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6. 冬伤于寒,春必病温

——《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寒为冬季的主气,也可见于其他季节。寒邪致病有内寒、外寒之别。外寒指外感寒邪而言,伤于肌表者,名“伤寒”;直中脏腑者,名“中寒”。内寒是人体机能衰退,阳气虚弱所致。

“冬伤于寒,春必病温”是后世伏气温病的主要理论依据之一。伏气温病是指感受外邪,内伏郁热,过时而发,自里透外的一类温热疾病。其特点是发病之初即见烦渴、尿赤、热不恶寒、舌绛等里热证候,而卫表证候反不明显。《黄帝内经》原文则以此为例阐释“重阴必阳”的阴阳转化之理,即冬为阴,寒亦为阴,两阴相逢为重阴,至春遂转而发生温热的阳性病证。

寒邪性质和致病

(1)寒为阴邪,易伤阳气:寒邪犯表,卫阳受损,则出现恶寒、无汗、头痛、身痛、发热等症状。寒邪直中,侵袭脾胃,则中阳受损,或伤及肾阳,会出现畏寒、肢冷、腹痛、下利清谷、小便清长等症状。

(2)寒性凝滞:寒邪侵袭,或阴寒内盛,皆可导致阳气不振,气血运行不畅,使气血凝滞,脉络不通,可出现疼痛。若上焦阳虚,阴寒阻遏胸阳,可出现胸痹、心痛;中焦脾胃阳虚,可造成胃脘痛、腹痛、泄泻;下焦肾阳不足,会出现腰膝冷痛、精寒不育等。

(3)寒性收引:收引,即收缩拘引之意。寒邪犯及肌肤,则毛窍收缩,出现恶寒、无汗、脉紧等症状;寒邪客于经络关节,则经脉收引,出现筋肉拘急痉挛、关节屈伸不利等症状。

冬季当防寒邪侵

由于人体阳气闭藏后,新陈代谢相应较低,因而要依靠“肾”来发挥作用,以保证生命活动适应自然界的变化。中医认为,人体的能量和热量来源于肾。冬季的气候特点是寒冷,因此,冬季养生很重要的一点是“养肾防寒”,在调养方面,宜以温补为主。

(1)精神调养:中医强调“神藏于内”。除了保持精神上的安静以外,还要学会及时调整不良情绪,当处于紧张、激动、焦虑、抑郁等状态时,应尽快恢复心理平静。

(2)饮食调养:冬季饮食养生的基本原则应该是以“藏热量”为主,因此冬季宜多食的食物有羊肉、狗肉、鹅肉、鸭肉、萝卜、核桃、粟子、白薯等。同时,还要遵循“少食咸,多食苦”的原则,冬季为肾经旺盛之时,而肾主咸、心主苦,当咸味吃多了,就会使本来就偏亢的肾水更亢,从而使心阳的力量减弱。所以,应多吃些苦味的食物,以助心阳。

(3)起居调养:《黄帝内经》指出:“早卧晚起,以待日光。”意思是,冬天要早睡、晚起,起床的时间最好在太阳出来后为益。

(4)锻炼调养:冬季应多参与室外活动,人体受到适当的寒冷刺激,可使心脏跳动加快,呼吸加深,新陈代谢加强,从而产生的热量增加。个人可根据自身情况选择步行、慢跑、拳剑、气功、健身操、羽毛球等项目。晨练不宜太早,以太阳初升为宜,以身体微热不出大汗为度。

(5)切莫伤肾:不少止痛药、感冒药和中草药都对肾脏有毒性,不要不经医生诊治与指导自行服用,否则很可能在不知不觉中损害肾脏。有药物过敏史及肾病史者,就医时也要向医生及时说明。

此外,暴饮暴食、憋尿习惯、糖尿病和高血压都有损于肾脏,可致慢性肾病,所以有糖尿病和高血压者,要注意控制病情,并定期验尿。

【贴心提示】

“冬伤于寒”,春天到来后则要防止“倒春寒”的袭击,倒春寒容易使肝功能受损,因此在春季养肝保肝时仍要注意防寒。在倒春寒期间,您可以选择多喝水,因为早春的时候比较干燥,人体容易缺水,每天补充水分不仅可以增强血液循环,促进新陈代谢,而且还有利于消化吸收和排除废物,减少代谢产物和毒素对肝脏的损害。

【语录链接】

寒极生热,热极生寒。

——《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重寒则热,重热则寒。

——《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诸病水液,澄彻清冷,皆属于寒。

——《黄帝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

阳虚则外寒,阴虚则内热,阳盛则外热,阴盛则内寒。

——《黄帝内经·素问·调经论》 Pq9+SLVcXiIYKaEUs7UYB+Uzk/5Q+3I658YGmDQa+WmLG8/daqOWUgL6/vR19nSl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