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孟子(节选)

战国·孟子

孟子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1]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 [2] ,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 [3] 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 [4] 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 [5] 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 [6] 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 [7] 不战,战必胜矣。”

【解题】

《孟子》一书是孟子及其弟子言论的集结。孟子名轲,字子舆或子居,战国著名思想家。在人性方面,他主张性善论,认为人生来就具备仁、义、礼、智四种品德。在社会政治观点方面,孟子突出仁政、王道的理论,提出民贵君轻的主张。

【注释】

[1]天时、地利、人和:天时指适合出兵打仗的时机、气候等;地利指山川险要、城池坚固等有利条件;人和指人心的团结与和睦。

[2]城、郭:城指“内城”,郭指“外城”。内城和外城的比例一般是三比七,因此称“三里之城,七里之郭”。

[3]兵革:兵器和铠甲。

[4]委:放弃、弃城。

[5]域民:限制百姓。域,本指界限,这里引申为限制。

[6]畔:同“叛”,背叛。

[7]有:要么。

孟子曰:“舜发于畎亩 [1] 之中,傅说[ [2] ]举于版筑 [3] 之间,胶鬲 [4] 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 [5] 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6]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 [7] 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 [8] 于虑,而后作;征 [9] 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解题】

这是《孟子》一书中最能激动人心的一章,内容丰富,说理深刻,行文优美,语言凝练,堪称古代散文中的上乘之作。

【注释】

[1]畎亩:田间地头,意为农民。

[2]傅说:商王武丁时的大臣。傅说是囚犯,被指派修筑城墙,后来武丁发现他有大才,便立即破格重用了他。

[3]版筑:一种筑墙工作,指在两块墙板中填入泥土夯实。

[4]胶鬲:曾以贩卖私盐为生,周文王把他举荐给商纣,没有得到重用,后来辅佐周武王成就大业。

[5]孙叔敖:春秋时期楚国的隐士,楚王发现他有大才后,任命为令尹。

[6]百里奚举于市:春秋时期的贤人百里奚流落在楚国,秦穆公听说他的才名后,用五张羊皮把他买了回来,并重用了他。

[7]曾:同“增”,增加。

[8]衡:通“横”,堵塞。

[9]征:表征、表现。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 [1] ,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 [2] 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 [3] ,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 [4] 之教,申 [5] 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 [6] 不负戴 [7] 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 [8] ,途有饿莩 [9] 而不知发 [10] ,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 [11] ,斯天下之民至焉。

【解题】

这一章历来被学者看做是孟子的王道思想的施政宣言,中心思想是如何施行仁政,如何由仁政而王道。孟子提出的民本思想在施行仁政和王道时的具体措施,与早期儒家“先富后教”的思想不谋而合。

【注释】

[1]洿池:地面低洼处形成的水池,这里指养鱼的池塘。

[2]斧斤:泛指斧头等伐木、砍柴的工具。

[3]畜:家畜。

[4]庠序:商朝把乡村的学校称之为“序”,到了周朝又称之为“庠”,都指的是乡村的学校和小私塾等。

[5]申:反复告诫。

[6]颁白者:指头发花白的老人。颁,通“斑”。

[7]负戴:肩扛头顶。

[8]检:收敛、约束。

[9]饿莩:即饿殍,指因饥饿而死的人。

[10]发:指发放粮仓里的粮食来救济灾民。

[11]罪岁:归罪于年成。

孟子谓宋勾践 [1] 曰:“子好游[ [2] ]乎?吾语子游。人知之,亦嚣嚣 [3] ;人不知,亦嚣嚣。”

曰:“何如斯可以嚣嚣矣?”

曰:“尊德乐义,则可以嚣嚣矣。故士穷不失义,达不离道。穷不失义,故士得己 [4] 焉;达不离道,故民不失望焉。古之人,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解题】

孟子在同别人谈到士应加强道德情操的培养时指出:士人在穷困时能够不丢掉义这个道德规范,所以能自得其乐;在得志时不偏离道这个行为准则,所以使百姓不至感到失望。古代的君子,得了志,恩泽普遍施加到百姓;不得志,也能自修自身品德,以此表现于世人。穷困时搞好自身的品德修养,得志时便兼善天下。

【注释】

[1]宋勾践:人名,姓宋,名勾践,生平不详。

[2]游:游说。

[3]嚣嚣:安然自得的样子。

[4]得己:自得。

景春 [1] 曰:“公孙衍[ [2] ]、张仪 [3] 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解题】

这一章是围绕着“什么人才算是大丈夫”这个概念展开的。孟子认为作为大丈夫,一是要有“行天下之大道”和“与民由之”的伟大志向;二是要有坚持这一伟大志向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操守。

【注释】

[1]景春:春秋战国时期著名的纵横家。

[2]公孙衍:号犀首,魏国人,著名的说客,曾经担任过五个国家的相国。

[3]张仪:魏国人,纵横家的代表人物。他主张“连横”,一生致力于游说各诸侯国服从秦国。 v3LzOF1++NoAJB0Rz2loQZ7PWPBDekFHDCIj4+IVzGI9rS47uLVvgNbcKr9bHrmS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