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曲礼

本篇导读

《曲礼》是《礼记》的第一篇。本篇之命名,各家说法不同,有谓‌“曲”字具‌“周遍”、‌“详细”之义,或说仅是以篇首‌“曲礼”二字为名。若据朱熹的理解,《礼记·礼运》云:‌“经礼三百,曲礼三千。”所谓‌“经礼”就是指礼的大节,而‌“曲礼”就是指礼的小目。《曲礼》的内容烦琐,概言之,可包括以下数项:一、阐释‌“礼”意;二、记载贵族日常生活的礼仪;三、记载丧礼和祭礼的礼仪;四、记载周代封建制度中,天子与诸侯遵行的礼仪,以及相关的种种制度。

据文本和战国楚简的考证,《礼记·曲礼》约成篇于春秋末期至战国初期之间。本篇原来分为上、下篇,但由于篇幅所限,现仅选译上、下篇共五十一小节。我们期望借着本文,让读者在久远的礼俗中体会‌“生活的美”。

《曲礼》曰:毋不敬1,俨若思2,安定辞,安民哉。

注释

1 毋不敬:郑注:‌“礼主于敬”,所以开宗明义便说,‌“毋不敬”。

2 俨:庄严、庄重的样子。

译文

《曲礼》说:遇事待人无不恭敬严谨,神态如若有所思般庄重,说话态度要祥和,措辞要肯定,这样就能安定民心了。

赏析与点评

‌“礼”以‌“敬”为主。若用今天的话说,所谓‌“敬”,就是人类面对天地万物和人间世界的一种谦卑虚己的心理状态。‌“毋不敬”是一种凡事不以‌“自我”为先的生活态度。

敖不可长1,欲不可从2,志不可满,乐不可极。

注释

1 敖:同‌“傲”,傲慢。

2 从(zong):同‌“纵”。

译文

傲气不可滋长,欲望不可放纵,志气不可自满,享乐不可超限。

赏析与点评

骄傲和自满,是‌“自我”膨胀的恶果。

贤者狎而敬之1,畏而爱之。爱而知其恶,憎而知其善。积而能散,安安而能迁。临财毋苟得2,临难毋苟免,很毋求胜3,分毋求多。疑事毋质,直而勿有。

注释

1 狎(xia):亲近。

2 苟:苟且,随便。

3 很:通‌“狠”。郑注:‌“谓争讼也。”

译文

对有才德的人,要亲近而尊敬,又要敬畏而爱慕。要知道所喜欢的人的缺点,知道所讨厌的人的长处。既能把累积的财物散发给别人,又能够在处于安逸时面对变迁。面对财物,绝不取不该得的;面对危难,绝不随便逃避;与人争执时不要强求胜利;分配财物时不求多取。对于有疑问的事,不以自己的成见妄下定论,意见正确时也不自以为是。

赏析与点评

有时候,人总会偏执己见而不自知。此节所言,均是劝人要破执去我,皆因世间一切的好恶得失,无非是‌“我执”所致。

若夫坐如尸1,立如齐2。礼从宜,使从俗。

注释

1 若夫:如果。尸(shi):古代祭祀时用以代替神鬼受祭的人。

2 齐(zhai):通‌“斋”。

译文

如果坐着,就要像尸那样庄重,站着,就要像斋戒时那样恭敬。行礼要顺从时宜,出使要遵从别国的风俗。

赏析与点评

‌“礼”从时而变,是因为‌“礼”所贵的是‌“敬”,而不是形式化的仪文。

夫礼者,所以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也。礼,不妄说人1,不辞费。礼,不逾节,不侵侮,不好狎。修身践言,谓之善行。行修言道,礼之质也。礼,闻取于人,不闻取人。礼,闻来学,不闻往教。

注释

1 说(yue):同‌“悦”。

译文

礼,是用来决定亲疏、判断嫌疑、分别异同、明辨是非的。礼,不胡乱取悦、讨好人,不说多余的话。礼,不逾越节度,不侵犯侮辱,不轻佻亲狎。修养自身、实践所言,叫作善行。行为有修养,说话合于道理,这是礼的本质。礼,只听说要主动向人取法学习,没听说硬让人取法学习的。礼,只听说学礼者要前来学习,没听说授礼者跑上门去传授的。

赏析与点评

‌“礼”不是法律,它肩负了一个‌“分别”的作用。这全赖人与人之间存在着的一种‌“默契”,而‌“默契”又本于‌“我”与‌“你”互相的认同和信任。如果人与人之间没有了‌“默契”,社会就会进入了分崩离析的状态。

道德仁义,非礼不成;教训正俗,非礼不备;分争辨讼,非礼不决;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礼不定;宦学事师1,非礼不亲;班朝治军,莅官行法,非礼威严不行;祷祠祭祀2,供给鬼神,非礼不诚不庄。是以君子恭敬、撙节、退让以明礼3。鹦鹉能言,不离飞鸟;猩猩能言,不离禽兽。今人而无礼,虽能言,不亦禽兽之心乎?夫唯禽兽无礼,故父子聚麀4。是故圣人作,为礼以教人,使人以有礼,知自别于禽兽。

注释

1 宦学:‌“宦”指为吏者,‌“学”指学习六艺者。孙希旦曰:‌“宦,谓已仕而学者;学,谓未仕而学者。”

2 祷祠祭祀:吴澄曰:‌“祷祠者,因事之祭;祭祀者,常事之祭。”

3 撙(zun)节:节制。

4 麀(you):牝鹿,泛指雌兽。

译文

道德仁义,若没有礼就不能实行、完成;教导训诫、端正风俗,若没有礼就不能完备;分辨争讼,若没有礼就不能决断是非曲直;君臣上下、父子兄弟之间,若没有礼就不能确定尊卑名分;为学习做官、学习道艺而侍奉师长,若没有礼就不能亲近和睦;上朝按官位依次排列、治理军队、做官在位、执行法令,若没有礼就没有威严,一事无成;无论特别的祭祀或定期的祭祀,供奉鬼神时,若没有礼就不能虔诚庄重。因此君子抱持恭敬、节制、退让的态度,以彰显礼。鹦鹉虽能说话,终究不过是一种飞鸟;猩猩虽能说话,终究不过是一种禽兽。而今要是作为人却没有礼,虽然能说话,不也还是禽兽之心吗?只因禽兽不知礼,所以父子与同一雌兽交配。因此圣人兴起,制定礼法来教导人,使人从此而有礼,知道把自己与禽兽区别开来。

赏析与点评

在传统的中国社会里,‌“礼”渗透在人们日常生活之中。此节指出‌“有礼”之后人便知道自己与禽兽有何分别。但‌“人禽之别”的关键不是‌“礼”的有无,而是在于行礼之心的存亡。

大上贵德1,其次务施报2。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人有礼则安,无礼则危,故曰,礼者不可不学也。夫礼者,自卑而尊人,虽负贩者,必有尊也,而况富贵乎?富贵而知好礼,则不骄不淫;贫贱而知好礼,则志不慑3。

注释

1 大上:指上古的三皇五帝之世。大,同‌“太”。郑注:‌“大上,帝皇之世。”

2 其次:指上古以后的世代。孙希旦曰:‌“其次,谓后王也。”

3 慑:胆怯,困惑。

译文

上古时以德为贵,后世才讲究施惠与回报。礼,崇尚有往有来,施惠于人而人不来报答,这是失礼;人来施惠而不去报答,也是失礼。人有礼,人际关系就会安定平和,无礼就会危险。所以说,礼是不可不学的。所谓礼,须自我谦卑而尊重别人,虽然是挑担做买卖的人,也一定有值得尊重的,何况是富贵的人呢?富贵的人而知道喜爱礼,就能不骄奢淫逸;贫贱的人而知道喜爱礼,心志就能够不怯懦疑惑。

赏析与点评

今天,在中国人的社会,还是十分注重‌“礼尚往来”的传统。这一种‌“施报关系”的往来实践,实是满载行礼双方的期望。

人生十年曰幼,学。二十曰弱,冠1。三十曰壮,有室。四十曰强,而仕。五十曰艾2,服官政3。六十曰耆,指使。七十曰老,而传4。八十、九十曰耄,七年曰悼5。悼与耄,虽有罪,不加刑焉。百年曰期,颐。

注释

1 冠(guan):冠礼,举行加冠的仪式,表示已成年。其礼节可参阅《仪礼·士冠礼》、《礼记·冠义》。

2 艾:衰老,指发色苍白如艾。

3 服官政:成为行政主管。孔疏:‌“五十堪为大夫,大夫得专事其官政,故曰‘服官政’。”

4 传:指将家族大事传给子孙。孔疏说,传给子孙的家族大事,主要是祭祀之事。

5 悼:爱怜。

译文

人生十岁称为‌“幼”,可开始学习。二十岁称为‌“弱”,举行成人加冠礼。三十岁称为‌“壮”,可娶妻成家。四十岁称为‌“强”,可当官。五十岁称为‌“艾”,可做行政主管。六十岁称为‌“耆”,可指使人做事。七十岁称为‌“老”,可将家族事务传给子孙。八十岁、九十岁称为‌“耄”,七岁称为‌“悼”。‌“悼”与‌“耄”年龄段的人,虽然有罪,也不施以刑罚。满百岁称为‌“期”,由人赡养,颐养天年。

大夫七十而致事,若不得谢,则必赐之几杖1,行役以妇人。适四方,乘安车2。自称曰“老夫”,于其国则称名。越国而问焉3,必告之以其制。

注释

1 几(ji):一种可以靠背的用具。杖:拄杖,拐杖。

2 安车:可安稳乘坐的小车。

3 越国而问:郑注:‌“邻国来问。”

译文

大夫七十岁时即可退休,如果无法辞官,就一定要赐给他凭几与拄杖,出差办事要带着伴随看护的妇人。出使四方,要乘坐安车。可以自称为‌“老夫”,但在本国之内仍然称名。他国使者来访问,一定要把本国的典章制度告诉对方。

谋于长者,必操几杖以从之1。长者问,不辞让而对,非礼也。

注释

1 从:往。郑注:‌“犹就也。”

译文

跟长者商议事情,一定要拿着凭几与拄杖前往。长者问话,不谦让就直接回答,是不合礼仪的。

赏析与点评

‌“敬老”是个人对父母、祖辈之爱的延伸,对生命、历史、文化延续传承的深深敬意。

凡为人子之礼,冬温而夏凊1,昏定而晨省2,在丑夷不争3。

注释

1 凊(qing):凉。

2 定:指铺设安放床褥被枕等。省:问候安适与否。

3 丑:众人。夷:平辈,同侪。

译文

举凡做儿子之礼,要使父母冬天感到温暖而夏天感到清凉,晚上要为父母铺床而早晨要向父母请安,在众同辈之中不和人争斗。

夫为人子者,三赐不及车马1,故州闾乡党称其孝也2,兄弟亲戚称其慈也,僚友称其弟也3,执友称其仁也4,交游称其信也;见父之执,不谓之进不敢进,不谓之退不敢退,不问不敢对。此孝子之行也。

注释

1 三赐:三命之赐,指为官一而再、再而三地受到君王的任命封赏。

2 州闾乡党:地方上的各级单位。据《周礼》记载,二十五家为闾,四闾为族,五族为党,五党为州,五州为乡。

3 弟:同‌“悌”,敬顺兄长,这里指以对兄长的态度来对待同僚。

4 执友:指志同道合的朋友。执,同志。

译文

做儿子的,受到三命之赐而不敢接受车马,因此州、闾、乡、党地方各级都称赞他孝顺,兄弟亲戚都称赞他慈爱,共事的同僚称赞他恭顺,志同道合的朋友称赞他是仁人,平时交往的人都称赞他诚信可靠;见父亲的友人,不告诉他可以上前来就不敢任意上前来,不告诉他可以退下去就不敢任意退下去,不向他发问就不敢任意说话。这就是孝子应有的品德行为。

夫为人子者,出必告,反必面,所游必有常1,所习必有业,恒言不称老2。年长以倍,则父事之;十年以长,则兄事之;五年以长,则肩随之3。群居五人,则长者必异席4。

注释

1 常:常规,经常不变。这里指出游有规律,总去一定的地方,以免父母担心。

2 不称老:以免父母听了‌“老”字因联想而伤感。

3 肩随:并行而稍居后,表示谦逊。

4 异席:古人铺席而坐,每席坐四人,并推年长者坐席端,若有五人,其中一人必须另外设席,则推长者异席,表示尊敬长者。

译文

做儿子的,出门前一定要禀告父母,返家后一定要面告父母;出游有常规,有一定的地方;学习一定有专业,平常说话不说‌“老”字。比自己年长一倍的人,就像父辈一样侍奉他;比自己年长十岁的人,就像兄长一样侍奉他;比自己年长五岁的人,与他差不多并肩而行但稍后一些。有五人同处而坐,年最长者必须另设一席单坐。

为人子者,居不主奥1,坐不中席,行不中道,立不中门。食飨不为2,祭祀不为尸3。听于无声,视于无形4。不登高,不临深。不苟訾,不苟笑。孝子不服暗5,不登危,惧辱亲也。父母存,不许友以死,不有私财。

注释

1 奥:室中的西南角,古人认为是室内最尊贵的位置。

2 食(si)飨:食礼和飨礼。食、飨礼皆行于宴会宾客或宗庙祭祀。(gai):同‌“概”,限量。

3 不为尸:如儿子充当宗庙的尸,父亲参加祭祀,尸将尊临其父,这是孝子不能接受的。古代一般以孙辈小孩子为尸。

4 听于无声,视于无形:父母没有说话,就已经知道他们要说什么;父母没有动作,就知道他们要做什么。指在父母示意之前,就揣知父母的心意。

5 暗:此处指暗中。

译文

做儿子的,居处不敢占据室内西南角的位置,坐时不敢坐在席的中间,行走时不敢行在路的中间,站立时不敢站在门的中央。举行食、飨礼招待宾客时,饮食多寡由尊长决定,不敢擅自做主限量;祭祀时,不充当尸。虽未听到父母的声音、未见到父母的身形,就能在父母指使之前揣知他们的心意。不攀登高处,不身临深渊。不随便诋毁,不随便嬉笑。孝子不在黑暗中做事,不到危险的地方,惧怕因此使父母受辱。父母在世,不向朋友承诺可以献身去死,不背着父母私存钱财。

赏析与点评

子女对父母的孝顺,并不是设想为父母做什么;反之,为人子女的应该避免让父母亲担忧,凡事三思而后行,不妄顾己意而行。

为人子者,父母存,冠、衣不纯素1。孤子当室2,冠、衣不纯采3。

注释

1 不纯(zhun)素:不以白色镶边,这是因为白色是丧服之色。纯,指衣、冠的镶边。

2 孤:未婚娶而父已亡故。

3 不纯采:采是喜庆之色,孝子为寄托丧父哀思,衣冠不用彩色镶边。

译文

做儿子的,父母在世时,帽子与衣服不敢以白绸镶边。孤子当家,帽子与衣服不敢以彩绸镶边。

幼子常视毋诳1。童子不衣裘裳2,立必正方,不倾听。长者与之提携,则两手奉长者之手。负、剑3,辟咡诏之4,则掩口而对。

注释

1 视:通‌“示”,示范。

2 童子不衣裘裳:小孩子穿裘皮袄、着裙装,既不合身体需求,又不便做事活动,所以‌“不衣”。

3 剑:指牵在身旁。

4 辟咡(er):指转头对童子说话。诏:教,告。

译文

对幼儿要正确引导,不能说谎骗人作坏榜样。儿童不穿皮裘与裙裳,站立时必须姿势端正,听人说话不歪头侧耳。长者牵着儿童行走时,儿童应该用双手捧着长者的手。长者将小孩子背在背上或领在身旁,转头侧脸跟儿童说话,小孩子要掩着口回答。

赏析与点评

儒家教人注重‌“身教”多于‌“言传”。所谓的‌“仁义道德”并非仅宣之于口,而是在日复一日的生活之中成就。

从于先生,不越路而与人言。遭先生于道,趋而进,正立拱手。先生与之言则对,不与之言则趋而退。从长者而上丘陵,则必乡长者所视1。

注释

1 乡(xiang):通‌“向”,面向。

译文

跟随先生走路时,不可自顾自跑过路与人说话。在路上遇到先生,应快步前进,对先生立正拱手。先生对他说话就应答,不对他说话就快步退下。跟随长者登上丘陵时,则一定要面向长者所看的方向。

将适舍,求毋固1。将上堂,声必扬。户外有二屦2,言闻则入,言不闻则不入3。将入户,视必下4。入户奉扃5,视瞻毋回;户开亦开,户阖亦阖;有后入者,阖而勿遂6。毋践屦,毋踖席7,抠衣趋隅8,必慎唯诺。

注释

1 固:指平常固有的习惯。

2 户外有二屦(ju):户外有两双鞋,指室内有两个人。旧注说,因长者的鞋可放在室内,所以室内也可能有三个人。

3 言不闻则不入:指在外面听不见室内说话的声音,那么室内的人可能在密谋私事,因此不宜入内打搅别人。

4 视必下:眼光向下,是为了避免看到他人的隐私。

5 奉扃(jiong):双手犹如捧着门闩的样子。这里是表示恭敬之意,不是真的捧扃。扃,门闩、门杠,是关闭门户用的横木。

6 阖而勿遂:慢慢地掩上门,但不关死,表示不拒绝后来的人。

7 毋踖(ji)席:从席子的前方走上去,就叫作‌“踖席”。踖,踩踏。

8 抠(kou):提起。

译文

将出外投宿馆舍,各种要求不能像平时在家的习惯一般。快走到堂上时,要先发出声音表示自己来到。如果门户外放着两双鞋,听得到室内说话的声音就进去,听不到室内说话的声音就不要进去。将要进室门时,眼光要朝下。进门时,双手要像捧着门栓一样恭敬地放在胸前,不回头四处张望;进入室内时,门若本来就开着,进了门也还是让它开着;门若本来就关着,进了门也还是让它关着;如果后面还有人要来,就把门慢慢掩上,不要关死。不可践踏别人的鞋子,不可从坐席前方上席,要提起衣服快步走到席的下角上席就座。谈话时,一定要小心谨慎地应对。

赏析与点评

观《曲礼》可知,尊重隐私,并非始于今天。

凡与客入者,每门让于客。客至于寝门,则主人请入为席,然后出迎客。客固辞,主人肃客而入1。主人入门而右,客入门而左。主人就东阶,客就西阶。客若降等,则就主人之阶。主人固辞,然后客复就西阶。主人与客让登,主人先登,客从之,拾级聚足2,连步以上。上于东阶则先右足,上于西阶则先左足。

注释

1 肃客:引导客人进入。肃,进。

2 拾(she)级聚足:上台阶时,前脚登一阶,后脚跟上与前脚并立。

译文

凡主人与客人一起进门,每过一门,主人都要让客人先进。客人走到寝室门口,主人先请入内铺席,然后再出来迎客。客人一再推辞后,主人就引导客人入门。主人进门后朝右走,客人进门后朝左走。主人到东阶,客人到西阶。客人身份爵级若低于主人,就跟随主人到东阶前。主人一再推辞,然后客人又回到西阶前。登台阶时,主人与客人彼此谦让,主人先登一阶,客人也随之登一阶,登阶时都是前脚登上而后脚随之并立,两脚连步相随,后脚不越过前脚。若从东阶上,则右脚在前先登;若从西阶上,则左脚在前先登。

若非饮食之客1,则布席,席间函丈2。主人跪正席,客跪抚席而辞。客彻重席3,主人固辞。客践席,乃坐。主人不问,客不先举。将即席,容毋怍4。两手抠衣去齐尺5。衣毋拨,足毋蹶6。

注释

1 非饮食之客:即‌“讲问之客”,指来讨论学问的客人。

2 函:容,指席间的距离。

3 彻:撤去,撤除。重席:为了表示尊敬,主人给客人铺两重坐席。

4 怍(zuo):改变脸色。

5 齐(zi):衣服的下摆。

6 蹶(gui):急遽。

译文

如果不是前来饮食的客人,为客人铺坐席,席与席之间距离一丈远。主人跪下为客人摆正席子,客人要跪下按着席子辞谢。客人要撤去重席,主人坚持不许。客人上席之后,主人才坐下。主人不发问,客人就不先主动问话谈论。客人将要就座时,脸色不要有所改变。用双手提起下身衣裳,让下摆离地一尺。衣裳不要乱抖,脚步不要急促。

贺取妻者1,曰:“某子使某2,闻子有客,使某羞3。”贫者不以货财为礼,老者不以筋力为礼。

注释

1 取:通“娶”。

2 某子使某:前‌“某”指代贺者,后‌“某”指代表贺者送礼的使者。

3 羞:进献。

译文

祝贺别人娶妻,要说:‌“某人派某前来,听说你有客人,派我来进献礼物。”贫穷人家不必以财物作为贺礼,老年人不耗费体力行礼。

赏析与点评

所谓‌“礼从宜”,社交礼仪之道,就是要有体贴别人的心。

名子者不以国1,不以日月,不以隐疾,不以山川。

注释

1 不以国:古人给儿子起名不用国、日月、山川,是因为这些都是日常用语,难以避讳,因此不用。

译文

给儿子起名,不用国名,不用日月名,不用身体隐蔽之处的疾病名,不用山川名。

赏析与点评

古人重视‌“命名”,凡孩子出娘胎三月,便有‌“命名之礼”。父母给孩子命名之时,除了避免不祥之物,还要谨守‌“大物不可命名”的原则,这是为了避免个人妄自尊大。譬如人既为天地所生,故不能以日月和山川为名,以示对天地之敬畏。

男女异长1。男子二十,冠而字2。父前,子名;君前,臣名。女子许嫁,笄而字3。

注释

1 男女异长:兄弟与姊妹各自排行,不相混杂。

2 冠:冠冕,这里指冠礼,是男子的成人礼,要加戴冠冕。

3 笄(ji):发簪,这里指笄礼,是女子的成人礼,要绾发加笄,与男子的冠礼相似。

译文

家中男女各按性别依长幼排行。男子到了二十岁,行加冠成年礼且另外取字。在父亲面前,儿子自称名;在君主面前,臣子自称名。女子许婚后,要为她绾发加笄且另外取字。

凡进食之礼,左殽右胾1,食居人之左2,羹居人之右。脍炙处外,酰酱处内3,葱渫处末4,酒浆处右。以脯修置者5,左朐右末6。客若降等,执食,兴,辞。主人兴,辞于客,然后客座。主人延客祭7,祭食,祭所先进,殽之序,遍祭之。三饭,主人延客食胾,然后辩殽8。主人未辩,客不虚口9。

注释

1 殽(xiao):通‌“肴”,带骨切块的熟肉。胾(zi):切片的纯肉。

2 食(si):饭食。

3 酰(xi):醋。

4 渫(xie):蒸葱。

5 脯修:干肉。‌“脯”、‌“修”稍有不同,‌“脯”是条状干肉,‌“修”是用姜桂等调料加工并捶捣结实的条状干肉。

6 朐(qu):干肉中央呈弯曲状的部位。

7 延客祭:孔疏说,客人地位不及主人,则由主人引导祭祀,其祭法是各取少许席前各种食物,放在豆器之间,表示报答古代造食之人,不忘本。

8 辩:通‌“遍”。

9 虚口:郑注说这是指‌“酳”,即食毕以酒漱口。

译文

凡进餐之礼,左边放置带骨的熟肉,右边放置切片的熟肉,饭食放在人的左边,羹汤放在人的右边。细切的肉与烤熟的肉放在外边,醋与酱放在里边,蒸葱佐料放在末端,酒与浆放在右边。若加设脯、修两种干肉,则把干肉弯曲的部位朝左,而将干肉的末端朝向右边。客人如果地位低于主人,应该拿着饭起身,向主人辞谢说不敢当。主人也要起身,向客人推辞,然后请客人就座。进食前,主人引导客人祭祀,行食前祭礼时,要从先端上的食物开始,然后依次遍祭所有食物。客人吃过三口饭后,主人要请客人先吃纯肉,然后再逐一品尝各种食物,最后吃到带骨的熟肉。主人还没有吃遍各种食物前,客人不饮酒漱口。

共食不饱1,共饭不泽手2。

注释

1 共食:指共享食器吃饭。

2 不泽手:古人直接用手抓饭吃,与人一同吃饭,手应洁净,吃饭时搓揉双手会把手弄脏,污染饭食,对共饭者不敬。

译文

与人共享食器吃饭,不求自顾吃饱;与人共享食器吃饭,不得搓揉双手。

羹之有菜者用梜1,其无菜者不用。

注释

1 梜(jia):筷子。

译文

羹汤中有菜的,就用筷子吃;那些没有菜的羹汤,就不用筷子吃。

赏析与点评

与所有动物一样,人类需要饮食。但动物吃喝是为了果腹,人类饮食既可以满足维生所需,更能借着同饮共膳完成一种‌“群体自我”。在传统的礼俗社会里,‌“饮食社群”的个体在餐桌上得到认同。反之,在现代的法理社会中,快餐文化流行,工具性的饮食(为生产力而食)逐渐取代非工具性的饮食(为社交而食)。今天,饮食变得个人化,而个人化的饮食改变了人与人的关系。

父母有疾,冠者不栉,行不翔1,言不惰2,琴瑟不御。食肉不至变味3,饮酒不至变貌,笑不至矧4,怒不至詈。疾止复故。有忧者侧席而坐5。有丧者专席而坐。

注释

1 “冠者不栉(zhi)”两句:这是说孝子因为心中担忧父母的疾病而不顾及容颜装束,走路也不能自在轻松。

2 言不惰:指说话不戏谑玩笑。

3 变味:吃肉吃到口味发生变化。旧注说,吃一种食物少食则味不变,多食口味就会发生变化。

4 矧(shen):齿龈。

5 有忧:指因父母患病而担忧。侧:特。

译文

父母患病,儿子因担忧以致戴帽子时无暇梳理头发,走路时也不张开双臂迈步行走,说话不戏谑玩笑,不弹奏琴瑟。吃肉不能多到口味发生变化,喝酒不能多到脸色改变,笑不能露出齿龈,发怒不能怒到发火骂人。等父母病愈了,才回复平时的状态。心中有忧虑的人特别设置一席而坐。守丧的人单独坐在专席上。

博闻强识而让,敦善行而不怠,谓之君子。君子不尽人之欢,不竭人之忠,以全交也。

译文

见闻广博、记忆力强而谦让,一贯坚持做好事而不懈怠,这样的人就称为君子。君子不强求别人全心全意的喜欢,也不强求别人尽心竭力的忠诚,这样才能使交情得以保全。

居丧之礼,毁瘠不形,视听不衰。升降不由阼阶1,出入不当门隧。居丧之礼,头有创则沐,身有疡则浴,有疾则饮酒食肉,疾止复初。不胜丧,乃比于不慈不孝。五十不致毁。六十不毁。七十唯衰麻在身,饮酒食肉,处于内2。

注释

1 阼(zuo)阶:堂前东阶,本是主人上下堂所行的,子女居丧时不走东阶,因为这是父亲过去所走的台阶,基于追忆思念,子女不忍心从阼阶上下了。

2 处于内:据丧礼,孝子为父母守丧时,不得住在室内,要住在门外临时搭建的‌“倚庐”中。

译文

守丧之礼,要节制哀伤,不要消瘦到变形,视力、听力不要因此衰减。上下堂时不走东边的阼阶,出入时不走大门正中的道路。守丧之礼,头部有了疮才洗头,身体发痒了才洗澡,有了疾病才能够喝酒吃肉,等病愈后再回到当初守丧时的状态。如果不能承受丧事的悲痛而令身体崩溃,就等于是不慈不孝。五十岁守丧不要因悲痛而过度伤身。六十岁守丧,不能伤身。七十岁守丧,只要穿着丧服,可照常饮酒吃肉,并住在屋里。

赏析与点评

在中国的‌“孝道”里很重视‌“身体”。‌“身体”既是父母遗留下来的,也是延续宗族历史的载体。

知生者吊1,知死者伤2。知生而不知死,吊而不伤。知死而不知生,伤而不吊。

注释

1 吊:慰问辞。

2 伤:悼念辞。

译文

认识死者家属的,就向家属致辞慰问;认识死者的,就为死者致辞悼念。只与死者家属相识而不认识死者的,只向家属致辞慰问而不对死者致辞悼念;只与死者相识而不认识家属的,只对死者致辞悼念而不向家属致辞慰问。

吊丧弗能赙1,不问其所费。问疾弗能遗2,不问其所欲。见人弗能馆,不问其所舍。赐人者不曰来取,与人者不问其所欲。适墓不登垄。助葬必执绋3。临丧不笑。揖人必违其位。望柩不歌。入临不翔。当食不叹。邻有丧,舂不相4;里有殡,不巷歌。适墓不歌。哭日不歌5。送丧不由径,送葬不辟涂潦6。临丧则必有哀色。执绋不笑,临乐不叹。介胄,则有不可犯之色。故君子戒慎,不失色于人。国君抚式7,大夫下之;大夫抚式,士下之。

注释

1 赙(fu):送财物给丧家助办丧事。

2 遗(wei):馈赠。

3 绋(fu):牵引棺柩车往墓穴的绳索。

4 相:舂米打杵时唱歌助兴。

5 哭日:指吊唁死者的日子。

6 潦(lao):雨后积水。

7 式:通‌“轼”,古代车厢前有供站立乘车人扶持凭靠的横木,此处指乘车人扶轼致敬行礼。

译文

吊丧时,若不能用财物帮助丧家办丧事,就不要问丧家花费多少。探望病人,若不能馈赠礼物,就不要问病人需要什么。看到旅人,若不能为人家安排住宿,就不要问人家住在何处。送人东西,不能说‌“你来拿”;送人东西,不要问人家想不想要。去墓地不要登上人家的坟头。参加葬礼一定要牵着引柩车的挽绳。参加丧礼不可面带笑容。对人作揖,一定要离开原位。望见运柩车,不要唱歌。参加丧礼,不可张开双臂迈步行走。面对食物不可叹气。邻家有丧事,舂捣时不唱歌助舂;同里有丧事,不在巷子里唱歌。到墓地去不唱歌。吊唁的日子不唱歌。送丧时不抄近道而走小路,送葬时不避积水的道路。参加丧礼,脸上一定要有哀戚的神情。挽着棺柩车的绳索时不要嬉笑,身在欢乐场合不要叹气。穿着铠甲、戴着头盔时,就要有凛然不可侵犯的庄严神色。所以君子要小心谨慎,不要在人前失态。国君若行凭轼之礼,大夫就要下车示敬;大夫若行凭轼之礼,士就要下车示敬。

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刑人不在君侧。

译文

礼,不为下等的庶民定规矩;刑,不为上等的大夫定条法。受过肉刑处罚的人,不得侍在国君左右。 eOCQchvtatMP+lq9oyKQ9Ixi/hDeF72t+jPpU9Gf7/ef2UInKUFbowSyaGlPM0RG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