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卷一

相鲁第一

本篇导读

孔子做官,是实践他“以礼治国”的理想,他从中都宰、鲁司空、大司寇,一直做到摄行相事的高职,充分显示了他的政治才能和应变能力,彰显了他的实际办事能力,说明孔子并非纸上谈兵。这一点很多人都忽略了,认为儒家哲学只是空洞的理想,无法付诸现实。孔子推行的措施,使民众路不拾遗,社会和谐,教化推行,国家达到稳定而强大的水平,与邻邦齐国签订盟约。而且在证据充足的情况下,迫使强盛的齐国归还了侵占的四邑和汶上的田地。这些都证明了孔子的为政做官之才。

孔子初仕1,为中都宰2,制为养生送死3之节4。长幼异食,强弱异任,男女别涂5;路无拾遗6,器不雕伪7;为四寸之棺8,五寸之椁9,因丘陵为坟,不封不树10。

注释

1 初仕:初次出任政府官员职位。时为鲁定公九年,此时孔子已五十一岁。

2 中都宰:中都地方的长官,约等于现在的县长或县里一、二级官员。

3 养生送死:即老有所养,死有所葬,是敬老安老的工作。

4 节:有规范的礼节标准,由官员制定的就是法律条文。

5 涂:通“途”,道路。

6 路无拾遗:可作“路不拾遗”或“道不拾遗”,不贪婪在路上拾到的东西。

7 雕伪:装饰雕刻,是人为的加工。

8 棺:棺木的内棺。

9 椁:外棺。

10 不封:不聚土以起坟,因山丘为坟。不树:坟周边不种松柏等树木。

译文

孔子在鲁国首次做官,在中都地方任长官,制定养老的法规和送葬的礼节。依长幼分配不同食物,依能力分配工作,男女分别使用不同道路。没有人拾取并占有他人的遗失物品,器皿上都没有奢侈的雕饰。死人装殓,内棺厚四寸,外棺厚五寸,依傍山丘建坟墓,无须加高封土和种植太多树木。

赏析与点评

孔子做官,不只有宏图大志,而且细心开展德政的实务功夫。孔子要减少饰物,维系俭约的生活方式,阻止贪婪奢侈的风气漫延,甚至殡仪的规格,都定在一般的水平,整个社会,便建立在道德和谐的共融气氛上。

孔子做官虽然只有五年左右,但政绩很好,证明他不只能够讲理论,而且能做事,能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行之一年,而西方之诸侯则1焉。定公2谓孔子曰:“学子此法,以治鲁国何如?”孔子对曰:“虽天下可乎!何但鲁国而已哉?”于是二年,定公以为司空3。乃别五土4之性,而物各得其所生之宜,咸得厥所5。先时,季氏葬昭公于墓道之南6;孔子沟而合诸墓焉,谓季桓子7曰:“贬君以彰己罪,非礼也。今合之,所以掩夫子之不臣8。”由司空为鲁大司寇9,设法而不用,无奸民。

注释

1 则:仿效。

2 定公:鲁定公,此对话应发生在鲁定公十年(前五〇二)。

3 司空:主管工程、制造、手工业的官。

4 五土:指五种不同的地形,包括山林、川泽、丘陵、坟衍、原隰等。

5 厥所:最理想的收成、收获。

6 “季氏”句:鲁昭公二十五年,昭公讨伐季平子,失败流亡于晋,死于晋地干侯。季平子后来将昭公葬于鲁国先君陵墓以南,不使与先君合葬,以泄私愤。

7 季桓子:季平子的儿子,权位的继承者。

8 不臣:没有礼法、不称职的臣子。

9 大司寇:主管刑狱的官。

译文

新的礼节制度实行一年后,西边的诸侯国都仿效这些规则。鲁定公对孔子说:“用你的办法治理鲁国,可否行得通?”孔子回答说:“即使天下都可以治理好,何况鲁国!”这样实施了两年,鲁定公升任孔子为司空。孔子区别各地土壤的性质,将各种作物种植在适宜的环境里,结果所有物类都得到理想的收获。之前,季平子将鲁昭公葬在祖墓的南面,孔子挖沟将昭公的陵墓与祖墓连接起来,他对季桓子说:“贬抑君王以彰显个人功绩、遮挡自己的罪过,不合礼节,如今合葬,可以掩盖你父亲不守臣道的罪行。”由此孔子从司空擢升为大司寇,即使设立法律也没有使用,也没有奸恶的民众出现。

赏析与点评

孔子知识渊博,在安排土地耕作上可以看出有专业水平,使“物各得其所生之宜”。孔子做人处世,既细腻又不急进,替鲁昭公移墓重葬,昭公后人鲁定公当然高兴,但孔子对季桓子也说得非常有礼而得体,解释为掩盖他父亲的罪过,使后人安心,这种多方面圆融的工作,只有智者才能熟练进行。

定公与齐侯1会于夹谷。孔子摄相2事,曰:“臣闻有文事3者必有武备4,有武事者必有文备。古者诸侯并出疆,必具官以从,请具左右司马5。”定公从之。至会所,为坛位,土阶三等,以遇礼相见,揖让而登。献酢6既毕,齐使莱7人以兵鼓謲8,劫定公。孔子历阶而进,以公退。曰:“士,以兵之。吾两君为好,裔夷之俘9,敢以兵乱之,非齐君所以命诸侯也。裔不谋夏,夷不乱华,俘不干盟,兵不偪好,于神为不祥,于德为愆义,于人为失礼。君必不然。”齐侯心怍,麾而避之。有顷,齐奏宫中之乐,俳优10侏儒戏于前。孔子趋进,历阶而上,不尽一等。曰:“匹夫荧11侮诸侯者,罪应诛,请右司马速加刑焉。”于是斩侏儒,手足异处。

注释

1 齐侯:即齐景公。

2 摄相:代理傧相的职位,包括接待和赞礼的工作。

3 文事:谈判的事务,此处是指盟会。

4 武备:武力军事的准备。

5 司马:掌管军事的官。马是古代战争的重要工具,故职衔有此称呼。

6 献酢:用酒献给客人的礼仪。

7 莱:齐国的外族属国,可称东夷。

8 鼓謲:鼓噪。

9 裔夷之俘:边远地区少数民族的俘虏。裔,边裔;夷,夷狄。

10 俳优:演舞蹈滑稽戏的人。

11 荧:混淆视听。结盟的隆重典礼,不应该有嬉戏的人与行为。

译文

鲁定公和齐景公在夹谷进行盟会,孔子以代理傧相的身份随行。他对鲁定公说:“我听闻以和谈方式解决国家之间的纠纷,必定要有武力为后盾;准备用战争来解决争端,也必定要准备和平解决的办法,古代的诸侯离开国境范围,必定配备应有的文武官员随从,请批准我带上左右司马的部队。”定公听从了他的建议。到达会盟的地方,搭建典礼坛场和席位,筑起三级台阶,用诸侯相会的礼遇,与齐侯会面,宾主互相拱手揖让,登上席位,并且互相敬酒。齐国早已安排莱人带着兵器埋伏,此时鼓噪喧哗,想劫持定公。孔子冲上梯级高台,走到定公身旁,扶他退下礼坛,同时向鲁国侍卫说:“你们拿起兵器,杀了他们。现在两国君主结盟,东夷的俘虏败卒,竟敢兴兵作乱,破坏两国友好,这不是齐国君主对诸侯的行动。远方的人,不应该参加华夏的政务,东夷不应扰攘华夏的活动,俘虏不可破坏盟约,士兵不应威逼邻邦。否则,从神道上讲,是不吉祥的;从道德上讲,是违反正义的;从人际关系上讲,是严重失礼的。齐国的君王,一定不会这样做。”齐侯心中感到非常惭愧,挥手叫莱人退避。不多久,齐国的乐师奏出宫廷音乐,歌舞艺人和矮人小丑在礼坛前表演和嬉戏。孔子马上冲上台阶,还未到最后一阶,就说:“一般老百姓荧惑侮辱诸侯,罪当斩首分肢,右司马,立刻执行刑法吧!”于是杂技艺人就被斩杀,手足被分散在不同地方。

赏析与点评

这段记载凸显孔子的文韬武略和英明决断。“有文事者必有武备,有武事者必有文备”,自己坚守道德礼节,不会逾越,出国谈判兵马随行,防备劫盟危机。侏儒表演侮辱国君,他立刻命令随行军队腰斩他们,令对方不再做滋扰的小动作。盟会的最终结果是,齐国交还了四处地方及汶上的田地,是“以礼治国”的成功实例。

始诛第二

本篇导读

孔子刚做代理国相的高职,只用了七天的时间,就杀了鲁国一位名人少正卯,但赦免了要诉讼父亲的忤逆子。季氏和子贡两人都提出异议,认为孔子的判决错误。孔子用令人折服的法理,阐释或赦或杀的道理,彰显了孔子政治思想中的政教合一理论。

孔子为鲁大司寇。有父子讼者,夫子同狴1执之,三月不别,其父请止,夫子赦之焉。季孙2闻之,不说,曰:“司寇欺余,曩告余曰:国家必先以孝。余今戮一不孝以教民孝,不亦可乎?而又赦,何哉?”冉有3以告孔子,孔子喟然叹曰:“呜呼!上失其道而杀其下,非理也;不教以孝而听4其狱,是杀不辜;三军大败,不可斩也;狱犴5不治,不可刑也。何者?上教之不行,罪不在民故也。夫慢令6谨诛7,贼也;征敛无时,暴也;不试则成8,虐也。故无此三者9,然后刑可即也。云:‘义刑义杀10,勿庸以即汝心,惟曰未有慎11事。’言必教而后刑也。既陈道德以先服之,而犹不可,尚贤以劝之;又不可,即废之;又不可,而后以威惮之。若是三年而百姓正矣。其有邪民不从化者,然后待之以刑,则民咸知罪矣。《诗》云:‘天子是毗12,俾民不迷13。’是以威厉而不试,刑错而不用。今世则不然,乱其教,繁其刑,使民迷惑而陷焉,又从而制之,故刑弥繁而盗不胜也。夫三尺之限14,空车不能登者,何哉?峻故也;百仞15之山,重载陟焉,何哉?陵迟16故也。今世俗之陵迟久矣,虽有刑法,民能勿踰乎?”

注释

1 狴(bi):监狱。

2 季孙:即季桓子,鲁国的大夫。

3 冉有:冉求,字子有。是孔子学生,曾任季氏的家臣。

4 听:处理审判。

5 狱犴(an):此处指刑狱。

6 慢令:散漫的法令。

7 谨诛:严厉的惩罚,轻易诛杀罪犯。

8 “不试则成”另本作“不试责成”。--编者注

9 “故无此三者”另本作“政无此三者”。--编者注

10 义刑义杀:合宜的刑罚和判决。

11 慎:谨慎。古代判处死刑十分严谨,而且必须在秋天执行,犯人有足够时间想办法上诉。

12 毗:辅助。

13 俾民不迷:令民众不会迷失方向。

14 三尺之限:不高而很细小的险峻,限,通“险”。

15 仞:古代八尺为一仞。

16 陵迟:登山的道路拉长,使斜度减少易于行车,但路程却增多。后一句“陵迟”,指礼教道德滑坡,形成向下的势态,已经难以从新向上。

译文

孔子做了鲁国的大司寇后,有父子来打官司,孔子把他们一并收监,三个月都没有审理。其后父亲请求终止审判,孔子便放了他们。季桓子听闻此事,感到不高兴,便说:“司寇欺骗我!以往他告诉我:国家的管治,必以孝道为先。现在惩罚一个不孝子,以教育民众尽孝,不是可以吗?为什么又要赦免他呢!”冉有将这番话转告孔子,孔子叹息说:“真可悲!政府不守正道而杀戮下民,是不合常理的做法;不去教导孝道,而审理不孝的案件,是杀害无辜;三军打败仗,不可以斩杀士卒;牢狱管治不好,不可以随便用刑。为什么?政府不推行教育,罪责不在民众。政令散漫,但用刑严厉,是伤害百姓;随时滥征税收,是残暴人民;不尝试教化,推卸责任而要求成效,是虐待他人。主政者没有在这三种情况下犯错,才可以马上用刑罚。《尚书》说:‘合宜的判刑和死罪,无须使你不安心。唯一要考虑的是有没有谨慎行事。’就是说,先教导,然后才用刑罚。先陈述道德,令人们佩服;如果行不通,便请贤士来劝导;还行不通,便废除他们的权力;仍然行不通,最后才用律法的威严慑服人民。这样推行三年,老百姓便会走正道了。当中有少量邪僻刁民不遵从教化,就可以依据刑罚对待,则民众都深知罪责了。《诗经》提到:‘辅佐天子,令民众不会迷失道德方向。’因此威严厉政不试行,刑罚也不应该使用。现今的社会则不同,混乱的教育,繁杂的刑罚,使民众迷糊困惑,而陷入罗网中,又会马上被制裁,因此刑罚越多,盗贼越难以制服。不高而细小的险峻,空车也不能攀登,为什么?因为峻峭的缘故;高山崇岭,重载之下仍然可以登山,为什么?因为拉长斜坡能使车缓缓爬上去。现今社会风气、礼教堕落很长时间了,虽然有刑法,人民怎会不违犯呢?”

赏析与点评

萧昌明提出,“不忍不教而诛”,应该是所有圣人和慈悲者的心愿,人类出生时只是空白一片,君王应该好好关怀每一个子民,要刑德兼备,教导人民道德仁善,将教育工作做到最完善,这是首要的任务。不断增加法律条规,只会令社会变得僵化。

孔子的“德政治国”理念,必须由上而下,主政者引导人民修养道德,自己当然也要以身作则。现今世界以经济挂帅,又说法治为首,相比之下,德政治国才是根本的方法。有道德者做领导,又有良臣相助,必能达至成功。

王言解第三

本篇导读

这是孔子回答学生曾参的提问时的讲话,主要说明作为统领天下的王者,如何不出户牖而教化天下。明王必须“内修七政,外行三至”,“七政”是:敬老、尊齿、乐施、亲贤、好德、恶贪、廉让;“三至”是:至礼不让、至赏不费、至乐无声。君王自己身体力行,才可使国家昌盛繁荣,所以推行教化非常重要,领袖人物本身的修养,就是一个明确的指标。

夫道者,所以明德也;德者,所以尊道也。是以非德道不尊,非道德不明。

译文

所谓“道”,便是要发扬光明完善的德行;所谓“德”,便是要尊崇正确大道的哲理。因此,没有德,道便不能受到尊崇;没有道,德行就不能光明完善地发扬。

赏析与点评

道与德的相互关系,孔子解说得非常清晰,与道家及传统哲理一致。

曾子1曰:“不劳不费之谓明王,可得闻乎?”孔子曰:“昔者,帝舜左禹而右皋陶2,不下席而天下治。夫如此,何上之劳乎?政之不平,君之患也;令之不行,臣之罪也。若乃十一而税3,用民之力,岁不过三日;入山泽以其时而无征,关讥4市鄽5皆不收赋。此则生财之路,而明王节之,何财之费乎?”

注释

1 曾子:曾参,字子舆,鲁国人,孝行第一,被后世赞誉为“宗圣”。

2 左禹而右皋陶:舜做皇帝时,大禹和皋陶已经在左右辅助他,大禹治水有成,皋陶执掌刑法。

3 十一而税:十分抽一的税,百分之十的税率。

4 关讥:要查验的关卡。讥,检查,查问。

5 市鄽(chan):市场,市集。

译文

曾参问:“不劳累、不耗费,称为英明君王,请老师讲解给我听。”孔子说:“往时,舜帝有大禹和皋陶在左右辅助,无须离开坐席奔波,而天下太平。这样,君王何须劳累?政治不平稳,是君王的祸患;法令不能推行,是大臣的罪过。如果抽十分之一的税,征用民力,每年不超过三日,在适当时节入山,在湖泽捕鱼狩猎,并不收税,开设关卡市场,也不抽税。这些都是生财的方式,而英明的君王节省使用,财富怎会浪费呢?”

赏析与点评

孔子理想中的圣王,准则不高:一、有贤臣辅弼,勤于政务,推行法令;二、德政平稳,不埋藏祸患,不积压民怨;三、赋税低微,少用民力;四、增加民众收入,按时免税捕鱼狩猎,开展自由贸易,藏富于民;五、圣王自己节用省俭,身体力行,积累国家的财富储备。

孔子曰:“上敬老,则下益孝;上尊齿1,则下益弟;上乐施,则下益宽;上亲贤,则下择友;上好德,则下不隐;上恶贪,则下耻争;上廉让,则下耻节,此之谓七教。七教者,治民之本也。政教定,则本正矣。凡上者,民之表也,表正则何物不正?是故人君先立仁于己,然后大夫忠而士信,民敦俗璞2,男悫3而女贞。六者,教之致也。布诸天下四方而不窕4,纳诸寻常之室而不塞。等之以礼,立之以义,行之以顺,则民之弃恶如汤之灌雪焉!”

注释

1 尊齿:尊敬年长的前辈。齿,代指年龄,年长的人。

2 “民敦俗璞”另本作“民敦而俗朴”。--编者注

3 悫(que):老实心纯而谨慎。

4 窕:怨,怨怼。“窕”另本作“怨”。--编者注

译文

孔子说:“在上位的人敬爱老人,老百姓便更加孝敬父母;在上位的人尊重长辈和长幼秩序,老百姓便更加尊敬兄长;在上位的人乐善好施,老百姓便更加宽厚扶贫;在上位的人亲近德才兼备的贤士,老百姓便会选择结交益友;在上位的官员喜好修养品德,老百姓便不会隐瞒坏事;在上位的人憎恶贪污,老百姓便会以争夺为耻;在上位的人廉洁礼让,老百姓便会以斤斤计较小利小节为耻。这便称为七教。这七教,是管治人民的根本。政制和教育确定了,国家的基础本位便是正确的。一切在上位的人,都是人民的标准法规,标准法规正直,还有什么不正直呢?因此君主自己要先树立仁义,然后大夫就会忠勇,而士卿就会诚信,人民敦亲睦邻,社会风俗朴实俭约,男子谦恭、女子坚贞。这六方面的情况,是教化所导致的良好结果。将七教推广到国家任何角落,人民都不会有怨声,使七教纳入平常老百姓的家庭,也不会有任何阻力。所有人都用“礼”来规范行为,用“义”来建立人间关系以至社会公义,顺应民心和社会风气来行事,那么人民抛弃罪恶就像把热水洒在雪堆上一样容易了!”

赏析与点评

道德是人际关系互动所形成的,君主必须做模范。内修七教,国力便能大增,七教的成效有六种情况:人君先立仁于己、大夫忠、士信、民敦俗朴、男悫、女贞。君主必须以身作则,因为所有子民都仰望着君主。

曾子曰:“敢问何谓三至?”孔子曰:“至礼不让而天下治;至赏不费而天下士说;至乐无声而天下民和。明王笃行三至,故天下之君可得而知,天下之士可得而臣,天下之民可得而用。”

译文

曾子说:“请容许我冒昧地提问,什么是三至?”孔子说:“最好地发挥‘礼’的教化作用,就无须有谦让的举动或虚伪的外表,每个人都依循自己本分的‘礼’去做,天下便会治理太平;设立最大的奖赏,而国家却没有耗费特别多的钱财,出众的人可以领赏,贤明的读书人便会非常愉悦;最好的音乐流行在民众之间,虽然无声无影,但天下的人民都受到陶冶,大家和谐共乐。英明的君王,能够彻底实行这‘三至’,那么天下各国的诸侯,都会知道德政的成效而与之结交;天下的贤明读书人,都愿意成为他的臣子;天下的民众,都愿意听从他的命令,为他服务。”

赏析与点评

这是君王的德政与外行的圆融,彰显了明君的大智慧。人民信任君主,随时可以为国效劳,奋不顾身。

孔子曰:“古者明王,必尽知天下良士之名;既知其名,又知其实,又知其数1及其所在焉。然后因天下之爵以尊之,此之谓至礼不让而天下治。因天下之禄以富天下之士,此之谓至赏不费而天下之士说。如此,则天下之民2名誉兴焉,此之谓至乐无声而天下之民和。故曰:所谓天下之至仁者,能合天下之至亲也;所谓天下之至知者,能用天下之至和者也;所谓天下之至明者,能举天下之至贤者也。此三者咸通,然后可以征。是故仁者莫大乎爱人,智者莫大乎知贤,贤政者莫大乎官能3。有土之君,修此三者,则四海之内,供命而已矣。夫明王之所征,必道之所废者也。是故诛其君而改其政,吊其民而不夺其财。故明王之政,犹时雨之降,降至则民说矣。是故行施弥博,得亲弥众,此之谓还师衽席之上。”

注释

1 数:技术,技能。

2 “天下之民”另本作“天下之明”。--编者注

3 官能:以有才能的人出任官职。

译文

孔子说:“古代英明的君王,必然知道天下间所有贤良读书人的名字;既知道他们的名字,又知道他们的实际才德,也知道他们技能的程度,以及他们居所的情况和地点。然后依循国家的爵位,尊敬地礼聘他们任职,令他们发挥才能,使国家昌盛,这便是最高的礼聘贤士,最终令国家推行礼治,而天下太平。用国家职位的俸禄,奖赏出众的读书人,让他们获得金钱的回报,过着富裕的生活,这便是最高的奖赏,没有令国家额外花费,而天下的读书人都愉悦了。这样,天下的人都重视声誉,人民都追求美好,就像音乐无声地流行,民众都和谐共乐。所以说:天下最仁慈的人,能够结合天下最爱护他和亲近他的人;天下最明智的人,能够任用天下使百姓和睦的人;天下最英明的人,能够举荐天下最贤德的人。这三方面的情况,都能够全部通达无阻,然后就可以派兵出征了。因此,仁慈的人,最大的德行就是爱人;有智谋的人,最大的智慧就是知道和结交贤德的人;最贤良的君主,就会礼聘贤士做官。有国土的君王,做好这三件大事,那么天下的人只会共同服从命令,不会扰民了。英明君王征伐的国家,必然是荒废道德的国家。所以诛杀它的君王,更改它的政治制度,安抚他的人民,不夺去他们的财产。所以英明君王的政教好像及时雨,降落以后,人民便得到愉悦了。所以,他推行的政教,施惠的地方越广博,得到民众的爱戴越多,这便是王师出征能得胜还朝的原因。”

赏析与点评

“仁者莫大乎爱人”,仁者是最高的圣王,爱人如己,万民拥戴;“智者莫大乎知贤”,优秀的智谋者,和贤士交往,维系优秀的智囊团队;“贤政者莫大乎官能”,优异的政治家,能够任命有才干的人做官,安顿好内外政治,治国然后平天下。这是非常重要的次序,否则外战内乱,老百姓最受苦,战争得不到民众的拥护,亦会失败。

大婚解第四

本篇导读

儒家重视礼教,强调通过礼的实践,达到教化修身的目标。人类注重婚礼,除了扩大宗族和绵延子嗣外,也要顾及两性关系,以及人性欲望的自然需求。本篇是孔子和鲁哀公讨论婚礼意义的对话,其中主要讲述了人道的重要性,所以有“夫妇之礼,人伦之始”的讲法。夫妇之间,互相要有“爱”、“敬”,家庭是国家的基本单位,所以君主要由“敬妻”做到“敬身”,更进一步把“敬亲”、“敬天”连接起来,作为天人合一的一种途径。这一完整的婚姻生命观,很值得现代人学习。

孔子侍坐于哀公1。公曰:“敢问人道孰为大?”孔子愀然2作色而对曰:“君之及此言也,百姓之惠也,固臣3敢无辞而对?人道政为大。夫政者,正也。君为正,则百姓从而正矣。君之所为,百姓之所从;君不为正,百姓何所从乎?”公曰:“敢问为政如之何?”孔子对曰:“夫妇别,男女亲,君臣信。三者正,则庶物从之。”

注释

1 哀公:鲁定公的儿子,后来想削弱大臣三桓(鲁桓公的后人:孟孙氏、叔孙氏、季孙氏)的势力,反而被围攻,流亡邹国等地。

2 愀(qiao)然:严谨慎重的样子。

3 固臣:低微的臣子,鄙臣。谦词。

译文

孔子陪坐在鲁哀公旁边,哀公问他:“想请问人的道德范畴中,哪样最重要?”孔子严谨而改变面色,回答道:“君王提出这问题,真是老百姓的幸运啊。鄙臣哪敢怠慢而不回答?人类的道德以政教最重要。因为政教的意义,就是公正。君王公正,百姓便跟着得到公正。君王的言行,百姓是会跟从的;君王做得不公正,老百姓跟他学什么呢?”哀公说:“请问如何做好政教的工作?”孔子回答:“夫妇有不同的职责和位置,要清楚男女亲爱的礼节和道理,君臣之间要秉持忠信。这三件事做到公正,万事万物便会跟着顺畅。”

赏析与点评

身教、家教、政教为教育三大范畴,现代社会的政教可称为“境教”,政府以领导社会环境为任务。建设美好幸福乐土,包括外在环境的硬件建设,也包括心灵文化及社会风气的软件建设。

公曰:“寡人虽无能也,愿知所以行三者之道,可得闻乎?”孔子对曰:“古之为政1,爱人为大;所以治爱人,礼为大;所以治礼,敬为大;敬之至矣,大昏为大;大昏至矣,冕2而亲迎;亲迎者,敬之也。是故君子兴敬为亲,舍敬,则是遗亲也;弗亲弗敬,弗尊也。爱与敬,其政之本与。”

注释

1 “古之为政”另本作“古之政”。--编者注

2 冕:帝王或诸侯的礼帽。古代以衣冠为礼仪,冠帽要配合身份和礼服。这里可借指所有婚礼的礼帽。

译文

鲁哀公说:“我虽然没有才能,但很愿意了解施行这三个目标的方法,你可以告诉我吗?”孔子回应说:“古代推行政教,以爱护人民为最大的目标;管治国家,就是做好爱护人民的工作,用礼教最为重要;施行礼教,以尊敬最为重要;尊敬的最极致表达方式,以婚姻最为重要;婚姻要达到最好,要有最好的婚礼,戴上冠冕、穿上礼服,然后亲自迎娶;亲自迎娶的礼仪,就是最尊敬的方式。因此有道德的人,互相礼敬,便有亲和,舍弃礼敬,便是抛掉亲和;不亲不敬,就不能够互相尊重。因此爱与敬,就是政教的根本。”

赏析与点评

婚礼是古代六礼之一,礼的精粹是“敬”,将敬身、敬亲、敬妻、敬天相结合,便是身心一体。“敬”的核心是“爱”,敬与爱相辅相成,是治国的根本。

孔子曰:“天地不合,万物不生;大昏、万世之嗣1也,君何谓已重焉?”孔子遂言曰:“内以治宗庙之礼,足以配天地之神;出以治直言之礼,足以立上下之敬。物耻则足以振之,国耻则足以兴之2,故为政先乎礼,礼其政之本与!”

注释

1 万世之嗣:万世,形容世世代代。嗣,继承,接续。

2 “国耻则足以兴之”另本作“国耻足以兴之”。--编者注

译文

孔子说:“天地不相合,万物便不能生长;诸侯的婚礼,影响到世世代代的继承接续,君王为什么说会过重呢?”孔子坦率直言:“在内而讲,君王可以主持宗庙祖先的祭礼,足够配合天地的精神;在外与其他国家往来,处理政教的礼制事务,足以建立上下尊卑的恭敬典范。大臣如果做了可耻的事,以礼教教导他,振奋他的精神,国君如果做了有愧于心的丑事,以礼教令他改正,重新兴起国家的良好风气。因此推行政治,首先要注重礼教,礼就是政教的根本啊。”

赏析与点评

孔子指出,婚礼的隆重不会过分,要敬礼天地社稷,成为宣扬礼敬上下的榜样。君臣做出可耻的事,可以用礼来加以振兴补救,所以政教的根本是礼,而须用婚礼作为示范的蓝本,不能松懈和轻忽。

公曰:“君子何贵乎天道也?”孔子曰:“贵其不已也。如日月东西相从而不已也,是天道也;不闭而能久,是天道也;无为而物成,是天道也;已成而明之,是天道也。”公曰:“寡人且愚冥,幸烦子志之心也1。”孔子蹴然避席而对曰:“仁人不过乎物,孝子不过乎亲。是故仁人之事亲也如事天,事天如事亲,此谓孝子成身。”

注释

1 “幸烦子志之心也”另本作“幸烦子之于也”。--编者注

译文

鲁哀公说:“有道德学问的人,为什么珍视天道呢?”孔子说:“珍视的是它能生生不息,不停止地永远活动。就像日来月往,太阳从东方升起,向西方落下,永不休止,这便是天道;不受阻碍而没有停止运行,可以永恒长久,这便是天道;不强求做作,而万物自然地成长,这便是天道;已经成熟长大,而引导万物光明茂盛,这便是天道。”哀公说:“我本人的确愚昧冥顽,希望你能够打开我的心窍,再讲清楚,令我明白。”孔子恭敬地站起来,离开他的坐席,面对哀公说:“仁慈的人,做事不会犯错,孝敬父母的儿子,不会在双亲跟前有过失。因此仁慈的人侍奉双亲,犹如侍奉天地,对待天地,犹如对待自己的双亲,是里外一致的,这就是我所讲的孝子要全面完成个人道德修养。”

赏析与点评

天道的可贵有以下数点:一、永远自然畅顺地运动,例如太阳东西而行,从没有停顿;二、不会受到任何事物所阻挡,长久地活动;三、不做作而成就万物,平等无私;四、对已经成形的事物,令他们发扬光大。君子要学习天道的宽宏大量和能力博厚,作为自己修身进德的指标。

君子由自重“敬身”开始,孝亲而不伤身,成就道德修养,外向成为礼,称为“成身”,然后光显父母宗族,达到“成亲”,三者互相联系并相互影响。

儒行解第五

本篇导读

儒者这个名词,在孔子以前,是指学习修养和各种技艺的读书人,是知识分子,但没有官职。孔子除了倡导教育的普及化,也重视知识分子的自我形象提升。他要求学生的行为,就是一个儒者的行为。后世以孔子学说为儒家哲理,跟随的人就是儒者。本篇记述孔子深入阐明儒者行为的要点:自立、仪容、备预、近人情、特立、刚毅、为士、忧思、宽裕、举贤援能、特立独行、规为、交友、尊让,充分树立了读书人的气节,既严格又恰到好处,值得现代人参照反省。

孔子在卫1。冉求言于季孙曰:“国有圣人,而不能用,欲以求治,是犹却步而欲求及前人,不可得已。今孔子在卫,卫将用之。己有才而以资邻国,难以言智也。请以重币延之。”季孙以告哀公,公从之。孔子既至,舍2哀公馆焉。公自阼阶3,孔子宾阶4,升堂立侍。

注释

1 卫:卫国,初时建都在朝歌(今河南省淇县),于卫懿公时被狄人攻击,齐国相救而迁都于楚丘(今河南省滑县),此后国势渐弱。

2 舍:住宿,用作动词。

3 阼阶:东阶,东边的台阶,主人的位置。

4 宾阶:西阶,古时宾主相见,宾自西阶上。

译文

孔子在卫国,冉求告知季康子说:“国中有道德高尚的圣人,而不能任用,想得到良好的统治,犹如倒退而行,却要求比前面的人快速,根本不可能。现今孔子在卫国,将受到卫国重用,我们自己有人才而成为邻国的资源,难以说是明智的方针。请用厚礼迎聘他回国。”季康子转告鲁哀公,哀公听从了。孔子回来后,住在哀公的客馆,哀公站在东阶,孔子在西阶而上,行宾主相见之礼,然后正式登上殿堂,孔子站在旁边陪伴。

公曰:“夫子之服,其儒1服与?”孔子对曰:“丘少居鲁,衣逢掖2之衣;长居宋,冠章甫3之冠。丘闻之:君子之学也博,其服以乡。丘未知其为儒服也。”公曰:“敢问儒行?”孔子曰:“略言之,则不能终其物4;悉数之,则留更仆5未可以对。”哀公命席。

注释

1 儒:《说文解字》:“柔也,术士之称。”指有特殊技术的人,孔子懂得礼乐骑射数术,都是专业技术。

2 逢掖:衣袖宽阔的服装。

3 章甫:商代的一种冠帽。

4 终其物:彻底地讲述事物的情况。

5 更仆:换班调动仆人,比喻时间很长。

译文

鲁哀公说:“先生你穿的服装,是不是儒服呢?”孔子回答说:“我年少时就住在鲁国,穿着宽大袖掖的服装;长大后住在宋国,戴上缁布做的冠帽。我听闻:有道德修养的人,学识博大,但会按照当地生活习惯,穿当地的衣服。我不知道是不是儒者的服装。”哀公说:“请问儒者的品行标准是怎样的?”孔子说:“讲得太过简略,便不能全面解释;若要全面陈述,便要留下仆人加班,直至深夜,也不能全部回答清楚。”哀公命人为孔子设置席位。

孔子侍坐,曰:“儒有席上之珍以待聘,夙夜强学以待问,怀忠信以待举,力行以待取;其自立有如此者。儒有衣冠中1,动作慎2,大让如慢,小让如伪;大则如威,小则如媿3;难进而易退也,粥粥4若无能也;其容貌有如此者。儒有居处齐难,其坐起恭敬,言必诚信,行必中正5;道涂不争险易之利,冬夏不争阴阳之和;爱其死以有待也,养其身以有为也;其备预有如此者。”

注释

1 衣冠中:中等的衣冠服饰。

2 “动作慎”另本作“动作顺”。--编者注

3 小则如媿:对待小事情、小问题,也有“愧不敢当”的谨慎态度。“媿”另本作“愧”。--编者注

4 粥粥:谦虚柔弱不敢妄动。

5 “行必中正”另本作“行必忠正”。--编者注

译文

孔子站在座位旁边,说:“儒者陈列着古代的善政美言,随时等待着君王的垂询;夜以继日地勤奋学习,等待君王的发问;心怀贞忠诚信,等待君王的举荐;努力地进德修业,等待君王的任用。他们是这般的自立。儒者的衣冠与普通人一样,但行动谨慎,推辞礼让大事情的时候,或许使人感觉有点傲慢,推辞礼让小事情的时候,或许使人感觉有点虚伪;在大原则上,他威严认真,在小是非上,他谦恭低下;要他进入仕途为官,他要小心选择贤君,要他退隐,他轻易放弃名利,表面上看来没有才能;而且他的容貌又如此普通。儒者的日常起居生活,也是整齐端庄,他坐立都恭谨敬慎,不敢轻佻浮躁,言语必定有诚信,行动做事必定中立正直;在道路上,不会避开险要,而争夺平坦有利的路径;冬天不争阳气和暖的位置,夏天不争阴凉和顺的位置;不怕牺牲,要等待有公义的情况到来;护养自己的身心,准备有一番作为;他事前的预备工作,详尽到如此细微。”

儒有忠信以为甲冑1,礼义以为干橹2;戴仁而行,抱义而处3;虽有暴政,不更其所;其自立有如此者。

注释

1 甲冑:将士的铠甲。

2 干橹:小盾牌和大盾牌。

3 “抱义而处”另本作“抱德而处”。--编者注

译文

儒者拥有忠贞诚信,作为保护自己的铠甲,手握礼节公义,作为卫护盾牌;头上顶着仁慈而行动,坚守和怀抱着道德而生活;虽然遇上残暴的政府,也不改变他的操守和志愿;他自己订立善良的志向,品德行为是多么的坚定。

夫温良者,仁之本也;慎敬者,仁之地也;宽裕者,仁之作也;逊接者,仁之能也;礼节者,仁之貌也;言谈者,仁之文也;歌乐者,仁之和也;分散者,仁之施也。儒皆兼而有之,犹且不敢言仁也;其尊让有如此者。

译文

温和善良,是仁的根本;慎行敬爱,是仁的基础;宽松厚裕,是仁的行动;谦逊地待人接物,是仁的艺术才能;礼仪恭节,是仁的容貌;言语谈吐,是仁的文采;歌舞音乐,是仁的和气;分物散财,是仁的施惠。儒者都能够兼而有之,尚且不敢自以为达到“仁”的境界。儒者对人的尊敬和礼让,是多么的完善。

赏析与点评

本篇生动地叙述了儒者应该具有什么样的道德行为。儒者,人格是独立的,姿态是礼让的,戴仁而行,抱义而处,虽有暴政,也不逃避。孔子还特别提出“仁”的各种要素,将仁搭建成一个有完整结构的体系。

问礼第六

本篇导读

本篇深入全面地回答有关礼的各种问题。古代的礼,是一种社会共通的礼法,辅助正规的法律条文。礼作为无形的法律,大家共同遵守,否则社会就会混乱。孔子阐述礼的发展过程,由“始于饮食”,以至养生送死等情况,中华文化在社会进程中,开启礼的功能,成为礼仪之邦,蕴藏着丰富的精神内涵。

孔子曰:“丘闻之:民之所以生者,礼为大。非礼,则无以节事天地之神焉;非礼,则无以辩1君臣、上下、长幼之位焉;非礼,则无以别男女、父子、兄弟、婚姻、亲族、疏数之交焉。是故君子以此为尊敬,然后以其所能2教顺百姓,不废其会3节。既有成事,而后治其文章黼黻4,以别尊卑上下之等。其顺之也,而后言其丧祭之纪,宗庙之序。品其牺牲,设其豕腊,修其岁时,以敬祭祀,别其亲疏,序其昭穆5,而后宗族会宴,即安其居,以缀恩义。卑其宫室,节其服御,车不雕玑,器不雕镂,食不二味,心不淫志,以与万民同利6。古之明王,行礼也如此。”

注释

1 辩:此处通“辨”,辨别、区分。

2 所能:所拥有的才能,此处指礼教。

3 会:人与人之间的相会见面。

4 黼黻(fu fu):礼服上所绣的纹饰。

5 昭穆:宗庙之内,排列在始祖左方为昭,即一世、三世等,右方为穆,即二世、四世等。

6 “以与万民同利”另本作“以与民同利”。--编者注

译文

孔子说:“我听闻,在人们生活中,礼是最重大的事情。没有礼,就不能够以礼节事奉天地的神灵;没有礼,就不能区分君臣、上下、长幼的高低位置;没有礼,就不能辨别男女、父子、兄弟、婚姻、亲族的亲疏程度,以便有秩序地交往。因此,有修养的君子,把礼看得非常重要,并用他所了解的礼教来引导百姓和顺相处,不会废除会面的礼节。等到礼的教化有了成效之后,订立条文篇章,以至礼服上的刺绣纹饰,用来分别尊卑、上下的等级。制度逐渐顺畅,然后谈论丧事、祭礼的纪律以及祖先宗庙的礼序。安排好祭祀用的牺牲,布置好祭祖用的干肉,每年按时举行严肃的祭礼,以表达对神灵、祖先的尊敬之心,区别血缘的亲疏,排定昭穆的次序。然后宗亲族人一起宴会,使大众有安居乐业的生活,联系大家的恩情仁义。房屋住得卑陋,衣服马车简朴,车上不做雕刻装饰,器皿没有花纹,只吃一种荤菜,不被淫乱迷惑意志,与苍生同享利益。古代英明的君王,就用这种办法推行礼教。”

赏析与点评

礼,是孔子认为人类活动最重大的一个环节。礼始于饮食,用以共同分享食物,接着是人与人的相会交际,然后是养生送死,以至敬拜祖先鬼神之礼,可见孔子的宏观视野。“礼”赋予生命教育正确的指标和路线图,推行礼乐教育,不能死板,必须践履笃实。首先“君子以此为之尊敬”,由自己的学习经历开始,了解个中道理,“然后以其所能,教顺百姓”,才可以用来推行礼乐教育。现代人不守礼,不推行礼仪,因为本身私欲多,社会变成混乱一片,是非混淆。

言偃1问曰:“夫子之极言礼也,可得而闻乎?”孔子言:“我欲观夏道,是故之杞,而不足征2,吾得《夏时》3焉;我欲观殷道,是故之宋,而不足征也,吾得《坤乾》4焉。《坤乾》之义,《夏时》之等,吾以此观之。夫礼初也,始于饮食。太古之时,燔黍5擘豚6,污罇而抔饮7,蒉8桴9而土鼓,犹可以致敬于鬼神。及其死也,升屋而号10,曰:‘高!某复。’然后饮腥苴熟11,形体则降,魂气则上,是为天望而地藏也。故生者南向,死者北首,皆从其初也。昔之王者,未有宫室,冬则居营窟,夏则居橧巢12;未有火化,食草木之实、鸟兽之肉,饮其血,茹其毛;未有丝麻,衣其羽皮。后圣有作,然后修火之利;范金合土,以为台榭、宫室、户牖;以炮以燔,以烹以炙,以为醴酪,治其丝麻,以为布帛;以养生送死,以事鬼神。故玄酒在室,醴醆在户,粢醍14在堂,澄酒在下,陈其牺牲,备其鼎俎,列其琴、瑟、管、磬、钟、鼓,以其祝嘏15,以降其上神,与其先祖;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齐上下,夫妇有所,是谓承天之祜16。”

注释

1 言偃:字子游,是孔子的学生,以文学为专长,曾任官职于鲁国,推行礼乐教化颇有佳绩。

2 征:验明证实。

3 《夏时》:夏朝的历法书籍。以泰卦为岁首正月(寅月),合乎否极泰来的意义,由汉代沿用至今天。

4 《坤乾》:殷代流行的易学《归藏》版本,以坤为首,与《周易》以乾为首有差别。

5 燔黍:将黍放在石头上烧热,原始的用火煮食方式。

6 擘豚:把猪肉撕裂分开。

7 污樽而抔饮:当时没有酒壶类的器皿,便挖地穴而制酒,用手掬酒来饮。

8 蒉:泥土加上一些物料。

9 桴:击鼓的鼓槌,木棒加上蒉。

10 “升屋而号”另本作“升屋而号告”。--编者注

11 饮腥:放生黍于死者口内,称为含礼。苴(ju)熟:以苞苴包着煮熟的肉,作为送灵之用。

12 橧巢:古代用木建筑的树上居室。

13 醆:白酒。

14 粢醍:谷类制成的红酒。

15 祝嘏:祷祝的文辞语句。

16 祜:福分,或作“祐”,护持,福祉。两字写法接近,意思稍有分别。

译文

言偃问道:“老师极力主张礼教,可不可以告诉我们当中的道理呢?”孔子说:“我想考察夏朝时候的礼制大道,因此去了夏代后人所在的杞国,但数据是不可信的,我在那里得到夏朝的历法书籍;我想考察殷商时候的礼制大道,因此去了殷人后裔所在的宋国,但数据少而且不可信,我在那里得到阴阳易理的书。从阴阳易理的意义和夏朝的历书中,我考察了古代的礼制原则。礼的发生,开始于日常生活的饮食之中。远古的年代,没有釜甑的器皿,就把米壳除掉,撕开肉类,放在石头上,加烈火而煮熟,在地上挖坑做酒,然后使用双手饮酒。以荆藤造鼓槌,打大小不同的石头为鼓,仍然可以向鬼神诚心致敬。当人死后,亲人爬上屋顶,号哭并叫着:‘你在高处,某某要回来呀。’然后将生米放入死者口中,用草苴包裹尸身,把形体下葬地底,魂魄灵气上升回天,便是望天招魂,入地埋葬。因而生人面向南方,表示归阳,死者头部向北,表示归阴,都是依着古代的方法。过往的王帝,没有宫殿房屋,冬天住在地洞,夏天住在树上的窝棚;没有用火煮食,食草木的果实,捕捉鸟兽,连毛带血而食;没有丝绸织麻,穿着羽毛兽皮。后来的智者有所发明,懂得用火生活;用金属造模具,制成陶器,作为建造楼台、宫殿、房屋的物料;以火烧烤食物,烹调各种菜色,酿制甜酒和酱菜,细心编织丝绸麻线,成为布匹和绸缎;以这些事物来生活,而且举办丧礼送别死者。所以放置清米酒在室内,甜酒和白酒设在屋内,谷酒摆列在堂前,淡酒在堂下。陈设着牲畜,预备各种菜肴,安放琴、瑟、管、磬、钟、鼓等乐器,吟诵着祷祝文词,用以迎接天上的神仙,与祖先一起降临;以这些礼仪,明正地分出君臣的位置,加深父子的慈孝,使兄弟的感情和睦,统一各种尊卑的礼节,明确夫妇之间的位置,这便是承接上天赐予的幸福荫祐。”

赏析与点评

孔子非常细心研究古代的生活习惯。古人的秩序,逐渐成为有规范的礼节,用以分配饮食和养生送死,并作为人性化的礼仪,表达内心的情感。礼的发展和完善进程,就是中华民族的文明智慧进程。

五仪解第七

本篇导读

各种族群或社会阶层,在不同场合有不同身份,都有仪态礼节的区别,“五仪”是指人的五个等次,包括:庸人、士人、君子、贤人和圣人。孔子详尽地阐明这些人的品德和行为,当然希望君主认清庸人,切勿重用这类没有才能的人。而且更进一步指出选取人才的办法,并强调,国家的兴旺与灭亡,都在于推行政教的官员,可见选人用才的重要性。

〔哀公〕曰:“然则章甫履1,绅带2搢笏3者,皆贤人也?”孔子曰:“不必然也。丘之所言,非此之谓也。夫端衣玄裳4,冕而乘轩5者,则志不在于食焄6;斩衰7菅菲8,杖而歠9粥者,则志不在于酒肉。生今之世,志古之道;居今之俗,服古之服,谓此类也。”

注释

1 履:鞋头有钩形设计,可绑鞋绳。

2 绅带:士绅较宽大的腰带,古式有一端下垂,并有尺寸规限。

3 搢笏:将笏枝插入绅带内,故“缙绅”为古代士大夫的雅称。“搢笏”另本作“缙笏”。--编者注

4 端衣:端正的上衣,是祭祀用的礼服。玄裳:黑色的下衣。

5 轩:一种有弯曲车前木的车辆,卿大夫及诸侯夫人所使用。古代用牲畜拉车,车前木称为辕,用来套绑畜生。

6 焄:荤菜或肉食。“焄”另本作“荤”。--编者注

7 斩衰(cui):是丧服的一种。

8 菅菲:草鞋。

9 歠:通“啜”,啜饮。

译文

鲁哀公说:“这样讲,穿着殷商的冠帽鞋履、衣服上有绅士的腰带装饰的人,都是贤人了?”孔子说:“不一定啊!我所讲的并非这个意思。一个人穿上端正礼服,黑色的下裳,戴冠帽,坐名贵的车辆,他的志向不在于荤食美馔;穿着粗麻丧服和苞茅草鞋时,扶着拐杖而饮粥水,他的意志不在于酒肉丰盛。生于现今世代,志向推行古人的道德礼乐,居住于如今的俗世社会,穿着古代的礼服,所讲就是这类人。”

孔子曰:“人有五仪:有庸人,有士人,有君子,有贤人,有圣人。审此五者,则治道毕矣。”公曰:“敢问何如斯可谓之庸人?”孔子曰:“所谓庸人者,心不存慎终之规,口不吐训格之言,不择贤以托其身,不力行以自定;见小暗大,不知所务;从物如流,不知其所执。此则庸人也。”

译文

孔子说:“人有五种不同的类型:普通的庸人,读书的士人,有良好修养的君子,有优秀才能的贤士,有高尚道德和渊博学问的圣人。审视清楚这五类人,便可以完善治理的方法了。”鲁哀公说:“请问怎么样才算是庸人?”孔子说:“被称为庸人的人,内心没有谨慎小心的规矩,做事没有贯彻始终的规范,口里没有说过圣贤的训诲,没有讲过合理的话,不选择贤人作为自己学习的对象,没有身体力行自己既定的目标;见到小事,细察内容,对于大事,便糊里糊涂不去思辨,更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事;听到别人的闲话,记忆得像流水般快速,做事做人,却不知道要坚持哪些原则。这便是庸人。”

赏析与点评

能够观察细微,明白每一个人的品德操守,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作为领导者必须自我培训,使这种能力增强,才可以组合有效率的团队,干一番事业。

公曰:“何谓士人?”孔子曰:“所谓士人者,心有所定,计有所守,虽不能尽道术1之本,必有率2也;虽不能备百善之美,必有处3也。是故知不务多,必审其所知;言不务多,必审其所谓;行不务多,必审其所由。知既知之,言既道之,行既由之,则若性命之形骸之不可易也;富贵不足以益,贫贱不足以损,此则士人也。”公曰:“何谓君子?”孔子曰:“所谓君子者,言必忠信,而心不怨;仁义在身,而色无伐4;思虑通明,而辞不专;笃行信道,自强不息,油然若将可越,而终不可及者,此则君子也。”

注释

1 道术:道德学术的才能。

2 率:遵循的规则和路向。

3 处:常规基础。

4 伐:夸耀,炫耀。

译文

鲁哀公说:“什么是士人?”孔子说:“被称为士人的人,内心已有稳定的原则,计划有自己的目标,虽然不能充分掌握道德学术的根本,但做事遵循一定的规则和路向;虽然不能具备尽善尽美的优点,但是有一定的良好常规基础。因此,士人不在于知道很多,但必定审慎深入了解自己的知识;言语不在于多说,但必定审慎明白所讲的核心见解;做事不在于很多,但必定审慎明了行动的理由。已经在知识上获得智能,在言语上明白道理,在行为上明了理由,便好像生命依附在形体中,不可以改变了;富贵来临,他没有得到益处,贫贱在眼前,也不会令他损失,这便是士人。”哀公说:“什么是君子?”孔子说:“被称为君子的人,言语必定忠诚而有信用,心里没有怨气;仁慈公义在他身中,而没有炫耀的神情;思索和考虑问题,非常通达明朗,而说话没有专横跋扈;彻底地实行自己的理想志愿,坚信礼教道德,自己不断进德修业,缓慢得似乎别人随时能超越他,但最终却无法赶上他。这便是君子。”

赏析与点评

君子已经具备一定的修养,仁义忠信的美德都在身上焕发出来,思辨能力通明清晰,自强不息地笃实行道,学习和尊重其他的专业人士,立身于世非常稳定,能安身立命。

公曰:“何谓贤人?”孔子曰:“所谓贤人者,德不逾闲1,行中规绳2,言足以法于天下,而不伤于身;道足以化于百姓,而不伤于本;富则天下无宛财3,施则天下不病贫。此则贤者也。”

注释

1 逾闲:超越范畴。

2 规绳:规矩绳墨,即法律规则条文。

3 宛财:宛,通“蕴”,积蓄。积蓄私人的财产。

译文

鲁哀公说:“什么是贤人?”孔子说:“被称为贤人的人,品德操守,不会超越礼制的范畴,行为完全合乎法律,他的言语,可以使天下人效法,因为言行一致,所以不会约束了自己;他的道德,可以教化老百姓,因为内外一致,所以不会损害自己。他虽富有,自己仍旧没有积蓄私人财产;恩施天下的人,人民就不会有贫穷和疾病。这便是贤人。”

赏析与点评

贤人的行、住、坐、卧都是中庸大道,努力为百姓,但不会执着于名利而伤害自身,灵活处事,自然令大众得以安居乐业。

公曰:“何谓圣人?”孔子曰:“所谓圣人者,德合于天地,变通无方1,穷万事之终始,协庶品2之自然,敷其大道,而遂成情性。明并日月,化行若神,下民不知其德,睹者不识其邻。此谓圣人也。”

注释

1 无方:没有特定的方法,或没有极限的方法。

2 庶品:庶,众多的物类。一切的物类群品。

译文

鲁哀公说:“什么是圣人?”孔子说:“被称为圣人的人,道德融合天地,无需特定的方法,悠然闲雅,便可以变通一切,应付事物,明白万事万物的终始循环道理,协调一切物类群品的自然和谐,通贯宇宙大道,随缘救济众生,舒展人民的本来情性。他的光辉与日月同明,广施惠泽,教化的行为有如天地的精神,无处不在,出神入化,而人民却不知道他的恩德,见到他在旁边,却不知他是圣人,也不知道他施行恩德的范围有多大。这便是圣人。”

赏析与点评

孔子观察入微,详述圣人、贤人、君子、士人、庸人这五类人的性格操行,不在乎表面的衣冠美肴,而在于他们内心的理想情操。希望君王赏识贤能,远离小人,用人唯德。贤人心怀大志,以道德礼乐教化民众,坚贞不二,当然是一种好模范。

哀公问于孔子曰:“请问取人之法。”孔子对曰:“事任于官,无取捷捷1,无取钳钳2,无取啍啍3。捷捷、贪也;钳钳、乱也;啍啍、诞也。故弓调而后求劲焉,马服而后求良焉,士必悫而后求智能者焉。不悫而多能,譬之豺狼不可迩。”

注释

1 捷捷:非常敏捷,能言善辩,反应很快,贪功劳要表现自己。

2 钳钳:信口开河,随便说话,造成混乱。

3 啍啍:胡言插嘴,干扰他人的谈话,荒诞无礼的举动。

译文

鲁哀公问孔子:“请问选取用人的方法。”孔子对他说:“官员要选择能够负责任的人,不能选用能言善辩的人,不能选用乱语妄言的人,不能选用随便乱说的人。能言善辩,容易贪功急进;乱语妄言,容易成为乱臣贼子;随便乱说,容易炫耀自己,行为荒唐怪诞。因此学会调较弓弩,才去选择强劲良弓;学会驯服马匹,才去选择良驹;读书人必定要诚实,然后从中选取那些有智慧有能力的人。如果不是诚实、朴素、谨慎的人,技艺才能多了,便好比豺狼一样,到处危害别人,不可以再接近他。” /AJgVFMKNoPMVIRs1ov5oaTFP7pvyif7yY65h/glr8gVqibLOrVbQQg87d6Po8G7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