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淮南鸿烈》导读

潘树仁

自古读书人和学术界都把《淮南鸿烈》一书视为道家哲学理论的总览,或者是一本记录杂家思想的百科全书。对比《吕氏春秋》这部百科全书,《淮南鸿烈》的内容独特,涵盖了天、人、地、神祇、万物等等,建构出一个相关而紧扣的系统,并且阐述了“道”的核心、开展和应用三方面的状况。书中以天文、山林、精神、兵略等事物来阐释大道,贯通天道与人事,有别于《老子》那样讨论道学,也不同于《庄子》用比喻和故事来说明大道的哲学。“道”的哲理是远古中华文化的开端,当时并没有道、儒之别。有一句话说“推儒备道”,意思是推行儒家思想也要装备道学的依据,故此读者们一定要理清这个基本点,才可容易地掌握整个中华哲学的根源,这就是本书要特别呈献的新视野。

本书会用修养身心的视野,助你寻找生命的意义,并且让你轻松地投入书内,游走于文字之间,与该书的众多作者前辈进行精神交往。本书亦会发掘书中的学问及现代实用的部分,让你感悟大“道”哲理的思维方式及其核心,以此应用于日常生活之中,甚至应用在职场的管理工作里。

一、书名、作者及成书

《淮南鸿烈》成书于西汉,原名《鸿烈》,“鸿”是庞大、巨大的意思,“烈”是“明”及阐明说明的意思。此书是先辈的伟大功劳,后世多称之为《淮南子》或《淮南鸿烈》。至于“淮南”一名,乃源于其编者淮南王刘安(公元前一七九年至公元前一二二年)。刘安是汉高祖刘邦的孙子,他与数千人的智囊团(古称食客或方术之士)一起撰写编纂《淮南鸿烈》,大约在吴楚七王叛乱至汉武帝登位期间成书。刘安的父亲刘长在汉文帝时计划叛变,被发现后遭到流放,最终自杀而死。有学者便认为《淮南鸿烈》编书的时间应该早在刘长时代,乃刘长为了谋夺江山寻找治国之道而编撰的。刘长死后,刘安及其兄弟没有受到牵连,刘安更被文帝册封为淮南王。《汉书·淮南衡山济北王传》一书形容刘安:

淮南王安为人好书、鼓琴,不喜弋猎狗马驰骋,亦欲以行阴德拊循百姓,流名誉。招致宾客方术之士数千人,作为内书二十一篇,外书甚众,又有中篇八卷,言神仙黄白之术,亦二十余万言。时武帝方好艺文,以安属为诸父,辩博善为文辞,甚尊重之。

刘安搜集秦始皇时代散失和秘藏的书籍,加以辑录和整理。《淮南鸿烈》成书之后,刘安便把此书献给汉武帝,以表明期盼国家昌盛和谐,当中《卷二十一·要略》便明确指出希望达到“纪纲道德,经纬人事”,“天地之理究矣,人间之事接矣,帝王之道备矣”,认为要以天地的大道为准则,来维持正确的社会道德秩序,维系人们伦理关系的和谐,作为民众的共同目标。该书编写整理的时代,正值西汉初年文景之治,当时统治者以道家自然无为的思想作为统治国家的指引,期望人民在战国和秦国的战祸后,好好休养生息,于是大力鼓励社会各阶层研究及熟读道家书籍。

《淮南鸿烈》原著有“内书”二十一卷、“中篇”八卷及“外书”三十三卷,内容庞大博杂。当中的“内书”是现存流通的版本,讲解天地大道与社会人事等哲思;“中篇”主要记录修炼神仙的技法,以及驱神除鬼等法术;“外书”已佚,内容已不得而知。清人茆泮林和叶德辉各自收集了一些片段,都是中篇和外书的零星佚文。东汉的高诱曾进行注解,他在《淮南鸿烈集解》的序言中说:

言其大也,则焘天载地;说其细也,则沦于无垠。及古今治乱、存亡、祸福,世间诡异、瑰奇之事。其义也者,其文也富,物事之类,无所不载。

由此可见,《淮南鸿烈》不但论述了宏观的宇宙,还蕴含了皮毛纤小的事,以及奇异怪诞、精彩的事物,而且文辞丰富瑰丽,因此被誉为“构思精密,构想奇特,构造完备”的巨著。

二、历代研究

最早为《淮南鸿烈》做注解的有高诱和许慎,可是后来文稿杂乱了,令人分不清哪些注解出自谁人。不过,《淮南鸿烈集解》仍然是最重要的早期版本。在宋明时代,虽然《淮南鸿烈集解》广泛流传,却没有重大的校正。到了清朝,考据学鼎盛,研究者对《淮南鸿烈》做了仔细的校勘,当中乾隆年间的庄逵吉版本较受欢迎,而朴学大师王念孙对此亦有严谨的校对,其文记载于《读书杂志》。清末则有俞樾的《诸子平议》和孙诒让的《札迻》, 他们继承了王念孙的方法,再加以改进和补充。现代学者于省吾的《淮南子新证》和杨树达的《淮南子证闻》都做出了详细的考证阐释。至于刘文典编撰的《淮南鸿烈集解》,勘对广阔,搜罗详尽,被胡适赞扬为“总账式”,成为新中国建国初期研究《淮南鸿烈》的重要参考书。至于较近期的出版有何宁《淮南子集释》、张双棣《淮南子校释》和顾迁《淮南子译注》等,作品各有特色,如果合并起来阅读,则可达到更深入的效果。此外,许匡一所著的《淮南子全译》运用了音韵通转解释文字,理据有力,并提出了具启发性的解读。要研究《淮南鸿烈》,也可以从其他渠道获得思想内涵,例如徐复观的《两汉思想研究》、牟钟鉴的《〈吕氏春秋〉与〈淮南子〉思想研究》和葛兆光的《中国经典十种》等。

历代对于《淮南鸿烈》的研究都有丰富而多角度的观点,值得读者参考。例如宋代史学评论家高似孙在《子略》中评论此书:“《淮南》,天下奇才也!《淮南》之奇,出于《离骚》;《淮南》之放,得于《庄》、《列》;《淮南》之议论,出于不韦之流;其精好者,又如《玉杯》、《繁露》之书。”至于研究的主题,主要是研究当中的道家思想和先秦各种杂说两大类。

三、心身修炼

基于开拓新视野,必须重提先秦时人们读书学习的模式,而修炼就是他们学习的重要部分,例如颜回有“坐忘”的功夫,管子亦提到“动则失位,静乃自得,道不远而难极也”。只有静虑、静观、平静,才易于悟道。明代大儒王阳明教导学生半日静坐半日读书,思辨和读书不能过于消耗体能,他认为修炼可以提升体内的正能量,这样才有机会发挥智慧潜能。

《淮南鸿烈》书中有八十四个“静”字,数量颇多,读者阅读此书时,可以心身修炼为切入点,在闲静的状态下,直接感悟书中的道理。关于心身修炼,看似道家最为注重,其实在上古至汉代初年,读书人都会把修养功夫贯彻于书本的学问中,二者不会分割开来;而且儒、道尚未分家的时候,中华文化便采用“道”、“易道”或“大道”等词汇开展古人的哲学理念研讨,并且会系统化地观察万物。一直以来,修炼的技巧以导引术为主流,有外导引的“引体”动功,其次是内导引的“行气”静功。道家学者较注重修炼的技术,多研究身体的健康和变化过程,墨家则侧重个人生活上之刻苦修炼,其他诸子百家则以论述思辨“心性之学”为主,“心斋”或“坐忘”的功夫则放于次要的位置。在庞大的书库里,对于心性的哲理探求,向来有不同的学说,人的心理变幻多端,可善可恶,要修养心境,应多读善书经典,这必然对人有所帮助,这就是古人所讲的“心宽体胖”。

在《淮南鸿烈》一书中,亦多处提到修炼养神的重要性及作用,例如《泰族》篇说:“治身,太上养神,其次养形;治国,太上养化,其次正法。”这里很清楚地指出修炼比治国更为重要。其实治理个人自身,根本就是“养神”的气学精神修炼功夫,精神境界的提升可使身体健康,提升智慧。有了健康的身体,便可以把事情做得更好,而且在身心提升的过程中,也可以感悟变化的道理,对治事治国都有帮助。治国的最高目标,是引导和教育人民修养道德及维护公义,从而让每个人的气质有所变化提升,内化而达到有道德修养,成为一位良好的公民。至于法律则较为次要,只有罚戒的功用。这就是传统“身国同治”的修炼方向。此外,《淮南鸿烈》对于修炼亦有一些见解,如《齐俗》说:“今夫王乔、赤诵子,吹呕呼吸,吐故内新,遗形去智,抱素反真,以游玄眇,上通云天。今欲学其道,不得其养气处神,而放其一吐一吸,时诎时伸,其不能乘云升假,亦明矣。”这里指出如果“时诎时伸”,没有持久恒常修炼,便没有良好 结果。

要读书追寻智慧,必须要内外配合,对外应避免被事物冲昏头脑,对内要稳定自己的神气,炼神养气,这样才可以开通闭塞的窍门,明悟天地的真理智慧。《精神》篇便重申修炼精神的重要性,并做出提示。虽然《淮南鸿烈》看似没有具体的功法,但当中其实有许多指导性的原则,是高层次的修炼方法,也是内外相合的实践成果。

往后发展的修炼方法有“丹功”或“性命双修”,而道家最后确立了“性命之学”,“性”是智慧心境,“命”是身躯肉体。“性命双修”即是心身同时锻炼,是现代养生文化和医学气功界普遍推行的方向。这种身心并炼的理解,也切合于现代西方身心语言学(NLP)的理论,由此可见中西文化确实有共通的地方。

四、主要思想内容

《淮南鸿烈》的内容丰富,其所涉及的内容包括哲学史、诸子思想、儒道思想的比较、政治主张、神话的理解、文学特质、混沌与宇宙本体、阴阳哲理、人事组织、管理学、天人关系思想、兵学策略等等。当中以“道”为最主要的核心内容。文中的“道”有多种意义,且有不同的引申,读者可加以揣摩,以转化为日常实际应用的道理。

(一)《淮南鸿烈》的“道”

1.“道”是天地万物的本体及整体

夫道者,覆天载地,廓四方,柝八极,高不可际,深不可测,包裹天地,禀授无形。原流泉浡,冲而徐盈,混混滑滑,浊而徐清。(《卷一·原道》)

“道”包罗了天地所有事物,是万物的本体及整体。现代人在抉择人生道路时,不要只考虑个人的生命本体意义和价值,还要顾及整体性,包括家庭和亲友,以至社会和国家,甚至是人类和宇宙大历史的宽广层面。

2.“道”是宇宙的创生源头,联系着天、人、地的主轴

夫精神者,所受于天也;而形体者,所禀于地也。故曰:“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卷七·精神》)

“道”是宇宙的源头,它生成了一,一是天,二是地,三是万物。“道”又是联系着天、地、人的主轴,人的精神灵性乃来自天的最完备能量,而人的形体结构则符合大地;人类顶天立地,管理着大地的物类,“道”可以在宇宙人间循环运行,生生不息。在现代社会,人们常常热烈地谈论环保的问题,提倡节俭消费,其实当中的核心原则便是人与天地的关系。天、人、地是互相联系的,人类的举措除了会直接影响到天空和大地外,也会影响未来,因此人必须维护宇宙创造时的自然生态,才不会破坏天、人、地的循环 秩序。

3.“道”是宇宙和所有事物的运行规律、范围及进行程序

夫太上之道,生万物而不有,成化像而弗宰,跂行喙息,蠉飞蠕动,待而后生,莫之知德;待之后死,莫之能怨。(《卷一·原道》)

“道”虽然衍生了万物,但却不是万物的拥有者,也不是物质的本身,它只是生产过程中所运行的规律。然而一切生物都不能离开大道的范围,没有大道的方程式,就不能有生生死死的循环系统。在道的运行下,春夏秋冬四季活动正常,动植物的生长可得到优良的培育,可是在现代社会中,许多人为的活动都扰乱了大道的规律,例如工厂在生产过程中所产生的污染物造成了酸雨,影响生态;又如人类大量使用化学饲料、防腐剂等,导致肉类和蔬菜受到污染,人类食用后便会影响健康和体质。这些都是人类自己惹的祸,破坏了大道的活动 规律。

4.“道”是宇宙最高最终的哲理、真谛和真理

太清之始也,和顺以寂漠,质真而素朴,闲静而不躁,推移而无故,在内而合乎道,出外而调于义,发动而成于文,行快而便于物。其言略而循理,其行侻而顺情,其心愉而不伪,其事素而不饰。(《卷八·本经》)

在宇宙的开始,“道”展示了最高最终的哲理状态:它和顺、寂静、质朴,闲逸宁静而不急躁,任凭事物自然推演。而圣天在内会配合大道的不变原则,在外演化成仁义,少言而合于大道天理,顺应人情,不做虚伪的行为,自然朴素而不用修饰。当人顺应这种自然态势运动,必定会增加大智慧,获得幸福美满的人生。

5.“道”是最高尚的道德规范

圣亡乎治人,而在于得道;乐亡乎富贵,而在于德和。知大己而小天下,则几于道矣。(……)是故得道者,穷而不慑,达而不荣,处高而不机,持盈而不倾;新而不朗,久而不渝;入火不焦,入水不濡。是故不待势而尊,不待财而富,不待力而强,平虚下流,与化翱翔。(《卷一·原道》)

“道”是最标准最高尚的道德规范,是人类修养德行的规矩法则。这就像正确而无形的人生大路,人如能走在此路,便是有道德的圣人。圣人不在乎坐上高位管治人民,而是希望得到高尚的道德;他们不会因为获得财富而快乐,只希望以良好的德行修养与大众同乐。此外,他们明白修养高尚的道德才是正确的人生大路,这比得到天下的名利更为重要,即使贫穷,他们都不会慑服于名利的诱惑和武力的威吓之下。假如名利增多了,他们不会炫耀个人的光荣,反而会在没有特殊势力的情况中获得别人的尊敬。即使没有巨大的财富,他们仍能够运用充足的资源服务社会人群。这种不为名利的人生目标,使现代人必须重新思索自己应该选择和开拓哪一条人生新道路。

6.“道”是万物的自然活动力量和潜能

是故圣人守清道而抱雌节,因循应变,常后而不先。柔弱以静,舒安以定,攻大靡坚,莫能与之争。(《卷一·原道》)

“道”是宇宙一切事情和物类的自然活动力量和潜能,人如能守持着清静的大道,修炼着精神养气功夫,不争先恐后,柔弱虚静,便能应变万事万物,有强大的力量,并且获得胜利或达到目标。现代人只要清楚了解自然活动的力量所在,好好培养及发挥潜能,便可在人生路上化险为夷,开拓生命的新道路,成就非凡的功业。

7.“道”是主宰一切的最高力量

故达于道者,不以人易天,外与物化,而内不失其情。至无而供其求,时骋而要其宿。小大修短,各有其具,万物之至,腾踊肴乱而不失其数。是以处上而民弗重,居前而众弗害,天下归之,奸邪畏之。以其无争于万物也。故莫敢与之争。(《卷一·原道》)

“道”是主宰一切事物的最高力量,人不能改变天理道理,只可顺随。“道”这种巨大的能力无处不在,天下人都信仰(类似宗教式的信仰),而奸邪的人则会畏惧,没有人敢与这种权能争斗。“道”不是简单的神性宗教,它的主宰力量统领着人间和天地的事物。

(二)《淮南鸿烈》的“无为”观

1. 不违本性,顺从自然

《淮南鸿烈》的“无为”观,并非一般人认为不做任何事的想法,它其实是指不去阻挠身心的自然反应,不去阻碍人性自然的美善,让日常生活更自在。《卷一·原道》说:

无为为之而合于道,无为言之而通乎德,恬愉无矜而得于和,有万不同而便于性,神托于秋豪之末,而大宇宙之总,其德优天地而和阴阳,节四时而调五行。

意思就是要依从“道”、“和”,在没有目的及压力之下做事,顺乎身心,让所做的事情合乎大道,不使用做作的言语,发挥出人性自然的美善。因为顺从天性,便会自然遏止不公平正义的事件发生,或救济弱小社群,这种善良的行为便是真正的功德。

2. 君臣异道,以“无为”驭“有为”

“无为”同样用于治国,君主必须用“无为”的态度做事和驾驭下臣的“有为”,《卷九·主术》中说:

人主之术,处无为之事,而行不言之教。清静而不动,一度而不摇,因循而任下,责成而不劳。是故心知规而师傅谕导,口能言而行人称辞,足能行而相者先导,耳能听而执正进谏。

君主应实行无为之治,不须以言语说教,只须循着自然法规来任用下属,以自己的言行做模范,教导朝臣和老百姓,坚守不干扰方式。君主依法治国,选用贤臣明士,避免动摇群臣依法行事的工作方针,各人都负上应有的责任,国君就能达到无为而治的境界,国家也会一片祥和融洽。

现代人开始明白返璞归真的自然无为生活,不过部分人只明白外在的大自然,没有反观自身中的自然天地,其实人们应顺着体内的小天地,配合大天地,自然地活动起居,令生命舒畅,这样才是真正的无为而为。本书将会提供这方面的解读,让人们从新的视野阅读经典,找回自然无为的道理,从而兼顾内外合一,天人合德,通达心身天人一体的大道。

五、用语赏析

现在流行的版本,全书共分二十一卷,实际有二十篇,上册有十三篇,下册有七篇,相传上册为高诱所注,下册为许慎所注,故有上下分册的编排,最后一卷为《卷二十一·要略》,即是重要的概略大纲,总括了全书的内容。大纲放在最后,是汉代以前的方式,例如《史记·太史公自序》也是如此编排的。

语言文字是重要的表达方式,读者不妨研究《淮南鸿烈》的用语多寡,以探讨文章想表达的深层义理。全书共十五万八千多字,平均一卷约七千五百四十五字。最长一卷是《人间》,共一万二千六百余字,最短一卷《览冥》共三千六百多字,超过一万字的有四卷。相比之下,《老子》只有约五千字,《淮南鸿烈》比它的字数多三十倍,也比《庄子》多逾一倍。此书大部分内容都在《老子》及《庄子》之上有所发展,是研究道家思想的重要著作,不可忽略。以下统计了《淮南鸿烈》的字词使用次数,可供大家参考:

笔者非常重视此书使用文字的技巧,而现代西方亦设有语言分析哲学的科目,如要深入了解和研究《淮南鸿烈》的文字,将会牵涉到很多相关的问题,例如该时代的语言结构、文字的理解等,因此笔者在这里只能做一个引子,希望引起读者留意,然后做出深入的探讨。从表面的词语应用数量观察,本书倾向于展现道德仁义君子的大道,并且希望审视人类哲理的源头,引申出中华传统文化“道”的本体。

六、《淮南鸿烈》的现代价值

经典的存在价值在于它蕴含先贤的智慧,而这些智慧对于现代社会仍然非常有用,具有现代的价值,故此很多人争相研读经典。只要懂得基本的“大道”哲理思想,便可以明悟《淮南鸿烈》内所述说的智慧,并能加以运用。

现代社会重视物质享乐,万物纷陈;另一方面,人们又用法律条文控制人的外在行为,割裂自己的身心联系,更切断了人与天地的关系,而《卷一·原道》却清楚指出:

万物有所生,而独知守其根;百事有所出,而独知守其门。故穷无穷,极无极;照物而不眩,响应而不乏,此之谓天解(即知晓天然的道理)。

人们身处于庞大而复杂的现代社会,要找出应付的办法,可从《淮南鸿烈》得到启示。这里用广阔的事物把人与社会的事件联系在一起,提醒人要回归大道一体的亲密关系,并要明白万事万物的根本在于“道”。当面对百事变迁时,要懂得守着门户,即抓紧道的原则作为行为的指引,从而解决现代人面对的大量困扰。

此外,《卷五·时则》又提到:

绳者,所以绳万物也;准者,所以准万物也;规者,所以员万物也;衡者,所以平万物也;矩者,所以方万物也;权者,所以权万物也。

“规、矩、准、绳、权、衡”是六种规范标准,很多人就认定规矩准绳是科学的标准,于是坚持个人的价值判断。然而《淮南鸿烈》却提示现代人,不可单一使用客观科学的标准,而要因应时间和空间,兼顾当时社会的大众公义价值,权衡各方面的相关情况,并做出恰当的调整和配合,以得出最合适的选择。

另一方面,现代人忽略保养心身健康、修炼养静的方法,同时又面对林立的商品,以及种种引诱人们尽情吃喝玩乐的营销广告,结果导致精神消耗。人们浪费金钱之后,又拼命赚钱,耗费了精神健康。在《卷七·精神》中说:

静则与阴俱闭,动则与阳俱开。精神澹然无极,不与物散,而天下自服。故心者,形之主也;而神者,心之宝也。形劳而不休则蹶,精用而不已则竭,是故圣人贵而尊之,不敢越也。

这里道出了古今人们的状况,以及圣人如何避免“蹶”与“竭”。现代人必须反省一下养静修炼的功夫有没有现代的价值,以及精神的价值与物质带来的短暂快乐,哪一种有较高价值?

除了修养心身外,《淮南鸿烈》中有关君主与臣下关系的思想,也对现代人在管理公司或待人接物时有重要的价值。《卷九·主术》说:

夫人主之听治也,清明而不暗,虚心而弱志。是故群臣辐凑并进,无愚智贤不肖,莫不尽其能。

现代教育水平不断提高,管理人员大多都有很高的学历,不过人总有弱点,视野上或许会有所疏漏,故此公司的总裁或总经理必须“听治”,多聆听各方面的意见,保持清明的心境,虚心请教老前辈的意见,切忌恃才傲物;此外,也不可随便显露个人的观念和计划,应先让下属表达不同的见解,“无愚智贤不肖”,不计较他以往是智是愚,对事不对人,因为下属随时会有最优秀的方案。

最后,《卷一·原道》说:“是故天下之事不可为也,因其自然而推之;万物之变不可究也,秉其要归之趣。”这里提醒人必须细心观察事物的“自然”进化过程,以了解事情发展的结果。人类的智慧,永远都不可能彻底明白万物改变的机制,人只须让事物自然地继续演变,以了解未来发展的趋势,这样才更为重要。

七、本书说明

现时坊间的版本,每卷或用“某某训”作为篇目,例如《卷七·精神训》,但清代人姚范指出,“训”字是:“高诱自名其注解,非《淮南》篇名所有,即诱《序》中所云‘深思先师之训’也。”由此可见,“训”字是后人所加,高诱原注也没有“训”字,故本书也删去“训”字。

另一方面,本书在每一卷挑选了重要的段落做注释,白话译文会尽量以现代思维表达原有的文字,以顺序为脉络,融合古今的语法,用直译方式为主,希望贴近原作。例如“道”字,会译为“大道”、“道德”或“道理”。至于节选文本的方针则以“道”为主线,至于有关《老子》的篇幅则尽量减少,避免重复。而赏析与点评部分,则会拉阔一点视野,让读者有通识关联的了解。此外,这部分也会透视书中的重点及要旨,希望读者能够玩味书中的美句,并选择当中精警的语言,成为自己做人做事的座右铭,以此作为修心养性或锻炼心平气和的指导性原则。 9bmkimXsM6jPZ/YHScuw1/1j0Qhw1yEpI/FY9ufZKYtWXYLNPK+24kTZ0k54eVqC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