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少年求剃度

隋文帝开皇十六年(596),洛州缑氏县游仙乡凤凰谷陈村(今河南偃师陈河村)一个世代儒学的官宦家庭出生了一个男婴,取名陈祎,即本书的主人公。

陈家祖上几代都在朝廷做过官。陈祎的爷爷曾是北齐的国子博士,这是封建王朝最高学府的教授官。陈祎的父亲陈康是隋朝的一个小县令,官虽小,学问却大,曾博得“当代郭有道”的美名。郭有道就是东汉著名儒学大师郭泰,博通经典,居家教授,门下弟子近千人。虽然祖父、父亲去世得早,但这种诗书传家的传统,对陈祎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在陈康的4个儿子中,陈祎排行最小。这个老四从小就聪明伶俐,颇受父亲宠爱。据说陈祎8岁时,父亲就开始教他《孝经》,一次正讲“曾子避席”时,小家伙忽然站起来,整理一下衣饰,垂手侍立。父亲惊讶了,问他怎么了,他说:

“曾子避席听老师教导,我今天聆听父亲的教诲,怎敢大模大样地坐着听呢?”

陈康见小儿子天资过人,触类旁通,心中的喜悦真是无法形容,以致他逢人便称道这件事。大家也说,有其父必有其子,小家伙将来一定有大出息。

陈家虽然世代官宦,家底却不厚,自从陈康辞掉县令还乡后,家道中落,生活日趋贫寒。对小陈祎来说,更不幸的是他过早地失去了双亲,5岁时母亲病故,10岁时父亲也一病不起。小陈祎随着二哥来到洛阳净土寺,在晨钟暮鼓中送走童年。

陈祎的二哥叫陈素,自幼出家,法名长捷,住在洛阳净土寺。父亲去世后,长捷把年幼的四弟带到道场,一有空闲便教他学习文化。长捷精通佛家内典,又熟读道家老庄诸书,对他有着直接而深刻的影响。在净土寺中,陈祎跟二哥学习,不知不觉地迈入了佛教的大门。进寺才一年,他对《维摩经》、《法华经》等佛教经典朗朗成诵。家学深厚,天资过人,再加上刻苦认真,陈祎在佛寺中打下了坚实的文化基础。这是他后来在佛学、地理学方面取得卓越成就的重要条件。

通过对佛经的学习,陈祎萌发了出家的念头。在隋朝,佛教徒出家要由国家选拔,统一办理“度僧”手续,每次度僧都要考试,而且名额很少。隋炀帝大业三年(607),隋炀帝敕令在洛阳度僧27名。当时参加预选的有几百人,经业都比较优良,而陈祎才12岁,年纪太小,连参选的资格都没有。陈祎心中怏怏不乐,在寺门外徘徊,羡慕地看着那些忙碌的参选人。正在这时,负责度僧的大理卿郑善果从这里经过,见他容貌出众,随口问了一句:

“你是谁家的孩子呀?”

陈祎见了大官,并不慌张,他说了自己的家庭出身,接着说:

“我一心想出家,只恨年幼学浅,不能和别人一同参选。”

郑善果见眼前的小孩子谈吐不凡,很是惊讶,又问:

“你这么小的年纪,干吗想出家呢?”

陈祎回答说:

“小子意欲远绍如来的慧命,近光遗传的佛法。”

这句话打动了郑善果的心,他破格准许陈祎出家,法名玄奘。这位以知人著称的大理卿对同事说:

“这么小的年纪便有这么大的志向,真不简单哪!我相信他将来一定会成为佛学大师,只怕你我看不到这一天了。”

历史证明,玄奘除了成为一代佛学大师外,还成了著名的地理学家、翻译家,这恐怕是郑善果始料不及的吧!

玄奘出家后,仍和二哥住在净土寺。寺中有位景法师,正在演讲《涅槃经》,这是一部涉及佛教中心思想的经典。玄奘和大家一齐听讲,废寝忘食地钻研。在通晓这部经典后,他又向另一位法师学习《摄大乘论》,这是一部综合大乘要义的名著。玄奘聪颖过人,一点便透,稍加研习,便已通晓无遗。寺中僧众大为惊异,要知道,寺中许多老和尚还不能通解这一经一论呢。于是,大家让他也升座演讲一次,玄奘毫不推辞,演讲时深入浅出,剖析透彻。整个净土寺都轰动了,因为当时他才13岁。

玄奘没有满足,他继续潜心佛典,努力学习,逐渐对佛教有了全面的认识。公元前6世纪,释迦牟尼在印度创立了佛教,他和我国的孔子是同时代人。

这位创始人姓乔达摩,名叫悉达多,他是释迦族人,所以成佛后人们尊称他为“释迦牟尼”,意思是“释迦族的圣人”。释迦牟尼出生在今尼泊尔境内的迦毗罗卫,是净饭王的太子,29岁前一直生活在王宫中,父慈妻贤,享尽了荣华宝贵。他富有哲学家的气质,看到人间有太多的苦难,便思考解脱的途径,逐渐萌发了出家修行,从而洞悉人生真谛的念头。他逃出王宫,到处寻访名师,到头来一无所获。后来,他又在树林中苦修,搞得身体衰弱不堪了,才醒悟到苦行也是徒劳无功的。于是洗了澡,接受了一位牧女的牛奶,体力恢复后,在一株菩提树下盘膝盘坐,发誓若不大彻大悟便不起身,终于在一天晚上,他悟道成了佛。“佛”就是“觉悟者”的意思。以后的50年里,释迦牟尼一直在北印度宣扬佛教,信徒越来越多,佛教也渐渐流传开来。

佛教的教义简单说来是“四谛”,即苦、集、灭、道。认为人生充满苦难(苦),造成苦难的有各种原因(集),只有进入涅槃境界才能超脱苦难(灭),为此必须遵循一定的修行方法(道)。它认为人世轮回,今生止恶行善的因,会结出来世安乐的果。由于佛教迎合了被压迫者的心灵叹息,很容易俘获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又找不到出路的人们,因此在印度盛行一时。东汉末年传入中国,对中国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隋唐之际,佛教已经在中国流传了4个多世纪,进入成熟时期。中国佛教最主要的八大宗派——天台、三论、唯识、华严、密宗、禅宗、律宗和净土宗都是在这一时期创立的。本书主人公玄奘就是法相唯识宗的创始人。

玄奘在洛阳净土寺专心地研究佛学,时光在诵经礼佛中消逝,身材在晨钟暮鼓声里长大,他很快成为一名学识渊博的青年僧人。净土寺中的僧人不问世事,但世事并没有忘记他们,高大的山门也没挡住庙外的刀光剑影。

隋末天下大乱,义师蜂起,遍地刀戈。洛阳正处于混乱中心,僧寺供给断绝,寺里的和尚差不多都走空了。玄奘见故土难居,便和二哥商量:

“洛阳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眼下时局这么乱,只怕故乡再也住不下去了。再说东都高僧都已避乱他乡,无处求学,不如我们也走吧?”

于是,兄弟二人衲衣托钵,开始了云游生涯。听说李渊占据了长安,关中一带比较稳定,长捷兄弟于武德元年(618)来到长安,在庄严寺中挂单。挂单,是指远方僧人在寺院寄住居留。玄奘和哥哥并没有在长安久留,因为李唐建国伊始,当务之急是统一国家,所以把征伐攻战放在首位,无暇顾及儒释之道,长安虽是国都,却连一个像样的道场也没有。为了求生,也为了提高佛学修养,他们决定远游四川。

比玄奘晚出生100多年的李白曾慨叹:“蜀道难,难于上青天。”这在当时并没有太多的夸张意味。四川西有高山峡谷,沼泽草地,东有崇山环绕,自古交通艰难。古代陆路有剑阁栈道,水路有长江航线,但都步步险阻,正因为它封闭性极强,所以它在历史上先后成为刘邦、刘备、王建、张献忠等人的据点。用宋代诗人的话来说,便是“把断剑阁烧栈道,成都别是一乾坤”。也正是因为这一点,当隋末动乱、九州饥荒的情况下,蜀中依然富裕安定,宛然是远离战争的世外桃源,吸引着无数外地游子。四方僧人也都会集成都,其中有不少德高望重的佛学大师。玄奘和哥哥离开长安,一路披星戴月,风餐露宿,饱尝千里入川的跋涉之苦,经由诸葛亮修建起的剑阁栈道,来到成都,在城南的空慧寺挂单。这次入蜀之行,玄奘经受了一次考验,从肉体上、意志上都得到了磨炼。

玄奘到了成都后,广泛参学,遍访名师,他把“学贵经远,义重疏通,钻仰一方,未成探赜”作为自己的求学宗旨,力求贯通诸家。玄奘志向远大,钻研刻苦,数年间便穷尽了四川所有的佛教经论。在成都佛学界,一提到玄奘,大家对他超凡的记忆力和悟性都赞叹不已。

求知欲极强的玄奘,并不满足在四川取得的成就,决心远游访师,求析疑义。当时,长捷在空慧寺讲经说法,颇受蜀中人士敬重。他不愿离开成都,又不放心弟弟单身旅行,再三拦阻。玄奘没有办法,只好偷偷地搭乘商船,放舟三峡,沿长江东下。先后游历了荆州(今湖北江陵)、相州(今河南安阳)、赵州(今河北赵县)等地,足迹遍及大唐半壁江山。在这种近似流浪的生活中,玄奘既从各地名师那里汲取了新知识,又积累了丰富的旅行经验,为他西行取经打下了基础。

武德未年,玄奘再次来到长农。那时,长安有两位号称“解究二乘,竹通三学”的佛学大师,法名叫法常、僧辩,是国内首屈一指的佛学权威。通过切磋学问,两位大师对玄奘特别赞赏,称他是佛门的千里驹。宰相萧瑀笃信佛教,他见到玄奘后,很钦佩玄奘的学术人品,便给皇帝写了奏章,准备留玄奘担任京师名刹的主持。不巧的是,朝廷内部反佛倾向正浓,这件事就搁下来了。

誉满京华的玄奘并没有陶醉在颂扬声中,相反,随着学业日益精进,他心中的疑惑也越积越多。为了弄清楚佛教的教理,他萌发了到佛教发源地取经的念头。而多年的旅行经验,又增添了他的勇气和信心。 yiWvTm2VCws9rWmsm9lUrNIwZFFPS0qntZf1IThQsWk0WHKEANR+HzNcnrxhrPFS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