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节
篮球移动技术

一、移动技术概念

移动技术是篮球比赛中队员为了改变位置、方向、速度和争取高度而采用的各种脚步动作的统称。

二、移动技术分类

01 平动技术动作:起动、变速跑、侧身跑、后退跑、急停、攻击步、交叉步、滑步。

02 转动技术动作:前转身、后转身、各方向的跨步、变方向跑、后撤步。

03 跳动技术动作:单脚跳和双脚跳。

三、动作方法分析

(一)移动的蹬地力量、方向、角度的分析

蹬地力量的大小决定了移动速度的快慢。运动员在移动中脚蹬地给地面一个作用力,得到一个大小相等且方向相反的支撑反作用力,给予地面的作用力大,获得支撑反作用力也大,则移动速度就快,反之则慢。所以,必须加强运动员的腿部力量和爆发力量。由于作用力与支撑反作用力的方向相反,故向左蹬地的人向右移动,反之则向左移动。蹬地角度是指力的作用点指向身体重心连线与地面所成的夹角。蹬地角度越大,产生垂直分力越大,如力的作用点与重心同在一垂直线上,则人体向上起跳;力的作用点在重心之后,则人体向前移动;而力的作用点在重心之前,则制动人体向前的移动。

(二)移动过程中的身体重心控制

控制身体重心在完成移动技术过程中起着很大作用。运动员在比赛中快跑时急停停不住而向前冲,这是由于重心控制不好引起的。移动技术动作要点是移动和控制好身体重心,例如急停的要点是“仰、降、蹬”。人体的任何一个局部环节的活动,都会引起身体总重心的变化,所以,在完成移动技术过程中控制重心就显得特别重要。

(三)移动中影响平衡稳度的因素

完成移动技术的一般规律是:人体从平衡——破坏平衡——产生新的平衡——维持平衡——破坏平衡,循环往复。运动员在移动中影响平衡稳度的因素是重心的高低和支撑面的大小。重心位置高,稳度小;重心位置低、支撑面大,稳度大;支撑面小,稳度小。要使运动员掌握好移动的技术,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蹬地力量、重心控制、蹬地方向、蹬地角度、平衡的保持和破坏等因素。

四、移动技术的运用时机

01 进攻队员积极摆脱防守人的控制,争取获得良好的接球和攻击机会。

02 防守队员认真阻止进攻队员接球和攻击。

03 进攻队员协助同伴创造有利的进攻机会,防守队员协助同伴防守。

04 进攻队员为牵制对手拉开空间,或做佯攻移动,破坏对手防守配合。

05 进攻队员掌握投篮时机,主动冲抢前场篮板球;防守队员观察、判断,转身挡人,积极抢篮板球。

五、移动技术的教学步骤

01 移动技术教学顺序一般为:起动、各种跑、急停、转身、跳、防守移动。

02 移动教学先让运动员在原地练习并体会控制重心,如在原地做各种跨步、上步转身、慢跑急停、起动等。

03 移动技术先要在慢速中练习(如变向跑、急停、急停后接转身),最后再在快速移动中练习各种脚步变化。

04 移动技术要结合运球、传球、接球、投篮、切入,一攻一守进行训练,以便提高移动技术的运用能力。

05 移动技术教学与训练要与身体、技术、战术、意识培养相结合。

六、移动技术的动作方法

(一)起动

起动时队员在球场上由静止状态变为运动状态的一种动作,是获得位移速度的方法。进攻时,突然快速的起动,是摆脱对手的有效手段之一。防守时,突然快速的起动,可以抢占有利位置,看住对手。

动作方法

从基本站立姿势开始,向前起动时以后脚、向侧起动时以异侧脚的前脚掌、短促有力地蹬地,同时上体迅速前倾或侧转向跑的方法移动重心,手臂协调地摆动,充分利用蹬地的反作用力,迅速向跑动方向迈出。起动后的前两三步,两脚的前脚掌要短促用力蹬地,并配合以快速的摆臂动作,使之在最短的时间内充分发挥速度。在比赛中,起动多与跑相结合运用,但有时为了抢占有利位置的移动,常用上步、撤步、跳起、转身等动作完成。

动作要点

移重心,猛蹬地,快跨步,快频率。

(二)跑

跑是为了完成攻防任务而争取时间的脚步动作。比赛中经常运用的跑有以下几种:

1.变速跑

变速跑是队员在跑动中利用速度变化来摆脱防守者的一种跑动方法。进攻队员利用突然加速或减速破坏防守者的正确位置,使其完成切入、接球、突破和投篮等动作。

动作方法

在跑动中加速时,上体稍微前倾,用前脚掌短促有力蹬地,步频加快,同时用力摆臂。减速时,步幅适当加大,上体直起,用前脚掌用力抵地来减缓向前的冲力,从而降低跑速。

动作要点

加速时,上体前倾,步频加快,蹬跨有力。减速时,上体稍直起,步幅加大控制跑速。

2.变向跑

变向跑是队员在跑动当中利用突然改变方向来完成攻守任务的一种方法。

动作方法

从右向左变向时,最后一步用右脚前脚掌内侧用力蹬地,同时脚尖稍内扣,迅速屈膝,腰部随之左转,上体向左前倾,移重心,左脚向左前方跨出,然后加速前进。

动作要点

变向时,前脚掌内侧用力蹬地,另一脚步迅速朝变向方向迈出第一步。

3.侧身跑

侧身跑是指队员在跑动中为了抢位,摆脱防守接侧方或侧后方传来的球,而采用的一种跑动方法。

动作方法

在跑动时,头部和上体转向内侧面或有球的一侧,脚尖朝着跑动方向。跑动时,既要保持奔跑速度,又要保持身体平衡,双手自然放在腰侧,密切注意观察场上情况。

动作要点

上体自然侧转,脚尖朝前。

(四)急停

急停是指队员在快速移动中突然制动速度的一种方法,是各种脚步动作衔接和变化的过渡动作,比赛中急停多与其他技术结合在一起运用。急停分跨步和跳步急停两种。

1.跨步急停
动作方法

急停时先向前跨出一大步,用脚跟先着地并迅速过渡到全脚,抵住地面,降低重心,身体稍后仰。第二步落地的同时,两膝深屈并内扣,身体稍侧转,两脚尖自然转向前方,前脚掌内侧用力抵住地面制动向前的冲力,上体稍后仰,两臂屈肘自然张开,然后上体迅速自然前倾帮助控制身体平衡。

动作要点

第一步要用脚外侧着地,腿微屈。第二步落地时用前脚掌内侧蹬地制动前冲速度,屈膝降低重心,腰胯用力。

2.跳步急停
动作方法

跑动中用单脚或双脚起跳,使双脚稍有腾空。两脚平行或前后落地(略宽于肩)形成进攻基本站立姿势。

动作要点

落地时动作轻盈,身体在空中稍有侧转,以缓和前冲速度,落地后迅速降低重心,保持身体平衡。

(五)转身

转身时指队员以一只脚做中枢脚进行旋转,另一脚蹬地向前后跨出,改变身体原来方向的移动动作方法。它可与急停、跨步、持球突破结合运用,有效地摆脱防守创造传球、投篮机会。转身分为前转身和后转身。

1.前转身
动作方法

移动脚向中枢脚脚尖方向跨出改变身体方向为前转身。转身时,中枢脚前掌用力碾地,移动脚蹬地并迅速跨步,同时转腰转肩并保持身体平衡。

动作要点

转体蹬跨有力,重心迅速转移,跨步保持重心平稳,不要起伏。

2.后转身
动作方法

移动脚向中枢脚脚根方向移动为后转身。转身时,中枢脚碾地旋转,移动脚蹬地并向自己身后撤步,同时,腰胯主动用力旋转,身体重心随着转移,保持身体重心平衡。后转身可在原地或行进间运用。

动作要点

腰胯带动躯干旋转,蹬跨有力,保持身体重心平衡。

(六)滑步

滑步是防守移动的一种主要方法。它易于保持身体平衡,可向任何方向移动。滑步可分为侧滑步、前滑步、后滑步三种。

1.侧滑步
动作方法

两脚平行站立,两膝较深弯曲,上体略前倾,两臂侧伸。向左侧滑步时,左脚向左迈出,同时右脚蹬地滑动,向左脚靠近,两脚保持一定距离,左脚继续跨出。

动作要点

侧滑步时,要保持屈膝低重心的姿势,身体不要上下起伏,两腿不要交叉,重心保持在两脚之间,两眼注视对手。

2.前滑步
动作方法

两脚前后站立,向前滑步时,前脚向前迈出一步,着地的同时,后脚紧随着向前滑动,保持前后开立姿势,注意屈膝降低重心。

动作要点

前滑步时,保持屈膝降低重心,身体不要上下起伏,前脚同侧臂上举,另一臂侧张开。

3.后滑步

后滑步动作方法与侧滑步相同,只是向后滑步移动。

(七)后撤步

后撤步是前脚向后撤步的一种方法。

动作方法

做后撤步是,用前脚的脚前掌内侧蹬地,同时腰部用力向后转动,后脚碾蹬地面,前脚快速后撤,紧接滑步调整防守位置。

动作要点

前脚蹬地后撤要快,后脚碾地扭腰转髋要猛,后撤角度不宜过大,身体重心不要起伏。

(八)攻击步

攻击步是防守队员突然向前跃出,进行抢、打、断球的一种防守移动方法。

动作方法

做攻击步时,后脚要猛力蹬地,前脚迅速向前跨出逼近对手。落地时重心偏在前脚上,前脚同侧手前伸做干扰和抢截性防守动作。

动作要点

蹬跨突然,落地平稳。

(九)跳

跳是指队员在场上争取高度及远度的一种动作方法。篮球比赛中很多技术需要队员在空中完成,队员必须能单脚、双脚起跳,会在原地、跑动中和对抗条件下向不同方向跳和连续跳等。并要求起跳快、跳得高、滞空时间长,更好地在空中完成各种攻守动作。跳有双脚起跳和单脚起跳两种方法。

1.双脚起跳
动作方法

起跳时,两膝弯曲降低重心,两脚用力蹬地,同时提腰摆臂向上起跳。身体在空中时,自然伸展控制平衡,落地时,前脚掌先落地,屈膝缓冲重力,注意保持身体平衡,以便衔接下一个动作。双脚起跳多在原地运用,也可在上步、并步、跳步或助跑情况下运用。

动作要点

两膝弯曲降低重心,用力蹬地,向上摆臂,充分伸展,落地屈膝,保持身体平衡。

2.单脚起跳
动作方法

起跳时,踏跳脚脚跟先着地,迅速过渡到脚前掌用力蹬地,同时提腰摆臂,另一腿快速屈膝上提,当身体达到最高点时,摆动腿自然伸直与起跳腿和并。落地时,双脚稍分开,屈膝缓冲,以便衔接其他动作。单脚起跳多在助跑情况下运用。

动作要点

踏跳脚用力蹬地,起跳腿上摆,身体充分向前上方伸展,控制身体平衡。 2Iqv3LqZlv2/bjrQHo+3OGm0erYa9FMvEpF+IeXdnOBYKdaEYFE9wPI/Y7f8iLhz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