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静心篇(1)

远离贪念即是净土

心境澄明是人生的一种自在意境—抛却尘世的纷纷扰扰,享受一种超然的洒脱,人生得以安逸和升华。

只追求属于自己的东西,人生才会轻松愉快

一位作家出名后,总是忙得昏天黑地。他感到生活很累,便去请教一位年长的禅师。

作家向禅师言道:“师傅,我为何自从出名以后就觉得工作越来越忙,生活越来越累呢?”

禅师问:“你每天都在忙什么呢?”

作家如实地回答道:“我一天到晚要交际应酬,要演讲演说,要接受各种媒体的采访,同时还要写作。唉!师傅,我活得太苦太累了。”

禅师突然打开衣柜,对作家说道:“我这一辈子买了不少美妙的衣服,你将这些美妙的衣服都穿在身上,自然就能找到答案。”

作家说道:“师傅,我穿着自己身上的这身衣服就足够了。现在你要我将这些美妙的衣服都穿在身上,我会感觉很沉重的,我肯定会极不舒服。”

禅师说道:“既然你懂这个道理,为何还要来问我。”

作家问道:“师傅,我还是不明白您的意思,敬请您说明白一点,好吗?”

禅师说道:“你不是已经知道你穿着自己身上的衣服已足够了,再给你穿上更多的美妙的衣服,你会感到很沉重,也会觉得很不舒服,你难道还不明白你是作家,不是外交家,也不是演说家,更不是政治家,为何要去扮演交际家、演说家、政治家的角色呢?为何要去做交际家、演说家、政治家应该做的事呢?这不是自找苦吃,自找罪受吗?”

作家恍然大悟道:“每个人都只能追求属于自己的东西,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才能得到幸福和快乐,人生才会轻松愉快啊!”

醍醐灌顶

很多人每天都在忙忙碌碌,把自己搞得身心疲惫。究竟为什么这么累呢?因为在追求一些本不属于自己的东西,因为在做一些不是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身外之物不可强求,身外之事不可强为;只追求属于自己的东西,只做自己该做的事。如此,人生才会自在洒脱。

心存杂念太多,必然会形成种种羁绊

从前,在一座寺庙中有一位和尚,已经修行了很久却无法得道。其实,他也没有其他的毛病,就是贪吃贪喝,别人吃一钵饭就够了,可是他总觉得不够,吃了还想再吃。有时明明已经吃不下去了,还要向别人要。眼见比他晚进来的师弟们都一个一个得道了,而他却没有什么长进,于是他很苦恼地请教主持:“师父啊!为什么我这么认真刻苦地修习佛法,却一直没有得道呢?”

主持回答说:“正是因为你贪吃,所以一直没有得道。不用着急,这样吧!明天我为你准备一餐饭,等你吃完后我再告诉你到底怎样才能得道。”

第二天一大早,这个和尚便急忙赶到主持那里。主持看见他来了,就端出满满一钵的小米粥,旁边还放着一个空盆。钵里的粥不断冒出热气,还散发出一阵阵诱人的香味,看得出来是刚做好的小米粥。

主持说:“你一大早就赶来了,应该还没吃早饭吧。这一钵小米粥归你了,你可以把它吃得精光,吃得像旁边的空盆一样空,不过这是刚做好的小米粥,要等它稍微冷一点之后,你才能吃,要不会很烫的!”

但是和尚一闻到小米粥的香味就控制不住自己,很想马上把它喝掉,免得一会儿有人来分享,于是他低下头对着那钵热腾腾的小米粥使劲吹着,想让粥快点冷下来。

刚吹了一会儿,他就急着问主持:“这粥已经冷了,我可以吃了吧?”主持盯着他说:“小米粥就算被你吹冷了,可是你的心还是热的。你应该把粥看作是不干净的东西或者是一碗清水,这样你才能使自己的心冷却下来。”

和尚茫然的听着主持的话,似乎听懂些什么,可是还是迫不及待的端起钵,开始喝小米粥,结果小米粥太烫,他不得不吐出来,刚好吐在面前那个空盆中。

这时,主持指着他刚吐出来的小米粥对他说:“你现在再把它吃掉。”

和尚惊讶的回答说:“吐出来的,已经是不干净的东西了,怎么能再吃下去呢?”

这时候主持便对他说:“只要你把一切食物看作是别人的鼻涕或呕吐物,你的心自然会清净下来,内心清净才能深入了解佛法要义,才能修得正道啊!”

这位和尚顿时恍然大悟,马上改掉了贪吃的恶习,刻苦用功,后来果然进步神速,不久就修成了正果。

醍醐灌顶

《淮南子·主术训》曰:“是故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无论做什么事情,如果心存杂念太多,必然会形成种种羁绊,牵扯住我们前行的脚步。只有真正地静下心来,心无旁骛,才能有所收获。

和谐与平静才是生活之路

佛经中有这样一则故事。

从前,有一位很爱思考问题的王子。有一天,他问他的老师:“我的生活之路将是什么样的呢?”老师回答说:“在你的生活之路上,你将遇到三道门,每一道门上都写有一句话,到时候你看了就明白了。”

王子听了老师的指示便上路了。不久之后,他就遇到了第一道门,上面写着“改变世界”。王子想:我要按照我的理想去规划这个世界,将那些我看不惯的事情统统改掉。于是他就这样去做了。几年之后,王子又遇到了第二道门,上面写着“改变别人”。王子想:我要用美好的思想去教化人们,让他们的性格向着更正确的方向发展。再后来,他又遇到了第三道门,上面写着“改变你自己”。王子想:我要使自己的人格变得更完美。于是他就这样去做了。

一天,王子见到了他的老师,王子说:“我已经看过生活之路上的三道门了。我懂得,与其改变世界,不如改变这个世界上的人,而与其去改变别人,不如去改变我自己。”智者听了,微微一笑,说:“也许你现在应该向回走,再回去仔细看看那三道门。”

王子将信将疑地向回走。远远地他就看到了第三道门,可是和他来的时候不一样,从回来的这个方向上,他看到门上写的是“接纳你自己”。王子这才明白他在改变自己时为什么总是生活在自责和苦恼之中:因为他拒绝承认和接受自己的缺点,所以他总把目光放在自己做不到的事情上,忽略了自己的长处。他因此学会了欣赏自己。

王子继续向回走,他看到第二道门上写的是“接纳别人”。他这才明白他为什么总怨声载道:因为他拒绝接受别人和自己存在差别,所以他总是不去理解和体谅别人的难处。他因此学会了宽容别人。

王子又继续向回走。他看到第一道门上写的是“接纳世界”。王子这才明白他在改变世界时为什么失败连连:因为他拒绝承认世界上有许多事情是人力所不及的,忽略了自己可以做得更好的事情。他因此学会了包容世界。

这时老师已经在开始处等着他了,他看到王子若有所思的样子,便对他说:“不用我多说什么了,现在你应该懂得什么是和谐与平静了吧。”

醍醐灌顶

人的一生很短暂,从出生开始,不管我们愿不愿意,都得往前走。记住:与其去改变世界和别人,不如去改变我自己;要学会欣赏自己,学会宽容别人,学会包容世界。和谐与平静才是生活之路。

远离贪念即是净土

佛陀的弟子众多,而且大多数弟子都能遵从佛陀的吩咐,勤奋修行,很多弟子因此得了道,修成罗汉,消除了许多烦恼和痛苦。但是,有一个比丘,就是不肯用功,别人在打坐修行的时候,他却在呼呼地睡大觉。同修的师兄弟们都劝了他好多次了,可他还是照样我行我素,听不进半点劝说。

这个比丘最大的毛病就是爱睡觉,每天吃饱就睡,睡觉时还把自己的房间关得死死的,外面有什么声音他全都听不见,就这样一个人在房中蒙头大睡,别人怎么叫也都叫不醒。

这天中午,嗜睡的比丘吃完饭回来后,又回到自己的僧房蒙头大睡了。他这一睡就没有起来过,直到第二天,僧房中一直鼾声如雷。

第二天上午是佛陀为大众说法的日子。所有的弟子都来了,唯独缺那个嗜睡的比丘。

佛陀问:“那个爱睡觉的弟子怎么没有来呢?”

一个弟子急忙站起身来回答:“佛陀!他从昨天中午睡到现在还没有醒过来,我们都叫不醒他。”

佛陀心中忽然想起,这个爱睡觉的比丘从今天算起只剩下七天的寿命了,如果让他这样在昏睡中死去的话,他是得不到善终的。佛陀非常怜悯他,所以先让弟子们诵读经文,自己带着阿难前往贪睡比丘的僧房去了。

佛陀和阿难还没到,远远就听见雷鸣般的鼾声,一阵接着一阵,一阵高过一阵。推开房门后,鼾声更大了,那位比丘依然蜷缩在床上,睡得正香。

阿难先叫了几声,可是比丘毫无反应,依然睡着。后来佛陀走到比丘床前,用手指轻轻摇了摇比丘的身体,这个熟睡的比丘马上醒了过来。比丘见到佛陀正站在自己面前,慈爱地俯视着他,急忙起身向佛陀顶礼,说道:“尊敬的佛陀,请原谅弟子的无礼。”

佛陀告诉他说:“你只剩下七天的寿命了,我不忍心见你在昏睡中死去而得不到正果,所以特地来叫醒你。”这位比丘大吃一惊,他根本没想到自己只剩下七天的寿命,他又惊又怕,不知所措。

佛陀安慰他说:“这是你命中注定的事。以前,你出家做比丘,却只知道吃和睡,从来不思索法义,也不遵守佛法戒律。因为没有种下任何福德,命终后灵魂投生成米虫,就这样过了五万年,然后又投生为田螺、蚌和树干中的蠹虫,前前后后各过了五万年。你前身所投生过的生命都喜欢住在昏暗没有光亮的地方,而且非常爱惜自己的身体和生命,更特别的是这四种生命都喜欢睡觉,一睡就是一百多年,完全不懂得上进。经历了二十万年,你才赎清了前世的罪孽,所以今生能够投胎为人,并且出家做了比丘。既然做了比丘就应该勤苦修行,认真钻研。没想到你又像二十万年前一样贪吃贪睡,为什么你总是睡不够呢?可别忘了二十万年前你的前身的结果。”

比丘听了佛陀的话,羞惭得满脸通红,连忙向佛陀表示忏悔。就在他深深自责、忏悔的时候,一切杂念都随之消除了,并且在最后的生命里修得了阿罗汉果。

醍醐灌顶

佛说,远离贪念即是净土。贪念让我们不满足于现状,让我们一直忙于苦苦追寻却永远实现不了目标;贪念让我们不快乐,让我们忽视了一路上经过的美丽风景,各种心喜乐趣也杳无踪迹。我们只有摒弃了诸如安逸等贪念,才能找到一方净土,才能成为一个真正快乐的人。

以坦然的心境面对生命中的无常

在印度,有一位孤寡的母亲,膝下只生了一个儿子,母子俩相依为命,没有什么亲戚可以依靠,孤苦伶仃。这位母亲把自己的终身希望都寄托在儿子身上,于是便对儿子,疼爱倍加,生怕一个闪失,失去了唯一的希望。

有一年,村子里流行了一场瘟疫,很多小孩子因为抵抗力薄弱,无辜地被病魔攫走了生命,寡母钟爱的儿子也不幸地死于这场流行疾病。伤心欲绝的母亲无法接受这个残酷的事实,每天搂抱着早已气绝已久、全身冰冷的孩子,号啕悲哭,痴迷地对着孩子喃喃地呼唤,企图唤回孩子那可爱的笑靥,但是孩子所回应的只是亘古寂然的无言。

从此,妇人像丧心病狂一般,碰到人便苦苦祈求:“什么人带走了我的孩子,把我的心肝宝贝还给我!”“我的孩子死了,天哪!什么人能救救我的孩子?”

可怜的妇人活在丧子的悲痛之中,哭断了柔肠,哭碎了慈母的一颗心;哭干了泪水,哭出了一眼的血泪,街坊邻居们爱莫能助,大家不知道如何来帮助这位不幸的母亲。

恰巧,佛陀带着一千二百五十位的弟子来到了这个国家,并且接受国王的邀请,传经说法。人们扶老携幼都到精舍,聆听佛陀宣说妙法。

有一个村人不忍心妇人沉沦在锥心拆骨的痛苦深渊,把妇人引进到佛陀的座前,希望佛陀给她一些启示。佛陀慈悲地看着妇人说:“妇人家!你丧失了人间最珍贵的宝物,你只要找到一样东西,我就有办法救活你的孩子。”

绝望中的母亲听到佛陀充满光明、生机的法音,抬起泪水迷蒙的双眼,无限期盼地注视着佛陀说:“佛陀!只要能救活我的孩子,任何东西我都愿意去寻找!”

佛陀便对她说:“你如果能找到吉祥草,把它覆盖在你孩子的身上,你孩子便能起死回生,可爱如昔。”

那位母亲似乎感觉到了希望,赶紧问道:“什么叫做吉祥草?要到那里才采得到呢?”

佛陀接着说:“吉祥草生长在从来没有死过亲人的人家之中,你赶快去寻找吧!”

于是,怀着一线希望的母亲,锲而不舍挨家挨户地寻找那挽救他儿子的灵芝仙草,每到一户人家,便恭敬合十问道:“请问你家曾经死过人吗?你家里有吉祥草吗?”

“我家没有种植什么吉祥草,我家两个月前才死了个老人家。”被问到的人知道她遭遇丧子的剧痛,虽然被询问到如此唐突的问题,但是也不以为意。只是没有一个人家不曾死过亲人的,妇人失望极了,世间之大,竟然没有一人能够救护她的孩子。

佛陀于是接着开示她说:“你终于明白任何人家没有不曾死亡过亲人的道理。世间上一切万法有生必有死,有生必有灭,诸行无常的生灭现象是自然的法则,任何有生命的有情众生,必定要经过死亡的过程,因此你儿子的死亡也是一种必然的实相。”

醍醐灌顶

佛家认为,诸行无常,世间没有永恒存在的事物,人类都有生老病死的现象,山河大地也有着微妙的循环变化,没有一样东西是恒常不变的。因此,佛教主张一种“花开无生见如来”的“无生”。我们既已是众生之一,那就要学会以坦然的心境来面对生命中的无常。

知足常乐便是自在人生

有一个年轻人刚结婚,小夫妻新婚燕尔,浓情蜜意,日子过得极为甜蜜。于是,年轻人逢人就说结婚好,劝大家赶快成家,享受家庭的快乐。

一个朋友听到他老是鼓励人结婚,终于忍耐不住问他:“家是火宅,家是枷锁,成家是往火坑跳,往自己身上套上枷木,结婚有什么快乐可言?”

年轻人眉飞色舞,喜形于色地说:“结婚太美妙了!过去单身的时候,我要自己煮饭洗衣。现在可不同了,我工作下班回家,打开家门,美丽的妻子就会为我递上一份报纸,送上一杯热茶,给我一份甜蜜的笑容,为我穿上柔软的拖鞋,我家中养的那条纯白的鬈毛狗,就在我身前身后围绕,汪汪地叫着跳上我的膝盖,向我撒娇。家可以安顿疲惫的身心,家是天下最温暖的安乐窝。我劝你赶快效法我,找个对象结婚吧!”

沉浸在新婚喜悦的年轻人,俨然成了婚姻介绍所,不仅自己结了婚,并且还努力撮合了几对佳偶。

快乐的时光飞快地流逝,三年的岁月恍如昨日,两个朋友在街头上不期而遇。朋友欣喜异常地抓住年轻人的臂膀说:“告诉你一个天大的好消息,我准备步你后尘,下个月我就要结婚了。”

朋友以为对方一定会为自己祝福高兴,只见年轻人锁紧了一对浓眉,一副没精打采的样子说:“结婚有什么好?儍瓜才往火宅里钻。”

朋友奇怪地问道:“咦?当初不是你极力劝我趁年轻赶快立业成家的么?怎么!七年之痒都未到,你的婚姻就亮起了红灯?”

年轻人痛苦地回答说:“唉!别提了,这三年来我简直痛苦极了。”悲伤之情,似乎是不愿触及心中的至痛。

于是朋友就建议他说:“这样好了,我要到寺院和师父商量佛化婚礼的细节,你要不要和我一起去请教师父,解开你心中的烦恼?”

随着朋友的善意引介,年轻人将心中的困惑一五一十地向住持老和尚倾诉:“三年前,我刚结婚的时候,我的太太对我温柔又体贴,每天我回到家中总会亲自送上热毛巾、拖鞋给我,我饲养的小狗亲昵地绕着我汪汪叫。但是三年后的今天,我一如往日努力负担家庭的责任,但是我的妻子已经没有过去的柔情。我回到家中,妻子不再为我服务,只有我的小狗善解人意地衔着拖鞋给我穿。我的妻子却像泼妇骂街般,对我百般挑剔,骂我没有出息,不能赚许多钱让她挥霍,买华服珠宝,购名车洋房,每天蜀犬吠日一般,对我汪汪叫骂。师父!你说这样的日子还有什么乐趣可言?”

住持老和尚静静地聆听年轻人如排山倒海的郁闷,慈颜爱语地开导他:“依我看来,你仍然是个很有福报的人。不管过去是太太拿拖鞋给你穿,小狗绕着你双腿汪汪叫;现在是小狗咬着拖鞋给你穿,太太指着你汪汪叫,你始终有拖鞋穿,照样有人对你汪汪叫,生活一点也不寂寞,不曾改变丝毫呀!你应该知足常乐。”

年轻人顿时恍然大悟:“喔!我并没有失去丝毫的东西啊。”

住持老和尚的一席话,让年轻人心开意解,仍旧每天过着有拖鞋穿,有人汪汪叫的禅悦日子。

醍醐灌顶

如果你整天愁眉苦脸,觉得这个世界上人人都欠你的,那你就会为芝麻大的事痛心疾首;如果你有一颗宽容的心,你就会感谢上苍,并且懂得珍惜你现在所拥有的一切。我们应让每一天都成为新的一天:以健康为中心,糊涂一点,潇洒一点;忘记年龄,忘记名利,忘记怨恨;有个伴,有个窝,有点钱,有好友。这样就足够了,这就是幸福的生活。

宽容是洗心的灵丹妙药

坐落在云南宾川境内的鸡足山是一座佛教名山。在鸡足山的第一座关隘前,架设有一座小桥,桥名是“洗心”。据说,鸡足山的金华长老曾在此桥前以一颗宽容的佛心,点化八个大盗,使其彻底洗心革面,改恶从善,皈依我佛。

世传金华长老曾有偈语:“大慈大悲渡众生,洗心桥上洗邪心。是非恩怨从此了,净水一滴悟道真。”八个大盗的邪心分别是:黑心如墨,残忍狠毒;黄心如橙,阴险狡诈;白心似冰,六亲不认;五花之心,朝秦暮楚;桃花之心,嗜色好淫;紫心贪婪,欲壑难填;绿心狭隘,嫉贤妒能;褐色之心,薄德鲜能。

此八盗杀人越货,无恶不作,后因抢劫鸡足山的财物而被官家捉拿归案。官家为了杀一儆百,决定在鸡足山下将其全部凌迟处死。金华长老得到消息后,亲自出面恳求官家放他们一条生路,让自己来点化他们。官家敬重金华长老的盛德,答应了他的请求。

金华长老于是将八盗带到洗心桥边,以洗心桥下的净水,逐一洗去八颗邪心的颜色,使其全部变为红色的良心。八盗后来全部幡然悔悟,在鸡足山出家,成为守山护寺的和尚,最终修得正果。

金华长老以自己一颗宽容的佛心,净化了八个大盗的邪恶灵魂,使其皈依正途。这虽然是个神奇的传说,但却向我们喻示了这样一个道理:宽容是洗心的灵丹妙药。

醍醐灌顶

佛说,以一颗宽容之心来面对世间万物,我们才会成为一个强大的人。邪恶之心并非无药可救,宽容就是清洗邪恶之心的灵丹妙药。

不要以狂追狂,以哀悲哀

提婆是龙树门下高足,据说,他也曾经像龙树一样,感化过一位南印度国王,使之皈依敬重佛法。

有一次,这位国王为了佛教的事业,在都城中建立了一座法坛,请提婆端坐其上,宣讲佛法。于是这便引起南印度其他教派之人的愤恨和不满,他们从四面八方赶赴都城,都要与提婆以论辩的方式一决胜负,并且想借此以击垮佛教。

提婆知道对方是经过深谋远虑,而且是有备而来,不但毫不畏惧,反而主动出击,令人传出告示说:“要辩论可以,我现在先建立三个论题,其一是一切圣贤中佛陀第一,其二是一切知识中佛法第一,其三是一切救世人物中僧为第一。我建立的这三个论题,欢迎各家各派的论师前来辩论。如果有人能驳倒此论,我提婆甘愿斩首以谢。为什么非要斩首呢?因为我所立之论如被人驳倒,足见我见理不明,愚昧无知。那种愚昧无知的脑袋我宁可砍掉,也不愿保留,省得它让我乱做议论,丢人现眼。”

提婆的这番宣言,无异于将其他各派论师视若无物。他们个个都被激怒了,相约而说:“这个提婆也太自高自大了,根本不将我们放在眼里。即便他真的有三寸不烂之舌,难道还能胜过我们百万之众吗?”于是,他们约定联手对敌,同提婆展开一场车轮大辩论,且看他如何能够应付。

这天,约定好了的各派论师都一起云集到提婆的道场。车轮大战开始了,他们一个个接连出场,但都没能在提婆的利舌下得到一丝半点的便宜。那些智慧较低、学识不富、论术不精的人,仅需提婆一言便告屈服。智慧深厚、学识广博、精于辩论的人,虽能与提婆往来争锋,但最多不过两天时间,便也理屈词穷,告败认输。许多有自知之明的人干脆就不敢出场了。这样一直辩论下去,直达三个月之久,前来辩论的八方论士才算全部认输,再没人敢出头露面了。当日辩论开始之前,各家论士也曾依样画葫芦,像提婆一样发誓论败便斩首相谢,提婆未能同意,只是让他们论败便答应改投提婆为师。因此,等到三个月的辩论结束时,八方论师百万余人都成了提婆的弟子。

提婆的事业由此达到了高峰,却也因此埋下了祸根。据说当时有一位“邪教”弟子,虽然也改投了提婆,但却抱着不轨之心。原来,他看到自己的老师败于提婆,便认为是奇耻大辱,心中非常痛恨提婆。他曾咬着利剑发誓说:“量小非君子,无毒不丈夫。你以口才胜了我们,我必要以刀剑胜你;你以无形的空刀杀我们,我必要以真刀实剑杀你。”发誓以后,便一直身怀利剑,追随在提婆左右,伺机行刺。

有一天,提婆正在丛林静处禅定思维,其弟子们也都散到各处各自用功去了。那位“邪教”弟子见到有机可乘,立即挺身而起,一剑刺出,正中提婆的腹部。这事若发生在别人身上,只怕会大声喊人救命了。可提婆却出人意料地非常安静,他捂住伤口,对凶手说:“我这里有三件东西,袈裟、佛钵和盂盆,你赶快拿着逃命去吧,注意要走山间小路,不要走大道平川,否则肯定会被我的弟子们捉住。你还没有学到佛法,不知身名是人之所累,所以肯定会爱惜自己的身体寿命。我却不然,我深蒙佛陀遗法所化,对身形寿命早就看淡了。念你仍为狂心所惑,我在命终之前还是想向你说明白,人与万物实际上都是无实的,求之实不可得,不明白这一道理的人被狂乱之心所惑,从而认为有人有我,有苦有乐。岂不知苦乐只是两种情感,来自人们对外界的接触。人如果不与外物相接,苦乐之心便失去存在的依据,也就自然消失了。”

那位异教弟子见提婆如此慈悲,不仅不怨恨自己,反而在临终前为自己说法,心中非常悔恨。然而,犹豫再三,还是逃命去了。

这时,提婆遇刺的事已经被弟子们知道了,他们失声痛哭,汇集到提婆身旁,更有一些学法不精的人四处搜寻,截堵道路,想要把杀人凶手捉拿归案。提婆却把他们召集回来,进行最后的说法教诲,他说:“若从事物的真实本性进行思考,你们就会知道,世间根本没有害人者,也没有被害者。因为一切皆空,人的本性也是虚的。所以,你们失声哭喊,四处追捕凶手又何必呢?这不过会使你们多种些不善之业而已。至于那位凶手,他所害的不过是些业报,却不是我提婆。所以你们应该谨慎思考,千万不要以狂追狂,以哀悲哀啊。”说罢,放身蝉蜕而去了。

醍醐灌顶

佛家认为,有因必有果,今世的恩恩怨怨,必是前世种下了因。如果今世不肯用一颗宽宏大度的心去化解眼下的恩怨,那来世必定还会为这些恩怨所累。所以,今生只有用一颗宽容的心去化解所有的恩怨,才能在来世远离那些无谓的纷纷扰扰。 xn6cd6xJAHepkdVhIDgH9GTfzAaohlliUDcqeWzlvcadzzoQap43VFGsIX2l9y7j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