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章 初见秦

本篇导读

“初见秦”,是韩非“初”次求“见秦”王的上书。

本文所选文段意在劝秦王用战争统一天下,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取代诸侯割据势力,是大势所趋,是社会和平安定的需要。韩非通过对当时形势的分析,赞扬推行法治的强秦“号令赏罚,地形利害,天下莫若也”,指出秦国早已具备统一天下的条件。作者认为,秦国所以没有能够成就“霸王之名”,主要是由于“谋臣皆不尽其忠”,以致三次失去成霸之机。文章还列举了许多丧失战机的事例,批评谋臣误国。对于统一战争的重要性,文章也着重加以论述,得出“战者,万乘之存亡也”的结论。

或说,《初见秦》不是(陈耀南按:至少不全是)韩非作品。

臣闻:天下阴燕阳魏1,连荆固齐2,收韩而成从3,将西面以与秦强为难。臣窃笑之。世有三亡,而天下得之,其此之谓乎!臣闻之曰:﹃以乱攻治者亡,以邪攻正者亡,以逆攻顺者亡。﹄今天下之府库不盈,囷仓空虚4,悉其士民,张军数十百万,其顿首戴羽为将军断死于前不至千人5,皆以言死。白刃在前,斧锧在后6,而却走不能死也!非其士民不能死也,上不能故也。言赏则不与,言罚则不行,赏罚不信,故士民不死也。今秦出号令而行赏罚,有功无功相事也。出其父母怀衽之中,生未尝见寇耳;闻战,顿足徒裼7,犯白刃,蹈炉炭,断死于前者皆是也。夫断死与断生者不同,而民为之者,是贵奋死也。夫一人奋死可以对十,十可以对百,百可以对千,千可以对万,万可以克天下矣。今秦地折长补短,方数千里,名师数十百万。秦之号令赏罚,地形利害,天下莫若也。以此与天下8,天下不足兼而有也。是故秦战未尝不克,攻未尝不取,所当未尝不破,开地数千里,此其大攻也。然而兵甲顿,士民病,蓄积索9,田畴荒,囷仓虚,四邻诸侯不服,霸王之名不成。此无异故,其谋臣皆不尽其忠也。

注释

1

阴燕阳魏:北面是燕国,南面是魏国。指赵国处于中心位置。

2

固:紧密结合。

3

收:接纳,纠合。从:同“纵”,合纵。

4

囷(qun):圆顶谷仓。

5

戴羽:把羽毛系在头盔上作为将军的标志。至:止。

6

斧锧(zhi):古代腰斩时的刑具。锧,垫在被杀者身下的砧木。

7

徒裼(xi):脱下上衣,赤膊上阵。

8

与:通“举”,攻取。

9

索:尽。

译文

臣听说:天下的大局是北燕南魏,连接楚国和齐国,纠合韩国而成合纵之势,将要向西去同秦国对抗。臣私下讥笑他们。世上有三种灭亡途径,六国都具备了,大概说的就是合纵攻秦的情形吧!臣听说:“以混乱进攻安定必亡,以邪恶进攻正义必亡,以倒退进攻顺乎前进的必亡。”如今六国的财库不满,粮仓空虚,征发全国百姓,扩军数百万,其中戴羽的将军发誓在前线决死战斗的不止千人,都说是不怕死;到了利刃在前,斧锧在后,还是退逃不去拼死作战!--不是说这些士兵不能死战,而是六国君主不能使他们死战的缘故。该赏的不赏,当罚的不罚,赏罚失信,所以士兵不愿死战。如今秦国公布法令而实行赏罚,有功无功分别对待。百姓从脱离父母怀抱,一生都不曾见过敌人;但一听说打仗,跺着脚赤膊上阵,迎着利刃,踏着炭火,上前拼死的比比皆是。拼死和贪生不同,而百姓之所以愿意死战,是因为他们崇尚英勇战斗而死的精神。一人奋勇拼命可抵十,十人可抵百,百人可抵千,千人可抵万,万人可以攻克天下。如今秦国领土截长补短,方圆数千里,雄师有百万之众。秦国法令赏罚严明,地形险要,天下没有一个国家可比。凭这些有利条件攻取天下,无需费力就可以兼并。因此,秦国打仗没有不获胜的,攻城没有不占领的,遇上抵抗的军队没有不击败的,开辟疆土数千里,这是一件大功。但是,士兵疲惫,百姓困乏,积蓄耗尽,田园荒芜,谷仓空虚,四邻诸侯不服,霸主之名不成。其中没有别的缘故,只是秦国的谋臣没有尽忠。

赏析与点评

“言赏则不与,言罚则不行,赏罚不信,故士民不死也。”“夫断死与断生者不同,而民为之者,是贵奋死也。”两语道出六国败弱而秦兵善战之故。

臣敢言之:往者齐南破荆1,东破宋2,西服秦3,北破燕4,中使韩、魏5,土地广而兵强,战克攻取,诏令天下。齐之清济浊河6,足以为限;长城巨防7,足以为塞。齐,五战之国也8,一战不克而无齐9。由此观之,夫战者,万乘之存亡也。且臣闻之曰:﹃削株无遗根,无与祸邻,祸乃不存。﹄秦与荆人战,大破荆,袭郢10,取洞庭、五渚、江南11,荆王君臣亡走,东服于陈12。当此时也,随荆以兵,则荆可举;荆可举,则其民足贪也,地足利也。东以弱齐、燕,中以凌三晋13。然则是一举而霸王之名可成也,四邻诸侯可朝也。--而谋臣不为,引军而退,复与荆人为和,令荆人得收亡国,聚散民,立社稷主,置宗庙,令率天下西面以与秦为难。此固以失霸王之道一矣。天下又比周而军华下14,大王以诏破之,兵至梁郭下15。围梁数旬,则梁可拔;拔梁,则魏可举;举魏,则荆、赵之意绝;荆、赵之意绝,则赵危;赵危而荆狐疑;东以弱齐、燕,中以凌三晋。然则是一举而霸王之名可成也,四邻诸侯可朝也。--而谋臣不为,引军而退,复与魏氏为和,令魏氏反收亡国,聚散民,立社稷主,置宗庙,令率天下西面以与秦为难。此固以失霸王之道二矣。前者穰侯之治秦也16,用一国之兵而欲以成两国之功,是故兵终身暴露于外,士民疲病于内,霸王之名不成。此固以失霸王之道三矣。

注释

1

齐南破荆:指齐宣王十九年(前三〇一年)联合秦国在重丘(在今河南泌阳东北)打败楚军,虏楚将唐昧一事。据《史记·六国年表》记载,此事发生在齐湣王二十二年。

2

东破宋:指齐湣王十五年(前二八六年)齐国攻灭宋王偃一事。据《史记·六国年表》记载,此事发生在齐湣王三十八年。

3

西服秦:指齐湣王三年(前二九八年)齐国和韩、魏攻秦,攻至函谷关,秦割河东三城求和一事。据《史记·六国年表》记载,此事发生在齐湣王二十六年。

4

北破燕:指齐宣王六年(前三一四年)齐国攻燕国,燕王哙和子之被杀一事。据《史记·六国年表》记载,此事发生在齐湣王十年。

5

中使韩、魏:指前二九八年,齐和韩、魏攻秦国一事。使,驱使。

6

济:济水。河:黄河。

7

长城巨防:指齐国长城。东起自海,西抵济水。巨防,指防门,齐长城西段的一个要塞,在平阴城(位于今山东平阴东北)南。

8

五战:指南破荆、东破宋、西服秦、北破燕和齐宣王二年(前二八四年)齐和魏、赵、韩、楚、燕联军攻秦五次战事。

9

一战不克而无齐:指齐湣王十七年(前二八四年)燕、秦等五国联军在济西打败齐军一事。燕将乐毅连下齐七十余城,攻破齐都城临淄,齐湣王逃到莒,为楚将淖齿所杀。

10

袭郢(ying):指前二七八年秦将白起攻破楚都一事。

11

五渚:地在宛(位于今河南南阳)、邓(位于今湖北襄樊北)之间,临汉水。

12

服:保,防守。陈:楚国地名,位于今河南淮阳。

13

三晋:指取代晋国而建立的韩、赵、魏三国。

14

比周:紧密勾结。军:驻兵。华:指华阳,韩国地名,位于今河南密县东北。

15

梁:大梁,魏国国都,位于今河南开封。

16

穰侯:即魏冉,楚国人,秦昭襄王时,他四次任相,曾利用职权扩大封地。因封地在穰(位于今河南邓县),故名穰侯。

译文

臣斗胆进言:过去齐国南面打败楚军,东面攻灭宋王偃,西面迫使秦国屈服,北面击败燕国,从中调遣韩、魏两国,领土广阔而兵力强大,战胜攻取,号令天下。齐国清澈的济水、浑浊的黄河,足以用作防线;长城、巨防,足以作为要塞。齐国打了五次胜仗,后来仅因一次战斗失利而濒于灭亡。由此看来,战争关系到大国的存亡。而且臣听说过这样的话:“砍树不要留根,不与祸害接近,祸害就不会存在。”秦军和楚军作战,大败楚军,击破郢都,占领洞庭、五渚、江南一带,楚国君臣逃跑,困守在东面的陈地。当此之时,秦兵追歼楚军,就可以占领楚国;既可占领楚国,楚民就足以归我所有,楚地就全部归我所用。东可进而削弱齐、燕,在中原可进而控制韩、赵、魏。果能如此,那就是一举成就霸王之名,可使四邻诸侯都来朝拜。然而谋臣不这样做,却率军队撤退,重新与楚人讲和,使楚人得以收复沦陷国土,聚集逃散百姓,重立社稷,再建宗庙,让他们统率东方各国军队西向来挑战秦国。这的确是秦国第一次失去称霸天下的机会。合纵六国又紧密配合,驻军华阳之下,大王下诏击败他们,兵临大梁城下。包围大梁数十天,攻克大梁在即;攻克大梁,就可一举占领魏国;占领魏国之后,楚、赵联合的意图就破灭;楚、赵联盟破灭,赵国就岌岌可危;赵国危机,楚国抗秦决心就会动摇;大王向东面可进而削弱齐、燕,在中原可进而控制韩、赵、魏。果能如此,那就是一举成就霸主之名,让四邻诸侯前来朝拜称臣。然而,谋臣没有这样做,却率领军队撤退,重新与魏人讲和,反而让魏人收复国土,聚集逃散百姓,重立社稷,再建宗庙,让他们统率东方各国西向来挑战秦国。这的确是秦国第二次失去称霸天下的机会。以前穰侯治理秦国时,用一国的兵力而想建立两国的功业,因此士兵终身在野外艰苦作战,百姓在国内疲惫不堪,未能成就霸主之名。这的确是秦国第三次失去称霸天下的机会。 jIejDtIG/qtaa3oF7cmX8j/mRFJcRIUzoVSDMmTnHpveNP05U7E2uPLzDPiFt+6b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