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篇 慈悲为本,为善心安(1)

慈悲是佛道之根本。慈爱众生并给与快乐,称为慈;同感其苦,怜悯众生,并拔除其苦,称为悲;二者合称为慈悲。有慈悲心的人,才能普度众生,才能成佛。佛说,自作善恶,自受其报。一念慈悲即是天堂,一念恶心即陷地狱。心存善念,即是福源;多行善事,必得善缘。怀慈悲心行善,人安心安。

发慈悲之心行善,是佛的旨意

在一个非常寒冷的大冬天,一个流浪者来到一位比丘的禅室,他因为饥寒而颤抖。

“你可以看出来,我不仅饥饿也受冻,全家人都病在旦夕,如果你有任何一点东西,可以使我们维持哪怕一天的生命,请您怜悯吧。”流浪汉说。

比丘非常同情他,但是身边却找不到一样东西可以布施给他,抬头看到供奉的如来圣像,于是将后面那个金色圈拆下来,送给他道:“拿这个金圈去换钱吧。”

其他弟子看到这个情形,非常惊奇,又不满意,用很生气地口吻责备他:“你怎么可以将佛的金圈拆下来呢?”

比丘回答:“我不过是按照佛的旨意去做罢了。佛陀下世普度众生,假如他看到刚才的情景,他会把自己的手脚都拆下来救他……”

佛在心中

人,有人心;佛,有佛心,那么心中有佛的人会有一颗什么心呢?佛说,人应该具备一颗慈悲的心,那么什么是慈悲心呢,很简单,慈悲心=人心+佛心。“慈”在字典上的意思是“和善”。当我们轻轻地念出“慈”的时候,心中会涌起感动。会想起慈母手中长长的丝线,会想起父亲远去的背影,我们还会想到老人的慈眉善目,想到佛祖的慈祥与慈悲;“悲”是人的七情之一,指痛彻心扉的哀伤,也包含着怜悯和凄凉。当慈和悲这两个字连在一起的时候,就发生了奇妙的变化。不难发现它们都是以一颗心做底。古人造字是很有讲究的,他们在这两个字中注入了自己的体验和心得,也期待着所有喜欢这两个字的人,都会产生共鸣和震撼。如果一个人把自己的财富拿出来帮助别人,就等于伸出了自己结实的臂膀,因为劳动者的每一分钱都是他们用双手换来的。如果一个人把自己的时间拿出来帮助别人,就等于馈赠出了自己生命的一部分。因为生命是由时间组成的。如果一个人把自己的血液和骨髓献出来帮助别人,那么这个人的一生就超越了自我,被放大成人类最美丽动听的故事,成为一种充满勇敢和友爱的慈悲!只要我们心怀一颗慈悲之心,用我们自己劳动、时间和生命化作世间一缕缕春风,就会把这个世界变得更加温暖如熙。

【人间世态】

生活需要小小的善

一天晚上,有两个人去肯德基吃饭,看见有两个打工农民端着汉堡包、饮料等坐在他们旁边。两个民工显得有点不知所措,他们猜测这两个民工是第一次来尝新。可能是这两个民工看见了别的用餐客人杯中的吸管,于是他们小声地商量了几句,其中一个便自告奋勇地来到垃圾边徘徊了一圈又折回座位上,显然他不知道吸管该从何处取。

这时,他们当中的一个叫服务生过去,只听服务生客气但是大声地回答说:“对不起,我们这里没有汤匙,更没有筷子!”周围有不屑的目光飘向那两个农民工。

这时,来此正在用餐的两个人中的一个突然站了起来,像是朗声对他朋友说:“吸管掉在地上了,我再去拿一根……”

当这个善意的人夸张地慢腾腾地取下一根吸管时,那两个民工中有一个也跟着冲上去拿了两根吸管,好像担心慢了一步,那“机关”就会失灵似的!

任谁都会为有这样的善举所感动。善良如果与智慧结合在一起,很美。

这只是在日常生活当中一个动人小小善的片断。其实我们不仅仅需要像捐资助学、铺路架桥、见义勇为那样的大善之举,更需要的是就像那位进餐的人那样的:帮人于实处,助人于无形。如春夜喜雨般润物无声,于微细处见慈悲!

安心释语

“做善事、种福因”的门路固然广泛,但很多善事是要遇到机会才能做的,如救护病危的人,成全他人,扶失明人过马路等等,而这些机会也不可能每日都有。如果刻意去做,也不可能一下子做得多。当然,有心去“种福”的人,平时都不会放过每一个种福的机会。但是,如果怀有一颗慈善之心自己主动,尽力争取,不停地播撒慈悲的种子为自己不停地“种福”,才能拥有为善心安的心态与祥和踏实的生活。那么,应该如何选择自己既可以常常主动去做,而且又不花钱,或花很少的钱,效果又较好的“种福”之门呢?

这里介绍几种既省钱而又简单易做的方法。

1.直接施济孤贫

这个方法虽然须付出财物,但不一定就要很多,可量力而为,种无量之福。我们时常可在报纸上看到报社呼吁市民义解善囊的新闻:或某某地某某人因意外死亡而造成全家老幼顿失生计之悲惨;又或某某人年老伤残无依而致乞卧街头,受饥寒风雨之苦;又或某某人长年卧病不起,六亲无靠,两餐不继,贫病交迫,苦不堪言。不少慈善人士义解善囊,汇款由报社转交到孤贫者的手中,这些慈善人士正在广种福田!为自己之将来种下无量无边之福!为善所种“福德”之大小并非视“善款”之多寡来衡量的,而是视“出心”(“出心”即是“发心”,发什么心?慈悲心,菩萨心是也)之深浅来衡量的,因此,善款之付出,可量力而为。只要种福者时时培养这种慈悲心,不放过每一个行善的机会,善款之多寡不拘,量力为之,则福德之功不可量矣。

2.探访老人院

这个方法最好是由数人组成一个小组。每人善款不拘多寡,量力自便,将善款全部买食品,如水果、饼干、奶粉、日用品等,然后送到老人院,分给老人。老人院(或安老院、护理院)里的老人,很多是六亲无靠,孤独无依,更不少是身患疾病的,内心的寂寞和悲哀是可想而知的。他们需要亲情、温暖和照顾。由于人体筋骨气血的衰老退化,他们手脚不灵活,行动、穿衣、饮食等种种不便。尤其是一些病人,穿衣参差不齐或倒翻,须人帮忙,饮水喝汤流出嘴角,流湿衫襟,须人照顾,尤其是心灵上的寂寞和悲哀,更加需要得到温暖的慰问。因此,探访慰问老人是慈悲无量的善德,可种无量之福田。

3.探访孤儿院

独自一人或数人同行皆可。携带物品范围较广,食品、玩具、衣物、益智儿童读物等等,在探访时间内前往,分给孤儿。孤儿们失去了父母的扶养,得不到普通儿童所拥有的母爱和家庭温暖,生下来就饱尝孤苦伶仃的辛酸,在童稚的心灵上受到了永难平复的创伤,他们的境遇是人生一大不幸。他们需要母爱般的怀抱,心灵上的安慰和良好的教育。我们用一些物质上的施舍,加上一颗“爱心”,使孤儿们得到心灵上所需要的温暖,在无形中已经种下了福因。感受着孤儿们的欢笑和自己心灵上的快乐,不是种福的最好引证吗?

4.捐印经书善书(建议最好普及简体中文为佳)

这也是极好的行善积福的妙法,经书善书是诸佛菩萨济世度人、救苦消灾的苦海慈航。推动经书善书的传播流行,是宣扬诸佛菩萨的慈悲心肠,其功德是无量无边的。因此,捐印经书善书是广种福田的最佳方法之一。所以,有心行善积德之士,是不会轻易疏忽这个最佳机会的。捐印的数量又要视各人的经济环境,但是,一切善行的深浅绝不是用金钱来衡量的,而是以“出心”的深浅作为准绳。

5.原谅别人

古语云:“不责人小过,不发人阴私,不念人旧恶”。这三点,如果能做到,就可以在修德为善的路上前进一大步。许多宗教都教育人要宽恕、容忍别人。别人对不起你,往往有他自己的原因或苦衷,设身处地为他们着想,多看人的好,少念人的恶,就会自然而然生发出一种同情心。如是观之,自然心平气和许多。君子量大,小人气大。

6.学习忍辱

忍辱是佛门六度之一,对我们普通人也很有价值。别人对我们的批评还不算是辱骂,我们应该抱着谦虚谨慎的态度接受,“有则改之,无则加勉”,把批评当成别人对我们的关心,当成我们进步的动力。别人对我们的无理的辱骂,其实是在磨练我们的心态和脾气,而做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也需要有过人的度量和承受力,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此不足为勇也,猝然加之而不惊,无故临之而不怒;另一方面正是我们增福的机会,承受过无理的辱骂后,德随量长,福随量进。这能为自己的慈悲为善修得最好的基础。

7.常怀感恩之心谦虚之心

一些青年人,家庭富足,自身学业有成,工作优越,便自视胜人一筹,而生出骄慢之心,以为自己可以凭自己的能力享受荣华富贵,而这些往往成为日后的障碍,一旦失败,方才醒悟自身的渺小。也有一些英才,自身能力过人,却时常存感恩心态和谦虚心态,待人平等。愿意怀慈悲之心、带感恩的心态,用博爱的情怀回馈社会,这样,反而更能家庭和睦,事业发达。其实,上天赐人智慧、财富,不是让人去自顾享乐、骄奢淫逸的,乃是借这些人之手,去帮助哪些穷困之人。越能与人分享福气,福气会越绵长悠久,生生不息。古人云,惟谦方能受福。常怀谦虚,感恩之心,为自己多种“福源”,因果相倚,命运也会随之改善。

8.常常吃亏

人生没有完满的,一个人的生命中总会遇到起落,即使是皇帝巨富也有自己的不如意,从命相的原理来看,这个道理也是对的。人生不要去争夺,如果不是你的,即使争来了,也没有福气受享。而吃亏是一个很好的为善修德的播撒慈悲的方法,把利益让给别人,不去争斗。这样你生命中缺少了这些,上天也会给你在另一方面的补偿的。吃亏是利益上让别人多得一些,是一种美好的心态。要意识到这个世界本来不完美,自己和别人都是有缺点的,懂得开心接纳自己和他人,接受不如意,这样,生活才会越来越快乐。

9.面带微笑

在生活中常常面带微笑,把好意和善意传递给身边的人,就会与周围的人结下善缘。“未修佛道,先结人缘”。熟悉的人,陌生人都能感受到你的善意,如此,你生活中自然少了许多矛盾冲突,变得更加顺畅通达。

佛趣轶事

观音送画像

某年,杭州城疫症流行,碰巧荒年,市民贫病交迫,十分凄惨。

一天,城内的湖边,泊了一只大船,船头坐了一位美丽的女子。她为贫病的人请命,如果有人出钱买她,她就住在他的家里,为他服务,得款用来救济人民。

岸上的人争着买她,相持不下,就采用投钱的方法,谁用钱掷中她,就迎她回去。

于是,铜钱、黄金、白银都纷纷投下来,堆满船头,却没有一枚落在她身上。大家十分失望,只好放弃。

女子微笑,合掌向岸上的人致谢,把每一个捐来的钱都施舍给穷人。

消息传来,轰动整个杭州城,富人们为她侠义的行为感动,纷纷慷慨布施。于是,病人得到医药,穷人得到金钱,饥饿的人得到食物,人心都安慰和满足。

突然,女子的船上光彩万道,灿烂光明,一位法相庄严的菩萨合掌微笑。大家惊奇极了。

她说:“我就是观世音菩萨,我来,是为了启发和唤醒大家的仁心。同情、怜悯是最高贵的情操,帮助他人,是最神圣的责任,扶助弱小,是人们义不容辞的天职。今天,你们的表现十分值得赞美,大家将得到幸福。”

众人既感动又欢喜,不约而同合掌,称念观世音菩萨。

观世音菩萨把画像送给他们。她的诺言应验了,她真的住在每一位出钱为善的人家里。

这个故事在中国普遍地流传,增加了人们对观世音菩萨的信仰。

活用慈悲心,不必拘于形式

有兄弟三人,虽然没有出家,但是喜好打坐参禅,时日一久,为了求更高的悟境,一起相约出外行脚云游。

有一天,在日落时借宿于一个村庄,恰巧这户人家的妇人刚死去丈夫,带了七个子女生活,第二天正要上路的时候,最小的弟弟就对两位哥哥道:“你们两位前往参学吧!我决定留在这里不走了。”

两位哥哥对于弟弟的变节非常不满,认为太没有志气,出外参学,才见到一个寡妇就动心想留下来,气愤地拂袖而去。

妇人看到三师弟一表人才,就自愿以身相许。三师弟说:“你丈夫刚死不久,我们马上就结婚实在不好,你应该为丈夫守孝三年,再谈婚事。”

三年以后,女方提出结婚的要求,三师弟再拒绝道:“如果我和你结婚实在对不起你的丈夫,让我也为他守孝三年吧!”

三年后,女方又提出要结婚,三师弟再度婉拒道:“为了彼此将来的幸福美满,无愧于心,我们共同为你的丈夫守孝三年再结婚吧!”

三年、三年、再三年,经过九年,这一户人家的小儿小女都长大了,三师弟看到他助人的心意已完成,就和妇人道别,独自步上求道的路。

这位新寡妇人一个妇道人家要独自抚育七个年幼的孩子实在不容易,幸好有这位师弟自愿帮助她。这位三师弟,他虽然不入山打坐,却为一家孤儿寡母服务,不为世间的五尘六欲所转,反而转变秽土为净域,可以说这才是真正懂得禅机的。禅者的慈悲,如果能活用,好比苦海的舟航,黑夜的明灯,更是救世的良方。

佛在心中

这是一个将好事做到极致的修行之人,一个人做一件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而比一辈子做好事更难的,是把自己的一切都奉献出来,能灵活地运用禅者的慈悲为别人做好事,并且以如此慈悲的智慧播撒了行善的特殊力量。同样的道理,生活在现实中的我们更应该做到佛法中所倡导的: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用慈善的心肠把我们的善意这种独特的力量洒满人间,那么人间就成了天堂。

【人间世态】

生命的意义

丛飞原名张崇,1969年10月,丛飞出生在辽宁省大洼县田庄台镇。初二辍学,后考入沈阳音乐学院,1992年毕业,到广州闯荡。1994年10月,丛飞来到深圳,很快成为知名演员。

1997年,丛飞加入深圳义工联。十多年来,他为社会公益演出300多场,捐助金额超过300万元。

从2005年开始,丛飞先后当选深圳十大杰出青年、中国十大杰出青年志愿者、全国青少年“身边最让我感动的人”。

2006年2月9日夜晚,白衣白裤的丛飞登上央视“感动中国”的领奖台。

2005年5月12日,丛飞被深圳市人民医院确诊为晚期胃癌,他在病床上与病魔奋斗了11个月,于2006年4月20日不幸逝世,年仅37岁。丛飞生前立下遗嘱捐献眼角膜,成为他最后的爱心之举。

据统计,到过世前,183个孩子得到他的资助得以继续学业。

2006年4月3日上午,同是“感动中国”年度人物的洪战辉来看望丛飞。丛飞紧拉洪战辉的双手说:“生命的意义在于质量,在于活得有价值。”

安心释语

行善者都是迫于自己灵魂的要求,才走上行善之路的。行善者不忍心看到在自己的生活周围还有那么多苦难在发生,那些不幸的人们无力自救,只有期待社会与陌生人施以援手。

行善首先是向善,要像向往光明、向往快乐一样地向往着善。行过善的知道,行善是一种大快乐,这种快乐是精神上的一种安慰。当我们乞求社会财富与地位时,我们是一个弱者,而当我们行善时,我们突然发现,我们是自己的主人,是社会的强者,是一个可以帮助别人帮助真正的弱者的人。

佛心故事

佛陀穿针

阿那律是一位精进的修道者。他专心诵读经文,时常通宵不睡觉。因为过度疲劳,所以眼睛瞎了。他虽然伤心,但却不颓丧,反而更加勤奋学习。

有一天,他的衣服穿破了一个洞,便自己动手缝补。后来线脱了,他又看不见,十分狼狈。佛陀知道阿那律的困难,便来到他的房中,替他取线穿针。

“是谁在替我穿针呢?”阿那律问。

“是佛陀为你穿针。”佛陀一面回答,一面为他缝补破洞。

阿那律感动得流下泪来。

“同情别人,帮助别人,是我们应有的责任。”佛陀教训大家说。佛陀以身作则,给大家一个好榜样。弟子们知道了,十分感动,都互相勉励,互相帮助。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北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曾在其名作《岳阳楼记》中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言明心志。这种以民为先的思想,既是范仲淹身为政治家所坚持的理念,也是文正公作为慈善家,实践于其一生善行中的大德。

范仲淹自幼家境贫寒。少年读书于长白山僧舍的时候,范仲淹每天只熬一锅粥。待到第二天粥凝固成饼后,他便用刀将“粥饼”切成四块,早晚各取两块,就着十数根咸菜,权当饭食。范仲淹幼时发奋于贫穷中的这段经历,不仅给后人留下一个“断齑(ji)画粥”的故事,也使得范仲淹终生知道体恤穷人的疾苦。

身居高官之后,范仲淹虽然薪俸丰厚,却依然勤俭。他把自己积攒下的大量家财拿出来,在家乡苏州郊外的吴、长两县购买土地近千亩,以地力所得救济当地的穷人,使他们“日有食,岁有衣”。这千亩田地因此被人们誉为“义田”。当地凡有人家婚丧嫁娶,范仲淹都会拿出钱来资助。对于鳏寡孤独之人,范仲淹还会定期给予周济。范仲淹的家乡因而也被人们称作“义庄”。

除了扶贫济困,范仲淹还非常热心于赞助苏州的教育事业。《范文正公全集》记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北宋景祐二年(1035年),范仲淹在苏州南园购得一处草木葱茏,溪水环绕的好地。原本范仲淹是想在此建设自家的住宅。当房屋建好后,范仲淹请来一位得到高僧。先生探查了一番,连夸此地风水好,称若久居此处“必踵生公卿”,也就是说范家住在这里可以世世代代出高官显贵。范仲淹听后却说,“吾家有其贵,孰若天下之士咸教育于此,贵将无已焉”(我家独享此处的富贵,不如让普天下的人都能来这里读书,这岂不是能出更多的贵人)。于是范仲淹毫不犹豫的将房地献出,奏请朝廷批准设立了苏州学文庙,以期培养出更多的人才。范仲淹捐宅兴学的举动在当时影响极大,以至当地富户纷纷效仿,有了“苏学天下第一”的说法。

佛在心中

成就了苏学天下第一的范仲淹,是一个将善行做到了恰到好处的人。在他身上表现出来的对天下悲悯之情,足以感动任何一个人。除了乐善好施的本性,范仲淹感动我们的还有他那超乎寻常的善心给很多受助的人带来了希望,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学习范仲淹这种乐善好施的精神。慈悲的胸怀对任何人来说,都是一种必不可少的精神力量。学习范仲淹善举善为,不一定要有轰轰烈烈的举动,不一定要捐多少钱财物品,关键在于我们要时时有一颗关爱别人的心。在都市的车流中多一分避让,给行人一个实在方便,平常用真心关照一下身边的人,包括相识的、陌生的……这些事情做起来非常容易,却实实在在透着一份友善。

【人间世态】

不付账,我的良心会不安

一对姊妹在超市购物时,顺手拿了不该拿的东西,由于人潮拥挤,她们做了漏网之鱼。

走出店门,妹妹不安地打算回头付账,姐姐却说:“都已经走出来了,何必付账?”

妹妹说:“不付账,我的良心会不安。”说完,还是回头付了帐。

过后看也没看就把找回的钱塞给了姐姐,突然,姐姐高兴的对妹妹说:“你看,多找了我们三十元。”

此时的妹妹毫不犹豫的夺过姐姐手里的钱,又向超市的方向走去……

安心释语

怎样低档形色色、五花八门的诱惑呢?就必须有自己的正见、远见、定见,特别要注意从点滴小事上“养吾浩然之气”,培植自己的节操和意志,对一些是非昭然的问题敢于刚正不阿地说“是”或“不”,做到毫不含糊,斩钉截铁。

我们必须承认生活无小事,人生无小事,要想做个真正的好人,就必须脚踏实地时时谨行,处处慎独。古谚有云“今日偷韭,明日偷油,后日偷牛”,就是说如果不防微杜渐,小错必铸成大过。古往今来的大奸大恶都是从小诈小恶演化来的。

诚然,做个好人既不那么容易,也不是那么高不可攀。俗话说:难难难,易易易,不难不易。要说难,一片贪欲之云横眼前,就可能叫人钻入死胡同,直碰得头破血流甚至一命呜呼也闯不过去。要是容易,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明心见性也只在刹那。关键看一个人又没有真诚的信念、坚强的心、刚毅的意志和切实的躬行。

有这样一幅楹联:“做个好人身正心安魂梦稳;行些善事天知地鉴鬼神钦”不管当下世风如何如何,也不问你周围的人怎样怎样,盼望每个行走在尘世间的世人都能怀有一颗慈悲感恩的心,这样方可堂堂正正地生活,坦坦然然地工作,光明磊落地处事,清清白白地做个正直、善良的人。

佛学常识

大慈大悲的观世音菩萨

观世音菩萨,相貌端庄慈祥,经常手持净瓶杨柳,具有起死回生的神奇法力,也是如来佛祖得意的徒弟之一。他大慈大悲,普救人间灾难。在人们遇到灾难时,只要念其名号,他就可以听见世上苦难的声音,所以称观世音。

在庙堂里,观世音被置于佛祖释迦牟尼的大雄宝殿之后的大悲殿来供奉,但是在民间,观世音的影响和知名度却远远超过了佛祖释迦牟尼。

观世音是梵文的意译,又译作“光世音”、“观自在”等。唐朝时因避唐太宗李世民的讳,略去“世”字,简称观音。

所谓观音,即是说神通广大的观世音,时时都在观照着世间受苦受难的众生,一旦称诵其名,她就立刻前往解救。

早在佛教尚未产生的公元前7世纪,印度婆罗门教的古经典里就记载了“观世音”。不过,婆罗门教里的观世音不是人,而是一对可爱的孪生小马驹,又叫双马神童,是婆罗门教、印度教的善神,象征慈悲和善良,而且神力宏大。据说这对双马神童能使盲人复明,病者康复,残者健全,不育妇女生子,公牛产乳,朽木开花。

公元前5世纪,释迦牟尼创建了佛教,双马神童被佛教接纳,成了一位慈善菩萨,叫“马头观世音”,形象依然是匹可爱的小马驹。

后来佛教徒把观世音人格化,变成一位威武的伟丈夫,并创造了观世音出身王族的新身世。据《悲华经》的说法,观世音是转轮圣王无净念的太子,名不拘。他立下宏愿,生大悲心,断绝众生诸苦及烦恼,使众生常住安乐,为此,佛祖给他起名叫观世音。

观世音大约是在三国时期传入中国的,不过那时的观世音还是个威武的男子。甘肃敦煌莫高窟的壁画和南北朝时的雕像,观音皆作男身,嘴唇上还长着两撇漂亮的小胡子。

随着佛教在中国的迅速发展,到南北朝时,出现了大批出家的尼姑和女信徒。历史证明,西方的各路神明要想在中国站住脚根,必须汉化、世俗化。因此必须造出一位女菩萨,满足民间信众的需要。这个任务就历史地落到了观世音的身上。首先他是善神,其次他又可以有33个化身,可男可女,大约在隋唐之际,干脆就让他变为慈眉善目的女菩萨了。

最简便易行的慈悲之法,就是放生

在古代有位名叫金山的无量功德禅师,做了许多类似向卖鱼者赊账放生的义举与善行。

因为他是“身无分文”的人,可是他要实行他的悲愿,普救众生,怎么办呢?只有想出教人出钱放生的方法。凡是禅师所到过的城市,他与那些贩卖鱼鸟的人都有往来,他虽然身上“一文莫名”,可是来者不拒,说定价钱,全部买下来。钱呢?暂时赊账,对他们说:“你在何日何时去何处去向某某居士取多少钱。”鱼贩按时间、地点去找某居士,从来没有不应验和失信的,那些人都是欢欢喜喜的如数付钱。因此那些卖鱼鸟的人,看见禅师来了,如接财神似的说:“只要禅师答应了,‘一句话’送到那里,没有钱,没有关系。”他们为什么对禅师这样客气呢?说穿了,还不是想多赚几文钱。因为禅师慈悲,从来不和他计较多少,说多少钱就是多少钱。所以他们赊生物给禅师,也有很大利益。

有人要问:“为什么那些居士肯替他付钱呢?”这是因为禅师有先见之明,某居士有了病,已到了医药无效的关头,禅师赶到,替他把病医好,再为他说法:“你前生多杀生,今生要得多病短寿的果报,一切是自作业,自受报,我虽然暂时把你的病苦减少,可是你前生的杀业未消,恐怕有短命之虑,最好的消业方法,莫过于放生,世界上最大的恶业莫过于杀生害命;反过来说,世界上最大的善业莫过于戒杀放生,所以放生是最大的功德。你能依我的话,赶快量力买动物放生,就能增福延寿的。”如此一说,谁不喜欢增福延寿,有谁愿意多病短寿呢?禅师见病者极欢喜放生消业,恨不得马上就能看见那些活跳跳的小生命,由他放生活命而去。这时禅师就告诉他说:“我已为你做了这一切功德,在某日某时有卖鱼鸟的人会来向你取钱,你要如数给他,这是你做的功德。”

或者是禅师先将鱼鸟等买好,吩咐卖者在什么时候送至什么地方哪一家内,禅师先在这家看好病,说明放生的功德,病者正需要放生,这时卖鱼的人把鱼蟹之类,一担一担的挑来,主人当然很喜欢的给钱,大做放生功德了。

有时禅师还率在家弟子们,买了大批的鱼鳖、虾、鳝之类的小生命,雇船到大河里放生,并惯例的做仪式,说三皈依,念大悲咒,然后为水族说法,将它们倒入水中,这些小生命真是“如鱼得水”了。不要看它们小,它们并不忘恩负义,它们在水中并不马上散去,成群结队的浮在水面上,抬起头来,望着禅师,摇头摆尾的活跃水面,像在表示感谢禅师救命之恩似的,在家弟子们看见这一情景,都大为感动,后来都不断地自己买物放生。

佛在心中

弘一大师说过:“先问诸君:一欲延寿否?二欲愈病否?三欲免难否?四欲心安否?倘愿者,今有一最简便易行之法奉告,即是放生也。”《大智度论》说:“诸余罪中,杀业最重;诸功德中,放生第一。”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而每一条生命都是平等珍贵的,所以救一众生,功德已无量无边,更何况救众多生命!放生就是积最大的福,行最大的善。弥勒菩萨云:“劝君勤放生,终久得长寿;若发菩提心,大难天须救。”莲池大师说:“疾病之由,多从杀生中来,故偏重放生也。”缘因老法师告诫我们:“放生就是还债,还多生累世以来无数的杀债。人们今生遭受的疾病苦痛,都是以前欠的杀债而来,还杀债最好的方法就是放生。”佛陀无论到什么地方去,都告诉人们说,牺牲动物是错误的。有些人听他这么说,就对佛陀发脾气的说:“据我们的经本,杀动物来拜神,没有什么不对?你竟敢持不同的意见?”佛陀回答:“损人利己是不对的,使人不快乐而使自己快乐是不对的。”这是因为每个众生都想活命,就像你一样。因此,你若杀一只动物当牺牲来拜神,你是个自私的人。我一再教人:自私的人是不会有幸福。不但如此,神祗在帮助你之前,先要求动物的血,那一定不是仁慈的神祗。这种神就不值得人去拜。但假如你对众生慈爱――动物和人一样平等无分别,神就会崇拜你!这就是佛陀慈悲的智慧良言。

【人间世态】

今天吃胎盘,明天吃什么?

人生在世匆匆过,世间何物不能食?古来万事东流水,惟有“食”者留其名!很多人在吃过扒鸡、排骨、猪头肉之后,胃口已不满足于这些小打小闹的土玩意儿。于是,虎视眈眈于生猛海鲜、山珍海味和野生动物。“豆腐皮、花生仁、白菜帮子、小炸鱼,伺候一般人”的时代已一去不复返了。于是,很多人的嘴里咀嚼过鱼翅、熊掌、猴脑、燕窝;品尝过蛇、鼠、青蛙、刺猬、穿山甲……十二生肖吃了,天上飞的、地上跑的、水里游的、地下钻的,大的、小的,温顺的、凶猛的,见啥吃啥,直吃得大腹便便,双眼通红,直吃得雄赳赳气昂昂……对了,还吃果子狸。前年,南方某城又兴起了“人乳宴”。动物麻木了一些人的味觉,于是,干脆就朝人下手。“男人是泥作的”,味道自然不佳;再说,恣意大吃多为男性,他们深知“异性相吸,同性相斥”,于是便将色迷迷的眼睛、贪婪的嘴、无耻的胃,紧紧的盯住了女同胞。小时候吃妈妈的乳汁长大,乳汁可是纯正的好东西。几十年下来,淡忘了乳汁的味道,要来个“温故而知新”。某家饭店又把人体胎盘堂而皇之的端上了菜桌,以满足那些猎奇之徒。今天吃胎盘,明天还会吃什么?

在公元前二十一世纪,中国当时的首领大禹就曾经下令在夏三月,川泽不入网,以成鱼鳖之长,这可能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有关保护野生动物的法令,然而在公元后二十一世纪的今天,地球上相当多种类的野生动物们很快就要被人类赶尽杀绝,全世界所有的法律加在一起也不能够救它们的命,人类该怎么样才能管住自己的嘴,不要再去吃那些就要被吃光了的野生动物呢?

安心释语

中国是一个典型的关注“食”的国度。数千年前便有“食不厌精”,“食色性也”的教诲,出现了“食客”、“美食家”这些因“食”而派生出的人群和行业。可以理解的是:“食”确为人类生存的第一需要。温饱解决以前,天天惦记着吃的问题,是可以理解的;但当我们衣丰食足、酒足饭饱后,是不是该想点、做点别的?

有位德高望重的禅师曾经说过:“如果我们能够吃素当然很好,但吃素只是消极地不再造新的杀业,不再积欠新的杀债而已。但是今生累世以来,我们已造的杀业,已欠的杀债,按照因果报应的铁律,还是要偿还的。放生就是积极地还债,积极地救赎物命来偿还命债。放生的人如果不能吃素,所做功德都属有漏,好不容易积来的功德,又因为吃肉杀生而赔光了!所以吃素放生应该同时并重,既不再造杀业又能偿还杀债,如此修行最为圆满。”当然我们不是提倡每个人都要素食,但对于案例中的飞禽走兽、人乳胎盘……我们应该念及慈悲为善之仁放过它们。

放生这件事情,不单是看起来简单,做起来也非常容易,无论什么地方,什么时候都可以进行。钱多的时候,便买多一点,多放一些物命;钱少的时候,便买少一点,少放一些物命。自己可以衡量自己的能力量力而为,没有金钱上多少的限制,而且人多人少都可以进行。放生最容易消业障,只要有信心努力去做,灾祸危难可以消除,福报感应可以到来。一个人放生,可以免除一个人身家的疾病灾难,众多人放生,可以挽救世界的浩劫,改变世界的命运。

佛心故事

双耳换野雉

智舜禅师,隋代人,一向在外行脚参禅。有一天,在山上林下打坐,忽见一个猎人,打中一只野雉,野雉受伤逃到禅师座前,禅师以衣袖掩护着这只虎口逃生的小生命。不一会儿,猎人跑来向禅师索讨野雉:“请将我射中的野雉还给我!”

禅师带着耐性,无限慈悲地开导着猎人:“它也是一条生命,放过它吧!”

“你要知道,那只野雉可以当我的一盘菜哩!”

猎人一直和禅师纠缠,禅师无法,立刻拿起行脚时防身的戒刀,把自己的耳朵割下来,送给贪婪的猎人,并且说道:“这两只耳朵,够不够抵你的野雉,你可以拿去做一盘菜了。”

猎人大惊,终于觉悟到打猎杀生乃最残忍之事。 DD7FgYjkdTwcPq3Fma2EMFPArTigjOpIRNOyeE06BMlyoDXFw01JgnM3m/7gbhIL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