心驰神往的美好境界。大自然的无言无私,便有了生生不息乃至永恒的安逸。用一颗善良淳朴的心,用谨慎感恩的情,来回报自然、社会、生命赋予我们的一切幸福。以非清非浊大智若愚的心性接人待物。坦坦荡荡、潇潇洒洒,尽享自然人生的快乐!

大自然的一切都是那样清寂、静谧,既生灭无常,又充满生机,无牵无挂,无缚无碍,一任自然,自由兴作,王维正是通过这种即自然之真,悟自然之性理来回归自然。在与大自然的契合之中,他感到了愉悦,也得到了解脱。然而,沉浸在那由彩翠、白云、青林、红萼组成的大自然境界中时,美的快感便油然而生了。

不知大自然纷繁变幻的妙有之美,便不可能悟得世界万物虚幻无常的真空之理,当他徜徉在大自然境界中时,自己那“寂而常照,照而常寂”,虚空寂静而自由自在的空性便与“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的自然山水有了亲密的契合,就在这朗然见物之性与物之境的同时,也现出了我之性与我之境。

去除了一切来自世俗浮华的遮蔽,朗然澄澈如天地之鉴,一切万物可以在此光明晶洁的虚空中自由来往,万物得以历历朗现,它们变幻无时但又生生不息,虽虚空无常但又一任自然,他在清晰地感受着它们的同时,也在清晰地感受着自己。

十九世纪中叶,美国思想家梭罗为了体验自己真实无误的生命,曾告别城市,来到森林湖畔,寻求与大自然最亲密的结合。他认为人回归大自然,才是最高的善与美。我们认为,人的生命源泉就是来自大自然的生命,人虽然是天地的精华,万物的灵长,但人毕竟也是大自然的产物,和大自然中所有的生命一样,在本体上是相同的。即无论天地也好,自然也好,人类也好,“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苏轼《前赤壁赋》)。生生不息,周而复始,不断变化而又实无有变,这就是宇宙自然中一切事物的法则。因此,人要体验自己的生命本真,必须与大自然有最深层的和谐契合。

是风,就会有停下来的时候;是云,就有化作雨的时候;是水,就有要流入大海的时候;停下来不是永久,化作不是结束,融入不是终结。

为自己要做的事情感到无力就是不自由,所以对于自己不要做的事情而非要去做也还是不自由。但有时,自由在自己脑海里已经很自由了。

人生不是戏剧的表演,而是我们生命的真实展现。现实的人生,就要让自己在现实中,不断地释放自己,舒展自己,完善自己。要度过如此真实的人生过程,必然有喜有忧,有苦有乐,有成有败,有起有伏,这样现实的人生,才会体现出生命的作用,意义与价值。唯其如此,现实的人生,才会变得更加丰富,更加精彩,更加闪光,更加快乐,我们才能够更深刻地感悟到人生的内涵。

莫使金樽空对月

古来圣贤皆寂寞

“古来圣贤多寂寞,唯有饮者留其名”,文人和酒自古就是一体的,他们之间有着特殊而密切的关系。酒是文人们的生命线,是他们艺术的催化剂和助产士。自古有多少名人佳话以酒为媒,又有多少的动人篇章是诗人在醉意中的随意挥洒!诗人的从容和逍遥、诗人的不平与牢骚、诗人的歌哭与欢笑,常常寓之于酒,寄之于诗,构成了他们的诗酒生涯。

说到酒,第一个想到的是杜康,没有他,历史不知要变得多么无趣,许多名篇将不复产生。杜康原是黄帝手下的一位大臣。黄帝建立部落联盟后,经过神农氏尝百草,辨五谷,开始耕地种粮食。黄帝命杜康管理粮食生产,杜康很负责任。由于土地肥沃,风调雨顺,连年丰收,粮食越打越多,那时候由于没有仓库,更没有科学保管的方法,杜康把丰收的粮食堆在山洞里,时间一长,因山洞潮湿,粮食全霉坏了。黄帝知道了这件事,非常生气,下令把杜康撤职,只让他当粮食保管,并且说,以后如果粮食再有霉坏,就要处死杜康。

杜康由一个负责管理粮食生产的大臣,一下子降为粮食保管,心里十分难过。但他又想到嫘祖、风后、仓颉等臣,都有发明创造,立下大功,唯独自己没有什么功劳,还犯了罪。想到这里,他的怒气全消了,并且暗自下决心:非把粮食保管这件事做好不可。

有一天,杜康在森林里发现了一片开阔地,周围有几棵大树枯死了,只剩下粗大的树干。树干里边已经空了。杜康灵机一动,他想,如果把粮食装在树洞里,也许就不会霉坏了。于是,他把树林里凡是枯死的大树,都一一进行了掏空处理。几天后,他就把打下的粮食全部装进树洞里了。

谁知,两年以后,装在树洞里的粮食,经过风吹、日晒、雨淋,慢慢地发酵了。

不看则罢,一看可把杜康吓了一跳。原来装粮食的树洞,已裂开一条缝子,里面的水不断往外渗出,山羊、野猪和兔子舔了这种水倒在地上。杜康用鼻子闻了一下,渗出来的水特别清香,自己不由得尝了一口。味道虽然有些辛辣,但特别醇美。他越尝越想尝,最后一连喝了几口。

这一喝不要紧,霎时,他只觉得天旋地转,刚向前走了两步,便身不由己地倒在地上昏昏沉沉地睡着了。不知过了多长时间,当他醒来时,只见原来捆绑的两只山羊已有一只跑掉了,另一只正在挣扎。他翻起身来,只觉得精神饱满,浑身是劲,一不小心,就把正在挣扎的那只山羊踩死了。他顺手摘下腰间的尖底罐,将树洞里渗出来的这种味道浓香的水盛了半罐。

回来后,杜康把看到的情况,向其他保管粮食的人讲了一遍,又把带回来的味道浓香的水让大家品尝,大家都觉得很奇怪。

黄帝听完杜康的报告,又仔细品尝了他带来的味道浓香的水,立刻与大臣们商议此事。大臣们一致认为这是粮食中的一种元气,并非毒水。黄帝没有责备杜康,命他继续观察,仔细琢磨其中的道理。又命仓颉给这种香味很浓的水取个名字。仓颉随口道:“此水味香而醇,饮而得神。”说完便造了一个“酒”字。黄帝和大臣们都认为这个名字取得好。

就这样酒产生了,有了酒也才有了“以酒为名,一饮一斛,五斗解酲”的刘伶,也就有了“金樽清酒斗十千”的李白。

李白向来有“诗仙”之称,同时,他又不愧于“酒仙”的称号。杜甫曾经说他“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他自己也宣称“百年三万六千日,一日须倾三百杯”。但是,李白喝醉以后不同于其他人,他喝酒以后,诗写得更好。《清平调》三首著名的诗,就是他醉后写的,这里有个十分有趣的故事。

开元年间(公元713-741年),皇宫中初次种植牡丹,红的、紫的、粉的、白的都有。唐玄宗很喜欢这些花,就移植了一些在兴庆宫龙池东面的沉香亭前。一天,牡丹盛开,玄宗与杨贵妃一起来赏花,并选出一些特别出色的乐工,写出了十六部新曲谱。著名乐师李龟年,拿着乐器和乐工们一起前来准备唱歌助兴。

玄宗说:“今天赏花王牡丹,又有贵妃在,怎么能再用旧歌词呢?”于是命令李龟年速召翰林居士李白进宫,写新歌词再唱。

李龟年带人到翰林院,李白却一早出去喝酒了。于是李龟年又到长安市中找,忽然听到一座酒楼上有人高声放歌:

天若不爱酒,酒星不在天。

地若不爱酒,地应无酒泉。

天地既爱酒,爱酒不愧天。

已闻清比圣,复道浊如贤。

贤圣既已饮,何必求神仙?

三杯通大道,一斗合自然。

但得酒中趣,勿为醒者传。

--李白《月下独酌其二》

老天不爱酒,天上又怎会有酒呢!这大地如果不爱酒,地上也不会有酒的!既然这天地都爱酒,我爱酒又有何妨呢?一次喝三杯只是小意思,算不得喝酒,一次一斗才算喝酒。酒中自有黄金屋,酒中自有颜如玉,其中的乐趣不喝醉的人是很难知道的。

如此豪情令李龟年心头一颤,忙上楼一看,竟然是李白,于是他上前高声说:“奉旨立宣李学士沉香亭见驾。”谁知李白已酩酊大醉,口中念道:“我醉欲眠君且去。”说完趴在桌子上睡着了。李龟年没办法,只好叫随从抬着李学士下楼,用马把他驮到兴庆宫。

李龟年扶着李白来到玄宗面前,李白醉极了不能朝拜。玄宗因为爱惜李白的才华,所以一点也不怪罪,让人在亭子边铺了条毛毯,让李白躺下,又让歌女念奴含冷水洒面。李白醒后,见到皇帝,连忙挣扎着跪下说:“臣罪该万死。”玄宗叫人立即做醒酒汤来,汤来后又亲自用勺子调温后,让李白喝下,然后说:“今天牡丹盛开,我和贵妃赏玩,不想听旧歌词,所以请你来作几首新的。”

李白听了,就说:“这倒不难,只是请皇上赐酒。”玄宗听了,有点不高兴:“刚把你弄醒,你又要喝酒,是不是存心违抗我呢?”李白说:“皇上,我是斗酒诗百篇,喝了酒才作得出好诗。”玄宗就让人捧来酒。李白一口气喝了好几杯,立即提笔,在铺好的纸上龙飞凤舞起来,三首《清平调》一会儿就完成了:

其一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其二

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

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

其三

名花倾国两相欢,常得君王带笑看。

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阑干。

--李白《清平调》

玄宗读了三首清平调,非常高兴,马上命令乐工们调试好乐器,并催李龟年演唱。于是盛唐时代的一些著名音乐家都为他伴奏,李暮吹笛,花奴击羯鼓,贺怀智击方响,郑观音弹琵琶,张野狐吹觱篥。玄宗兴致一来,也拿起玉笛吹奏起来。每支曲子唱过之后,都要改变节奏,缓慢地再唱一次,听起来特别柔婉动人。杨贵妃在旁边手执花枝含笑聆听,非常高兴。唱毕,玄宗命贵妃执七宝杯,赐李学士一杯西域产的葡萄酒。

李白爱酒如命,他和他的“导师”,也是发现他这匹千里马的伯乐--贺知章的相识也是发生在酒楼中的。李白第一次到长安寻找报国之门时,有一天和朋友慕名去一家酒楼吃饭。这家酒楼的酒可是长安一绝,许多达官贵人、文人墨客都喜欢上这儿来。恰巧,那天贺知章也在那儿吃饭。文人喝酒,难免要行行酒令,吟吟诗文。遇上美酒,李白诗性大发,吟起了那首《蜀道难》:“噫吁戏,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贺知章闻此绝唱,马上找到李白,两人越聊越投机。李白又给贺知章看了他的《乌栖曲》,看罢,贺知章称赞李白为“谪仙人”,当即表示要请李白喝酒,可这老贺也挺健忘的,居然出门没带钱。这怎么办?贺知章当即解下自己作为官员象征的金龟做酒资。

也难怪这两人能成为知己,酒品相近而已,李白不是也有“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吗?贺知章故后许多年,李白还有“四明有狂客,风流贺季真。长安一相见,呼我谪仙人。昔好杯中物,翻为松下。尘金龟换酒处,却忆泪沾巾”以资纪念,诗中有酒,序中更是详细叙述了两人以诗为媒以酒为交,畅杯抒怀。怅然有怀,凄然伤情、泪下沾巾之语,既是为知遇之恩,也是为少了一位可以倾心尽醉的忘年交的长者。

李白爱酒,爱屋及乌,连酿酒的师傅他都有感情。宣城有一位姓戴的老翁,酿酒技术高超,他酿的酒甘美无比,李白特别喜欢。当这位老翁去世以后,李白特地赋诗一首以为纪念,这就是著名的《题戴老酒店》:“戴老黄泉下,还应酿大春。夜台无李白,沽酒与何人?”李白希望戴老,即使是在黄泉之下也不要忘记酿酒。只是美酒还须人赏识,在那黄泉之下是没有像自己这样的知音人的,又有何人会去喝你的酒呢?你又把酒卖给谁呢?诗人与善酿老翁、诗人与美酒之间是怎样的一种缘分啊!

在李白的生命中,诗与酒是极为重要的元素。他的那些不朽的诗篇永远都和酒有关,或是酒醉而作,或者以酒为主题。在醉中,他“兴酣落笔摇五岳,诗成笑傲凌沧州”,如此登峰造极的状态可说是这位酒中仙人的本色。他愁也饮酒,借酒解愁,却是“借酒浇愁,愁更愁”;欢乐时也饮酒,借酒抒怀,“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诗人强烈的生命意志和人生喟叹就这样消融于酒,寄寓于诗:

落日欲没岘山西,倒著接篱花下迷。

襄阳小儿齐拍手,拦街争唱《白铜鞮》。

旁人借问笑何事,笑杀山公醉似泥。

鸬鹚杓,鹦鹉杯。

百年三万六千日,一日须倾三百杯。

遥看汉水鸭头绿,恰似葡萄初酦醅。

此江若变作春酒,垒曲便筑糟丘台。

千金骏马换小妾,醉坐雕鞍歌《落梅》。

车旁侧挂一壶酒,凤笙龙管行相催。

咸阳市中叹黄犬,何如月下倾金罍?

君不见晋朝羊公一片石,龟头剥落生莓苔。

泪亦不能为之堕,心亦不能为之哀。

清风朗月不用一钱买,玉山自倒非人推。

舒州杓,力士铛,李白与尔同死生。

襄王云雨今安在?江水东流猿夜声。

--李白《襄阳歌》

诗人意念中的岁月,尽是醉中生涯,诗人醉中的山水,无不与酒相关。这真是一幅酒鬼的自画像,算起来也就只有同样号称酒鬼的刘伶的《酒德诵》可以与之媲美。

李白的《月下独酌》是他与酒的情缘的集大成,其第一首是李白酒诗的风雨同舟之作,名垂千古:“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是李白酒诗的巅峰之作,名垂千古。

在我们心中,大唐全盛时期的美酒是最令人迷醉的,盛唐诗人的醉态也是最令人心动的。大唐以前的酒惜乎其还不够醇厚、清爽,诗人的醉意似乎也还不够从容、酣畅,而盛唐以后的酒,其中又有太多的而且是越来越浓的心酸和苦涩,诗人的醉中也有愈来愈深的无奈和悲凉,“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唯有盛唐诗人们,能自如地挥洒春风般华美芬芳的诗笔,酣畅淋漓地抒写他们生命中的沉醉。

读这样的诗,我们未饮之前就已经醉了。是盛唐,成就了李白;是李白,使盛唐的美酒如此醉人。大唐,以其强盛和繁荣,以其勃勃的生机,也以其兼容并包的博大气象和充分的自信与宽容,造就了一个诗的时代、一个诗的国度!在这样一个黄金时代的氛围和背景中,以“沉郁”著称的诗圣杜甫,也写出了诙谐豪放、浓墨酣畅:

知章骑马似乘船,眼花落井水底眠。

汝阳三斗始朝天,道逢曲车口流涎,恨不移封向酒泉。

左相日兴费万钱,饮如长鲸吸百川,衔杯乐圣称避贤。

宗之潇洒美少年,举觞白眼望青天,皎如玉树临风前。

苏晋长斋绣佛前,醉中往往爱逃禅。

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张旭三杯草圣传,脱帽露顶王公前,挥毫落纸如云烟。

焦遂五斗方卓然,高谈雄辩惊四筵。

--杜甫《饮中八仙歌》

杜甫的诗被称为“诗史”,他挥洒而就的这幅精彩的“醉仙图”,正是具有特殊历史意义的画面。这以后多少年,多少代,我们都再也看不到这样精彩的画面,看不到这样酣畅恣肆、陶然忘我的醉了。

应缘我是别茶人

小阁烹香茗

室雅何须大,茶香不在多。相约于一个午后,相约于一杯清茶,相约于一首轻曲,浸润了很多思绪。

常常一个人在想,真正的生活是怎么样的?是西装革履伴着公文包,是半夜两点灯下的苦读?是电脑前一双疲劳的眼睛?还是茶楼里一杯淡淡的碧螺春?

喜一个人在家中,泡杯茶,置于书桌上,凝视着那小小的茶叶徐徐地落入杯底,鼻子闻着那淡淡的茶香,静静地坐着,享受着暖洋洋的阳光。没有心情理会桌上的电子讲义,也没有兴趣动眼前的鼠标。拿起手中的茶杯,细细品尝,茶从口入,那淡淡的茶香,自身体深处散发至四肢、舌尖、鼻孔、眼瞳、发丝,似全身置于清新的美妙仙境处,又如淋浴在夏日树荫中,清爽宜人。

茶,本是植物的一部分,或叶或花。经过特殊炮制之后,就变成了饮料。把它们浸入水中,稍待一会儿,它们就变成了青绿的茶水。

三毛说:“人生有三道茶,第一道苦若生命,第二道甜似爱情,第三道淡如微风。”只有投入到沸腾的生活中,才会显示出生命的绿色。一茗好茶,未入口早已余香飘逸,初啜口感微苦,咽之则生涩意,待片刻再饮,顿觉苦味尽去,醇香淡雅满齿留芳,沁人心脾。这品茶过程的似乎就是美好人生的写照。

人之出生或许就似这茶,沐浴于骄阳下,摇曳于风雨中。清晨有朝露洗脸,暗夜有银月为灯。经历了许多冷暖晴阴之后,我们就成熟了。成熟的我们积累了许多思想、情绪、经验、财富,抑或是一贫如洗,身无分文。不论浓茶香烈,还是淡茶清醇,终有一天将会魂归天地。茶在水中,释尽自己最后一丝余香,让人能够品尝,能够回味,这就是茶之功勋吧。

茶。

香叶,嫩芽。

慕诗客,爱僧家。

碾雕白玉,罗织红纱。

铫煎黄蕊色,碗转曲尘花。

夜后邀陪明月,晨前命对朝霞。

洗尽古今人不倦,将如醉前岂堪夸。

--元稹《茶》

苏轼曾云:“戏作小诗君勿笑,从来佳茗似佳人。”如果用佳人来比喻茶,茶就是清丽脱俗、清纯可爱、风韵天成的春妆处子。事实上,茶又何尝不是对人的一种绝好的形容呢?茶也如人生,平淡的生活需要不断地加入一些东西,一段浪漫,一个惊喜,一丝温暖,几天的小别,共同经历一些刺激……好比续些新茶,加些奶,放些糖。品茶,品心情,嗅茶香,观茶色,感受着温暖,享受着茶与杯的搭配,沐浴着阳光与夜色,欣赏着身边的美丽,依偎着自己的爱侣,品味过去的喜悦与哀伤,憧憬未来的浪漫人生……

爱茶,厌倦了都市里的喧嚣,反感纸醉金迷的应酬,是红尘中为数不多的“叛逆”!骨子里的清高如同杯中的清茶,容不得一点点的污浊。没有大隐于市的境界只能小隐于林,远离尘埃,去品一杯新茶吧!

每天习惯喝茶,心思仿佛都在茶里似的。起起浮浮,时偶微苦。喝茶,喝的是一种心境:感觉心身被净化,滤去浮躁,沉淀下的是深思。茶是一种情调,一种欲语还休的沉默,一种欲笑还颦的忧伤,一种“千红一杯,万艳同窑”热闹后的落寞。看着茶叶的翻卷,叹一句:茶要沸水洗礼后才有浓香,人生要经历磨炼以后才能坦然。静心洗尘尘不去,心静何必去劳尘,茶中自然有百味,生活百味中一味。茶香满室,杯中茶由淡变浓,浮浮沉沉,聚聚散散,苦涩清香中慢慢感悟。

一杯淡淡的、散发着清雅幽香的菊花茶。一朵原本干巴巴的菊花,悄然绽放,在那嫩绿的茶中,舒展着花瓣,每一片花瓣,都是那么饱满、水润。一片被落单的花瓣儿静静地浮在水面,那么孤单,那么无助,仿佛有点伤感的味道。

人生与茶,是一样的。人生需要快乐,茶需要生机,就连茶里的菊花瓣儿,也是一样的,它们需要惬意而充实的生活,它们为茶带来了无限生机。茶拥有了无尽的生机,为人生带来了一点欢乐……某些茶,愈放愈醇美;某些事,愈放愈有味;某些时光,放下比收藏着轻快。

古人喝茶的境界是:楚云散尽,燕山飞雪,江湖归梦,从此忘机。有诗为证:

小阁烹香茗,疏帘下玉沟。

灯光翻出鼎,钗影倒沉瓯。

婢捧消春困,亲尝散暮愁。

吟诗因坐久,月转晚妆楼。

--孙淑《对茶》

茶道即人道,人道即悟道。如杯春茶,虽在掌心萧瑟成条条干缩的枯叶,但依然会在温柔的水心里伸展翠绿晶莹,灵逸飘香。唐代文人刘贞亮在《饮茶十德》中也明确提出:“以茶可行道,以茶可雅志。”茶道吸收了儒、释、道三家的思想精华。佛教强调“禅茶一味”以茶助禅,以茶礼佛,在从茶中体味苦寂的同时,也在茶道中注入佛理禅机。道家树立了茶道的灵魂;同时,又崇尚自然,崇尚朴素,崇尚真的美学理念和重生、贵生、养生。

对茶境的人化,平添了茶人品茶的情趣。如曹松品茶“靠月坐苍山”,郑板桥品茶邀请“一片青山入座”,陆龟蒙品茶“绮席风开照露晴”,李郢品茶“如云正护幽人堑”,齐己品茶“谷前初晴叫杜鹃”,曹雪芹品茶“金笼鹦鹉唤茶汤”,白居易品茶“野麝林鹤是交游”。在茶人眼里,月有情,山有情,风有情,云有情,大自然的一切都是茶人的好朋友。

正如林清玄所说,朱颜会消失,白发不会放过我们的。且让我们一起饮茶,让我们的心像茶叶初生尚未舒卷那样,那时我们既不为成功、失败挂怀,也不为男女之情忧心,更不为人生的长路惆怅。做人如茶,没有张扬,初接触微苦,回味是淡淡的香。人生如茶,涩苦后留有清香……与茶相伴的人总是很从容。

山月、佳人、飞雨、仙客,在茶诗浪漫的微妙想象中,品味最纯净超然的心灵美学,有三五个志趣相投的石头在一起,不谈政治,只谈风月只谈闲,咬文嚼字,古今中外,三皇五帝,正史野传,信马由缰,不知何处是他乡。

茶是清淡的,于是便有了淡泊明志。淡淡的一杯清茶,袅袅地冒着热气,似云蒸霞蔚,有香气四溢,此情此景,既享之则夫复何求也!

品一杯茶香静静体味着人生的愉快和满足,继续编织未来的梦想。

一个喜欢喝茶的女人遇上一个喜欢喝咖啡的男人。

茶,淡泊而宁静,适合在山野小筑煮水轻醅。需无纤无尘,无欲无求,无悲无喜,方可以茶熏性。

咖啡,高贵而有内涵,适合一个人静静地品尝。需要氛围的烘焙,情调的炮制,音乐的洗练,情绪的渲染,因而韵味无穷。

喝咖啡的男人说,喝咖啡的人会钟情于自己的品味,不随意更改,喝惯了蓝山的人,他只会选择蓝山,而且一杯就够了,两杯以上都属狂饮。所以对咖啡必定用情至专。茶的第一次因为掺着杂质,往往很快被倒掉,最好最纯正的味道在第二次,添上几次水,味会越来越淡,然后渐渐淡如白水。茶的味道不能长久,所以不敢轻易品茶。

喝茶的女人说,自己喜欢喝茶,难得一品。因为茶质淳朴,生在深山,源自布衣之手,从未沾染尘世的糟粕,第一次的倒掉是为了涤净尘世的浊气,让山水的灵气回归尘土。我向往咖啡的浓郁,爱慕咖啡的芬芳,只恐自己平淡的胸怀承受不起太多的内容,所以喝咖啡只是心里一个永恒的奢侈愿望。每个周末,品咖啡的男人总会与喝茶的女人相遇。他还是喝他的咖啡,她还是品她的茶。当咖啡的味道在空气里蔓延,茶的烟霭在咖啡的味道里缭绕。

他想:品茶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

她想:咖啡究意是什么味道?

因此,喝咖啡的人心里想的是茶,品茶的人心里流动的却是咖啡。

佛家认为:人的生存本身就是苦,是在历练人们的意志和肉体;而咖啡本身的特性也恰恰是以苦涩为主调,苦涩中蕴涵着酸、甘、醇、香等辅助旋律。我们走过的岁月,就像一杯经过岁月提炼的咖啡,既有它的苦涩也有它的醇香;人生像一杯咖啡,既有令人难忘的苦味,也有让人回味的甘甜。品咖啡就如品人生,耐人寻味,生活只能慢慢地体会。喧嚣的黄昏,伴着一室缥缈得若有若无的音乐,将倦怠遗落在门外,品着咖啡,隔窗而望,仿如隔着一个透明的世界看人来人往。

苦只是一个过程,溶解它需要的只是时间。闲暇时为自己冲杯咖啡,心中沉静下来,没有一丝一毫的波澜,思绪却延伸得很远,很远。已往的故人旧事如烟如雾渐渐飘远,只有咖啡幽香如故。咖啡就好像人生,即使加入牛奶、方糖,想尽办法进行调配与平衡,却始终带有丝丝苦味,苦心积虑的咖啡,加深了我们对人生的回忆与思考--苦中有甜,滋味百变。

咖啡成就一段寂寞的爱情,一段爱情的寂寞。一段寂寞的爱情会成就一个女人或一个男人的成熟。“咖啡”和爱情结合起来,便有万千情调。咖啡是生活的兴奋剂、安慰剂和情感调节剂,独特的、温柔的刺激,那是美丽的,更是寂寞的。爱上咖啡,只因为它能给人一个不头痛的理由。寂寞,是开始于爱上他的那个午后。等他,就是一杯咖啡的寂寞。因为寂寞,需要爱;当爱上了,往往会变得更加寂寞。爱上一个不该爱的人,寂寞会如影随形;爱上一个不值得爱的人,不仅仅寂寞,还会孤独。

在和煦的阳光照耀下,坐在自家的落地窗前,整个房间充满了阳光的味道,空气中是飘散出咖啡的甜香,耳边是陈旧的重低音扬声器发出的天籁,还有大理石桌面上那浇着浓巧克力点缀着水果的甜饼,让自己笼罩在迷人的人文气息之下,坐着沉思,喝着咖啡,或从玻璃窗望出去,静静享受这属于自己寂寞的咖啡时间。

有没有试过咖啡配茶,静静的夜里,昏黄的灯光,咖啡的浓郁,茶的清香,就像生活一样。浑浊如咖啡,浓郁得让人沉醉;清香如茶,特立而独赏。

“得失只一念,风景不转心境转;烦恼来自偏执,一切也依恋;风吹草动,命途乱了我不乱;交出了平常心,再随缘……”其中滋味,像极了禅茶一味。这时,即使心中有苦,也化作了一江春水,向东流去。

茶是清淡的,而咖啡是浓烈的。有时高兴,有时落寞;有时平静,有时疯狂;在茶与咖啡之间摇摆着,无论怎样选择,都可以找到想要的味道。

“强闯不免逆流,人柔弱似水却可以载舟,命运会刻意锻炼你的身手。”自在放心里,往事留背后,无为是最高。这其中隐含着无为的道家思想,对于成功与追求,“浮云后,曙光看一看便够”。宁静致远,无所求,自然会有所得。

咖啡是厚重的,喝下去有踏实的感觉;茶是清香的,喝下去有舒畅的感觉。如果你烦躁,那么来杯茶,任思绪被那跳动的绿牵扯,让烦恼随之沉淀,一饮而尽地畅快。如果你想思索,那么伴着咖啡吧!人生正如这咖啡,本色的苦带着浓郁的香。

咖啡配茶,享受浓郁的同时,让自己保持一份清醒。

咖啡配茶,沉沦的同时,保留一点自我。

茶与咖啡,代表了生活的两种态度。现在既有咖啡的大行其道,也有茶的稳如泰山。茶的从容淡泊似乎略含了两分消极,而咖啡的浓烈激昂却又多了几丝张扬,当咖啡遇上茶,何时取咖啡的坚定张扬,何时取茶的淡定自若,却又是一种境界! II4y+z+bI2RE4m5wTbJ5WSrrvGsHVI/PLD8kmCfi+GH+9Pp8oGqLgQySIxFTwVTQ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